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如: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 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 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 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 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 阿昌族的青竹茶; 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 彝族的烤茶、陈茶; 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 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 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 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 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 满族的红茶、盖碗茶; 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 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 傣族"

竹筒香茶" 、哈尼族"土锅茶" 、基诺族"凉拌茶" 、布朗族"酸茶" 、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 、自族"三道茶" 、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

1. 傣族竹筒香茶

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 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 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

傣族竹筒茶,又称"竹筒香茶"。它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傣族同胞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同胞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 5 道程序:

(1) 装茶: 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

(2) 烤茶: 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 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

(3) 取茶: 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4) 泡茶: 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5) 喝茶: 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 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傣族竹筒茶,还有一种食用方法,即当蔬菜食用。

具体做法: 采下鲜茶用锅蒸或太阳晒,把蒸软晒萎的茶叶放在竹帘上搓揉,装入约30 厘米长、碗口粗、一端有节的竹筒内。装满后将竹筒倒置让余水流出,两天后用泥灰封筒口,发酵二三月后,劈开竹筒,取出变黄的茶叶晾干,装人瓦罐,加入香油淹浸。随时可取出当蔬菜吃,还可以炒大蒜或作其他菜蔬的作料。

2. 景颇族竹筒茶

景颇族,人口有11.8 万人,大多数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以及怒江泸水县,少数散居腾冲、耿马、澜沧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

语支。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约在1 000 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至17 世纪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州。景颇族人认为万物都有鬼魂,凡遇不祥事要请"菩萨"看鬼,祭鬼,迷信禁忌很多。祭祀活动有祭官庙、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目脑,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 目脑节。ˉ

生活在云南德宏一带的景颇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每日三餐,以锅或竹筒煮饭。吃饭时多不用碗筷,只用芭蕉叶包饭食用。景颇族人还有饮竹筒茶的习惯。

竹筒茶的做法是:先选取粗大的竹子,锯成长约30厘米、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树芽叶,通过日晒使其失去二三成水分时,再用手搓揉或者将采摘来的芽叶用锅蒸煮,待芽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搓揉,然后将茶叶倒入竹筒,用木棒分层筑实,到快要装满竹筒时,用竹叶或石榴树叶堵住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外流,这样过二三天后,再用灰泥封糊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置二三个月,待茶叶发酵变黄,或呈现金黄色,并发出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即可劈开竹筒,取出棍状茶柱,晒干即成。饮用时,锯下一片,磨碎后用沸水泡饮。

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 。除景颇族之外,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也喜饮竹筒茶。

竹筒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紧结端正,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黄绿,兼具茶、竹、糯米的清香,滋味鲜爽。竹筒茶每筒重约500克至1 000 克不等,长22至25厘米,直径5至6厘米。外裹干笋壳,用竹丝捆扎,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3,哈尼族土锅茶

哈尼族,人口有124.8 万人,分布在红河、金平、江城、绿春、元阳、墨江、元江、普洱、澜沧等县,西双版纳一带的僾尼人,也是哈尼族的分支。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南迁的古代羌人,公元7 世纪开始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只以刻木记事,而哈尼语则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

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定期祭祀天神、地神、龙神、寨神、家神,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过十月节即是过新年,节期由五六天至半个月不等。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云南茶叶主要产地。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南糯山,还生长有树龄在800 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大茶树。说起哈尼族发现茶和种植茶,以及喝土锅茶,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边吃豹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如此通宵达旦,跳了一晚,顿觉口干舌燥。为此,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煮沸的开水,正当这时,一阵大风吹过,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纷纷落人锅中,大家喝了锅里的开水,深感这种开水苦中有甜,还带有清香,非常爽口,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 老泼" ,即汉族里

的"茶",并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 。"老泼"就是指茶叶。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大土锅(或瓦壶)将山泉水烧开,随即

南糯白毫"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 分在沸水中加人适量南糯山所产的" 钟后,将茶汤舀水入用竹子制成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4" 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喜爱的凉拌茶叶,是餐桌上的佳肴,是一种当蔬菜食用的茶。

凉拌茶是采用茶树的鲜叶,将它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里,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再加一些山泉水拌匀,就成了清凉爽口,鲜咸香辣又提

神又下饭的凉拌茶了。凉拌茶连吃带喝,久食不厌。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尤以景洪最多,基诺族在居住的地方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人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与其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人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 分钟左右,当茶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人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 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 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茶具。

5. 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人口有8.1 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和版纳西定,少数居住在镇康、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县。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