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222

微生物学222

微生物学222
微生物学222

第一章一、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病毒蛋白:主要功能:A、病毒粒子外壳,保护病毒核酸活性;

B、感染的特异性。致病性、毒力、抗原性。

(2)核酸:RNA或DNA。植物病毒大多含RNA,噬菌体大多含DNA。

主要功能: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3)脂类和糖类:主要功能:凝血素,启动感染过程,诱生免疫保护和中和抗体;具神经氨缩酶的活力,促使病毒的释放。

基本成分:核酸——位于中心,称为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二、病毒的繁殖方式(以大肠杆菌T噬菌体为例)

繁殖方式:吸附、侵入、复制、聚集、释放。

(1)吸附:受体(脂蛋白、脂多糖),借助尾丝的帮助固着在敏感细胞的细胞壁上。

(2)侵入: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形成小孔,尾鞘消耗ATP获得能量收缩将尾髓压入宿主细胞内,尾髓将头部的DNA注入宿主细胞内,蛋白外壳留下,此时,宿主细胞壁上的小孔被修复。

方式:(1)注入(细菌病毒)(2)伤口、昆虫刺吸(植物病毒)(3)吞噬(动物病毒)(3)复制与聚集: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与蛋白质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与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借助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

(4)宿主细胞的裂解和成熟噬菌体的释放。

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的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裂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一个细胞可释放10---1000个噬菌体粒子。

三、(1)PFU:(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pfu)或感染中心。

公式

(2)空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3)病毒的滴度:指能产生培养管中的50% CPE(细胞病理效应)的最高病毒稀释度(即最少的病毒量),称为TCLD50(组织培养感染量)。若是敏感动物则用ID50 (使50%的敏感动物发生变化的感染剂量),或LD50(引起50%的敏感动物死亡的致死量)表示病毒的滴度。

第二章一、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2、区别要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10%

强度较坚韧,三维立体结构较疏松,二维平面结构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青霉素、溶菌酶敏感不敏感

3、细胞壁的生理功能:(1)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的影响,引起破裂。(2)维持细菌的形态;

(3)分子筛功能;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是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4)为鞭毛提供支点

二、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1)涂片固定;(2)草酸铵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去掉浮色;

(3)碘-碘化钾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4)95%乙醇脱色0.5min;(5)番红复染2min。

结果: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三、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原理:(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2)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有关。

四、(1)细胞质及其内含物:内含物有:核糖体、内含颗粒和拟核

(2)菌胶团:有些细菌受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结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典型的如动胶菌属。

(3)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始中的某个阶段(生长发育后期),或在遇到不良的外界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内生孢子。它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如:高温、低温、干燥、光线、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不易着色,可用孔雀绿染色

五、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判断细菌的呼吸类型、有无鞭毛和能否运动。

如穿刺接种时,如果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及穿刺线的上部生长,则为好氧菌;沿穿刺线自上而下生长者为兼性厌氧菌或好氧菌;只在穿刺线的下部生长者为厌氧菌。

只沿穿刺线生长者为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不只沿穿刺线生长而且穿透培养基扩散生长者为有鞭毛和能运动的细菌。

六、(1)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

菌体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菌丝分支,为单细胞。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核物质不断复制分裂,细胞不分裂,而是无数分支的菌丝组成细密的菌丝体。

依据分布和功能分类,菌丝体可分为三类:1、营养菌丝2、气生菌丝3、孢子丝

(2)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①菌落相对于其它细菌来说较小;

②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光平或有皱折;

③放大镜下可见菌落外围具辐射状菌丝。

(3)菌落形态

①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如链霉菌)

②菌落质地致密,与培养基结合紧密,小而不蔓延,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

③不能产生大量菌丝体的菌种(如诺卡氏菌)

④粘着力差,粉质,针挑起易粉碎

七、(1)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

(2)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胞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生物。

(4)螺旋体(Spirochaeta)是一类形态和运动机理独特的细菌。

第三章一、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

(1)全动物性:吞食比自己小的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绝大多数原生动物为全动物性营养。

(2)植物性: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如绿眼虫,吸收CO2、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

(3)腐生性: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原生质膜吸收寄主和环境中的可溶性的有机物。

