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说”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

若舍之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贰”,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像。

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之:

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人称代词,指郑文公。

将焉取之。代词,代增加的土地。

子犯请击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前“之”,代词,代秦国。后“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为什么。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兼词,“于之”,从哪里。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而: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于)子亦有不利焉。省略介词。

(郑伯)许之。省略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省略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宾语。

(郑国)共其乏困。省略主语。

若余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宾语。

(于)君亦无所害。省略介词。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此)君之所知也。省略主语。

(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省略主语。

(晋国)亦去之。省略主语。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此)君之所知也。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无乃不可乎。无乃……乎:恐怕……吧。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惧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同“猝”,突然。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陈”通“阵”,列阵。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则虽欲长侍足下。“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微太子言。“微”,古义:假如没有;今义:小,细小。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古义:不过,只是;今义:看顾,照顾。

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古义:既然这样,那么;今没有这个词。仆所以留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既祖,取道。“祖”,古义:路神;今义:祖先,祖父,祖宗。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至陛下。“陛下”,古义:殿前台阶下,今义:今指帝王、国君。

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原谅;今义:利用或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医生。

皆陈殿下。“殿下”,古义:大殿下面;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左右乃曰。“左右”,古义:近侍人员;今义:①方位词。左边和右边;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控制(动词);④方位词。用在数目字后边表示概数,相当于“上下”。

事所以不成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近侍人员;今义:①方位词。左边和右边;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控制(动词);④方位词。用在数目字后边表示概数,相当于“上下”。

复为慷慨羽声。“慷慨”,古义:情绪激愤;今义:不吝啬,大方。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方还柱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函封。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衣服。

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左右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兵:

进兵北略地。军队。

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军队。

不及召下兵。士兵。

不得持尺兵。兵器、武器。

诸郎中执兵。兵器、武器。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返回。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环绕。

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

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私下。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窘迫、走投无路。

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

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接近,趋向,走向。

轲自知事不就。完成,成功。

引:

自引而起,绝袖。挣扎。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见:

秦王必说见臣。谒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图穷而匕首见。凸现,显露。

意:

而伤长者之意。情意、心意。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意料。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思。

使:

使工以药淬之。让。

使毕使于前。让;使命。

使使以闻大王。命令,派遣;使者。

见燕使者咸阳宫。出使。

陈:

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通“阵”、列阵。

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看。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提: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携带。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投掷。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投掷。

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递进,并且。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表承接,就,或不译。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表转折,却。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表承接,就,或不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表修饰,相当于“地”或不译。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被动句。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被动句。

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省略主语。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 秦王。省略介词。

可以(之)解燕国之患。省略宾语。

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

取之(以) 百金。省略介词。

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省略主语。

(樊於期)遂自刎。省略主语。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省略宾语。

而为(之) 留待。省略宾语。

(荆轲)遂发。省略主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省略宾语。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宾语,状语后置句。

荆轲奉(盛)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盛)地图匣。省略谓语。

而卒惶急无以(之)击轲。省略宾语。

(太子丹)乃为装遣荆轲(使秦)。省略主语,省略谓语。

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前为(之) 谢曰。省略宾语。

(此)北蛮夷之鄙人。省略主语,判断句。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状语后置句。

(秦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主语,省略介词,状语后置句。

(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省略主语)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省略介词,省略宾语。

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省略主语。

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省略主语。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定语后置句。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省略介词,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为之奈何。即“奈何为之”,状语后置句。

取之百金。即“(以百金)取之”,省略介词,状语后置句。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状语后置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即“嘉为(之)先(于秦王)言”,省略宾语,状语后置句。常痛于骨髓。即“常于骨髓痛”,状语后置句。

燕王拜送于庭。即“燕王于庭拜送”,状语后置句。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所以,有用来……的。

而卒惶急无以(之)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

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

以故荆轲逐秦王。以故:因此。

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于是,就。

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表已然,已经这样。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遂:于是,就。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进入。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奉”,通“捧”,捧着。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约为婚姻。古义:约定结为;儿女亲家。今义:大约为;结婚的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古义:抵挡;今义:应当,当然。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不如因善遇之。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遭遇。

至鸿门,谢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在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会其怒。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见面,开会,聚会。

相去四十里。古义:距离;今义:到……去。

不过二十里耳。古义:不超过;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作名,小处。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以……为王,名词的意动用法。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连夜。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作动,接触,沾染。

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连夜。

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作名, 交情。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多次。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樊哙侧其盾以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斜侧着。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下,名词作动词,下来。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动词作状语,从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拔剑撞而破之。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谢:

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谢家来贵门。辞别。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谢,告别。

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介词,替;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去:

相去四十里。距离。

脱身独去。离去,离开。

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这。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

