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浦八埭头 上海 中国

杨浦八埭头 上海 中国

杨浦八埭头 上海 中国
杨浦八埭头 上海 中国

项目说明

总体规划目标:

? 建造一个动感的住宅区

? 鼓励建筑再利用和保护历史建筑

? 活跃杨浦滨江区

通过把车行交通单独布置在一个平面,强化人行交通。

上海五角场商业项目定位

上海五角场某商业项目定位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上海市五角场商圈较为核心的位置,由于五角场商圈商业较为成熟,各类业态应有尽有,且2006年万达在五角场区域开发了6万平米体量的商业及办公项目,可以说囊获了各类较为成熟的商业业态形式,从而使项目开发商在如此饱和的商业业态环境下产生困惑,本项目选择何种定位导向成为开发商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瑞应项目发展商之邀请,参与该项目的市场研究及定位工作。中瑞必须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以区域发展的眼光以及适合项目自身的特质来为项目今后的商业发展寻求适合、有特点并能有长期发展之际的出路,从而更有力的保证项目最终运作的成功。 中瑞对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定位成果 市场篇 一、区位分析

五角场地处上海杨浦区北部,是由国定路、政立路、国和路围成的约3平方公里多的环形地区,以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五条发散型的主干道在这里交会而得名。在这五条马路中,邯郸路是通向市中心的主干道,贯穿复旦大学,四平路直通外滩,紧邻同济大学,黄兴路上有大量住宅小区,接杨浦大桥直达浦东,翔殷路和淞沪路则是中原社区和在建的新江湾城通向市中心的主干道。这里既是杨浦区的核心地带,也是整个上海的重要文化教育中心。 二、功能定位 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是以知识创新区公共活动为特色,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高科技研发以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型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三、区域商业整体规划 上海市规划局和杨浦区政府联合编制的五角场规划,以环岛商圈为核心,把五角场商业区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区域;其中北部地区依托江湾新城,将在交通主干道内侧设广场型商业,重点发展社区型商业;中部区域将以江湾体育场——大学城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新辟一条长约800米、欧洲建筑风格的步行街,主要发展知识型的服务

【VIP专享】上海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景观设计

上海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景观设计 摘要:环岛下沉式广场是中环线五角场立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轮廓为椭圆形,长轴100m,短轴80m,广场地坪标高0.20m,环岛路面标高4.10m。广场设有5条通道与环岛周边地下商场相连接,每条通道均设有无障碍升降电梯与上、下行自动扶梯。 1 项目背景 江湾五角场是上海市规划定位的城市副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其功能是以杨浦大学城公共活动为特色,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高科技研发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辐射杨浦及周边区域,服务人口200多万。江湾五角场位于1929年《上海大都市计划》的市政府所在区域,据“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地区属于江湾风貌保护区。

