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确定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1

确定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1

确定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1

确定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

1、工序1加工曲轴箱零件前后两端面到设计的尺寸

1)工序一 铣左右两端面

加工条件:X62卧式万能铣床,两把YT15三面刃铣刀,刀盘直径125mm ,宽12mm ,齿数20,专用夹具,0~200、0.2mm 游标卡尺,柴油冷却。 a.确定背吃刀量

a p =2mm.

b. 确定进给量及基本工时

进给量f=0.10mm/z 。

c .计算切削速度

根据《切削手册》表 3.27可得,C v =186mm, q v =0.2, y v =0.4, u v =0.2, m=0.2, x v =0.1,P v =0,修正系数k v =1.1,选择刀具使用寿命T=60min.

v c = C v d 0qv k v /(T m a p xv f yv a e uv z Pv ) =186×1250.2×1.1/(600.2×50.1×0.10.2×600.2×200)

≈ 4.6m/min.

d.确定铣床主轴转速

n w =1000v c /(π×d w )=1000×4.6/(3.14×96)≈ 66.6 r/min

根据《工艺手册》表 4.2-39,与66.6r/min 相近的转速为75r/min 。现选择n w =75r/min.所以实际切削速度为v=5 m/min.

e.计算基本时间

按《工艺手册》表6.2-7,l =80mm,

l

10.5(d =-+(1~3

)0.5(125=-+(1~3)=9mm.

l 2=2mm.

时间t=12Mz l l l f ++=80920.12075++??=0.61min ,取时间t=40s 。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工序尺寸标注方法及定位基准的选择和变换有密切的关系。下面阐述几种常见情况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 (一)从同一基准对同一表面多次加工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内外圆柱面和某些平面加工,计算时只需考虑各工序的余量和该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其计算顺序是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计算步骤为: 1 .确定各工序余量和毛坯总余量。 2 .确定各工序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最终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公差,表面粗糙度为设计表面粗糙度。其它工序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按此工序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和经济粗糙度确定。 3 .求工序基本尺寸。

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4 .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最后一道工序按设计尺寸公差标注,其余工序尺寸按“单向入体”原则标注。 例如,某法兰盘零件上有一个孔,孔径为 ,表面粗糙度值为R a0.8 μ m (图3-83 ),毛坯为铸钢件,需淬火处理。其工艺路线如表3-19 所示。 解题步骤如下:

( 1 )根据各工序的加工性质,查表得它们的工序余量(见表3-19 中的第 2 列)。 ( 2 )确定各工序的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由各工序的加工性质查有关经济加工精度和经济粗糙度(见表3-19 中的第 3 列)。 ( 3 )根据查得的余量计算各工序尺寸(见表3-19 中的第四列)。 ( 4 )确定各工序尺寸的上下偏差。按“单向入体”原则,对于孔,基本尺寸值为公差带的下偏差,上偏差取正值;对于毛坯尺寸偏差应取双向对称偏差(见表3-19 中的第 5 列)。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一、平面 二、端面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1.3 0.5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 小于15毫米时,表内数值应加大20-30%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凹模, 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小于15毫米时,表内数值应加大20-30% 导柱衬套磨削加工余量表(八) 镗孔加工余量表(九)

加工余量参数表

附录三加工余量参数表 表 1 粗车、半精车外圆的加工余量(单位:mm) 注:加工带凸台的零件时,其加工余量要根据零件的全长和最大直径来确定。 表 2 精车外圆的加工余量(单位:mm) 1. 舍五入)。这时的粗车外圆的公差等级为14 级。 2. 决定加工余量用轴的长度计算与装夹方式有关。 3. 粗车外圆的公差带相当于h12~h13。

注:1. 在单件或小批生产时,本表的余量值应乘上系数,并化成一位小数,如×=,采用 (四 舍五入)。 2. 决定加工余量用轴的长度计算与装夹方式有关。

3. 磨前加工公差相当于h11。

表 4 精车端面的加工余量(单位:mm) 1. d 2. 表中的公差系指尺寸L 的公差。 表 5 磨端面的加工余量(单位:mm) 注: 1. 加工有台阶的轴时,每台阶的加工余量应根据该台阶的d 及零件的全长分别选用。 2. 表中的公差系指尺寸L 的公差。

