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兵器发展史

兵器发展史

兵器发展史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说出于曾以象牙为饰,另一说则认为将帅乃“王之爪牙”之意(私以为此说靠谱);明清时将各种用于指挥的旗帜称为“望旗”。

◆三大功用:聚众标识、指挥讯号、军威仪仗。

◇聚众标识:参照甲骨文,诸多会意字如“族”,从旗从矢,意为持兵器集合于旗下;“旅”从旗从从,表示众人列队于旗下——说明旗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用途是标识,后来很自然发展成为军心凝聚的象征。《虎钤经》说:“旗帜者,军中之标表也。”

古代最典型的标识性军旗该是将帅身后的大纛,成为他手下人马的精神支持。最常见到古装剧中将帅的姓大书于其身后的旗子,如著名的“岳家军”的“岳”字大旗(《宋史?岳飞传》:“以红罗为帜,上刺岳字”),李自成的“闯”字旗等。但在一些先秦剧中,如某秦国公族将领,身后竟挂起硕大一个“嬴”字(寒,囧….)先秦男子不称姓,称姓者唯有女子——这种称姓的“丢人”的做法还高挂给人看?一直以来都很想搞清将帅之号书于旗的传统究竟起于何时,以及先秦旗号如何书之,可惜本书亦未十分明确,只说《墨子》中有“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曰若先秦,这个“某”会是男子之“氏”“字”还是“名”?貌似这三种与“子”连称都可以。想到齐、卫等东方诸国常将人之名与子连称的习惯,如灭燕之齐将陈达被称为“达子”,不知其将旗上可会书这一称谓?《左传》中提到“郑伯之旗”(《隐公十一年》)、“子重之旗”(《成公十六年》)“姑蔑之旗”(《哀公十三年》),想必在旗上各书以“郑伯”“子重”“姑蔑”二字?又想到《诗经》中不乏溢美的“赫赫南仲”,其帅旗上会有同样赫赫然的“仲山”(其字曰仲山甫)二字么?总之,待考。

象征军心的纛旗有着非同一般的神圣地位,是兵士们的精神支柱,是主帅的护身符(《太平御览》:“牙旗者,将军之精”),古代战争中一般都有战前祭牙旗的仪式。在战争中,旗手的作用都非同小可,标识旗不倒就意味着军心不散,古今中外亦然:

——大家都嘲笑鄙夷的卫懿公在与狄人作战中,虽“卫师败绩”但仍“不去其旗”,最终导致自杀式的灭国之灾;

——汉献帝初平二年,袁绍部下曲义与公孙瓒大战,曲义“到瓒营,拔其牙门(牙旗)”,于是公孙瓒大溃;

——岳飞抗金初,随从王彦渡河,到了新乡,金兵气势甚盛导致王彦怯战,这时“飞独引所部鏖战,多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

——在苏联电影《解放》中,苏军旗手把镰刀斧头红旗插在柏林国会大厦顶上的过程有若长一段,其

意义可想而知。

纛旗标识军心,而军中每部还有各自的营旗标明隶属位置,每一旗下的士兵要始终战斗在自己的范围内,这就是“麾下”一词的来历。从一些杂记来看,中国古代的营旗似乎曾以五方五色标明方位:前军红旗,后军黑旗,左翼青旗,右翼白旗,中军黄旗。作战时,士兵就在自己的旗下冲锋陷阵,直到旗帜不保才算整体覆灭。所以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写下规定:“凡失旗鼓旌节者,全队斩;或为贼所取者,亦全队斩”。

◇指挥讯号:具体说是视觉的指挥信号。由于视觉的延续性,视觉信号传递的信息往往较为正规和重要。因此,兵事中的视觉讯号常用来传达、传递重要的、主要的命令。从这种意义上,后来的信号灯、信号弹就是信号旗的延伸。

旗子的种类除了作为标识和仪仗的将帅大纛和各个基层军官各自的营阵旗,各种指挥旗恐怕难以计数了——想想古代兵书中的阵型、兵法、权谋有多少?关于指挥其变幻的信号分子“旗”

那该有多少种?指挥队形的有“望旗”“认旗”“变队旗”等,通过颜色、形状和旗语逐级传达各种指挥讯号;还有一些经过艺术作品渲染的用来别军种、壮军威的“五方五帝旗”“二十八宿旗”“八卦九星旗”等等……隐隐觉得,这里不宜再展开种类的讨论了,不是鄙人懒,是怕到时覆水难收,歪了主题,跑了看客^_^

