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熊猫生殖生理

大熊猫生殖生理

大熊猫生殖生理
大熊猫生殖生理

大熊猫生殖生理的综述

从小就知道熊猫,活化石、国宝,这些都印在记忆里了。但如果抛开它是理所应当的存在时,会问也许有一天它会消失吗?放弃了肉的竞争,依靠着少人问津的竹子而活着,不知道这是属于自然中的狡智者还是残喘者?

通过比较可以更了解事物的本质。熊猫的黑白外衣和斑马的很相似,所以是不是也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呢?单靠比较也不可靠,需要结合分析,松狮虽然长得像,但却与熊猫没什么关系。对于现在的熊猫,定义为半野生未驯化动物应该比较合适。毕竟不像犬与人的合作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熊猫是因为数量稀少才被人们保护起来,虽然圈养或半圈养,仍然偏向野生动物。本文选取了一些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在生殖生理方面与熊猫进行一些比较。对照动物的体型,食性各不相同,希望能够发现一些新鲜的事实。

一、生殖系统解剖

雌性大熊猫的卵巢成双,上有像大脑一样的沟回。子宫为双角子宫。

对照动物的子宫有双子宫(小家鼠,亚洲象),双角子宫(东北虎,犬),单子宫(短尾猴)。从下图可以看出,双子宫演变成单子宫的过程。

双子宫/双角子宫动物的产仔数量普遍多于单子宫动物,但是亚洲象是一个例外。为什么单胎的亚洲象却有双子宫?受精卵附植是否对某侧子宫有偏好?这些问题很遗憾作者还未找到答案。从小家鼠的高胎产数,高死亡率,到短尾猴的单胎生产,低死亡率,及置于两种类型之间的其他动物,从体型,食物链上的位置,栖息地来看其繁殖方式,都不能不说是他们精心的选择。如果小家鼠成为单胎动物,以其多天敌,寿命短,种族可能难以延续。

熊猫每胎产仔数少,多为1-2只,像现在这样其自然栖息地迅速减小,食物缺乏,野生大熊猫数量更是不易增加。

子宫演变模式图

双子宫似双子宫的双角子宫

双角子宫单子宫

二、性成熟

下表将一些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数值与大熊猫进行比较,其中按体型由小到大排列。

野生动物性成熟年龄性成熟年龄与寿命的比值小家鼠60-80d 70/540(0.13)

短尾猴5y 5/20(0.25)

麋鹿2-3y 2.5/20(0.13)

野牛3y 3/25(0.12)

大熊猫 4.5-7.5y(刘维新) 5.5-6.5y(胡锦矗)6/25 (0.24)

东北虎3-4y 3.5/20(0.18)

狮子2-3y 2.5/16(0.16)

亚洲象10-14y 14/90(0.16)

蓝鲸9y 9/80(0.11)

家养动物

家猫0.5-1y 0.6/15(0.04)

大型犬1y 1/10(0.10)

猪3-6m 0.5/20(0.03)

马1-1.5y 1.25 /30(0.04)

水牛15-20m 1.5/25(0.06)

人类13y 13/80 (0.16)

明显可以看出,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性成熟晚(以寿命为参照)。野生动物的比值多在0.1-0.2之间,而家养动物都在0.1以下。从同一科的动物也可以看出,东北虎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比家猫晚。这可能是因为野外食物获取不易,时刻面临生存竞争,生长发育较慢。相较家养动物因为的饲养,食物充足,生长发育至性成熟所需体重的时间短。

体型大小可能和性成熟快慢成反比。也可以用达到性成熟所需体重的快慢来解释。

野生动物中,大熊猫和短尾猴都属于性成熟晚的动物。作者尚未查清其中的原因,分析可能

为天敌少,食物所含营养不足。虽然人的数值看起来好像比短尾猴小,但那是因为人的寿命增长的缘故。对任一种动物疾病的研究都不会及人类的一半多,这或许能够解释人寿命的延长。

三、发情周期

野生动物发情类型发情周期发情期

小家鼠6-10月份多发情

短尾猴9-11月份多发情28d

麋鹿6-8月份多发情17-31d 1d

熊猫3-5月份单发情18-26d 2-5d 东北虎12-2月份多发情,诱导排卵15-30d 5-7d 亚洲象每年发情一次2-3m

家养动物

猪全年多发情19-23d 2-3d 水牛全年多发情21d 1-3d

家养动物的发情周期因人的介入而失去了参考价值。而野生动物,不论其发情季节是什么,倘若和妊娠期结合,就会发现产仔时期都在春夏季。此时正是草长羊肥的时节,母亲和新生仔均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资源。

