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一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一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一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一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说明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重点难点:

说明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课前自学:

一.请同学们把课文仔细阅读一遍,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请你尝试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来检查一下阅读课文的效果。(对应练习)

(一)、植物生长需要水

1、______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植物的_____________都需要水的参与;水有助于维持植物体一定的_________。满足植物对_______的需要,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

2、不同植物需水量__________;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___________;应根据植物的需要,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_的方式给予农作物__________的水。

3、_______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在根尖中,成熟区的__________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因此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大。

4、在“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放在10%的食盐水中的豆类幼苗________,放在自来水中的植株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是直接影响根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土壤中浓度_________根细胞液浓度的情况下,根细胞吸水,在土壤溶液浓度_________根细胞溶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实验:(1)在施加含氮无机盐的容器中培养的番茄幼苗,长的_________,颜色_________。(2)在只浇自来水的容器中培养的番茄幼苗,长得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3)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________的无机盐。

2、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含_____的、含______的、含______的、含钙的,含锌的、含铁的、含硼的无机盐等。

3、氮肥:促进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枝叶长得__________。(2)磷肥:促进幼苗的_____________、花的_________、果实和种子的_________。(3)钾肥:促进_________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________。

三.你在阅读和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疑问?把它记下来,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合作探究:

1.小组展示对应练习题答案

2.各组分组讨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把组内难以解答的问题在全班公示,共同讨论。

3、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但一次使用化肥过多,会造成“烧苗”,反而使植物生长较差,请分析原因。

4、在实验“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中,为什么将小石子或黄沙洗净?

5、某农民在生产上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忙解决。(1)为使辣椒、茄子提早上市,施什么肥好?

(2)芹菜产量不高,怎么办?(3)为防止水稻倒伏,施什么肥?

课堂练习:

1、有些青菜萎焉时,放入清水中浸泡后变得硬挺了,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可以使植物体()

A、增加重量

B、使青菜干净

C、保持一定姿态

D、使细胞壁加厚

2、在盐碱地里种庄稼,幼苗会死亡的原因()

A、土壤缺乏空气

B、土壤溶液的浓度大

C、土壤缺乏养料

D、土壤溶液的浓度小

3.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A.水和无机盐

B.有机物

C.维生素

D.适宜的温度

4、农民种植白菜、芹菜、菠菜等作物应该多施加下列哪种肥料()

A、含钾的无机盐

B、含硼的无机盐

C、含氮的无机盐

D、含磷的无机盐

5.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及时给苹果树施加了适量的化肥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并且不久开花了。请问小明施加的化肥是:()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和钾肥

6、图示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A B

(1)将正常状态的细胞放到清水中,细胞将变成__________状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次给作物施肥过多,根毛细胞将变成__________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学到了:

还存在的问题有:

给自己一个评价,在上面打“√”

