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育英二外创始人回忆录

育英二外创始人回忆录

《我的回忆》

〈育英二外十年〉

-我在南京大厂区办学记-

万灵晖

(一)酝酿和筹备

离开育英二外五年了,最近回校参加了建校十五周年庆典,看到它在各方面都已实实在在地成长为一个全市一流的学校,作为它的创办人我当然感到高兴。

早就想写一点关于它的回忆文章,把当初我为什么要到大厂来创办这个学校,把这十年办学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经验、教训都记下来留给后人,这可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且想来也会受到那些关心育英二外的人的欢迎。

我在育英二外的十年办学是成功的。在这十年里我不仅备尝艰辛也时时享受着兴奋和愉快。在办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已全部的知识和智慧、经验和关系,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育英二外的十年是我七十多年人生的高峰。

一,酝酿和筹备

1992我在南京市教育局工作已经6年即将年满60周岁,面临着退休回家的现实。我不能不考虑退休后怎么办?由于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这时还不愿回家等死,总想再干点事。恰在这时看到报纸上登载了全国第一个民办学校-上海的新世纪中学成立。这引起了我的关注。

鼓楼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张婉华同志退休后到了南京市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工作。我向她表示了退休后也想去那里工作的愿望,不久她通知我:由退教协主办的育英学校的校长蒋慧希望聘我为育英学校的副校长,我同意了,就在92年的11月份到那里去参加活动。

我去后他们告诉我:退教协从84年开始创办育英学校,搞业余教育,办高考补习班,由于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曾经辉煌了一阵,最多时曾同时开办了三、四十个班,但到我去时已走入低谷,因为没有自已的办学基地,靠租用其他中小学的教室进行教学很不稳定,困难重重。因此他们常常开会研究办学问题,这当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一天早上我走在路上忽然想到:上海可以办民办学校我们也可以申办民办学校,跳出业余教育的圈子打入普教。南京外

国语学校每年招生是那么火爆,连要一张报名表都要走后门,这说明学外语、上高质量的学校是社会的需要,如果我们搞一所民办的外国语学校肯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在退协随后的讨论会上我提出了这个意见,第一个表示赞成的是张婉华同志,很快地这个意见也得到了退协领导的同意。通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感觉退协和育英学校对我不合适,就离开了那里。我走后退协和张婉华同志他们继续为申办民办外国语学校而多方奔走,碰了不少钉子。主要是当时的人们接受不了民办学校这个新鲜事物,市教育局只有张连发局长支持,几个副局长一致反对。有一个副局长听到张婉华同志说想在报考南京外语学校的落榜生中招生竟然火冒三丈地说:你们把重点学校、把南师附中放到什么地方去了!他的意思是:落榜生中的优秀学生只能由南师附中等重点中学挑选,怎能给民办学校。

还算运气好,恰在此时张连发当选了副市长。他想办法把民办学校作为社会办学改由市第二教育局批准,才通过了审批这一关。应该说在举办民办学校的问题上张连发是有功的;他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工作有干劲这都是他的可贵之处。

在学校大有希望、有可能批准时张婉华同志到教育局来找我,希望我仍到那里去工作,我表示不愿去退协,她说:你不必去退协,你来主要是和我一起搞民办学校,我同意了。

学校即将批准,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面前,A,校名。由于退协办了一个育英学校,为了表示这也是退协办的学校就把它定名为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B,校址。在那里办?这成了大问题。原来的那个业余学校,可以在晚间上课、在节假日上课,借用其他中小学的教室。现在要办的是全日制的普通教育,是不能靠借用教室过日子的。由于张婉华同志原来在鼓楼区工作,她想到了福建路中学和丰润中学这两个鼓楼区的簿弱学校,它们办学比较困难,领导想找出路,学校房子比较宽裕,估计有可能同意我们去办学。於是先去找了丰润中学的华明友校长,他高兴地同意和我们合作办学。

我想到了大厂区的64中。原因是:这个学校的校园、校舍都不错,学生很少,我和马能仁校长熟悉。92年春天我主办全市的教育督导学习班,马能仁同志是大厂区的督学,在学习期间担任班委,我和他接触较多。92年10月我参加督导组在大厂督导期间曾去64中,知道那里的情况和丰润中学差不多,从办学条件讲比丰润中学还好,於是就到大厂找到马能仁校长,他们果然也很欢迎。64中校园占地28.5亩,有一幢教学楼,一幢办公楼,共有16个教室3个实验室,但只有6个班200多名学生,据说在五年内学生也不会增加。学校正处于困境,在寻找出路,听说要在那里办民办外语学校,立即表示欢迎。

C,教师那里来?在提出举办民办学校的动议时我就考虑到:社会上有一批退离休教师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师来源,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如能从中挑选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必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由于民办学校办学初期,不能保证应聘教师有铁饭碗,很难吸引年轻教师来校,也只好主要招聘退离休教师。这样就有一个教师队伍不稳的问题,办学期间会不断有人退出,好在是…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不断有人退出也不断有人加入,并不是个太大的问题。

通过努力我聘到了:金陵中学的王涵华老师(女,数学)、南京一中的沈美丽老师(女,语文)、南京十一中的外语教师胡润珠同志(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蔡敬芝老师(女,语文)和张寿宝老师(地理)、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乔文艾老师(女,美术)、南京八中的王振年老师(体育)和钟浩然老师(女,生物)、浦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张中强老师(书法)、南京教育学院的鲍家禄(数学)及其夫人朱慧琴(外语),加上64中支援的青年教师金淑琴(女,外语)、陈蓉(女,外语)。到学校招生时教师基本聘齐了。招聘教师的办法是到处打听和登门敦请,有时要请的老师不愿或不能来,但他往往会推荐别人,像王振年老师就是这样请来的。