加工孔 直 径 钻 用车刀 扩孔钻 粗铰 精铰 的直径 第一次 第二次 镗以后 3 - - - - 3H7 4 - - - - 4H7 5 - - - - 5H7 6 - - - - 6H7 8 - - - 8H7 10 - - - 10H7 12 - - 12H7 13 - - 13H7 14 - - 14H7 15 - - 15H7 16 - - 16H7 18 - - 18H7 20 - 20H7 22 - 22H7 24 - 24H7 25 - 25H7 26 - 26H7 28 - 28H7 30 28 30H7 32 32H7 35 35H7 38 38H7 40 40H7 42 42H7 45 45H7 48 48H7 50 50H7 60 30 60H7 70 30 70H7 80 30 80H7 90 30 - 90H7 100 30 - 100H7 120 30 - 120H7 140 30 - 140H7 160 30 - 160H7 180 30 - 180H7 注: 1. 在铸铁上加工直径到 15mm 的孔时,不用扩孔钻扩孔。 2. 在铸铁上加工直径为 30 到 32mm 的孔时,仅用直径为 28 与 30mm 的钻头钻一次。 3. 用磨削作为孔的最后加工方法时,精镗以后的直径根据表 1- 23 查得。 4. 用金刚石细镗作为孔的最后加工方法时,精镗以后的直径根据表 1-24 查得。 5. 如仅用一次铰孔,则铰孔的加工余量为本表中粗铰与精铰的加工余量总和。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本章节讲稿共5 页教案第1 页备课时间:05年6月15 日教师签名:

第七章工艺规程设计 四、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1.加工余量的确定 对于柱面为双边余量;对于平面为单边余量。 加工总余量(毛坯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图上的设计尺寸之差。 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尺寸之差。分为: ①工序基本余量Z=±(上工序基本尺寸L a-本工序基本尺寸 L b) 外表面取+;内表面取- 外表面:内表面: ②最小工序余量Z min=L amin-L bmax Z min=L bmin-L amax ③最大工序余量Z max=L amax-L bmin Z max=L bmax-L amin ④工序余量公差T z=Z max-Z min =上工序尺寸公差Ta+本工序尺寸公差Tb 工序尺寸公差的标注,按入体原则:即实体最小化,图7-9 毛坯尺寸公差,双向标注,图7-10 1)确定工序余量的原则和应考虑的因素 ①在确保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工序余量尽可能小。 ②上工序的R a及缺陷层D a图7-11和表7-2 ③T a和形位误差ρa ④本工序定位、夹紧误差误差εb 2)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①公式计算法,比较准确,但数据难得,用于大批量生产; 式7-5、7-6 p173 ②经验估计法,余量一般偏大,用于单件小批生产; ③查表修正法,将生产实践和试验积累的大量数据列成表格, 使用时直接查找,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正。 2.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工件某表面需多道工序加工时, 工序尺寸:各工序应保证的加工尺寸。 工序尺寸公差:工序尺寸允许的变动范围。 1)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 首先确定各工序余量,再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各工序基本尺寸,直到毛坯基本尺寸。例见表7-3 各工序尺寸公差按经济精度确定。 2)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需按工艺尺寸链原理分析计算。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机械加工: 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加工方式上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 加工余量: 由毛坯变成成品的过程中,在某加工表面上切除的金属层的总厚度称为该表面的加工总余量。每一道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工序间加工余量。对于外圆和孔等旋转表面而言,加工余量是从直径上考虑的,故称为对称余量(即双边余量),即实际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是直径上的加工余量之半。平面的加工余量则是单边余量,它等于实际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在工件上留加工余量的目的是为了切除上一道工序所留下来的加工误差和表面缺陷,如铸件表面冷硬层、气孔、夹砂层,锻件表面的氧化皮、脱碳层、表面裂纹,切削加工后的内应力层和表面粗糙度等。从而提高工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加工余量的大小对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均有较大影响。加工余量过大,不仅增加了机械加工的劳动量,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增加了材料、工具和电力消耗,提高了加工成本。若加工余量过小,则既不能消除上道工序的各种缺陷和误差,又不能补偿本工序加工时的装夹误差,造成废品。其选取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余量尽可能小。一般说来,越是精加工,工序余量越小。 机械加工余量: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改变工件的尺寸和形状而切除的金属厚度称为加工余量。

为完成某一道工序所必须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工序余量。由毛坯变成成品的过程中,在某加工表面上所切除的金属层总厚度,称为总余量。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是国防工业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孙本绪、熊万武。 内容简介: 手册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毛坯的种类及其尺寸公差,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机械加工经济精度,毛坯余量和工艺结构要素及其工艺尺寸,工序间加工余量等。 目录: 第一章毛坯及其尺寸公差 第二章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 第三章机械加工经济精度 第四章毛坯余量及工艺结构要素 第五章工序间加工余量

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08-03 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极值法和概率法。目前生产中多采用极值法计算,下面仅介绍极值法计算的基本公式,概率法将在装配尺寸链中介绍。 图3-82 为尺寸链中各种尺寸和偏差的关系,表3-18 列出了尺寸链计算中所用的符号。 1 .封闭环基本尺寸 式中n ——增环数目;

m ——组成环数目。 2 .封闭环的中间偏差 式中Δ0——封闭环中间偏差; ——第i 组成增环的中间偏差; ——第i 组成减环的中间偏差。 中间偏差是指上偏差与下偏差的平均值:3 .封闭环公差 4 .封闭环极限偏差 上偏差 下偏差

