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r--端子压接通用操作规范

mr--端子压接通用操作规范

mr--端子压接通用操作规范
mr--端子压接通用操作规范

1.介绍

本文件参考Gambor要求、MOLEX质量手册、AMP压接标准和IEC 60352-2 Solderless connections – Part 2 Crimped connections – General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2006。提供压接操作的一般准则和规程,帮助了解压接操作,以便采取正确的方式,实现合格的端子连接。

2.卷边压接应用指南

范围

本文件涵盖有缝压线框端子的卷边压接。它定义了卷边压接的要求和测试标准。它适用于自动卷曲工具以及手工卷曲的工具。

补充文件

产品特殊应用规格书

对于许多端子存在专用的应用说明。如果与本文冲突,专用指导书优先于本文的通用规范。

压接尺寸

压接尺寸参照产品具体应用规范或检验标准

拉脱力

拉脱力要求参照产品具体应用规范或IEC 60352-2章节5

3.定义

卷边压接特点与解析

压接端子的解析图3-1

_ 喇叭口

压接后在芯线压接框的边缘形成喇叭口,成为芯线漏斗。此漏斗减少了芯线压线框锋利边缘割断或割伤芯线的可能性。芯线压线框喇叭口的厚度一般应为端子材料厚度的1 到2 倍左右。(请查阅具体端子的规格要求)。

_ 弯曲试验

弯曲试验是测试绝缘外皮压接质量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导线来回弯曲若干次,然后评估绝缘外皮和芯线束的移动情况。作为一项规则,绝缘外皮的压接要承受住电线朝向任何方向的若干次60 至90 度弯曲。压接细导线时要小心,不得割破绝缘外皮压接处后面的

图3-1

绝缘层。

_ 导体刷

导体刷是穿过芯线压线框、面向端子接点

区的芯线束。由于存在从压线框凸出出来

的芯线束,机械压接力可以全部作用于芯

线上。导体刷不应当延伸到端子接插区域。_ 芯线压接

芯线压接是对套在芯线上的端子压线框的压缩。该操作建立起一个低电阻、高电流承载能力的电气通路。

_ 芯线压接高度

芯线压接高度是从所形成的压接顶面到底部径向表面的距离。该高度不包括挤出处高度(见图3-1)。压接高度测量采用一种快速的、非破坏性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环抱住芯线的端子压线框是否正确压接到芯线上。该测量结果是过程控制中的重要指标。制定压接高度规范时,通常要针对不同股数、涂层、端子材料和电镀的导线,兼顾压接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虽然可以针对不同股数、和端子电镀来制定不同的最佳压接高度,但一般只规定一种压接高度。

_ 切尾长度

端子从承载带上分离后,端子头不是平的而是凸出一部分,叫做切尾。作为一项规则,切尾长度应为端子材料厚度的到倍(请

查阅具体端子的规格要求)。切尾太长,

会使端子(因插入不到位)而露在连接器

塑壳外边,或无法满足电气间距要求。通常,可设置一个工具,使切尾平齐于一个

材料的厚度。

_ 挤出(外展)

压接使导线压线框底部形成外展,形成外

展的原因是冲头与铁砧之间的间隙。若铁

砧出现磨损或端子被过度冲压,则会造成

端子底部外展过度。若冲头和铁砧之间错位,若喂送调整功能关闭,若端子被拖拉

的距离不够或过大,则会出现凹凸不平的

挤压效果。

_ 绝缘外皮压接(缓解应力)

绝缘外皮压接可为电线提供支撑力,以便

电线插入塑壳。也有助于端子抗振。端子

必须尽可能牢牢地抓住电线,但不得压透

绝缘外皮而触及芯线。判断绝缘外皮压接

合格与否的标准是主观的,要视连接使用场合而定。针对特定应用场合,我们建议你进行相应的弯曲测试,以确定绝缘外皮压接所提供的缓解应力的能力是否合格。_ 绝缘外皮压接高度

通常不规定绝缘外皮的压接高度,原

因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绝缘外皮厚度、材料和硬度。大多数端子被设计成能容纳多种规格的导线。端子在其适用范围内,可能无法完全抱住绝缘外皮,或无法严丝合缝地抱紧导线。但这种情况下的绝缘外皮压接通常是合格的。

1. 若电线过粗,则绝缘外皮压线框应至少箍住电线的88%。

2. 若电线过细,则绝缘外皮压线框应至少抓紧导线的50%,并能牢牢握住电线的

头部。

要检查绝缘外皮的压接截面,请把电线从端子后面切下来,使切面齐平于端子后面。确定好最佳压接设置后,要记录好绝缘外皮压接高度。操作人员可以把检查绝缘外皮的压接高度作为设置步骤的一部分。_ 绝缘外皮末端位置

该位置是绝缘外皮末端在绝缘外皮压接处到芯线压接处之间的过渡区间内的位置。在该过渡区间,芯线长度要相同于绝缘外皮长度。绝缘外皮末端的定位要确保绝缘外皮压线框整个长度的下面均存在绝缘外皮,另一方面,绝缘外皮不得延伸到芯线压线框下面。若用台式压接机压接,绝缘外皮末端位置决定于导线止挡和剥皮长度。若用自动电线处理机压接,绝缘外皮末端位置决定于压接机的进/出调整。

_ 剥皮长度

剥皮长度就是把导线的绝缘外皮剥下来后,暴露出来的芯线长度。当绝缘层末端位置在绝缘外皮压接处和芯线压接出之间的过渡区间居中时,剥皮长度决定了导体刷的长度。

图3-2

端子压接要求

兼容性和导线准备

端子、导线和压模必须是兼容的。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使用正确的组件。导线截面面积与

外径必须符合端子配套要求。

压接前必须将电线绝缘层剥除。剥皮长度必须按照要求,保证导体与绝缘层在端子压接时的位置正确。绝缘层必须剪的整齐,均匀。

不允许有绝缘皮残留在已剥的导体上。

在剥线时不能损坏或剪断铜丝。

绝缘层被剥除后不能有铜丝散乱或分开

导体铜丝不能扭曲或捻成线束

如果剥好的线不马上压接,必须对剥好的导体末端进行保护防止铜丝散乱或弄脏氧化,比如剥线时半剥

断好、剥好的线必须在8周内压接完。

导体末端

导体必须水平放置在端子压线框内,导体末端必须超出压线框且最长超出不能超过1mm。

导体刷不能妨碍端子的插拔和锁定功能,不能影响安装后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导体刷不应当延伸到端子接插区域

绝缘外皮末端

绝缘外皮末端必须伸出绝缘外皮压接框,但是不允许有绝缘外皮延伸到芯线压线框

喇叭口

压接后在芯线压接框的边缘必须具有一个喇叭口。喇叭口的尺寸根据电线直径变化,

请参阅表1

芯线压接框的前端喇叭口不是必须的,但是最大尺寸要求必须参照后端喇叭口的要求

Wire area/线径 (mm2)Bellmouth size/喇叭口尺寸 (mm)

0,03 - 0,350,25 ± 0,15

> 0,35 - 1,000,3 ± 0,15

> 1,00 - 2,500,4 ± 0,2

> 2,50 - 6,000,6 ± 0,3

> 6,00 - 25,001,0 ± 0,5

> 25,00 - 50,001,5 ± 0,8

表1

切尾

切尾明显且最长不能超过端子材料厚度的到倍(请查阅具体端子的规格要求)

切口毛边(毛刺)不得超过

切尾、毛刺不得妨碍端子的安装和连接,不能损坏电线的绝缘外皮,不能超出安装

壳体从而影响整个接插件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导体压接

压接尺寸和公差

压接高度是压接连接中最重要的质量特性之一

压接高度测量是一种快速的、非破坏性的、适合批量生产控制的测量方法。压接的

高度根据导体和压接方式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最佳压接高度

Wire area/导体直径 (mm2)Tolerance /公差(mm)

0,03 - 0,20± 0,02

> 0,20 - 0,50± 0,03

> 0,50 - 6,00± 0,05

> 6,00 - 25,00± 0,10

> 25,00 - 50,00± 0,15

压接高度包括它的公差确保了导体的良好压接和足够的拉脱力,不考虑压接框的公差和

导体横截面积的公差.