◇军威之用: 旗子的标识性作用让它与生俱来就有威严和神圣的崇高地位,故很自然就发展成仪仗之物。在战时当作伪装有疑兵之奇效,完全可以达到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减灶的效应。对于灶膛来说,旗子的效果恐怕更加明显。当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就曾“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地救隋炀帝于突厥之围。再推测当年二十六岁的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单于主力十万人马十多日恐怕也有此举,虽未见详细战事经过,但想必精通兵法的李陵也很好地利用了旗帜的疑兵之谋。李陵之败在于没有援军,使他无法成为以少胜多的又一战争奇迹,可惜了……

===鼓之源流、种类、功用===

相比于旗,鼓的问题稍微简单一些,要点见下:

◆起源种类:按《礼记?明堂位》,传说中的伊耆氏之时就有土鼓,应为陶制的鼓,现今仍有遗存;放到传说中恐怕更早,《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不是记述黄帝杀了只有一只脚的怪兽夔,以其皮做了“声闻五百”的鼓么?根据殷墟发掘的铜鼓文物,综合上述两段传说文字,可知鼓的最早形态无非陶、革、金三种。

◆战争功用:营造声威、指挥讯号。

◇鼓噪声威:原始的鼓应该是在围猎时吓唬野兽用的,随着人类的进化,从生物界

的种间斗争转为种内斗争,鼓的原始作用也就从吓野兽变成了吓敌人。《吴子兵法?应变》:“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墨子?备梯》:“四面鼓噪,敌人必惑”……都是说利用鼓声营造的声势在心理战中占上风。宋将韩世忠之妻梁夫人“亲执桴鼓”退金兵的佳话便是经典一例。由声威上升为仪仗是同旗帜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为何一直以来的军乐都以鼓吹乐为主。

◇指挥讯号:众所周知古代战争以击鼓为开战信号,实际上,鼓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战事当中。当士兵开动后,指挥他们整齐划一地使用武器的不再是旗帜,而是鼓声。从某种意义上,人的听觉比视觉更为灵敏,鼓点所承载的信息在战争指挥中比旗语更加有效,更何况,眼睛看着敌人就没法再注意旗子了,战时大的命令以色彩鲜明、形状硕大并高高挂起的中军大纛来传达,但具体的细节命令是必须用鼓声来完成。某一通鼓点对应某一个命令,士兵们以平日训练出的条件反射在战场上令行禁止。所以,当时的主帅时刻不离开指挥鼓,他们站在那里也不是只拼臂力敲个痛快,而是用很大的力气在执行一个电报员的工作。这样就很能理解著名的郑、晋铁之战后,晋国主帅赵鞅(赵简子)在和人夸功时说自己“伏弢(弓袋)呕血,鼓音不衰”时的得意之情了;另外,也很是怀疑韩世忠夫人恐怕擂的不仅仅是助威鼓,而是指挥鼓吧?

===金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种类:

金在上古泛指金属,基本等于铜合金。由于工艺技术的复杂,战争指挥三大工具中的老三——金的起源比旗鼓稍晚,

最早的青铜指挥工具来自于乐器——青铜钟、铙(有木柄、口向上敲击的钟)、钲(又名丁宁,一种长钟,也有木柄)、振铎(大铃)、錞于(一种上大下小,顶上有纽的钟)等;随着战事的扩大,先秦钟一类的铸造过于繁杂,汉代以来从行军炊具鐎斗演化出“刁斗”(又名金柝)这一新式“金讯号器”;宋代以后,又从西域民族传来了我们熟知的锣,锣的制造工艺远比钟一类简单,虽不及钟声优美,但指挥声效有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钟鼓齐鸣”慢慢变成了“锣鼓喧天”。

◆战争功用:声讯号

金属发出的声讯号音频较高,比起响度大但频率低的鼓声更有穿透力,高亢刺耳的声音更易引起注意,作为一个突然的终止信号是很有效的,所以金一般是作为鼓的刹车来用的。先人对钟鼓的安排并非随机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实践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战争和音乐联系甚密——突然悟道:最早的乐人和军将都被称以“师”,难不成是转行的结果?且显而易见

,乐事中的钟鼓同兵事中的作用基本一致,《诗?小雅?采芑》谓之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上溯到先秦古乐便会发现,小钟(钲、铙一类)用来“节鼓”,就是为单调的鼓声做节拍伴奏;而大钟则用来“止鼓”,等同于鸣金收兵了。

===声讯杂项===

在基本的“三官”之外,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声讯号指挥工具。

◆角:最典型的就是汉代从西羌传来的,以动物的角做成的“角”了。角在某些时候也取代了金,有“鸣角收兵”的记载,但尚不见“鸣角开战”的先例。说实话,角发出的声音悠长悲凉,如野兽之悲号,听来让人揪心,没开打先泄了三分气,不知众多历史剧中战前那悠长号角到底用意何在。不过,角的优势在于它发出的声音极为悠长,可传递甚远,故更多时候用来预警,在人数庞大、分散过长的军阵中也能发挥重要的联络作用。如《虎钤经》说:“近世列阵……或阵形长,为山谷所掩映,虑不能照……则吹之为号,中军吹而应焉。这种声音结合边塞苍凉的自然环境,成了唐宋边塞诗词人常用的渲染手法。“金鼓”变成了“鼓角”,新的战争元素带来“梦回吹角连营”的诗意。