5 .封闭环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A 0max=A 0+ES 0 (3-27 ) 最小极限尺寸A 0min=A 0+EI 0 (3-28 ) 6 .组成环平均公差 7 .组成环极限偏差 上偏差 下偏差 8 .组成环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A imax=A i+ES I (3-32 )最小极限尺寸A imin=A i+EI I (3-33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方法及示例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 工余量大小,工序尺寸标注方法及定位基准的选择和变换有密切的关系。下面阐述几种常见情况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 (一)从同一基准对同一表面多次加工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内外圆柱面和某些平面加工,计算时只需考虑各工序的余量和该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其计算顺序是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计算步骤为: 1 .确定各工序余量和毛坯总余量。 2 .确定各工序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最终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公差,表面粗糙度为设计表面粗糙度。其它工序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按此工序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和经济粗糙度确定。 3 .求工序基本尺寸。 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4 .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最后一道工序按设计尺寸公差标注,其余工序尺寸按“单向入体”原则标注。 例如,某法兰盘零件上有一个孔,孔径为,表面粗糙度值为R a0.8 μ m (图3-83 ),毛坯为铸钢件,需淬火处理。其工艺路线如表3-19 所示。

机械加工时加工余量的确定

来源于:注塑财富网https://www.doczj.com/doc/3614298894.html, 机械加工时加工余量的确定 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后,在进一步安排各个工序的具体内容时,应正确地确定工序的工序尺寸,为确定工序尺寸,首先应确定加工余量。 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由于毛坯不能达到零件所要求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因此要留有加工余量,以便经过机械加工来达到这些要求。 加工余量是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加工余量分为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一)工序余量 工序余量是指某一表面在一道工序中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1 .工序余量的计算 工序余量等于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 对于外表面(见图 3 -75a ) Z=a - b 对于内表面(见图 3-75b ) Z=b — a 式中 Z ——本工序的工序余量 (mm) ; a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 mm ) ; b ——本工序的工序尺寸 (mm) 。 上述加工余量均为非对称的单边余量,旋转表面的加工余量为双边对称余量。 对于轴(图 3 -75 c ) Z=d a — d b

对于孔(图 3-75d ) Z=d b — d a 式中 Z ——直径上的加工余量( mm ) ; d a ——前工序的加工直径( mm ) ; d b ——本工序的加工直径( mm )。 当加工某个表面的工序是分几个工步时,则相邻两工步尺寸之差就是工步余量。它是某工步在加工表面上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2 .工序基本余量、最大余量、最小余量及余量公差 由于毛坯制造和各个工序尺寸都存在着误差,加工余量也是个变动值。当工序尺寸用基本尺寸计算时,所得到的加工余量称为基本余量或公称余量。 最小余量 Z min 是保证该工序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质量所需切除的金属层最小厚度。最大余量 Z max 是该工序余量的最大值。下面以图 3-75 所示的外圆为例来计算,其它各类表面的情况与此相类似。 当尺寸 a 、 b 均为工序基本尺寸时,基本余量为 Z=a — b 则最小余量 Z min=a min — b max 而最大余量 Z max=a max — b min 图 3-76 表示了工序尺寸公差与加工余量间的关系。余量公差是加工余量间的变动范围,其值为 T Z=Z max — Z min=(a max — a min)+(b max — b min)=T a+T b 式中 T Z ——本工序余量公差 (mm) ; T a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 mm ); T b ——本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 mm )。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一、尺寸链的概念 图5-1: 尺寸链示例 二、尺寸链的基本术语及分类 (一)尺寸链的基本术语 1.环:尺寸链中每个尺寸 2.封闭环:在加工或装配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一环,它的大小是由组成环间接保 证的A O 3.组成环: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其它各环。 增环:引起封闭环同向变动 减环:引起封闭环反向变动 (二)尺寸链的分类 1.按尺寸链的功能要求分: 1)工艺尺寸链 2)装配尺寸链 2.尺寸链间相互联系分: 1)独立尺寸链 2)并联尺寸链图5-2:并联尺寸链 3.按环的几何特征分 1.长度尺寸链 2.角度尺寸链图5-3:角度尺寸链 3.组合形式 4.按环的空间位置分 1.直线尺寸链

2.平面尺寸链图5-4:平面尺寸链 3.空间尺寸链 三、尺寸链的计算公式 (一)极值法计算公式 1.基本尺寸计算 2.极限尺寸的计算 3.上、下偏差的计算 4.环公差的计算 5.各环平均公差计算 6.平均尺寸及对称偏差计算法

二、概率法计算公式 k 0、k i 为各环的相对分布系数,影响k的因素为二个方面:一是合格率,在公差带范围 内即(3σ内)全部合格, 认为k'=1不作另外考虑,一般与实际中的情况符合,否则要考虑置信水平P