压接宽度是由压接工具横向尺寸来决定的

压接宽度必须测量压接部位的底部宽度且必须是在使用正确的工具前提下执行

图3-3

压接高度的测量必须是测量芯线压接框的双半径中心,不要在芯线压接框喇叭口附近测

在压接操作过程中必须持续不断的测量高度,并且在每一生产批次和端子的变更后或者

线束变更或压接工具的设置变更后都要进行压接高度控制测量,见图3-3

切片检测

为评估压接工具的压接质量,定期进行芯线压接框的切片检测

切片必须是芯线压接框的双半径中心位置

切片时不能影响或改变压接导体内部的结构,必要时我们可以使用填充物(树脂或其他

材料)来保证压接部位的稳定

切削和磨削的方向必须与端子开口相反

切片放大图见图3-4,要求标准见表3

图3-4

SB Bottom Thickness SB ≥ ? * S

表3

压接

芯线压接框内必须被导体完全充满,所有的导体铜丝都必须在芯线压接框内并有明显的挤压感.由于不规则导致压接框内存在空隙是允许的.

压线框内侧的形状与导体吻合,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有存在的导体铜丝都应该是在压线框内,不允许有任何导体铜丝在压线框外.如果内部铜丝的压紧感不是很强或有松动感,必须检查导体铜丝的数量.

避免过度压紧,测量压接过后的压线框底部厚度,见表3,底部厚度SB必须大于?端子材料厚度.

压线框压缝

过粗的导体或者过大的压力或错误的压模会损坏端子的锁定装置

压线框必须有良好的接缝.两边的包体必须连接在一起并互相支撑

支撑长度L必须大于?端子材料厚度,但最小不能低于

卷边的对称性和深度

如果支撑长度和支撑角度保持良好,压接框的卷边可以允许稍许不规则形

卷边不能碰到压线框内壁

支撑角度W可以小于30°

挤出(外展)

挤出的高度GH不能超过端子材料厚度

挤出的宽度GB不能超出端子材料厚度的?。长挤出的宽度不能超过?的材料厚度压线框底部不能出现破裂

拉脱力

拉脱力测试必须是脱离绝缘外皮的测试,这有利于生产过程的控制保证端子的

良好压接。具体的拉脱力必须按照IPC/WHMA-A-620A Class3执行。

绝缘外皮压接

绝缘外皮支撑

在给定的最大电缆外径范围之内绝缘压接部分能完全包裹住绝缘层。绝缘层压

要保证绝缘外皮压接框的两边卷边必须互相接触重叠且重叠部分至少要有一个

端子材料的厚度

最小的电缆外径范围之内可能绝缘外皮和压接框有一定的间隙(取决于最大外

径电缆和最小外径电缆的差距),但是绝缘层压接框的卷边重叠部分必须超过一

半的卷边周长。

绝缘层压接框的卷边可能会变形或压破绝缘外皮,但是绝对不能刺入到导体铜

丝内

绝缘外皮压接的倾斜度

Max 5°Max 3°

图3-5

绝缘压接部位可以有向上的5°倾斜和向下的3°倾斜,见图3-5

验证

测量绝缘外皮压接高度和宽度时必须检测相对平坦的部位,绝缘层压接宽度是

由压接工具所决定的,无法调节。公差一般为-5% 到 +15%

由于电缆外径的变化比较大,所以不规定绝缘层压接高度

绝缘外皮压接的有效性检测请参照IEC60512(按照IEC60352-2标准内要求)

弯曲试验请参照DIN41611-3标准中推荐的方法。在经过几次弯曲试验以后保证

绝缘外皮压接不松动或脱落

其他要求

损坏

端子的连接,特别是端子的锁定装置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坏或变形。端子

应该非常轻松的安装进配套壳体中。

3.2.8.2弯曲和扭曲

Max 3°

Max 3°

Max 5°

Max 5°图3-6

端子压接区域的任意方向弯曲度不能超过3°

端子压接框的扭曲度不能超过5°

3.3端子压接操作过程中周转或后续装配

在周转、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坏端子和防止端子被污染氧化。

如果在端子压接完以后或者装入壳体的时候需要将线扭曲缠绕,那么扭曲点或缠绕

点必须离开端子至少35mm

当需要扭曲或装配外壳的时候,注意不要产生太大的拉力以防止影响端子或压接部

位从而导致连接性能的变化

4.问题处理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绝缘外皮切割不规则

(图4-1)

刀具磨损更换工具

外皮切割深度过浅调整切割深度切断或切伤芯线

(图4-2)

工具损坏更换工具

切割深度过深调整切割深度

在电线中芯线束未居中联系电线供应商

切割绝缘外皮时,把芯线不规则

的拉出(图4-3)

工具磨损更换工具

外皮切割深度过浅调整切割深度剥皮长度偏差太大

(图4-4)

电线驱动辊/皮带磨损更换皮带/驱动辊

绝缘外皮太硬增加驱动压力/手动工具间距

电线拉直装置太松或太紧调整电线拉直装置剥皮长度错误图(4-4)设置不正确重新设置工具

图4-1 绝缘外皮切割不规则图4-2 切断芯线丝

图4-3 拉出芯线丝图4-4 剥皮长度差异太大或错误喇叭口和切尾长度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

低拉力(图4-6和4-7)喇叭口过度敞开,无切尾调整轨道位置,解决无切尾问题

喇叭口过度敞开,切尾合适检查并更换磨损或不正确的冲压磨具切断和切伤芯线(图4-8)无喇叭口和/或切尾太长调整轨道位置

检查端子带的弯曲度

切尾太长(图4-9)良好的喇叭口和切尾太长

检查磨损的端子切割装置,必要时更换检查磨损的冲压磨具,更换并重新调整轨道

图4-5 图4-6 图4-7

理想的压接喇叭口过大喇叭口过大无切尾

图4-8 图4-9

无喇叭口,切尾太长切尾太长,喇叭口良好导体刷位置和绝缘外皮末端位置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

绝缘外皮压入芯线压线框中,

导体刷良好(图4-10)

剥皮长度太短检查规范,通过调整来延长剥皮长度

绝缘外皮压入芯线压线框中,导体刷太长(图4-11)台面压接:芯线停止位置不正确调整芯线止挡,使其在过渡区间居中

线加工:压接机位置不正确调整压接机位置,增加压接机与导线的距离

绝缘外皮压入芯线压线框中,导体刷太短或未露出(图

4-12)剥皮长度太短检查鬼法,通过调整来延长剥皮长度

若在台面压接,则请重新调整芯线止挡位子

若采用线加工,则请重新调整压接机位置

绝缘外皮末端在过渡区间居中,但导体刷太长(图4-13)

剥皮长度太长检查规范,通过调整来缩短剥皮长度

若在台面压接,则请重新调整芯线止挡位子

若采用线加工,则请重新调整压接机位置芯线切割的不规则或某些芯线丝被

从芯线束中拉出

检查剥皮工具的磨损情况

绝缘外皮末端在过渡区间居中,但导体刷太短(图4-14)剥皮长度太短检查规范,通过调整来缩短剥皮长度

若在台面压接,则请重新调整芯线止挡位子

若采用线加工,则请重新调整压接机位置

绝缘外皮末端处于绝缘外皮压线框之下,导体刷良好或太

长(图4-15)剥皮长度太长检查规范,通过调整来缩短剥皮长度

若在台面压接,则请重新调整芯线止挡位子

若采用线加工,则请重新调整压接机位置

绝缘外皮末端处于绝缘外皮

压线框之下,导体刷露出太短

或未露出(图4-16)台面压接:导线停止位置不正确调整导线停止位置使其在过渡区间居中压接机:压接机位置不正确调整压接机位置,延长压接机与导线的距离检查操作人员防止导线的技能培训操作人员,降低压接速度