熊猫的发情和妊娠与竹子的生长相一致。3-8月竹子经历竹笋,抽叶,是熊猫新鲜又富含营养的食物来源。魏辅文(1994)等人观察到冷箭竹开花后大面积死亡,大熊猫的发情期后延近1个月。

四、妊娠期和怀胎数

野生动物妊娠期怀胎数

小家鼠16-25d 4-8胎

短尾猴168d 1

麋鹿285-293d 1

熊猫3-4m 1-3

东北虎98-112d 2-3

亚洲象20-22m 1

家养动物

猪110-120d 10-12

水牛295-315d 1-2

上述看来,从体型,性成熟,发情周期到妊娠,大熊猫和东北虎的数据比较接近。虽然食性不同,但其生长发育有相似的进程。单凭此点推测这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当然武断,作者还未找到更多的资料。

五、发情期和妊娠期激素

因为不同动物间性周期激素的比较很复杂,这里仅描述大熊猫在发情期和妊娠期的激素变

化。

发情期:孟智斌(1984)等人的研究认为大熊猫发情期雌激素水平与其行为相符合,雌激素的高峰代表了排卵时间。

妊娠期:大熊猫的妊娠期之所以差别很大,对此有一个推论。就是“胚胎延迟着床”。认为大熊猫胚泡会在子宫中游离较长时间,在子宫内环境适合胚泡发育时才附植,形成胎盘。此后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胎盘开始分泌大量孕激素,这是妊娠中期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的原因。支持这一推论的证据还有熊猫新生仔很小,发育水平极低。

参考文献

1.张和民,王鹏彦。2003。大熊猫繁殖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马建章,金崑。2003。虎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刘德军,陈燕萍,杨士剑。2006。中国亚洲象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

4.丁玉华。2004。中国麋鹿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5.王峰,王元兴。2003。牛羊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6.李进华。1999。野生短尾猴的社会。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7.朱盛侃,陈安国。1993。小家鼠生态特性与预测。北京:科学出版社。

8.赵兴绪。2007。猪的繁殖调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9.李良玉。2001。兽医比较解剖学。屏东:睿煜出版社。

10.魏辅文,胡锦矗。1994。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繁殖研究。兽类学报,14(4):

243-248。

1_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学知识点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学知识点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5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除此之外,海域小熊猫、黑颈鹤等各种珍稀动物也在这里安家落户。这里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鸟谐鸣,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我们的世外桃源”。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基地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从原仅有的6只大熊猫开始,在未从野外捕获一只大熊猫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现已繁育大熊猫143胎,214仔,现存152只(截止2015年),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且种群遗传质量、种群内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均良好。 近三十年来,通过系列创新性科研工作,基地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饲养与管理、繁殖与育幼、疾病防控与种群遗传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针对

当今环境热点问题,从公众意识、情感、行为多层面在基地和深入到全国城市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和农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项目。获得了广大青少年和国内外志愿者、动物爱好者的高度赞誉和好评。 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幼咸集,其乐融融。 保护动物,爱护环境是美德! 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共出现过25亿种动植物,其中有将近1/2是在最近3个世纪内消失的。物种平衡的破坏,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本身将遭到巨大灾难。现在,地球上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种野生动物灭绝,不少动物也处于灭种的边缘。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个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视。 如果仅靠科研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不足以拯救濒危物种,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鼓励广大公众的参与及日常行为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现代社会大人和孩子少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强调接触、互动和实践,帮助建立人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系,避免因保护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避免单纯知识讲解的枯燥,从而达到理解和乐于环保行动的效果。 研学从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从意识层面传递正确的信息,鼓励关注生物多样性状况;其次在情感层面上激发目标群体更关爱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福利;第三是在行为层面上传递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力量,以激励人们改变行为。使保护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培养其仁慈行善的习惯,提升道德情操。

