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猪繁殖性病(胡)

母猪繁殖性病(胡)

母猪繁殖性病(胡)
母猪繁殖性病(胡)

母猪繁殖性病

母猪繁殖性病主要有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和蓝耳病;其次有衣原体和钩端螺旋体。弓形体、气喘病、猪瘟也可引起繁殖失败。这些病已给种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着种猪场的存在。现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确诊和预防简介如下,供综合防制参考:

乙型脑炎病

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最早在日本流行,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主要危害:妊娠母猪造成流产、早产或晚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弱仔。公猪造成睾丸炎。

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季和初秋季。通过蚊子叮咬传染,蚊子感染乙脑后可终生带毒,并在蚊子体内繁殖和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传染源。本病呈散发。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的猪很多。感染初期有传染性,发病年龄多在6月龄左右,规模化猪场,由于不断地培育新种猪,这对传播本病有很大潜在根源。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盲目冲撞、口流白沫、磨牙、虚呷、严重地倒地不起而死亡。

生长猪和肥猪:体温41℃左右,能持续数天。抑郁型猪:精神不振、昏睡、食欲不振、口渴、眼结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正常、有时流鼻液,粪干结有粘膜,尿深黄色,个别猪后肢关节肿大发生跛行。狂暴型猪:精神异常,狂躁不安,盲目冲撞。

妊娠母猪:无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早产或晚产,胎儿多数死胎、木乃伊、弱仔。如果活仔,有的出生后几天内痉挛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同一窝猪生后大小相差很大。母猪流产后症状很快解除,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不影响以后繁殖。但有少数母猪症状加重,流产后胎衣不下,流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

公猪:主要表现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正常的大的0.5---1.0倍,以后炎症消散,发生萎缩,硬变,精子数量和活力均下降,同时带毒,约1---2个月恢复正常,可正常使用。

病理变化:流产胎儿皮下水肿,脑积水,脑膜和脊髓充血,胸膜和腹腔积液,淋巴结充血肿胀,肝和脾有坏死灶,肌肉退色像煮熟样,部份胎儿可见脑部发育不完全。

确诊: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确诊。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和组织学检查。

预防:除消灭蚊子以外,后备种猪(公和母)在配种前一个月注射弱毒疫苗,第一胎注射二次,间隔2周,第二胎注射一欠,第三胎起不再注射。其它猪(乳猪和仔猪)在每年3---4月份,蚊子出现前注射一次疫苗。母猪如发过乙型脑炎可终生获得免疫力。

如猪场发生乙型脑炎,立即对未发病的用弱毒疫苗紧急接种,种猪(公和母)需二次,间隔2周。对发病的猪采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选用板兰根注射液、复方磺胺、维生素C。虚弱猪用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腹腔补液6---8小时一次。公猪长期喂麦芽,连续1---2个月,直到恢复配种能力。

细小病毒病

细小病毒病又称母猪繁殖障碍症,病原体是细小病毒。主要危害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感染后表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和弱仔,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特点:呈地方流行性,散发。初次感染多呈急性暴发,造成相当多初产母猪发病。传播方式多样: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通过接触、消化道、胎盘和交配等。但弱毒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所以用弱毒疫苗,不存在危险性。鼠类是重要的媒介。

临床症状:母猪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出现多次发情,屡配不孕现象。如果是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或弱仔。一般情况:

妊娠早期感染主要产木乃伊。

妊娠50---60天感染主要产死胎。

妊娠70天感染主要发生流产。

妊娠70天以后感染可正常产仔,但生长、发育受影响,并长期带毒和排毒,这是非常危险的。母猪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本病对公猪无明显影响。

病理变化:感染的妊娠母猪无明显症状,但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障碍,胎儿出血、充血、水肿,体腔积液,有的脱水等病变。死胎可见脑膜炎病变,这是具特征性病变。

确诊:如果出现相当多初产母猪未见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或弱仔。经产母猪出现多次发情,但配不上,这就要考虑细小病毒病。进

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70日龄以下感染母猪,采取小于16厘米的木乃伊胎儿数个或肺脏送检;70日龄以上感染母猪,采取胎儿的心血或体腔积液送检。

防治:由于本病无明显症状,所以难与采取措施。如果能基本确诊,料中加入四环素。病毒灵,维生素E控制病情。由于细小病毒普遍存在,要求初产母猪配种前一个月,种公猪8月龄接种细小病毒弱毒或灭活苗,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母猪第二胎以后是否免疫有争议。如果接种,每年2次,每次不需加强免疫。

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初期病毒存在于血液、乳汁、脏器和尿液中,后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危害:乳猪和仔猪出现高热,消化和神经症状。死亡率很高;母猪症状不明显,以死胎为主,其次流产、产弱仔。

流行特点: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感染。猪群中以乳猪最易感染。传播方式很多,有经消化道、呼吸道、破伤的皮肤、胎盘和交配等。一般呈地方性发作,多在冬春两季。

临床症状:有特征性的是后躯麻痹,前冲或后退转动,倒地后四肢游泳样划动。

乳猪和仔猪:突然发病,体温41℃以上,吐、拉黄色稀粪、流口水,有的眼球上翻,眼睑和嘴角水肿,呼吸困难,病初听到刺激声音兴奋性鸣叫,前肢呈八字形,运动失调,肌肉抖动,鼻镜歪向一侧,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倒地抽搐头向后仰,呼吸困难,1---2天体温下降,昏迷死亡。如果发病6天后才出现神经症状,有可能不死,但出现永久性后遗性:瞎眼、偏瘫、发育障碍等。有的猪腹部出现大量粟粒大小紫色斑点,严重的死后全身紫色。整个病程4---7天,出现神经症状和拉黄色稀粪的几乎100%死亡。

生长猪:症状轻微或呈隐性,表现短期发热、昏睡、食欲下降、体毛粗糙,有的出现吐、咳、神经质叫。病程4---5天,很少死亡。

成猪:一般呈隐性,表现微热、便秘、食欲下振,病程3---5天,无死亡。

妊娠母猪:表现发热、咳、一过性的,紧接着发生流产,多数产死胎、木乃伊很少,畸形胎没有,死胎大小相差不明显。如果有活仔,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神经症状而死亡。少数发生晚产。母猪产后,一般对下次发情和受胎无影响,但带

毒和排毒,少数出现不孕症。

病理变化:无特征性病变。面部因痒有磨擦破的伤痕,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剖检脑膜充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上呼吸道水肿、充血,有大量泡沫,肺水肿有出血点,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肝和脾有1---2毫米灰白色坏死点。肾肿大有细小出血点,心内膜点状出血,心包液增多,胸腔和腹腔液增多,呈褐色液体。

确诊:采取病猪血清和大脑组织做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现场可做动物接种试验:采取病猪脑组织磨碎后加生理盐水配成10%灭菌生理盐水混悬液。取2毫升皮下或肌肉接种兔或猫。接种后2---3天,接种部位皮肤出现剧烈瘙痒,并有抓咬伤痕,发痒后1—2天死亡,说明有伪狂犬病病毒存在。

防治:神经症状出现前,注射高疫血清或康复猪血清有一定的疗效。净化方法如下:①全群淘汰更新种猪。②每隔一个月血清学试验,测抗体,连续4次以上,凡验出阳性猪全部淘汰。③阳性母猪后代断奶后按窝隔离饲养。16周龄时测其抗体,淘汰阳性猪。30天后再测抗体,二次测抗体,阴性反应,猪才留用。

④注射伪狂犬病疫苗,用灭活苗。种猪(公和母)每6个月注射一次,母猪产前一个月再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公和母)一月龄注射一次,隔一个月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一次。种猪场一般不宜用弱毒疫苗。

如果猪场发生伪狂犬病,立即对未发病的母猪、公猪、仔猪紧急接种弱毒苗。已发病的猪如无高免疫血清,采取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选用地塞米松、思诺沙星、病毒灵、阿托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虚弱猪用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腹腔补液6—8小时一次。

蓝耳病

蓝耳病又叫神秘病、繁殖失败综合症、不孕与呼吸综合症等10多个病名,直到1992年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才确定病名为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病原体是囊膜的核糖核酸病毒。主要危害:母猪造成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产弱仔等。仔猪呼吸异常大批死亡。

流行特点:任何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但症状有差异。妊娠母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症状明显。种公猪和肥盲猪症状不明显。传播方式多种,有接触、空气、胎盘和交配等。卫生条件差、密度大、气候突然变化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特点:本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给诊断带来困难,最后确诊要综合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本病的症状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3种。