环岛下沉式广场是中环线五角场立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轮廓为椭圆形,长轴100m,短轴80m,广场地坪标高0.20m,环岛路面标高4.10m。广场设有5条通道与环岛周边地下商场相连接,每条通道均设有无障碍升降电梯与上、下行自动扶梯。中环主线的邯 郸路——翔殷路跨线从广场北部上空通过,与地面净空为7m,并有四个桥墩落于广场北侧,该跨线桥为双向8车道,横断面宽度30.5m。下沉式广场地下为连接黄兴路、凇沪路的地道,布置为双向四车道。环岛地面为机动车专用道,计算行车速度达35km/h。 2 设计思路 2003年6月受五角场开发办公室的邀请,我们开始上海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景观设计,对方最初的意图是想在下沉广场中做一个雕塑,也就是通常意义的那种类型。设计前 期工作小组对五角场以及杨浦区的历史、城市现状、未来发展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同时比较徐家汇城市副中心的现状,并分析五角场作为上海第二个城市副中心的优势与劣势。我们认为过去的杨浦区是传统工业为主的老城区,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城市的功 能产业结构和生活质量发生巨大的转换,由此引发了整个区域的再城市化,而五角场开发 是杨浦区再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五角场在开发中,从始至终面临的问题就是复杂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它发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中环线高架桥穿越五角场,并将这个大型商业区切成南北两个部分,打破了五 角场原有的围合式城市格局;不仅对这个商业中心区造成负面影响,也破坏这一区域的城 市形象。因此设计的重点由高架桥展开,目的是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变不利为有利。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第一部分关于城区布局规划一、城区性质杨浦区为上海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区,“安居乐业”应成为杨浦的基本城市功能;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应成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区域现状和发展趋势,杨浦应依托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城区功能为主线,以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为基础,以居住服务为主导,积极推进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综合功能的战略性调整。二、城区发展规模用地规模。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6 0.61平方公里(包括新江湾城地区8.6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5.08平方公里,占8. 38%。人口规模。现状城区常住人口12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2005年,常住人口为128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12万人左右;2020年,常住人口为146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24万人左右。三、城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杨浦区建成城市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形成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城区布局框架;形成城区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事业发达的“安居乐业”新型城区。四、城区布局结构形成“一中心、一发展带、两轴线、五功能区”的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一中心。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上海市四个市级副中心之一,面积为2.18平方公里,分解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活动功能,主要服务于上海市东北地区,既集金融、信息、购物、文化、体育、休闲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又具有科技服务和娱乐休闲的独特功能。一发展带。滨江复兴岛发展带。西起大连路,东至复兴岛,北依杨树浦路,南临黄浦江。总用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其中复兴岛为1.44平方公里;岸线全长8公里,其中复兴岛岸线长3.42公里。规划形成高标准、低密度的居住生活亲水区域、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娱乐空间,为杨浦区构筑二十一世纪城市新形象的门户。两轴线。城市发展的主轴,即大柏树--邯郸路--翔殷路--军工路的城区东西向发展主轴和滨江--宁国路--黄兴路--淞沪路--军工路的城区南北向发展主轴。这两个发展主轴以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为轴心幅射整个城区范围,是将城区各功能区域和发展重点有机联为整体的轴线,是展示城区形象和综合实力的轴线,是城区内外交通联系的轴线。五功能区。根据道路自然边界与城区形态布局,按照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规划为五片功能各异,又互为依存、紧密联系的综合功能区。 1、江湾、中原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政立路以北区域,占地面积18.44平方公里,由已建成的中原居住区和新建的新江湾城居住区两部分组成。新江湾城占地8.69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以南部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为依托,与高校园区教育事业、科技产业衔接呼应,以住宅建设为主体的大型现代化新城区,规划人口8-10万人左右。中原居住区为建成居住区,与西侧新江湾城连成一体,规划通过调整布局、提升档次,使之与新江湾城共同形成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管理高效、交通便捷的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 2、高校园区教育、产业、服务综合功能区。根据区域内高校的分布状况,高校园区规划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近期重点抓好西区建设。西区规划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等为核心,面积约4.1 2平方公里。着重强化和突出高校园区作为上海市高校最集中的地域特点,完善其教育、产业和为之配套的生活服务功能,发挥人才高地优势,发挥政府公共政策和民间投资积极性,培育和形成一个以高等院校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

