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心得体会

针灸学心得体会

针灸学心得体会

【篇一: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

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

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

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

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

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

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

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

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

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

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

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

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

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

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

1. 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

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 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治疗总论

1.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 针灸处方:

(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

选穴

(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

名经配穴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

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

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

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

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

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

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

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由于初学时的懵

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

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

完成。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

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经

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

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

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

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

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

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

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

灸这一祖国的遗产。

【篇二:针灸学感想】

《针灸学》之我见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

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针灸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针灸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并在国际医学界掀起了一股股针灸热,可以说针灸引领

着中医学走向世界。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学习的后来者,我觉得光

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并能结合临

床实践。

就针灸的起源,应追溯到《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胜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

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

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同时,《内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也做了详细

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

治疗。这个时期《难经》又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提出八会穴。然后,魏晋皇甫谧书就《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

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我们一学生应该对这些书都要通读,

并且牢固的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下面就我的一点心得来和大家做

一下交流。

《灵枢经》是我前不久刚刚读完,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体、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特别是对针刺方法和经络腧

穴做了详尽的描述。经络腧穴的发现和针灸疗法的应用,经历了漫

长的历史过程。从局部的刺激到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或“连穴成线”,或“先有经后定穴”,从脉演进到经络;从砭石到九针,在《灵

枢经》以前,这些只是零散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片段,尚未形成体系。及至《灵枢经》成书,才使得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在经络腧

穴方面形成了包括正经、奇经、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内外连

属的经络系统,明确

了“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揭示证明了人体是一个具有多样内在

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灵枢经脉》篇说“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

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可见经络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起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在针灸治疗方面,《灵枢经》也有详细的理论体系,从

针刺所用的针具到骨度分寸取穴,从刺之法到刺之禁忌,书中系统

地论述了“刺之道”,使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有了完善的理论指导。“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指出了针刺的前提是病人神的状态,根

据“神”的状态选择可刺或可不刺;刺有五禁、五夺、五逆,有提醒

了医者在针刺时的注意事项;至于对寒热病、癫狂、热病、杂病、

厥病等具体病症的针刺疗法,书中的论述更为详尽,成为后世针灸

治疗的基本理论指导和刺法指南。

以上是对经典的一个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八脉交会穴歌》中的“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两穴通于

奇经八脉的阴维和冲脉,共同汇合于胃、心、胸,手厥阴络穴从内

关处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从经络循行和感传现象可知内关

和“心”有密切关系,此处的“心”有三层含义:1,心脏,2,心神,3,心口部。内关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之功。

因为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

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

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

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

所致病症皆取本穴。情致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症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公孙穴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土、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的功效。由此可知,公孙和胃肠关系密切。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安,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两穴相合,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亦彰。内关通于阴维,公孙通于冲脉,二者相合,对胃,心,胸,腹多种疾患均可起到治疗作用。

当然了,谈及针灸首先要从经络说起,在《针灸学》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对针灸理论进行很好的掌握,如经络系统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对

期年之后,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成为临床大夫,正如《素问?针解篇》所云:“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其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是医者必备的素质,更是我们在行针时必须做到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好针灸,杏林春暖。

zcx

【篇三:针灸学学习感悟】

2013-2014-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课程学习梳理感悟:分经过这一个学期对于针灸的学习,说没有感悟真是不可能的事,但具体说来,又总觉得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觉得还是受益颇多的。在没有学习针灸之前,只知道一些特别常用的穴位,也就是大家平时有事儿没事儿都用的穴位,而且也并不了解这些穴位的作用,学习了针灸学之后对于一些常用的操作手法有了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穴位,对于中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扎针的时候也从一开始的不敢扎到后来看谁都想给来一针,每次扎针的时候作为患者的同学得气了就特别有成就感,这个学期即将结束了,对于放假给亲戚做一些简单的治疗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对于针药并用有了体会,下面就写一些重点穴位的整理好了。

