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四库全书》

2.封邦建国制

3.甲骨文

4.玄学

5.文化基本精神

6.长善救失

二、简答题:

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

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

人创立的。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由于甲骨

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又由于甲骨文的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所以又称为“殷墟卜辞”。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因此线条瘦硬,多有方折。从结构上看,甲骨文已经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方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

4.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主要宗旨是“贵无”,其最

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在主体面貌上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对魏晋文化思潮和文人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玄学的思维特点是直接诉诸本体,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是对魏晋人所追寻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

5.文化基本精神:是指在制度、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

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大多数民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备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6.长善救失: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中,原文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般用于说明教学

思想。意思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会表现出不同的优点和长处,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错误和缺点,教师必须掌握根据具体情况,既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也要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长善救失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因势利导的含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中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

二、简答题:

1.答:广义文化,指人类区别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所在,主要是一种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

义的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广义文化是大文化,狭义文化是小文化,广义文化在逻辑上包涵狭义文化。二者相互依存,同生共长。

2.答:唐朝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造就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一、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首推

诗歌。中国诗歌的辉煌巅峰公认在唐代。《全唐诗》收录诗人2300多人,诗歌48900多首,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等诗坛巨匠,佳作如林;二、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张旭、怀素、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都是杰出代表;三、唐代是绘画的极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吴道子,王维等人开创了新的山水画风;四、唐代散文也有丰硕成果,领袖人物是韩愈、柳宗元;五、唐代建筑艺术成就极高,形成一个成熟的阶段,典型代表有佛光寺、大明宫(遗址)等;六、其他艺术成就。如以敦煌壁画和千佛洞为代表的壁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以《霓裳羽衣曲》和燕乐为代表的音乐艺术,以白瓷和唐三彩为代表的陶瓷艺术,等等。总体上,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

3.答:(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族和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较为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较为严密。

4.答:(1)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2)出现早期启蒙思想;(3)对古典文化进行了总结;

(4)西学东渐后逐渐中断。

5.答:中国艺术有两大基本类型,即阳刚和阴柔。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歌、范宽的全景山水、颜

体楷书、宫廷建筑、民间打击乐,等等,均属于阳刚之美;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等等,均属于阴柔之美。从对中国艺术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别看,则表现为艺术类型上的浓与淡、神与逸之别。浓淡分别代表儒道的审美情趣,神逸则分别代表儒道两家的审美境界。当然,不管是神与逸,还是阴柔与阳刚,很多时候都不是截然划分的,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审美情趣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件艺术品也可能同时包融有阳刚和阴柔之美。

三、论述题:

1.答:宋明理学又称为道学,是儒释道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清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

融摄佛、道的思想,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将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的书院等地作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它不仅是元明清三朝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14世纪到21世纪,对东亚各民族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的精华与糟粕仍然积淀在东亚各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对现代化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整合的伦理体系,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思想进入了辩证综合的发展阶段。在宋明的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而王阳明则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在理论建构上,前者强调道德理念、规范和知识,后者则强调道德情感、直觉和体验;在方法论上,前者主张“道问学”,而后者则主张“尊德性”。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但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元明清时期官方的意识形态,其末流被统治阶层所利用,维护了宗法社会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其正负面效应,我们应该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

2.答:科举制度是隋唐之后,中国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隋唐时期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建立健

全了科举考试制度,对于此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进步,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和官制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科举制度有弊端,尤其是明朝之后,“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士子的思想和创造力,但它在尽量保持公平公正性的前提下,为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在当时和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制度。

3.答: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自然经济

为主体,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得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和古代西方更多按照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相比,古代中国更多的是按照血缘关系建立起国家和社会结构。宗法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且在各级社会关系和权力配置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稳定的、主导性的作用,从家庭到家族,从家族到国家,族权与政权相互结合,层层关系都处于宗法制度的笼罩之下,这样,就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儒家思想推尊宗法制度,而儒家思想在汉代后被意识形态化也加剧了这种倾向。所谓“忠孝相通”,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所谓“家天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父一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

些表述,其实都是这种格局的体现。所以梁启超先生在《新大陆游记》中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这一论说是符合实际的。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认为国家的富强安定,必须依靠家庭的和睦,国与家相辅相成。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4.答: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术流派的统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

名家、农家等等。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理论主张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都有较为明晰的理论主张。百家争鸣为后世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儒家思想,在汉代之后逐渐被推尊为意识形态,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法家思想,为历朝统治者所吸收,或隐或彰地发挥着效应,成为重要的政治理论,等等。正是经过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求探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储备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可以说,以“百家争鸣”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学术思想的高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

