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摘要:西班牙艺术家达利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这充分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并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以“迷乱系统化”为要点的艺术理论,其作品中最重要、最经典的部分,就是以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为主题。也就是说达利侧重于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达利建立和完善自身艺术风格起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催眠

达利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是以古典主义描绘现代题材为典型形式,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经典的部分,是以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为主题。也就是说达利侧重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他的艺术实践对现代派绘画意义非凡,而且终其一生地探索超现实主义绘画对主观世界的把握。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的光辉。本文旨在就达利深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这一点做出粗浅分析,就教于方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1] (P19)创立于1896年,至今仍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从不同层面触动了传统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里我们先探索弗洛伊德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一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作者的幻想与梦,幻想和梦往往反映着潜意识,因此,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表现潜意识的产物。文学上的意识流,美术上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都是受此影响;二是弗洛伊德强调里比多(性驱力)的作用,其实是认为性本能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它的升华,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这使一直被社会道德压制的性意识浮出了水面,成了西方“性解放”的理论基础;三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宣泄方式。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限以下,成为了潜意识。他在《达·芬奇》一书中,极力论证达·芬奇的天才表现和艺术活动都是来源于“恋母情结”,以论证人类一切为了让文明与文化更加丰富的努力,诸如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潜意识为了摆脱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升华的手段。

弗洛伊德学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解析,正契合了当时欧洲艺术的趋势,也就是在达利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时期,当时的欧洲艺术正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艺术的客观写实规律如透视、光学原理、解剖学等等已被艺术家们基本掌握了,写实艺术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多少突破的可能,照相机的出现更是冲击了艺术的这种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寻求继续突破,19世纪末,欧洲的艺术界出现了对主观世界开始探索和内省的趋势,企图通过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找到前进的道路。因此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派美术,艺术被看成“自我”灵感的表现,客观事物是偶然的、虚伪的、荒诞的,只有“自我”内心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此在美术、音乐、文学、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理论都大行其道,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家的关注点,从客观现实转向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达利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形成的。

但是,真正要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韩非子曾经讲了个“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寓言,生动地说明了主观想象具有很大随意性。体验和表现疯狂以及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是达利表现他对主观世界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并不是无本之木,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有两件事情促使达利的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接触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和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其实这两件事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达利开始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在对主观世界的探索和艺术表现上。

达利并不是一个把随便什么理论都奉为圭臬的人,他读了大量哲学书籍,包括伏尔泰、康德、笛卡儿、斯宾诺莎、柏拉图、尼采等人的作品,对这些大师的思想,达利用审视的、

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和判断,譬如他对尼采的“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深感气恼,他说“我还没来得及习惯上帝根本不存在的思想,却有人请我去参加上帝的葬礼”。[2](P89)而弗洛伊德学说却在一开始就征服了达利,在描述自己刚刚读完《梦的解析》时的感受时,他写道:“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我不知疲倦的解析自我,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其中包括纯粹的偶然事件。”[2](P112)从此以后,在达利的艺术创作上,解析梦和生活偶然事件这类精神分析的方法,使他发现了一个艺术可以表现的新的领域——人类的精神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观念。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达利对超现实主义,对二十世纪的艺术作出了严肃而认真的贡献。

艺术不是客观自然的摹仿,而是内在精神的形式表现,所有的形式和色彩都是表现生命的“内在需求”。其实表现主观世界并不是达利的独创,当时的欧洲艺术家们在东方艺术、非洲艺术的启发下,在艺术上开始竞相表现主观感受,出现了立体主义、形而上主义、达达主义等一些现代艺术潮流。这种趋势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波洛克、行为艺术之类的情况,这种艺术和涂鸦、精神病,甚至和生活本身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如此照此发展下去,艺术很可能会陷入虚无的境地。