学校终于在1993年4月12日被批准。拿到批文后我们做了两件事,A,去上海参观。组织了:杨余乐(二教局职教处)、顾家庠(大厂区教育局)、张婉华、万灵晖、华明友(丰润中学)、余新华(64中)等人去上海参观新世纪中学,听了他们的介绍、拿到了他们办学的一些文件,这对我们很有帮助,回来后我们的招生简章就是参考他们的招生简章起草的。B,去南京外国语学校参观学习。张婉华和我都没有在外语学校工作过,不知道外语学校该怎么办,听了南外副校长董正景的介绍后才知道:所谓外语学校就是加强外语教学的普通中学;加强外语教学的办法是a,使用三L教材、b,把外语课每周的课时加到7节(原为5节)、c,小班上课(每班20多人)、d,注重听说训练。这次参观对我们很有用,回来后就照葫芦画瓢的干,效果很好。这些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丰润中学华明友校长把和我们合作办学的事汇报给鼓楼区教育局,他们也很赞同,并且引起了区委方副书记的关注,他告诉我们:你们办学只有市里的批文还不行,因为你们是和区管学校合作办学,所以还要写一个报告经区政府批一下,发给区政府各部门,以后你们在区里才好顺利办事。这件事开始我们都被难住了,经市里批准的学校还要经区里批?批什么呢,难道市政府批的还不算么?经过研究才搞明白:学校的成立是经市里批的,不需区里再批。

但和丰润中学合作办学还需经区里批准,因丰润中学是区属学校,这次批的是合作办学,不是民办学校成立。於是我们按这个口径写了报告并很快得到批准。

在大厂我们遇到了区教育局副局长邢祖廉同志,他坚决支持在64中兴办民办外国语学校,我们遇到问题就找他,他经常和我们一起研究解决各种问题,事实上成了育英二外的创办人之一。他的背后是副区长王长禄同志,他对创办育英二外也是积极赞成和坚决支持的。参照鼓楼区的做法,我们代区教育局起草一个报告上报区政府: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市64中学联合办学成立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大厂分校。也于6月17月得到批准。和鼓楼区不同的是在这里得到批准的不仅仅是联合办学,而且是成立大厂分校。在这里大厂分校的成立一开始就是由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市64中联合举办的。

为了宣传大厂分校的成立和进行招生宣传由邢局长召集大厂区各小学校长和南化、南钢、扬子等各大企业教育部门负责人开了一次报告会,由我在会上介绍了办学设想。副区长王长禄也在会上表示支持并提出了要求。

我到大厂来,真正是…空手套白狼?一切都依靠64中的支持,要用钱由64中垫付,要用人由64中调动。在校长室给我摆了一张办公桌子,和马能仁、余新华两位校长一道办公。有问题一道研究解决,我常说:育英二外的创办人不是我一个而是四个,万灵晖、马能仁、余新华、邢祖廉。这是符合实际的。

关于招生宣传。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被批准后,首先是江苏教育报的记者找上门来,我把招生宣传提纲和招生简章给了她,很快地在江苏教育报头版显著位置登载了关于民办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成立的报道,新闻的内容是根据我们的宣传提纲和招生简章改写而成,在全省和全市都产生了影响。接着是金陵晚报的记者对我进行了采访。她为了追求新闻效果使用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有了强劲对手?为标题对我们进行了渲染。这篇报道虽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市教育局的一位对民办学校看不惯的副局长对我们进行了冷嘲热讽。李绍基老师说:这样写也太过份了,我们和南京外国语学校怎么好比!我们没有钱不能在报纸上登广告,只好印传单,但闻讯赶来咨询的家长还是很多,为了扩大宣传我们分别在丰润中学和64中组织了招生咨询会。在大厂我们还把招生简章写成大字报在十村、杨庄、卸甲甸等处张贴。报名开始了,情况出乎预料,鼓楼那边很快报到六、七百人,以致他们把原定两个班的招生计划扩大为四个班。大厂这边报名的第一天就超过了100人,最后达到

200多人。在大厂这边原定只招一个班,看到报名人数这么多,我们也把招生计划修改为两个班。经过考试录取了100人。

在大厂工作的这一阶段,我既看到了家长期待的目光也听到了怀疑的声音。南钢的家长由于对南钢中学的教学质量不满,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南钢小学动员学生报考我校,报名的第一天他们派人来集体报名,一下子就报了60多人,使我们的报名人数很快超过100人,在总计200多个报考学生中也是南钢职工子弟最多。

就在这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是一批老头老太到大厂来骗钱的,这样的学校能上吗??;有一个找过我多次,积极报考并被录取了的学生家长,有一天忽然来找我要看办学批文,原来是有人告诉她:这个学校没有办学批文怎么能上。在录取的学生中只有85人前来交费、报到,不来报到的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扬言:我们是来考考玩玩的,这样的学校我们怎么会上!为了补足缺额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录取。

有了校舍和教师,又招来了学生,办学的条件具备了,我们又修建了房屋,购置了课桌椅等教学设备,学校就于93年的8月初提前上课了。

关于学校收费问题。我们的指导思想是:A,学校要面向工薪阶层,不能高收费,它的收费标准应该是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B,民办学校的收费应该能够维持学校运转。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参照上海新世纪中学的收费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我们也提出每生每年收费2000元。第一次到市物价局申报,他们要求我们计算出办学成本、然后再来进行审批。这可难坏了我们,讨论了几天都没有结果,由于学校还不存在,例如教师工资、行政办公费用,基建维修费用…等都既没有标准更没有实绩,所以无法计算,办学成本搞不出来。后来退协找人去物价局疏通批文很快就下来了,什么办学成本也就不谈了。

二,办学初期的苦与乐

1993年8月初学校提前上课,为什么要提前一个月上课?我的想法是:大厂的这些学生都有学校好上,他们所以放弃低收费的学校不上,花大价钱来上民办学校就是冲着我们的高质量来的,就是冲着我们的特色来的。如果我们办不出质量、办不出特色那就要垮台。因此,学生招来了,学校办成了,我的压力也就来了!这压力困扰了我多年,到96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五,我的压力才有所缓解;直到2000年我们的中考成绩名列全

市第一,这压力才彻底解除了。在压力下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苦干、多上课,我叫它笨鸟先飞。为此我提出了…多上课、上好课?的口号,并以红军在长征途中抢夺泸定桥为例说明:白军不能吃苦,在行军途中要吃饭、要睡觉,红军能吃苦,在行军途中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先敌到达取得了胜利。我的这种做法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上课之前,经过和邢局长的共同策划,我们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上由邢局长宣读了区政府批文,并讲话表示支持,然后由我介绍了学校情况和工作打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消除家长的疑虑。