二是分布规律:当分布规律为正态分布时k n=1,否则要考虑分布特性K″获得,在3σ区间内(公差带内)全部合格

第二节工艺尺寸链的应用和解算方法一、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和增环、减环判别 (一)、尺寸链的建立 1.确定封闭环 装配尺寸链中,装配精度就是封闭环; (设计)尺寸链中,未标尺寸(环)就是封闭环。 工艺尺寸链:间接获得的,不是直接保证的尺寸。 2.查组成环加工中直接获得且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尺寸

工艺尺寸链习题解

工艺尺寸链习题解 1、图示零件,在镗D= mm的内径后,再铣端面A,得 到要求尺寸为 mm ,问工序尺寸B的基本尺寸及上、下偏差应为多少 解:设计尺寸 mm,不便测量,是间接保证尺寸, 为封闭环,建立尺寸链如图。 ∵B0max =B2max+Bmax ∴Bmax = B0max -B2max =540-(500+=40 (mm) 又∵B0min =B2min+Bmin ∴Bmin= B0min -B2min= - 500 = (mm) 则:B=40 -0.35 mm 即B= -0.2 mm TI+T2=++==T0 (合格) 答B的基本尺寸为-0.2 mm。

2、图示零件,成批生产时,用端面B定位加工表面A,以保证尺寸,试标注铣缺口时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解:设计尺寸10为封闭环(间接保证),建立尺寸链如下:增环:A1、A3,减环:A2 。 ∵A0max =A1max+A3max–A2min ∴A3max = A0max– A1max +A2min =(10+ – (25++(60 ) =45+(mm) 又∵A0min =A1min+A3min- A2max ∴A3min =A0min– A1min+ A2max =10–25+(60+=45+0.05mm 答:铣缺口时的工序尺寸45为标注如下:

3、下图为某零件的加工路线图。 工序1:粗车小端面外圆、肩面及端面; 工序2:车大外圆及端面; 工序3:精车小端外圆、肩面及端面。 试校核工序3精车端面的余量是否合适若余量不够应如何改进 解:按工艺过程画初组成精车端面余量的尺寸链图,如下: Zmax= 52 + - - =1(mm)

工序尺寸

确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一、基本概念 在由毛坯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中,毛坯尺寸与成品零件图的设计尺寸之差就称为加工总余量(毛坯余量);即为某加工表面上切除的金属层的总厚度。 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即为后一道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就称为工序余量。旋转表面加工余量是从直径上考虑的,称为对称余量(双边余量);平面的加工余量则是单边余量。 任何加工方法加工后的尺寸都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确定各种加工方法的工序尺寸公差。 为了便于加工,对工序尺寸公差带一般都规定为“入体”(指向工件材料体内)的方向,即对于被包容面(如轴、键宽),工序尺寸公差带都取上偏差为零,即加工后的基本尺寸与最大极限尺寸相等。 对于包容面(如孔、键槽宽),工序尺寸公差带都取下偏差为零,即加工后的基本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相等。 毛坯尺寸的公差带常取对称偏差标注。 A、对于被包容面 工序余量Z=上工序基本尺寸-本工序基本尺寸 工序最大余量=上工序最大极限尺寸-本工序最小极限尺寸 工序最小余量=上工序最小极限尺寸-本工序最大极限尺寸 B、对于包容面 工序余量Z=本工序基本尺寸-上工序基本尺寸 工序最大余量=本工序最大极限尺寸-上工序最小极限尺寸 工序最小余量=本工序最小极限尺寸-上工序最大极限尺寸 二、加工余量的影响因素 加工余量的大小对于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率均有较大的影响。加工余量过大,不仅增加了机械加工的劳动量,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增加材料、工具和电力的消耗,提高了加工成本。若加工余量过粘,则既不能消除上工序的各种表面缺陷和误差,又不能补偿本工序加工时工件的装夹误差,造成废品。 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加工余量。 确定加工余量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越小越好。 三、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1、查表法 2、经验估算法 3、分析计算法 四、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零件图样上的设计尺寸及其公差是经过各加工工序后得到的。每道工序的工序尺寸都不相同,它们是逐步向设计尺寸接近的。为了最终保证零件的设计要求,需要规定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工序余量确定之后,就可以计算工序尺寸。工序尺寸公差的确定,则要依据工序基准或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是否重合,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1、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计算顺序是:先确定各工序余量的基本尺寸,再由后往前逐个工序推算,即由零件上的设计尺寸开始,由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工序推算,直到毛坯尺寸。工序尺寸的公差则都按各工序的经济精度确定,并按“入体原则”确定上、下偏差。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的凸模、 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 (毫米)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注: 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加工粗糙度不低于▽,端面留磨量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加工费计算