◆唢呐、哱罗:再后来,野兽之角的天然吹奏器也逐渐正规化,宋以后,从一贯空旷荒凉的金元传来了另一种原理相同的军乐器——唢呐,大唢呐也叫喇叭(啧啧,一看就是外来的音译词);与唢呐走同一路线的还有明代的哱罗,具体形制不太清楚;在火药技术在军工中迅速发展的明代,炮声便当之无愧成了始动声讯号最有效的工具。

◆炮、铳:也就是在这个冷兵器时代的尾声,用来收兵的金、预警的角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火炮、火铳作为声讯指挥信号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节庆中的礼炮、欢迎礼宾中的鸣枪致意也是这种习惯的孑遗。冷兵器时代的正面列队交战随着火药的兴起而终结,金、角,以及指挥搏杀节奏的鼓都随之没落。新式战争指挥信息系统的出现就意味着新式战争模式的形成。

新式战争指挥家们的能力在战局的比重中越来越少,这大概就是冷兵器时代“战神”们身上有着更为璀璨光辉的原因吧。

===古代战争指挥中的信号规则===

号令三军的统帅相当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这毋庸置疑;但这些号令如何像神经网络模型一样传递,显然不可能是文艺作品中总结的“击鼓出战,鸣金收兵”就能概括清楚的。其涉及的复杂的信号模式究竟是何种摸样,未必人尽皆知,不然,也不至于多少古代战争的场面显得如此简单幼稚了。

在古代,对于一个征召入伍的士兵来说,每天的必修功课就是熟记并操练一整套繁复

的口令——当听到什么样频率、什么声音的鼓声该如何制动,当看到什么颜色的旗子以什么样的角度向什么方向以什么速率挥动及挥动多少下该如何反应……这种号令的实施历来被战争指挥者所重视。戚继光在撰写的《纪效新书》中说:“古今名将用兵,未有无节制号令、不用金鼓旗幡而浪战百胜者。”戚帅因此严格要求征召来的义乌矿工“各于长夜,每队相聚一处,识字者自读,不识字者就听本队识字之人教诵解说,务要记熟。凡操练对敌,决是字字依行。”军中各种指挥号令是日常考核的主要内容,戚帅手下的士兵就常被点背,有点类似于如今的中小学生背课文,但惩罚就严格多了:“若一条不记,打一板”,不过,士兵如果有犯小错误的,能记背一条同样也可以免一板。这样的赏罚措施下,很快就训练出一支令行禁止的戚家军。

由此可知,古代使用旌旗金鼓一套指挥方式,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各种信号从而有效地号令三军的举动行止。新兵训练的主要内容,称之为“教旗”,顾名思义主要以令旗来指挥各种行动,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新入伍士兵一般都要进行的3-5个月的新兵训练营;战场的搏杀则以鼓声的大小速度来指挥。鼓声动开始出击,鼓声不止是不允许后退,鼓声大作便意味着拼死进攻……至今我们仍用“鼓舞”“鼓励”这类字眼,不知是不是古代战争条件反射的孑遗?可惜,关于古代进军打仗的具体号令,诸如旗子的使用、鼓点的信号,如今大多不得其详,有的只留下一鳞半爪:

◆旗的信号:

旗帜信号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军阵队形变换,延续至今的信号灯、信号弹也是如此;另外,在响声极大(如炮兵阵地)或需要隐蔽(伏兵)而声讯号失去传递效能的时候旗帜信号起着重要作用。

◇应旗:《通典》引《李靖兵法》,中军主将发号施令后,各部旗官立即按命令树起自己部分的方旗(五方五色:前红后黑左青右白中黄),然后各方下属部队纷纷再树起本部旗帜,这种多米诺骨牌一样的信号传递就叫做“应旗”。

◇垂旗与交旗:《李靖兵法》中:哪方指挥旗帜向下低垂,受令部队就要跑步前进;两支或数支旗帜相交,这几支受令部队就要合队。

◇斥候敌情的五色旗与“高招”旗:还是《李靖兵法》的:部队行进时前哨会配备五色小旗

和“高招”(旗杆很高的旗)各一套,以斥候前方敌情。若遇树林则举青旗,水泽举黑旗,敌兵举白旗,险要山势则举黄旗,烟火举红旗;前方道路只能单行则举一面“高招”,同理,可并行两列则两面,以此类推

