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争论

战争论

战争论
战争论

《战争论》读书笔记

2010级涉外1班方慧201011604208 毋庸置疑,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西方军事思想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与其它军事著作所不同的是,克氏的《战争论》与其说是一部研究纯军事“方法”的理论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哲学二字往往让普通人看过之后觉得头大,何况是加诸于“军事”二字至上?这便更增加了此书的难度和神秘度。就连和克劳塞维茨名气相仿的一些军事理论家,也在他们各自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对克氏的这本《战争论》极高的难度表达了惊叹之情。约米尼在他的《战争艺术概论》中叹息道:《战争论》“令人费解”,“宛如一座学术迷宫”,“他的笔法有时不免太玄妙了”。1英国现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也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从表达方式来说,不仅过于抽象化,而且相当枯燥。所以,只习惯进行具体思维的普通军人,对他的理论总是难于理解。”2尽管《战争论》确实有艰涩之处,但我认为,此书并没有约米尼和利德尔·哈特所形容的那样如此地难懂,只需要领会到两点,便可以大致理解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想要阐释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一点,战争的政治性质:War is nothing but the continuation of policy with other means (战争非它,只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There can be no question of a purely military evaluation of a strategic issue, nor of a purely military scheme to solve it(不能有对于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的纯军事评价,也不能有解决它的纯军事方案)。第二点,真实战争与纸上战争的区别:frictions(摩擦)。下面,本文将首先就这两点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战争的政治性目的和摩擦的存在

许多人在口无遮拦地谈论战争,去研究战争的方式,解读战争的故事,但真正对于“战争”本身,却很少去涉及到它的内核——为什么会有战争?

纯粹地为了“战争”而去“战争”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战争,永远也不可能最为智慧地去运用“战争”。战争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它不可能作为一种主体的形式而存在,因为它没有离开外物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它只能是

1约米尼《战争艺术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0、27页

2利德尔·哈特《战略论》,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73页

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方式”而为另一个主体服务的形式而存在的,它不是一种纯粹地为了维系自身的存在而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而是一种连接某种主体性目标和其作用客体的特殊的“联系方式”,离开了它所联系的东西,那么它作为一种“联系物”的存在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战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治的问题无法在政治的范畴之内得到有效的解决(狭义的“政治范畴”,指的是一种和平的方式,通过政治协调来解决冲突)的时候,必须依靠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战争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之下才会被引入近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非它,只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因此,战争是源于“政治”的,“政治”才是它所要服务的主体对象和终极目的,脱离的政治的“目的”,战争将只是一种野蛮人之间相互毁灭的过程,没有任何的意义。在历史上,不少军事上的天才被政治上的无知所打垮,拿破仑便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的确,拿破仑是将政治与军事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位将才,但他并没有真正认清楚战争的本质,它错误的以为,政治是用来为自己战争的目的服务的,但他并不知道,战争只是政治不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最后使用的手段而已。这样一味地去追求战争,而没有为战争找到一个“目的”性的的东西,战争何时才能达到其终点?自己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而去进行战争。如果把战争最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战争便会毫无止境的发展下去,找不到其终点。3也许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你能够在几十次大规模的会战之中的连胜,但你并不能保证你在每一次大规模会战中都保持胜利,只需一次大规模会战的失败便有可能带来你整个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的终结。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帅才”,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应该是一个政治家,他会尽可能地减少参加会战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会战的发生,因为没多一次会战,他失败的机会就会增加一些,因此,对没有必要的会战要学会用政治的方法先行解决。并且,他会使每一次会战发挥它最大的政治效应,在每一次会战之中取得自己有可能去获得的最大收益。战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收益,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获胜,如果军事上的获胜不能给你带来政治利益的话,那这样的战争就应该尽量的避免,因为每一次战争都是存在风险的,这种风险的