经常有刚创业的机械加工的朋友为工时计算发愁,也有些朋友为如何计算外发件的成本而苦恼。老金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对外机械加工工时价格计算方法供大家参考。 其实各种工种的工时价格并没有固定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可以根据工件的难易,设备的大小,性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当然关键是看加工的量是有多少,批量越大价格相对越低。不过一般来说机械加工工时都有一个基本价,根据不同情况在基本价之间浮动。 一以工时记价办法 记时单位从接手加工开始至加工完成验收合格结束 1.车基本价:20-40 具体的有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象小件,很简单的工时就小于20元;有时甚至只有10元例如一些大的皮带轮,加工余量大,老板只赚铁沫子的钱就够了;有时如果工件大的话,一般市面上没法加工的就可以高点,两三倍,别人也没办法. 2.磨基本价:25-45 3.铣基本价:25-45 4.钻基本价:15-35 5.刨基本价:15-35 6.快走丝线切割基本价:3-4/1200平方毫米 7.电火花基本价:10-40,单件一般按50/件(小于1个小时) 8.数控机床基本价:比普通的贵2-4倍 9.雕刻:一般都是单件的,50-500/件 10、钳工基本价:15-35 二以根据零件,数量,精度要求收费办法。 1、钻孔加工 一般材料,深径比不大于2.5倍的直径25MM以下按钻头直径*0.05 直径25-60的按钻头直径*0.12(最小孔不低于0.5元) 深径比大于2.5的一般材料收费基价*深径比*0.4收取 对孔径精度要求小于0.1MM或对中心距要求小于0.1MM的按基价*5收费 对攻丝收费标准按丝锥直径*0.2收费(以铸铁为标准,钢件另*1.2)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杠杆的材料是HT200,毛坯的重量0.85kg,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由于毛坯用采用金属模铸造, 毛坯尺寸的确定如下: 由于毛坯及以后各道工序或工步的加工都有加工公差,因此所规定的加工余量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加工余量,实际上加工余量有最大加工余量及最小加工余量之分。 由于本设计规定零件为大批量生产,应该采用调整法加工,因此计算最大与最小余量 时应按调整法加工方式予以确定。 毛坯与零件不同的尺寸有:(具体见零件图)故台阶已被铸出,根据参考文献[14]的铣刀类型及尺寸可知选用6mm的铣刀进行粗加工,半精铣与精铣的加工余量都为0.5mm。 1)加工Φ25的端面,根据参考文献[8]表4-35和表4-37考虑2mm,粗加工1.9mm到金属模铸造的质量和表面的粗糙度要求,精加工0.1mm,同理上下端面的加工余量都是2mm。2)对Φ25的内表面加工。由于内表面有粗糙度要求1.6。可用一次粗加工1.9mm,一次精加工0.1mm就可达到要求。 3)加工宽度为30mm的下平台时,用铣削的方法加工台肩。由于台肩的加工表面有粗糙度的要求6.3aRm可以满足,故采取分四次的铣削的方式,每次铣削的深度是2.5mm。 4)钻锥孔Φ12.7时要求加工一半,留下的余量装配时钻铰,为提高生产率起见,仍然采用Φ12的钻头,切削深度是2.5mm。 5)钻Ф14阶梯孔,由于粗糙度要求3.2aRm2mm。可一次粗加工1.85mm,一次精加工0.15就可达到要求。 6)加工M8底孔,根据参考文献[8]表4-23考虑加工余量1.2mm。可一次钻削加工余量1.1mm,一次攻螺纹0.1就可达到要求。 7)加工2-M6螺纹,根据参考文献[8]表4-23考虑加工余量1.2mm。可一次钻削加工余量1.1mm,一次攻螺纹0.1mm就可达到要求。 8)加工2-M6端面,粗加工2mm到金属模铸造的质量和表面粗糙度要求,精加工1mm,可达到要求

尺寸链解算与工序尺寸确定

尺寸链解算与工序尺寸确定

尺寸链解算与工序尺寸确定 [目录] [上一层] [零件制造的工艺过程] [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 [零件工艺性分析与毛坯的选择] [定位基准的选择] [工艺路线的拟定] [加工余量的确定][尺寸链解算与工序尺寸确定] [时间定额与经济分析] [ 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 零件图上所标注的尺寸公差是零件加工最终所要求达到的尺寸要求,工艺过程中许多中间工序的尺寸公差,必须在设计工艺过程中予以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一般都是通过解算工艺尺寸链确定的,为掌握工艺尺寸链计算规律,这里先介绍尺寸链的概念及尺寸链计算方法,然后再就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进行论述。 一、尺寸链及尺寸链计算公式 1、尺寸链的定义 在工件加工和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联系的尺寸,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 图示工件如先以A 面定位加工C 面,得尺寸A1然后再以A 面定位用调整法加工台阶面B ,得尺寸A2,要求保证B 面与C 面间尺寸A0;A1、A2和A0这三个尺寸构成了一个封闭尺寸组,就成了一个尺寸链。 尺寸链示例