生殖医学全国较好的学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1996年中心列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九五”以来科室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广东省博士启动基金2项、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7项;公开发表80余篇论文,其中SCI引用论文6篇,国际杂志发表4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中心拥有强大的技术队伍,包括医疗、技术、护理人员共22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6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博士生11人,硕士6人。周灿权、教授、研究生、博士导师1978年至1983年就读中山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时留校于本院妇产科一直工作至今,期间接受了系统和严格的临床训练。1985年至1988年在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获生殖生理学硕士学位。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学习生殖医学技术各一年。1986年开始从事生殖医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系列的辅助生殖技术以及妇科内分泌的临床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卫生部的专家组成员参加了许多省、市、自治区的辅助生殖中心的技术评审工作,积累了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以包括试管婴儿技术等各种辅助生殖技术和妇科内分泌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包括国家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CMB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多篇。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计划生育专科学会常委、广东省妇产科分会常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生殖医学》等杂志编委,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学首席专家、学科术带头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浙江省妇女医院)是浙江省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及计划生育、妇女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是在华东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 医院成立于1951年,核定床位750张,婴儿床260张。目前职工120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专家160余人。年门诊人次超过100万人次,年收治病人达3万余人次,年分娩量超过1万,业务规模居全国同类专科医院之首,临床诊治综合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际水平。是妇产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妇产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妇产科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妇科、产科均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设有普通妇科、妇科肿瘤科、产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内分泌科、外科、妇女保健等专科。拥有卫生部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辅助生育技术培训基地、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浙江省母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并设有浙江省计划生育指导站、浙江大学妇产科计划生育研究所、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及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胎儿医学中心和宫颈疾病诊治中心。2009年通过国家药监局组织的临床药物试验机构专家认证。有28人次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任职,其中副主任委员4名,在国内享有声誉 黄丽丽,女,1961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1983年6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1989年7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1999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一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德国基尔大学妇产科系生殖与免疫实验从事人类生殖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曾赴美国加州大学短期进修。参加计划生育领域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主持省厅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作为项目主持人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目前任中华

四川熊猫基地导游词5篇

四川熊猫基地导游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川熊猫基地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四川熊猫基地导游词5篇(一) 大熊猫是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亦是和平友好的象征。成都所属的崇州、都江堰、大邑、彭州、邛崃市县等均有大熊猫出没。我国80%以上的大熊猫分布在四川境内。 成都得天独厚,因拥有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宝贵资源而名扬四海。众多中外宾客,非常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往往专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一睹大熊猫风采为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位于成

都北郊斧头山,距市区10公里,占地面积540亩,是大熊猫异地保护的重要场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现建有齐全的各种齐全的各种大熊猫繁育所必须的设施,有兽舍、饲料室、医疗站、大熊猫纪念馆和实验楼,还种有大熊猫食用的上万丛竹子和灌木,该基地正在计划扩展3000亩土地,建成模拟的大熊猫野外栖息环境的半野生放养区,为最终将大熊猫送到大自然作好准备。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现汇集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专 家和技术人员,并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设备,与国际、国内不少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保持着横向、纵向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在有关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共向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申请研究课题50多项,从1980年至今共获国家、省、市及部委级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四十多项,其中,"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及"大熊猫出血性肠炎病原及防治研究"等项目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又建成了"成都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与遗传开放实验室",汇集有关专家,重点开展繁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1可爱的大熊猫_西师大版-word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1可爱的大熊猫西师大版(2019)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9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毫米,尾长100-120毫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说到国宝,大家一定会即时联想起身形肥胖、样子傻楞楞的大熊猫。自从多年前熊猫「安安」及「佳佳」移居本港后,迅即成为港人的宠儿。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这意义重大的时刻,特别成立了一个为香港选赠大熊猫的专家小组,为「安安」及「佳佳」挑选两名活泼可爱的新伙伴。小组近日就制订了送港熊猫的5大条件,除了要天真可爱,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行为态度正常、漂亮温驯、基因优良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青春无敌」,指定必须于2005年出生,只有2岁的小熊猫才符合赠港资格。小组表示,希望新来港的熊猫能适应本港的环境并开枝散叶。从中央对送港熊猫珍而重之的态度,除了因其崇高的国宝地位外,全球熊猫数目日渐稀少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族群减少影响遗传基因多元性样子可爱的熊猫虽然得到全中国人的爱,但却似乎得不到自然界的眷顾,未能保证其子孙能延绵不绝地存活于世。据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显示,原本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的熊猫群,近年已缩小至只分布于我国川、甘、陕等地。随着熊猫分布地不断缩小,族群亦相应减少,势必影响熊猫遗传基因的多元性,减低熊猫的抵抗力、繁殖力及生存能力。据统计,当前全球只剩下约一千只熊猫,俨然已踏入濒临绝种的警戒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熊猫的数目大幅减少呢?其中一个原因是郊区城镇化。大家可能都知道,熊猫最喜欢吃竹子,特别是竹子中最幼嫩多汁的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为配合城市发展,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当中自然包括了竹子,加上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空气及水源污染,令原本适合熊猫生长的「世外桃源」不断萎缩,同时亦令熊猫赖以维生的食粮也逐渐消失,因此而饿死、病死的熊猫可谓不计其数。「一索得子」是奢求另一个主因则出自熊猫本身的问题,对大熊猫来说,「一索得子」似乎是一种奢求。熊猫的发情期其实并不短,雌性熊猫4至5岁就已经进入成熟期,拥有长达10年或以上的生育年期,虽然如此,但熊猫的交配表现却似乎并不理想,事实上,雌性熊猫在排卵期间,能真正受孕的日子只有一至三天,使成功受孕的机会大减。再加上近年因族群减少而出现的近亲繁殖问题,下一代的存活率及交配机会就因遗传因子缺憾而大幅降低。不少世界环保组织近年已积极进行熊猫拯救工作,而我国可算是最早拯救濒危大熊猫的国家之一。内地拯救大熊猫其中一法为保护现存的熊猫,包括禁止破坏自然林木地区及捕杀熊猫等可耻行为,并且由专人照顾、协助及研究熊猫繁殖。而早于40多年前,中国已成功为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繁殖,其后发展至以人工授精方式,协助熊猫繁衍下一代,并积极研究新技术保育熊猫品种,稳定熊猫数目下降的走势。内地禁止破坏林木及捕杀行为据专家表示,要让熊猫成功繁殖,必须要为其制造适合的环境,包括让雌雄熊猫多见面,在两者四周放置一些冷杉树、铁杉树及红桦树等植物,并且让环境温度维持于摄氏13至22度间,从而营造出适合交配的理想生境,而内地研究中心更不断进行熊猫繁育研究并引入新技术,使受孕率、熊猫宝宝出生率及存活率得以提升。改良了的人工授精技术更提高了熊猫诞下双胞胎的机会。保育人员更会协助照顾约200克重或以下的熊猫幼儿,确保细小及脆弱的熊猫宝宝不会夭折。建造半野生环境训练生存能力据卧龙大熊猫俱乐部网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实行圈养熊猫,目的是希望熊猫最终可回归野外生活。2000年,该中心已为大熊猫建造了一个半野生的环境,并有计划扩大熊猫的圈养地,以及进行野外释放的研究,如培养熊猫的野性、训练其野外生存能力、寄生虫及预防疾病等,期望最快可于3年后让5只熊猫回归野外。但放熊猫归山的目标仍然不易实现,需要内地有关机构多番研究才能成事。早于古代,熊猫已被视为珍贵的异兽,西汉文帝之母的陵墓中就用熊猫的头骨作为陪葬。时至今日,其珍贵性也与其数目直接挂钩。科学家们虽然积极提升熊猫的出生率,希望让熊猫品种延续下去,然而今天我们还能否向熊猫们保证它们未来有适合居住的环境?如果连茂盛的竹林也于世上消失,熊猫也许只能于展馆中望着翠绿的图画发呆。