3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4页

存在就一味着你随时有失败甚至被毁灭的危险。付出风险的成本,其收益便是获取利益的大小和获取利益的机率,如果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却不能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收益的话,那又有何必要去冒这个风险呢?拿破仑把战争作为其终极目的,但它忽略了风险的存在,并不懂得怎样利用政治的手段去规避风险,并且在现有的军事胜利的条件下利用先前的“风险”所换取的结果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不断的冒险者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被危险所吞噬,而只有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冒险者才能够利用他曾经的冒险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在实际情况之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存在着风险的,只是风险有大有小而已,每个人规避风险的能力不同而已。克劳塞维茨的另一个重大的贡献便是对战争过程之中“风险”的发现。所谓“摩擦”,同“风险”所要表述的其实是同一个概念,但我认为它只是“风险”的一种并不十分科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摩擦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只能确定它是否“存在”,而无法科学地去判定它是大还是小,而“风险”(risk),则可以用rate来进行表述。的确,克劳塞维茨对“摩擦”的发现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它是“纸上战争和实际战争”最主要的区别。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摩擦,发现这个对解决问题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如果一个人在谈每一个问题时都会说“做这件事会有摩擦”的话,那他必然是一个废物,因为他所阐述的是一个普世的真理,但却是一个最没用的真理。所以,最要紧的并不是是否你能够发现“摩擦”,而在于以下三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其一,你是否能够预估摩擦的总体大小,以及在部分上摩擦“系数”可能最大的几个点;其二,你是否能够根据你的预估去尽量的克服摩擦;其三,在面对那些事先没有预估到,或者预估到但却没有能力去规避的风险时,你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及时地去处理这些即期所发生的摩擦。能否做到这三点,才是判断一个将军能否成为一个“将才”的标准。

案例分析:对施利芬计划传统评析的新见解

根据克劳塞维茨所阐释的这两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战争理论,后世的评论家们往往援引“施利芬计划”来对此详加解释,并据此对施利芬进行批

判。但我认为,这种批判难免有失偏颇。

传统的观念认为(包括时殷弘、钮先钟等等学者都对施利芬计划的失败做出过这样的解释),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仅仅是一个纯军事的计划,而没有考虑到其中的政治因素。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比利时问题来说的,认为德军假道比利时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而比利时的中立则是被1831年《伦敦条约》所保证的,因此,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必然导致英国的参战,而英国的参战则成为德国败亡的重要原因。4而我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免有些片面。首先,批评施利芬计划的人立论的主要论点在于主观地判断德军的目的在于六个星期之内击败法军而利用英国的协调来结束西线战斗,将兵力转移到东线——而这个过于主观的判断却忽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斜体字所示):六个星期内击败法军与获得英国的妥协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仔细看一看地图,德军进攻法国只有三条路线:比利时低地区,德法交界处的阿尔萨斯——洛林山地丘陵区,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脊区。而德军攻击法国的战略为以1/8的兵力佯攻德法边境(易守难攻区),而以7/8的兵力在右翼发动攻击。左翼牵制法军主力,诱敌深入,而右翼绕至法军身后进行打击,类似一个“旋转门”,法军进入左翼越深,右翼对其打击力度越大。依照这种战略形式来看,如果在德法边境开战,德军根本没有多大深筹,因此更遑论六星期击败法国,再将主力移至东线对抗刚刚集结好兵力的俄国。所以,德军唯一的胜利前提便在于佯攻德法边境这一带易守难攻之地,而以为一地由主力发动攻势。显然,德法边境已成为战场之一,而另外一条战线则必须以比利时与瑞士之间做出选择。瑞士居于阿尔卑斯山脊之上,全国仅有7%为平原,其二,瑞士夹在德法之间的战略纵深过长,不利于闪电行军,其三,瑞士距离法国政治、军事、经济重心——巴黎地理位置过远,无法威胁至法国。相比之下,假道比利时具有同假道瑞士恰恰相反的三个有利因素:其一,比利时是低地国家,境内以平原为主,铁路线发达,利于闪电行军与战略物资的补给;其二,比利时夹在德法之间的横截距(即上文所提到的“战略纵深”的解释)极短,可以轻松突破;其三,一旦越过比利时,巴黎便暴露在德军的枪口之下。另外尚有一点,比利时在1831年伦