二、活性污泥培养中的指示作用

(1)正常活性污泥:以钟虫、累枝虫、楯纤虫、盖纤虫、聚缩虫、独缩虫、吸管虫等为优势种。

(2)污泥异常时:以草履虫,弹跳虫,波豆虫等占优势。

(3)污泥逐渐转入正常时:以漫游虫、斜管虫、斜叶虫、尖毛虫占优势。

(4)污泥松散解体时:肉足虫类生物、鞭毛虫多,纤毛虫少。

三、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运行初期细菌→植物性鞭毛虫→肉足类(变形虫)→动物性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四、微型后生动物的营养方式

(1)肉食性:如苔藓虫,以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

(2)植食性:如线虫,以蓝藻和绿藻为食。

(3)腐食性:如线虫以动植物残体和环境中的可溶性的有机物为食。

(4)杂食性:如寡毛类(轮虫)以有机碎片、细菌、土壤。

(5)滤食性:水蚤。

五、微型后生动物的指示作用

(1)轮虫喜在寡污带生活,要求水体有较高的溶解氧。是水体寡污带和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2)苔藓虫喜欢在较清洁、溶解氧充足的水体中生活。

(3)水蚤含有血红素,水体中含氧量高,血红素含量低。反之亦然。所以污水中水蚤的颜色比清水中红一些。(4)线虫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好氧和兼性厌氧,缺氧时大量繁殖。)

六、(1)霉菌: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丝体的真菌。是丝状的、无光合作用的、异养

性营养的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性,颜色单调。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第四章一、碳源(碳素化合物):凡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中碳元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二、生长因子是指微生物生长必需的但不能利用普通的碳源和氮源合成,需要从外界吸收的且需要量又很小

的有机物质。生长因子分类:氨基酸、核苷、维生素

三、矿质元素(无机盐)主要功能:

1)、构成细胞组分。如P、S、Mg(核酸、蛋白、酶、辅酶)

2)、构成酶的组分和维持酶的活性。如(Mg、K、Ca)是组分和激活剂,Fe、P、Co 、Zn是组分。

3)、调节渗透压、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如P、Fe、Ca、K

4)、供给自养微生物能源。如Fe、P、S。

5)、影响细胞分裂。Fe:大肠杆菌在分裂时缺铁,只核物质增长、延长而不分裂,细胞呈丝状生长。

四、微生物营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碳源、能源

五、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光能自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能够利用光能并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2、光能异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利用光能并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厌氧

微生物,又称有机光合细菌。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3、化能自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利用无机化合物氧化时(S、H2S、H2、NH3、Fe)释放的能量作为能

源,利用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4、化能异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作为

能源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它包括绝大多数的细菌、放线菌及全部的真菌。

六、1培养基: 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2、作用:为微生物提供理想的人工培养环境,以进行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微生物生物制品的生产。

3、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1)适合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2)调配好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和浓度

(3)控制物理化学条件

(4).经济节约

4、培养基的类型

按培养基成分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

按培养基的用途分;基本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5、常见的培养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基

①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②放线菌(高氏1号)

③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 ④霉菌(查氏合成培养基)

七、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基团转位:被吸收物质以微生物的代谢能为动力,通过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从胞外转运到胞内,并发生化学变化

第五章、一、生长曲线:在不补充营养物质或移去培养物,保持整个培养液体积不变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时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

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将生长曲线分四个阶段:

适应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二、废水中微生物种类复杂,生长情况也复杂的多,但生长曲线的形态基本上是相似的。一般为三个时期:(SBR(序批法间歇曝气器)即是该原理的应用)

生长上升阶段;生长下降阶段;内源呼吸阶段。

三、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按废水的水质情况(主要是有机物浓度),可利用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处理废水。

2、常规活性污泥法:生长下降阶段的微生物(静止期、减速期)。

3、生物吸附法:静止期。

4、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对数期、减速期。

5、有机物含量低(BOD5:COD<0.3)可生化性差的废水:延时曝气法,衰亡期。

四、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温度、O2、氧化还原电位、水分、辐射、化学药物、pH

影响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1)氧分压:氧分压高,氧化还原电位高

(2)pH值:pH值高,氧化还原电位高

(3)还原剂:如抗坏血酸,硫二乙醇钠,谷胱甘肽,硫化氢,铁等均可降低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