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义。

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对。

长子臣。比,介词。

复得见将军于此。在,介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判断句。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即“珍宝尽为之所有”,被动句。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宾语前置句。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状语后置句。

贪于财货。介词状语后置句。

良曰:“长于臣。”介词状语后置句。

孰与君少长。状语后置句。

项王、项伯东向坐。介词宾语前置句。

亚父南向坐。介词宾语前置句。

沛公北向坐。介词宾语前置句。

张良西向侍。介词宾语前置句。

披帷西向立。介词宾语前置句。

因(之)击沛公于坐。省略宾语的介词状语后置句。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为之奈何?状语后置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主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状语后置句。

沛公欲王于关中。介词状语后置句。

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宾语。

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宾语。

具告(之)以事。省略宾语。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

不可不语(之)。省略宾语。

奉厄酒为(之)寿。省略宾语。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范增数目(于)项王。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句。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省略宾语。

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状语后置句。

加彘肩(于其)上。省略介宾的状语后置句。

劳苦而功高如此。状语后置句。

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

玉斗一双。定语后置句。

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定语后置句。

沛公军(于)霸上。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欲王(于)关中。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不如因(之)善遇之。省略宾语。

为(之)击破沛公军。省略宾语。

(于)财物无所取。省略介词。

具告(之)以事。省略宾语。

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宾语。

不可不语(之)。省略宾语。

固不如(之)也。省略宾语。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省略介词。

因言(之)曰。省略宾语。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省略宾语。

窃为大王不取(之)也。省略宾语。

项王未有以(之)应。省略宾语。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省略宾语。

卫士仆(于)地。省略介词。

欲与(于)亚父。省略介词。

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省略介词。

还军(于)霸上。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

七、解释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的意义。

孰与君少长。少长:偏义“长”,年纪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入”,进来。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什么。

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

妇女无所幸。无所:没有什么。

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么。

且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跟......相......。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岂敢:哪里敢。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岂敢:哪里敢。

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

八、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比喻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形容出了极大的力气,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 3.(说,通“悦”) 4.(知,通“智”) 5.(“反”通“返”,返回) 6.(“振”通“震”) 7.(“还”通“环”,绕) 8.(“卒”通“猝”,突然) 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0. (“要”通“邀”,邀请) 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2. (“蚤”通“早”) 13. (“郤”通“隙”,隔阂、嫌怨) 14. (“坐”通“座”,座位) 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 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古义:那人) 4. (古义)眼泪 5. (古义)礼品 6. (古义)走投无路 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 (古义)宫廷的侍卫 9.投击 10. (古义)大腿 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今义:买。 19.古义:拿、举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 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 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 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 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 (造户籍册或登记) 18 (使眼色) 19 (用刀割刺) 20 (取道) 21(称王) 22 (连夜) 23 (象对待兄长那样) 24 (每日每夜) 25(像翅膀那样) 26(向上) 27(使……活) 28(使……跟从) 29(交好) 30(使……停止,制止) 四、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鄙俗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燭之武退秦師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罷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悅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倉猝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圍繞 6.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鴻門宴 1.距關“距”通“拒”把守 2.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3.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7.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進入,使動,使……進入 9.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の主人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の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の人 今義:出門所攜帶の(裝有衣物,食品等の)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夫fú,那個人 今義:夫fū,多用於外交場合,尊稱一般人妻子 荊軻刺秦王 士皆垂淚涕泣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提:古義:擊今義:用手拾起

股:古義:小腿今義:量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至陛下 陛下:古義:殿前臺階の下面今義:大王,皇上,皇帝 左右既前 左右:古義:大臣今義:方位名詞 願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 諸郎中執兵 郎中:古義:宮廷の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探路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一方 鴻門宴 範增說項羽曰 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 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古義:指崤山之東今義:山東省 相去四十裏。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約為婚姻 婚姻:古義:結成親家今義:結婚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古義:……の原因今義:表因果關系の連詞 秦時與臣遊 遊:古義:交往今義:遊玩、遊覽 四人持劍盾步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再拜獻大王足下 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非常:古義:意外の變故今義:太、很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燭之武退秦師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辭之 2.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3.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二)介賓後置 1. 以其無禮於晉(以其晉無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必修2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2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数词的意动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粤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 一、作者简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背景回放 被抛弃的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三、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作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通“薆”,译为“隐藏,遮掩” 通“现”,译为“出现” (2)说.怿女.美通“悦”,译为“喜爱” 通“汝”,译为“你”。这里代指“彤管” (3)自牧归.荑通“馈”,译为“赠送” (4)氓之蚩蚩 ..通“媸媸”,译为“笑嘻嘻的样子” (5)抚子无.怨通“毋”,译为“不要” (6)于.嗟鸠兮通“吁”,译为“叹息声” (7)犹可说.也通“脱”,译为“解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