4钮先钟《历史与战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45——246页

敦条约的保证下维持了80余年的和平,国防力量薄弱,而瑞士则拥有更为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德军将比利时列为第二条进攻路线,由右翼主力去突破,是一个极为理性的选择,而突破比利时则意味着引来英国的敌意,这是德军在计划之前便有心理准备的,因此根本没有像那些人们所的对英国的调停抱有希望。恰恰相反,施利芬计划已经充足的做好了面对英国敌意的准备。英国强于海军而弱于陆军,德法之战是一场纯粹意义上的陆战而不是一场海战,英国向法国提供的援军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无法对德军构成任何的威胁。如果按照施利芬预期的兵力部署来打这场战争的话,无论英军是否参战,德军可以说都有必胜的把握。所以说,这种主观性的判断并未看到德军战略的实质——此乃错处之一。错处之二,英国仅仅是因为德国侵犯了比利时的中立而参展的吗?非也。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1831年《伦敦条约》保障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但往深一层次来看,我们还需要看到《英法协定约》和《英俄协约》。这两个协约同《伦敦条约》相比较,谁对英国的利益更为重要?不言而自明。德军入侵比利时之所以让英国感到恐慌,是因为比利时的身后便是法国,而法国一旦失陷,欧洲的均势将很快会被打破,自己的利益也会因此而受到沉重的打击。正因为德军的目的是法国而不仅仅是比利时,这才会引起英国的恐慌,最终导致其参战。假使德军不入侵比利时,而是从另一地来入侵法国的话,英国一样会因此而参战,英国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伦敦条约》里的面子问题而是在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换言之,假若比利时的身后不是法国,不是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之上的话,英国决不可能为此而冒险同德国开战——而且还是陆战!二战前,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正是因为它们处在一个不是那么关键的地理位置之上,所以才有了英国的“绥靖政策”,因为这不值得英国为此而冒险同德国一战。表面的因素往往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当我们看到两个事实——英国参战在前,德军马恩河受阻在后,便武断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样一种分析方法乍看起来有实证主义的味道,但却没有精密地去分析问题的实质。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施利芬计划在马恩河受阻的真正原因。上文已提到,如果,如果按照施利芬的原计划来作战的话,英法联军很难有获胜的机会,而德军的失败主要是源自于小毛奇在战略上的三点失误:其一,违背施利芬计

划东西线兵力比1:8的原则,抽取西线兵力补足东线,并且抽调的全是右翼;其二,在西线上调整兵力部署,违背左右翼兵力比1:7的原则,将大量右翼兵力抽调至左翼;其三,在左翼取得小小胜利后,不坚持诱敌、牵制的原则,反而继续抽调右翼兵力,在左翼主动出击。小毛奇自以为运用了“坎尼模式”中两翼包围的方法,但却忘记了“坎尼模式”也需要中间部队的牵制才可能给两翼创造机会,同时去却破坏了“旋转门”的战术。这才是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战争论》局限性与小结

《战争论》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但毕竟具有些许的局限性。首先,他把自己对战争的研究局限在一个太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是对陆战和邻近国家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分析。但在现实之中,海权却逐步显示其重要性,成为列强所争夺的主要目标,海权控制了经济命脉和对外联系的途径,多少年来,对一个陆权国家来说,争夺出海口成为其军事、政治行为的重要目标;合理的利用和发展与非邻近国家的关系,成为一个国家利用政治手段解决同邻近国家或者与自己冲突的国家的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这两点可以说克劳塞维茨所主要阐述的用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关系的最好的解读,但克氏却并未涉及,甚为可惜。此外,克氏还忽略了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军事行动必须经济实力的配合,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发挥威力。但是,克氏的《战争论》主要以一种宏观的眼光来分析战争的哲学意味,因此并没有花费精力来对战争的经济动员和配置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说是情有可原的。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 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 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 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 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 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 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 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 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 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 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 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