2、工艺尺寸链的组成 环:工艺尺寸链中的每一个尺寸称为尺寸链的环。工艺尺寸链由一系列的环组成。环又分为: (1)封闭环(终结环):在加工过程中间接获得的尺寸,称为封闭环。在图b所示尺寸链中,A0是间接得到的尺寸,它就是图b所示尺寸链的封闭环。 (2)组成环:在加工过程中直接获得的尺寸,称为组成环。尺寸链中A1与A2都是通过加工直接得到的尺寸,A1、A2都是尺寸链的组成环。1)增环:在尺寸链中,自身增大或减小,会使封闭环随之增大或减小的组成环,称为增环。表示增环字母上面用--> 表示。 2)减环:在尺寸链中,自身增大或减小,会使封闭环反而随之减小或增大的组成环,称为减环。表示减环字母上面用<-- 表示。 3)怎样确定增减环:用箭头方法确定,即凡是箭头方向与封闭环箭头方向相反的组成环为增环,相同的组成环为减环。在图b所示尺寸链中,A1是增环,A2是减环。 4)传递系数ξi:表示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即组成环在封闭环上引起的变动量对组成环本身变动量之比。对直线尺寸链而言,增环的ξi=1,减环的ξi=-1。

尺寸链解算与工序尺寸确定

零件图上所标注的尺寸公差是零件加工最终所要求达到的尺寸要求,工艺过程中许多中间工序的尺寸公差,必须在设计工艺过程中予以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一般都是通过解算工艺尺寸链确定的,为掌握工艺尺寸链计算规律,这里先介绍尺寸链的概念及尺寸链计算方法,然后再就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进行论述。 一、尺寸链及尺寸链计算公式 1、尺寸链的定义 在工件加工和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联系的尺寸,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 得尺 尺寸链示例这三个尺寸构成了一个封闭尺寸组,就成

2、工艺尺寸链的组成 环:工艺尺寸链中的每一个尺寸称为尺寸链的环。工艺尺寸链由一系列的环组成。环又分为: (1)封闭环(终结环):在加工过程中间接获得的尺寸,称为封闭环。在图b所示尺寸链中,A0是间接得到的尺寸,它就是图b所示尺寸链的封闭环。 (2)组成环:在加工过程中直接获得的尺寸,称为组成环。尺寸链中A1与A2都是通过加工直接得到的尺寸,A1、A2都是尺寸链的组成环。1)增环:在尺寸链中,自身增大或减小,会使封闭环随之增大或减小的组成环,称为增环。表示增环字母上面用--> 表示。 2)减环:在尺寸链中,自身增大或减小,会使封闭环反而随之减小或增大的组成环,称为减环。表示减环字母上面用<-- 表示。 3)怎样确定增减环:用箭头方法确定,即凡是箭头方向与封闭环箭头方向相反的组成环为增环,相同的组成环为减环。在图b所示尺寸链中,A1是增环,A2是减环。 4)传递系数ξi:表示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即组成环在封闭环上引起的变动量对组成环本身变动量之比。对直线尺寸链而言,增环的ξi=1,减环的ξi=-1。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一、加工余量的确定 (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加工总余量:毛坯经机械加工而达到零件图的设计尺寸,毛坯尺寸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之差,即从被加工表面上切除的金属层总厚度。 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尺寸差,即在某一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某个表面的加工余量。与加工该表面各工序余量之间有下列的关系: (8-1) 式中——加工该表面的工序数; ——加工总余量; ——各工序余量。 工序余量又可以分为单边余量和双边余量。 单边余量:若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等于被加工表面任一位置上在该工序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双边余量:若加工回转表面时,在一个方向的金属层被切除时,对称方向上的金属层也等量地同时被切除掉,使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等于被加工表面任一位置上在该工序内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的两倍。 如图8-11所示。 图8-4-1 单边余量和双边余量 基本余量、最大加工余量和最小加工余量

a) b) 图8-4-2 基本余量、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 加工余量变化的公差等于上道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与本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之和。即 (8-2) 各个加工余量与相应加工尺寸的关系如图8-4-3所示。 图8-4-3 加工余量与相应加工尺寸 (二)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1.上道工序加工表面(或毛坯表面)的表面质量包括表面粗糙度高度和表面缺陷层深度; 2.上道工序的尺寸公差 3.上道工序的位置误差 4.本工序的安装误差 (三)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1. 计算法此法是根据一定的资料,对影响加工余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然后综合考虑计算出来的,