◇磨旗:“磨旗”是《李靖兵法》中提到的一种

旗语,是发现敌情时将旗帜旋转挥舞状:敌少则磨白旗,敌急则莫红旗(类似于红色警戒),敌缓则磨黄旗,已无路可退而必须交兵时则磨黑旗。磨旗的方向代表着敌兵的方向。

◇以上只是很基本旗语信号,实际中应该复杂得多,据《虎钤经》记载,主将所用的指挥旗有五百面之多,有的与各队旗帜一致,可用来直接命令;有的与各队旗不同,是主将才能发布的命令信号。

◆鼓的号令:

鼓的号令职能是指挥战阵中士兵的行动,在今天的体育比赛中还能见到其孑遗。

◇《司马法?严位》中将战鼓分为七种:“鼓旌旗”——开合旌旗以进军的鼓声;“鼓车”——令战车前进的鼓声;“鼓马”——令骑兵前进的鼓声;“鼓徒”——令步兵前进的鼓声;“鼓兵”——令持特种兵器前进的鼓声;“鼓首”——令四顾观察的鼓声;“鼓脚”——令前进速度变化的鼓声。

◇《吴子兵法?治兵》:“一鼓整兵,二鼓习陈(阵),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这里的一鼓、二鼓省略了量词“通”,前面提过,根据《卫公兵法》,一通为三百三十三槌,因此可以想象这种鼓点应该是密集急促型的。

◇《通典》引《卫公兵法》:“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鼓声止,角声动,吹十二声为一迭。角声止,鼓声动。如此三角三鼓而毕之”。

◆金的号令:

◇鸣金的一般原则:鸣金一声:停止行动;鸣金两声,各自退回原处;鸣金三声:转身向反方向行进。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戚家军的“鸣金”就复杂得多,不仅涉及发声的器物、声音长短、鸣声次数以及相伴的其它指挥信号:

——凡吹唢呐(又称掌号笛),是集合各营队之首长到中军议事,听取吩咐;

——凡槌喇叭(又称掌号笛),第一次是通知伙兵做饭,其余所有人收拾武器行装,第二次是开饭,第三次是出发。

——凡喇叭吹出“天鹅声”,即长声一响,是要士兵们齐声呐喊;

——凡在行进中吹出“摆队伍声”,各部立即停止行进,挨营摆队;摆队已完,再吹第二次“摆队伍声”,是要立即形成迎战的队列。

——凡喇叭吹一长声,同时放铳一次,是表示部队要改换行进方向,各部应立即看指挥旗的指令。

——凡吹哱罗,是要休息者起立;再吹一次,是要骑兵上马,车兵附车,步兵执器械。——凡打锣,是要骑兵下马,车兵上车;再打一次,是要大家坐地休息。

——凡休息时在擂鼓中举黄旗,同时放铳,是要歇营,兵士可以出营汲水、打柴、放马。——凡打钹,是要兵士回队,再打则要各小队并为大队。

——凡指挥官

要发布一项新的命令,恐人不知,失于眼视,一般先放炮一个,提醒大家注意,再用旗帜金鼓等发布命令,故凡闻炮声,就要专心侧耳,观察或听取有关的号令,这叫“变令炮”。

——凡主将升帐、升旗、开闭营门均要放炮,有时还要金鼓齐鸣。

===花絮===

中国兵法讲“出奇制胜”,就是个别情况下的别出心裁,甚至反其意而用之。

何良臣的《阵纪》中记述“旗为进导之司,尤能遮蔽矢弹。如南夷惯用毒弩边箭、鸟铳药标,到身即死。是以南将多以健士磨旗当先,翼兵驰进。盖缘弩箭弹标,著旗即下。”从这段记述很容易联想到当年秦一统后大军南下岭南,一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秦军初战不利,恐怕就没少遭到这种攻击。

《梦溪笔谈》记述了北宋与西夏的泾源一战,名将狄青出奇计改变号令:鸣钲一声,停止行动,两声,假意退却,待钲声结束立即全力反攻。初战,应钲声而退,以至于“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正笑着,可爱的天使大军一举反攻,“虏兵大乱,相蹂践而死”。

冷兵器时代三大兵种的演变与发展

冷兵器时代三大兵种的演变与发展 冷兵器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周、三代至公元589年的隋唐。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科技长期处于铸剑,锻刀阶段,军事活动基本上以使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为主,军事武术战略战术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主张慎战、义战的战争观;全面、系统的制胜观;德法并用的治军观;奇正结合的致胜观等等。冷兵器三大兵种:骑兵,弩兵,步兵。 骑兵在火器出现前一直是攻击力最强的兵种。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于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10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

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40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40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