8月底育英外校在丰润中学那面召开了一个盛大的开学典礼,由退协出面请到了不少省、市教育部门的头面人物,又是发纪念品、又是请吃饭,花了不少钱。会上有人要求我在大厂还要再搞一次开学典礼,我觉得两下里是一个学校,江南搞过了江北就不必再搞了,就表示我们不打算再搞一次,那知会议结束时退协的人找到我,再次提出了这个要求。我经过考虑认为:第一,两边是一家没有必要再搞;第二,钱我也花不起。丰润中学那边招了200名学生,学费收了40万,赞助费收了几十万,财大气粗可以搞,我们一共只收了十万元学费(还有十万元下学期收),收不到赞助费。第三,我一向反对搞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一个开学典礼花那么多钱我绝对舍不得。有人说这样做可以扩大影响。我觉得一个学校的影响,最根本的还是它的教学质量,只有这种影响才是实的,其它都是虚的。因而没有在大厂再搞开学典礼。

64中的教学楼共四层每层四个教室,每层外带一个实验室,一至三楼分别为物理、化学、生物,四楼的空着,区教育局援助我们一套语音教学设备,我们把它装在四楼,算是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我们参观南京外语学校的时候,董校长就告诉我,语音设备在外语教学中用不上,你们没有最好不要搞。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东西果然无用。我们把四楼进行了简单的装修,用一间教室作办公室,两间作教室,还有一间用来作分小班上课的机动教室。所有的教师包括我在内都在一间办公室办公,隔壁就是学生,大家(那时的全校)都在一层楼上。很快我就发现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师生联系非常方便,老师找学生,学生找老师都很方便,课间十分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学生在教学楼,老师在办公楼,老师只在上课的时候才到教学楼来,下课又回办公楼了。那就会变成:老师只有遇到了重大问题才会跑到教学楼来找学生;学生也只有遇到了重大问题才会跑到办公楼去找老师。这就大大削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其次,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在一起办公,非常便于交流和了解学生情况,在办公室闲聊中交流和了解的情况要比会议和汇报中了解的多得多;我坐在老师们中间办公

好处是了解交流很容易;坏处是在处理工作时对他们干扰太大。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在以后的办学中我就自觉地坚持这种做法,实行按年级组办公,把学生的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摆在一起。

第一届的101名学生分两个班,按习惯作法就是编为初一1和初一2,由于我在中专校工作过,知道他们的编号是按先后顺序,例如:1班、2班、3班…等。那样做的好处是:每个班的编号都是唯一的,不会出现第二个,永远不会变动,特别在学生毕业离校多年后,见了面问起来你是那一班的?可以毫不迟疑的回答我是19班的或20班的。如果按初一1或初一2编号,那一个学生在学习期间班号就要变动三次,毕业后见面问起来就更是不容易讲清了,如讲初一1的,那就必须补充是那一年的初一1的,甚至还要补充班主任老师是那一位。於是我就把第一届的两个班编为九三1、九三2。第二届的编为九四3、九四4…。千方百计聘来的老师数量上是够了,质量怎样呢?通过二个月的教学我开始放下心来,我们的老师的大多数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特别是工作态度不是一般的认真而是特别认真。对来自64中的金淑琴、陈蓉两位年轻教师,我很担心。因为当时的家长只相信江南的老师、不相信大厂的老师;只相信老教师不相信年轻教师,特别是不相信64中的年轻教师。当时很多家长报考我校就是冲着我们多数老师是江南的老教师。到93年10月下旬期中考试,我们用的市区统考试卷,发现学生的成绩比预料的好得多,家长和学生的反应都是好评。大厂区教育局原局长周幼臣同志在路上碰到我说:老万!你干得不错啊!家长和学生反映很好啊!听了这样鼓励的话着实让我兴奋。

解放后我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几度担任中小学校长,对于解放后建立起来的学校管理体制我很熟悉,深知它的利弊。在公办体制下无法进行改革,现在新办了一所民办学校,一切从头来起,一切由我作主,我终于如愿以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了。

1,实行聘任制。这本来是和民办学校与生俱来的,算不得是独创的改革,但用好它却不容易。有了这个制度学校对教师就有了选择权,校长可以选聘优秀教师任教,也可以解聘不称职教师,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我校第一批聘用的教师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差的,当我们了解情况后就予以更换,这就是我们的优势。聘任制的负面影响就是容易在教师中造成临时观点、雇佣观点,容易造成人心惶惶,产生紧张空气。为了缓解这种影响,我们在处理解聘教师的问题上要慎之又慎,对于必须辞退的教师要设法取得大家的谅解,要使优

秀教师不担心自已的职业,造成一种对优秀教师来说不是终身制的终身制。有权辞退教师的校长一定要平易近人,不能胜气凌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优秀教师的积极性。

2,实行课时工资制。这也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带根本性的改革。积多年学校工作经验我深知公办学校大锅饭、铁饭碗、铁工资的弊端,坚决实行课时工资制。结果令我非常满意,由于不上课就没有工资,利益的损失是非常现实的,教师们都不愿缺课,万一缺了课也会设法补上。

3,用高工资吸引优秀教师。学校开办的时候,退协主办的育英学校的课时费为每课时5元,我把课时费定为每课时15元,这在当时是有吸引力的。

4,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对教师的…管、卡、压?的管理办法。我提出了…尊重、服务、了解、培养?的管理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采取了下列措施:A,宣布取消坐班制,我校教师不实行上下班制度(只限于教师不包括职员和工人)。这是从尊重教师出发,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所采取的合理措施,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B,不实行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制度,强调备课是教师个人的事,学校也不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积多年学校工作经验,我对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要求教师把精力浪费在写备课笔记上的作法十分反感。C,不搞形式主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对上级规定的全市或全区性的教研活动我们当然愿意参加。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信息,但对上面的东西我们采取分析态度,不盲目乱跟,对…学洋思?之类的活动,我们是不跟的。除此而外在学校里我们不再规定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不用无效果、无意义的活动去浪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这当然不是说我反对搞教学研究活动,恰恰相反,我非常赞成教师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和切磋,对于我校同教材教师之间浓厚的研究气氛我非常赞成并积极提倡。

对于我的这种做法有人不理解,他们担心这样做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我在校的十年中,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力地说明了我的这一套做法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