图4-10 图4-11

绝缘外皮被压入芯线压线框线面,绝缘外皮被压入芯线压线框线面,导体刷良好导体刷太长

图4-12 图4-13 图4-14

绝缘外皮被压入芯线压线框下面导体刷太长导体刷太短短或没有导体刷

图4-15 图4-16

绝缘外皮末端位于绝缘外皮压线框下面,绝缘外皮末端位于绝缘外皮压线框下面,导体刷太长导体刷太短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

端子仅仅环抱住了大直径电线的不

到88%(图4-21)

端子压接得过送,端子绝缘外皮压

接框不够大

降低绝缘外皮压接高度

评估端子

端子仅仅接触到小直径电线的50%

(图4-22)

端子的绝缘外皮压接框太大评估端子

绝缘外皮压接框切入绝缘外皮接触

到芯线(图4-23)

压接得过紧调整绝缘外皮压接得高度*

绝缘外皮压接框未牢牢箍住绝缘外

皮,弯曲试验失败(图4-24)

压接的太松通过调整来降低绝缘外皮压接高度

*廉价的手动工具不具备绝缘外皮压接调整功能。手动工具是用来压接为数不多的端子。你无法在手动工具上调整

绝缘外皮的压接,不过,在许多压接场合,刺穿绝缘外皮的绝缘外皮压接仍可被视为合格的压接。该标准仅适用于

手动工具,因为其压接循环速度慢。若绝缘外皮压接刺穿了绝缘外皮,则芯线倾向于朝两边移动,但并未受损。

图4-17 图4-18 图4-19 图4-20 良好的绝缘外皮压接良好的绝缘外皮压接可接受的绝缘外皮亚巨额可接受的绝缘外皮压接

图4-21 图4-22 图4-23 图4-24

临界绝缘外皮压接临界绝缘外皮压接临界绝缘外皮

压接临界绝缘外皮压接

压接高度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

压接高度不符合指标更换了电线类型、供应商或芯线股数

调整工具以符合指标要求更换了绝缘外皮色标,即硬度

更换了压接工具

更换了压接机(闭合高度)

更换了不同类型的压接机(制造商)

更换了端子带卷(批次编号)

更改了模具设置

工具破损或磨损更换工具

压接高度偏差太大

电线偏差检查端子或电线

端子偏差

工具损坏、松动或磨损更换或紧固工具测量误差分析仪表性能端子回弹量过大,压接过度调整压接高度切断或切伤芯线丝调整剥皮过程

拉力

现象原因解决方法

芯线压接处前面出现断线现象-抗拉

强度低(一部分)芯线被切断或切伤检查剥皮过程压接高度太低调整压接高度

喇叭口太小或没有喇叭口调整工具轨道

绝缘外皮压接刺破绝缘外皮增加绝缘外皮压接高度压接高度太高调整压接高度

导线被从导体压接框中拽出-抗拉强

度低导体刷露出太短或未露出增加剥皮长度

导体压线框的喇叭口太大调整工具轨道采用了镀金端子评估端子应用

端子材料厚度不够

端子的锯齿过浅请联系当地销售工程师

线

端子压着标准及检验规范(全)


端子压着检验规范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发行日期 页码
2011111101 A.0
2011-11-11 Page 1 of 4
1. 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于生产过程中,端子压着能符合品质需求而制订此规范.
2. 范围: 此规范适用于各类端子压着检验.
3. 权责:
3.1 制造部:依此规范进行生产.
3.2 品质部:负责依此规范进行检验.
4. 内容:
4.1 端子压着部位名称:
端子部位名称:
1.端子配合区
C
ab
拉力强度
2.弹片
F 3.芯线观察窗口
4.芯线压着部(IS)
5.喇叭口
C:压着高度(Crimp Height)
6.绝缘皮观察窗口 7.绝缘皮压着部(WS)
4.2 各部位压着规范标准:
8.料带
1. 端子配合区----------沒有压伤、损伤、扭曲、变形
2. 弹片----------------沒有变形
3. 芯线观察窗口--------必須能看到电线的芯线,芯线露出范围为 0.29-.1.料0m带m
4. 芯线压着部----------必須完全闭合并包含所有芯线,不可看到绝缘外皮
5. 喇叭口--------------後喇叭口必須可見,最佳尺寸范围为 0.1-0.4mm
6. 绝缘皮观察窗口------必須同時能看到芯線和绝缘外皮
7. 绝缘皮压着部--------必須铆合紧密,电线不可有移动之情形
8. 料帶----------------前端料带尺寸范围为 0-0.3mm,后端尺寸范围为 0-0.5 mm
4.3 端子各部位压着确认: 4.3.1 喇叭口位置确认
○ 良好
△ 可接受
× 不可接受
前后均有喇叭口
后方有喇叭口、前方无喇叭口 后方无喇叭口,易压伤芯线

端子标准培训_图文 端子压接标准

端子标准培训_图文端子压接标准端子标 准培训 端子标准培训_图文端子压接标准 端子压接标准图例 一个好的端子既能保证机械强度的完整性又能满足电子方面的要求,下面将以图片的形式介绍端子压接的标准及不良品。 导线不能为了与接触面相适应而进行任何方式的剪切或修改,导线不能在压端子之前镀锡,除非特有说明。不管是用什么模具,所有的压接要求都必须符合供应商的要求,例如:压接高度,拉力测试等。 为更好的理解,可以参考相应的连接器或是端子的厂家的要求和指导说明,所有的压接的端子都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例如EIA IEC NEMA UL或其他指定的。 1 一( 端子部位介绍 图1与图2中是各序号对应的名称 1( 绝缘端检查窗口 2( 承接口 3( 导体检查窗口 4( 锁片 5( 绝缘压接区 6( 导体压接区 7( 端子对接区 8( 端子切断区9( 端子终止区 (图 1) (图 2) 2 二( 端子压接标准 1(绝缘皮包裹要求:导线绝缘皮末端要超过绝缘压接区,在绝缘压接区与导体压接区中间位置。绝缘皮要求很平整的形成 完全被包裹而且是不能切断或是破环绝缘皮,不能破环绝缘外套。

假如有不同的导线,所有导线的绝缘皮都必须超过绝缘压接区 (如两根及以上的连压)。 图 3 所示是绝缘皮的标准包裹及所在位置,即绝缘端检查窗口的中心位置(图 3) 图 4 中所示的 4 种情况是不符合标准要求但可以接受 (1)只要绝缘压接压接区没有被切断,破坏,深入到电线绝缘表面,绝缘表面的微小的变形可以接受 (2)绝缘压接扣对电线绝缘外套提供了 180 度的外围包裹,而且压接区的两头在电线绝缘外头的顶部连接 (3)绝缘压接扣没有在顶部连接,但是环绕了电线,在顶部留下少于 45 度的开口 (图 4) 图 5 中所示的两种情况是不符合标准要求但可以接受,1 是导线绝缘体压接区边缘,2 是导线绝缘皮在绝缘压接区的检视窗边入绝缘端检查口区域(两种情况都需要用放大镜可以看到线)。 皮太靠近导缘,没有进绝缘层和导 (图 5) 以下列出了几种常见的不合格示例: 3 图 6 所示属不合格,绝缘压接区碰到了导线里面的线芯。 4 (图 6) 图 7 所示属不合格,绝缘压接区要求有不少于 180 度包裹绝缘皮时才符合要求。 (图 7) 图 8 所示属不合格,绝缘端子包裹绝缘层要求在顶部的开口不能大于 45 度角。 (图 8)

端子铆压标准规范

端子铆压内部控制标准规范 【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于生产过程中,端子压着能符合品质需求而制订此规范. 【范围】: 此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各类端子压着检验. 【职责】: 1.1 制造部:依此规范进行生产. 1.2 质量部:负责依此规范进行检验. 1.3 工艺课:依此标准要求,适时的调节 【标准】:参阅国标QCT:29106; 大众标准VW207;IPC167等标准 【日期】:本标准从2016.9.1起执行 本标准分为6个部分,适合公司内部使用 第一部分:端子的定义 第二部分:端子的种类 第三部分:端子的铆压标准 第四部分:端子的测量和判定标准 第五部分:铆接设备的要求和确认 第一部分:端子的定义