5.答: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孕育展开——抽象发展——辩证综合的辩证过程,它与中国社

会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先秦——汉唐——宋明)正相符合,体现了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首先,先秦是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如西周时期确立的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造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次,汉唐时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汉代儒学独尊、董仲舒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最后,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宋明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理学出现,为建立一个整合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可能。

6.答:主要影响中国文化的地理因素有:疆域和政区、民族和人口、地形和地貌、气候等等。这些因素,

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封闭。比如由于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导致中国文化的发达程度在各个地域各不相同。公元初期,60%的人口分布在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淮河以北,燕山山脉以南的地域内,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人口稀少,尤其是今天浙江南部、福建、两广、贵州等地,还存在大片无人生活的区域。

魏晋以后,由于北方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北方地区不断发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大批人口南移,从而促成了文化重心的南移。10世纪以后,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南方,其中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福建人口尤其稠密。到20世纪初期,以云南腾冲—黑龙江瑷珲(今黑河)一线为界,中国形成了东南人口稠密区和西北人口稀疏区,这一格局至今仍无明显改变。这些,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7.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稳定、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传统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影响着我们大家,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不断发生蜕变,产生新的文化因子,代谢旧的文化因素。

8.答: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

命题,则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不同的学者、学派,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不同的阐发,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之间有着共识。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人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初教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 课程编号:331231211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总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 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 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

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参考书目】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学时) 【教学目标】体会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参考书目】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化知识点.

1、中国的“中”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像什么 ? 有旒之旆,即有飘饰的旗帜 2. 关于“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央之城 3.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著名口号,最早出自哪里 ? 朱元璋讨元檄文 4. “民族”一词中的“族”字,原义为 ? 原意为矢锋引申为众 5. 关于“文化”的表述和理解 文化是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总称6. 中国文化的特质 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 7.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制作 8. 哪一文化遗址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 9. 在人类文化史上,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一次浪潮”的是什么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

10.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段话反映了原始宗教中的什么现象 ? 图腾崇拜 11. 神话中反映我国医药学起源的故事跟传说中上古哪个帝王有关? 神农氏 12. 我国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是指哪个时代 ? 三大集团时期华夏东夷苗蛮 13. 有“人文初祖”美誉的是谁 ? 黄帝 14. 中国文化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什么时期 ? 夏代到春秋战国之交 16.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代表的是什么时期的文化 ? 商朝时期 18.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是哪一时期人的天命观 ? 第 1 页共 23 页 夏商周 19. “宗法制”定型于什么时期 ? 西周时期

20. “尊礼文化”是对哪一朝文化的概括 ? 周代是对礼乐刑政目标和一的尊礼文化 21. 周礼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宾礼”是指什么 ? 迎宾亲附诸侯之礼 22. 有关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其目的都在于整民 23. 儒家所谓的“大同”转向“小康”的关键时期是哪一时期 ? 大禹时期 24.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哪些 ?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 25. 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原始共产社会 26. 制定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以使统一民心, 成就王道,这种在周代开始建立的文化制度,被称为什么 ? 礼乐制度 27. 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出现一大批圣贤和文化巨著,影响本民族后世的文化走向,通常被称为元典时代。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哪一时期 ? 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28.春秋末期,什么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 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 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 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 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 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 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 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 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 (^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_∩)O。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 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唐宋)期末复习知识点

1.唐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初唐:宫廷台阁--关山沙漠 台阁重臣--普通士人 妩媚、刚健--有风骨又明丽 诗歌形式上逐步走向成熟 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盛唐:骨气端翔,兴象玲珑。 山水田园--王、孟、储 边塞诗派--高、岑、王、李 浪漫诗人--李白 中唐:杜甫--深沉强烈 大历诗人--寂寞情思。 韩孟--奇崛、险怪 元白--关注现实,通俗晓畅 晚唐:内敛、细腻 李商隐--深情绵邈,朦胧华美 杜牧--情思俊爽,辞采清丽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初唐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致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骆成就最高。他们诗歌创作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为初唐的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2.边塞诗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A、从内容上看,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战争生活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 B、从作者人生观看,一般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C、从风格上说,总的倾向是雄奇激越,但个人的风格又不相同; D、从体裁形式看,最喜欢用七言歌行。扩大了诗歌题材,展现了祖国西北大自然的整幅画卷,音节铿锵,决无陈词滥调。