根据对教师尊重服务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办学初期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还为教师提供了免费午餐,对家住江南的教师,发放了超过实际需要的交通费,安排了午休的房间和床铺。有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关于我翻车摔断肋骨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时。由于口口相传已有些走样,我现在把来龙去脉讲清楚。

为了替教师午休的房间缝制被子,我和金淑琴同志约好,第二天上午一道去十村买布料和被胎,用64中的三轮车拖回来,并且约请64中会骑三轮车的工人张师傅同行,到出发时张师傅说校办工厂要他去干活不能去了。我觉得自己会骑三轮车,约好的事不能不干,就决定自己骑三轮车去,到出发时金淑琴说她还有点事叫我骑车先走,她随后就来。我因自已多年没骑三轮车了,为了慎重我先在校园内骑了一圈,觉得还可以,就骑车先走了,从办公楼到校门是一个大下坡,我按住刹车慢慢地骑出了校门,出门后是一个90度的左转弯,我也很慢地转了过来,向前骑了约十多米,我感觉车头有些向右歪,就想把车头向左扭,就在这时失去了知觉,以后的事就不知道了,到我醒来时发觉我已在三轮车上,大家正在把我送往医院。听金淑琴和其他同志告诉我:金淑琴看我出了校门即骑自行车随后赶来,出校门后看不到我了,只见有几个人站在路边向下看,还听他们说…这么大年纪了!这么大年纪了!?,赶紧下车向前一看只见我连人带车摔在下面,她赶紧回校喊来了陈波、印希荣、…等人,印希荣第一个跳下台阶,看我已坐在那里,就上前来要扶我,只听我说…让我休息一会!让我休息一会?,於是印老师就和陈波一起先把三轮车抬上去,然后再下来把我抬上去放到车上去.快到医院时我醒了,到八化建医院检查只发现头上有一点擦伤,我自己也没有感觉那里难过,经过简单处理后我就走回学校了。第二天早上我才感觉胸部疼痛,经铁道医学院检查诊断为;两根肋骨骨折,给了一点止痛药回家休息两周后就好了。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经过。令我至今不解的是:我为什么会突然失去知觉?令我感到幸运的是:连人带车从三、四米高的悬崖一样的高处摔下去仅仅只摔断两根肋骨,痊愈后没有后遗症,真是有如神佑。

当时我校学生虽然全部都是大厂地区的学生,但大多数家庭离校较远,不可能回家吃午饭,必须设法供应午餐。我们就请学校对面的八化建食堂送盒饭,不久就发现饭菜质量太差。一天吃中饭时64中的周洪贵同志和我闲聊,他告诉我:他会做饭菜、可以办酒席,愿意为我们办食堂。这正是我们急需的,我立即请他利用64中食堂已有的条件办食堂,他带着一个工人办起了食堂,由于饭菜质量显然好于八化建的盒饭,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真是时势造英雄,15年来周洪贵同志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把我校食堂办成江北地区最大最好的学校食堂,不仅满足了学校的需要、保证了学校的发展,,他个人也得到了发展,找到了归宿。

我一向对学校不关心学生饮水很有想法,学校成立之初我就用电水壶烧水,供应师生。随着学校的发展我购买锅炉,指派专人为学生供水,决不让学生无水喝。

为了扩大学校在大厂地区的影响,我们在建校一周年的时候,搞了一次庆祝活动。因为市第二教育局批准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成立的日期是4月12日,我们就把这个日子定为校庆日。由于这一次活动的目的就是宣传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我们准备了一些以突出英语特色为主的节目,庆祝会采取先演节目后开会的形式,由于准备充分,组织严密,会议开得很成功,收到了超出预想的效果。参加了那次会议的区委书记钱继红在几年以后说:通过那次会议你们就在大厂地区被认可了。

这次会议也使有的学校很不舒服。我在会上的讲话中,根据事实说我校在93学年第一学期的期终统考中各科成绩均为大厂第一。南化二中印出传单散发,内容是说南化二中的各科考试成绩在大厂区一贯名列首位,育英外校不可能名列第一。这还不算,过了几个月,南化二中也搞校庆,派人专门送来请帖,我去了、他们把我安排在前排就座。演出了文艺节目,有一个女学生唱完歌后,上来一个老师,问女生:你的歌为什么唱得这么好?女学生驴头不对马嘴的答道:我们不仅歌唱得好,我们的学习成绩也比那个育英外语学校好。引得台下一片哄笑,人们都把眼睛看着我,这当然都是学校的精心策划。今天写在这里,只觉得实在好笑。在办学的第一年里我们一切顺利,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时一切都能按我的想法做,并且都有很好的效果,是最让我感到快慰的。到处看到怀疑的目光,事事感到不受信任,严重的寄人篱下的感觉,时时都在困扰我,是这个时期我的痛苦。

三,决定性的一步

第二年招生

1994年4月,我们开始第二次招生,中学仍招两个班100人,并且决定办小学。由于一年来办学效果好,学校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报名踊跃,很快地报名人数超过600人。这时有一些南钢的家长由于担心报名人数多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就向学校提出扩招的要求,我根据当时的条件觉得也有扩招的可能,就向区教育局转达了家长的要求。教育局认为不能发展太快,不同意扩招。家长们又反映到钱继红那里去,钱书记也不同意扩招。最后决定维持原决定招生100人。

和第一年招生不同,第二年招生出现了新的情况。1,第一年招生报名的全是大厂地区的学生。第二年报名的学生中有了下关区、浦口区、六合县、栖霞区和铁路系统的。2,第一年

招生几乎没有人愿意来交赞助费。这一次开始有考不上的学生来交赞助费了,结果这一年学校收到近30万元的赞助费,使我们的总收入从第一年的20万元增长到70万元。3,有人愿意来交赞助费上学,也还有20多人考取了不来报到。正是这空出来的20多个名额使我们有可能收来一笔赞助费。

收赞助费这件事在大厂地区是空前的,很多人看不惯,为此印希荣同志曾和我发生争论,他认为:搞教育的人怎么能干这种事,多收钱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是不相容的。我认为:在家长自愿的条件下多收钱用来办教育,从事学校建设,结果是对家长和学校双方都有利,应该是可以的。随着学校越办越好,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的赞助费也越收越多、越收越高,最多时一个学生的赞助费达到5万元,总收入达到学校全年收入的50%左右。有些搞校办工厂的同志感叹:你们一个学生的赞助费就收到5万,我们几十个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有时还赚不到5万元,和你们比办校办工厂真是没有意思了!