(4)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正常情况下,厌氧段的ORP<-250mV,缺氧段在-100mV左右,好氧段>40mV。五、1、兼性厌氧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兼性厌氧微生物既具有脱氢酶也有氧化酶。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其生理状态不同。有氧时,氧化酶活力强,电子传递体系的组分正常存在;无氧时氧化酶无活性,电子传递体系的组分消失。

2、厌氧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厌氧微生物分为两种:

(1)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过氧化氢酶,有氧存在时代谢产生的NADH2和O2反应生成H2O2 和NAD+,它没有过氧化氢酶,导致死亡。

(2)没有超氧化物歧化酶,会被O2产生的O2 .-杀死。

六、1、光复活---经紫外照射的菌体随即被放在蓝色可见光(510nm)下,损伤的细胞可恢复活力。

2.暗复活——DNA链的修复还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暗复活。

3、防腐(antisepsis):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

4、灭菌(sterilization):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5、消毒(disinfection):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第七章 1、土壤修复: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是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2、土壤污染:A 来源:含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污水灌溉;含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污水的土地处理;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填埋等的渗漏液;地下储油泄露和喷洒农药。

B 不良后果:破坏土壤生态;食物链;病原转移。

一、土壤修复技术

步骤:A 调查 B 制定方案 C 技术实施。

技术因素:A 微生物种 B 微生物营养 C 溶解氧 D 环境因子

二、土壤修复工程

(1)微生物修复:A 原位处理:生物通风。

B 异位处理:现场处理;预制床法(挖掘堆放处理,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堆制处理(油田稀油和

稠油);反应器处理(1:2,20~25℃);厌氧生物修复(芳香烃)。

(2)植物修复: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化。

三、1、根际: 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2、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组织细胞脱落和根系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

物根系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根际效应的大小常用根系土和根外土中微生物数量的比值(R/S)来表示。 R/S比值越大根际效应越明显。

3、根际微生物类群

根际细菌:假单胞菌、黄杆菌、产碱杆菌;

根际真菌:镰孢霉属、黏帚霉属、青霉属;

根际原生动物:肾形虫、变形虫、波豆虫、尾滴虫。

四、1、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目前环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以室内1m3空气中细菌总数为500~1000个以上作为空气污染的指标。

空气污染的指示菌以咽喉正常菌丛中的绿色链球菌为最合适,它容易发现且有规律性。

空气微生物卫生标准可以以浮游细菌数为指标,或以降落细菌数为指标。

2、方法:(1)空气微生物的检测点数:20~30个相对准确,最少5 ~ 6个。

(2)培养温度和时间:一般空气细菌37℃,48h。细菌为 31 ~32 ℃,24或48h。真菌25 ℃,96h 。

(3)浮游菌最小采样量和最小沉降面积:为避免“0”粒的概率,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要考虑最小采样量。在测降落菌时,要考虑最小沉降面积。

五、1、水体自净过程(食物链):水体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等因素的综

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

2、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1)P/H指数:P代表光合自养型微生物,H代表异养型微生物。二者之比即为P/H指数,它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P/H指数低,有机物浓度较高,污染重,自净速率高,自净度低;P/H值高,水

体逐渐清洁,有机物浓度较低,污染轻,自净速率较低。河流自净作用完成后,P/H指数也恢复

到原来的水平,自净度高。

(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河流自净过程中,好氧菌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下降;而藻类和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及空气中向水体扩散的O2使溶解氧浓度逐渐上升 (即复氧作用)。这种在耗氧与复氧作用下的水中溶解氧变化曲线称为氧垂曲线。氧的消耗量能反映微生物自净作用的强弱,溶解氧的完全恢复说明自净作用已完成,因此氧垂曲线可反应出水体自净状况。

3、水体的有机污染指标 :(1)BIP指数:无叶绿素的微生物(B)占所有微生物数(A+B)的百分比。

(2)细菌菌落总数(100/1ml个以下):1mL 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生长出来的菌落总数。

(3)总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群):它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等十几种肠道杆菌,是一群兼性厌氧的、无芽饱的革兰氏阴性菌。是指水体被粪便污染的一个指标,同时是致病菌污染水体的间接指标。

