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制度,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理想,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是一个古老的理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过古代人并没有用这样的名词,例如中国古代有过“大同”的思想。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这类不能实现的想望当然与资本主义无关。到了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出现了种种更成形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时期,是还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的理论表现。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不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任何瓜葛。

十七八世纪直到19世纪初期的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理想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在他们看来,这种社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能出现,只是因为理性和正义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的缘故。一旦有先知的天才掌握了这种认识,并使这种认识推广开来,那么一个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的最合理的社会就能实现。这就是说,什么时候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取决于有无这样的先知的天才,而不受任何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恩格斯说:按照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只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这种天才人物在五百年前也同样可能诞生,这样他就能使人类免去五百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7—208页)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但完全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以及以往的各种剥削制度,其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走入迷途,背离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或者简单地说,是由于人类犯了错误的缘故。因此,他们的任务就是清除这种错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作为18世纪提出“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的代表。(同上书,第207页)摩莱里(法国人,生世不详,其著作写于1747—1755年间)在他所著《自然法典》中,向“治理人民的凡人”说教道:“你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纠正政治和道德的缺点。为了在这方面获得胜利,你们一开始就要使真正英明的人士具有充分的自由,以便与支持私有制精神的谬见和偏见作斗争,当私有制这个怪物被打倒以后,你们就通过教育来巩固这个幸福的改革制度。然后,你们就不难使你们的人民采纳类似我所拟订的法律。”(摩莱里:《自然法典》中译本,第121页)他的书中写出了他所拟订的公有制社会的“法律”。这位空想家所设计的新社会,和正在开始形成并将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毫无关系的。恩格斯所提到的另一个18世纪提出共产主义理论的人马布利(法国人,1709—1785),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表示了这样的愿望:在一个气候宜人,水流清洁的“荒岛”上“建立一个共和国,在这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马布利选集》中文版,第170页)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荒岛?当然是为了同“走错了路”的社会割断关系。

但是,人们的想象终究不过是现实的某种影子。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其实是借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来设计他们的理想社会。摩莱里的“法律”所规定的理想社会,是以由同样数目(10或10的倍数)的家庭构成的“部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又以多少个部族构成城市,构成省,构成民族)。凡20岁到25岁的公民都从事农业,25岁以上的一定数量的人成为各业的工人(手工业工人)。人们的产品都交到公共仓库,生活用品和生产中所有的原料都从公共仓库中领取。公民之间的买卖或交换绝对禁止……这实际上不过是个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所以摩莱里强调,在一切公民的衣食住方面都严格禁止奢侈。(摩莱里:《自然法典》中译本,第120—122页)

产生于资本主义初起时期的这些空想,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它们只是不能结出果实的花。这些空想家猜到了私有制的社会终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为什么私有制必然会转变为公有制,不知道到达公有制的现实的道路。他们所设想的新社会是和资本主义社会绝无关系的。他们越是精心地周到地设计新社会的图样,越是表明他们和历史发展的实际相脱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第一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分化的原始社会演变为阶级社会,这并不是由于人类犯了什么背离人类本性的错误,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同的剥削制度的嬗变,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必然出现的过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并不是建筑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憎恶、厌弃的态度上。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充分估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的进步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就是说,它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桎梏。结果是,“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471页)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整个社会文明。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阶级社会发展中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周期发生的危机中,看出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共产党宣言》中说:“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连同它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连同它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曾经像魔术一样造成了极其庞大的生产和交换资料,现在它却像一个魔术士那样不能再对付他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1页)从一个长的历史时期来说,这个判断仍然是正确的。

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终于成为它自己所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不可能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更大发展。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这种革命之所以可能发生和可能胜利,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它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只能陷入空想中。

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这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就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关系。

但是,仅仅看到这种对立关系是不够的。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及其国家要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继承下来。如果不继承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就不能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对立的关系,而且是继承的关系。不妨简单地说,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是继承的关系。

为什么必须经过资本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就因为:没有资本主义,第一,就没有足以最终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二,当然也没有无产阶级。只有后一点而没有前一点还是不行的。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时就产生了,而仅仅有无产阶级并不就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实现。列宁曾经这样论述18世纪法国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他们是现代无产者的最早的代表人物:“雅各宾党人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主要是因为18世纪法国在大陆上被极端落后的国家所包围,同时法国本身也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银行,没有资本家的辛迪加,没有机器工业,没有铁路。”(《列宁全集》第30卷,第347页)