大熊猫的生殖与生理

大熊猫的生殖与生理 性成熟年龄大熊猫的性成熟年龄与营养水平,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营养不足,阻碍身体和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使性成熟时间延迟。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由於生活水平高於野外,其性成熟年龄也比野外提前2-3岁。各地观察到的具体数据有出入。刘维新(1986年)认为,发情的年龄和体重,雌兽为4.5-7.5岁,85-105公斤;雄兽为5.5-7.5岁,95-105公斤,两性性成熟在年龄上无显着差异。胡锦矗认为雌雄兽性成熟年龄为5.5-6.5岁,在野外一般为6.6、7.5岁。成都动物园繁殖大熊猫初次发情雌兽为3.5-4.5,雄兽为5.5-7.5岁。 繁殖季节大熊猫为季节性发情。雌兽发情期一般在3-5月,也有提前到1月下旬或延後至6月下旬的,个别除春季发情外,秋季(8-10月)也有发情表现,但时间短,表现也不很明显。Moore等在1974年研究表明雄性熊猫春季睾丸变大,易采得精液,精液质量较好,而7-8月采不到精液,睾丸明显地变小。Masui在1984年认为雄兽尿中,全年均可找到精子,但其数量从夏季到秋季逐渐减少,冬季又逐渐增加。从性行为表现来看,雄兽在春季逐渐达到高潮。故雄性发情也在春季。 发情周期大熊猫一般一年发情一次,育幼雌兽一般要两年才发情一次,但若提前强迫断奶,则也和雄兽一样一年发情一次。少数熊猫一次发情中有两个高潮期。雌兽发情期为15-25天,发情高峰仅2-4天,个别长达30多天,极少数只有几天,发情表现极不明显。一般将大熊猫的发情期分为发情前期(2-5天)、发情期(5-8天)、发情高峰期(4-6天)和发情後期(5-10天)。 性行为雄兽发情时,表现为兴奋、活动量增大、饮水量增加,尿频,阴部。雌兽阴部,有时在地上打滚,戏水,睾丸肿胀,阴茎外伸,发出咩叫声等,雌兽发情时,食欲降低或拒食,兴奋,活动量大,尿频量少,阴部,主动接近雄兽,阴唇变红,肿胀,发出咩叫声,用臀部抵异物,翘尾。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很具特色。在发情前期,雌兽苍白的外阴出现粉红,在发精期,阴门开始红肿并逐渐显着,阴道黏膜肿胀,色红而潮润,当达到发情高峰期时,阴门可能不断紧缩与扩张,阴门可肿胀到最大限度,外翻面积可达4.0×3.8cm,呈玫瑰红色,阴道黏膜肿胀并松驰,呈粉红色,有分泌物流出,阴道上皮角化细胞具有峰值,最高可达94%。在发情期中,除有明显的行为变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在发情高潮期达峰值并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6 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了解春化作用的概念、反应类型、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以及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了解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了解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了解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了解一些有效的调控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一) 重点 1 .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以及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春化处理、调种引种和控制花期等。 2 .光周期现象类型、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引种、育种、控制花期、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3 .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调控措施:水肥、温度、激素等。 ( 二) 难点 1 .春化作用的机理。 2 .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3 .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4 .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及其调控。 在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中,花芽分化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转折点,标志着植物幼年期的结束和成熟期的到来。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株的开花,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低温和光周期是成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 一些二年生植物和冬性一年生植物的成花需要低温的诱导,即春化作用。植物感受春化的部位是茎尖的生长点,多数一年生植物在种子吸涨后即可接受春化,而多数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只有当营养体长到一定大小时才能接受春化。植物在春化过程中,体内代谢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春化以后,植物能稳定保持春化刺激的效果,直至开花。在未完成春化过程之前,高温处理可引起去春化作用。 光周期对植物成花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短日植物、长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叶片,形成的开花刺激物能够传导,从而引起茎尖端发生成花反应。暗期长度对短日植物的成花诱导比日长更为重要。暗期间断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而促进长日植物开花。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开花过程,P fr/p r的相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进化系统图及化石证据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 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始熊猫舌面 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小种下颌化石武陵山亚种下颌 巴氏亚种头骨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大熊猫生活现状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殖生理