六、污化系统及其指示生物:

污化系统 (也称有机污染系统)是根据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不同,对水体的一种分类法。当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在其下游河段的自净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污化带。

因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故在各个带中可找到不同的代表性指示生物,这些指示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轮虫、浮游甲壳动物、鱼类及底栖动物等。

根据指示生物的不同,污化系统中的污化带分为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和寡污带。

污化系统只能反映有机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有毒废水的污染。

第八章、一、碳循环的特点:

(1)碳循环的形式: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氮循环包括:(1)氨化作用:有机态N被微生物降解形成NH3的过程定义:

含氮有机物的种类:蛋白质、尿素、尿酸、几丁质等。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种类:Proteus vulgaris(普通变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巨大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utrificum(腐败梭菌)。

分解尿素的细菌:Sporosarcina ureae(脲芽孢八叠球菌)和Bacillus pasteurii(巴氏芽孢杆菌)。

分解几丁质的细菌:Bacterium chitinophilum(嗜几丁杆菌)等。

意义:含氮有机物必须经过微生物降解才能被植物利用。

(2)硝化作用:定义:土壤或水体中的氨态氮经化能自养菌的氧化而成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过程:两阶段:(1)由亚硝化细菌参与,铵→亚硝酸;(2)由硝化细菌参与,亚硝酸→硝酸。

意义: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农业有益。

影响硝化作用的环境因素 ①pH值:适宜微碱性②温度:4-40℃,最适:25-35℃

③通气:需氧④湿度:过量影响通气,不足引起细胞缺水。

(3)反硝化作用

定义:由硝酸盐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广义)。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过程。

条件:厌氧(淹水的土壤或死水塘中)。

菌种:少数异养和化能自养菌。如: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Ps. stutzeri(施氏假单胞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脱氮硫杆菌)以及Spirillum(螺菌属)和Moraxella(莫拉氏菌属)等。

意义:土壤中氮元素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稻田中施用化学氮肥,有效利用率只有25%左右。另外可以利用水生性反硝化细菌去除污水中的硝酸盐。

环境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①水分及通气状况; ② pH值;(适宜的pH是6.0以上至微碱性)

③有机质与NO-3含量; 有机质的提高,可增强反硝化作用(促进了反硝化菌的生长)

(4)固氮作用

三、硫循环:1、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的作用将硫化氢氧化为单质硫,进而氧化为硫酸,这

个过程叫做硫化作用。

2、反硫化作用:土壤淹水、河流、湖泊等水体处于缺氧状态时,硫酸盐、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和次硫酸盐

在微生物的还原作用下形成硫化氢,这种作用就叫反硫化作用,亦叫硫酸盐还原作用。

第九章一、活性污泥:向有机废水中不断地充入空气,使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为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一种褐色絮状泥粒,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二、污泥中微生物的浓度表征

A、混合悬浮固体(MLSS): 1L活性污泥中含干固体的毫克数。

B、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1L活性污泥中含恒量、干的挥发性固体的毫克数。

三、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所要监测的项目:

反应处理效果的:进出水BOD5﹑COD﹑总的SS﹑挥发性SS﹑有毒物质。

反应污泥情况的: MLSS﹑MLVSS﹑SV%﹑SVI﹑溶解氧和微生物观察。

反应污泥营养和环境条件的:N﹑P﹑水温﹑pH。

四、活性污泥丝状膨胀成因

(1)、微生物因素丝状微生物的过度生长是导致沪性污泥丝状膨胀的主导因素(2)、环境因素

五、活性污泥丝状膨胀控制对策

(1)、控制溶解氧(>2mg/L);

(2)、控制有机负荷;BOD 在0.2—0.3kg/kg MLSS.d为宜。

(3)、改革工艺。

第十章一、生物脱氮工艺包括含碳有机物的氧化、氨氮的硝化、硝态氮的反硝化等生物过程,即碳化-硝化-反硝化过程

(一)、生物脱氮原理:污水中氨主要以有机氮和氨氮形式存在。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很容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水解转化成氨氮,即氨化作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在于通过硝化反应先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再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态氮、亚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从水中逸出,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氨化好氧好氧