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生产力,是不言自明的。他们早在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就说过:“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在一代代阶级社会间是如此,从阶级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

列宁直接面临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且开始着手社会主义建设。他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不能不予以较大的注意。 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月到9月,列宁写了他的重要著作《国家与革命》。列宁在这本书中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就在这篇论著中,列宁也谈到社会主义要以资本主义的成就为基础。他说:“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他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国家的职能。(《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页)他又说,“我们工人自己将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经验,建立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等等。(同上书,第46页)

1917年9月底,列宁又写了题为《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的论文,其中驳斥了“无产阶级不能在技术上掌握国家机构”的说法。他重述《国家与革命》中的论点。他说:无产阶级“能够打碎旧国家机构中一切具有压迫性的、因循守旧的、资产阶级的性质不可更改的东西,而用自己的新机构来代替它。这个机构就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32卷,第296页)然后他又谈到“国家机构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现代国家中,除常备军、警察、官吏这种主要是‘压迫性’的机构以外,还有一种同银行和辛迪加关系非常密切的机构,它执行着大量计算登记工作(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种机构不能打碎,也用不着打碎。应当使它摆脱资本家的控制,应当割去、砍掉、斩断资本家影响它的线索,应当使它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使它成为更广泛、更包罗万象、更具有全民性的机构。只要依靠大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一般说来,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这种成就,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资本主义建立了银行、辛迪加、邮局、消费合作社和职员联合会等这样一些计算机构。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拿过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只是砍掉使这个极好机构资本主义畸形化的东西,使它成为更巨大、更民主、更包罗万象的机构。”(《列宁全集》第32卷,第299—300页)

可见,列宁是把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的问题分成了两个方面:压迫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必须“打碎”它;而组织大生产的国家机构,以银行为代表(不过列宁说明,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完全是国家机构),则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拿过来,在割断它和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后,它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间,俄国有过一些“左派共产主义者”。他们所提出的错误观点之一,就是把凡是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的,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抛弃的。列宁为克服这种幼稚的观点做了很大的努力。领导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建设的列宁,的确可说是国际资产阶级的无情的敌人,但是他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反复论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遗留”下的一切“材料”。“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所说的“向托拉斯组织者学习社会主义”这句话,认为这是很可笑的,是把“组织和领导企业方面的全部主动权”交给了“托拉斯的组织者”。对此,列宁批驳说:如果这种言论出于15岁的孩子口中,“那是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习过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道理,竟讲出这种话,这就未免叫人有些奇怪了。这里已经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289页)

列宁在1919年俄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除了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来建设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6卷,第129页)

在1919年的另一次会议上列宁又这样说:“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列宁全集》第36卷,第6页)

列宁之所以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内容,当然是因为他已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任务的缘故,而这又是和俄国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有关的。

人们通常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但脱离了具体历史条件一般地这样说,却未必正确。例如,如果是在西欧17、18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具有现实的优越性。虽然那时,如前所述,已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共产主义理想,但是代替封建制度的只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人们通常还说: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依靠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文明。这样的说法,也需要补充。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这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新的大厦,它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吸取资本主义的全部对社会主义有益的文化(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们能很好地进行这样的继承、利用和吸取),然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真正能发挥出来,才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的文明。

因为落后,更要学习

既然社会主义革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的,那么逻辑的结论似乎应该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最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是这样来考虑问题的。但历史的发展比一般的预想要复杂得多。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统治全世界的时候,资本主义

的世界链条首先在哪一个环节上(在哪一个国家中)被突破,不是简单地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这里起作用的既有国际条件,也有国内条件,包括阶级力量的对比形势和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无产阶级政党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等等。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由于俄国历来是“欧洲一个最落后的国度”,革命后遇到特殊的困难。1919年他说:“我屡次说过: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列宁全集》第36卷,第293、294页)在本国没有比较丰富的资本主义“遗产”可以接受,这至少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此,列宁特别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几个月,列宁主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在1918年4月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报告中,他尖锐地提出了向资产阶级学习的思想。他说,资产阶级已经推翻,“我们现在要向他们学习,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够,因为我们没有这些知识。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是没有组织千百万人的知识,没有组织和分配产品等等的知识。老布尔什维克领导者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在这方面,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这门课程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我们说,哪怕他是一个大骗子,只要他组织过托拉斯,只要他这个商人曾经搞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只要他有经验,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如果我们不从他们那里学会这些东西,我们就得不到社会主义,革命也就会在它已经达到的阶段上停滞不前”。(《列宁全集》第34卷,第238、239页)