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 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 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 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 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 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 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 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 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 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 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 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 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 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

《战争论》的基本原则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1 2.3. 2 《战争论》的基本原则 德国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总结了会战四原则: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 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 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 简而言之为:目标和数量的原则;兵力集中和兵力节约的原则;奇袭的原则;追击的原则。 会战的四原则可以用广义动量定理来解释。 关于第一条(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这是指尽可能的增加作战力量,这是力的第一个要素,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有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 αt=MV 中,增大力F 的大小,会使成果MV 增大。 第二条(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指的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集中兵力于决定性的打击点上,决定性的打击点就是兵力的作用点。向决定性的打击点集中兵力,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第三条(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不可浪费时间指的是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 αt=MV 中的时间,增加时间t 会使成果MV 增大。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指快速行动可以使敌人没有准备,措手不及,这样敌人的抵抗能力变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动快速就是相对于敌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 。李德?哈特说:“最普通的错误是:使你的对手,有自由和时间来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对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动快速能增加成果MV 中的广义速度V ,增加广义速度,成果MV 便会增大。奇袭就是指改变力量的方向α ,由于敌人在此方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 全球最具价值的经典书籍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全球最具价值的经典书籍 影响世界的100本经典好书 1、柏拉图的《理想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方案,哲学大师柏拉图里程碑 式大作,西方哲学的源头。 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剥削阶级政治学体系的发端,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 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摩奴法典》,印度古代法律的珍贵文献,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维护 种姓制度。它宣扬种姓起源的神话,论列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权利和义务,规定依违 种姓制度的奖惩,并以“来世”苦乐作为这种奖惩的补充。因此,《摩奴法典》作为维护剥削阶级高等种姓利益的工具,其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是纯粹的法典难以比拟的。 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它对印度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4、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第一、它融会了罗马法的全部 基本原理,是罗马法的精髓;第二、条理清楚,概念明确;第三、文字浅显,易于阅读; 第四、内容翔实,包括了民法的各个方面。 5、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首先摆脱神学的政治学,《君主论》是一本毁誉参 半、不可不读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 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和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 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本书在政界、宗教界、学术 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 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6、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作者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 义者,他以卓越的才力,热情描绘了乌托邦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生活图景, 同英国十六世纪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乌托邦》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和政治学术

2015-2016年军事理论考试题库

军事理论课题库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唐宋以后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2.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3.世界各国的国防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_扩张型_、自卫型、__联盟型__和中立型。 4.现行《兵役法》于___2011___年12月29日颁布实施。 5.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从内涵上,可分为___安全目标___、发展目标。 6.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决定》,确定每年___9__月第___3___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8.中国国防性质:防御型、独立自主型、自卫型。 9.中国国防精神含:爱国主义、革命英雄、爱军尚武、国际主义四种精神。 11.2007年9月15日第七个"全国国防教育日"的宣传主题是" 热爱军队、情系国防";2008年9月20 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国防教育日"。 12、国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表示,"习主席在这次大会上宣布我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充分彰显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一道_共护和平、共谋发展_、_共享繁荣_的诚意和愿望,也展示了我国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 13、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深化国防和_军队改革_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14、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2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_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五大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 15、报道称,加强解放军的联合作战能力是把____七__大军区改成___五___大战区的重要目的,而强化中央军委对军队的掌控,则是整体军改的重要目的之一。 16、2015年12月31日,习主席将一面鲜艳的军旗授予司令员魏凤和、政治委员王家胜。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军种__火箭军____ 第二章 1.军事思想是关于军事领域基本问题的理性知识,通常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认识论、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思想等。 2.任何军事思想都是以战争和军队以及国防建设研究对象。 3..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中,有5部兵书,即《孙子兵法》、_《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都问世与这个时期。 4.克劳萨维茨的《战争论》是外国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西方的《孙子兵法》。 5..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_《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2年出版的《还全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两书确立了制海权理论。 6..列宁认为,一方面帝国主义必然导致战争,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可以造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及,又是中国革命战争和_ 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8.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_ 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 10.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贯穿的历史性课题就是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关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中战略要素问题的对比探究及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两书均足以算是中西方传统军事学术的代表。通过对两书军事思想中战略问题的对比探究,从各个具体的战略要素展开论述分析,显示出中西方对军事战略问题思考的异同。可以为思考未来军事学术走向提供帮助。同时,战略要素问题也能为现代的军事运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概念的界定 “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中国古代称呼为军务,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中国和西方在1840年以前可以说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文化的交流较少,军事学术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在兵学史上也就同时独立地开出了两朵奇葩,各有其特色,东西兵学交相辉映。 (二)两书的成书背景