正是基于创造一个内在的主观世界,达利选择了一种有实证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来指导他对主观世界的反省。即使对弗洛伊德的思想,达利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地运用了其中一些观念,包括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偏执狂、梦的解析、幻觉、里比多(性驱力)、死亡本能等等,这些观念触动了人类内心隐秘的世界,因此也是艺术上最具突破价值的部分。这些观念在后来大大激发了达利的创作灵感,在达利的画作中,充满着似是而非的极端主义细节刻画、潜意识流的幻觉境界,以及与性、死亡、梦境和变态心理有关的描绘主题。他还几次以米勒的《晚钟》为题进行再创作,并把其中那位男子放在下腹部的手解释为正在压抑性冲动。达利在创作过程中,极力追求对这类观念的体验:“我的审美爱好连同艺术趣味一起,全被抛在一边……只有本能、自然冲动与享受。”[3](P68)从这段话,可见达利企图放弃既有概念,完全追求本能的愿望,下面的自述,可以说明他是如何达到目的的:“我接连几天坐在画架前面,凝视画面,象伏击者一样捕捉期待已久的幽灵,它是我想象所产生的。有时,我仿佛看见我想引入画面的那些形象。这时我就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画呀,画呀,投入全身心去画。有时我连坐几个小时一无所获,可是我依然准备冲锋,我的脑袋就会粉碎又一个想象的牺牲品,……有时我扑上去追赶猎物,直到筋疲力尽。”[3](P134)对于梦境以及潜意识,达利似乎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和狂热,他与同他齐名的同时代艺术家毕加索和马斯蒂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偏执并且强调直觉性与梦幻的相互关联,极力展示人的梦境中所能组合的一切。为此,他还研究自我催眠使自己达到所追求的梦境状态。他还用这段描述来对比自我催眠的一些具体方法,如烛光法:将屋内其他光线挡住,点燃蜡烛,距离自己约两米,双眼凝视它,同时暗示自己:“我很安静,我很快就会进入催眠状态。”很显然,自我催眠的具体方法和达利在创作中使用的方法颇为类似,都是用对某个目标集中注意力,以加强意想的方法来进行暗示。在这种状况下,达利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实际上类似于自我催眠。

催眠是精神分析学说解析梦和幻觉所使用的重要方法,弗洛伊德借此帮助患者将梦中形象的潜意识显现,平时它处在保护性意识(包括道德、思想、观念)压抑下,在清醒的情况下,可能完全不能被患者本人意识到,甚至在梦中,也往往以被修改过的形式表现出来。当人陷入催眠状态,就有可能诱导潜意识脱离了束缚显现出来。进入催眠的人有时可以感受到幻觉,例如一个朋友突然出现,或面前的某个物体突然消失。除了依靠催眠师的帮助,有时也可自我催眠,就是由本人发挥自己潜意识的方法。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意识经验的人是

最容易受催眠暗示的人,达利正是如此,他追求潜意识的艺术形象的愿望,使他实际上进行了自我催眠。

事实上,自我催眠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创作方法,以前也有很多艺术家在无意中运用过,例如有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专注于作品中,其实也有类似催眠的效果。达利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是在精神分析观念指导下这么做的,他早期代表作品《血比蜜甜》就是达利对自身感情的压抑做了精神分析之后创作的。为此他有意识诱导潜意识的浮现,因而出现类似催眠的状态,可以认为是对心理学具体方法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除此之外,他还运用其他的精神分析的具体方法如自由联想,这些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也知道精神分析在医疗上有很多作用,比如使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情缓解,治疗失眠等。但达利使用这种理论的动机,与一般的医学目的有很大区别,他不是让精神正常,而是企图体验精神上隐秘的世界,感知潜意识的存在形式,为此刻意追求不正常反应,将其视为潜意识的表现形式,他说:“我对自己任何心理的非正常反应都感到异乎寻常的高兴,我甚至有意识的唤起他们。每天我都往疯狂之火里扔进一抱枯枝,让他越烧越旺”。[3](P142)这些创作中的心理体验,可以认为是模拟精神病态的一种形式。按照弗洛伊德理论,精神病起因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冲突,本我的原始冲动不能从现实中的自我获得满足,使个体由自我退化到本我。因此,达利模拟精神病态是试图释放被道德、禁忌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本我,感受隐秘的原始欲望,希望由此打开通向主观世界的大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具体方法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就有可能使意识和潜意识的解离加剧,严重时甚至诱发精神分裂。例如自我催眠,一些邪教组织成员会做出极端疯狂的行为,就是由于在长期的宗教暗示下,导致这些人的精神严重扭曲。达利的理性,正表现在他极力体验非正常心理状态的同时,努力和真正的精神病态保持距离,在前一段下面,他继续写到:“可是当我发现这很危险,这疯狂积聚力量最后将会扭曲我的生活并且毒害我呼吸的空气时,我狠狠踢了这混蛋一脚,并且开始了十字军远征:我必须夺得我的生活空间,不到一年时间,我就改换了我自己过去的口号:’从非理性事物到非理性’,在我的盾牌上写明了另一个真正天主教的口号:’战胜非理性!’因为此时,我奉为神明的非理性已经被贬的一文不值。”[2](P163)

这清楚的表明,达利对精神世界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状态。此时,他作品中奇异、怪诞的艺术形象,和真正意义上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有了区别,所体验的非正常既是有意识的唤起,也是有意识控制,可以说是主观世界的理性内省。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疯狂,是理性的主动选择,这使达利用模拟精神病态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受到清醒的控制,不至于陷入完全混乱的精神困境,即所谓“非理性的征服”。由于有了这个认识,达利开始把他的想法,逐渐变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理论。