.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 1.某大豆品种的临界日长为15小时, 以下( B )方法经周期性诱导后可使其开花。错误正确答案:A A.14h光照+10h黑暗A B.16h光照+8h黑暗B C.13h光照+11黑暗并在暗期开始后3小时处用红光中断15分钟C D.8h光照+16h黑暗并在暗期中间用白光中断15分钟D 2.不存在临界日长, 可在任何日照条件下开花的植物,称为( C )植物。正确 A.长夜植物A B.短夜植物B C.日中性植物C D.中日性植物D 3.短日植物在春末夏初播种,其生育期与在夏末秋初播种比较( A )。正确 A.要长A B.要短B C.一致C D.可长可短D 4.一植物只有在日长短于16小时的情况下开花,该植物是( A )。正确 A.长夜植物A B.短夜植物B C.日中性植物C D.中日性植物D

. 5.下列植物中哪些是( C )长日植物。正确 A.秋大豆和晚稻A B.春大豆和晚稻B C.小麦和大麦C D.四季豆和番茄D 6.已知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为14小时,而某一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为12小时,生长在( B )的日照长度下,二者才都会开花。正确 A.11小时A B.13B C.15C D.9D 7.要让菊花提早开花,可进行( C )处理。错误正确答案:A A.缩短日照A B.夜间照光B C.用强光中断暗期C D.白天中午断光期D 8.感受光周期刺激的植物器官是( C )。正确 A.根A B.茎B C.叶C D.芽D 9.多数植物受低温诱导后产生的春化效应,可通过( A )传递下去。正确

B.嫁接B C.分蘖C D.种子D 10.植物感受春化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正确 A.顶端分生组织A B.嫩茎B C.叶片C D.根端D 11.下列哪种植物开花不需经历低温春化作用( D )。正确 A.冬小麦A B.胡萝卜B C.天仙子C D.棉D 12.萌动的种子就可接受低温,通过春化的称( B )。正确 A.萌芽春化A B.种子春化B C.绿体春化C D.苗期春化D 13.植株只有在苗长到一定大小后,才可接受低温,通过春化的称( C )。正确 A.萌芽春化A

植物的生殖生理.doc

植物的生殖生理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0,分数:40.00) 1.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对______发生反应的现象。 ? A.光照强度 ? B.光的成分 ? C.光暗周期 ? D.光和温度 (分数:1.00) A. B. C. D. 2.以下几种植物对光的反应中,不属于光周期现象的是______。 ? A.苍耳在短日照下开花 ? B.菊花在长日照下保持营养生长 ? C.马铃薯块茎在长日照下形成 ? D.气孔在光照下张开 (分数:1.00) A. B. C. D. 3.在24h的光周期中,大豆(临界暗期为10h)在______下开花最快。 ? A.10h暗期 ? B.14h光期 ? C.12h暗期 ? D.16h光期 (分数:1.00) A. B. C. D. 4.在24h的光周期下,小麦(临界日长为12h)在______下开花最快。 ? A.12h光期 ? B.12h暗期 ? C.16h光期 ? D.16h暗期