急性型:发生于新感染猪群,现作重点介绍。其他2型省略。

母猪:发热、精神不振、厌食、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和产弱仔。早产一般提前6周。有的母猪产出部份活仔,但几天内死亡,产出的胎儿个体差异很大,死胎水肿,皮肤棕褐色,常自融。有晚产现象,推迟1—2周,甚至一个月,产出的全部为死胎。产后奶水少,再次配种发情期推后,受精率降低50%,产仔数和成活数均下降。

乳猪:部份初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轻度瘫痪、产后一周内死亡率40%---80%。哺乳仔猪眼球突出,眼部水肿,耳尖边缘呈紫色。

仔猪:断奶前后最易感染,表现典型症状,体温40℃以上,气喘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停食。后期出现腹泻、瘫痪、平衡失调、多发性关节炎,肌肉发抖,还可出现流鼻液,侧卧,四肢划动。少数耳尖,体表皮肤呈紫蓝色,死后全身性深紫色,死亡率40%----100%。

肥育猪:易感性较差,病初与感冒相似。发热,一般40℃左右,食欲不振、嗜睡、咳、轻度的呼吸困难5---7天后约15%猪以耳尖最明显呈蓝紫色,其次鼻盘、腹部、外阴、四肢末端、尾、乳头等部位。这种局部性颜色数小时内自动消失,个别延至1---2天,病程较长,但死亡率低。

公猪:发病率低,除食欲不振、嗜睡外,并有异常呼吸。无明显发热现象,会造成精液质量、精子数和精子活力下降,但可康复。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皮下,肠淋巴结水肿,心包积液,肺炎和肺泡壁间隔增厚,其次鼻炎、鼻甲骨纤毛脱落,肠道有出血。仔猪胸腔和腹腔积液。

确诊: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确诊。荷兰提出:三项指标,胎儿死亡率20%以上,母猪流产率8%以上,断奶前仔猪死亡率26%以上,达到其中二项诊断为本病。最后的确诊必须采取有急性呼吸异常症状的弱仔猪或死胎、流产胎儿的肺、脾和淋巴结送有关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

防治:无有效药物。

预防:严格执行,由无本病地区的猪场引进种猪,新引进种猪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作血清学检查,判定血清阴性方可入群。在流行地区用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后备和妊娠母猪,连续二次。间隔21天。慎用弱毒疫苗。

治疗:采取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选用地塞米松、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病毒灵、维生素C和维生素E,虚弱的猪用10%葡

萄糖和维生素C腹腔补液,个别猪用安纳加强心。

衣原体病

衣原体病是多种动物和鸟类共患的传染病,人也可感染。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分类地位在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主要危害:母猪:流产、早产、死胎、产弱仔;公猪:生殖道炎症,精液质量下降;仔猪:出现肺炎、角膜结膜炎、关节炎和桨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

流行特点: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当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密度大、潮湿易诱发。传播主要是直接接触,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胎盘和交配。

临床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潜伏期3---15天。母猪:无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弱仔。如果正产,产出仔猪虚弱、部份或全部产后1---2天内死亡。初产母猪流产率达40%-----90%。

公猪: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龟头包皮炎、精子质量下降,交配时排血尿,有的个体发生慢性肺炎。

仔猪:多2---4月龄猪可出现:

肺炎型:体温高、干咳、呼吸困难、流鼻液。有的出现短暂性神经症状:兴奋、尖叫、突然倒地、四肢划动,但短时间内能恢复正常,死亡率20%----60%。

角膜结膜炎型:红眼、流泪、怕光、食欲下降,此型对母猪也可造成流产。

关节炎型:关节肿痛、跛行、极少死亡。

桨膜炎型:表现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严重时发热、拒食、喜卧、死亡率较高。

肠道型:较普遍,表现胃肠炎症状,腹泻,脱水和全身中毒症。如果并发其他消化道病死亡率很高。

病理变化: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并有1.0-----1.5厘米大小的坏死灶。流产胎儿皮肤上有瘀血斑、水肿、四肢弥漫性出血,胸腔和腹有积液、肺、脾、肾有出血点。公猪睾丸硬化,阴茎水肿,出血和坏死。

确诊:根据临床生殖器官病变可作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采取流产胎儿或死亡仔猪肺、肝、脾送检。

防治:母猪在配种前1---2个月注射衣原体灭活苗,连续2次,间隔10----20天。公猪和仔猪一年以同样方法一年2次。

如果发生衣原体猪群。个别严重个体肌注强力霉素3万/kg。一天一次,连续5天。大群猪每吨料加四环素400克,连用21天。为防流产,母猪配种前一个月和临产前一个月,二次肌注射长效土霉素3万/kg。公猪在配种前一个月也连续注射长效土霉素3万/kg。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是多种螺旋体。主要危害:母猪发生流产,中小猪发生水肿和神经症状,肥猪发生急性黄疸。传播方式接触和消化道,气温适宜,温度大,营养不良诱发。多发生于夏秋季。鼠类繁殖地区常多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2---5天。可分为四种型。但多数混合感染。

流产型:无明显症状,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剖检死胎常见黄疸,皮下水肿,胃小灰白色病灶。有的出现严重的子宫内膜炎,造成屡配不上。

水肿型:常发生于中、小猪,初期短暂发热,头部和颈部水肿、黄疸、尿呈浓茶色、便秘、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剖检死猪,头颈部皮下水肿,黄疸,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

神经型:较少见,常发生于小、中猪,病猪发生神经症状:抽搐、肌肉抖动、行动僵硬,走路不稳。

急性黄疸:常发生于肥猪。病猪未见明显症状,在食欲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有的便秘,尿呈茶红色、血红蛋白尿、食欲下降、结膜和巩膜发黄。剖检死猪,黄疸、肝土黄色、膀胱积尿呈茶红色。

确诊:根据临床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发热期采血、无热期采尿或脑脊髓液送检。死后采肝和肾送检。

防治:对可疑猪群每吨料加土霉素200克,或强力霉素200克,连用7天,发病猪肌肉注射先锋霉素1.5万/kg,和链霉素4万/kg,一天2次,连用3----5天。

园环病毒2型感染

园环病毒2型(PCV2)可造成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猪的繁殖障碍,断奶猪和盲肥猪呼吸道病,猪皮炎与肾病综合症(PDNS)。幼龄仔猪的先天性震颤。

①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断奶后一周左右(5—16周龄,多数6—8周龄),出现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采食量下降、被毛粗糙、精神差,有的出现贫血:皮肤苍白。个别出现黄疸,皮肤和被毛发黄,有相当一部分出现呼吸困难、喘气,呈腹式呼吸,少数出现拉稀。发病率为20%---60%,死亡率5%--35%(2—8周龄死亡)。

剖检病变主要全身淋巴结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4倍,发黄,肾水肿、肺水肿、质地变硬,淋巴结和肺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的占相当大比例,粘膜性支气管肺炎,有的猪肺呈紫褐色。继发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和关节炎很常见,有腹泻的猪,回肠壁变薄。

②皮炎和肾病综合症:12—16周龄20%猪出现皮炎,后期化脓、烂斑。剖检全身淋巴结水肿,肾肿大,呈斑驳状。

PCV2可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免疫功能,使猪抵抗力下降,最易继发付猪嗜血杆菌。欧美等国至今束手无策,普遍采取控制继发感染,做好卫生工作,降低或避免应激因素,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断奶后营养水平。

建议以下药物预防方案:

仔猪:哺乳仔猪在3、7、21日龄注射3次得米先(长效土霉素,200mg/ml,每次0.5ml),或者在1、7日龄和断奶时各注射速解灵(头孢噻呋,500mg/ml)0.2ml;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或强力霉素(150mg/kg)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mg/L)饮水。

母猪:母猪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mg/kg)。

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是猪呼吸及脑炎综合症的病原体。本病人畜共患,可引起人的死亡。1997年首次在马来西亚发现,以后在新加坡发现,造成上百人死亡,这已引起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兽医的关注。本病主要危害育肥猪,引起高热,呼吸和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对母猪引起流产、死胎、繁殖障碍。

流行学:食果蝙蝠是尼帕病毒的宿主。因此,本病的发生与食果蝙蝠的活动规律密切相关。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接触和空气。病毒对人的威胁最大,奇怪的公感染成年男性,此外还可感染猫、狗和冬鼠和鸟。病毒不耐热,高温可迅速杀死。一般的消毒剂,如石碳酸、乙醚、次氯酸钠均可杀死。

临床症状:除高热外,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咳、喘、昏迷、站立不稳。往往死亡很突然。

