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草书《荀侯帖》拓本三种《草诀歌》

王羲之草书《荀侯帖》拓本三种《草诀歌》

王羲之草书《荀侯帖》拓本三种《草诀歌》
王羲之草书《荀侯帖》拓本三种《草诀歌》

释文对照版本

安思远藏本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

《荀侯帖》又名《荀侯佳帖》, 5行,30字。

此帖被米芾等人辨为伪帖。《宣和书谱》卷第十五王羲之草书帖目中著录《荀侯帖》。帖中第二行“耳”字下,有释作“安好”,有作“安西”。第三行首“明公”二字,也有认作“那可”。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宝贤堂》。

释文:

荀侯佳不?未果就卿,深企懷耳。安好音信,明公還得歸洛也,計令解有懸休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向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

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王羲之草诀歌》

《王羲之草诀歌》 天涯之客/整编 王羲之《草诀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

《王羲之草诀歌》解析

《王羲之草诀歌》解析 2008-12-06 21:59:42| 网摘:《王羲之草诀歌》系托名之作 偶然翻阅《王羲之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发现它平仄合律,对仗满篇,于是情不自禁地考辨起它的作者来。 王羲之,东晋风流人物,官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影响之大,书家中无与匹敌者,因有“书圣”之称。后人感其草书最为难得,又尊之为“草圣”。难怪《草诀歌》以“草圣最为难”开篇,以“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结尾。看它前冠右军之名,落款“王羲之书”,这《草诀歌》自然是王羲之的手笔了。然而,王羲之岂肯在自己的作品中自封“草圣”,岂肯自奉爷儿俩的字迹为圭臬。这就无意中露出了一个真实作者的身影。 《草诀歌》是歌诀(应用文之一种),不是诗歌(文学之一),但它却严遵了近体诗的格律。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完全符合长律(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共107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212句,仅“勿使雍为离”,“茶菊荣同亲”两句犯“三平调”,“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一联失对,“膝滕中委屈”与上联对句“别列看头平”失粘。诗坛众所周知,诗律发端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提出来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是根据周顒受印度佛经转读和梵文音韵的启迪所发现的汉字平上去入四声而提出来的,到唐初才趋于成熟。 在《草诀歌》中已经把诗律用得如此到家的这位作者,绝非晋代衣冠。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在“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倘不得己第一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总要釆取“拗救”措施,即在第三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草诀歌》里有十二句犯“孤平”,却只对“水元看永泉”、“丽琴初起时”、“竟充克有伦”;“驭登殷可亲”四句做了“拗救”,而对“七红即是袁”、“右刀寸点弯”、“勿书绿是缘”、“党堂未易追”、“曰甘势则匀”、“点三上下心”、“貌朝喜共临”、“弃奔七尚尊”八句则听之任之。《草诀歌》对诗律的运用,亦非唐人风格。 汉字的押韵,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由于语音的发展,各个时代有明显的不

草字诀

王羲之《草诀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或威相等,驭敦殷可亲。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止知民倚氏,尝思学似存。扫诌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合识哉岁似,自别号蹄真。酒花分水草,技放认支文。可爱郊邻效,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草诀百韵歌王羲之版本

