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新编)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新编)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新编)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

●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是党中央在多年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上的重大突破。科学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中带来了危害。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而是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呢?因为后者的涵盖面更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天谈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不但涉及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所有人能否生存。这样的内涵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为广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含义,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源远流长,一直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并且产生了不少分支和变种。这一思潮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说成是超越历史、超越阶级、超越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在本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因此,决不能认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有什么渊源关系。当然,也不要一看到以人为本的提法,就敏感地认为这种提法和人本主义思潮没有划清界限。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二节学生观 命题点:“以人为本”促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我们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 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全面、整体、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 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地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和优点,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关怀学习后进生、困难生。在教学实践中要杜 绝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我们要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二)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所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这也是对自己 和对他人公正的前提要求。同时教师也要有坚持正义的勇气和较高的 教育技能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来提升人生修养和教 育修养。 (2)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正是现代师生观所要求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老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与学虽说是制度上的授受关系,

但是在人格上是一种完全的平等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 好恶为标准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理应给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几个人。 (3)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这条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中做到教育公正。这也 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老师给某些学习后进学生的单独补课, 提升学习成绩也是有必要的,给某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好地 发挥才能的舞台也是公正的。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耽误每个 学生的发展,这才是一种实质上的公正。教师要把握好公正的度,不 能够丢下绝大部分学生去抓所谓的“重点生”,这样违背教育全体性,也是违背教育公正性的行为。 (4)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现代教育出现一个问题:应不应该对学生实施惩罚?有些人反对惩罚,认为那样伤害学生心理健康。而绝大部分人认为教育的惩罚并不是目的,在一定情况下它同奖赏是一样的,都是用来促动受教育者成长的。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 们的评价。 (三)尊重热爱学生 学生和老师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是相互平等的。 (1)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全面的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隐私。给他们以自由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做出属于自己的 选择。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并养成开朗、乐观地对待生活的心 态和性格。 (2)对学生的“爱”和“严”要把握好度

思想汇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修订稿

思想汇报全面理解以人 为本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思想汇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尊敬的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如今讲到企业文化常用的词汇中必含“以人为本”,在国内外很盛行,很时髦,似乎一讲“以人为本”就表明他理解企业文化十分精透。但现下确实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存在片面理解,甚至走入误区,现从以下两点进行剖析和思考。企业应该以什么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涌现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理念究竟应该是什么? 当前,“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被一些人理解为: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进而又延伸到员工利益最大化上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以“员工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员工的薪酬和福利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员工不能自己制造利润。在企业价值链上有很多环,但最重要的一个环是客户而不是员工。 企业创造的价值,它是劳动、知识、管理、资源、信息、团队精神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所有价值创造都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获得。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客户第一”,“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任何企业都应该坚持以市场(客户)为导向。所以,作为

一个大的范畴,“以人为本”理念应该包括员工在内,但企业更应该突出强调“以客户为本”,因为它是企业生态和发展的命脉。 企业一旦形成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认同“以客户为本”,便会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契约。它告诉每位员工如何遵循这个契约,使员工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实现自我管理,无须制度和人去强制和约束。 企业以什么人为本?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泛指依靠员工办好企业;企业经营者要善待员工;做到抓人心、促人和,保发展等等。早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体现上述色彩很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波增强,大多数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这些变革无不涉及人的利益问题,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生强烈碰撞,令许多人对“以人为本”产生怀疑。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如果企业内部一味强调所谓的“以人为本”,希望风平浪静不要变革,大家都温情脉脉地太太平平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企业内部同样创造竞争和优胜劣汰氛围,让适者生存,才能面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杰克?韦尔奇上任GE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把GE员工分为20%是优秀的(A类),70%是一般

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必然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和必然趋势,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理清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含义,并要落实“以人为本”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在校大学研究生,我们自身也得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在历史上主要是相对于以神为本、以自然为本而言;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也主要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1。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真理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人民为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位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对束缚和限制的摆脱和超越,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涉及人的生活和人的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提高和改善,强调人的丰富性和完整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新课 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 中国基 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 20世纪 8 0 年代 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在今天看来, 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 是“以人为本”。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 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新课程改革理 念的关键一环。本人查阅了若干文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认真理解。 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一致的。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这种理性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人如何安身立命之上,主要是从实际经验出发,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也缺少科学、数学理论和形式 逻辑,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是群体化的、普遍意义的人,没有太多个体的因素,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 的个人。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 中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就突出了每个人的发展,在群体中还注重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具 有了更加个性化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引导下,课程文化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追求学生