病理变化:因病毒存在于脑、脑脊髓、肾和肺部。因此病理也发生此部位。脑组织坏死、具出血点、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呼吸道炎症、坏死、肺横膈硬化和肥大。

确诊:最有效有的方法,采取子宫、胎盘和胎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防治:现兽医界正在研究疫苗,一但发生本病,应立即淘汰处理,如果可试用利巴韦林,再配合广谱抗生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E提高猪的免疫、抗病能力。

五号病

五号病是口蹄疫代号,用代号的目的是迷惑外国人。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牛、羊等动物急性、热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可造成小孩心脏麻痹死亡。口蹄疫病毒分为七个主型:甲型(A型)、乙型(O型)、丙型(C型)、南非I型、II型、III型和亚洲I型。其中以A型和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我国生产的苗为O型灭活苗,如果发生其他型,注射O型苗无效。

流行特点:传播快,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高。死亡率:急性50%~60%,慢性5%,发生于寒冷的季节,到夏季往往自然平息,一般来讲:对某头猪,自发病到好转约一周:对某个猪场自发病到平息约一个月。

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病猪以口和蹄起水泡、红肿、破烂为特征,体温40~41℃,对于母猪乳头也可起水泡,对于仔猪往往少见水泡和破烂。如果蹄部患处感染细菌可造成蹄角脱落。

解剖:仅表现急性胃肠炎和病毒性心肌炎,典型病变:胃肠呈现出血性炎症,心肌切面呈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

防治:

预防:每年10月份和下一年3月份肌肉深层注射“0”型灭活苗,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保护6个月。

对于商品猪最好35日令接种一次,间隔14天再接种一次。如果重疫区出售前一个月再加强接种一次。

治疗:原则上烧毁或活埋(深层),考虑经济损失太大,可采取:

一、病猪隔离:

1、用针或剪刀将水泡挑破,整个口和蹄部涂紫药水,保持地面干燥。

2、给病猪打:安乃近:小猪半支(1.5克/头)

大猪一支(3.0克/头)

病毒灵:20毫克/1公斤体重

早、晚肌注,千万别打青霉素。

3、走道铺生石灰粉,猪舍每天消毒一次。

二、其它猪群

1、每公斤料加复方吗啉胍0.5~1.0克,连用1~2周。

2、走道铺生石灰粉,猪舍每天消毒一次。

3、考虑紧急接种,对于妊娠母猪先注射黄体酮15~25毫克/头,再注射五号

病苗,以防流产。对于妊娠105天母猪慎用或注射2头做试验,再考虑是否全群使用。

链球菌病

链球菌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分布广、发病率较高。急性的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的为关节炎和化脓性淋巴结炎。

流行特点:以气温较高5~11月份多发。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仔猪多发败血症和脑炎,中、大猪多发淋巴结炎,母猪多发关节炎。本病一旦传入,往往难以扑灭。

临床特点与病理变化:

一、败血症型:流行初期,往往见不到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停食1~2顿,体温41.5~42℃以上,皮肤发红、红眼、流泪、流鼻液、咳、呼吸困难,有的发生关节炎跛行,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倒卧、磨牙、昏睡等,病程1~3天。剖检:各器官充血、出血、心包炎、心包液增多,脾肿大。

二、脑炎型:病初体温41~42℃,不食、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最后后腿麻痹,侧卧倒地,抽搐,四肢作游泳状划动,严重的昏迷不醒,病程几个小时至几天。剖检:脑膜炎充血、出血,甚至出现化脓性脑炎变化。

三、关节炎型:四肢关节发炎,肿胀,跛行或卧地不起,触症局部有波动感,皮肤增厚。严重的关节化脓渗出皮肤表面。

四、淋巴结炎型:多见颌下淋巴结,其次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外观肿胀、坚硬、有热痛感,影响采食和呼吸,外号叫:“豆渣包”。时间长了,化脓成熟,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动破了流脓,逐渐恢复健康,病程3~5周,大大影响生长。

防治:

预防:链球菌苗50~60日令第一次免疫5毫升/次,以后春秋季各一次,21天产生免疫力,保护6个月。

治疗:用于治疗的药物很多,但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实践中,要灵活用药。下列药供选择:

一、青霉素、复方磺胺肌注,早、晚各一次。

青霉素(80万/瓶)40市斤体重用一瓶

链霉素(100万/瓶)50市斤体重用一瓶

复方磺胺(10毫升/支)小猪半支

大猪一支

第一次用加一倍量连用3~5天

二、强效阿莫西林、恩诺沙星肌注,每天一次

阿莫西林15毫克/1公斤体重

2.5%海达(思诺沙星)0.1毫升/1公斤体重连用3~5天

三、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肌注,早、晚各一次

庆大霉素0.6~1万单位/1公斤体重

环丙沙星 2.5~10.0毫克/1公斤体重连用3~5天。

蓝耳病

蓝耳病又叫神秘病、繁殖失败综合症、不孕与呼吸综合症等10多个病名,直到1992年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才确定病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体是囊膜的核糖核酸病毒。主要特征:母猪呈现发热、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等;仔猪呈现异常呼吸和高死亡率。

流行特点:主要侵害繁殖母猪、种公猪和哺乳仔猪。肥猪如果感染,症状不明显,传染方式多种,空气、接触、胎盘和交配等。卫生条件差、密度大、气候突然变化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病初与感冒相似,发热,一般40℃左右,食欲不振、嗜睡、咳、呼吸困难,5~7天后约15%猪以耳尖最明显呈蓝紫色,其它鼻盘、腹部、外阴、四肢末端、尾、乳头等部位,这种局部颜色数小时内又自动消失,个别延至1~2天,感染的猪仅50%左右表现上述症状,50%左右的猪不表现任何症状。病程一般3~4周,最长达6~12周。着重说明:

一、母猪:反复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嗜睡,最后导致流产、早产,一般比正常分娩提前6周。死胎常自融、水肿、皮肤呈棕褐色,活胎生体重小、体弱。母猪奶水少,2~3周康复,再次配种发情期推后,受精率降低50%,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均下降。

二、公猪:除食欲不振、发热、嗜睡外,并有异常呼吸症状。精液质量、精子数和活力均下降,但可康复。

三、哺乳仔猪:主要表现气喘,呈腹式呼吸,还可表现流鼻液、侧卧、四肢划动,个别出现呕吐、腹泻、瘫痪。死亡率50%~60%,严重的100%。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肺部,肺炎和肺泡壁间隔增厚。其次鼻炎、鼻甲骨纤毛脱落。仔猪胸膛和腹腔积水。

确诊: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确诊。荷兰提出:三项指标。胎儿死亡率20%以上,母猪流产率8%以上,断奶前仔猪死亡率26%以上,达到其中二项诊断为本病。最后的确诊必须采取有急性呼吸异常症状的弱仔猪或死胎、流产胎儿的肺、脾和淋巴结送有关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

防治:

预防:根本办法严格执行。由无本病地区的猪场引进种猪,引进后隔离观察一个月,并作血清学检查,血清阴性方可入群。在流行地区试用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后备和妊娠母猪肌注二次。间隔21天。

治疗:可用抗生素和维生素E控制并发症。

猪瘟

猪瘟是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发病不分品种、日龄和季节,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应引起充分重视。根据致病力强弱分为强毒株和温和毒株。强毒株引起最急性型和急性型;温和毒株引起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出现非典型猪瘟、隐性猪瘟和温和型猪瘟。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5天,短的2天,长的3周。分下列几种型。

最急性型:流行初期,病程1~5天,个别猪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病程长的表现体温41℃以上,皮肤紫红色,有出血点,几乎100%死亡。

急性型:流行中期,病程1~2周。病初体温升高达41.5℃,减食或停食,皮肤先充血后呈紫红色,有出血点,以耳、四肢、腹下、会阴最明显。眼结膜红、有眼屎,先便秘、后下痢,怕冷,挤在一起,走路不稳,后期后肢麻痹,后期易发肺炎,出现喘气。哺乳仔猪还出现神经症状。

亚急性型:流行中、后期,病程2周左右。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症状出现较缓慢。

慢性型:流行后期,病程2周以上,长的可达数月。老疫区多数是慢性型。体温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一、体温上升41℃以上,此期3~4天,出现全身症状;

二、体温略下降到40℃左右,此期2~3天,食欲和精神有好转,体温回升41℃以上,病情恶化。一旦体温下降,病猪很快死亡。慢性型猪瘟现常见下列几种:非典型猪瘟:发生于断奶仔猪,由于母猪带猪瘟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小猪出生后哺乳期间,由于通过吸母猪的奶获得抗体,看起来健康,断奶后,失