A. B. C. D. 5.临界日长是指在光暗交替中能使短日植物开花的______日照长度。 ? A.最合适 ? B.最大 ? C.最小 ? D.绝对 (分数:1.00) A. B. C. D. 6.临界暗期是指在光暗交替中能使短日植物开花的______暗期长度。 ? A.最合适 ? B.最大 ? C.最小 ? D.绝对 (分数:1.00) A. B. C. D. 7.长日植物小麦的临界日长为9h,短日植物大豆的临界日长为14h,现在进行12h光照,12h黑暗的光周期处理,其结果是______。 ? A.两者都能成花 ? B.两者都不能成花 ? C.小麦成花,大豆营养生长 ? D.大豆成花,小麦营养生长 (分数:1.00) A. B. C. D. 8.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过程中,随着暗期的延长______。 ? A.P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 B.Pf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 C.Pf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 D.P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熊猫的饲养方法以及繁殖方式.doc

熊猫的饲养方法以及繁殖方式 熊猫的饲养方法 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大熊猫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与肉食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锋利的犬齿、单室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爪和较发达的肉垫。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高纤维竹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应以竹为生的结构特点,如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爪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一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便于握竹。 大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竹竿,吃竹叶。大熊猫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

个大约25 20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高山、撵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 大熊猫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而采取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根据不同季节大熊猫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致如下:竹笋23-40千克;竹叶10-18千克;竹秆17千克。大熊猫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食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最好的竹子种类,而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竹秆。 熊猫的繁殖方式 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

第08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习题答案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名词解释 1.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2.去春化作用: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3.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4.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5.诱导周期数:植物达到开花所需要的适宜光周期数。不同植物所需的诱导周期数不同。 6.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7.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8.长日植物:日长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9.短日植物:日长必须小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10.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11.花熟状态:植物在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时所必需达到的生理状态。 12.双受精现象:在精核与卵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合子的同时,另一个精核与胚囊中的极核细胞融合形成具有3n的胚乳核,这种现象叫双受精现象。

13.花粉识别蛋白:能够感受柱头上感受蛋白的刺激而决定花粉是否萌发,存在于花粉外壁上的一种膜蛋白。识别蛋白是一种糖蛋白。 14.花粉的群体效应:在人工培养花粉时,单位面积上花粉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越好。 二、填空题 1.低温光周期 2.Gassner 柴拉轩 3.低 4.茎尖生长点 5.Garner Allard 6.长日照植物短日植物日中性植物 7.开花素赤霉素 8.不开或延迟开开 9.短日照延长光照(或暗期中闪红光) 10.延长早熟缩短迟熟 11.雌雄雌雄 12.雄雌 14.长短 15.长日植物短日植物 16.低温 17.淀粉蔗糖脯氨酸

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2. 1 概述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自1869年法国神甫David在四川宝兴发现并定名大熊猫以来,大熊猫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些国内和国际兽类学会议将大熊猫列为专题进行讨论,而且还举行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关大熊猫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熊猫的进化地位是著名的难题。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①大熊猫属熊科。②属浣熊科。 ③应自立为一科,即大熊猫科。我们倾向于第3种观点(Zhang,Ryder 1993)。 大熊猫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禄丰始熊猫(Ailuractos lufengensis),其牙齿较小型大熊猫小(邱占祥 1989)。裴文中(1965)认为大熊猫在早更新世为小型大熊猫(A.microta);中更新世体型变大,为化石大熊猫(A.fovealis);现生大熊猫则体型稍减。王将克(1974)确定大熊猫的祖先始于晚第三纪,更新世初期成为小型大熊猫;更新世中晚期小部分个体体型增大,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形成大体型的巴氏亚种(A.m.baconi);后来体型又稍减,成为现代种。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大熊猫体型经历了由小变大、又变小的过程。 大熊猫的头和身体长120~150cm,尾长约13cm,体重75~160kg。其被毛较粗,毛里充塞的松泡髓质层较厚,有良好的保温性。和典型的食肉类动物不同,大熊猫朝采食竹子的特化方向发展。其牙不像食肉的猛兽尖利,也缺乏食肉齿。但其臼齿磨面不平整,呈现明显的高峰低谷,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其祖先食肉的咀嚼能力。 大熊猫一般栖息于海拔1400~3 600m的各种植被类型的竹林里,地形多属各分支沟源头坳沟,尤以流水切割线的夷平面、平缓上升的山脊和平台(胡锦矗 1990)较多。大熊猫的食物主要是高山和亚高山的各种竹类,其食物的99%由竹笋、竹叶和竹秆组成;除主食竹子外,偶尔也食其他一些植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还可食一些动物。由于竹子各部分所含的干物质和灰分在一年中略有变化,故大熊猫在选择竹子的食用部位上也有季节性变化。大熊猫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竹林中,活动时移动的距离较短,平均每天的直线距离不到555m,其巢域仅为3 . 9~6 . 4km2(胡锦矗 1990)。大熊猫为独栖型,但在发情和哺乳期也发生社会联系。 大熊猫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16个省市,南至缅甸和越南北部。全新世时,在我国广西、河南等地区发现其化石。在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中,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也有其残存的分布点。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的变迁和栖息地的急剧减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整个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作者:张亚平,宿兵