本科论文 题目:中国机械发展史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近代,中国机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小型夯实机械;热处理;锻压;铸造;热加工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如商周 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制陶用转台);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春秋至魏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西汉中期已炼出灰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铸铁件。铸铁热处理技术也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到 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战国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车轮的制造工艺。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 秦汉时期: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 艺的水平。东汉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有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里程。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自动离合装置的发明,说明传动机构齿轮系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已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齿轮和齿轮系。有大量棘轮,也有人字齿轮。特别是在天文仪器方面已有比较精密的齿轮系。张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发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到三国时期,马钧将50综(分组提放经线的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绫机都改成50综12蹑和60综12蹑,提高了生产效率。马钧还创制了新式提水具翻车,能连续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汉武帝时赵过既已创制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在这一时期,大型铜铁铸件和大型机械结构陆续出现。五代时铸造的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宋代木结构水运仪象台高3丈5尺,宽2丈1尺。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中国机械简史

中国机械简史 冯立升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机械的形成和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时也有一些骨制工具。在工艺方面以石器打制工艺为主,主要是经过敲击和初步修整使石块成石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状趋于合理。当时的石器工具的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尖状器、石球、石矛和石镞等,这时出现的其他材料的工具有木捧和磨制的骨针等。弓箭的出现表明这时的机械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在石器制造方面以磨制工艺为主,同时对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过程。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锛、斧、铲、凿、磨盘、磨棒、杵臼、钻、网坠、纺轮、犁、刀、锄、耘田器等。工具的种类不但有所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少专用工具。这时还出现了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三个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西周时期。从动力方面看,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使用畜力和风力作为原动力。古车和风帆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动力出现。商代已经开始用牛来耕地。这一阶段已广泛使用犁来耕地。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铜器,但没有大量使用。商代青铜工具和器械开始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到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青铜冶铸工艺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制作小件器物,发展到用多块范、芯组成的复合范制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这一阶段后期,陶范熔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发展为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 传统机械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钢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制造高效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随着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用生铁来铸造多种机械,特别是农业机械。这一时期锻造工

西方机械发展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阶段,并朝着更加文明、更加先进的道路前进;回顾历史,人类机械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机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阶段,目前正处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高技术革命浪潮之中。对机械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理解机械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含义以及机械文明的内涵。

最原始的简单机械,可以追溯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期,工人利用“滚子木”,滑轮,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将一块块巨石搬运到高处,建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建筑奇观。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 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 常指南”。

风车 2000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古老的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 风车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的机械装置。简单的风车由带有风蓬的风轮、支架及传动装置等构成;风轮的转速和功率,可以根据风力的大小,适当改变风蓬的数目或受风面积来调整;在风向改变时,必须搬动前支架使风轮面向风;完备的风车带有自动调速和迎风装置等。具备发电用途的风车又称为风力发电机。

兵器发展史

第一讲兵器发展史 [活动主题] 兵器发展史 [活动目标] 通过对兵器发展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兵器发展的阶段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兵器发展的因素及我国及世界武器装备的现状 2.通过设计一件兵器,培养学生象想力及简单的作图能力 3.通过撰写“兵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小文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阅读《兵器》、《世界兵器》等书籍 [实施过程] 1、军事史专题选修课绪论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发展故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然而,战争却不时睁大眼睛伺机为虐。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史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据学者们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2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时至今日,战争已经吞噬了35.4亿人的生命,它消耗的财富难以计算。只在20世纪的50年里,人类用于战争的费用就高达47万亿美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供全球人口50年的生活消费,或让5亿多个家庭都能享有一座豪华的宅院。当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中挣脱出来,试图建立和平家园时,接踵而来的局部战争却把人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调查显示,二战结束以来,引发了近800场局部战争,其中美国参与的就有50多次,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刮起战争风暴。 冷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并没有因为华约的消亡而停止自己的步伐,相反,正变本加厉地扩充着自己的势力,更加充满了进攻性和支配世界的愿望。这次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这不能不使我们警惕。 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发生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大战在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但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局部战争不能排除,军事冲突难以避免。我国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酿成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有的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威胁。可见,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还面临着多元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军事威胁。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强国力和国防建设,做好充分准备来制止战争,赢得和平。 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要问:为什么塞拉利昂局势依然复杂?为什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为什么“和平之城”和平难得?为什么印巴克什米尔冲突旷日持久?为什么埃厄边界剑拔弩张?为什么巴以冲突流血不断?为什么阿富汗和平遥遥无期?…… 我们渴望和平,但我们决不畏惧战争,我们要研究战争距我们有多远?什么会导致战争?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世界机械发展史