去母源抗体出现:皮肤紫红色、拉稀、呈淡黄色,病程1~2周,几乎100%死亡,死后解剖病变不典型。这种猪接种猪瘟苗无效,而且实验室测抗体测不出来。

隐性猪瘟:发生于种猪,本身不表现症状,但将猪瘟病毒垂直传给胎儿,种公猪通过配种时精液传给母猪。这种猪对猪瘟苗免疫效果也不好,是造成非典型猪瘟的根子。

温和性猪瘟:主要发生于乳猪,症状不明显,病初食欲下降,体温偏高,40℃以上,皮肤出现紫红色,病程长的日益消瘦,站立不稳,一窝猪中,只要发现减食或停食个体,几乎100%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特点:出血呈败血病变化。主要表现在皮肤、粘膜、淋巴结、肺、脾、肾、喉头、扁桃体和膀胱等处。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紫黑色,切面大理石样。肠道出血,在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脾表面有小出血点,边缘梗死,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心松软,心肌充血,心包积液,喉头、膀胱出血点明显。

诊断要点:主要区别:丹毒、肺疫、链球菌、仔猪付寒和弓形体等。确诊要进行血清学和动物试验。临床和病理主要根据下列几点:

一、皮肤紫红色,有出血点,手压不退色。

二、红眼、有眼屎。

三、大肠和小肠连接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

四、脾表面有小出血点,边缘梗死。

五、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大理石样。

六、喉头和膀胱有明显的出血点。

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发病初期可用猪瘟血清,每公斤体重1~2毫升,一天一次,连用2~3天。消灭猪瘟根本在于做好猪瘟疫苗,方法如下:仔猪:二种方案:0—20---60;0---35---70.猪出生后注射2倍量猪瘟单苗,2小时后喂母奶,20或35日令注射4倍猪瘟单苗,60或70日令再注射4倍量猪瘟单苗。

种母猪:产后20或35天注射4倍量猪瘟单苗。

种公猪:春、秋两季注射4倍量猪瘟单苗。

一旦发生猪瘟,全场紧急注射4~6倍量猪瘟单苗,母猪妊娠后期先注射黄体酮再注射猪瘟单苗,以防可能流产。

有报导:20公斤以上病猪用40头冻干苗,40公斤以上用80头冻干苗。有治疗作用。如第一次注射后两天无效,可重复一次。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表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表 病名病原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尸检病变特殊诊 断 预防治疗 猪乙型脑炎乙型脑 炎病毒 能感染人及多 种动物。蚊为传 播媒介,故夏秋 季发病。本病散 发流行,多隐性 感染。4-6月龄 猪较易感染。 妊娠母猪主要表 现为流产、大小不 等死胎、畸形及木 乃伊胎,亦可产出 弱仔。流产后不影 响下次配种。公猪 单侧睾丸肿胀、发 热及萎缩,性欲减 退,有的幼猪可呈 现全身症状。 母猪子宫 内膜炎,粘 膜充血、出 血、水肿及 糜烂。胎儿 脑皮下及 腹腔水肿。 肝、脾、肾 坏死灶及 脑非化脓 性炎症。 流产或 早产胎 儿血液 及脑组 织分离 病毒。 无特效药物 治疗,每年4 月分给5月 龄以上种猪 接种乙型脑 炎弱毒苗, 可产生坚强 免疫。 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 病毒 不同品种、年 龄、性别猪均能 感染。常见于 4-10月份流行, 多初产母猪发 病。病毒抵抗力 强,容易长期连 续传播。 猪只感染后均无 明显症状。主要表 现为妊娠母猪的 流产,死产、木乃 伊胎、弱仔及不孕 等。个别母猪有体 温升高、关节肿大 及后躯运动不灵。 母猪轻度 子宫内膜 炎、胎盘部 分钙化。胎 儿水肿、软 化吸收或 脱水呈木 乃伊化。脑 非化脓性 炎症。 70日龄 以下胎 儿组织 悬液作 血球凝 集反应。 无特效治疗 方法。母猪 配种前2月 接种细小病 毒灭活苗可 以预防。 伪狂犬病伪狂犬 病病毒 10-30日龄仔猪 多发。各窝仔猪 发病率,同窝仔 猪发病先后均 不一致。发病与 环境及饲养管 理因素有密切 关系。 排灰白、腥臭、浆 状粪便。体温与食 欲无明显改变。病 程一周左右,多数 能康复。 贫血、消 瘦。小肠护 张充气及 黄白酸臭 稀粪。实质 器管无明 显病变。 根据流 行情况 及临床 症状即 可诊断。 多数抗菌、 收敛及助消 化的中西药 物均有效 果,但必需 同时改善环 境及饲养管 理。 猪呼吸与繁 殖障碍综合症PRRS 病毒 妊娠母猪及月 龄内仔猪最易 感。肥育猪发病 温和。本病经呼 吸道及胎盘传 播,传播迅速。 母猪精神食欲不 振,体温短暂升 高,咳嗽及不同程 度呼吸困难。孕母 猪早产、死胎、弱 胎及木乃伊胎。出 生仔猪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周后死 亡率25-40%。 育肥猪及 种猪无明 显病变。病 死仔猪胸 腔积水,皮 下、肌肉及 腹膜下水 肿。肺前叶 有肺炎实 变灶。 间隔3周 以上的 双份血 清抗体 检测。 无特效治疗 药物及有效 疫苗。预防 依赖于纵使 措施。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一、母猪问题根源 近几年,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平衡、滥用性激素和繁殖障碍性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日本乙脑炎、黄曲霉素中毒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母猪整体机能下降,影响繁殖机能障碍,引起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发情不排卵、配不上种、子宫内膜炎等。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繁殖障碍最主要原因。 1、母猪妊娠是一种生殖激素,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生理问题 母猪从怀孕开始因体内激素发生改变,可以引起乳房水肿、便秘等,特别是母猪分娩时生理变化最为明显,非常容易出现由于分娩过度疲劳,机体功能恢复过慢或不能恢复后造成产后疼痛应激等导致产后高热、产后厌食和产后“三联症”(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等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 母猪从怀孕开始,体内激素发生急剧变化,迅速使全身血容量扩张、血液中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骤降,或者母猪泌乳时大量白蛋白随乳汁排出等,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和乳房水肿等。 怀孕开始时由于血液中孕酮的增加使平滑肌收缩减慢,怀孕后期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大量水分进入组织引起水肿,肠内粪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使粪便变硬,或者由于怀孕后期胎儿的快速生长压迫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而使粪便变硬,或者产后过度疲劳和过度疼痛应激等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或者由于大量使用劣质麦麸和统糠等粗纤维(非膳食纤维)引起大便秘结,或者妊娠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药源性便秘,或者天气炎热造成热应激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便秘,诸如以上众多因素均可引起母猪便秘、高热和厌食。 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食欲下降、营养失调;便秘的坚实粪球直接压迫子宫和阴道,引起流产、弱胎、死胎和子宫炎;便秘造成大量毒素被吸收造成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腺炎,造成胚胎发育受阻或死亡,损伤肝肾、心肺、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母猪食欲差、营养失衡、难产死产、弱胎死胎、母乳不足、仔猪黄白痢、生长缓慢,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等。 母猪怀孕开始时由于全身血容量的增加,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起贫血;怀孕后期由于胎儿的快速生长,对血红蛋白的需求大增,以及后期易出现高热便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加重了贫血过程。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分娩无力,由于怀孕时营养失调,缺乏额外的补充钙剂、铁剂和硒等,而热应激有会引起钙、碘的需求增加而导致血钙、血碘下降,继而导致母猪分娩无力和产程过长。 2、后备母猪不发情及第一胎母猪断奶后不发情 后备母猪在70kg以后的营养需要就已经不同于一般商品猪,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佳的料肉比并不是后备母猪所需要的。后备母猪的未来是为了繁殖小猪,但通常发现不少猪场存在后备母猪由于不发情、发情不正常不能怀孕被淘汰,淘汰率可达30%左右,严重的达50%