一、诗文展示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绵头无左畔,之趬缺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黾。 点急堪成彗,勾于认是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 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 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皋华脚预施,流染却相依。 或戒弋先设,顶上哀衾别。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不道树多枝,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起旁合用短。 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斋齐曾不较,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 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于成卉,勾盘柬作阑。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罨一类,茶菊荣同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邻。 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二、图片展示及内容解析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 .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译者:林丽娥教授 【本文】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翻译】草书要写得精美,是书法中最难的事。点画像龙蛇游走一样,竞相在笔端中呈现。如毫厘般细微的变化虽然要分辨。形体和气势更要要求完美。 【本文】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宀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翻译】(左旁)有点的才是「水」。只竖钓的则是「言」。宀头(即宝盖头)不写左边的点。辶旁遶向左时,东边的弯不用写。「知」和「去」的末笔,长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细看。【本文】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翻译】「步」字,是「牛」的末笔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 「六」和「手」连写即是「禀」。「七」和「红」连写即是袁。「十」和「朱」的连写即是「奉」。「三」和「口」的连即是「宣」。【本文】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翻译】左边偏旁的「阜」(阝)和「贝」都写成「丁」的反抅。右边偏旁的「刀」(刂)和「寸」都写成一弯加一点。「曾」和「差」,头部写法一样。「归」和「浸」,形体大致相同。「孤」和「殆」,写法很相似。「矛」和「柔」写法,几乎一样(柔字末笔多一长点)。【本文】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翻译】「采」和「夆」,写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来也差不多。「思」、「惠」、「鱼」三字的写法,和「画」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写法,和「年」字很像。既要防止把「吉」写作「古」。更要谨慎别把「达」写作「连」。 【本文】宁乃繁於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翻译】「宁」的写法与「叔」相似,而稍繁了一点。「侯」的写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译文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译文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 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译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 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译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 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译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 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 译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 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王羲之草字诀

王羲之草字诀 王羲之《草诀歌》(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 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 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 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 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 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 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 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 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二)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 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 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或威相等,驭敦殷可亲。 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止知民倚氏,尝思学似存。 扫诌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合识哉岁似,自别号蹄真。酒花分水草,技放认支文。可爱郊邻效,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王羲之草诀歌译文: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

草书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4)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5)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6)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说到王羲之,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是他那“书圣”的身份。王羲之出生在名门世家,而且家中的长辈,像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虞、王敦都是精通书法的大家。虽然父亲早逝,王羲之被寄养在王导家中,但是他还是拥有优越的生活以及优异的学习环境。少时的王羲之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又受到王虞的指导。加之其后来游览名山大川研究前人书法家的作品,令其能够集众家之长开创出一种新的格局。 也许有人会说后来有很多书法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难道就不能取代王羲之吗?这样就要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和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了。其实中国的汉字发展过程中,是有几次重大的变化的,其中一个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影响都很大的一次就是秦汉之际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在先秦是篆书系统的天下,是象形的字。而从西汉开始转为象意的隶书,这其中的变动自然是很大的。在隶书系统刚开始的几百年中,虽有钟繇的楷书和张芝的草书,但他们都是比较初级而质朴的阶段,正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觉醒并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到了王羲之那里,才有了质的变化。 王羲之的确师从前人,不过并没有循规蹈矩只是一味的模仿前人。在吸收了众家的长处后,自行消化。王羲之书法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完全是自然而为的。他的书法正好符合中国人的对于美的审视理想,字体姿态丰富而不张扬,冲和雅致,刚柔相济,

体态丰盈又不失法度。所以世人愿意尊其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

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解析

《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一百韵”的,但其书已不传。元刻《草书百韵诀》是现存较早的刻本,共计七十六韵七百六十字。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二年(1584)曾将三种有关草诀的本子汇刻,分别名《草诀百韵歌》(共一百零六韵一千零六十字)、《后韵草诀歌》(共三十七韵三百七十字)、《草诀续韵歌》(共四十二韵四百二十字),且亲自写序、跋。其后明万历二十年(1592),范文连奎馆上石,称为《集古草诀》,万历四十一年(1613)韩道亨书写墨迹本,名亦称《草诀百韵歌》。这些传本的内容多有重复,也有增减,但其言皆浅白易晓,读之亦琅琅上口,易于记忆。 《草诀百韵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宀头无左畔,走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溦茫视每安。 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叅。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宀。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寸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庸守,勿书绿是缘。谩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容审有象,宪害寘相牵。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湏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湏下子先。ノ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点至堪成急,勹干认是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

草书口诀

王羲之《草诀歌》(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二)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或威相等,驭敦殷可亲。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止知民倚氏,尝思学似存。扫诌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