多用于大批大量生产,计算公式如下: 对双边余量: (8-3) 对单边余量: (8-4) 一般取 2. 查表法以工厂的实际生产经验及工艺实践积累的有关加工余量的资料数据为基础,结合具体加工方法进行适当修正而得到加工余量的方法。 3. 经验法根据工艺人员的经验来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二、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加工某表面的最终工序的尺寸及公差可直接按零件图的要求来确定。中间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则可根据零件图的尺寸,加上或减去工序的加工余量而得到。采用由后向前推的方法,由零件图的尺寸,一直推算到毛坯尺寸。 例:加工轴时的各工序尺寸之间的关系。 图8-4-4 工序尺寸的计算 其中为零件的基本尺寸,为毛坯基本尺寸。由图8-4-4可见,对于外表面,本工序的尺寸加上本工序的余量即为前工序的尺寸。 由上可得出,各工序尺寸可由最终尺寸及余量推出。在计算时应注意区分内、外表面,同时注意单边、双边余量的问题。 中间工序尺寸的公差可根据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来选取,正确地选定工序公差有着 重要的意义。 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好以后,在工序单上标注时,按“入体原则”进行标注。 即对于外表面尺寸,注成负偏差,对于内表面尺寸,往成正偏差。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工序尺寸是指某一工序加工应达到的尺寸,其公差即为工序尺寸公差,各工序的加工余量确定后,即可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 零件从毛坯逐步加工至成品的过程中,无论在一个工序内,还是在各个工序间,也不论是加工表面本身,还是各表面之间,他们的尺寸都在变化,并存在相应的内在联系。运用尺寸链的知识去分析这些关系,是合理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基础。 一、工艺尺寸链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工艺尺寸链的概念 1 .尺寸链的定义 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如图 3-78 所示,用零件的表面 1 定位加工表面 2 得尺寸 A1 ,再加工表面 3 ,得尺寸 A2 ,自然形成 A0 ,于是 A1 — A2 — A0 连接成了一个封闭的尺寸组(图 3-78b ),形成尺寸链。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同一工件的各有关尺寸组成的尺寸链称为工艺尺寸链。 2 .工艺尺寸链的特征 ( 1 )尺寸链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尺寸与若干个直接得到的尺寸所组成。 图 3-78 中,尺寸

A1 、 A2 是直接得到的 尺寸,而 A0 是自然形成 的。其中自然形成的尺寸 大小和精度受直接得到 的尺寸大小和精度的影 响。并且自然形成的尺寸 精度必然低于任何一个 直接得到的尺寸的精度。 ( 2 )尺寸链一定 是封闭的且各尺寸按一 定的顺序首尾相接。 3 .尺寸链的组成 组成尺寸链的各个尺寸称为尺寸链的环。图 3-78 中 A 1 、 A 2 、A 0 都是尺寸链的环,它们可以分为: ( 1 )封闭环在加工(或测量)过程中最后自然形成的环称为封闭环,如图 3-78 中的 A 0 。每个尺寸链必须有且仅能有一个封闭环,用 A 0 来表示。 ( 2 )组成环在加工(或测量)过程中直接得到的环称为组成环。尺寸链中除了封闭环外,都是组成环。按其对封闭环的影响,组成环可分为增环和减环。

机械加工余量和锻件尺寸公差的确定

机械加工余量和锻件尺寸公差的确定 (一)主要参数及影响因素 1.锻件重量(G1) 根据锻件图的尺寸计算锻件的重量。对于杆部不参与变形(不锻棒料部分)的平锻件重量只计算镦锻部分(见图2a)。若不锻棒料部分的长度与其直径之比小于2时,可看作一个完整的锻件来计算其重量(见图2b)。若平锻件的两端分两次镦锻时,前一道镦锻成形部分连同不锻棒料杆部部分,视为第二道镦锻部分的不锻棒料部分(见图2c)。 2.锻件形状复杂系数(S) 锻件形状复杂系数为锻件重量(G1)与相应的锻件外廓包容体重量(G2)的比值。即: S= 图2 镦锻件重量计算特点 a)一头一长杆;b)一头一短杆;c)二头一杆; A 镦锻部分; B 不锻棒料部分; C 第一道成形 圆形锻件的外廓包容体重量(见图3): 式中:ρ—密度(7.85/cm3) 图3 圆形锻件的外廓包容体 非圆形锻件外廓包容体重量(见图4): 图4 非圆形锻件外廓包容体 锻件形状复杂系数分为四级: 简单:S1>0.63~1 一般:S2>0.32~0.63 较复杂:S3>0.16~0.32 复杂:S4≤0.16 特例:当锻件为薄形圆盘或法兰件(见图5a),其圆盘厚度和直径之比L/d≤0.2时,取形状复杂系数S4。 当L1/d1≤0.2或L2/d2>4时(见图5b),采用形状复杂系数S4。 当冲孔深度大于直径的1.5倍时,形状复杂系数提高一级。 图5 锻件形状复杂特例 3.锻件的材质系数 锻件的材质系数分为二级: M1:钢的含碳量小于0.65%的碳钢,或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3.0%的合金钢。 M2:钢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0.65%的碳钢,或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或等于3.0%的合金钢。 4.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 零件表面粗糙度低于R a1.6,机械加工余量从余量表查得;粗糙度高于R a1.6,加工余量要适当加大;对扁薄截面或在锻件相邻部位截面变化较大的零件(如图6),在长度L范围内应适当加大局部的余量。 图6 应局部增大余量的零件 5.加热条件 采用煤气或油炉加热钢坯时,机械加工余量和公差从余量表和公差表查得;当采用煤加热钢坯,或经二火进行加热时,适当增大加工余量和公差。 6.其他条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工序尺寸标注方法及定位基准的选择和变换有密切的关系。下面阐述几种常见情况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 (一)从同一基准对同一表面多次加工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内外圆柱面和某些平面加工,计算时只需考虑各工序的余量和该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其计算顺序是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计算步骤为: 1 .确定各工序余量和毛坯总余量。 2 .确定各工序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最终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公差,表面粗糙度为设计表面粗糙度。其它工序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按此工序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和经济粗糙度确定。 3 .求工序基本尺寸。 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4 .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最后一道工序按设计尺寸公差标注,其余工序尺寸按“单向入体”原则标注。