办小学

我来大厂不久就了解到这样一件事。邢局长告诉我:在距离64中只有几百米远的杨庄北村有一所华能电厂作为小区配套建设的小学,建好后华能电厂不愿办小学要交给地方,区教育局考虑到那个地区的学生不多,不愿在那里再办一所小学,就不愿接收,双方一直僵持着,学校也一直空关着。我随即跟他去看了,只见那里有一个占地十亩的校园,四周有围墙,园内有一座设计新颖别致,二千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条件之好是当时一般小学赶不上的。据说已空关了两、三年,对于深知土地和校园在办学中的重要性的我怎能不动心!邢局长说:如你愿意用它来办学,就可以给你。

当时我们招生优秀学生不来报名,或考上了不来报到。对大厂地区的小学教学质量我也信不过,有了这个校园就使我动了办小学的念头。我在想:我从小学办起,从四年级招生、经过三年学习后直接升入中学,有可能使我们初中的生源质量得到保证。於是我向区教育局要求占用那个校园,并申请办小学。得到的答复是:不同意。理由是:又是中学又是小学怕你能力不够,领导不了。这时区教育局想把那个小学校舍以每年十万元的价格出租给南化的一个职业学校。由于对方认为要价过高没有谈成。於是我再次提出申请,区教育局提出要我租用,租金每年5万元。我一口答应。这样把校园要了过来。以后由于教育局政策改变,把64中也交给我办学,每年5万元租金的事也就不再提了。

有了校园也有了办学权,我开始物色校长和老师。我问区教育局分管小学的副局长熊锡龄同志有没有能力强的退休小学校长,她说:巧得很,现在正好有一个能力很强的小学校长刚退休,她叫袁凤仪,是南化三小的校长。她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袁凤仪同志。过了十多天袁凤仪同志来应聘了,我以为是熊锡龄通知她的,那知她并没有和熊锡龄联系,是听说我们要办小学自已前来的。我立即聘任她为小学部校长,并请她招聘小学老师。由于她情况熟悉、联系广泛,很快就聘到了所需的小学老师。

考虑到我们的小学也不能就近入学,特别是考虑到外区来的学生可能还要住校,我们决定小学从四年级招生。和很火爆的中学部招生相反、小学部招生的报名人数很少,四年级报了50多人,五年级报了60多人几乎无法选择,最后每个班各收了50人,真是可怜得很。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就是这样从惨淡开始的小学部,在袁凤仪同志的管理下,通过全体小学老师的辛勤劳动,在中学部的带动下不到几年也逐步火爆起来。

小学部的校舍虽然是新建不久,但因为两、三年没有使用,显得很破旧,要进行修缮。为此华能电厂在办理产权移交时还拨了一万元修缮费。我当时想:校园、校舍无偿地交给了我们,还要另拨一万元修理费,这样的好事怎么都被我碰上了。

办住校

办学的第二年,学生中有了家住江南和浦口的,他们每天来回奔波,非常辛苦。小学部校园收过来之后,这时只利用了一个教学楼的二层,其他的房子都空着。於是我产生了办住校的想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这些学生的困难,从长远着想,没有住校、没有食堂,我们的生源范围就只能限于大厂,有了住校和食堂招生就不受地区的限制,为了学校的发展我决心办住校。余新华同志知道以后,向我推荐他的姑妈卢芬同志,她是南化二中的退休干部,来南京前曾在北京的一个部队干部子弟学校管理过学生住校,有魄力、有经验。我立即聘任卢芬为住校部主任,并委托她负责招聘工作人员,购置床铺及设备。11月中旬我们安排了二十多个学生住校。卢芬同志真是管理住校学生的行家里手,是这一方面的大专家。她和工作人员一起,把住校生管得循规蹈距,把学生宿舍管理得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参观这样的宿舍简直是一种享受。我对住校部的评价是:保证了教学,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有外人来校参观,带他们看学生宿舍总是得到一片赞扬声。

我曾在教师大会上说过:如果没有袁凤仪同志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们的小学部;没有卢芬同志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们的住校部;没有周洪贵同志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们的食堂。他们都是在学

校初创时期,独挡一面的创业者,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保证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否则,育英二外决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他们都是创办育英二外的功臣。

决定性的一步

1994年11月上旬,区教育局局长李业祥同志来找我,他对我说:我觉得你这样办学很好,教学质量高、受家长欢迎,又不要国家出钱。我想把64中交给你,由你统一管理,为了帮助你发展,我们决定64中仃止招生,学区的生源分散到其他学校去;不然随着你们学校的发展,在一个校园里的两个学校会矛盾很大。我们任命你同时担任64中的校长,对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马能仁同志专任党支部书记。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是作梦也想不到的好事,

李业祥同志是区教育局的局长,一把手,学校筹办时他并不重视,但他也不反对,持观望态度。后来他把女儿从浦口转来我校上学,和我们的接触渐渐地多起来,对我们的态度也变得支持起来了。促使他最后做出上述决定的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64中的管理混乱,教学质量差。94年10月区教育局组织了一次对64中的工作检查,对64中的情况很不满意,在检查后召开了的教师大会上批评得很历害,参加会议的金淑琴同志告诉我:那里是汇报!自始至终在刮鼻子!