列宁的这段话使人想起在中国革命胜利时毛泽东说过的话。毛泽东在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0—1481页)

前面已经说过,俄国当时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嘲笑和反对列宁的这种说法。在反驳这些“左派”分子的空谈时,列宁说:“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接着他又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做为一个阶层或集团应该服从苏维埃政权。而我们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年幼无知,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且有东西可学,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办理为千百万人服务的大企业方面没有独立工作的经验。”(《列宁全集》第34卷,第290页)在1918年列宁虽然已经考虑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达到社会主义,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一般地不同新政权合作,而持反对态度,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没有能实现。俄国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内战结束后,1920年苏俄曾立法实行对外国资本家的租让制。在讨论租让制的报告中,列宁说:“我们要挨着他们(指租让的企业——引者)开办自己的企业,学习他们如何经营模范的企业。……按照现在最新的技术成就进行装备,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这需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列宁也谈到租让企业“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的问题。他说:“应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列宁全集》第40卷,第77页)

列宁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列宁的逝世使新经济政策过早地结束,这对于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起了什么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在提出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列宁仍然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他在著名论文《论粮食税》的结论中说:“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员去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向他们学习,虽与我们过去向军事专家学习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学习’成绩,只有靠实践经验来检查:要比自己身旁的资产阶级专家做得好,要会用各种办法振兴农业,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多花点‘学费’并不可惜:为了学习要不惜破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列宁全集》第41卷,第232页)

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除了对立的关系以外,还有一种继承的关系,说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向资产阶级学习——如果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以前的“左”的观点来看,这是极其荒谬的,甚至是反动的,但这的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这个观点正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中得到验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今社会国家的两种存在形态,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具体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主制度及国家的性质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主要区别在资产的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全民所有的,资本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资本家个人所有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别。 正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决定现代人类命运的是两大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一直到今天,这和是一个政治家说不清楚、理论家讲不清楚、老百姓搞不清楚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清楚。由于有了“不争论”的“发明”,现在大多数人对姓“社”姓“资”的问题已经“不争论”。然而,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解、认识,关系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马克思是用社会生产关系来定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体说,如果一个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则该社会是奴隶社会;是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则是封建社会;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关系则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我国学者一般都把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的实行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称为共产主义;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国家制度。列宁曾说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样,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就可能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逻辑上的“扬弃”关系。概括地说,这种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否定,有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它们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共有是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是想资本主义死有事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的一种参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吸取可供自己借签的新的经验和新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资本主义重在资本。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的发展为主,以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社会主义重在社会、重在人,重在人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 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 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

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异同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分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2013-3-18 21:37|发布人: ivyjhaine|阅读: 103 |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 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 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第二阶段,20年代到1945年。虽然这段时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存在斗争,例如英法美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祸水东引,不过,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威胁迫近以及世界大战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抵抗法西斯。这段时期二者之间以和平共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毛概课堂讨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 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 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

【心得体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两个必然”思想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两个决不会”思想 1859 月1 月马克思在《< 政治在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到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 三、“两个决不会“思想和”两个必然“思想是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

催生出来的,新社会的因素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地增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是你死我活,不可共存的两个死敌。现实社会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理由如下: 按照传统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节+资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此我们谈一点初步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华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论断,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踌的思想束缚,为我们认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关系具定了理论基础。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身所独有的最根本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东西,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经济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只要实事求是地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计划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确实是盲目自发的无政府状态的经济,经济运行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 靠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平衡。