世界机械发展史 Machiner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摘要:按时间顺序从三个阶段叙述世界机械史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世界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紧密联系的,每一个时期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曾使得人类的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人类社会质的改变,并且对未来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猜想,并思考机械发展背后的污染问题。 Abstract:Chronological narrative 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achine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achinery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each period has its ow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made a leap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bring about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huma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trends guess machinery and mechanical think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lution problem. 关键词:机械发展古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发展史 Keywords:Machinery development Ancientmachine Machine machinery Developmen thistory 机械(machinery)是机器(machine)和机构(mechanism)的总称。各种机构都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至于机器则都是根据某种使用要求而设计的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传递和变换能量,物料和信息,机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人类自从用机械代替简单的工具,使手和足的“延长”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展。而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机械的飞速发展,更是使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可以说,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超越自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发展史。 1 世界机械发展的三个阶段 世界机械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紧密相连,根据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7000年城市文明的出现到公元十七世纪末为机械的起源和古机械发展阶段,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为近代机械发展阶段,由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为现代机械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曾使得人类的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了人类社会质的改变。下面按时间来分,从三个阶段来叙述世界机械的发展史。 1.1机械起源和古代机械发展阶段 据世界考古家发现,公元前7000年,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立杰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找的机械———车轮或许是此时诞生的。车轮是人类重要的发明之一,正是由于车轮的诞生,才是车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最早的车轮是用来制陶的。当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机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开始变得更加实用,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的金字塔,便是从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埃及巴达里人发明的搬运重物的工具慢慢建立起来的。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的苏美尔诞生了带轮的车,是在橇板下面装上轮子而成。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开始普及青铜器,青铜农具及用来修造金字塔的青铜工具(比如:凿子)在此时已广泛使用。 公元前2800年,中国中原地区出现原始耕地工具——耒耜(木制)。 公元前2800年,青铜器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周边,西域的游牧民族(现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现锡青铜铸成的铜刀。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埃及古代墓葬中曾发现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两轮战车。

中国古代刀剑发展

中国刀剑发展 鲁妙然·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刀光剑影,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战争图景,中国大地上也不例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均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刀剑。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出现过的各种刀剑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主要论述石器,剑和刀,其中刀是重点。 1.兵器的黎明——石斧的时代 在讨论刀剑以前,我们先简述一下兵器的产生: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将石块、木棒、藤索加工成斧、钺、弓箭等生产工具,用以狩猎和抵御野兽的攻击。随着社会进化,氏族部落产生,部落间争斗频繁,凡是带利刃的工具都被人们用以相互厮杀兵器的功能。随着争斗的加剧,工具难以胜任,迫使人们制作更有威力的专门杀伤器具,于是兵器与工具开始分离。之后私有制出现,部落联盟转化为有阶级国家,战争升级,兵器与工具完全分离,自此兵器正式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兵器区别于工具之处是它的作用对象是人,专门用来杀伤人的器具才是兵器。 石斧是人类最早用以互相残杀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开始减薄斧体,加大刃面,形成了新的兵器——钺。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于蚩尤造兵的传说,传说中皇帝发明了剑,蚩尤发明了五兵:戟、剑、钺、刀、弓弩。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可靠,尤其是在石器时代,刀剑这样的兵器的刃面若用整块石料磨制,其韧性必然极差。国外似乎发现过一种将许多锋利的石块用绳绑在木棒两侧排成两排的剑,但我国似乎并未发现过这种形式的原始剑。一般认为在进入青铜时代后,刀剑才开始出现。

2.青铜到钢铁——名剑的传说 自夏开始,直到战国,前后约两千左右,是青铜的时代,并在末期开始步入钢铁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剑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发现红铜的硬度由于石料,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会了冶炼金属,并进一步将红铜冶炼成青铜,步入了青铜时代。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工具是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和甘肃省永登城蒋家坪出土的铜刀,用单范铸成,距今约5000~4000年。 在青铜时代前期,普通士兵使用最多的兵器实际是戈与矛等长柄兵器。刀剑主要是做为近身防身工具。且由于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所以这一时期是我国剑最为辉煌的时期。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 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 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 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 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 主要以木作鞘。 西周的护身青铜短剑成柳叶状,有中脊 无剑格,剑茎扁平较剑体窄,上有穿孔,可 能用来缚木柄。