在64中办学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陪伴着我,处处受限制。马能仁和余新华两位校长的确是欢迎并支持我们办学的,但正如他们自已说的:他们是把育英二外作为他们的校办工厂来办的,他们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并处理和我们的关系的。他们认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合作办学、互相支持的关系,而是一种从属关系,育英二外只是64中的赚钱工具。这就不难理解下面的一些事实。

A,93年6月初第一次招生报名结束,在有余新华校长参加的考试准备会议上,我提出了参加监考、改卷人员的报酬问题,余新华同志说这里以前是每天3元,我感觉和市区比待遇太低,市区的普遍情况是每天20元,鼓楼的育英那边也是20元,我介绍了这些情况,并提出我们也按20元的标准发,会上没有反对的意见,也就算通过了。那知到了考试结束我让会计于爱民发钱时,于爱民却说:我们不同意这样发;又说校长也不同意这样发。我说:发放的标准是经过会议讨论的,发的钱都是学生的报名费,我是学校的校长,怎么第一次行使职权就行不通,那以后学校还怎么办!于爱民看我有点生气了,跑过去和余新华商量了一会,和我说既然你坚持这样做,那就按你说的发吧。第二天上班后,马能仁同志阴沉着脸问

我说:大家都不同意你按每天20元的标准发放,你怎么一定要按20元的标准发呢?我说:每天20元的标准是在会上讨论过的,大家同意了的,会上讨论通过的东西,我为什么不能执行呢!不信你问老余。余新华看着马能仁点点头,他也就不说话了。我当时想:撇开20元标准是经会议讨论通过的不说,这发放监考费的事也是我校的内政,你作为64中的校长也无权干涉!显然他是把我们作为他的下属了,把所收的报名费都作为64中的收入了。这时我是只敢想不敢讲啊!

B,93年6月学生报到后我们收到10万元钱,余校长给我提出64中暑假要组织旅游,要借2万元,我立即同意了并通知了会计。到9月份发工资时,会计告诉我说没有钱了。我说怎么会没有钱呢?于爱民说都被马校长调到工厂去了。我告诉于爱民:你快去和马校长联系保证我发工资,其他的钱也要尽快还回来。于去后回来说:马校长讲不会耽误你用钱。把我的钱全部调走竟然不经过我同意,这是把我们摆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C,不仅是校长,下面的干部和职工也是这样,在双方相处的过程中以主人自居,我们的一切都必须服从他们。例如:a,64中上午的课间操时间为15分钟,他们不吃课间餐,时间够了;我们的学生要吃课间餐,时间不够用,我找到64中的教导主任刘承,和他商量希望延长5分钟,他听完后一边摇着头一边说:不行、不行、这样我们的老师回家吃中饭就要晚5分钟,那怎么行、那怎么行!毫无商量的余地。64中学生和教师的家都在学校附近,他们中午的休息时间为夏天3小时、冬天2 ·5小时,这样下午放学就很晚,我希望适当缩短中午休息的时间,也被坚决拒绝。

b,办学初期我和马校长商定:每月由育英二外拨200元给64中使他们每月每人的奖金由5元增加到10元。马校长给我规定:此外不能再给64中的任何人发钱。这样一来64中的实验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干了,他们说:大家都拿一样的钱,不为你们做一点事的人也拿钱,对我们直接为你们服务的人,你们就不应该表示表示吗!碍于马校长不能另外给钱的规定,我没有另外给钱。好!颜色来了!图书馆和我们同在四楼,但是整天不开门,明明看到人在里面,敲门就是不开。实验室知道我们的老师上课时间,但一到上课就找不到人。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由任课老师买了礼物以自己的的名义送给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以为这样既不违反马校长的规定又可以解决问题。那知人家一眼看穿,马上找我谈话:你何苦采取这种办法,你是聪明人,应该知道怎么办,你完全可以让我听你指挥!我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了。c,上生物课有一次需要投影仪,听说64中有,就跑去借,得到的答复是:这东西我们只有两台,很宝贵,不能给你们用。我当时想:谁叫我们穷呢!

李业祥局长的决定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首先是,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向上请示得到的答复都是:这是你教育局职权范围内的事,你们自已决定好了。其次是,在大厂教育界持不同意见者甚多,几个有影响的头面人物坚决反对。用李局长自已的话说:为了解释,我把唾沫都说干了。再次,在64中这里反对者是大多数。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利益受损害,有人说:我们刚从民办变成公办,没有几年一下子又要变成民办,当然不愿意。马校长知道后,也为不能当校长而感到很失落。

李局长力排众议,果断地决定干下去。为消除64中群众的疑虑,他制定和宣布了五不变的政策,所谓五不变就是:64中的国有性质不变;学校的级别不变;教职工的公办身份不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不变;区教育局对学校的财政拨款不变。这五条宣布后在64中激烈反对的人不多了。

1995年3月在64中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李局长宣布:任命我为64中校长,马能仁同志专任党支部书记。并宣布了五不变的决定。当时的提法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共同办学。会后,我拟了一条标语:热烈庆祝两校统一管理共同办学。被马校长拦住不让写,他说:那个还有心情庆祝嘛!这是我们两人不同心情的真实反映。

李局长的这个决定不仅使我摆脱了作为64中赚钱工具的从属地位,而且让我可以利用64中的人、财、物等条件为创办育英二外服务。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上级虽然宣布我是64中校长,不等于64中的群众就承认我是他们的校长,取得他们拥护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从办学中得到实惠,至少也要使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於是我宣布并采取了以下的措施:第一,做加法不做减法。具体作法是:凡群众已经得到的利益包括工资、奖金、补贴、实物等均保持不变。后来经过测算为每人每年3600元,平均每人每月300元,打入工资按月发放。随着育英二外的不断扩大,对接受育英二外的聘用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除64中的工资待遇外再按相关规定享受报酬。这样,随着学校的发展在64中工资待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育英二外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64中的教职工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态度也从反对、怀疑、转为拥护。这是一个成功的实践。第二,对64中的教职工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分别情况、适当安排。64中也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干部,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地把他们分别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对于不能在育英二外任教的人则分别安排在总务、食堂、住校部、图书馆、实验室等处,务使他们各得其所。好在64中人并不多,育英二外发展很快,用人量不断增加,所以对64中的人员安排比较顺利。第三,随着学校的发展,各方面需要管理干部,我采取尽可能地从64中优秀青年教师中培养、提拔的方针,这样做

的好处是:他们土生土长、情况熟悉、家在大厂、相对稳定。我对金淑琴、刘志霞、杨华、徐敏等人加意培养、有的送去脱产进修,逐步地放到适当的位置上锻炼,使他们成长起来,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对余新华、袁金玉、刘承、饶惠文等64中的干部我在工作中紧紧地依靠他们,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使他们在育英二外同样有主人翁的感觉。由于我们方针正确、措施得当,不仅很快地稳定了64中,而且使64中和育英二外这两部分人很快地溶合成为一家,共同为创办育英二外而努力工作;使64中的人、财、物在育英二外创办的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块牌子?的妙用