1.如下图,端子各部位的名称进行统一定义,以便于制程管理 第二部分:端子的种类 社内主要护套、端子组件采购品牌类型厂商执行标准 YAZAKI-7282**** YAZAKI-7283**** YAZAKI-7158**** 矢崎JIS YAZAKI-7116**** YAZAKI-7114**** YAZAKI-7157**** 8240**** 住友JIS 6098**** 98014-0200(MOLEX) 雷莫UL

Tyco 9643**** Tyco 1123**** 泰科UL Tyco 1379**** Tyco 60851*** AMP 1355328 AMP 9675*** 安普UL AMP 8289*** 620262(组件) KET TUV 12066681(组件) 德尔福TUV DJ615*** 鹤壁陈氏QC-T 417.5 DJ703*** DJ611*** 正耀QC-T 417.5 DJ702*** 第三部分:端子的铆压标准 【内容】: 1.端子正确铆压标准:端子的外模压着绝缘外被铆压部分须在端子内模与外模间距的1/2或 2/3的位置即可。 1.1.1.端子的内模压着导体后外露部分须超过0.2~2mm。 正确铆压如附图一: 0.2~2mm 1.2.端子不良铆压标准: 1.2.1.绝缘外被压着过长(即绝缘外被过于靠近导体压着部分或将绝缘外被直接压着于导 体压着部份),此种现象将造成铜丝易断落,如附图二:

打端子外观检验规范

打端子外观检验规范 CrimpingVisualSpecification 1.0目的 1.1建立外观检验标准,使外观检验与判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更好满足品质控制与客户的需要。 2.0范围 2.1本程序内容及附图适应于本公司内所有产品的打端部分的外观标准及判定。 2.2本程序也包括影响打端品质的前道脱皮工序的外观标准及判定。 2.3在本程序中所附的图片及图片的式样仅为示意图,其它产品均可以此为参照的依据。 3.0职责 3.1QA部对本程序进行制定,修改和解释,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本程序内容的培训与指导。 3.2QC督导此标准的要求在生产线或其它需依据本标准作业处的实施。 3.3OQC及IQC应根据本标准及AQL抽样水准进行产品出货检验和来料收货检验。 3.4生产部门依据本标准进行产品生产,产品检验或产品返工。 3.5当依本标准不能作出准确判定或对本标准存异议时,由QC人员提交至QA 工程师级以上决定。 4.0定义 4.1绝缘检查窗:该区域用于确认端子导体及绝缘包桶铆压位置是否适当的作

用. 4.2喇叭口:呈漏斗状,位于导体压接处的两端,起防止损伤或划断铜丝的作用。 4.3导体检查窗:导体突出于导体压接部位的剩余部分,起确定导体是否完全充入端子的压接部位。同时,也是影响端子拉力和防止出现电气不良的关键部位4.4弹片:该弹片的作用在于,对插后防止端子从胶芯中退出.操作过程中应注意 勿使该端子变形. 4.5绝缘压接部分:端子与线材绝缘相连接的压接部位,是提供端子使用时的固 定和防震作用的部位。 4.6导体铆压部分:端子与线材导体相连接的压接部位,是实现低阻抗,高电流传导的关键部位。 4.7端子对插区域:端子对插相互作用(接触)区域. 4.8端子切口:突出于端子头部或尾部,是证明当端子从端子盘或其它整体单个 切下来时是否发生损伤或缺失的依据。

端子检验规范

1.目得:为确保本公司于生产过程中,端子压着能符合品质需求而制订此规范。 2.范围:此规范适用于各类端子压着检验、 3.权责: 3.1.制造部:依此规范进行生产、 3.2.品保部:负责依此规范进行检验. 4.定义:无、 5.内容: 5.1.端子正确铆压标准: 5.1.1.端子得外模压着绝缘外被铆压部分须在端子内模与外模间距得1/2或2/3 得位置即可、 5.1.2.端子得内模压着导体后外露部分须超过0.2-1mm。 5.1.3.正确铆压见: 如附图一、 5.2.端子铆压检验: 项 次 检验项目 判定标 准 检验器具检验方法 1 端子内模 拉力 依端子 铆压规 格一览 表 拉力计 1.测试长度以150mm左右为标准 2.脱去外被20mm左右。 3.以拉力计拉引测试,直到导体 与端子分离,记下此时拉力计 上指针之刻度即为端子拉力。 4.若端子为有外皮包裹得,测量 端子拉力时先去除外皮后再测 量。 5.拉力测试后应检验端子拉出

后得状况,若导体七股芯线全 部断在端子内模内为端子压着 高度过低,则必须重新将端子 内模高度调高;若导体七股芯 线无一股芯线留在内模中,则 必须重新将端子内模高度调 低、(除铆压双并线端子外) 6.双并线合铆压在一端子时,端 子内模时不得有芯线导体外 露、双并线之拉力在拉力规格 范围内即可,不要求符合5条. 项 次 检验项目 判定标 准 检验器具检验方法 2 端子内模 高度 依端子 铆压规 格一览 表 分离卡 3 端子外模 绝缘被 覆损伤 露芯线 或滑出 为不允 收 摇摆 导体外被压着后需将导线做上下 90度弯曲三次,检查绝缘被覆就 是否有损伤或滑出,若有表面损伤 或滑出,则压着高度须重新调整。 5.3.端子铆压检验标准: 项 次 检验 项目 判定标准不良图示说明 检 验 方 法

molex端子压接,压着技术规范

介绍 首先,了解端子具有三个主要部分:插接区、过渡区和压接区(图A),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顾名思义,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该部分由连接器设计师设计为与对接端子接合,并以一定的方式工作。如果压接过程中接合部变形,将会降低连接器的性能。 过渡区同样设计为在压接过程中不受影响。如果您改变了弹性片或端子止口的位置,同样将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压接区是唯一设计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使用连接器制造商推荐的端接设备,夹紧压接区,从而牢固地与线缆连接。理想情况下,您将端子压接在线缆上的所有工作仅发生在压接区。 正确执行的压接示例参见图B。绝缘压接区压缩绝缘层,但不会刺穿。线芯(或线刷)伸出于导体压接区前部的距离至少等于线缆导体的直径。例如,18 AWG线缆应伸出至少.040"。在绝缘和导体压接区之间的部分可以看见绝缘层和导体。导体压接区在引入端和尾端呈喇叭形,而过渡区和接合区在压接工艺前后始终保持不变。 如果您的压接端子看起来和图B中的端子不同,可能是因为在压接工艺中出现了错误。这里是压接工艺中可能出现的13个最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1. 压接高度过小 0.002"。在如此严格的规范下,检验压接机是否设置正确对于获得良好压接是非常重要的。 过小(图I)或过大(图II)的压接高度无法提供规定的压接强度(对线缆端子的保持力),会减 小线缆拉拔力和额定电流,一般情况下还会引起压接头在非正常的工作条件下性能降低。过小的 压接高度还会压断线芯或者折断导体压接区的金属。 2. 压接高度过大 有足够的金属间接触。 问题#1 & #2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调节压接机上的导体压接高度。在首次使用压接机进行工作时,使用图B, 中所示的游标卡尺或千分尺检验压接高度在规定范围内,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应按照要 的频度重新检查,以保持正确的压接高度。

YH端子压接规范-Rev03

YH Crimping Specification 页数:第1页共18页 编写:王静 校对: 审核: 批准: 版本修定记录 日期 版本号 章节号 更改内容 修订者 10.4.13 02 2.4 端子弯曲变形判断图示更新 王静 2.1 增加旗型端子的判定总则 刘少华 3.2.1 3.2.2 增加旗型端子压接截面分析判定依据 刘少华 5.1 增加旗型端子压接高度的测量方法 刘少华 11. 6.14 03 6 增加刺破式护套压接的标准及测量方法 刘少华 11.11.25 03 6.1.1 6.1.2 修改刺破式护套压接的标准 刘少华