以人为本 创建文明学校 促进和谐发展汇编

以人为本创建文明学校促进和谐发展 ——XX学院创建文明学校工作汇报 XX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XX高等专科学校和XX医科大学XX分校合并基础上,吸收XX华侨体育师X学校教学资源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新校初创,百业待举。校党政领导统一认识,把创建文明学校、迎接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三件大事作为重中之重的牵头项目,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围绕中心,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学校、平安校园活动,营造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快了三个校区的的实质性融合,校园面貌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书育人诸项工作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体制性转变。现将我校创建文明学校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确保“三个到位” 1、广泛动员,统一思想,确保认识到位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学校工作。党委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部署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利用各种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反复强调创建文明学校的重要性。三年来,学校先后召开5场全体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动员大会,每次会议都由院长主持,党委书记动员,把文明创建活动上升到事关学校生存发展、事关学校品牌形象、事关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高度,广泛发动,层层动员,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进一步统一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创建文明学校的决心和信心。 2、制定规划,加强领导,确保组织到位

创建文明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党政领导把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文明创建为载体,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素质,实现学校的健康、协调、和谐发展。2003年之初,校党委在讨论制定学校各项发展规划时,率先通过了《XX学院创建文明学校三年(2003-2005)规划纲要》,对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接着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学校所有党政副职任副组长,各院系(部)党总支书记和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的校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思想道德建设、校容校貌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平安校园建设七个工作小组,分头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各院、系(部)以及机关单位也相应设立了本单位的文明创建领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校、院系(部)还分别成立了文明督导组和督导队,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网络,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度,保证了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顺利开展。 3、多管齐下,营造氛围,确保宣传到位 学校通过电台、校报、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媒体进行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传,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影响,努力为创建文明学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校广播电台开设了创建文明学校的专题节目,定期对文明学校创建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报道。校报和校内各种系办刊物开设了创建文明学校专栏,及时进行动态报道,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刊登和文明创建有关的文学作品。学校和各院系部的、宣传栏、黑板报都设有文明创建专栏,宣传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实质及文明用语、文明礼仪、文明规X等相关知识。校团委和学生会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醒目位置X贴文明警示标语,时刻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校党委宣传部与地方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拍摄专题片、报送新闻信息等方式向社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b7701045.html,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作者:林春曹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03期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后,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该法的相关内容,并就其中的“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5个章节的内容作了深入的研讨。在学习与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对义务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这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标回归到了以人为本,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广大基层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在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16字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即是指学校的主人,包括求学的学生、教学的老师、管理的领导。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等级森严,学校领导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教师讲究师道尊严绝对权威,而学生则只能是循规蹈矩惟师是从,这是一种只见制度不见人的管理。显然这种传统的办学管理理念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之精神相去甚远,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发展中的学生、发展中的教师的精神家园。惟有以人为本,我们方可能会关注学生、教师的发展;惟有学生与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才会带来一所学校的真正发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所透射出的“人本主义”、“发展理念”是相吻 合的。 这里,谈两点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要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了清晰的说明,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重了。这部法中的第二十九、三十四条,都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案4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我国存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国 家提出以人为本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解深入落实和走科学发展道路;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教育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必要性;掌握如 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能力目标:通过认识科技和教育的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 间的关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感受科技和教育的 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并敢于批评和制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材料: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国的石 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九位。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时世 界的三分之一,淡水是世界六分之一,草地是世界的三分之一,矿产是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居世界第49位。 图片:

设问:以上说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国存在人口资源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以上说明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些问题的困扰?(人口环境资源) ――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及必要性? 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 ①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③是借鉴外国发展经验 ④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及必要性? (1)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必要性: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

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办学思想及其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1、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理论基础。 ①教育方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中提到了“两个服务”和“全面发展”。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是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②教育理念。现代学生观可以用4个命题来表达,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是指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二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③行业特点。陶西平同志讲过:“作为第三产业的学校,任务就是为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服务。”世贸组织也指出“教育服务贸易。”这就决定了学校是服务行业。但它又不同于社会上其它的服务业。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现实需要。 ①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学生当成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我们出发点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得做什么?”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问题。

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摘要:现代管理的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灵魂。那么要想在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让管理中的人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要转变理念,抛弃过去那种落后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人的因素第一”、“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观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管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Abstract: The focus of modern management has moved from the management of things into peopl e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odern soul. So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 people-oriented, must make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who m ust change their philosophy,the kind of abandon the past behind "object-oriented" management phi losophy, establish a "human factor first","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respect people "concept, th e pursui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 Keywords: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human management 近年来,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线内。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总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例如, 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万科的“人才是企业之本”;麦当劳的“勤奋的员工乃公司之宝”;联想的“办公司就是育人”;海尔的“我们现在惟一可怕的只是我们自己, 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长虹的“尊重每一个人”。这些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更多的企业只是把“以人为本”当成了一句口号, 好像一说到这四个字, 就赶上了潮流, 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达到宣传效果,但又有几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历史渊源及含义 (一)人本思想历史来源 以人本的观念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两千年前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苟子·议兵》中谈到“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意思是说,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强大,不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弱小。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国的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思想依据。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杜拉克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社会财富都是由人创造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视人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 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 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重视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培养员工。 二、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只有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才可能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亿国民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把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风尚。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有激动、有振奋,有实现精彩人生的无尽热情,也有困惑、有怅惘,有难以言说的精神迷思。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怎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契合人们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我们就能以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把握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