两校合并以后,学校就变成了…两栖动物?,一个学校同时具有公办和民办这两种性质。很快地我就发现了兼具这两种性质的好处。比如:参加市、区两级教师进修学校所组织的进修或教研活动,作为民办校或厂办校是要向进修学校按期交费的,64中是公办校不用交费,我校就享受了公办学校的待遇;又如:盖房子。从一开始,我用育英二外的自筹经费盖房子、买设备就统统作为64中的公有财产登记入账,并上报有关方面。大约在95年的下半年,区税务局的两个年轻干部听说我们用80万元新建了一个一千平方的食堂兼礼堂,认为我们没有申报纳税,兴冲冲地跑到学校来,准备…逮一条大鱼?。又是查账又是询问会计,最后找我谈话,要我证明食堂不是我的私产。我说不用证明,你们去问问区教育局财务科就可以了。他们果然去问了,按他们说如果是我个人的私产,至少要报30万元的税。就因为是64中的公有财产,税务局的…一条大鱼?跑掉了。再如:进入64中公办教师编制就可以享受公办教师待遇,这对吸引青年教师很有好处,李局长答应每年给两、三个名额让育英二外招聘来的青年教师进入64中编制转为公办教师,前四、五年我们利用这项政策一共办理了十多名青年教师进入64中编制,这是其他民办学校办不到的。

至于作为民办学校可以收较高的学费;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地招聘教师也可以辞退不称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自主地使用学校的经费这些则又是所有的公办学校所做不到的。有了这…两块牌子?我们就可以享受公办和民办这两种体制的好处而避开了它们的弊端。

学校改名

办学初期我校使用的校名是:…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大厂分校?,到95年5月两校合并后的一天,李局长打电话来要我和马能仁同志马上到区教育局开会,我们去后只见退协的杨致祥

等二人和张婉华同志都在,原来是他们和李局长商量好:要学校改名,作为独立学校,不再挂分校的牌子。其实这对我们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虽然挂分校的牌子,但从一开始在财务、人事、行政等一切方面都是独立的,并不是从属关系。不管挂什么牌子只要教学质量高被社会认可,依然可以成为名校,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虽然挂的是分校的牌子,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世界一流名校。但既然他们商定了要改名那就改吧,他们找我去就是要我在改什么名上发表意见,我考虑后认为改为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比较合适,这照顾到了学校的历史关系。决定改名后上报市第二教育局社会办学处,结果它们认为这不是改名,这是另办了一所学校,要按新办学校重新申办,於是我们又重新办了申办手续。

在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认为:李业祥局长决定的两校合并的决定是育英二外发展史上的决定性的一步,这好比把一个不足月的早产儿放进了暖箱,为他的初期发展提供了保障,如果没有这个决定育英二外的发展将会困难得多。这是李业祥同志的历史功绩。

四,三赴青岛

在学校创办初期,我曾带学生于94年、95年、97年暑假期间三次前往青岛,住在紧靠海边、风景优美的海洋大学分校内,以举办夏令营的名义搞补课活动,并于休息日带学生游览青岛市区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为什么要去青岛?这有几个原因:其一,去补课。本着…多上课、上好课?的指导思想,为躲过上级的检查,我想到了去外地补课。其二是,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吸引学生前来报考,我觉得利用暑假带学生去青岛这个著名的避暑胜地,肯定会吸引其他学生前来报考。果如所料,去青岛的第二年就有南化二小的优秀女学生骆先超前来报考,家长告诉我她就是为了能去青岛而坚决要求报考我校的。其三是,我的内弟王建中同志在青岛二中任教导主任,他情况熟悉、联系广泛。使我们有条件去青岛。

我清醒地意识到带学生去青岛的风险。但我想到:我们的学生老实听话,几乎没有调皮不听话的;我们的老师认真负责;只要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这时有一个铁道部浦口疗养院的家长说可以免费提供两部55座的黄海大客车接送学生去青岛,这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为了准备的细致,事先我除了请王建中同志联系好住地外,还派鲍家禄老师先去青岛联系安排,了解熟悉情况。他回来后说:因修路,车到日照后要绕道五莲去青岛,不仅多走了路,而且多费了不少时间。到临行前又听说:路已修好了,可以通行了,只因尚未验收,所以不能走。如不愿绕路只要车到关口向值守人员塞几个钱就可`以进去不用绕路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师生110人于94年8月初的一个早上分乘两辆大客车出发。一路顺利,经过连云港、赣榆于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日`照,看到路上设了卡,和因修路不准通行的布告。向守门人塞了几个钱果然放行了,那知走了十多分钟遇到了路政人员,把我们扣了下来,坚持要罚款,没有办法只好认罚。当我们拿到罚款收据车子重新开上公路,按原路前进时,心中还在想:化了200元买路钱,就可以不再绕路还是划算的。那知又走了十多分钟才看见前方的路根本没有修好,整个被挖断了,路上堆了小山一样的石料和沙子,无法通行。心中真恨路政人员罚了款还不给我们说明情况,让我们盲目瞎闯,走冤枉路。前面不能通行了怎么办?这时有人告诉我们,可以从旁边的小路绕上另一条去青岛的公路,看到别的车子也这么做,我们也就拐上了小路。那是一条农村小路,又狭窄又弯曲,我们的大黄海在上面开行实在困难,全凭司机的高超技术才能缓慢地前进。不一会两部车拉开了距离,后面的车看错了路跑丢了。当时没有通讯工具,无法联系。看到太阳已经偏西,又不知那一部车在那里,我心中又是担心又是急,真不知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没有办法只好仃下来等他们。还好,不一会他们自己发现走错了,又回到原路找回来了。走到日落以后,终于上了另一条公路,正暗自庆幸只是一场虑惊时,逐渐发现路上的反常情况,那就是路上只有我们两部车在飞快地前进,冷清清的,对方一辆来的车也没有。我料定前面肯定不通,告诉司机赶紧仃车回头,但司机不听话一定要向前开,果然不出所料,前面的桥是断的,又不能通行。这时天已完全黑了,有一部小轿车跟在我们后面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掉头开走了。有了前面的教训,我抱着宁愿多绕大路也不再上小路的想法,要司机掉头回去,司机不愿意,正在这时后面来了一部面包车,仃下来自我介绍是开出租车的,是夫妻二人,是附近村子的人,自愿带我们从最近的小路绕上另一条去青岛的公路,我摸不清对方是什么人,不愿跟他们走,但司机已发动车子跟在他们后面了,路和刚才一样窄,天又完全黑了,真是艰难前行,前面的面包车开的快,看不见我们了还仃下来等我们,这样我更害怕了,心想大概遇到坏人了,真是紧张极了。走了大约四、五十分钟,前面车子仃下来,夫妻二人下车来说,他们到家了,并告诉我们再向前十分钟就可以走上去青岛的公路,离青岛就不远了,不会再有麻烦了。按照他们指引的方向前行了十多分钟,果然走上了另一条公路,这才知道遇到了好人!心中感叹山东农村人的