母猪繁殖障碍的处理措施

母猪繁殖障碍的处理措施 母猪繁殖障碍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也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非传染性不孕症主要包括青年母猪初情期迟缓、经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配种后不受孕、发情微弱以及卵巢囊肿。 一、初情期迟缓 生长发育正常的大型后备母猪,若达7月龄后仍未见发情的,即可视为初情期迟缓。 (一)原因 ①卵巢发育不全:多发于长期患慢性消化系统病、慢性呼吸系统病、寄生虫病的小母猪。由于卵巢发育不全,使得卵巢内没有大的卵泡发育以致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引起发情。 对患猪剖检观察时可发现卵巢小而没有弹性,表面光滑没有凹凸形状。即使有卵泡发育也形如米粒,发育不到大豆粒大小,也找不到以往曾经发过情、排过卵的痕迹。 ②异性刺激不够:猪的初情期早晚除遗传因素决定外,同时与后备母猪开始接触公猪的时间有关系。有实验证明,当小母猪达160—180日龄时,用性成熟的公猪进行直接刺激,可以初情期提前约30天。同时证明,公猪与母猪每天接触1—2小时产生的刺激效果与公猪和母猪持续接触产生的效果一样,用不同公猪多次刺激比用同一头公猪多次刺激效果好。 ③饲养管理不当: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由于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造成母猪体况过瘦或过肥都会影响其性成熟的正常到来。有些体况虽为正常,但在前期饲养中,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养分,性腺发育受到抑制,性成熟会延期到来。再者,每圈饲养4—6头为宜,单圈饲养1头对母猪的发情有不利影响。过分拥挤及频繁打斗可导致初情期延迟。 ④安静发情:个别青年母猪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体内卵巢活动及卵泡发育也正常,却迟迟不表现发情症状或在公猪存在时不表现站立反射。这种现象叫安静发情或微弱发情。 微弱发情可采取一定措施,母猪可以受孕。 这种情况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引进猪种及培育猪种,发情表现不明显,尤其后备母猪。 (二)防治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公猪不育症及母猪不孕症为主要特征[1]。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猪繁殖疾病已成为大中型饲养场最重要疾病之一。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病原性因素主要包括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PPV)、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猪伪狂犬病(Swine pseudorabies,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温和性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肠病毒综合征(Stillbirth mummification embryonic death infertility,SMEDI)等因素。此外,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真菌毒素、有毒气体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铜、碘、锌、锰、硒、铬及维生素E的缺乏,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造成猪繁殖障碍的原因。有时一些药物的应用、霉变饲料毒素等也可导致猪只的繁殖障碍,但这通常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下面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主要包括疾病性因素、药物的运用、霉变饲料以及母猪的便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控措施,比如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瘟、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在预防上提倡防重于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②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③加强母源抗体检测;④严把引种检疫关;⑤加强饲养管理;⑥处理好霉变饲料; ⑦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 1 病因分析

谈谈母猪配种与繁殖问题

谈谈母猪配种与繁殖问题 一、母猪配种 母猪配种,应有专人负责,对于母猪饲养管理,亦应加强,配种后应做好配种记录,以利预产,便于接产、护理。关于母猪配种,分以下三方面来说: 1、母猪初配年龄:掌握母猪初配年龄,是养好母猪的一个重要方面,配早了,影响母猪本身的发育,还能使后代体质衰弱,以致猪种退化,有时造成难产。配晚了,则增加饲养成本,减少了经济收入。决定母猪初配年龄的条件,有以下两点:A、品种:本地品种,性成熟较早,三个月后开始发情;引进品种,性成熟较晚,五个月后开始发情。B、饲养水平:营养充足,个体发育较快的猪,可以提早配种,否则就要推迟。本地品种母猪,初配年龄应8个月大,体重达到60公斤;外地品种母猪应10个月大,体得达到80-90公斤,较为合适。 2、母猪发情规律:母猪性成熟后,是常年发情动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每隔14~28天发情一次,这叫发情周期。一般21天左右发情一次。母猪的发情,也与品种,年龄、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年幼的母猪发情持续期长,老年的短,如长白猪的持续期达5~6天,一般在3~4天。要使母猪产仔多,应做到适期配种,即在发情开始后18~30小时(第二天到第三天)配种,通过生产实践总结为“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的经验。 3、母猪配种方法:母猪配种方法有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两种。人工授精法是用于有条件的大型猪场,自然交配法适用于小型猪场,或集体养猪场。现谈谈实用的是自然交配法。其方法有单配、复配、双重配、多重配四种,一般采用复配与双重配两种,单配与多重配,一般不应用;因产仔少,经济效益不佳;血统混杂,不宜留种。复配法:复配也叫重复配种,方法是在第一次交配后12~18小时,再用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及其防治.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及其防治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SRDS)是母猪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胚胎早期死亡、死产、木乃伊、畸形、弱仔及少仔等。 病因分为先天性、机能性、营养性、机械性和疾病性,其中以传染性疾病危害最大,常呈大面积的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导致大量的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新生仔猪死亡,给规模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先天性繁殖障碍: 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畸形妨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运行,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常见的生殖器官畸形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囊肿、输卵管阻塞、缺乏子宫角、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双子宫、双阴道,这些都是难以治疗的,只有在选育过程中进行淘汰,消除畸形基因。 二、机能性繁殖障碍: 1)卵巢发育不全:猪的正常卵巢重量为5克左右,发育不全的在3克以下,原因是脑垂体机能障碍,卵巢对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 2)卵巢囊肿:表现发情不规律,青年母猪占一半。 治疗:肌肉注射促黄体素200-500微克/次,注射1 4次。治疗到发情的间隔时间为22天,发情率一般为77.4%,受胎率可达70.2%。 3)持久黄体:母猪长期不发情,可用前列腺素使黄体消退,与性腺激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方法:先用前列腺素3 5毫克肌肉注射,经3 5天后、阴部肿胀时再注射性腺激素1000单位,大多数在3 4天内发情,配种即可受胎。 4)卵泡发育障碍;包括卵泡机能减退、萎缩及硬化,在不发情母猪中有69%为卵泡发育障碍所引起。 治疗:可用性腺激素200 1000单位肌肉注射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 1000单位隔1 2 天做一次。 三、营养性繁殖障碍: 1)能量和蛋白质:高能量饲料使母猪过肥,尤其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导致肥胖性不育。 如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母猪瘦弱,则发情期向后推迟或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安静排卵或形成卵泡囊肿,配种前一周每天给母猪增加饲料,消化能为12兆焦/kg可获较高胚胎存活率。 2)维生素:VA、VB、VD、VE是母猪维持正常繁殖机能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严重缺乏会影响受胎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VA:缺乏会使母猪难于受胎、中途流产、产弱仔、盲胎、死胎和畸形胎。 VB1:缺乏时母猪屡配不孕,性机能紊乱、发情不正常、产弱仔。VB2缺乏时母猪泌乳减少,所产的仔猪易形成儒猪。VB6缺乏时母猪发情推迟。VB12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产仔少,易患恶性贫血症。VB3缺乏时运动失调、鹅步、肠炎、生殖及泌乳机能受损。 VD: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受胎率降低,易患产后瘫痪,表现流产、死胎、子宫脱,仔猪易患佝偻病。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养猪生产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和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养猪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如何从传统的养殖误区中迅速转变过来,对母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初生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并对母猪进行科学的品系繁育,最大可能挖掘母猪的生产潜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难题。一品种为先,选优淘劣选择高产品种与个体如太湖猪,平均窝产15.83头,最高窝产42头;外来品种中的大白猪产仔数在11~12头。这是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有效途径。在个体选择中,研究表明,母猪的有效乳头数与产子率成正比。选好种母猪要从高产的公、母猪后代中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身体健壮、体形匀称、性情温顺,奶头排列整流齐、背腰平直、腹大而不拖地的母猪作为种猪。再次是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比其双亲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和生长强度,这就是杂交优势。我们可以选用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生产出“长大”二元杂交母猪,其母性好、繁殖力强,窝产子12头左右,泌乳性能好,耐粗饲,适应性强,瘦肉率65%以上,是生产商品猪的优良母本。公猪可以选择台湾杜洛克,来生产纯正的洋三元(杜长大),这样的三元猪增重快,不低于800克/天,饲料报酬高,达2.8~3.0∶1,从而大大缩短了育肥期,5个月出栏上市90千克的目标得以实现,降低了养猪成本,效益明显提高。二.营养合理,控制膘情,短期优饲,增加排卵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母猪的空怀期、怀孕中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适当喂给青料;怀孕期要足量供给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丰富的精料和青绿多汁饲料,但不能喂给过多的能量,否则将影响哺乳期的采食量,而使哺乳能力下降。同时要给母猪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地减少转群、驱赶、打架等外界刺激。母猪过肥:产子数少,成活少,体重小,不均匀,而且拉稀严重,奶水差。母猪过瘦:胎儿发育不好,母猪产后很快消瘦,严重者发生产后瘫痪。如何来控制这个膘情?可以采用分阶段饲养的方式,从而为母猪的高产创造条件。母猪妊娠(114)期包括:妊娠前期(配种~第一个月),中期(怀孕2个月~3个月),后期(怀孕的最后一个月)。在母猪配种前10 –15天给予母猪全价优质饲料,可以增加母猪的排卵数(短期优饲可以增加排卵)。妊娠前期即妊娠后的第一个月给予低营养水平的饲料,每日1.8千克~2.2千克。但蛋白不低于13%/日/头~14%/日/ 头。但如膘差,仍应给予高营养。在妊娠中期(妊娠第二个月到产前80天)的这一时期母猪食欲增加,新陈代谢机能旺盛,饲料利用率提高,可以给营养水平中等的饲料,14%~15%的蛋白,2.5千克/日/头。进入妊娠后期(妊娠后80天~107天)后,这时的胎儿体重、体长增长极为迅速,约占初生重的2/3。这时要给母猪营养水平略高的饲料3千克/日/头。粗蛋白16%~18%。采用这一方法对控制母猪膘情,增加产仔数,促进保胎及提高初生子猪体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母猪发情开始时,经其肌肉或皮下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 –1000国际单位,可增加其排卵数,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三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 1.母猪初配年龄:过早配恶果多:产仔数少、死胎多、仔猪初生重小、体质弱、生长慢;母猪本身也生长发育不良,未老先衰,种用期缩短。过晚配又减少产仔胎数。本地母猪:6~8月龄,体重70kg以上配;我国培育猪种及其杂种在7月龄左右。杂种体重不低于80~100kg;国外中型猪:如中约克夏,8~10月龄,体重100kg以上配;国外大型猪如大约克夏:体重120kg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它表现在母猪不能正常的怀孕,即使怀孕也不能顺利的产仔。 有的母猪在不足月的情况下会产生流产的现象;有的仔猪在怀孕的初期就已经死在母猪的肚子里,生下来的时候,全身发黑,只有骨架和外皮,俗称木仍伊胎;有的仔猪虽然已经发育完整,却不能健康的活下来。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很多猪场都有发生,给农民朋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与防治。 片花: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 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我们先来看看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有哪几种。 先天性繁殖障碍先天性繁殖障碍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等等。 科学地选留后备母猪,对提高其生产、繁殖和性能,防止先 1 / 6