王羲之草诀歌译文

王羲之草诀歌译文: 1草最圣为难: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2龙蛇竞笔端: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3亳厘虽欲辨:说的是写草书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4体势更须完: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5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6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7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8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9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10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11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

12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 13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 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 14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 15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 写即成; 16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17曾差头不异:“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18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19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 点之差; 20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21乡卿随口得:“乡”和“卿”两字随“口”而得; 22爱凿与奎联:爱凿奎三字相联系以区别异同; 23詹候熙照识:写“侯”字不比“詹”字简单,只是一笔成而已;“熙”和“照”两个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不同在上部左边 24绳腊达连看:绳腊左傍写法不同;“达”和“连”字中部写法不同. 25称摄将属倚:“称”、“摄”两字,尽管右边相同,左旁还是有差别;26某枣借来旋:“某”和“枣”字借“来”字转变而成;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有什么贡献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把隶书、章草、草书糅合为行书,使行书书写规范化和写意化,将其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时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湿的墨痕,传达出人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线条中流动着书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其次,在先秦汉魏的书法实用风尚中,首倡纯审美的书法欣赏风。这种欣赏已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成为一个阶层的雅好,一个时代的风尚。据传,“羲之罢会稽,住戢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夕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妪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虞和《论书表》)一柄实用的竹扇值二十,一柄有书圣墨迹的竹扇值一百,这五倍之价,足见当时“市人”对纯书法的欣赏水准。老妪并不知书法作品的价值,当她省悟过来,在王羲之“笑而不答”的潇洒中,悔之晚矣。 再次,勤奋创新,讲求书法有己意。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识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故居兰亭右军祠内有“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山大川,学习各家书法,并悟到博取众长之后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面目,从此创出“王体”而自成一家。王羲之不仅在书法创作方面成为一代书圣,而且在书论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的书法体现了晋人尚意重韵的书风。可以说是魏晋时“意以象尽”、“言不尽意”的美学思想在书论中的表现。王羲之强调“意”,是指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而且这“意”必须融入笔墨之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书论》)书“意”还指书法的意趣笔韵,讲求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可以说王羲之的风流儒雅,以素笺简牍为书,并以流美的行书作为主要书体,呈现出一种秀丽俊逸的书风。 王羲之的书法从汉魏的朴厚沉拙转为晋代的崇尚神韵,这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必然。神由韵生,韵因气显。他所张扬的神采韵味,从内容和形式和谐入手去臻达神采和形质的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滋润并影响了一代代书法大家。如今,王羲之的真迹已经一字无存,传世书法全是复制品,流传较广大约有二百五十余件。他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理论首先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长子玄之善草书,次子凝之工草隶,三子焕之善行草书,五子徽之善正草书,六子操之善正行书,七子献之善草书。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生生不息,到王羲之七代孙(徽之的六代孙)隋代智永,仍然书法名播海内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影响颇大,他的书法继承祖法,又勤奋习书,所以书名大振。相传,智永居永欣阁上临书三十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别赠送给浙东各寺庙,写秃的毛笔装了好几瓮。《真草千字文》墨迹深得二王精神,点画精到,笔势温润,结体谨严,表现出熟巧之趣。当时求书者及请题匾额者如市,所居的门槛被踏破,只好用铁皮裹上,被人们称之为“铁门限”。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原帖及解释