上海杨浦区委

上海杨浦区委: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2011-05-20 16:55:01 来源: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作者:【字体:大中小】 近年来,中共杨浦区委从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杨浦百万群众参与大建设大发展的积极性,于2005年初推出了“一线工作法”,做到“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暖民心,感情在一线交融;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为全面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背景起因 杨浦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区域面积60.61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下辖12个街镇,常住人口124万,黄浦江岸线长15.5公里。杨浦的区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文明”:百年工业文明。杨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第一个纱厂、自来水厂、发电厂都诞生在这里;百年大学文明。区域内有复旦、同济、财大、二军大等14所大学,150多家科研院所,国家两院院士51人;百年市政文明。解放前,国民政府选择华人集聚的杨浦五角场地区作为市政中心,实施了“大上海计划”,至今还留下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遗产。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进入新一轮城市结构调整期,杨浦经历了国有企业大转制、产业工人大转岗、城市建设大动迁的低谷徘徊期。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直到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历经了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城区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 一是区域转型发展需要增添“动力”。杨浦的困难群众多、民生压力大,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中心城区第一,棚户区占全市总量的1/4,在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的转型发展中,又带来了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大量矛盾问题,迫切需要扎实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大建设大发展增添前进“动力”。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需要支撑“给力”。今年2月,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一个重点是要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组织掌握的资源、队伍结构和工作能力,与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重任不相适应,需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支撑“给力”。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提高“能力”。经对全区干部队伍的调研情况分析,58.1%的机关处级干部没有社区工作经历,新进机关的绝大多数是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即使是有过社区工作经历的离开基层时间长了也不熟悉情况,存在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会说群众语言、不会做群众工作等“本领恐慌”,迫切需要在“一线”的火热大熔炉里转变作风、提高能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为此,我们推行“一线工作法”,就是要将党的执政资源和组织资源整合集聚在“一线”,将广大群众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一线”,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实在“一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一线工作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工作机制;一手抓改革创新,每年结合形势任务突出一个主题,不断拓展“一线工作法”内涵和外延,确保工作常做常新,主要是建立了“三项机制”、实现了“四个拓展”:

五角场镇

研究成员:朱翔宇,吴大为,陈志翔,卢金涛,乌羽翔,林宇涛

前言 五角场镇,是目前上海市杨浦区下辖的唯一一个镇编制行政单位,位于区境东北部,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接新江湾城街道和五角场街道;北与殷行街道接壤;南与长白新村街道、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街道毗邻。辖区面积9.5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9万、63543户。居委会39个。镇域文教卫生设施齐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旧市政府大楼、图书馆、博物馆、飞机楼和国立音专等批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坐落在镇域内。 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商业的偏废以及区域内大量老公房、动迁房囤积建设,直接降低了五角场的居住环境,消费力和商业氛围。1991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把五角场列入城市副中心,2003年政府提出了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定位为集商业、商务、知识产业、生活休闲、办公活动于一体的市级副中心。在这一利好的推动下,同处江湾五角场核心区域的五角场镇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今天我们在研究型课程里,我们这一小组将深入研究五角场镇的特色建筑,见证五角场镇一步一步的变化。 附:五角场镇行政区划 五角场镇辖:国和一、市光、市光路第三、黑山、洪东、梅林、虬江、翔殷路491弄、梅花村、长海、体院、长海一村、长海三村、浣纱三村、浣纱四村、浣纱六村、市京一村、市光路第二、民京路第一、国顺东路26弄、中翔、兰新、中原路99弄、长海二村、佳木斯路、佳木斯路315弄、中农新村、翔殷新村、教寓、佳泰、佳龙、黄兴绿园、东方名城、世界、莱茵、黄兴花园、香阁丽苑、文化佳园、海上硕和等居委会。

数据整理 小结: 纵观五角场镇的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的历史建筑。然而作为同济人,我们将深入探索,我们周边的,最靠近我们的建筑,让我们来揭开那些五角场镇特色建筑的面纱。建筑名称 沪东堂 绿瓦大楼 旧上海图书馆 高度 堂高24米,钟楼高42米。 二十五米 约40米 建成时间 1997 1933 1935 街景实拍 (大图请看具体介 绍) 历史沿革 1.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中华总会 2.1966年文革中被关闭 3.1996年到国和路政立 路口易地重建新堂 1.“大上海计划”时期上海 市政府 2.现隶属体育学院 1.旧上海图书馆 2.同济中学老校区 3.杨浦区图书馆(修整中) 特色 上海1949年以后新建的 最大教堂 中国古典建筑,历史悠久 仿北京城钟楼,历史悠久中国传统风格