天性繁殖障碍有很大的好处。 选留后备母猪时,应询查后备母猪的父母代生产成绩,无遗传缺陷,同胎至少九头以上,仔猪初重 1. 21. 5 公斤,乳头多且排列整齐,体形好的仔猪留作后备母猪。 除了仔猪选留时要询查系谱以外,在其生长过程中还要多次选留。 70 天左右时,选择毛疏而光,皮红而润且富有弹性,背腰平直,肢体健壮整齐,乳头粗大而突出,阴户发育良好的小猪留种; 5 月龄左右,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不肥不瘦,能够如期发情配种的种猪留种。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也是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 配种或分娩前后消毒不严格及产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死胎滞留等因素,都会造成子宫内膜发炎。 感染子宫炎后的母猪往往会因炎症推迟发情或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或妊娠后发生胚胎死亡、流产等,最终淘汰。 在子宫内膜炎的发病中,胎衣不下是最常见的原因。 胎衣一般在胎儿产出后10-60分钟即可排出。 产后2-3小时内未排出胎衣,或者只排出一部分的现象叫胎衣不下。 饲养员在母猪生产完毕后,一定要检查胎衣的数目,胎衣的数量必须和所产仔猪数对起来。 如果胎衣长时间不下或下不全,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

夏季高温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夏季高温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之前有问过很多养猪户哪阶段猪群在夏季是最好养,养猪户表示夏季产房仔猪是比较好养,基本很少出现黄白痢。主要把母猪养好,基本就没问题。然而,夏季养母猪却不得不面临以下众多难题: 1.母猪受胎率低,在热应激条件下,母猪表现为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数增加、窝重减少,甚至流产。 2.猪难产或分娩延迟产导致死胎发生,有的分娩时间延长(6小时以上);母猪分娩无力,胎盘或羊水滞留在子宫内使母猪分娩或流产后的易患子宫炎; 3.母猪采食量下降,怀孕母猪易发生便秘;分娩后泌乳量低,断奶后母猪瘦弱,断奶后不发情甚至持久不发情。 4. 产后容易感染传播病原,有的母猪甚至子宫炎症加剧。 综上所述表明夏天炎热天气对母猪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猪场生产管理 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做好以下几方面措施十分必要: 1、做好母猪的防暑降温工作,预防发生热应激 可采取通风、喷雾、水帘等降温措施,加强猪舍的通风对流,以促进蒸发和散热,传统式饲养的猪场猪舍门窗应全部打开,让空气对流。 2、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适宜营养水平 炎热天气,易导致母猪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营养成分跟不上,

无法正常满足母猪机体繁殖生产需求。而适宜的营养水平是提高种猪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夏季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浓度,使母猪在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满足营养需要。建议在怀孕母猪后期80-114天日粮中添加1.5%牲命一号,此阶段是胎儿体重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牲命一号,可有效提高仔猪初生重及防止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2%牲命一号,可有效改善母猪奶水质与量,缩短子宫复旧时间。有条件的猪场还可喂些青绿多汁饲料,可增强母猪的抗热应激能力。 3、供应充足的清凉饮水,抑制母猪体温上升 高温环境猪主要依靠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母猪机体降温,夏季母猪饮水需求量加大,饮水不足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因此每天必须供给母猪足够的清凉饮水,使用饮水器的猪场,每天应检查饮水器是否能正常供水;使用食槽供水的猪场应勤换水。 4、调整饲喂时间,提高母猪采食量 夏季母猪白天采食量减少,应调整母猪喂料时间,充分利用每天天气较为凉爽、母猪食欲良好的时段喂料。应避开炎热的中午,饲喂时间上午调整为早上7时,下午调整为晚上6点,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午餐需投料时可把饲料拌湿,提高适口性,提高泌乳母猪的食欲。 5、减少各类应激,降低对母猪的影响 母猪应尽量少受应激和刺激,尽量减少母猪转栏和怀孕母猪并栏次数,避免因混群打架导致流产和死胎的增加。尽量保持猪舍内外周

母猪常见的繁殖障碍及应对措施

母猪常见的繁殖障碍及应对措施 母猪因各种生理、先天和疾病等原因不能正常繁殖,称为繁殖障碍。在任何规模和饲养管理水平的猪场,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繁殖障碍猪,只是不同的猪场因管理水平的不同数量有所不同而已。 母猪繁殖障碍往往给猪场带有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是造成养猪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下是对母猪常见的繁殖障碍(传染性疾病和先天病除外)现象、成因、及处理方法进行阐述。 一、母猪生殖道炎症 母猪生殖道炎症在临床上是极为普遍的,其发病率在5~30%,甚至一些从未配种的青年母猪都会发病,是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的疾病之一。 生殖道炎症主要是阴道炎、子宫炎,一般以后者常见,可以是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而发病。 1、发病原因 母猪生殖道炎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母猪的体质差或营养不良导致过于消瘦,抵抗力差; ②母猪妊娠舍、产房、及周围环境卫生差,母猪粪便和仔猪下痢没有及时清扫、清洗和消毒; ③公猪有生殖器炎症,精液中有炎症分泌物,公猪的不洁交配及通过交配导致的交叉感染; ④人工授精各环节操作不符合卫生标准而感染; ⑤母猪难产时助产造成子宫、阴道黏膜损伤,以及在助产时消毒不严; ⑥产后胎衣不下,恶露没有及时排出; ⑦不良刺激如天气过热可能会使动物抵抗力下降造成阴道、子宫内源性病原体增殖。 2、临床症状 早期急性炎症时,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阴道排出暗红色、腥臭的分泌物,转为慢性后外阴常见灰白色或淡黄色脓样分泌物流出,尤其是在母猪侧卧爬起时腹压增加,分泌物易流出,有刺鼻的腥臭气味。外阴部及尾部常粘有污秽物;如发生子宫炎症会使母猪屡配不孕或早期妊娠中止。 3、预防措施 母猪阴道和子宫炎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得到控制:

我国母猪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母猪养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整个肉食品结构传统上以猪肉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上优质猪肉的销售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当前受母猪食欲下降、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母猪优良的品种性能无法得到充分表现。同时母猪是整个养殖场的核心群体,其母猪的数量以及母猪的产子能力也就是其繁殖能力决定着主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及其盈利情况。因此母猪养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母猪养殖现状发展趋势 目前在国内市场中大型猪场里的母猪养殖数量比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近几年来猪肉市场的价格不断的上升,导致养猪行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母猪养殖方面的技术不是特别成熟,导致猪仔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就要提高母猪养殖技术。现在大型的养猪公司,真正的用于产仔的母猪数量基本上都只是满足自己笨公司的商品猪的需求,很难有多余的猪仔出售。因此现在对于母猪的养殖技术有必要进行详细的了解。 我们现在的母猪的生产水平:每头母猪2.2胎次/年,提供出栏仔猪数也只有18头左右。国外2009年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每头母猪2.3-2.4胎次/年,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仔猪25头。母猪是猪场生产的发起者,但是母猪在生产中往往最容易受到忽视,有很多猪场花了大价钱引进了优秀的种猪,却用旧的饲喂方式,饲喂低标准的日粮,重引种却轻视饲养管理,管理中往往只重视看的到的利益,却忽视平

时看不见却实际存在的利益流失。 国内猪场应需要的繁殖母猪:国内猪场低生产成绩的繁殖母猪会带来资源浪费,国外年出栏万头的猪场需要的繁殖母猪大致在400头,而国内则需要近600头,这多出来的200头繁殖母猪在一年的饲养过程中属于有饲料采食而没有仔猪产出,属于没有生产价值的母猪。而在国内,猪场长期饲养着这样一批浪费饲料的低生产成绩的繁殖母猪。在当前国家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当前饲料成本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养猪业要从成本上下苦功夫,那么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成绩是必经之路。国内猪场需要的繁殖母猪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1.更多的产子率:更多的卵泡、多的活仔数、多的出栏小猪和更高的仔猪初生重、更高的断奶仔猪体重。2.更高的泌乳性能:更多的泌乳量、更优的乳汁和更好的母猪体况。3.更短的发情间隔:发情间隔更短,年胎次更高,可利用年限更长。如何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成绩。 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文献,总结出了我国目前的养殖现状,其中主要涉及到遗传育种、营养状况、疾病与防疫和生产性能4个方面的内容,一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一下我国目前的养殖现状。 1、遗传育种:遗传选育技术使母猪的体况和生产性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型、体重更大;产奶量更大、产仔数更多、生长更快;胴体中脂肪更少、瘦肉率更高、食欲更差、采食量更少。有数据表明,瘦肉型母猪瘦肉率由50%增加到65%,成熟体重变大(到第3胎次母猪体重可达250kg以上)。每13泌乳量由8L提高到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11525327.html,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作者:岳振喜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和谈论了导致母猪繁殖性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即猪伪狂犬病、非洲猪瘟、脑心肌炎、猪圆环病毒病,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可导致母猪发生流产。现简要介绍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病毒;诊断;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3-0136-02 1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疾病,该病毒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净化,因此在这些净化地区不再会有猪伪狂犬病毒的危害。 1.1 临床症状 如果该病毒进入某个未感染的阴性繁殖群,通常会引起流产和呼吸道症状。处于妊娠期前1/3期的母猪会发生胎儿吸收,导致后期返情;处于妊娠后2/3期或者末期的母猪感染后,分娩时会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者弱仔率升高。一旦过了该病的急性感染期,一部分母猪会潜伏带毒并间断性排毒,此时很难观察到临床症状。 1.2 防控措施 目前没有针对猪伪狂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抗生素能预防二次感染。对于繁殖猪群进行疫苗免疫预防,预防效果较好。一旦猪确诊为伪狂犬病时,全部猪群应该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免疫,以减轻疾病的影响和减少病毒传播。若猪场位于猪伪狂犬病毒地方性流行地区,要对猪群进行常规免疫。 2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是家养猪和某些品种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2.1 临床症状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03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xx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达20%,而母猪一般无临庆症状,对这情况

母猪繁殖性病(胡)

母猪繁殖性病 母猪繁殖性病主要有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和蓝耳病;其次有衣原体和钩端螺旋体。弓形体、气喘病、猪瘟也可引起繁殖失败。这些病已给种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着种猪场的存在。现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确诊和预防简介如下,供综合防制参考: 乙型脑炎病 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最早在日本流行,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主要危害:妊娠母猪造成流产、早产或晚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弱仔。公猪造成睾丸炎。 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季和初秋季。通过蚊子叮咬传染,蚊子感染乙脑后可终生带毒,并在蚊子体内繁殖和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传染源。本病呈散发。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的猪很多。感染初期有传染性,发病年龄多在6月龄左右,规模化猪场,由于不断地培育新种猪,这对传播本病有很大潜在根源。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盲目冲撞、口流白沫、磨牙、虚呷、严重地倒地不起而死亡。 生长猪和肥猪:体温41℃左右,能持续数天。抑郁型猪:精神不振、昏睡、食欲不振、口渴、眼结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正常、有时流鼻液,粪干结有粘膜,尿深黄色,个别猪后肢关节肿大发生跛行。狂暴型猪:精神异常,狂躁不安,盲目冲撞。 妊娠母猪:无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早产或晚产,胎儿多数死胎、木乃伊、弱仔。如果活仔,有的出生后几天内痉挛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同一窝猪生后大小相差很大。母猪流产后症状很快解除,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不影响以后繁殖。但有少数母猪症状加重,流产后胎衣不下,流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 公猪:主要表现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正常的大的0.5---1.0倍,以后炎症消散,发生萎缩,硬变,精子数量和活力均下降,同时带毒,约1---2个月恢复正常,可正常使用。 病理变化:流产胎儿皮下水肿,脑积水,脑膜和脊髓充血,胸膜和腹腔积液,淋巴结充血肿胀,肝和脾有坏死灶,肌肉退色像煮熟样,部份胎儿可见脑部发育不完全。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802 (报告范本系列)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xx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达20%,而母猪一般无临庆症状,对这情况我们凝似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故进行了血清调查。共采血抽样237份,分离血清212

份,并对分得的212份血清全部进行蓝耳病(PRRS)检测,其中阳性80份,阳性率37.7%;对其中的160份血清进行了伪狂犬(PR)检测,160份进行了猪瘟(HC)检测,160份血清进行了细小病毒(PPV)检测。结果表明:一十三个猪场均有以上母猪繁殖障碍病存在。由此可见:母猪繁殖障碍病在我县外种猪场已普遍存在。 关键词: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调查;血清学;检测 As hog farms have increased in both size and efficiency,so have hog disease types,In rencent yesrs,the problem has been especially serious among breeding sows,where disease has increased inferticity and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g breeding industry

《母猪养殖技术》(怎样养殖母猪)

母猪的养殖技术 母猪综合保健养殖是指通过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母猪机体本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和增加效益的养猪新方法。做好母猪的综合保健工作,是保证猪群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扶正祛邪,是母猪保健养殖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保持和增强动物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下面简要介绍母猪综合保健养殖技术,供养猪业户。 1综合保健措施 1.1搞好环境消毒 消毒是净化养殖环境,预防控制疫病的常用措施,包括生产前的消毒、生产过程中的消毒和生产后的消毒。凡进入猪场的人员,一律先经过猪场大门口进行脚踏池(垫)、消毒液洗手、紫外线照射5min后方可入内。对每批母猪转走后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空栏5~7d后再转入下一批母猪。全场大消毒每周进行1次,遇到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母猪生产期间应坚持每周带猪消毒2次。带猪喷雾消毒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百毒杀、碘制剂),并轮换交替使用消毒药,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间应选择在傍晚,光线较暗时,喷雾时喷头向上,雾粒在80~120μm之间,过大下落太快起不到消毒作用,过小容易吸入肺部,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喷雾量按15mL/立方米,在发生呼吸道病或免疫前后3d暂停消毒。 1.2做好免疫注射 在仔猪生后20日龄前进行猪瘟疫苗首免,28日龄注射口蹄疫疫苗,30日龄副伤寒免疫,60日龄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对母猪在产前60天注射蓝耳病灭活疫苗,产前30d 注射伪狂犬病疫苗,产前20d注射大肠杆菌多价疫苗,产后20d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产后30d注射口蹄疫苗。并根据当地疫情动态适时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3及时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不仅造成营养的浪费,而且使猪只免疫应答迟钝,抗病力下降。因此,确定猪群科学合理的驱虫程序,定期驱虫对猪群的健康生产十分重要。一般认为:母猪在产前2~3周内,公猪每年春秋各驱1次,断奶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后驱1次,间隔1周再重复1次。驱虫应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

