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数据和变量
- 格式:pdf
- 大小:874.01 KB
- 文档页数:13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这是初中数学中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并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表格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变量、常量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表格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还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并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
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表格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并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表格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过程,发现变量间的关系,并学会用表格进行表示。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操作。
2.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材中的例子和学生的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变量间的关系,并提问如何用表格来表示这种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子中变量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尝试用表格来表示这种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用表格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表格形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数据收集、清洗、整理的方法。
3. 了解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清洗和整理的方法,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如何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和趋势。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及一些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的演示材料。
2. 准备教学案例: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以便在教室上展示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1. 数据分析工具介绍:(1)Excel:这是最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
它具有壮大的函数库,可以轻松地进行数据清洗和计算。
此外,Excel还提供了许多内置的统计功能,如数据透视表和数据模拟。
(2)Python:Python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具有壮大的数据分析库,如Pandas和NumPy。
它易于学习,且拥有大量的开源数据集,使得数据分析变得更为简单。
(3)R语言:R语言是一种统计编程语言,具有壮大的统计功能和图形工具。
它适合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如统计建模和机器学习。
(4)SQL:SQL是用于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的标准语言。
它可以进行数据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对于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的用户,SQL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2. 教学案例:(1)市场钻研:分析消费者行为,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偏好。
(2)销售数据分析:通过分析销售数据,优化销售策略,提高销售额。
(3)客户满意度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忠诚度。
(4)社交媒体分析: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了解品牌形象和用户行为。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诠释和报告撰写等步骤。
这些工具和案例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实用性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自我介绍及课程介绍: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目标、方法及预期结果。
【初中教材】变量和数据类型-初中信息技术Python编程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量的概念,理解变量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Python中的基本数据类型,包括整数、浮点数、字符串。
3. 培养学生使用Python变量进行数据存储和运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量概念讲解a. 变量定义:变量是计算机内存中存储数据的标识符。
b. 变量命名规则:合法变量名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首字母不能为数字。
2. 变量赋值a. 整数类型:整数是没有小数点的数字。
b. 浮点数类型:浮点数是有小数点的数字。
c. 字符串类型:字符串是由引号包围的文本。
3. 变量运算a. 算术运算:加、减、乘、除、取模。
b. 比较运算:大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不等于。
c. 逻辑运算:与、或、非。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计算机存储这些数据。
2. 讲解:讲解变量的概念,演示如何使用Python定义、赋值和运算变量。
3. 实践:让学生编写Python代码,进行变量赋值和运算练习。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变量在编程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变量概念、数据类型和运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Python代码演示变量赋值和运算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代码编写能力:检查学生编写的代码,评估其对变量赋值和运算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资源1. Python编程环境:安装有Python的计算机或在线编程平台。
2. 教学课件:包含变量和数据类型相关内容的课件。
3. 编程练习:提供一些简单的编程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
4.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Python官方文档或其他相关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3.1 用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1 用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的形式表示出来。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变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表示这些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掌握用表示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的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的形式准确表示出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表示这些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究变量间的关系,并用表示出来。
4.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变量间关系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成流程图的形式,首先引出变量间关系的概念,然后讲解如何用表示,最后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用图示表示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对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学生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表格表示这种关系,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例材料。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变量间的关系,并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这种关系?”让学生思考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变量间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用表格可以清晰地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个实例,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感受变量、认识变量。
活动内容: 游戏安排采访:你喜欢学数学吗?为什么喜欢?数学一般考多少分?假设你这个学期更加用心学习数学,到了期末数学考出了120分的好成绩,妈妈会不会很开心。
假设这个学期特别贪玩导致期末数学不及格,妈妈会怎么表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妈妈的情绪因为孩子成绩的变化而变化)然后让学生完成游戏纸上的内容。
妈妈看到孩子的数学成绩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我们假设给妈妈的情绪设定个分数,分数区间为0-10分,当你的成绩分别是20、40、60、80、100、120分时,请你把代表妈妈情绪得分的圆圈涂黑。
/分问题:在这个游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分别是什么?通过游戏你感受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吗?生活中含有变量的例子多多,请同学们举例。
你会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了吗?一组练习。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有感触也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感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依关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这些抽象的概念就渗透到了学生的思维中。
随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举例,让学生感受自变量与因变量。
然后进行了一组跟踪练习。
跟踪练习:(1)圆圆给远方的奶奶打电话,电话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___是自变量,____是因变量。
(2)一张纸的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____是自变量,____是因变量。
(3)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弹簧的长度随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___是自变量,___是因变量。
(4)饮食店里快餐每盒10元,买n盒需付款W元,其中___是自变量,____是因变量。
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其它的情景中能否判断出自变量与因变量呢,通过一组习题看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实验展示:观察变量、分析变量活动内容:介绍实验器材——小车、木板。
学生观察实验,一次次抬高支撑物的高度,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量,并且能说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变量,如,小车的下滑速度、小车的下滑时间,木板的高度等。
有用的统计学
Statistics
第3讲描述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3.1数据和变量
对客观事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的结果
数据=数字?
•例子:描述温度
✓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温度数值✓通过主观感受做文字描述:有点热,或者有点冷
•数据:不仅指狭义上的数字,还可以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等。
•同一类事物在某方面的特征上总会表现出变化和差异,因此把这种特征叫做“变量”
城区是否为学区房
楼层面积房价朝阳否高46.06 4.885海淀是低59.097.166丰台是高36.74 5.443海淀
否
中
81.00
5.797
表1北京市二手房数据表
变量数据
根据测量尺度和数据层次进行分类
定性数据
数据
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用文字、符号、语言等描述的信息,分为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
–定类数据(Nominal Data):
✓对事物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
✓编码方法:各类别可用数字表示,但各类之间无等级次序☐性别:0=男性,1=女性(或:0=女性,1=男性)
☐城区:1=海淀,2=朝阳,3=丰台,…
•定性数据:用文字、符号、语言等描述的信息–定类数据(Nominal Data)
–定序数据(Ordinal Data):
✓对事物进行顺序上的定性描述
✓编码方法:可用数字对等级、大小等排序,但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
☐思想表现:1=一般,2=良好,3=优秀
☐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
5=非常满意
•定量数据:事物某种特征的具体数量描述,可分为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定距数据(Interval Data):
✓两个数值之间可以计算差值,但比值没有意义
☐如温度、年份、海拔高度等
✓“0”是只是尺度上的一个点,不代表“不存在”
☐海拔零点:中国规定采用青岛验潮站求得的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
•定量数据:事物某种特征的具体数量描述
–定距数据(Interval Data):
–定比数据(Ratio Data):
✓有绝对的零点,并且两个数字间的比值具有实际意义,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如身高、体重等
✓“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
数据定性数据
定类数据
定序数据定量数据
定距数据
定比数据
根据测量尺度和数据层次进行分类
•变量可以根据它的取值情况分为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量变量
城区是否为学区房楼层面积房价
朝阳否高46.06 4.885
海淀是低59.097.166
丰台是高36.74 5.443
海淀否中81.00 5.797
小结
•数据是对客观事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仅仅包含狭义上的数字。
•根据测量的尺度,数据可以分为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数据,其中,前两者统称为定性数据,后二者称为定量数据。
•为了反映同类事物在某方面的特征,引入了变量的概念。
对变量进行观测,就获得了统计数据。
相对应的,变量也可分为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
•清楚区分数据和变量的概念,了解他们的分类情况,能够帮助大家正确地选择描述统计方式。
后面的三讲,我们就来具体介绍如何开展描述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