草诀百韵歌 明朝韩道亨 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要写好草书很难。 第二句: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第四句: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4)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5)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6)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1)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 (2)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3)曾差头不异:这一句讲“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4)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5)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 (6)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1)采夆身近取:“夆”音逢,“采”和“夆”两个字写法几乎一样,头一样,身体有点不同; (2)熙照眼前看:“熙”和“照”两个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不同在上部左边: (3)思惠鱼如画:“思”、“惠”、“鱼”有和“画”字相同部分,可大不相同,注意区别; (4)禾乎手似年:“禾”、“乎”、“手”字和“年”字也相似,只有第一二笔相同,后几笔不同; (5)既防吉作古:不要把“吉”字写成“古”字,这两个字的差别在于中部; (6)更慎达为连:写“达”和“连”字要慎重,其中部写法不同 (1)宁乃繁于叔:“宁”和“叔”差不了多少,只是写“宁”字第一笔要多一个右钩,似乎繁了一点; (2)侯兮不减詹:写“侯”字不比“詹”字简单,只是一笔成而已; (3)称摄将属倚:“称”、“摄”两字,尽管右边相同,左旁还是有差别; (4)某枣借来旋:“某”和“枣”字借“来”字转变而成; (5)慰赋真难别:“慰”和“赋”这两个字写法几乎一样,但细看还是有差别的;

草诀歌

草诀歌 网摘:《王羲之草诀歌》系托名之作 偶然翻阅《王羲之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发现它平仄合律,对仗满篇,于是情不自禁地考辨起它的作者来。 王羲之,东晋风流人物,官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影响之大,书家中无与匹敌者,因有 “书圣”之称。后人感其草书最为难得,又尊之为“草圣”。难怪《草诀歌》以“草圣最为难”开篇,以“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结尾。看它前冠右军之名,落款“王羲之书”,这《草诀歌》自然是王羲之的手笔了。然而,王羲之岂肯在自己的作品中自封“草圣”,岂肯自奉爷儿俩的字迹为圭臬。这就无意中露出了一个真实作者的身影。 《草诀歌》是歌诀(应用文之一种),不是诗歌(文学之一),但它却严遵了近体诗的格律。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完全符合长律(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共107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212句,仅“勿使雍为离”,“茶菊荣同亲”两句犯“三平调”,“田月土成

野,七九了收声”一联失对,“膝滕中委屈 ”与上联对句“别列看头平”失粘。诗坛众所周知,诗律发端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提出来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是根据周顒受印度佛经转读和梵文音韵的启迪所发现的汉字平上去入四声而提出来的,到唐初才趋于成熟。 在《草诀歌》中已经把诗律用得如此到家的这位作者,绝非晋代衣冠。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在“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倘不得己第一字用了仄声而犯 “孤平”时,总要釆取“拗救”措施,即在第三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草诀歌》里有十二句犯“孤平”,却只对“水元看永泉 ”、“丽琴初起时”、“竟充克有伦”;“驭登殷可亲”四句做了“拗救”,而对“七红即是袁” 、“右刀寸点弯”、“勿书绿是缘”、“党堂未易追”、“曰甘势则匀”、“点三上下心”、“貌朝喜共临”、“弃奔七尚尊”八句则听之任之。《草诀歌》对诗律的运用,亦非唐人风格。 汉字的押韵,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由于语音的发展,

王羲之书法译文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君倩。 王羲之《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王羲之四体千字文

王羲之四體千字文 Описание -王羲之書正草隷篆四種字體切換 -因應現代人之需要,可用中文繁簡體、拼音、英文字意查字 -粵語及普通話離線發音 -支持Retina Display高清顯示 -瀏覧紀錄 -自動播放發音 -日韓越音標資料 -以電郵發送文字資料 王羲之,字逸少,晉司徒導從子也。 年十三,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於是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

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為敦主簿。敦嘗謂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 起家祕書郎,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累遷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乃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性愛鵝。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後稱病去郡,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年五十九卒。 《千字文》,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一首長韻文。它是一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的文章。據說是南朝梁(502年─549年)的梁武帝為其公主練習書法,而委託周興嗣(470年─521年)創作的。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作爲兒童習字的啓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 李倬《尚書故實》記載粱武帝命大臣殷鐵石模次王羲之書碣碑石的字跡,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複,以賜八王。殷鐵石拓出後,此千餘字互不聯屬,粱武帝又命令周興嗣將這一千字編成有意義的句子,「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竟一夜寫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