有机氮——→NH3-N ——→NO2- ——→NO3- ——→N2

亚硝化硝化

二生物除磷原理

1、生物积磷作用:某些微生物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有过量积聚磷酸盐的作用,这些细菌称为聚磷菌。

当细菌生活在营养丰富环境里开始大量繁殖即将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从外界吸收大量可溶性磷酸盐,在体内合成多聚磷酸盐并积累起来。

当细菌进入静止期时,大部分细胞已停止繁殖,对磷的需要已经很低,若环境中磷有余,细胞又有一定能量,便能从外界吸收磷,形成异染颗粒。

2、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由于污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导致环境pH上升,使废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化学性地沉积于污泥上从而随污泥的排放而去除。

3、聚磷细菌:种类较多,其中聚磷能力强的优势菌有不动杆菌—莫拉氏菌群、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

4、除磷的生物化学机制:除磷细菌特别适宜在好氧-厌氧交替循环的系统中大量繁殖和过量积聚磷。除磷细菌首先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合成聚β-羟基丁酸(PHB),而后在好氧条件下,以PHB为碳源,吸收磷酸盐合成多聚磷酸盐。

5、厌氧放磷: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合成聚β—羟基丁酸盐(PHB),同时释放PO4-3于环境中。

6、吸磷过程: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聚β—羟基丁酸(PHB)和外源基质,产生质子驱动力,将体外的PO4-3输送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PO4-3聚合成多聚磷酸盐。

硝化—反硝化过程影响因素

三、硝化—反硝化过程影响因素

1.温度: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是30~35℃2.溶解氧:硝化反应必须在好氧条件下进行

3.pH值:硝化反应的最佳pH值范围为7.5~8.5

4.C/N比:一般认为,当废水的BOD5/TKN值大于4~6时,可认为碳源充足,不需另外投加碳源

5、污泥龄:污泥龄应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期。

6.抑制物质:对硝化反应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有:过高浓度氨氮、重金属、有毒物质以及有机物

四、生物除磷影响因素

1.溶解氧和氧化态氮2.污泥龄3.BOD负荷和有机物性质4.温度5.pH值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绪论 1.非细胞型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是( C ) A.必须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C.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够增殖 D.结构中缺少RNA或者 DNA 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螺旋体 3.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包括(A) A.线粒体 B.DNA C.核糖体 D.RNA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有( AC) A.细胞核内有核仁 B.细胞器中缺少线粒体 C.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 D.紫外线照射不能破坏其DNA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较不同处在于( AB)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以肽聚糖为主 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糖体结构与真核微生物不同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有生命的细胞体内增殖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会被毒性噬菌体感染而裂解 6.非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以下哪些疾病( AD) A.乙型脑炎 B.风湿性心脏病 C.沙眼 D.流行性感冒 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8.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9.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类微小生物。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是其优点是( D ) A.可将细菌放大900 至 1000 倍 B.可在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包涵体 C.油液可以固定细菌的游走范围 D.油镜下视野亮度比普通镜头高 2.青霉素可用来杀灭病原菌,但对动物细胞无毒性( 除可能引起过敏外 ) 的原因是 ( D ) A.青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 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 说明芽孢的抗逆性。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 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 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 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 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 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 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 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4. 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微生物分类学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分类单元(taxon,复数taxa)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和其他生物分类一样,细菌的分类单元也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rank或category)或分类阶元,由上而下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分类中,若这些分类单元的等级不足以反映某些分类单元之间的差异时也可以增加亚等级,即亚界、亚门……亚种,在细菌分类中还可以在科(或亚科)和属之间增加族和亚族等级。细菌分类单元的等级系统见表12-4。值得强调的是,分类单元的的等级(阶元)只是分类单元水平的概括,它并不代表具体的分类单元。除上述国际公认的分类单元的等级外,在细菌分类中,还常常使用非正式的类群术语。如亚种以下常用培养物、菌株、居群和型;种以上常用群、组、系等类群名称;近年伍斯还在界上使用域(domain)(他把全部生物分为古生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域下面再分界)把域作为分类单元的最高级。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类群术语。 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由于同种或同一亚种的不同菌株之间,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就某些非鉴别性特征(不是定种或界定亚种的特征)而言,不同菌株可能存在重要差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意菌株的种名外,还要注意菌株的名称。菌株名称常用数字编号、字母、人名、地名等表示。如枯草杆菌ASI.398(Bacillus subtilis ASI.398)和枯草杆菌BF7658(Bacillus subtilis BF7658)分别代表枯草杆菌的两个菌株(ASI.398和BF7658分别为菌株的编号),这两个菌株,前者可用于生产蛋白酶,后者则可用于生产?-淀粉酶。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A.青霉素只能切断细菌的DNA链 B.青霉素只能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 C.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的吸附细胞 D.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肽聚糖合成 3.细菌核糖体大亚基可与以下哪种抗生素结合而终止蛋白质合成( B ) A.利福平 B.红霉素 C.链霉素 D.多粘菌素 4.能够使细菌在宿主体内运动的结构是( B ) A.荚膜 B.鞭毛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5.卢戈氏碘液在革兰染色过程中的作用是( C ) A.杀灭标本中存在的活菌 B.析出菌体内多余的染液 C.使菌体与染液结合牢固 D.主要担当脱色剂的作用 6.某些细菌可形成L型变异,变异后的细菌丢失了哪种结构( A ) A.细胞壁 B.荚膜 C.鞭毛 D.菌毛 7. 控制细菌能否形成性菌毛的质粒是( D ) A.R质粒 B.col质粒 C.Vi质粒 D.F质粒 8.与细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 C ) A.青霉素 B.溶菌酶 C.红霉素 D.链霉素 9.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是(B) A. 菌蛋白质合成场所 B. 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C. 耐药性的相互传递 D. 抵抗吞噬细胞吞噬 10. 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所具有的结构成分是(A) A. 磷壁酸 B. 脂多糖 C. 几丁质 D. 胆固醇 11. 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C) A. 青霉素