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沈宋;李杜;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韩孟诗派:是唐代贞元、元和时期出现在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李贺等诗人为代表,提倡诗歌的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主张用夸张的语言,险怪的词语造就奇特的意境。其以丑为美、雄奇怪异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巨大。 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文献目录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4.钱穆:《中国文化导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顾颉刚:《中国史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7.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10.林甘泉、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赵朴初:《中国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2 1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1987 1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法]艾田浦著.许钧等译:《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武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9.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1.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程千帆:《唐诗的历程》,《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何其芳:《论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7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5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4学时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6学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4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8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精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第四节辽宋夏金的分立与元明清的大统一 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盛世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理解历史在人事代谢、沧桑巨变中前进,后人又在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掌握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阅读书目 短篇小说: 《正月》孙犁、《登记》赵树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玛拉沁夫、《晌午》秦兆阳、《粮秣主任》丁玲、《老水牛爷爷》峻青、《堰河边》沙丁、《喜鹊登枝》浩然、《雨》艾芜、《改选》李国文、《达吉和他的父亲》高樱、《来访者》方纪、《我的第一个上级》马峰、《英雄的乐章》刘真、《静静的产院》茹志娟、《惠嫂》王宗元、《乡下奇人》欧阳山、《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长长的流水》刘真、《小仆人》叶君健、《路考》张天明、《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弦上的梦》宗璞、《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满月儿》贾平凹、《最宝贵的》王蒙、《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娟、《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悠悠寸草心》王蒙、《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话说陶然亭》邓友梅、《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雕花烟斗》冯骥才、《我是谁》宗璞、《夏》张抗抗、《丹凤眼》陈建功、《小贩世家》陆文夫、《两望茅草地》韩少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灵与肉》张贤亮、《月食》李国文、《西线轶事》徐怀中、《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大淖记事》汪曾祺、《头像》林斤澜、《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寻访“画儿韩”》邓友梅、《女大学生宿舍》喻杉、《三角梅》王中才、《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老霜的苦闷》矫健、《围墙》陆文夫、《阵痛》邓刚、《沙灶遗风》李杭育、《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最后一个渔佬儿》李杭育、《危楼记事》李国文、《白色鸟》何立伟、《找乐》陈建功、《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塔铺》刘震云、《十八岁出远门》余华、《迷舟》格非、《红粉》苏童、《花季》林丹、《树杈见的月亮》韩东、《饥饿的口袋》陈染、《赵一曼女士》阿成、《离爱远点》徐坤、《是谁在深夜说话》毕飞宇、《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镇长之死》陈世旭、《心比身先死》池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徐怀中 中篇小说: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黄金海岸》秦牧、《铁木前传》孙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辛俊地》管桦、《沙桂英》唐克新、《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蒲柳人家》刘绍棠、《在同一地平线上》张辛欣、《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射天狼》朱苏进、《黑骏马》张承志、《今夜有暴风雨》梁晓声、《迷人的海》邓刚、《美食家》陆文夫、《祖母绿》张洁、《燕赵悲歌》蒋子龙、《绿化树》张贤亮、《小鲍庄》王安忆、《爸爸爸》韩少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灵旗》乔良、《烦恼人生》池莉、《追月偻》叶兆言、《风景》方方、《子弹穿过苹果》林白、《一地鸡毛》刘震云、《绝非偶然》张欣、《过把瘾就死》王塑、《活着》余华、《享福》陆文夫、《向上的台阶》周大新、《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分享艰难》刘醒龙、《大厂》谈歌、《工作人》张抗抗、《褐色鸟群》格非、《年月日》阎连科、《永远有多远》铁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三里湾》赵树理、《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上海的早晨》周而复、《青春之歌》杨沫、《烈火金刚》刘流、《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三家巷》欧阳山、《创业史》柳青、《红岩》罗文斌&杨益言、《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艳阳天》浩然、《金光大道》浩然、《李自成》姚雪垠、《东方》巍巍、《青春万岁》王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黄河东流去》李准、《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白门楼》刘斯奋、《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第二个太阳》刘白羽、《浮躁》贾平凹、《穆斯林的葬礼》霍达、《浴血罗宵》肖克、《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活动变人形》王蒙、《上下都很平坦》马原、《洗澡》杨绛、《玫瑰门》铁凝、《敌人》格非、《泥日》陆天明、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 (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 (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己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