西方的军事学术真正开启的时间是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之前的军事学术更多的是和战争史紧密联系的,其目的并不是叙述战争的指导原则,而是记述战史。随着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发展,军事战争的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作战形式和后勤保障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欧洲一些出色的将领比如劳埃德,比洛,卡尔大公等人开始对军事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这些著述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 世界的历史是从战争开始的,同样,中国历史也是从远古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开始的。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战例资源。《中国军事史》所集《历代战争年表》,起自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止于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灭亡。据《年表》统计,在大约4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 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之多的战争经验,中华大地上才孕育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思维。 频繁不断的战争,曾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战争中,人们开始对战争作理论思考。战争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这是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评价一场战争好还是不好,不能只看当权者说些什么,而是要看它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认为:战争的胜与败取决于战争发动者是否有德。因此,有德之战必胜,无德之战必败,成为中国古人看待战争的第一个结论。“德战思想”不仅打破了“天”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无德之君是可以取代的),将事业的成败和人的生死祸福的决定权从天那里收回到人自己手中。而且使人们判断战争行为的正当与否有了一个客观的依据。 赞赏有德之战和叱责失德之战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战争观。通观以后的重要兵学著作,也都是按照这一条总的思路逐步展开的。孙子的“道”,吴子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尉缭子的“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著名论断,都是“德”的观念在多层面的展开。 (三)两书简单介绍

《战争论》主要观点

<战争论>主要观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1、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

战争论

《战争论》读书笔记 2010级涉外1班方慧201011604208 毋庸置疑,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西方军事思想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与其它军事著作所不同的是,克氏的《战争论》与其说是一部研究纯军事“方法”的理论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哲学二字往往让普通人看过之后觉得头大,何况是加诸于“军事”二字至上?这便更增加了此书的难度和神秘度。就连和克劳塞维茨名气相仿的一些军事理论家,也在他们各自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对克氏的这本《战争论》极高的难度表达了惊叹之情。约米尼在他的《战争艺术概论》中叹息道:《战争论》“令人费解”,“宛如一座学术迷宫”,“他的笔法有时不免太玄妙了”。1英国现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也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从表达方式来说,不仅过于抽象化,而且相当枯燥。所以,只习惯进行具体思维的普通军人,对他的理论总是难于理解。”2尽管《战争论》确实有艰涩之处,但我认为,此书并没有约米尼和利德尔·哈特所形容的那样如此地难懂,只需要领会到两点,便可以大致理解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想要阐释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一点,战争的政治性质:War is nothing but the continuation of policy with other means (战争非它,只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There can be no question of a purely military evaluation of a strategic issue, nor of a purely military scheme to solve it(不能有对于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的纯军事评价,也不能有解决它的纯军事方案)。第二点,真实战争与纸上战争的区别:frictions(摩擦)。下面,本文将首先就这两点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战争的政治性目的和摩擦的存在 许多人在口无遮拦地谈论战争,去研究战争的方式,解读战争的故事,但真正对于“战争”本身,却很少去涉及到它的内核——为什么会有战争? 纯粹地为了“战争”而去“战争”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战争,永远也不可能最为智慧地去运用“战争”。战争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它不可能作为一种主体的形式而存在,因为它没有离开外物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它只能是 1约米尼《战争艺术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0、27页 2利德尔·哈特《战略论》,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73页