B. 溶菌酶 C. 红霉素 D. 利福平 12. 细菌普通菌毛的功能是(A) A. 粘附作用 B. 抗吞噬 C. 运动 D. 抵抗外界不良环境 13. 决定细菌能否运动的结构是(B) A. 荚膜 B. 鞭毛 C. 普通菌毛 D. 性菌毛 14. L-型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是(C) A. 缺少脂多糖 B. 缺少核糖体 C. 缺少细胞壁 D. 缺少磷壁酸 15.磷壁酸是以下哪种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B )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伤寒杆菌 D.霍乱弧菌 16.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BD ) A.添加结晶紫时一定要加热 B.乙醇脱色时间不能过长 C.媒染的时间应大于五分钟 D.复染时要用稀释复红染液 17.细菌大小的衡量单位是微米,病毒大小的衡量单位是纳米。 18.L-型细菌是一种细胞壁丢失的细菌,这类细菌只能在高渗环境中生存。 19.革兰染色法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 95%乙醇和复染稀释复红或沙黄。20.细胞壁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是肽聚糖。 21.细胞壁功能是维持细菌外形,保护细菌不受外界低渗环境的破坏。 22.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由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 23.革兰染色法步骤中初染使用的试剂是结晶紫染液;媒染使用的试剂是碘液;脱色使用的试剂是乙醇以及复染使用的试剂是稀释复红。 24.细菌的三种形态是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25. 细菌荚膜的功能是抗吞噬,鞭毛的功能是运动,普通菌毛的功能是助黏附,性菌毛的功能是传递遗传物质。 26.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机制杀灭细菌的。 27.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抗生素杀菌机制 青霉素争夺转肽酶,作用于细胞壁的肽聚糖,抑制细胞壁合成

微生物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期末复习题集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2.O/F试验 3.七叶苷水解试验 4.甲基红试验 5.VP 试验 6.吲哚试验 7.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8.硫化氢试验 9.尿素酶试验 10.氧化酶试验 11.触酶试验 12.凝固酶试验 13.克氏双糖铁(KIA)试验 14.MIU 15.胆汁溶菌试验 16.奥普托欣敏感试验 17.协同凝集试验