优良中差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分类和鉴别 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生物的分类和鉴别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是部分食肉目动物分类等级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虎与豹的亲缘关系比虎与狼的亲缘关系远 B.猫和虎所处的分类等级是“种” C.图中表示的最大的分类单位是“属” D.食肉目包括的动物种类比猫科少 2 . 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图为四种植物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种 B.四种植物都可以产生果实 C.杏与四种植物中梅的共同特点最多 D.禾本科比禾本目包含的生物种类多 3 .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我省某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研.在生活中共记录鸟类158种,其中雀形目鸟类109种,占68.99%.从迁徙来看,留鸟(不迁徙的鸟)有104种,占65.82%;旅鸟(迁徙途中路过此处的鸟)有24种,占15.19%;冬候鸟与夏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分别为13种和17种,占8.23%和10.7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小组走访了解鸟类资源,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B.在观察鸟类的生活状态时,使用的仪器是显微镜 C.该小组对各种鸟类进行归类时,除依据了鸟的形态结构特征外,还依据了鸟的行为方式 D.调查发现,该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数在逐年增加,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4 . 学习植物分类时,某同学将水稻、西瓜、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地钱和肾蕨归为另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 A.根的有无B.种子的有无C.花的有无D.果实的有无 5 . 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A.界B.门C.目D.纲 6 . 下表列出了四种植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 甘蓝小麦白菜水稻 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纲 白花菜目莎草目白花菜目莎草目 十字花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禾本科 芸薹属小麦属芸薹属稻属 A.甘蓝与小麦B.小麦与水稻C.甘蓝与白菜D.白菜与水稻 7 . 图是小兰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种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 A.①家鸽②水杉③韭菜④海带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七年级上) 1、生物的特征: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特征)能对内外界刺激作出应激性;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和生物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也有种间关系,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和合作关系(如蚂蚁等群体生活的动物),寄生、共生。 3、科学探究 ①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陈述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如何)、表达交流 ②设置实验时应注意1设置对照实验2、设置单一变量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4、编号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再次“检查实验方案”或“重新进行实验”,不能修改实验数据。 (2)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 ....”.,二是一般只 设一个 ..”.因素。 ..“.变量 (3)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有光与无光)。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 (4)变量:简单地说,在一组实验中,我们所要探究的那个因素,就叫做变量。如: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其“温度”就是变量。 (5)对照组:一般都是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排除一切影响实验的因素。 (6)实验组:一般只控制探究因素,其他都处于理想状态。如:在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土壤“潮湿”的实验装置为对照组;而土壤“干燥”的实验装置为实验组。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为: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2、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物像的大小与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少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4、物像在视野的位置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一致(抄答案)。 5、视野中的污点判断:在视野出现污点的可能性是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若反光镜上有污点,只能影响视野亮度,不会在视野中出现。对于这类型的题目须用排出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6、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少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大小有反比的关系。但要注意计算时长度和面积不一样。) 临时装片制作过程: 植物细胞: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3、生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1、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绿色植物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教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 水》导学案(人教版)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导学案(人教版) 新课导入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不舍昼夜。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 水是生命之源。 探究实验: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分? ①请你利用生活经验想个简单的办法来证明你手中的植物器器官内含有水分。 ②根据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重点) 2、举例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重点) 3、学会分析处理数据。(难点) 4、增强珍惜生物圈中水资源的意识。 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教材P107—108页,做好圈画勾点,完成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座位上安静完成独学,完成后每组再到黑板前进行对群学,同时每一组要有同学迅速在黑板上板书相应内容,通过知识点的归纳掌握本节课基础内容。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专题提升 知识迁移拓展: 1、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吗? 2、生活小常识:把盐撒在切好的苦瓜上,为什么过会就会有水出来?典例剖析:X、Y、Z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已知Z细胞液浓度>Y细胞液的浓度>X细胞液的浓度。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吸失水关系的是()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 3、下表是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和数据转换成的直方图,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发育期 天数 需水总量 (米3/公顷) 每天需水量(米3/公顷) 返青期 29 635 拔节期 23 876 抽穗期

20 956 灌浆期 31 1192 米3/公顷需水总量 初一生物导学案12001192 初一生物导学案初一生物导学案1100 初一生物导学案1000956 初一生物导学案初一生物导学案900876 初一生物导学案初一生物导学案800 初一生物导学案700635 初一生物导学案初一生物导学案初一生物导学案初一生物导学案600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 请分析: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 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3、计算表中各个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以直方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整理与评价 1、请将以上内容补充好,如果还有问题请问同学或老师。 2、反思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讲解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 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素材 苏教版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的结构 ①种子主要由胚.和种皮 ..组成。种皮具有保护作用。 ②胚是新植株的幼体 ........和胚根 ..组成(如图)。 ........,是种子中的主要成分,由子叶、胚芽、胚轴 ③大豆,花生、蚕豆等种子的子叶 ....,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着大量的营养物质 ..肥厚,贮藏 (双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等植物的种子,除了胚和种皮,还有贮藏营养的胚乳 .......。 (单子叶植物)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具有完整的 ......,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自身条件) ...、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三、种子的萌发 胚根——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子叶——消失 发芽率 ...的种子 ... .....90%...:指一定时间内萌发的种子数占全部被测定种子数的百分率.发芽率超过 才适合播种 .......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一、根尖的结构 根的功能:固着 ..,贮藏 ..,输导 ..等功能 ..,支持 ..,吸收 根尖的结构基本相同,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 ...,成熟区 ...四个部分。 ...,伸长区 ..,分生区 成熟区的细胞体积也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 二、根的生长 1、根冠:具有保护作用 2、根的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地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它是根生长的 关键部位。 伸长区细胞:能够迅速伸长,致使根尖的长度不断增加。根尖的伸长区生长得最快。 ............ 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成熟区的细胞体积也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 形成根毛。 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的结果。 ........和伸长区细胞伸长 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和向水生长等特性。 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一、植物生长需要水 1、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满足植物对水的需要,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谨就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 编写指导思想 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基于以上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重复,等等。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能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仅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内做局部增删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呢?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人既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营养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