一、手太阴肺经重点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中府:平胸骨角孔最:郄穴,擅治急症,理气通窍最得用列缺:

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少商:开

窍醒神,清热急救

二、手阳明大肠经重点穴:商阳、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三间→二间治疗便秘阳溪:戒烟综合症曲池:降压要穴肩髃+曲池可治疗漏肩风迎香要使用动留针的方法

四、足太阴脾经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隐白:善治崩漏失血症三阴交:调血要学阴陵泉:祛湿要

穴大横:便秘要穴大包:脾之大络

五、手少阴心包经

阴郄治疗血症神门安神效果好

六、手太阳小肠经重点穴:少泽、后溪、腕骨、阳谷、支正、天宗、颧髎、听宫养老:老年性疾病,善治目疾天宗针感:肩背部涨甚至

乳房涨感

七、足太阳膀胱经重点穴: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

承扶、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京骨、至阴

膈俞:与血相关的病症四髎首取次髎,先取髂前上棘,斜向后下0.5寸

膏肓:慢性虚损性病症,肺虚性病症,阴虚气虚,偏补承山:抽筋

转筋至阴:井穴,矫正胎位。

八、足少阴肾经重点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大赫、水泉:

足跟部病症复溜:滋肾阴要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重点穴: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郄门主治急症间使:主神志病症,活血化瘀,行气要穴内关:活

血化瘀最好的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重点穴: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阳池:腱鞘囊肿,围刺外关治一切外感病症,解表要穴,痹症三阳络:嗜卧天牖:针感不易过强,易痉挛,针后遗感强

角孙灯火灸治疗痄腮十一、足少阳胆经重点穴: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

风池治疗面瘫日月治疗胆腑失常带脉为胆经和带脉交汇处风市:风

邪有关,过敏性,荨麻疹,皮肤瘙痒,大腿外侧疼痛阳陵泉可促进

胆汁分泌光明可以回乳足临泣:上病取下,耳疾目疾,偏头痛侠

溪清肝胆之热

十二、足厥阴肝经重点穴: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行间主身热泻肝火太冲清肝火理肝气十三、督脉重点穴:长强、

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神

长强治痣要穴腰阳关治腰椎疼痛中枢治中焦脾胃病筋缩舒筋缓急

神道安心养神灵台善治疔疮身柱促进小儿发育陶道火气之道大椎

退热效果好哑门治舌病症素髎:急救要穴水沟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

十四、任脉重点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檀中、廉泉、承浆中极拍小便后刺关元为小肠募穴有关穴位的整理

乳周的穴位归纳膻中任咳喘,胸闷,心痛,噎嗝,呃逆,产后乳

少等乳疾神封肾胸肺病症;乳痈;呕吐、不欲食乳中胃天池心

包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肺心病症;乳痈、瘰疬天溪脾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少膺窗胃咳喘;胸胁胀痛;乳痈乳根胃乳疾;咳嗽、气喘、呃逆;胸痛期门肝胸胁胀痛,口苦,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日月胆肝胆病;呕吐、吞酸等肝

胆犯胃病渊腋胆胸满、胁痛;上肢痹痛,腋下肿辄筋胆胸满、气喘;呕吐、吞酸;胁痛、腋肿

肘部穴位归纳穴位归经功能少海心心病、神志病;肘臂掣痛;头

项痛、腋胁部病,;瘰疬曲泽心包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痛尺泽肺肺系实热病症;肘臂掣痛,曲而不伸;

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急惊风;上下对应,膝关

节痛;曲池大肠上肢病;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肠胃病;五官热性病;隐疹等皮肤病小海小肠头疼,目眩,耳聋耳鸣,小指麻木,癫痫,高尔夫球肘肘尖经外奇穴瘰疬,痈疽,疔疮,