二、问答题 1.简述临床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和标本的处理。 2.哪些细菌可用不染色标本动力检查而作出判断?主要依据是什么? 3.用于观察细菌动力及运动情况可用哪些方法? 4.常用染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常用于细菌的染色。 5.简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其中有哪些是鉴别染色法? 6.何为培养基,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7.细菌常用的分离培养基有哪些? 8.细菌接种方法有哪些?有何用途? 9.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有哪些? 10.如何检测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 11.简述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常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碳源和 氮源利用试验及酶类试验有哪些? 第4章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一、名词解释 1. E试验 二、问答题 1.常见的药物敏感试验有哪些方法?简述其原理、方法及结果解释。 2.试述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所用培养基和细菌接种方法? 3.厌氧菌体外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常用培养基是什么?孵育条件是什么?

第5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Classification and Gram Naming 1.细菌学名是如何命名的? 2.细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那两类?其主要依据主要是什么? 第6章革兰阳性球菌 Gram Positive Coccus 一、名词解释 1.SPA 2.血浆凝固酶 3.血浆凝固酶试验 4.玻片法凝固酶试验 5.试管法凝固酶试验 6.胆汁溶菌试验 7.optochin试验 8.M蛋白 9.链道酶 10.链激酶 二、问答题 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2.简述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如何鉴别?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微生物学检测对象的特点12

微生物学检验一、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三、方法验证: 在化学测试中,药品含量测定方法需要验证,与此相应,微生物检测方法也需要验证,尽管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在各国药典中均有规定。但是,不同的检品、不同的仪器或材料及实验环境条件均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当检测药品具有抑菌性时,它们会掩盖无菌药品已受污染的事实或造成低于实际污染水平的菌检结果;选用不适当的培养基,其促菌生长能力不符合要求,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另外,为了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些药品加了一定的防腐剂,当对防腐剂的防腐性能进行验证试验时,微生物的种类、生长的状态、介质的pH等因素又对验证的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微生物学检测除具有一般的理化检查的特点与要求外,还有自身特点与要求,为了使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结果准确可靠,需要对每个品种的具体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的内容包括: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设施与设备验证,菌种的使用保存与管理验证,消毒剂的使用及效力验证,培

养基、缓冲液和试剂验证及有效期的确认与验证,灭菌方法的验证,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学验证,同化学检验方法验证的原理相似,将药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具体应用于某一品种时,需进行方法验证,摸清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适用的条件,即通过试验,寻找并确定合适的稀释材料、条件和方法。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验证试验,最终确认检验方法,批准成为正式检验方法。 4.2.4. 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采用平皿法,取试验用的1ml菌液(约50~100cfu)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 5.试验组4.2.5.1.平皿法: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1ml供试液和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5.2.培养基稀释法(平皿法):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1ml供试液分别注入N个平皿中,每个平皿再注入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5.3薄膜过滤法: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落数。至少要一张膜。4.2.5.4.离心沉淀集菌法: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如供试液含许多药渣,先以500转/分钟离心3~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下面1ml液体,并用稀释剂洗涤管底,将洗涤液与1ml

环境微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微生物学试题(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 病毒的繁殖过程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释放。 2. 细胞质膜的生化特征具有半渗透膜性质。 3. 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在于真核微生物能进行有丝分裂而原核微生物进行无丝分裂。 4. 古菌的组分大多数蛋白质,并且是酸性的。 5. 放线菌的菌体有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为单细胞。 6. 酵母菌的细胞机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 二、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 A.蛋白质、 2. B.阴性菌含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3. C.静止期、 4. C.净化作用、 5. D.硝化作用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 1. 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其中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通过各种物理、生化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自净。 2. 细菌的等电点: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带负电荷,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带正电荷,在某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时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3. 好氧生物膜: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4.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 病毒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具有以下特点: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寄生,无独立代谢功能,只能在特定宿主细胞内繁殖。 无细胞结构,大多病毒只是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地大分子。 繁殖方式,依靠宿主代谢体系进行复制。 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 只在宿主体内才表现出生命特征,在体外具有生物大分子特征。 2. 简述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循环过程 答:氮素循环过程中,大气中分子态氮被微生物固定成氨,氨被植物吸收利用,合成有机氮进入食物链(固氮);有机氮被氨化细菌分解释放出氨(氨化作用);氨被硝化细菌氧化为硝酸盐(硝化作用),又可被同化为有机氮;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氧化物,或进一步还原为分子态氮返回大气(反硝化作用) 。 3. 为什么利用微生物可以进行污染物的净化处理? 答:首先,微生物具有在环境中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能与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充分接触;其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代谢类型多种多样,能利用多种污染物作为自己的物质或能量来源,使之转化为对环境无害或性质较为稳定的物质类型,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4. 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答:固定化微生物比未固定化的微生物性能好、稳定、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耐毒、抗杂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分类相关中英文对照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分类相关中英文对照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病毒学virology 噬菌体学bacteriophagology 细菌学bacteriology 鉴定细菌学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系统细菌学systematic bacteriology 真菌学mycology 原生生物学protistology 原生动物学protozoology 普通微生物学general microbilogy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 微生物生理学microbial physiology 微生物生物化学microbial biochemistry 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 古微生物学paleomicrobiology

