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复习思考题答题要点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复习思考题答题要点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复习思考题答题要点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复习思考题答题要点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复习思考题答题要点

导论

1.简述世界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非营利组织在西方社会的存在源远流长。17世纪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团体,以及主要开展慈善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和平、安全与其他影响全球稳定发展的议题愈发重视,非营利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甚至是联合国的支持。冷战结束,全球化效应开始真正扩散后,非营利组织才开始活动于国际舞台。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得以快速发展,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缺陷。到九十年代时,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开始走出国界,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形成“全球公民社会”。

2.什么是公民社会?如何衡量一个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民社会,英文称为civil society。什么是公民社会?学术界对此并无一致的认识和表述。现代以来,戈登﹒怀特认为,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和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罗伯特﹒普特南提出衡量公民社会发展程度的四个方面:社团生活的活跃程度;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发展状况;参选的积极性;依附投票程度。

3.简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

市场失灵存在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外部性、垄断等,公共产品的存在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主要形式。政府便是市场失灵时公共产品的重要的供给主体,市场失灵本身就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很难满足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浪费和低效率问题。所谓契约失灵(contract failure),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契约失灵理论,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互为补充。

4.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有何重要意义?

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互利合作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社会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社会资本因素都影响到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集体活动进程。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紧密相连,公民社会是社会资本形成和增加的基础,而社会资本也反作用于公民社会的发展。

5.志愿失灵的表现何在?

非营利组织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并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志愿失灵现象,而政府则可以视为志愿失灵后的衍生性制度。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对于慈善的供给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或狭隘性;家长式作风;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

6.简述自治组织理论。

自治组织理论是当今迅速发展的多中心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它的基础。多中心理论对社会秩序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之外还发现了公共领域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秩序与国家主权秩序之外发现了社会运转的多中心秩序。奥斯特罗姆归纳出实现自主治理的八项具体原则:(1)分享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之边界界定清晰;(2)使用、供给与当地具体情况相适应;(3)集体选择安排;(4)有效监督;(5)越“规”的分级制裁;(6)低成本如论坛式的冲突协调机制;(7)对组织权的认可;(8)分权制组织。

第一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缘起与发展

1.简述我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背景。

我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整和重新定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的经济活动,到公民的话语表达、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等空间,逐渐被释放出来,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成长空间。这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正式兴起的关键背景。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开始让各种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将部分国家权力下放给特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及全球治理对中国改革开放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跨国组织不断推动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与联合国组织之间的合作。其次,外国公司为中国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最后,中国非营利组织获得学习机会并不断融入到全球公民社会的潮流。

2.简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依赖性和补充性:非营利组织仍受政府的影响较大,资源也多来自政府,体现为对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的补充、协助。执行性和协调性: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活动开展体现出执行性的特点,往往需要在政府、大众、组织、团体中间发挥协调的功能。复杂性和多样性:非营利组织既受传统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又受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各种西方思潮和社会运动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形态也是多样的,从草根组织到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其组织性质虽然都更倾向于非营利组织性质,但其生存方式与状态却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3.如何理解我国传统民间结社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

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丰富、悠久的各种民间活动、互助行为和慈善组织。这些活动、行为、组织等,在我国背景下可统称为“民间”结社。“结社”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特定的活动。最初的结社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经济和慈善结社。中国历史上的结社现象包含“活动”与“组织”这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其活动的领域、地区、时代、影响等,而后者则侧重于其名称、规模、构成、功能等。这些活动与组织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源流,对今天和未来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重要影响。

4.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出现在哪些活动领域?

环境保护:环境、生态与资源的保护。慈善救济: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其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自愿捐献的款物为其经济基础。社区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扶贫发展:救助贫困与促进发展,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权益保护: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5.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供社会服务,承担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社会一定程度的稳定;扩大治理空间,提供政府与公民之间一个协治平台。

6.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政社不分:存在于一部分与政府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团体中,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依旧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经费不足:筹资问题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能力不足:包括一个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法制缺陷:缺乏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研究不足: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应该加强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本土化、理论及微观研究,研究领域也亟待拓展。

第二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对外交往

1.什么是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哪些分类?

国际非政府组织就是任何不通过订立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国际组织。196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规定:在有关国际公益性事务中发挥作用的NGO可获得联合国体系的咨商地位,获得这种地位的NGO即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具有联合国咨商地位的三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一般咨商地位、专门咨商地位、注册咨商地位。

2.我国有哪些非营利组织具有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资格?

我国在联合国享有咨商地位的组织主要有: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等。

3.西方和亚洲国家非营利组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什么启发?

西方国家:针对公益慈善事业,进行立法;以政府资金为基础,逐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设立独立于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亚洲国家:努力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平等关系”,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向下沟通”,即加强与社区的合作。

4.我国非营利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方式有哪些?

与联合国体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接受其他申请方的项目申请提供资金,但是不参与项目运作;与其他方合作共同参与项目;在同相关部门达成项目合作备忘以后,国际非政府组织直接进行项目的管理和运作工作。与国外非营利组织合作:相同领域中非营利组织之间的项目合作;通过设立非营利组织分支机构进行信息交换和合作;加入有影响力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非营利组织成为其会员。

第三章改革中的事业单位

1.什么是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国家对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划分和管理资源配置的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涵就是“政府办事业”“政府管事业”,“政府养事业”。

2.简述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分类。

性质:服务性,体现在其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公益性,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内,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分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包括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3.简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必要性:现代公共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公益性;社会治理目标要求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基本原则: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开拓创新;坚持着眼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4.如何理解“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领域,影响着三者关系的未来走向,要求逐步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把能够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出去,继而缩减政府规模,提高行政效率。从政府行政改革方向来看,“政事分开”的原则说明政府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不断剥离,对于那些承担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让其越来越独立。“事企分开”针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应使其逐步企业化,实现自收自支。“管办分离”,重点在于打破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垄断局面,打破各级政府主办并主管事业单位的情况。

5.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符合宏观逻辑的要求;其次,要统筹协调推进,切实把握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间的承接关系,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能够与行政体制改革、市场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相一致,继而形成互补、互促的良好发展格局。

第四章香港、澳门、台湾的非营利组织

1.香港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功能:提供社会服务;参与协同治理;促进公民参与。特点:政府与慈善界联盟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具有高公信度的非营利部门;善款筹集与项目实施相分离的实践做法。

2.澳门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功能:提供社会服务;参与协同治理;促进公民参与。特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强、程度高;社会服务提供多样化;政府与社团合作的理念。

3.台湾非营利组织具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功能: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政策倡导。特点: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较强的自主性;国际化的视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