YH Crimping Specification 页数:第2页共18页 前言: 本规范是对上海逸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线束加工生产中压接工艺的要求和规范。 随着本公司汽车线束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客户对线束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压接作为线束产品生产加工中的主要及重要工位——压接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标准参考、引用TYCO、YAZAKI、MOLEX,JST等压接标准以及各大线束公司压接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而制定。 总则: 此规范适用于YH的线束压接工艺。 图纸上有特殊压接要求的按图纸执行,没有定义的则按此规范执行。

YH Crimping Specification 页数:第3页共18页目录 1. 定义 1.1 端子压接定义 1.2 相关术语和名词 2. 压接要求 2.1 芯线(导体)和塑线(绝缘体)压接接合处外观要求 2.2 喇叭口压接要求 2.3 余料切断要求 2.4 端子压接容易发生的变形及判断标准 2.5 有密封塞的端子压接要求 3. 压接截面要求 3.1 目的 3.2 压接截面分析判定 4. 压接参数要求 4.1 压接高度和宽度 4.2 压接后机械强度(拉拔力)参数 5. 相关测量及测试方法的说明 5.1 压接高度的测量方法 5.2 拉拔力的测试方法 5.3 摇摆测试 6. 关于刺破式连接器压接参数的要求及测量方法 6.1 压接参数的要求 6.2 测量方法

端子铆压作业标准及判定_pdf

拟稿祝杰版本页数文件编号日期最近更新日期 10 批准审核 机密等级 文件类型归档 主题 :端子铆压作业标准及判定 一概述 本标准规定了线料及端子采用铆压方式连接后,对铆压成品进行检验的质量特性及要求。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作为生产及质检部门对公司内部制作或外协加工的线缆端子铆压产品进行检验时的判定依据。 三内容 1.定义 定义判断 /描述 绝缘层,铆压区及导体铆压区有不同的结构。此外导体也可能会覆盖部分 甚至全部的铆压区域。 图1-1 与 1-2 为典型铆压成型图例。 当多条芯线连接单一端子时,每条芯线也需要符合单一芯线铆压标准。单 一芯线或多芯线组合的铆压必须达到要求:所有芯线区不可超过端子所环 绕的区域。 右图中各序号释义: 1.绝缘检视窗 2. 喇叭口 3.导体刷检视窗 4.卡钩 5.绝缘铆压区 6.导体铆压区 7.端子区 8.连体 9.端子定位点图 1-1

图 1-2 2检验项目 序项内 标准参考图例号目容 1外 1 检验线材是否有划伤或破损,端子绝缘层是否有破损(图 观1-1 不允许) A 线 材 端 图1 –1子 完 2 端子金属部分是否有弯折变形。带卡钩的端子卡钩不允许 好破坏。(图1-2 不允许) 性 图1-2

绝缘层进入并且超过绝缘铆压区。如果有多条芯线进行铆压,所有芯线的绝缘层也要进入并且超过绝缘铆压区。 判断标准: 良好:如右图2-1 所示,线材绝缘层线切面介于绝缘检验窗中间约 1/2 处。 可接受:如图2-2 中 1 所示,线材绝缘层完全覆盖绝缘检验窗但未进入导体铆压区。 如图 2-2 中 2 所示,线材绝缘层与检验窗边界切齐,B但未进入绝缘检验窗。 绝 缘 检 验 窗 不合格:如图2-3 中 1 处箭头所示,线材绝缘层进入导体铆压区中。 如图 2-3 中 2 处箭头所示,线材绝缘层之剥线切面未 露出绝缘铆压区(绝缘检视窗不可见其切面) 图 2-1 (良好)图 2-2 (合格)图 2-3 (不合格)

端子压接标准及检验规范

端子压接工序检验规范
1. 目的: 为确保在生产过程中,端子压接能符合质量需求而制订此规范。 2. 范围: 此规范适用于各类端子压接检验。 3. 权责:
3.1 生产部:依此规范进行生产。 3.2 质量部:负责依此规范进行检验。 4. 内容: 4.1 端子压接部位名称:
拉力强度
F
C
ab
端子部位名称: 1.端子配合区;2.弹片;3.芯线观察区域;4.芯线压接部(IS)
5.喇叭口;6.绝缘皮观察区域;7. 绝缘皮压接部(WS);8. 连筋
C:压接高度(Crimp Height)
4.2 各部位压接规范标准: 1. 端子配合区----------沒有压伤、损伤、扭曲、变形 2. 弹片----------------沒有变形 3. 芯线观察窗口--------必须能看到电线的芯线,芯线露出范围为 0.2-1.0mm 4. 芯线压接部----------必须完全闭合并包含所有芯线,不可看到绝缘外皮 5. 喇叭口--------------后喇叭口必須可見,最佳尺寸范围为 0.1-0.4mm 6. 绝缘皮观察窗口------必须同時能看到芯線和绝缘外皮 7. 绝缘皮压接部--------必须压接紧密,电线不可有移动之情形 8. 连筋----------------连筋(端子与端子间连接的料带切除后,保留在端子上的剩余部分)不能 损伤电线绝缘层和密封塞,连筋最大长度不应超过 0.5mm。

端子压接工序检验规范
4.3 端子各部位压接确认: 4.3.1 喇叭口位置确认
○ 良好
△ 可接受
× 不可接受
前后均有喇叭口 4.3.2 料带切断位置确认(参考)
后 方有喇叭口、前方无喇叭口 后方无喇叭口,易压伤芯线
4.3.3 电线位置确认 ○ 良好
△ 可接受
△ 可接受
× 不可接受
× 不可接受
× 不可接受
绝缘皮压接过短,此种不良现象将 绝缘皮压接过长,将造成铜丝易断落 芯线压接过短,此种现象易造 造成端子拉力不足,易脱落。 或接触不良,出现开路或瞬间开路。 成端子拉力不足,易脱落
× 不可接受
× 不可接受
× 不可接受

端子压着标准及检验规范全

1.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于生产过程中,端子压着能符合品质需求而制订此规

.
2.范围: 此规范适用于各类端子压着检验.
3. 权责:
3.1 制造部:依此规范进行生产.
3.2 品质部:负责依此规范进行检验.
4. 内容:
4.1 端子压着部位名称:
端子部位名称:
C:压着高度(Crimp Height)
4.2 各部位压着规范标准:
C
ab
拉力强度
1. 端子配合区
F 2. 弹片
1. 端子配合区----------没有压伤、损伤、扭曲、变形 3. 芯线观察窗口
2. 弹片----------------没有变形
4. 芯 线 压 着 部
3. 芯线观察窗口--------必须能看到电线的芯线,芯线露出范围为 (IS)
0.2-1.0mm
5. 喇叭口
4. 芯线压着部----------必须完全闭合并包含所有芯线,不可看到绝缘 6. 绝 缘 皮 观 察 窗
外皮 口
5. 喇 叭 口 -------------- 後 喇 叭 口 必 须 可 见 , 最 佳 尺 寸 范 围 为 7. 绝 缘 皮 压 着 部
0.1-0.4mm
(WS)
6. 绝缘皮观察窗口------必须同时能看到芯线和绝缘外皮 8. 料带
9. 料带

7. 绝缘皮压着部--------必须铆合紧密,电线不可有移动之情形
8. 料带----------------前端料带尺寸范围为 0-0.3mm,后端尺寸范围
为 0-0.5 mm
4.3 端子各部位压着确认:
4.3.1 喇叭口位置确认 ○?? 良好
△?? 可接受
×?? 不可接受
前后均有喇叭口
后方有喇叭口、前方无喇叭 后方无喇叭口,易压伤芯