(完整版)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的一生单元练习题

第5章单元练习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 1、俗称“豆瓣”是指大豆的() A.胚芽 B.胚轴 C.胚根 D.子叶 2、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是() A.种皮 B.胚根 C.胚 D.胚芽 3、玉米种子与大豆种子的主要区别是() A.有胚乳 B.有子叶 C.有种皮 D.有胚 4、下列结构中,新植物的幼体是() A.胚芽 B.胚根 C.胚乳 D.胚 5、日常食用的黄豆芽,其白嫩部分主要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A.胚轴 B.胚根 C.子叶 D.胚芽 6、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必备的环境条件() A.适宜的温度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D.光照 7、在适宜的条件下,下列种子能够萌发的是: () A.去掉胚乳的玉米种子 B.虫蛀空了的水稻 C.切去胚的小麦种子 D.籽粒饱满的菜豆种子 8、为了延长种子的寿命、应将种子保存在什么环境:() A.高温潮湿 B.高温干燥 C.低温潮湿 D.低温干燥 9、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 A.根冠 B.根尖 C.根 D.根毛区 10、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1、在根尖的结构中,有一群近似正方形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细胞核大,这些细胞位于()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2、下列有关成熟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成熟区与分生区相接②表皮细胞外突形成根毛 ③成熟区位于伸长区的上部④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植物体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A.根 B.根系 C.根尖 D.根毛 14、根不断长长的原因是() A.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的分裂B.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的长长 C.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长长D.分生区细胞的长长和伸长区细胞的分裂 15、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并且要尽量带土,这是因为() A.保护根冠和分生区 B.保护幼根和根毛 C.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D.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16、当植物细胞处于周围溶液浓度大的环境中时,液泡将会出现的变化是() A.缩小 B.胀大 C.消失 D.正常 17、放入浓盐水中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变化是() A.变大、变软 B.变小、变软 C.变大、变硬 D.变小、变硬 18、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时,说明根毛细胞液浓度比土壤溶液浓度() A.大 B.小 C.相等 D.不能确定 19、植物营养“三要素”不包括() A.氮 B.磷 C.钾 D.铁 20、要使马钤薯和甘薯高产应当注意使用哪种无机盐() A.含氮无机盐 B.含磷无机盐 C.含钾无机盐 D.含硼无机盐 21、下列哪种植物需要较多含氮的无机盐() A.马钤薯 B.花生 C.青菜 D.小麦 22、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A.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无法吸水 B.土壤温度太高 C.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23、X、Y、Z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已知Z细胞液浓度>Y细胞液浓度>X细胞液浓度。下 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吸失水关系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碳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生物 导学案 课题: 碳—氧平衡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备课日期: 20121224 班级: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掌握光合作用的含义(重点); 2、理解植物动物共存的原理(重点),光合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呼吸作用的含义以及应用(重点),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的作用。 学习时间: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我的农场我耕耘】 一、独学预习【15分钟】 预习生物书P121——P131:在书上打记重点内容,积极思考,回答文中思考与练习题,并翻阅 参考资料,要求静学和独学。 二、知识梳理【15分钟】 【 】1、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者动物呼吸都需要排出 ,消耗 ,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 ,消耗 。也就是说,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2、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能力的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用式子来表示: ( )+( ) ( )+ ( ) 农业生产中,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应该 。 【 】4、 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种子萌发的实验证明了有机物分解时需要 的参与,不仅产生了 ,还产生了 。 呼吸作用公式: ( )+( ) ( )+ ( ) 【 】5、呼吸作用的过程是细胞利用 ,将 解成 和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呼吸作用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其实质是 分解,释放 。 【 】6、生物的呼吸作用不断消耗 ,向生物圈中排放 。自然界的有机物分解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消耗了大量的 ,并排放出大量的 。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 ,又将 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 和 的相对平衡(简称 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 同学已完成学习任务 检测 月 日】 三、聚焦展示【10分钟】 1、海尔蒙特的栽种柳树的实验:2.5千克的柳树增加到了80千克,除了浇的水、施的肥以外,柳树的重量增加来自于外界的 。 2、普里斯特利的金钟罩实验中,要想使实验顺利进行,除了密封的金钟罩内同时放入动物和植物之外,还必须在 下才能保证两者活着。因为…… 。 3、我来理解“碳氧平衡”: ( ) ( ) 四、课堂小结【3分钟】 生活中有哪些维持碳氧平衡实用的例子?有什么意义? 如: 屋内养花可以保证室内氧气 如: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生物学七年级 上册教材练习 参考答案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实验、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练习: 1.机器人和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它们不是生物。 2.(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一节生物圈 资料分析: 1、向日葵生长需要的条件:阳光、水、营养物质(无机盐)、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适 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长颈鹿生活需要的条件:阳光、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荒漠,向日葵生活在相对湿润的环境中,但它们都需要阳光、 水、营养物质、空气等生活条件。 牛生活在陆地上,海豚生活在海洋中,但它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等条件。 3、水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干旱缺水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从而使粮食减产。 练习: 1、不能绝对分开。例如,水圈中含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 2、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3、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光、温度、水和无机盐。不同品种的花卉对光、温度、水和无机盐 的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栽培花卉的要求,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各种条件。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 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 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是会增加实验的难度。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 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第五章 教案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光合 作用产生 氧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 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 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 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 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 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 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 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 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 用利用二 氧化碳作 为原料。 1.利斯特里实验 2.探究活动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 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 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 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 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 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 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 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 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 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 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 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 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 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 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 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 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 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 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 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 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 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七年级上) 1、生物的特征: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特征)能对内外界刺激作出应激性;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和生物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也有种间关系,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和合作关系(如蚂蚁等群体生活的动物),寄生、共生。 3、科学探究①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陈述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如何)、表达交流②设置实验时应注意1设置对照实验 2、设置单一变量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 4、编号(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再次“检查实验方案”或“重新进行实验”,不能修改实验数据。(2)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二是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3)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叫做对