霍乱,肠痈天井三焦偏头痛,耳鸣耳聋,胁痛,瘿气,瘰疬,癫痫,学生肘肘髎大肠肘臂局部病

肩部穴位归纳肩髃大肠肩臂痛肩髎三焦肩臂痛,不能举肩井胆

肩臂痛,颈项强痛,上肢不遂,瘰疬,乳疾巨骨大肠肩臂痛,瘰疬,瘿气臑俞小肠肩臂痛,瘰疬天髎三焦肩臂痛,颈项强痛

腕部穴位归纳

太渊肺咳喘,无脉症,咳血,胸背痛,手腕无力疼痛大陵心包心

痛心悸,胁痛,胃痛,呕吐,癫痫

阳溪大肠头痛,耳聋,咽喉肿痛,腕臂痛,癫痫阳池三焦头痛,

耳聋,咽喉肿痛,腕痛,消渴,目赤肿痛阳谷小肠头痛,耳聋耳鸣,目眩,热病无汗,癫狂,腕痛颈颔肿养老小肠目视不明,腰

痛要穴,肩背肘臂痛腕骨小肠头痛,耳聋耳鸣,目眩,热病无汗,

癫狂,颈颔肿,惊风,黄疸,指挛臂痛

膝部穴位归纳梁丘胃胃痛,膝肿,下肢不遂血海脾膝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湿疹,隐疹犊鼻胃膝痛,下肢麻痹,脚气内膝

眼经外奇穴膝痛,腿疼,鹤膝风阴陵泉脾膝痛,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湿疹,隐疹阳陵泉肝下肢痿痹,呕吐,黄疸,小儿惊风,膝髌肿痛,胁肋痛痛委中膀胱腰痛,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腹痛,吐泻,癫疾,疔疮委阳膀胱腰脊强痛,腿足

挛痛,小腹胀,小便不利

踝部穴位归纳昆仑膀胱腰背痛,足跟痛,难产,头疼,项强,癫痫

申脉膀胱头疼,眩晕,失眠,癫痫,腰腿酸痛太溪肾肾虚之妇科、男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咳喘,胸痛,失眠,消渴

照海肾月经不调,带下,阴痒,失眠,嗜睡,小便频数,下肢痿痹,痫症大钟肾月经不调,二便不利,腰脊强痛,足跟痛,咳喘商丘

脾足跟痛,肠胃病,黄疸,痔疾,癫狂丘墟胆外踝肿痛,下肢痿痹,颈项痛,胸胁痛,目痛,中风偏瘫

胸锁乳突肌周围穴位天容小肠颈椎病天窗小肠颈椎病天牖三焦

颈椎病天鼎大肠咽喉病,瘰疬,瘿气,颈椎病扶突大肠咽喉病,

瘰疬,瘿气人迎胃经咽喉肿痛,噎嗝,胸满喘息,高血压,瘰疬,瘿气水突胃经咳喘,咽喉肿痛,瘰疬,瘿气气舍胃经咳喘,咽喉

肿痛,瘰疬,瘿气缺盆胃经缺盆中痛,咳喘,咽喉肿痛天突任脉

胸痛,咳喘,暴喑,咽喉肿痛,噎嗝,瘰疬,瘿气,梅核气完骨胆

经头疼,颊肿,颈项强痛,牙痛,癫痫,疟疾,咽喉肿痛风池胆

经头疼,眩晕,中风,项痛,外感

平脐的穴位神阙任中风,虚脱,元阳暴脱,腹痛,腹胀,痢疾,

便秘,水肿,小便不利肓俞肾月经不调,疝气天枢胃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病大横脾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病命

门督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病,不孕,赤白带,肾阳不足,小

腹冷痛,泻痢肾俞膀胱肾虚病,生殖泌尿,妇科,带下志室膀胱

肾虚,遗精,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入耳的经胃经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三焦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小肠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入目的经三焦前交颊,至目锐眦小肠至目锐眦,至目内眦胆经至目锐眦后肝经从目系,下颊里心经上夹咽,系目系膀胱起于目内眦胃经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任脉循面,入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