例如,某法兰盘零件上有一个孔,孔径为,表面粗糙度值为R a0.8 μ m (图3-83 ),毛坯为铸钢件,需淬火处理。其工艺路线如表3-19 所示。 解题步骤如下: (1 )根据各工序的加工性质,查表得它们的工序余量(见表3-19 中的第2 列)。 (2 )确定各工序的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由各工序的加工性质查有关经济加工精 度和经济粗糙度(见表3-19 中的第3 列)。 (3 )根据查得的余量计算各工序尺寸(见表3-19 中的第四列)。 (4 )确定各工序尺寸的上下偏差。按“单向入体”原则,对于孔,基本尺寸值为公差带的下偏差,上偏差取正值;对于毛坯尺寸偏差应取双向对称偏差(见表3-19 中的第5 列)。

工艺尺寸链习题解

工艺尺寸链习题解 1、图示零件,在镗D = mm 的内径后,再铣端面A ,得到要求尺寸为 mm ,问工序尺寸B 的基本尺寸及上、下偏差应为多少? 解:设计尺寸 mm ,不便测量,是间接保证尺寸,为封闭环,建立尺寸链如图。 ∵B0max =B2max+Bmax ∴Bmax = B0max -B2max=540-(500+0.15)=40 -0.15 (mm) 又∵B0min =B2min+Bmin ∴Bmin= B0min -B2min=(540-0.35) - 500 = 40-0.35 (mm) 则:35.015.040-- =B mm 即2.0085.39-=B mm TI+T2=0.15+(-0.15+0.35)=0.35=T0 (合格) 答B 的基本尺寸为2.0085.39-=B mm 。 2、图示零件,成批生产时,用端面B 定位加工表面A ,以保证尺寸,试标注铣缺口时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解:设计尺寸10为封闭环(间接保证),建立尺寸链如下: 增环:A1、A3,减环:A2 。 ∵A0max =A1max+A3max –A2min ∴A3max = A0max – A1max + A2min=(10+0.2) – (25+0.06)+(60 -0.05 )=45+0.09(mm) 又∵A0min =A1min+A3min- A2max ∴ A3min =A0min – A1min+ A2max =10 –25+(60+0.05)=45+0.05mm 答: 铣缺口时的工序尺寸45为标注如下: 试校核工序3精车端面的余量是否合适?若余量不够应如何改进 3、下图为某零件的加工路线图。 工序1:粗车小端面外圆、肩面及端面; 工序2:车大外圆及端面; 工序3:精车小端外圆、肩面及端面。 试校核工序3精车端面的余量是否合适?若余量不够应如何改进? 解:按工艺过程画初组成精车端面余量的尺寸链图,如下: 4、加工图示零件,加工工序为:车外圆Ф80.5-0.1mm ,铣键槽尺寸达到A ,磨外圆尺寸达到Ф80-0.05mm Zmax= 52 + 20.5 - (22-0.3) - (50-0.2)=1(mm) Zmin = 51.5 + 20.4 – 22 – 50 = - 0.1(mm) 最小余量为负值,这是不允许的。 为保证加工质量,前工序尺寸(非设计尺寸)20.5、22或52适当放大些,以留有适当的余量。 若 22 -0.3 改为 21.7 -0.2 (偏差都为0) 52 -0.5 改为 52 – 0.3 则Zmax= 52 + 20.5 - (21.7- 0.2) –( 50-0.2)=1.2(mm) Zmin = 51.7+ 20.4 – 21.7 – 50 = 0.4(mm) (合适)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