现代机械的发展历程

世界机械发展史 庞立 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从四个阶段叙述世界机械发展的历程,每个时期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曾经使得人类社会飞跃发展,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对未来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猜想以及揭示 机械发展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机械发展史原始机械古代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1.09.207 1 前言 机器(machine) [1] 由有零件组成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者转化成机械能。机构(machanism)是由 多个构件组成,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如下图的内燃机的结构 图中曲轴、连杆、活塞和气缸组成了连杆机构;凸轮、顶杆和汽缸 体组成了凸轮机构。由此可见一部机器可能由一种或者多种机 构组成。强调一下机器实现的是能量的转化,而机构实现的是力 与运动的转变。但是从运动的观点来讲,机器和机构并无差别。 习惯上用“机械”(machinery)一词作为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2 世界机械发展的四个阶段 世界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紧密相连,这里有必 要简单介绍一下。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可以分 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至50万年前的这 一阶段称之为原始阶段;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大约公元前7000 年 至18 世纪初为古代机械发展阶段;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为近代机械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初到现代为现代机械发展阶 段。 2.1 原始机械发展阶段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几次决定人类命运的大革命。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至50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了 最简单的机械——石斧、石刀之类的天然工具,劳动造就了人,人 类发现并使用了火,食用熟食使人类更加聪明,而且延长人类的 寿命。 2.2 古代机械发展史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7000 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 立杰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早的车轮或许是此 时诞生的。公元前4700年,埃及巴达里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那 时出现了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如图a)、滑轮(如图b) 和滑橇等,在建造金字塔时就使用这类工具。介绍古代的机械发 展史不得不介绍中国,公元14 世纪以前,我国的发明创造在数 量、质量上以及发明时间上都是领先的。例如四大发明,指南车 (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 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如下图c)等等。可 惜15 世纪后,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而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 西方国家开始发展自然科学,兴办大学,培养人才。到公元15世 纪,西方的机械科学已超过中国。1698 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 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 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2.3 近代机械发展史 18 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

中国轻武器发展史

中国轻武器发展史 步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她五十岁的华诞。中国--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正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五十年的辉煌成就,写下了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史诗。国防现代化建设,则是这首交响史诗中一个重要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人们所熟悉的轻武器,她是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轻武器事业经几代人的努力与追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引进与仿制到自行设计与研制,从借鉴国外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断进取,不断飞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轻武器发展道路。今天,让我们翻开新中国轻武器发展史册,聚焦各个年代,展示五十年的光辉业绩。 50年代引进与仿制轻武器发展迈开历史步伐 新中国成立伊始,年轻的共和国面对的是战争废墟,百业待兴。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开始了建设宏伟的共和国大厦的新长征。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是极其陈旧落后的,基本上是缴获而来,还有很多是战争年代土法上马制造的。当时人民解放军拥有各种枪械200余万支(挺),还有数量不详的手榴弹及掷弹筒。其中步枪、冲锋枪、手枪约占94%。品种繁杂,破旧不堪,缺少配件,仅步枪口径从6.5mm到11.43mm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产于20多个国家,真可谓是“万国牌”。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兵器工业,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政策又使中国不可能从西方国家购买急需的武器装备。枪弹也十分匮乏,有时一支枪只能配发几发枪弹。在抗美援朝初期,中央军委曾通令全军搜集、翻修枪弹,全力予以保障,但也只供应了1.2亿余发,仅为头两年作战实际耗弹量的70%,其余仍然依靠战场上缴获予以补充。为了摆脱困境,中央决定:一是从苏联进口部分枪械和弹药;二是仿制苏式枪械。 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89万余支(挺),弹药也基本有了保证。在进口的同时,我国开始着手仿制苏式枪械。1950年10月26日,兵工战线在简陋的工业生产条件下,成功地仿制了苏7.62mmППШ-41式冲锋枪,命名为50式7.62mm 冲锋枪(见图1)。随后开始了批量生产,共有3.6万支冲锋枪出厂,并装备部队投入使用。此外,还仿制生产了7.62mm手枪弹720万发,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为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3年开始正式转入仿制苏式武器装备。首先,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枪械产品技术资料,到1954年底,中国兵工战线仿制的苏式枪械有:54式手枪(仿苏ТТ30/33式托卡列