照实验。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有光与无光)。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4)变量:简单地说,在一组实验中,我们所要探究的那个因素,就叫做变量。如: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其“温度”就是变量。(5)对照组:一般都是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排除一切影响实验的因素。(6)实验组:一般只控制探究因素,其他都处于理想状态。如:在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土壤“潮湿”的实验装置为对照组;而土壤“干燥”的实验装置为实验组。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为: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2、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物像的大小与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少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4、物像在视野的位置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一致(抄答案)。 5、视野中的污点判断:在视野出现污点的可能性是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若反光镜上有污点,只能影响视野亮度,不会在

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我给她说要爱护花草,因为花草和我们一样都是珍贵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给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能从老师讲的这个小故事中提出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教师总结:人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外界摄取的,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吗?这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怎样研究呢?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二、实验探究 出示课件: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 2、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 如果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 3、制定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

(假期一日一练)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准备 实验需要的仪器、材料、提前两周准备的豆苗或玉米苗、PPT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其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供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下面以种子萌发为例,探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1)演示实验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 在上课的前一天,老师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往瓶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现在请你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说明:这是一个对照实验。经过一昼夜以上的放置后,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明显不同。教师让学生对比温度后,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装有萌发的种子的暖水瓶中的温度升高;装有煮熟的种子的暖水瓶中的温度不变。 实验结论:萌发的种子放出了热量。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什么物质?在转变过程中还需要哪些物质的参 与呢? (2)演示实验二: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瓶中是萌发的种子(见教材第128页上图。瓶内的种子也可用新鲜的豆苗代替)。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以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3)演示实验三:有机物分解需要氧气的参与 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见教材第128页下图。甲瓶内可改用新鲜的豆苗,乙瓶内可改用经沸水烫过的豆苗),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燃烧的蜡烛放进乙瓶里,火焰没有熄灭。 2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共3套