《战争论》读书笔记范文

《战争论》读书笔记范文 有着西方“孙子兵法”之称的《战争论》主要论述了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 以及战争计划等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战争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 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 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 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 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 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 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 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 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今天,它终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一定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可以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也能指引后面的所有人前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然而,我们身边太缺少这样的领导者了。在战争开打后,许多领导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做,多数都不懂怎么

带领团队,更不要说是去发光了。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作为中国企业,太需要“领航员”了,克劳塞维芡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也告诉我们怎样去参与一场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读后感2000字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第一次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

读书笔记战争论

读书笔记战争论 读书笔记战争论1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

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读书笔记战争论2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战争论》读书心得

《战争论》读书笔记 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搏斗,战争的双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所以战争是一种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暴力行为。战争的特点表示为:物质暴力为主要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为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到的是让敌人丧失反抗能力因此战争的目的又可以解释为“是使敌人无力抵抗”。 战争行为是迫使人们最大的使用暴力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榆次同时又不是单纯的理智行为,它受思想,情绪等人的因素影响。最终使人们尽量最大的使用暴力,尽量多的使用力量。而战争是实际行动所以现实会对战争的计划谋划和实践给予修正。它受多种现实因素制约也影响着多方面。战争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非一场或几场战役决定关键战役 只会影响战争而非决定战争。因此战争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战争中的概然性代替了逻辑的极端概念。战争中现实的政治目的也迫使战争趋向极端的暴力。 军事行动的间歇,交战双方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存在着敌对因素,军事行动的间歇中着种敌对关系并未解除,所以间歇是源于交战双方中的某一方而不是双方。若原因存在于双方则敌对关系不成立那么战争就该终止。一单间歇结束,军事行动再次出现连续性,则一切又相着极端发展了。 战争是一种类似赌博的行为,因为有偶然的因素存在。

与此同时战争中人的感性,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对战争的情况影响巨大。这也是战争类似赌博的原因。同时,战争的情况依然是严肃的,手段也是严肃的,但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战争也是千变万化的。 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战争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暴力的方式迫使敌方屈服于我们。它的目标就是打败敌人。一个国家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三个:军队,国土,意志。战争目标的实现前提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就是让敌人的军队陷入无法作战的境地,不能作战的境地。所以敌国的领土必须占领,否则敌国就可以在那里产生新的军队。与此同时消灭了军队,占领了领土只要敌人的意志没有屈服于我们则战争仍未结束。因为意志为屈服就存在反抗,就算签订了合约也可能在上述情况发生,但签署了合约后,紧张关系就会缓和。因为那些倾向于和平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与民族中都是很多的。从现实角度讲,签订合约后战争基本结束。 军队与国土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军队是用于守卫国家的领土,领土可以供养军队。打败军队便于我们占领国土。占领国土可以削弱军队。而意志是凌驾于这两个概念之上的的存在,它虽然受军队与领土影响但更主要的事去影响军队和领土。甚至是军队被消灭,领土呗被占领只要意志没有屈服那么战争就没有结束。

点评《战争论》12大金句

点评《战争论》12大金句 Scalers点评:2017年11月我们读完了70多万字的《战争论》,这本作品非常经典,我很喜欢。在读的时候发现其中金句太多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由我们成长会小伙伴zhyh整理编写的《战争论》的12大金句。金句01 统帅必须用自己内心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点燃全体部下的 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只有做到这一点,他才能控制他们,继续统帅他们。 点评真实的战争就像在水中打拳一样,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此时如果部下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不断衰退,靠他们本身的意志再也不能振作起来和支持下去,就可能表现出动物本性,以致临危而退和不知羞耻。而只有指挥官表现出自己的勇气和坚强的精神去克服的压力,才能带动部下去克服各种困难。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将是军中之胆”。 生活举例创业公司给股权,创始人谈梦想打鸡血。金句02 如果拒绝不同的见解不是出于有更好的信念,不是出于对较高原则的信赖,而是出于一种抵触情绪,那么坚定就变成顽固了。 点评顽固是感情上的毛病,而不是智力上的问题,有这种自私心的人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用自己的精神活动支配自己 和别人。他们可以认识到更好的见解,但出于自己是权威的