古代军事史 冷热兵器的发展史2

2.冷热兵器的发展史 所谓冷兵器,就是用人力或简单机械力作为动力,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守备设施的战斗工具。总体上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其中进攻性又分为:短距离,形如刀、剑、匕首等长距离:弓箭、矢、抛石机等。防御性的有:盾,铠甲等。 1.史前时期,为石质兵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时代,成为车战时代军队中装备的主要兵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制造业日趋发达。各类青铜兵器如戈、载、刀、矛、萧关、弓努,都得到进一步和发展。 2.战国末年,出现了更为先进的铁质的兵器。战国末年,也有钢铁兵器开始正式装入部队。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量销毁青铜兵器,促进了铁兵器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是冷兵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钢铁的兵器逐渐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成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另一方面,主要的兵器种类发生了新旧更替。像钢铁的戈和戟取代了铜质的戈和戟。东汉末年,剑退出了战争舞台。 4.两晋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间,兵器发展的重点是改进骑兵的准备方面。如人穿的铠甲,以及马具都已铁制为主。4.隋唐时期,继承南北朝的传统,但是重装骑兵的重要行下降。,可以说是世界的大哥了,经济,政治与文化高度发展,让中国更有资本去发展科学研究,一不小心就发明了让世界震惊的火药。有名的武器便是火枪与火炮。 5.五代经十国到时期,是国力衰退,军队无战斗力,这个时期的武器比起唐朝没有太多的发展,但是也有新兵器及装具的发展。传统的仍以刀枪为主,同时每类下又各形成若干分支,同时大量采用各类棒式兵器,还有锤击兵器。弓箭仍是当时最主要的远射兵器。6但是随后的元朝可以说冷兵器发展到了顶峰。有弓,有弩,还有抛石机等。 热兵器主要产生于宋代:0.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宋代是兵器大改革的重要时期。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大的火器不断被发展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古代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并用。宋代,军事工业相当庞大并且比较完备,军器制造部门有专门的机构来研制新型火器,军事家与兵器研制家便利用火药制成火器,用于战争,并且国家鼓励人民的研制。因而火器火药的范明十分兴盛。1.金人学习,推陈出新:后又被蒙古人民充分学习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到宋朝末年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并在统治中得以发展。2.明代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活期的创造和发展有了全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初级的火焰喷射器)、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并于宏治年间自主发明了开花炮弹。明中叶以后,各类火枪种类日益繁多。明朝中后期还加强与外国联系,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等。 3到了清朝清朝历代统治者没有重视军事技术,始终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在其统治的300年间,我国的火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有的方面,像枪器中的鸟枪和抬枪的形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发展。因而影响了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4.虽然热兵器如火如荼的发展,并取一主要态势,但并不意味冷兵器得到了冷落,像刀,矛,弓箭等铁兵器依旧在战争中充当返身拼杀格斗的主要兵器。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田博鑫1 (1.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院工业工程1101班) 摘要: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该历史,可以以史为鉴,辨清现在,把握中国机械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现代设计方法,传统设计方法,机械发展,古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发展史。 Abstract: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but also for the world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can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clear now, gras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chinery. ·0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近年来,工程机械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升级之时,也已经走进了国际化的轨道。无论在各行各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商品贸易的主流趋势。工程机械作为主导国民经济的工程建设的下游行业,也会将产品和技术推向世界。 ·1正文

机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机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机械发展史浅述。 引文 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机械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机械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是源远流长,它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史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发展也不平衡。微观研究方面的工作较多,而宏观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的探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亟待加强。本文主要探讨古今的机械概念及其演变、中国机械工程机械史的范畴与方法、中国古代机械史的分期与研究现状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1什么是机械 1.1关于机械 什么是机械呢?其实机械就是及其与机构的总称。英文中机械(machine),源自于希腊语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设计”,作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主要是为了区别与手工工具。在中文中“机械”词语由“机”与“械”两个

汉字组成。“机”——原指局部的关键机件;“械”——在中国古代原指某一整体器械或器具。这两字连在一起,组成“机械”一词,便构成一般性的机械概念。 1.2机械的特征 由此即可得出普遍机械特征。第一机械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第二机械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第三机器具备机构的特征外,还必须具备的特征即能代替人类的劳动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故机器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的机构。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泛称为机械。 1.3机械的定义

武器发展史

武器发展史 武器是人类技术发展的指标。原始人类的武器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即树枝、石头、兽牙等较为锋利的东西。古代武器最被用于对动物的狩猎活动中,连同人类与人类彼此之间的冲突中。武器主要是使用者个体力量上的延长,本质上武器弥补人类身体的缺乏与弱点。虽然在远古的时代中被做出来的许多武器是钢,但是,木制的也非常普遍。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冶金术制作出更坚硬更高杀伤力的金属兵器。从人类的最早痕迹决定于现代的文明,武器已经是一个人类发展的方面。在现代,武器发展大致上已经与科技的发展同步。 武器的分类有许多种。人类历史上的武器类型可以依照火药的使用而大致区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 冷兵器是只利用物理性攻击,未使用火药或推进燃料的武器,例如刀、剑等,一般是传统武器,在近代战争中因火器的普及及使用技术的进步而不再是军队中的主力,但并非就此消失。冷兵器中也包括一些用物理方式推进,不使用燃料推进的质量投射器,例如磁道炮、投石机等。 热兵器也称为火器,是指使用火药及推进燃料的武器,包括手枪、火炮及导弹等。热兵器依然有着各种技术上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使用热兵器时因为火药的化学作用所产生的巨大声音(声爆)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现代化军队中仍然不乏冷兵器的身影以及运用。因时代的演进而结合了高科技的材质与锻造技术,现代冷兵器的威力与强度已非中古世纪时所能比拟的。 武器发展轨迹 削尖的木棒:50万年前欧洲有人使用,这是最早的矛。 石斧:25万年前,亚、非、欧洲都有人使用。 石矛:4.5万年前欧洲人使用,缚上尖锐石矛头的矛。 弓箭:3万年前非洲人发明了弓箭。 剑、盾、战车: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和欧洲东南部的人首先制造出金属剑和盾(青铜制),首次使用战车。

中国兵器发展史

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

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种:玉钺,玉刀。 夏商时期,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