上海市五角场地区停车、行车诱导系统规划与设计

1 引言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停车、行车诱导三期集成工程”项目是在2009年、2011年分别建成的五角场停车诱导系统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由杨浦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建设的2012年度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约900万。该项目由同济大学研究团队负责完成系统方案设计,由深圳市凯达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完成系统集成。该系统在经过2个月试运行之后,已于2013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 2 建设背景 随着2009年、2011年五角场核心区停车诱导一期、二期工程的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五角场地区的停车压力及区域不平衡特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社会各界也予以极大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五角场功能区在引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以及资源聚焦、能级提升方面的带动作用,五角场功能区已扩大为9.01平方公里。在新的功能区范围内,将有20余个新的公共停车场(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不乏合生广场、创智天地313街坊等超大型停车库,五角场功能区内的停车供需状况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一期、二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五角场功能区的停车资源,完善已建成的停车诱导系统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杨浦区作为衔接浦东与浦西、市区与郊区的重要区域,需要处理好过境交通和区内交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五角场地区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城市服务业质量的提升,五角场地区的交通出行和吸引量显著增加,加上大量过境(市区与郊区之间、浦西与浦东之间)交通的存在,导致以五角场环岛为中心的五角场核心区内的行车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规划和建设五角场地区的行车诱导系统,通过提前发布五角场功能区内的主要道路(例如,四平路、黄兴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等)及杨浦区对外关键通道(例如,大连路隧道、杨浦大桥、翔殷路隧道等)的交通运行状态,引导民众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出行时间

五角场及创智坊整体规划

所在区域整体规划(此章节由王诗卉负责整理编辑) 一、五角场大区域的规划定位 创智坊商业综合体位于创智天地中,地处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区域。对于创智坊的形成建造,离不开对其所在区域的整体规划的分析。 1、区域位置 五角场,因其周围有五条主干道而得名,它们分别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四平路和黄兴路。该板块坐落于上海东北角,指的是三门路、政立路以南,国和路以西,内环线以北的杨浦区域,它与徐家汇、花木、真如并称为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区之一。区域内集中了复旦、财大等上海主要高等院校,是上海的文化教育中心。规划中的五角场核心地区,未来将形成商业、体育、文化、办公四大活动圈。 2、规划定位 虽然五角场的发展晚于徐家汇,但在规划起点上要高于当时的徐家汇。 随着外环线隧道的竣工,大连路隧道的通车,以及北外滩的开发、翔殷路隧道工程等一系列有利于杨浦区大发展的市政工程的建设,五角场地区的整体区位优势已经凸现,未来五角场的发展潜力将不亚于徐家汇。 和徐家汇有所不同的是,五角场的开发并非是单一的商业中心,而是和构筑以复旦、同济等名牌高校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城相结合,形成校区、知识产业园区、现代生活社区和商业商务区融为一体,相互呼应的发展新模式。 3、总体区域优势 五角场副中心的区位优势尽显,商办楼物业市场直逼徐家汇。 按照规划,五角场地区将建成上海城市副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该区域规划范围是:邯郸路、翔殷路以北,殷高路以南,淞沪路两侧,总占地面积218公顷。五角场开发的第一轮锣鼓就是建设与城市副

中心相匹配的“商业商务区”:创建以知识创新区公共活动为特色,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高科技研发以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型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科教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繁荣繁华为标志的市级商业中心。 五层立体交通五角场呈现的五层立体交通网络:由高架道路、车行道、人行地道、下沉式广场及地铁10号线五层立体构筑而成。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联接将成为这一地区的显著特征。建成后的五角场立交:地面车辆沿环岛行驶; 过路人流从地下人行通道经下沉式广场穿越。商业物业之间的联通规划也同时展开。在百联又一城的地下,地下城的雏形已经显现。商城的南面一侧与下沉式广场接通,西侧则预留了与轨道交通10号线相接的地下通道。而与其一路之隔的万达商业广场也将建造一条地下通道。 二、创智坊的空间模式 1、地理位置 创智天地所处的江湾———五角场是上海城市副中心之一,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区域。依托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周边交通极为发达,区域内汇聚了地铁M3、M8、M10线等多条轨道干线;集结了30多条公交线路,通过城市中环线、内环线的联系,20分钟直达市中心,使江湾——五角场的重建和再造成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突破点和制高点。而创智天地,又将是这个坐标的点睛之笔。它就像个大“蜘蛛网”,把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科技公司、创业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孵化、现代服务业企业等连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同时又融合体育休闲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形成一个知识经济的良性“生态圈”。 2、“三区共融”的空间模式——规划理念来自异域 创智天地的规划理念和设计灵感来自美国硅谷和巴黎左岸。硅谷执著于科技创新和企业精神;而巴黎左岸则散发着浓烈的艺术学术气息。创智天地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与社区理念的界限,成为“三区共融”的新典范。它将