第三单元第五章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被称为生产有机物的“车间”的结构是() A.细胞核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质 2.下列增产措施中,没有应用到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A.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B.合理施肥 C.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合理密植 3.下列关于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需要水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B.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C.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 D.产生的氧气都释放到体外,不能被呼 吸作用利用 4.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最终来自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本身的呼吸作用 C.各种草食性动物 D.各种肉食性动物 5.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作物的种植密度扩大叶面积,光合产物合成量超过呼吸消耗量,产量增加。 但密度过大叶片相互重叠,株间透光率降低,光合产物合成量少于呼吸消耗量,产量降低。如图 表示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根据 图形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叶面积指数越大,作物产量越高 B.A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 度 C.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叶面积指数超过9时,农作物将会减 产 6.砂生槐是西藏高原生态恢复的理想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为初步筛选适合西藏某地区栽 培的品种,研究人员测定了4个砂生槐品种幼苗的 2 CO吸收速率,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4种幼苗应在相同光照强度下进行检测 B.砂生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2 CO吸收速率可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D.丁品种砂生槐适合选为该地区栽培品 种 7.下列农业生产措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A.早春播种后进行地膜覆盖 B.农田淹水后及时排涝 C.果树开花季节,在果园里放养蜜蜂 D.大田农作物合理密植 8.科学研究发现,用适量的“汽水”(一种能释放二氧化碳的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 长,原因是它能() A.增强呼吸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 C.增强蒸腾作用 D.促进水分 吸收 9.与生物圈“碳——氧平衡”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化石燃料 的燃烧 10.从同一植株中挑选长势相同重量相等的2片叶片,编号为①②。将①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并置于适宜光照下;将②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黑暗处。在相同的适宜温度下,向水中通 入空气,6小时后取出①和②叶片,烘干称重分别得到a和b。叶片在6小时内通过光合作用制 造的有机物量是() A.a B.a-b C.a+b D.a-2b 11.下列生产生活中的措施:①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低温贮藏,②在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 氧化碳,③农田及时松土,④小麦种子晒干入库,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如图装置可以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 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 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 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等 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②组成:I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七年级上册生物七上第五章习题

第三单元 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结构: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胚是新植株的幼体。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大豆种子:子叶两片,子叶贮藏营养玉米种子:子叶一片,胚乳贮藏营养 2、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种皮 子叶胚 胚芽 胚轴 主要功能 保护,防止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入侵,减少水分的散失。 贮藏营养,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发育成茎和叶 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胚根发育成根 3.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例题: 1.种子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更容易保存?() A.干燥、低温B.潮湿、低温C.干燥、高温D.潮湿、高温 2.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早出苗,其原理是()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种子萌发需要避光C.防止鸟类取食种子D.防止风沙3.我们吃的馒头和面条大多是用小麦种子磨成的面粉制成的,那么你知道面粉主要是来自小麦种子的()。 A.胚芽 B.胚乳 C.子叶 D.胚轴 4.将饱满、完整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适宜的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最可能是()。 A.甲组先萌发 B.乙组先萌发 C.两组几乎同时萌发 D.两组都不萌发 5.下列哪一组说法是正确的: ①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个部分组成 ②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③将一粒玉米种子纵切后,在切面滴碘液,整个切成总是都变得一样蓝 ④种子中子叶发育为叶,芽发育为芽,胚轴发育为茎,胚根发育为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与功能 比较项目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细胞大小较大较小 结 形状不规则,排列近似正方型,壁构细胞形状 不整齐薄,核大,质浓 较大 长方形 较大 表皮细胞向外突 起,形成根毛 功能保护分裂产生新的细细胞迅速伸长,使吸收水和无机盐胞根尖不断伸长的主要部位。 2.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根生长的关键部位是分生区。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移栽植物是一般带土的原因是保护根尖的根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