但是, 后来情况有了变化。 特别是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开始,股份制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股份制企业内部,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20世纪2 0 一3 0 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在国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3 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加强计划指导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越来越多的干预。凯恩斯《通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二战后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这以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全社会规模的经济计划。象法国、日本等国,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五年计划”、“中长期发展计划” 等,宏观调控计划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调竹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计划对企业还不具备直接的约束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甘了导向作用。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这个现实是不对的,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独有物,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是没有根据的。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它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同样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所谓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领域和场所。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存在联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期。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同一性; 一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1]。 马克思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 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合理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摘要: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理告诉我们:会发生这种取代,一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是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和 内在合理性。即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论经过多少次的挫折和磨 难,终究会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关键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必然结果客观必然内在合理曲折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这是因 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一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工人受到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折磨。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仍然是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与资本主义并存于世,并与之进行着长达近百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经历了革命与扼杀、共处与联盟、冷战与缓和、对抗与对话几个阶段之后,终于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了新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就开始了自己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整个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加深,国际资本的积累进程加快。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急剧的变化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日益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因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因此全球化最主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它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也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争夺与摩擦更加复杂而激烈。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存于当今世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作为特定社会制度的政治载体——国家,就矛盾的同一性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形成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相互兼容与借鉴势所必然。两大社会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相互封闭、封锁,两个市场平行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是相互开放和交流,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其互补性、关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大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 大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 作者小盛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如下、、 一、主导思想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创造财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是创造财富,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产量。衡量社会的指标是企业最大产值。采取计划经济,合理安排生产,以便达到社会财富的总量。 2、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产生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是:个人得到资本的最大值。创造出来的财富,经过货币进行交换,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资本(货币)得到最大值。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三、意识形态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国家的最大财富,其次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最终达到个人的最大财富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看到两者的统一。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上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但这种否定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我们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而要肯定、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的一切文明成果。就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越是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是成熟。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必然是落后和薄弱的。为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运用无产阶级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补社会主义之不足。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但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是不可能跨越的。这恰好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二仁义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割断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第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占绝大比重,社会化大生产比重很小,且发展程度相当低,因此,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上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改

造小生产,发展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由于我们自己缺乏社会大生产的经验,就必须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它们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社会大生产的经验。但一些持有小生产观念的人,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他们用小生产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东西,深怕被资本主义所冲垮。因而对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不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国家,脱离开世界经济的大潮,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他们更不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虽是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但两者又有着进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先进利学技术,以及反映刊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我们对资本主义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早已确定,我们绝不搞“全盘西化”,而是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普遍适用的东西,这只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仍以小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那实质上就是历史的倒退。 庞振达1612504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1、资本主义的优点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规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只卖出去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实现或只能实现一部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也就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就得不到全部补偿,这样很容易导致生产者的赔本或破产。如果商品能够全部或及时地卖出去,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全部实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才能得到全部补偿,商品生产者才能发财致富。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私有制的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仅排斥协作和分工,而且排斥对自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又经过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样,社会生产力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分工的更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所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简单协作的劳动者协同劳动本身就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使工具专门化、劳动操作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推动劳动工具的改进及革新,而且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广泛运用科学成就有了可能,从而扩大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第三,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科学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人与物即劳动力同劳动资料实现有机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社会生产力中必然包括劳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简单协作是许多人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扩大了劳动的空间范围和生产的规模,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手工劳

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一辩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资本主义是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私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存在,根本差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一个要保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 我方认为,社会发展趋势的衡量,其标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二者的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可以趋同。而对于社会制度发展的趋势,其评判准则有三种,以下是我们的具体阐述: 1.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来分析: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的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如东欧变化、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尽管会出现曲折和磨难,但是这种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取向,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孕育着革命,这一革命就是按照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一一社会主义转化;资本积累是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本、管理的社会化达到最高水平,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由五种社会形态构成,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杜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发展运动的内在动力。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杜会,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三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

[科目] 政治 [年级] 初三 [章节] 第三课 [文件] 第三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doc [标题] 第三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 教案 [内容] 第三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对 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掌握垄断含义和垄断组织的形成的过程。 垄断组织在各经济部门占据了统治地位,垄断资本操纵了国家政权,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也叫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集中表现为殖民地的掠夺和瓜分。 2)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战后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使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下百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摆脱和种危机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三大社会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要消灭这些矛盾,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共存和斗争,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第一节始终是以垄断为信心,讲述垄断及其形成过程,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对外的统治,并列举 大量事实加以论证,人保说明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这一基本观点。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