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我们就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一辈子追求信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为什么感人至深?刹那间抉择生死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粉丝无数?因为她们的选择,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价值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也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主体。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提升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就有了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就一定能描绘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

规范办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规范办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规范办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详细文章,觉得有用就请下载哦希望对网友有用。规范办学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陵水县东华初级中学 根据省厅、县教科局有关文件精神,对照《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和《海南省省级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指标及评分细则(普通初级中学)》,我校认真组织开展自评工作,现将我校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东华初级中学创建于1979年,位于陵水县椰林镇,与黎安先行试验开发区毗邻,环境优美,硬件设备完善,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400平方,经过36年的发展,校舍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约33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6.8平方米。校园内主要建筑包括:一幢含18间教室的教学大楼、三幢综合办公楼、三幢学生宿舍楼、四幢教师公寓、一幢二层学生食堂、一幢三层图书馆。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离,布局合理。 2、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81人,其中180名学生住校,学校教职工61人,其中在职专任教师57人,工勤人员1人,校警3名。大专以上学历5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本科学历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中学高级教师12人,占21%;中学一级教师25人,占44%;中学二级教师20人,占35%。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其分布较为合理。 3、办学硬件 学校现有校长办公室1间,精品副校长办公室1间,教导主任办公室1间,德育办公室1间,团支部活动室1间,教学楼1幢,教室18间,办公楼2幢,科组教师办公室7间,心理咨询室1间,医务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室(电脑总量51台)1间,物理实验室、仪器室各1间、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各1间,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各1间,乒乓球室、书画室、音乐室、舞蹈训练室、体育室、劳动实践工具室各1间,各类教学仪器均达到国家标准。图书馆1幢,藏书总量达27000万册,生均56.3册,学生食堂1幢2层,可容纳500名学生同时就餐。学生宿舍楼2幢,可容纳300多名学生住宿。学校有300米环形跑道一条,足球场1个,标准篮球场2个,标准排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2个,沙池2个。学校有教师周转房1幢24间。教师办公电脑56台,教室电子白板18套,会议厅多功能系统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移动网络接入10mb,全校区域覆盖。 二、学校自查自评工作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湖口县舜德中心小学:刘艳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抽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希望孩子能够寻求更多的学习路径,于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天真的孩子回答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那位上课的教师顿时语塞。姑且不论这个笑话的真假,笑过之后却引人深思:我们的教育似乎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为了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效果不择手段,我们的课堂太需要真实的东西。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忘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也曾经问过学生类似的问题,回答是五花八门。有说父母教的,这种学生我告诉他不光是书本上能学到知识,表扬他懂得向别人学习;有说自己在书上看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表扬他乐于学习,博览群书;也有一次,有个学生对我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当然我清楚我没有私底下对他说什么答案,但这件事却让我反思了很久:课堂是学生的,过多的提示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头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驴,没有主见。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以人为本,才会让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从这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我们今天的话题: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体现人文性。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 课堂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乐学、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学习。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它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课前教师轻松地与学生交谈:“我带来了两块饼,平均分给小华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吃,每人分几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块。”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我只带来1块饼,你们怎样把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人分到的饼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那该怎么办?”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 要让学生“乐学”,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探索就会有成功,学习的真正兴趣还在于经过艰苦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成功的愉悦是维持兴趣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教师的赞扬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体验,以致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获取成功。如教学“圆与周长”是放手让学生量一

医学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

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 赵宏程 [摘要] 以人为本的提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的概念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相对应的为医疗卫生领域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型期公立医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出困境,继续前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医疗卫生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这既是对传统发展思想重视物而忽视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片面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和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升华和创新。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旨在规定和引导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要向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和主线的方向转移。这一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本色,蕴涵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辨证统一的哲理,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和内涵 在我国古代,就有以人为本的说法。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现实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社会是人的社会,以人为本是我们理解人的世界,理解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离开了人这个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的世界,不可能有社会。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从事社会活动的,同其所处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紧密不可分割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与其生存条件、人的世界、社会以及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而不能将二者分割和对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的动物。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因而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身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从社会属性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科学、正确的理解以人为本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科学理解、正确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近年来,在一些人和地方,以人为本似乎成为时髦的口号,甚至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口头禅”,他们讲话、写文章言必称“以人为本”。但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以人为本的事情却屡见不鲜。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但在决策和发展中却常常忽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许多重大决策和重点工程脱离实际和人民的需要,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在会上大讲特讲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可实际工作中对事关人民利益权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却不闻不问,甚至置若罔闻;有的表面上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可实际工作中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漏洞百出、事故不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种现象?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内涵和实质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就是要科学理解、正确把握以人为本。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科学理解、在实践中正确坚持以人为本呢? 一、要正视人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正视人的地位。在世界万物中,人始终处于主体、主导的地位。除了人,其他诸如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一切关系和事物,都是由人支配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最主要、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以人民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的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在把权力赋予各级领导者后,有着对权力运用监督的权利。只要能对人的主体地位有个正确的理解,领导干部就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就会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责任,不断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 二、要发挥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关键要重视人的作用。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起着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正是人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才不断地改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