线
4.3.2 料带切断位置确认(参考)
4.3.3 电线位置确认 ○? 良好
△? 可接受
△? 可接受
×??不可接受
×??不可接受
×??不可接受

端子压接技术标准

端子压接标准

1.范围 本文件作为通用指导性文件适用于CODEN 青岛工厂端子压着作业。 本文件定义了开式端子的压接及测试的标准,同时适用于手工和自动机器压着。 当本文件与具体的作业性文件在内容上会有不同甚至冲突时,应按照作业性文件的为准。 2.参考文件 GB-T18290-2 DIN EN 60352-2 3.内容 3.1端子基础知识 端子各部分功能: 嵌合区: 接触导电,与对应的连接器端子接触导电。 其接触程度决定了导电的效果。变形、脏污、镀层不良都会使其功能上受影响,甚至成为导致故障的致命原因。 导体压接部: 是端子与线材连接的重要部分。通常,压接后的管理,包括对压接高度、宽度、拉拔力、截面分析等。其中压接高度是最重要的管理项目。 绝缘压接部: 将线材的绝缘外皮铆住,具有保护作用。 当压接较松时,绝缘压接片很容易从线上脱落,无法缓冲外部压力,而产生断线不良。 压接过紧时,线芯会受到损伤,也会发生断线不良。 钟形口: 压着时在导体压接处钟形口的圆弧结构能减轻对线芯的损伤, 如果没有喇叭口或是钟形口形状不良,都会导致线芯受到损伤,甚至会导致断线。拉拔力也会不合格。 逆止卡爪(卡口片): 具有锁住端子的作用。如果此部份变形,插入塑壳及主体后,会出现脱落等不良。 尾料片: 产生于端子与料带分离的连桥残余。长度过大容易伤线。 3.2端子压着过程:

3.3压接完成品标准: 3.3.1外观 在拉拔力和压着高度保证的前提下,压着状态应满足的以下要求: 1.绝缘压着区应能同时可见导体和绝缘外皮。 目测参考:导体与绝缘皮各占1/2 2.绝缘压接区应有至少保证紧密包裹绝缘外皮的圆周长的1/2。

mr--端子压接通用操作规范

1.介绍 本文件参考Gambor要求、MOLEX质量手册、AMP压接标准和IEC 60352-2 Solderless connections – Part 2 Crimped connections – General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2006。提供压接操作的一般准则和规程,帮助了解压接操作,以便采取正确的方式,实现合格的端子连接。 2.卷边压接应用指南 范围 本文件涵盖有缝压线框端子的卷边压接。它定义了卷边压接的要求和测试标准。它适用于自动卷曲工具以及手工卷曲的工具。 补充文件 产品特殊应用规格书 对于许多端子存在专用的应用说明。如果与本文冲突,专用指导书优先于本文的通用规范。 压接尺寸 压接尺寸参照产品具体应用规范或检验标准 拉脱力 拉脱力要求参照产品具体应用规范或IEC 60352-2章节5

3.定义 卷边压接特点与解析 压接端子的解析图3-1 _ 喇叭口 压接后在芯线压接框的边缘形成喇叭口,成为芯线漏斗。此漏斗减少了芯线压线框锋利边缘割断或割伤芯线的可能性。芯线压线框喇叭口的厚度一般应为端子材料厚度的1 到2 倍左右。(请查阅具体端子的规格要求)。 _ 弯曲试验 弯曲试验是测试绝缘外皮压接质量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导线来回弯曲若干次,然后评估绝缘外皮和芯线束的移动情况。作为一项规则,绝缘外皮的压接要承受住电线朝向任何方向的若干次60 至90 度弯曲。压接细导线时要小心,不得割破绝缘外皮压接处后面的

图3-1 绝缘层。 _ 导体刷 导体刷是穿过芯线压线框、面向端子接点 区的芯线束。由于存在从压线框凸出出来 的芯线束,机械压接力可以全部作用于芯 线上。导体刷不应当延伸到端子接插区域。_ 芯线压接 芯线压接是对套在芯线上的端子压线框的压缩。该操作建立起一个低电阻、高电流承载能力的电气通路。 _ 芯线压接高度 芯线压接高度是从所形成的压接顶面到底部径向表面的距离。该高度不包括挤出处高度(见图3-1)。压接高度测量采用一种快速的、非破坏性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环抱住芯线的端子压线框是否正确压接到芯线上。该测量结果是过程控制中的重要指标。制定压接高度规范时,通常要针对不同股数、涂层、端子材料和电镀的导线,兼顾压接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虽然可以针对不同股数、和端子电镀来制定不同的最佳压接高度,但一般只规定一种压接高度。 _ 切尾长度 端子从承载带上分离后,端子头不是平的而是凸出一部分,叫做切尾。作为一项规则,切尾长度应为端子材料厚度的到倍(请 查阅具体端子的规格要求)。切尾太长, 会使端子(因插入不到位)而露在连接器 塑壳外边,或无法满足电气间距要求。通常,可设置一个工具,使切尾平齐于一个 材料的厚度。 _ 挤出(外展) 压接使导线压线框底部形成外展,形成外 展的原因是冲头与铁砧之间的间隙。若铁 砧出现磨损或端子被过度冲压,则会造成 端子底部外展过度。若冲头和铁砧之间错位,若喂送调整功能关闭,若端子被拖拉 的距离不够或过大,则会出现凹凸不平的 挤压效果。 _ 绝缘外皮压接(缓解应力) 绝缘外皮压接可为电线提供支撑力,以便 电线插入塑壳。也有助于端子抗振。端子 必须尽可能牢牢地抓住电线,但不得压透 绝缘外皮而触及芯线。判断绝缘外皮压接

端子铆压作业标准及判定pdf

版本 页数 10 文件编号 审核 日期 最近更新日期 文件类型 归档 批准 机密等级 主题:端子铆压作业标准及判定 一 概述 本标准规定了线料及端子采用铆压方式连接后,对铆压成品进行检验的质量特性及要求。 二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作为生产及质检部门对公司内部制作或外协加工的线缆端子铆压产品进行检验时的判定依据。 三 内容 1. 定义 定义 判断/描述 绝缘层,铆压区及导体铆压区有不同的结构。此外导体也可能会覆盖部分 甚至全部的铆压区域。 图 1-1与 1-2为典型铆压成型图例。 当多条芯线连接单一端子时,每条芯线也需要符合单一芯线铆压标准。单 一芯线或多芯线组合的铆压必须达到要求:所有芯线区不可超过端子所环 绕的区域。 右图中各序号释义: 1. 绝缘检视窗 3. 导体刷检视窗 4. 卡钩 2. 喇叭口 5. 绝缘铆压区 6. 导体铆压区 7. 端子区 8. 连体 9. 端子定位点 图 1-1 拟稿 祝 杰

图 1-2 2 检验项目 序项内标准参考图例 号目 容 1 外 1 检验线材是否有划伤或破损,端子绝缘层是否有破损(图 1-1不允许) 观 A 线 材 端 子完 图1 –1 2 端子金属部分是否有弯折变形。带卡钩的端子卡钩不允许 好破坏。(图1-2不允许) 性 图 1-2

绝缘层进入并且超过绝缘铆压区。如果有多条芯线进行铆压, 所有芯线的绝缘层也要进入并且超过绝缘铆压区。 判断标准: 良好:如右图2-1 所示,线材绝缘层线切面介于绝缘检验窗 中间约1/2处。 图2-1(良好)可接受:如图2-2 中 1 所示,线材绝缘层完全覆盖绝缘检验 窗但未进入导体铆压区。 如图2-2中2所示,线材绝缘层与检验窗边界切齐, 但未进入绝缘检验窗。 B 绝 缘 检 验 图2-2(合格)窗 不合格:如图2-3 中 1 处箭头所示,线材绝缘层进入导体铆 压区中。 如图2-3 中2 处箭头所示,线材绝缘层之剥线切面未 露出绝缘铆压区(绝缘检视窗不可见其切面) 图2-3(不合格)