幻想,忽略了真实世界中部属的损失乃至战局的成败,最终会在可耻的失败中退入历史的阴影中。 生活举例诺基亚有技术还开发了智能机,但没有重视。金句03 一支军队,如果它在极猛烈的炮火下仍能保持正常的秩序,永远不为想像中的危险所吓倒,而在真正的危险而前也寸步不让,如果它在胜利时感到自豪,在失败的困境中仍能服从命令,不丧失对指挥官的尊重和信赖,如果它在困苦和劳累中能像运动员锻炼肌肉一样增强自己体力,把这种劳累看做是制胜的手段,而不看成是倒霉晦气,如果它只抱有保持军人荣誉这样一个惟一的简短信条,因而能经常不忘上述一切义务和美德,那么,它就是一支富有武德的军队。 点评武德是军人在战争这一特殊事业中所应具有的美德,是被团队精神和艰苦的训练和不断的胜利喂养出的精神力量,拥有武德的军队除非被整体抹去,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准备好了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条件下付出鲜血和泪水去夺取胜利。 生活举例程序员往往为了能不断更新软件,抢占市场,不断熬夜工作,很久不回家。金句04 何况在战争中,任何丰功伟绩,几乎没有一件不是经过无限的劳累、艰辛和困苦才取得的。如果说在这里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弱点常常容易使人屈服,那么只有那种表出为世世代代

战争论主要观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1、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

战争论读后感1500字

战争论读后感1500字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战争论读后感1500字,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战争论读后感1500字【1】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务必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那里的军事力量就应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务必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就应忽视也不能忽视,个性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必须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能够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样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务必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通常状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思考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状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好处。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状况下真正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就应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就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能够明白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 这本《概论》,就是一本现代战争理论及原则的综合体系。关于战争艺术的定义,作者认为"战争艺术"一般分为五个纯属军事问题的组成部分--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以及战争政策。由此,作者指出,战争艺术实际包括六个各不相同的部分。第一章为战争政策,主要按战争目的、性质和形式探讨各种不同战争。第二章为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主要探讨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基本因素。第三章为战略,除探讨战略定义和一些基本原理外,还具体探讨了各种作战体系,而对战略计谋作了更深入的探讨。第四章为大战术与交战,具体探讨各种交战,诸如进攻、防御、迂回机动、行军遭遇交战、突然袭击和要塞围攻战等。第五章为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主要探讨攻击、渡河、退却、追击、行军、登陆作战等。第六章为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主要探讨战争勤务的概论、范围,以及侦察和及时查明敌人移动情况的其他方法。第七章为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作用,主要探讨军队在战斗线上的配置及编成,以及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在"结论"中,主要探讨了战争取胜有赖于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阐明了战略与战术定义、战略侦察以及认识战争规律、指导原则、进攻和防御等原理。在"补遗"中,着重探讨了几次海外的主要远征。在"续编"中,主要对战略、培养战略眼力的方法和军队战斗部署作了进一步的概述和探讨。 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 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1、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控制海洋。 杜黑的…制空权? 该书以“制空权”为中心,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有关空军建设和作战使用的许多问题,是一部专门论述空军战略理论的著名军事著作,也是地缘政治理论中空权理论的代表作,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富勒的…装甲战?

《战争论》读书笔记范文

《战争论》读书笔记范文 战争论读后感200字(一)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 《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第 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 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 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 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 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400字(二)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 容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 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 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 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 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 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