家兔生殖系统

家兔生殖系统(The reproductive system) 生殖数据(Reproductive parameters) 性成熟(sexual maturity):16-24周 动情周期(oestrous cycle):诱发性排卵者(induced ovulators) 怀孕时间(gestation period):30-33天 窝仔数(litter size):4-12 离乳年龄(weaning age):7-8周 性成熟(Sexual maturity) 行为的改变可能在性成熟的开始前。母兔可能变得有攻击性,尤其如果牠与其它兔子饲养在一起时,牠可出现驾乘行为或与其它兔子打斗,或开始绕圈圈及像公兔一样喷尿(spraying),母兔也可能开始挖洞或筑巢。小型品种例如Miniature Lop在3.5个月时性成熟,然而大型品种例如Flemish Giant 性成熟较晚,约5-7个月间。在平均上,当兔子达到牠成年体重的80%时发生性成熟。 在公兔睪丸一般大约在14周龄时下降至阴囊,在这个时后牠们将表现出驾乘、绕圈和喷尿行为。在公兔的初次发情发生在4到5月龄间;虽然,最适当的精子产生及储精能力直到6-7个月仍尚未达成。 性行为(Sexing) 兔子可以藉由温和地触压生殖孔(genital orifice),使阴茎(penis)或外阴部(vulva)外翻来判别性别。阴茎突出像圆柱状器官,当突出是外阴部时显现像叶片状。在公兔睪丸下降至阴囊时大约12-14周龄,虽然睪丸可以缩回到腹腔,如果兔子在紧张的时候。 两种性别皆有2个深的鼠蹊囊(inguinal pouches)各位于生殖孔的两侧,在会阴部香腺(perineal scent gland)充满有像耳垢样的物质(ceruminous material)位在这些囊中。 发情期(Oestrus) 兔子是诱发性排卵者(induced ovulators),且没有规律性动期周期,牠们可能有很长时间的发情期,且如果母兔没有发生交配,卵巢滤泡会消退以及新的滤泡成熟,这样的形式所产生能接受公兔的时间维持12-14天,随后1-2天母兔将会拒绝交配。当母兔能接受公兔时,牠的外阴部(vulva)会更为肿胀且通常为紫粉红色。经由公兔交配将触发排卵,而驾乘其它母兔的作用一样也会。排卵在交配10-12小时后发生。 交配(Mating) 母兔是具有领域性,而如果母兔放置在公兔的兔笼中,或如果牠们被引进到

植物的生殖生理作业及答案

植物的生殖生理作业及 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花熟状态:植物经过一定阶段的生长发育后,所达到的能感受环境条件诱导而开花 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 2.花发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反应及其分化成可辨认的花原基 的全过程,称为花发端。 3.芽分化:指花原基的形成、花芽各部分的分化与成熟的全过程,即花器官形成。 4.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春化处理: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为的低温处理,使之完成春化作用促进成花 的措施称为春化处理。 6.去春化作用: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 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7.再春化作用:大多数去春化的植物返回到低温条件下,又可重新进行春化,而且低 温的效应是可以累加的,这种去春化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恢复春化的现象称为再春化作用。 8.春化素:植物在春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开花刺激物质,称为春化素,但至今尚未能 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 9.短日春化现象:在黑麦等某些禾谷类作物中,短日照处理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春化 处理,这种现象称为短日春化现象。 10.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 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11.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 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12.诱导周期数:植物达到开花所需要的适宜光周期数。不同植物所需的诱导周期数不 同。 13.光周期效应:植物经过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的效果可以在植物体内保留而不消失的 现象称为光周期效应。 14.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 短日照时数。 15.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 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16.长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小麦、 天仙子等 17.短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小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菊花、 苍耳等。 18.日中性植物:植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只要其它条件满足,在任何日照长度 下都能开花的植物。如月季、黄瓜等。 19.中日性植物:只有在中等日照长度的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条件下 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叫中日性植物。如甘蔗等。 20.两极光周期植物:与中日性植物相反,这类植物在中等日照条件下保持营养生长状 态,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如狗尾草等。 21.同源异型:分生组织系列产物中的一类成员转变为该系列中形态或性质不同的另一 类成员。