土壤微生物学soil microbiology 水生微生物学aquatic microbiology 海洋微生物学marine microbiology 悉生生物学gnotobiology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兽医微生物学veterinary microbiology 农业微生物学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工业微生物学industrial microbiology 石油微生物学petroleum microbiology 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 乳品微生物学diary microbiology 瘤胃微生物学rumen microbiology 诊断微生物学diagnostic microbiology 病原学etiology 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 IUMS 中国微生物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CSM 世界培养物保藏协会World Federation for Culture Collection, WFCC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China Committee for Culture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微生物学复习题Doc1-03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2简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并举例说明。 3为什么可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学先躯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学的真正奠基人”, 科赫称为“细菌学奠基人”? 4科赫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病因论方面有何贡献? 5 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是什么? 2 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和构造。 3 细菌的细胞结构包括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试说明这些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4 什么是菌落?怎样识别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 5名词解释:磷壁酸,LPS,基内菌丝,芽孢,质粒,缺壁细胞,原生质体,原生质球,支原体,L型细菌 6 根据外表特征,原核生物分为哪六种类型?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类型、主要特点和代表种属。P62表2-5 2.试述酵母菌的形态和繁殖方式。(繁殖方式见P55页) 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菌落特征。P63表2-6 4试比较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P46表2-1 5 名词解释 真核微生物霉菌蕈菌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1 名词解释 病毒亚病毒因子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包涵体空斑枯斑噬菌斑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病毒: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噬菌斑: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空斑。 2 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3 什么是效价,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4 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答: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 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它分为隐晦期和胞内累积期。 裂解期:紧接在潜伏期后的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

(完整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细菌特殊构造包括、、、等。(本题2分) 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 -5 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本题1.5分)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和四种方式进入细胞。(本题2分) 4.控制有害微生物措施中杀灭的方法有和,常用和方法,抑制的方法有和。(本题3分) 5.证明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核酸的三个著名的实验为、、。(本题1.5分) 6.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和。(本题2分) 1.纯培养是其中()的培养物。 A.只有一种微生物 B.只有细菌生长所需的一种营养物 C.除主要微生物外只有一种微生物 D.没有代谢废物 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A. 马铃薯培养基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3.己糖单磷酸支路和ED途径是进行()替换的一个机制。 A.微生物中DNA合成 B.光合生物中的光合作用 C.某些种类微生物中的能量代谢 D.化学渗透作用 4.微生物代谢中,硝酸盐和硫酸盐可作为电子受体是在()。 A.无酶时 B.无ATP时 C. 有细胞色素时 D. 无氧时 5.由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6.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 A. 核酸 B.酶类 C. 糖类 D.细胞壁 7.青霉素族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革兰氏阳性菌 8.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之外。 A.它们是自我复制的DNA环 B.它们有10~50个基因 C.它们是细菌存活所必需的成分 D.它们是接合所必需的成分 9.接合时F因子进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 A.经历裂解 B.快速繁殖 C.变成供体细胞 D.发育出线粒体 10.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 A.微生物进化 B.微生物生态学 C.微生物生理学 D.微生物生物化学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巴斯德的曲颈瓶试验否定了有关微生物的"自生说"。() 2.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含有肽聚糖。() 3.八孢裂殖酵母是酵母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这类生活史的代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