压端子规范

端子压接规范 介绍 1. 压接高度过小 2. 压接高度过大 3. & 4. 绝缘压接过小或过大 5. 松散的线芯 6. 剥线长度过短 7. 线缆插入过深 8."香蕉"(过度弯曲) 端子 9. 压接过于靠前 10. 喇叭口过小 11. 喇叭口过大 12. 尾料过长 13. 弹性片弯曲 准则 介绍 正确的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电路大小、接合力、线规能力、结构、端接方法和安全特征,例如正向锁定、完全独立的触点、极性和代理商资格等要求得到满足,那么简而言之就是您找到了完美的连接器。 但是还没有完全到长出一口气的时候,特别是如果您选择的连接器使用压接系统。虽然这可能是最快、最可靠和牢固的端接方法之一,如果端子没有正确地压接在线缆上,您会忘记在选择正确的连接器上付出的所有辛苦努力。虽然有13个常见的压接问题会降低您的产品的可靠性,但是仅需一些小的知识和预先规划就可以简单地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了解端子具有三个主要部分:插接区、过渡区和压接区

(图A)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顾名思义,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该部分由连接器设计师设计为与对接端子接合,并以一定的方式工作。如果压接过程中接合部变形,将会降低连接器的性能。 过渡区同样设计为在压接过程中不受影响。如果您改变了弹性片或端子止口的位置,同样将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压接区是唯一设计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使用连接器制造商推荐的端接设备,夹紧压接区,从而牢固地与线缆连接。理想情况下,您将端子压接在线缆上的所有工作仅发生在压接区。 正确执行的压接示例参见

图B[/b] 。绝缘压接区压缩绝缘层,但不会刺穿。线芯(或线刷)伸出于导体压接区前部的距离至少等于线缆导体的直径。例如,18 AWG线缆应伸出至少.040"。在绝缘和导体压接区之间的部分可以看见绝缘层和导体。导体压接区在引入端和尾端呈喇叭形,而过渡区和接合区在压接工艺前后始终保持不变。 如果您的压接端子看起来和

端子压接规范

二合格连接器端子压接规范 介绍 1.压接高度过小 2.压接高度过大 3.& 4.绝缘压接过小或过大 5?松散的线芯 6.剥线长度过短 7.线缆插入过深 8."香蕉"(过度弯曲)端子 9.压接过于靠前 10.喇叭口过小 11.喇叭口过大 12.尾料过长 13.弹性片弯曲 准则 介绍 正确的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电路大小、接合力、线规能力、结构、端接方法和安全特征,例如正向锁定、完全独立的触点、极性和代理商资格等要求得到满足,那么简而言之就是您找到了完美的连接器。 但是还没有完全到长岀一口气的时候,特别是如果您选择的连接器使用压接系统。虽然这可能是最快、最可靠和牢固的端接方法之一,如果端子没有正确地压接在线缆上,您会忘记在选择正确的连接器上付岀的所有辛苦努力。 虽然有13个常见的压接问题会降低您的产品的可靠性,但是仅需一些小的知识和预先规划就可以简单地避免这些问题。首先,了解端子具有三个主要部分:插接区、过渡区和压接区

molex 端子剖析 圧接区I过渡区I接合区 绝缘圧接 SA (图A)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顾名思义,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该部分由连接器设计师设计为与对接端子接合,并以一定的方式工作。如果压接过程中接合部变形,将会降低连接器的性能。 过渡区同样设计为在压接过程中不受影响。如果您改变了弹性片或端子止口的位置,同样将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压接区是唯一设计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使用连接器制造商推荐的端接设备,夹紧压接区,从而牢固地与线缆连接。理想情况下,您将端子压接在线缆上的所有工作仅发生在压接区。 正确执行的压接示例参见

图 B[/b] 。绝缘压接区压缩绝缘层,但不会刺穿。线芯(或线刷)伸岀于导体压接区前部的距离至少等于线缆导体的直径。 例如,18 AWG 线缆应伸出至少.040"。在绝缘和导体压接区之间的部分可以看见绝缘层和导体。导体压接区在 引入端和尾端呈喇叭形,而过渡区和接合区在压接工艺前后始终保持不变。 如果您的压接端子看起来和 molex 良好压接 不要测播挤圧点 绝缘压瓷 抵力释放) 至少180”按 触,无剌穿 □ '□ n 导体压接满足规格 刷)可见 倒钩正常 端:r 窗口‘: 在该区域绝缘层 和导体均可见 厚度 ”按合区正常 ^7^ SB 谀标井尺

7端子铆压标准规范

端子铆压内部控制标准规范 【目的】:为确保本公司于生产过程中,端子压着能符合品质需求而制订此规范.【范围】:此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各类端子压着检验. 【职责】: 1.1制造部:依此规范进行生产. 1.2质量部:负责依此规范进行检验. 1.3工艺课:依此标准要求,适时的调节 【标准】:参阅国标QCT:29106;大众标准VW207;IPC167等标准 【日期】:本标准从2016.9.1起执行 本标准分为6个部分,适合公司内部使用 第一部分:端子的定义 第二部分:端子的种类 第三部分:端子的铆压标准 第四部分:端子的测量和判定标准 第五部分:铆接设备的要求和确认

第一部分:端子的定义 1.如下图,端子各部位的名称进行统一定义,以便于制程管理 第二部分:端子的种类 社内主要护套、端子组件采购品牌类型厂商执行标准 YAZAKI-7282**** YAZAKI-7283**** YAZAKI-7158**** 矢崎JIS YAZAKI-7116**** YAZAKI-7114**** YAZAKI-7157****

8240**** 住友JIS 6098**** 98014-0200(MOLEX)雷莫UL Tyco9643**** Tyco1123**** 泰科UL Tyco1379**** Tyco60851*** AMP1355328 安普UL AMP9675*** AMP8289*** 620262(组件)KET TUV 12066681(组件)德尔福TUV DJ615*** 鹤壁陈氏QC-T417.5 DJ703*** DJ611*** 正耀QC-T417.5 DJ702*** 第三部分:端子的铆压标准 【内容】: 1.端子正确铆压标准:端子的外模压着绝缘外被铆压部分须在端子内模与外模间距的1/2或 2/3的位置即可。 1.1.1.端子的内模压着导体后外露部分须超过0.2~2mm。 正确铆压如附图一: 0.2~2mm

端子压接技术经验标准

1.范围 本文件作为通用指导性文件适用于CODEN青岛工厂端子压着作业。 本文件定义了开式端子的压接及测试的标准,同时适用于手工和自动机器压着。 当本文件与具体的作业性文件在内容上会有不同甚至冲突时,应按照作业性文件的为准。 2.参考文件 GB-T18290-2 DINEN60352-2 3.内容 3.1端子基础知识 端子各部分功能: 嵌合区: 接触导电,与对应的连接器端子接触导电。 其接触程度决定了导电的效果。变形、脏污、镀层不良都会使其功能上受影响,甚至成为导致故障的致命原因。导体压接部: 是端子与线材连接的重要部分。通常,压接后的管理,包括对压接高度、宽度、拉拔力、截面分析等。其中压接高度是最重要的管理项目。 绝缘压接部: 将线材的绝缘外皮铆住,具有保护作用。 当压接较松时,绝缘压接片很容易从线上脱落,无法缓冲外部压力,而产生断线不良。 压接过紧时,线芯会受到损伤,也会发生断线不良。 钟形口: 压着时在导体压接处钟形口的圆弧结构能减轻对线芯的损伤,如果没有喇叭口或是钟形口形状不良,都会导致线芯受到损伤,甚至会导致断线。拉拔力也会不合格。逆止卡爪(卡口片): 具有锁住端子的作用。如果此部份变形,插入塑壳及主体后,会出现脱落等不良。 尾料片: 产生于端子与料带分离的连桥残余。长度过大容易伤线。 3.2端子压着过程:

3.3压接完成品标准: 在拉拔力和压着高度保证的前提下,压着状态应满足的以下要求: 1.绝缘压着区应能同时可见导体和绝缘外皮。 目测参考:导体与绝缘皮各占1/2 2.绝缘压接区应有至少保证紧密包裹绝缘外皮的圆周长的1/2。 3.导体压接区应可见芯线(导体)伸出,但不能太大。 尺寸要求:0.2~1.0mm 4.嵌合部不可变形,逆止卡爪不可变形。 5.导体压着部,绝缘体压着部两压接片之间不可有间隙。 6.钟形口)可以在导体压接片的两侧形成,也可以只在如图的这一侧形成 钟形口轴向长度不可过小或过大。其尺寸取决于所压接的线材,可参考以下: 0,03-0,56mm2(AWG32-20):0,25±0,15mm 0,30-0,81mm2(AWG22-18):0,3±0,15mm 7.尾料片应可见,但长度不可太大。 尺寸要求:max0.5mm. 8.端子上下弯曲不大于5° 9.端子左右弯曲不大于3° 10.端子扭曲不大于5° 3.4导体压着截面分析: 3.4.1压着截面切片的制做要求: 切面应垂直于线的轴向方向,在压接区域的最中间位置进行选取。但同时,当导体压接区压接端子上设置有规则凸起时,应进行相应避开。为了获取较好的截面效果,应对切片截面进行研磨和蚀刻。 1.压接高度: 一般端子厂家会提供具体产品所对应的压着高度。 线材型号压着高度公差 0,03-0,20mm2(AWG32-24) ±0,02mm 0,20-0,50mm2(AWG24-20) ±0,03mm 0,30-0,81mm2(AWG22-18) ±0,04mm B. *以下为UL1007线压着时参考值。

AS-98897-001端子压接标准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
NSCC 1.5 RECEPTACLE TERMINAL
98897 SERIES #
REVISION: ECR/ECN INFORMATION: TITLE:
B
EC No: G2012-0115 DATE: 2012 / 01 / 27
CRIMP SPECIFICATION NSCC 1.5 RECEPTACLE TERMINAL 98897 SERIES #
CHECKED BY:
SHEET No.
1 of 14
DOCUMENT NUMBER:
CREATED / REVISED BY:
APPROVED BY:
AS-98897-001
A.HERBELIN
J.DUCLOS
O.PLESSIS
TEMPLATE FILENAME: CRIMP_SPEC[SIZE_A4](V.1).DOC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
Revision
A B
MODIFICATION
First release AS-98897-001 replace the CS-98897-001 Remove 0.6 and 1.4mm2 wire – Add double wire info
SHEET
All All 8
Date
2010-02-05 2012-01-27
REVISION: ECR/ECN INFORMATION: TITLE:
B
EC No: G2012-0115 DATE: 2012 / 01 / 27
CRIMP SPECIFICATION NSCC 1.5 RECEPTACLE TERMINAL 98897 SERIES #
CHECKED BY:
SHEET No.
2 of 14
DOCUMENT NUMBER:
CREATED / REVISED BY:
APPROVED BY:
AS-98897-001
A.HERBELIN
J.DUCLOS
O.PLESSIS
TEMPLATE FILENAME: CRIMP_SPEC[SIZE_A4](V.1).DOC

端子压接标准图例

端子压接标准图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端子压接标准图例 一个好的端子既能保证机械强度的完整性又能满足电子方面的要求,下面将以图片的形式介绍端子压接的标准及不良品。 导线不能为了与接触面相适应而进行任何方式的剪切或修改,导线不能在压端子之前镀锡,除非特有说明。不管是用什么模具,所有的压接要求都必须符合供应商的要求,例如:压接高度,拉力测试等。 为更好的理解,可以参考相应的连接器或是端子的厂家的要求和指导说明,所有的压接的端子都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例如EIA IEC NEMA UL或其他指定的。 一.端子部位介绍 图1与图2中是各序号对应的名称 1.绝缘端检查窗口 2.承接口 3.导体检查窗口 4.锁片 5.绝缘压接区 6.导体压接区 7.端子对接区 8.端子切断区 9.端子终止区 (图1) (图2)

二.端子压接标准 1.绝缘皮包裹要求:导线绝缘皮末端要超过绝缘压接区,在绝缘压接区与导体压接区中间位置。绝缘皮要 求很平整的形成完全被包裹而且是不能切断或是破环绝缘皮,不能破环绝缘外套。假如有不同的导线,所有导线的绝缘皮都必须超过绝缘压接区(如两根及以上的连压)。 图3所示是绝缘皮的标准包裹及所在位置,即绝缘端检查窗口的中心位置 (图3) 图4中所示的4种情况是不符合标准要求但可以接受 (1)只要绝缘压接压接区没有被切断,破坏,深入到电线绝缘表面,绝缘表面的微小的变形可以接受 (2)绝缘压接扣对电线绝缘外套提供了180度的外围包裹,而且压接区的两头在电线绝缘外头的顶部连接 (3)绝缘压接扣没有在顶部连接,但是环绕了电线,在顶部留下少于45度的开口 (图4) 图5中所示的两种情况是不符合标准要求但可以接受,1是导线绝缘皮太靠近导体压接区边缘,2是导线绝缘皮在绝缘压接区的检视窗边缘,没有进入绝缘端检查口区域(两种情况都需要用放大镜可以看到绝缘层和导线)。 (图5) 以下列出了几种常见的不合格示例: 图6所示属不合格,绝缘压接区碰到了导线里面的线芯。 (图6) 图7所示属不合格,绝缘压接区要求有不少于180度包裹绝缘皮时才符合要求。 (图7) 图8所示属不合格,绝缘端子包裹绝缘层要求在顶部的开口不能大于45度角。 (图8) 图9所示属不合格,绝缘压接区没接触到导线绝缘层上方 (图9) 图10所示属不合格,导线的绝缘皮和导线线芯都在端子的绝缘端压接区里面(箭头所标注的这种情况) (图10) 图11所示属不合格,漏压的导线线芯碰到了绝缘压接区的绝缘区域 (图11) 2.导体包裹要求:导线线芯不能弯曲,削减或修改以适应端子压接,线芯要延伸到导体检查口的中间位 置,压接后的形状、卷曲面积、承接口、拉脱力及压接工具都要符合制造商的要求,不能有漏压的线芯,不规则的卷曲迹变形及破损等情况。 图12所示是导体的标准包裹及所在位置 (图12)

molex端子压接

Molex端子压接工艺 介绍 首先,了解端子具有三个主要部分:插接区、过渡区和压接区(图A),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顾名思义,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该部分由连接器设计师设计为与对接端子接合,并以一定的方式工作。如果压接过程中接合部变形,将会降低连接器的性能。 过渡区同样设计为在压接过程中不受影响。如果您改变了弹性片或端子止口的位置,同样将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压接区是唯一设计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使用连接器制造商推荐的端接设备,夹紧压接区,从而牢固地与线缆连接。理想情况下,您将端子压接在线缆上的所有工作仅发生在压接区。 正确执行的压接示例参见图B。绝缘压接区压缩绝缘层,但不会刺穿。线芯(或线刷)伸出于导体压接区前部的距离至少等于线缆导体的直径。例如,18 AWG线缆应伸出至少0.40"。在绝缘和导体压接区之间的部分可以看见绝缘层和导体。导体压接区在引入端和尾端呈喇叭形,而过渡区和接合区在压接工艺前后始终保持不变。 如果您的压接端子看起来和图B中的端子不同,可能是因为在压接工艺中出现了错误。这里是压接工艺中可能出现的13个最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1. 压接高度过小 压接高度是指导体压接区在压接后的横截面高度,它是良好压接最重要的特征。连接器制造商提供了为端子设计的每种线缆尺寸的压接高度。给定线缆的正确压接高度范围或公差可能小达0.002"。在如此严格的规范下,检验压接机或工具是否设置正确对于获得良好压接是非常重要的。 过小(图I)或过大(图II)的压接高度无法提供规定的压接强度(对线缆端子的保持力),会减小线缆拉拔力和额定电流,一般情况下还会引起压接头在非正常的工作条件下性能降低。过小的压接高度还会压断线芯或者折断导体压接区的金属。 2. 压接高度过大 过大的压接高度无法正确压缩线芯,引起压接区过大的无效空隙,因为线芯和端子金属之间没有足够的金属间接触。 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调节压接机上的导体压接高度。在首次使用压接机进行工作时,使用图B, 中所示的游标卡尺或千分尺检验压接高度在规定范围内,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应按照要求的频度重新检查,以保持正确的压接高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