植物生理学:8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讲授内容和目标: 让学生掌握光周期同花诱导之间的关系,了解春化现象。掌握光周期诱导的生理机制。了解光周期现象与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因课时限制,从第三节以后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重点介绍植物的光周期反应类型,光周期诱导的生理机理和应用。 学时分配:3学时。 具体内容: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同高等动物不同,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花, 是在植物生长到一定大小之后才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花器官的形成与否将植物的生活周期分成截然不同发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植物必须达到花熟状态 2.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区分的标志是第一朵花的形成(或花芽分化)。 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指植物体能够感受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开花时必须具备的生理状态。 幼年期(juvenility):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时期叫幼年期。只有度过了幼年期,达到花熟状态的植株,在适宜的环境条件诱导下会开花结果,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开花包括两个过程: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和花器官的分化(floral development)。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 在花芽分化之前,适宜开花的环境条件作用于植物体,而引起的一系列同开花有关的生理变化。 花器官的形成是指在植物在完成花诱导之后花芽的分化过程。 植物体只有完成了花诱导,才能形成花芽、开花、结果并形成种子,完成整个生活史。第一节光周期与花诱导 一.光周期和光周期现象 1.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1920年在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的一个育种站的实验室内,两位科学家W. W. Garner 和H. A. Allard 发现: 美洲烟草(Nicotiana tabcum cv Maryland Mammoth)在夏天的大田里生长到3~5m 也不会开花,但是在冬天的温室里长到不足1米就大量开花了。 另外他们还注意到大豆,不管在春季什么时间播种,都会在夏季中期的某个相同的时期开花。即在早春播种的生长的很高大的植株与在夏初播种的较小的植株同时开花。 很显然: 在冬天的温室内有某种因素导致了烟草的开花。 在夏天的时候有某种因素导致了大豆的开花。日照长度。会不会是日照长度引起了烟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11 可爱的大熊猫》公开课教案_9

《可爱的大熊猫》习作指导——我喜欢的小动物教学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你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它的特点。 2、要注意抓住生活中的富有情趣的细节,抓住关键动作并细化成一系列动作,写出生活的趣味来,渗透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一、猜谜激趣。 1、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 2、看着像虎不是虎,小巧玲珑惹人疼,两道胡须向上翘,开口就是喵喵喵。夜行不带灯,捉鼠本领高。 3、一只顺风船,白蓬红船头。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划起两只桨,湖上四处游。 二、共学单。 我爱小白鹅 我爱小白鹅! 我家的小白鹅可漂亮哩。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微微向上翘起;高高的额上突起一个淡黄色的小包包;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镶嵌在脑袋两侧,总爱东瞧瞧西望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哩;两只翅膀像两把大扇子,一扇起来,“呼呼”作响;一双扁扁的小脚,支撑着肥胖的身子,没事的时候,摇摇摆摆踱着方步。 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它摇起大翅膀,瞪起双眼,伸长脖子怪叫,连跑带飞狠狠地向你扑来,看那架势,非拧你几口不可。可是,只要你拍拍手、跺跺脚就能把它吓住了。 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拨着水。顿时,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徐徐向外扩散。你瞧,它玩得多开心呀。有时它弯着脖颈对天歌唱;有时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觅食,“嘟、嘟、嘟……”水面上泛起一串串晶莹的小泡泡;有时它一边游一边甩头摆尾,向后背洒水,还不时地翻着跟头哩!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认真阅读短文,思考:

1、短文第 2、 3、4自然段分别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读了短文后,你喜欢哪一段,简要说出喜欢的原因。(同桌两个在一块交流) 三、课堂展示交流。 (一)认识中心句,学写中心句。 1、我家的小白鹅可漂亮哩。 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 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 2、根据我们的朗读理解,知道每段后面这些内容是围绕着第一句话来写的。 3、什么是段的中心句呢?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加深对中心句的理解。 每段话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的,能够高度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4、教你一写法:学写中心句。 我们来看看每段的中心句有什么特点? 中心句可以这样写:先写小白鹅,再写它的特点。如果是写猫的,就用猫+特点作为中心句。写小白兔呢?就用小白兔+特点作为中心句。对于写动物来说,就用动物名称+特点作为中心句。 5、小试牛刀 想一想,你喜欢哪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点?请采用动物名称+特点的方法写出这种动物的两三个特点,然后交流。 6、展示评价。 (二)怎样把中心句写具体。 A、介绍动物的外形特点。 1、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小白鹅外形:小嘴巴、额上、小眼睛、衣裳、翅膀、小脚 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 头——身子——脚;写头部时,可以按:嘴——眼睛——鼻子。写身子时,可以按:羽毛——躯干——翅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