和其他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达利追求由妄想狂诱发的荒谬形象。但他注重的形象是“超现实主义的物品应当是绝对无用的,并且从实用的观点看,是绝对荒谬的,它以最大的可触知性体现着发狂个性的精神奇想”。显而易见,达利比其他人更能认识到所谓的“超现实”,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经验的主观感受。他是将日常的普通物像通过并列、扭曲或者变形的方式,幻化出一个怪诞、疯狂的新形象。但普通形象不会自己就变成达利所需要的艺术形象,所以他还需要设法让这些形象从梦和幻觉中走出来,因此他提出了“迷乱系统化”体系,他把这种体系称为“偏执狂的吹毛求疵”,并且做了如下的说明“偏执狂的吹毛求疵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方法,他建立在批判的、系统化的客观现实基础上,是对精神错乱现象的联想和解释的现实。”[3](P105)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达利显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对主观世界的把握,不应仅仅依靠无意识冲动,而应建立在“批判”和“系统化”基础上,其实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他将自己诱发幻觉的方法称为“偏执狂的临界状态”暗含再多向前一步,

就是真正的偏执狂的意思。达利掌握住了“临界”的分寸,针对某些主题或者是某个形象,既激发精神上的异常,产生幻觉,又不让自己陷入失控的境地,在艺术上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可能达到的极限。

他在艺术上的这种探索充分反映在其作品中,比如在《时间的永恒》这幅画里,平静得可怕的风景衬托着一只柔软弯曲、正在熔化的表,达利曾叙述过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我站起来,走进画室,依照我的习惯最后看一眼我的作品。我正在画的这幅画前景上,是利加特港周围的一处风景,它那些岩礁仿佛被黄昏的透明光线照亮了,我勾勒出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这处风景应当作为某种观念的背景,可这是什么观念呢?我需要一个惊人的形象,但我还没找到它呐。我熄了灯,走出画室,这时我完全“看到了”解决的办法:两只软表,其中一只悲哀地挂在橄榄树枝上”。[3](P175)这幅画的创作方法,与以前就有了差别,不是一味追求潜意识和本能,而是为某种尚不明确的潜在思想寻求一个具体形象,在具体方法上还是寻求幻觉这样的非理性状态,但此时的非理性受到了理性的控制,形成一种精神病的临界状态,不会完全陷入狂乱中,顺利地将潜意识表现为艺术形象。可见,软表的创作过程实践了“非理性的征服”这个理论。

在艺术创作中达利对主观世界的认识轨迹逐渐明确,他对精神世界的把握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状态,而是主观世界的理性内省,到建立“迷乱系统化”的理论为止,弗洛伊德理论对达利艺术创作形成了独立的个人体系起到了重大作用,显现了心理学在艺术家创作方法中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注释:

[1]陈中永.现代心理学[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2] [西]萨尔瓦多·达利. 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3] [西]萨尔瓦多·达利著,陈苍多译.一个天才的日记[M]台湾新雨出版社,199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 自从进入了心理学专业,开始一直都觉得这门课程跟自己想象差距很大、内容倍感枯燥。然而在这学期的《心理学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从心理学的横向历史进程中,渐渐发现一位位心理学大师的对人类的突出贡献以及鲜明的人格魅力。而其中一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的思想,让我为之沉迷。他就是一代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他好学的精神影响指引着我。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犹太商人和母亲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弗洛伊德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的他对于学习的执着,让他仅年仅在17岁的时候就成功进入了当时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也只在8年后他就或得了博士学位,即使在今天,这也算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他对于自己所专注的事业的认真执着,是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为之学习的。 他敢于追求科学的精神指引着我。他出生在一个盛行伪善道德观的世界,人们普遍受到性的压抑,而却禁受不住诱惑,而弗洛伊德把性压抑归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并在当时发表了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非常荒唐的,所以这些观点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充满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甚至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即使这样,弗洛伊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去理会周围的冷嘲热讽。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即使发现了某些权威个中观点的不妥,我们也会一次次会屈服权威,而不去努力改变这种情况。而弗洛伊德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又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他对这三种意识作了深刻的分析。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假如我们把潜意识比作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危险的跑车,而前意识就是高速公路上的检查站,随时检查这辆跑车的行为,督促它,正如我们人一样。而他在人生晚期,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更加完善了这一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除此之外,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这5个时期。口唇期为从出生到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肛门期为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性器期为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潜伏期为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生殖期为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他的这些思想揭示了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让我们可以从一个人不同的发展阶段去了解这个人的人格。 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而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应以弗洛伊德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摘要:西班牙艺术家达利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这充分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并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以“迷乱系统化”为要点的艺术理论,其作品中最重要、最经典的部分,就是以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为主题。也就是说达利侧重于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达利建立和完善自身艺术风格起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催眠 达利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是以古典主义描绘现代题材为典型形式,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经典的部分,是以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为主题。也就是说达利侧重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他的艺术实践对现代派绘画意义非凡,而且终其一生地探索超现实主义绘画对主观世界的把握。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的光辉。本文旨在就达利深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这一点做出粗浅分析,就教于方家。 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1] (P19)创立于1896年,至今仍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从不同层面触动了传统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里我们先探索弗洛伊德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一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作者的幻想与梦,幻想和梦往往反映着潜意识,因此,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表现潜意识的产物。文学上的意识流,美术上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都是受此影响;二是弗洛伊德强调里比多(性驱力)的作用,其实是认为性本能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它的升华,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这使一直被社会道德压制的性意识浮出了水面,成了西方“性解放”的理论基础;三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宣泄方式。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限以下,成为了潜意识。他在《达·芬奇》一书中,极力论证达·芬奇的天才表现和艺术活动都是来源于“恋母情结”,以论证人类一切为了让文明与文化更加丰富的努力,诸如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潜意识为了摆脱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升华的手段。 弗洛伊德学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解析,正契合了当时欧洲艺术的趋势,也就是在达利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时期,当时的欧洲艺术正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艺术的客观写实规律如透视、光学原理、解剖学等等已被艺术家们基本掌握了,写实艺术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多少突破的可能,照相机的出现更是冲击了艺术的这种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寻求继续突破,19世纪末,欧洲的艺术界出现了对主观世界开始探索和内省的趋势,企图通过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找到前进的道路。因此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派美术,艺术被看成“自我”灵感的表现,客观事物是偶然的、虚伪的、荒诞的,只有“自我”内心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此在美术、音乐、文学、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理论都大行其道,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家的关注点,从客观现实转向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达利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形成的。 但是,真正要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韩非子曾经讲了个“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寓言,生动地说明了主观想象具有很大随意性。体验和表现疯狂以及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是达利表现他对主观世界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并不是无本之木,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有两件事情促使达利的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接触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和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其实这两件事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达利开始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在对主观世界的探索和艺术表现上。 达利并不是一个把随便什么理论都奉为圭臬的人,他读了大量哲学书籍,包括伏尔泰、康德、笛卡儿、斯宾诺莎、柏拉图、尼采等人的作品,对这些大师的思想,达利用审视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精神分析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新纪元。这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他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正因为弗洛伊德系统的揭露了埋藏在人心深处、受意识 表层重重封锁和压抑的无意识王国的内幕。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上,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性的问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成了一个禁区,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去加以探索。 但弗洛伊德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从而开辟了性心 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模式。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 的动力和动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对有关科学的影响上,精神分析渗透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端于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到了后来已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逐渐扩展到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并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 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疗效的新途径 在医疗实践中,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患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 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治疗的束 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伊德从根本上市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的观点,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 正的社会科学”。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一个与社会根本对立的自然存在物和非理性的动物,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 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把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绝对比,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 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学说的生物学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他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社会、历史,解释人类的心理和文化。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 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 生物性,贬低人的社会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弗洛伊德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主要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臵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由于他的研究领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应在本册中名列前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11221953.html,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作者:李敏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 伊德人格理论中有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这三重人格结构失调,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坏,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疗的话,还会损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为此,文章将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三重结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开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讨论人格问题。人格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格问题,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论,正是人格理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如何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 (一)人格结构 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次修改,一开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将人格这一整体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思想是由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共同构成的。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自己却对它的存在毫无知觉。弗洛伊德表明,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是在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受到本能驱使。意识是人类自身能感觉到的,它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可以压制人类内心的本能和欲望。人们的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但其实意识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 后来,弗洛伊德对“二部人格结构”进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我们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结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并不遵循我们所处社会的社会原则,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它会自然地摆脱痛苦,远离痛苦,向着快乐靠近。而自我意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来的,它受到一个人成长环境和所得教育的影响。超我,是已经被社会规范化的自我,他处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顶层,可以完全遵循着道德标准来进行生活。超我指导着自我,限制着本我。人格构成的三部分分别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生活,而超我则是在追求完美。只有这三种人格协调发展,一直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格的健康和正常,一旦哪个人格出现了不协调,这个人的精神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近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我的修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近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产生的 影响和我的修正 体育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王正晖 摘要:在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上。说到一个人,就算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也会知道。他,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对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早期的弗洛伊德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提出了很多的意识领域里面的观点,诸如著名的“三意识”、“三我”理论。本文就对弗洛伊德与其挚友阿德勒、荣格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折射出精神分析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并就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我的一些修正。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荣格 本文参考文献: 《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车文博,1998年5月版) 《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荣格,1994年1月版) 《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美】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第三版) 本文纲要: 一、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故事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三意识与三我理论) 三、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错误 四、我的观点与改正 正文 一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故事 在介绍三个人的故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三个人的主要经历和主要贡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1937年)奥地利心理学家。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