母猪的繁殖指标

母猪的繁殖指标 (1)衡量母猪的繁殖力的主要指标是一头母猪一年生产了多少头断奶仔猪数,目标是25头。涉及到分娩率。分娩率以一年计,≤82%不能接受,目标值为85%,那末还有15%哪里去了?流产1-2%属正常;假妊娠<1%;规则返情10%:是造成分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般不是疾病的原因;不规则返情2-3%,疾病是考虑的主要原因:PRRS-AD-PPV-HC等。在分娩率低时,首先应区分是规则返情,还是非规则返情;其次是尽快找出返情的母猪。妊娠检查最好的工具是:公猪+仪器。 非生产天数:影响每头母猪年供断奶仔猪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生产天数,其次是活产仔数和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非生产天数是存栏母猪,既未怀孕,又未泌乳的天数。公式为非生产天数=365-(泌乳天数十妊娠天数)x年产胎次。平均非生产天数是60天,变化范围是36-85天。影响非生产天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分娩率。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在最好的10%猪群中为89%;低分娩率是因受胎失败或妊娠失败造成的。 (3)断奶至发情配种的间隔:母猪断奶后体况良好,断奶后第一轮发情就可以配种。膘情适宜的猪群,目标值是7天内的发情配种率为90%以上。17-28天断奶的母猪,需要5-10天才能发情;头胎母猪和体况差的经产母猪需更长的时间才发情;哺乳期体重损失过多的母猪,提高断奶到发情期间的采食量是有好处的,会增加体况差的母猪的排卵数。配种后(24-72小时)进食能量过多,会增加体产热,使受精卵的死亡率升高。 (4)活产仔数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又一个指标,死胎、木乃伊胎表明繁殖力可能有问题。 (5)每窝断奶仔猪数是衡量分娩管理的指标。断奶前死亡率反映了母猪母性能力或分娩管理水平或环境控制能力。挤压致死和饥饿致死是断奶前死亡的主要原因。 11、管理对淘汰的影响 (1)增加母猪群的大小,会使群内的个体失去其个性。管理人员只能化较少的时间对猪逐头观察,因而无法及早发现病猪、受伤的猪、或体重减轻的猪。导致母猪淘汰并不因为繁殖障碍(不发情、反复返情、窝产仔猪少、母性差、泌乳障碍),而是母猪存栏过量,导致栏位紧张,无法向受伤的母猪(肢蹄疾患),或患病的母猪或瘦弱的(极端体况)母猪提供充足的良好的环境。母猪体况过差,反映了猪场管理问题和营养问题。 (2)缺乏劳力,尤其是缺乏熟练的、有知识、有经验的工人,会导致猪群饲养管理不良,并导致母猪的死亡率和淘汰率增高。(3)选择后备母猪时不仔细和缺乏经验;后备母猪初配的提早;药物应用的减少,也是造成淘汰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五、疾病预防 1、不同的猪场可能实施不同的疾病预防策略。补铁-注射抗菌素-口服百球清,是初生仔猪最普遍的保健措施;产前驱虫-进入产房前全身清洗-阶段饲料用药,是分娩母猪的常规预防措施;对断奶仔猪,转入前保育舍预先加热和饮水加药,也是常规措施。 2、生产母猪预防的重点是PRRS、寄生虫(线虫和疥癣)、胃溃疡、PR、JE、PPV。 3、对于PRRS-PR阳性的猪场:PRRS阳性场,引入的后备母猪应是PRRS阴性,而且一次性引入足量的后备种猪,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适应为PRRS阳性,在以后的6个月内不再引种,通过封闭生产而成为PRRS稳定场或转为PRRS阴性场,当然还依赖于其他高健康技术;PR阳性场:引入后备母猪也是PR阴性,通过淘汰老龄母猪、疫苗免疫、和淘汰通过检测的阳性猪而达到全场PR阴性。 4、高健康技术在集约化猪场的应用:生物安全措施、多点式生产、按批次生产、按日龄断奶、全进全出、保育舍部分清群和阶段全场保健用药等。 六、关于员工

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管武太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华农联佑饲用油脂研究中心,广州510642) 摘要:油脂作为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其能值高且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在母猪营养及其饲粮中发挥重要作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能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利用效率。本文围绕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泌乳期采食量、体重和背膘损失、乳中脂肪含量、能量输出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后代仔猪体组成和下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性能的影响对近2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述油脂对母猪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关键词:油脂;脂肪酸组成;母猪;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油脂是动物重要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来源,其能值和必需脂肪酸组成因其来源不同而异[1]。油脂在母猪营养中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一直是动物营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进展也备受关注。在母猪妊娠后期,其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养分沉积明显加快,胎儿重量的3/4通常是在妊娠的最后1/4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母猪乳腺组织也开始快速发育并经历显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以便为泌乳做好准备。在妊娠后期随着胎儿重量的迅速增加其占据的空间随之增大,由于母猪腹腔的容积有限导致其采食量受到限制,为了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养分沉积,提高仔猪初生窝重,降低出生时弱小仔猪的发生比例,此时在母猪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油脂可以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在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提高其采食量(或能量摄入量)和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以提高母猪产奶量和乳脂含量,改善母猪的泌乳性能,同时降低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为下一个繁殖周期做准备。因此,本文介绍了饲用油脂的种类、脂肪酸组成,并对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1 饲用油脂的种类、脂肪酸组成及其对猪的有效能值 根据来源分类,饲用油脂可分为植物油(如椰子油、玉米油、棕榈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等)、动物油(如牛油、猪油、鸡油和鱼油等)和少量动植物混合油。根据形态可分为液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断及防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特征 ●后备母猪8~10月龄不发情或经产母猪断奶后长时间乏情; ●母猪发情但屡配不孕;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弱仔; ●母猪产后无乳等。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原因 ●非传染性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 ●环境因素; ●饲料营养因素; ●生殖器官感染; ●遗传因素。 ●传染性因素: ●猪伪狂犬病; ●细小病毒感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乙型脑炎; ●猪瘟; ●布鲁氏菌病; ●衣原体病; ●弓形体病。 猪伪狂犬病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只有l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 异。 ●美国发现有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以往只能导致乳猪和幼猪死亡,而现 在也能引起成猪死亡。 ●本病在我国广泛存在,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威胁。 流行特点 ●许多研究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鼠有关,所以猪也是本病毒主要寄 主。 ●本病传播途径除接触感染外,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猪配种时可传播本病;病猪的 鼻分泌物中含有病毒,也可以由空气传播。 ●哺乳母猪感染本病6~7d后,乳中便有病毒,乳猪因吃了带病毒的乳而感染本病。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断乳后仔猪发病较少。妊娠母猪感染本 病毒,可侵入子宫内感染胎儿。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主要发热、呕吐、下痢、鸣叫;有的猪眼球上翻,呼吸困难;并出现明显 神经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发抖,间隙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时四肢划动;常见仔猪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因衰竭死亡。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妊娠母猪表现咳嗽、发热,接着发生流产,或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产下的弱 仔猪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死亡。还有种猪表现不育症,母猪返情率高、屡配不孕。 ●种公猪睾丸肿胀或萎缩,丧失性欲。 病理变化 ●病仔猪剖检可见肝、脾有散在坏死点;有神经症状仔猪,则表现为脑膜明显充血, 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流产胎儿的皮肤有出血点;脑、肾脏、心肌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猪细小病毒病 ●病原: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和鸡的 红细胞。病毒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能通过胎盘感染使胎儿死亡;弱毒株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往往被选用作疫苗株。 ●本病在我国许多养殖场普遍存在。 流行特点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特别是初产母猪受感染较多。 ●本病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因此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 猪繁殖失败。 ●本病除经交配、人工授精或胎盘感染以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环境经呼吸道 和消化道感染。有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临床症状 ●母猪不同孕期感染,所表现繁殖障碍的症状不同。在怀孕30~50d感染时,主要产 木乃伊胎;怀孕50~60d,多出现死产;怀孕70d常出现流产;怀孕70d以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是仔猪常带有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若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而死亡后,被母体迅速吸收能有效地清除子宫内的传染源。 但有些母猪发情不正常或久配不上,最终造成不育症。 ●对公猪的精液或性欲没有太大影响。 病理变化 ●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 ●感染的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可见胎儿充血、出血、水肿、体 腔积液及组织坏死等病变。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 ●公猪在感染后3~43d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 ●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染。 ●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流行。 ● ●母猪:发热、精神倦怠、厌食。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 及弱仔,有的出现产后奶量下降或无乳;少数猪耳部发紫,有的母猪出现四肢麻痹性神经症状。 ●仔猪:早产仔猪在生后即死亡或几天内死亡,病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 肢麻痹,共济失调,咳嗽、打喷嚏,昏睡,有的仔猪耳部发紫。2~28日龄感染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