淳厚,对那对年轻夫妻给我们的及时的、无偿的援助我一直铭记在心。他们住的地方在那里?当时天黑看不清,我估计应该在胶南县境内。

本以为磨难过去了,我们很快就会到达青岛了,那知一会儿又出事了。前行不到二十分钟车子又开进了断头路,遇到了路障,原来是又走错了路,於是掉转车头,准备开上另一条公路,忽然,其中的一部车子抛锚了,这时的时间已到凌晨1点。司机们在修车子,师生都下车散步,学生们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天上月色皎洁,周围看不到人家,不远处就是大海,风景真的很好,可是我的心里却非常紧张,心想万一车子修不好,到了明天这一百多人的生活怎么办?不一会海上升起了浓雾,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我真是越想越怕!总算还好半小时后车子终于修好了。于是继续上路,我们走的是一条海滨公路,当时不知车子在那里开,现在回忆应该是在环胶州湾公路上。

车子于凌晨三点多进了青岛市区,问题又来了,我只知道海洋大学分校地址在市区东面的新区,但不知道应该走那一条路去。这时路上行人也很少,无法问路。正在为难,一个骑摩托车的人上来说可以给我们带路,问他知不知道海大分校?他说知道。带路的费用是20元。为了不再走弯路就让他骑车在前面带路,那知此人并不熟悉,走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已经到石老人了,知道走过了就喊住那人,于是掉头回来,对于他带错了路大家都很生气,一个女司机朝我发火,怪我不该找他带路。好在不到十分钟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这时天已完全亮了。回忆这一夜的经历虽然还谈不上惊心动魄,但对我来说至少也可算是坎坷、紧张了。海洋大学在青岛的地位相当于南京大学在南京的地位。本部的地址在市区最繁华的地段,靠近浮山湾。海大分校是改革开放后在东面的新区新建的。靠近石老人海滨浴场距海约一公里,处在市区到崂山的必经之路上,学校完全建在一座小山上,视野开阔,不论在室内外都很容易地看到海。距市区约五、六公里,但交通尚还方便,有公交车可达市区。学校的建筑按照90年代的标准算是很好的了。虽还谈不上富丽堂璜,但也相当漂亮了。

学校当局给我们一幢学生宿舍楼的一至三层,我们师生只占用了二、三两层就够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所全国著名大学的学生宿舍是如此地肮脏不堪,用脏、乱、差来形容都觉得不够。特别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一层楼的苍蝇多得令人不可思议。晚上蚊帐上爬得满满的都是苍蝇,把蛟帐里面的光线都挡住了。我们只好发动师生彻底打扫,并买来杀虫剂杀灭蚊蝇。

宿舍虽然脏乱,但食堂很好,每餐主食花样就很多:有米饭、馒头、面包、烤面包干、面条、饺子等,菜也不错,特别是食堂的主任真是不错,我们吃饭他总站在旁边看,了解我们喜欢

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作为他配菜的参考。我们的作息时间安排是: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两节自习课,课后开展文体活动,主要是打兰球、踢足球,晚上休息,自由活动,但不准外出。由于学校周围没有人家,学生又老实所以无人外出。

学校就在海边,海上吹来的风很凉快,以致这里连电扇都不需要。总体来讲这里真是夏天给学生补课的好地方。

每到星期天就组织师生外出参观、游览,一共搞了三次,第一次参观市容;第二次参观海洋馆、海军博物馆、去鲁迅公园和小青岛,特别是去小青岛可以从海上看青岛,别有一番风味。第三次去崂山风景区游览,那时我已提前回南京没有参加了。就在第一次出去参观市容的活动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值得一记。考虑到100多人集体出去乘公交车和其他活动都不方便,决定分成小组,每组十几个学生再加一到两个老师带队,事先专门开了会,介绍青岛情况和交通线路,讲了注意事项,特别重要的是两条:一条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要脱离队伍。另一条是:如果跑丢了,记住找警察。考虑到有一个女老师平时就很糊涂,从来不记路,这次出去如果不分配她带学生,怕她面子上过不去,有意见,如果分配她带学生又怕出事,甚至连她自己也回不来。我采取的办法是:分配她带一个组的学生`,另外加派会计杨福玲同志在这个组,事先我找小杨谈话,告诉她:这个组的带队老师实际就是她。

虽然事先作了这样的布置,到了下午各组都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只有这个组跑丢了一个学生,是九三1班的徐伟。小杨回来后,见到我就哭了起来,她深感责任重大,我也很难受。只好安慰她,等一等也许自己能回来,到了下午四点多钟,由蔡敬芝老师带队的小组回来了,他们是最后回来的一个组,第一个见到我的是这个组的女学生胡曼恬,我问她有没有见到徐伟,她轻松地说:我们把他带回来了。这才使我一块石头落了地,赶紧找来徐伟问情况,才知道事情的经过:原来他们小组回来的路上需要转乘公交车,在换乘站等车的时候,徐伟转身只顾看海景,公交车来了大家一哄而上,上车后老师问学生组长:人全上了吗?这位组长也没有认真点数就说都上了。下车后一点人数少了一人,小杨说:你们先回去,我马上回去找。等小杨回到那里时,徐伟已被蔡敬芝老师发现并带了回来。我问徐伟:如果遇不到蔡老师你打算怎么办?他哭着说:找警察。这使我感到安慰,我们的教育是有效果的。

由于没有经验,第一次在青岛的时间安排了三周,那知这些从未离开过家的学生非常想家,第一周还可以,第二周就有人哭了,到了第三周那就觉得很难熬了。因学校有事我需要提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