五角场下沉式广场有新名字啦!!!

五角场下沉式广场有新名字啦!!! 筒子们,还记得去年的“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命名征集活动”吗? 经历了近10个月的评选,今天,一个崭新的名字新鲜出炉,到底叫什么呢??? ★ 2019年11月18日—25日 ★ 面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开展了“上海市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标志性景观建筑——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的命名征集活动。 ★ 2019年1月中旬 ★ 组织“魅力五角场”文化联盟各成员单位代表和五角场功能区部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30个备选名称进行了两轮投票,遴选出得票数较高的前11个入围名称。 ★ 2019年2月4日 ★ 召开了下沉式广场命名征集活动专家评审会议,邀请市、区地名管理工作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 2019年3月27日 ★ 公布了11个入围名字,供网友们投票选择。 噔噔噔!!! 她的新名字是……五角场广场 根据“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命名征集活动奖项设置,其中入选奖获得者奖金为3000元;10名入围奖获得者,各获500元;最终入选奖有重名的其他投稿作者按照活动时间节点截止共有14名,将获得一份精美纪念品。命名征集活动获奖作者需凭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等有效证件前往五角场地区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领取(代领时,请持获奖作者和代领人有效证件一并办理),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和路60号五角场地区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07室。居住或工作在外省市的入选、入围奖获得者,需提供有效证件的影印件及开户银行卡账号。 五角场下沉式广场征名活动获奖者名单 奖项 姓名 所在地区 备注

入选奖 范海涛 福建 2019年11月18日10:11邮箱投稿入选入围奖 范海涛 福建 傅海军 南京 梁柳娴 广东 沈涛 上海 陈晓红 湖南 王珍杰 青岛 陈云蛟 上海 沈霞 上海 宋幸 上海 孙红 上海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之五角场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五角场 1.五角场的概况 五角场地区是上海市规划中的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在上海市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上海未来的发展中,五角场地区更是担当着上海东北角城市发展的核心角色。 图1 五角场俯瞰图图2 五角场总平面图五角场交叉口位于上海市区东北部,是申城市区目前唯一采用环岛交通通行的路段。现状交通为机非混行环岛状向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和淞沪路五个方向辐射。是杨浦区最大的交通集散地、中转站。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欧美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图2)。 现今的五角场地区是一个多元化的交通网络系统,中环线工程的建设使五角场形成“一环五射”的交通中心区,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在五角场地区形成高效可靠的捷运系统,四通八达的公交线网将五角场与上海乃至全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由商区、学区、社区和科技园区所组成的“四区一体”的五角场地区将是一个人气集聚、商贸发达、充满活力和时尚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 五角场地区的建设在地面空间规划、开发、设计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地下空间的利用。五角场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建设作为上海市整体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第一个项目,并且将五角场地区的开发建设定位为“地上空间、地下空间联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 2.五角场的设计理念及目标 2.1 设计理念 2.1.1 以人为本,营造人与环境相融合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从原来的重视“效率、速度、巨型化”的单一机能的城市中心,改为使汇聚于此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安逸、丰富多彩,追求开放感、愉快感、舒适感的理想空间。 2.1.2 支持地面活动,形成充分发挥地面特性的地下空间与地面网络(绿地、

关于开展五角场区域交通治理工作的建议

案由:关于开展五角场区域交通治理工作的建议 I.提案背景: 杨浦区五角场副中心地处上海东北部,以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五条发散型的主干道在这里交会而得名。随着五角场副中心的快速发展及周边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五角场副中心己成为上海市东北部的商业中心,是连接浦东、外滩的交通中心,也是杨浦区区域文化生活的交流中心,多重社会功能的叠加导致五角场副中心的交通压力日益加剧,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对交通建设、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缓解日益突出的道路交通拥堵及停车难问题,特提案开展五角场副中心交通治理工作。 II.改善范围: 五角场核心区:以环岛为中心,向外扩展至政通路-国和路-国定路围成的区域。 图1改善范围 III.五角场区域现状主要问题: 1)堵:五角场周边商业发达,本身交通吸引较大,环岛工作日晚高峰 5400pcu/h,已趋饱和;其中60%过境交通(近一半为中环出入匝道流量),40%到发交通(找停车位)。 2)乱:慢行与机动车交通的混合,局部节点的停车交通与出入交通的干扰,

造成区域内交通混乱。 3)盲:五角场副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外来交通占相当的比例,40%到发交通中 有一半左右的人对五角场不熟悉。由于停车诱导系统、环岛引导标志不明显,找路线、找车位成为降低交通效率的重要因素。 IV.改善思路: 1)治乱:通过路段以及节点交通优化设计 2)治盲:完善交通语言系统(色彩导向的行车、停车指引)和动态停车诱导 系统 3)治堵:增设动态行车诱导系统,通过保护壳分流过境交通,均衡路网流量 V.改善目标: 1)缓解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秩序 2)提高行车、停车的辨识性 VI.改善建议: (1)构筑五角场环线,分流大量过境交通 五角场副中心总流量中,60%过境交通(近半为中环出入匝道流量),40%到发交通(找停车位),大量过境交通性质的出行者对五角场地区不熟悉,故而出行路径首选邯郸路、四平路等主干道,途经环岛,并穿越整个五角场副中心。因此,需通过合理的交通指示,诱导大部分过境交通绕道五角场副中心。设立以政立路-国定路-国定东路-国和路组成的环路为“五角场环线”,分离过境交通。如图1所示。图2是示意如何利用五角场环线引导车流进入中环,其中交通标识设置于五条主要道路与环道的关键节点位置。

上海五角场综合体项目设计任务书

上海五角场综合体项目设计任务书 1

1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项目概括 2.背景简介 3.项目整体定位 3.1.商业定位 3.2.办公楼定位 3.3.住宅定位 第二章规划指标 1.技术经济指标 2.用地现状 3.设计依据 第三章设计内容及成果要求 1.总体规划及建筑概念设计阶段 2.方案阶段 3.规划设计成果的提交形式 第四章总体规划要求 1.总体规划原则 2.总体规划要点 2

3.交通组织 4.停车设计 第五章建筑方案设计要求 1.商业 2.办公楼 3.住宅 4.地下部分 3

第一章项目概况 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合生广场( 暂定名) 2)开发商: 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 3)基地位置: 基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核心商业区东 南端, 位于翔殷路( 中环线) 以南、黄兴路以东、安波路以北、国定东路以西。 4)交通状况: 基地西北侧为五角场环岛, 人流经过彩蛋下沉广场可到 达基地( 已预留通道) 。基地北侧为翔殷路中环高架, 在靠近基地附近有高架出口到达地面。未来地铁10号线, 将从附近穿过。 5)区位分析: 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是上海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个 城市副中心之一, 其规划目标为分解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承担上海东北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随着未来江湾-五角场地区大致量综合化、现代化商业设施和公共交通枢纽中心规划新建, 将成为未来”知识杨浦”的标志性地区, 成为现代商业业态齐全、综合功能积聚、科技创新同时都明显的上海市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商业商务中心、公共活动中心。 2.背景简介 1)合生创展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