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监测方法

草地监测方法

草地监测方法
草地监测方法

草地资源监测方法

一、意义

草地资源既是畜牧业的生产资料,为发展新疆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维护者,在新疆特殊的荒漠区生态环境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然草地资源的存在,对维护新疆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新疆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8.4亿亩的天然草地中有1/3是荒漠类草地,草地植被稀疏,覆盖度低,群落结构简单,草地生产力低。加上人类的过度利用,造成新疆85%的天然草地处在退化之中,其中严重退化的已经达到37.5%。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435万亩的速度在增加。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畜牧业,乃至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草地资源的生态作用日显突出。通过八十年代的调查,基本掌握新疆草地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各地都有一批草地资源的本底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有些过时。但是,我们现在缺少对草地资源变化的资料,急需建立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以便准确地掌握草地资源的变化,为政府决策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提供决策依据。二、监测方法与依据

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建立地面监测站,进行定位监测测定;利用遥感信息资料,进行动态监测。草地监测可以采用打分法的方法进行。

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和依据。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从草地学的角度出发,草地资源监测实际就是评定草地的生长发育状况。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草地植被的生态学评价

(1)草地基况评价是指草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演替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形象地解释为草地的健康状况。实际上就是对草地进行群落学和生态学的鉴定,以说明和比较草原实际和潜在生态—生产能力的差异。它不是直接和普遍的生产能力指标,而是对群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评定,以间接和相对地表明生产能力。

植物群落指标评价法美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根据天然草地在放牧条件下,植被的演替变化划出优良、良好、中等、低劣四个状况级,为水土保持提供

预防和治理草地的科学依据。选用减少种、增多种和入侵种三个组成成分和总盖度作为评价指标。

减少种:适口性优良,随放牧强度加大而减少的种;

增多种:适口性中低,随放牧强度加大而增多,但强度太大又趋于减少的种;

入侵种:适口性劣等或根本不食的杂草,随放牧强度加大,原有种稀疏而侵入的种。

三者的总盖度变化值都达25%为一个状况阶段,共划分四级。

优良:总盖度的75~100%由减少的和增多的种所构成,或者说,总盖度的0~25%由增加了的增多种和入侵种构成。

良好:现时植被总盖度的50~75%由原生或顶级植被构成。

中等:现时植被总盖度的25~50%由原生或顶级植被构成。

低劣:现时植被总盖度的0~25%由原生或顶级植被构成。

(2)草地退化及退化程度的判别根据放牧过程中草地植物的负荷对策的表现,判断草地放牧程度和草地退化等级。

放牧过轻:隔年宿草大量存在,中生环境高大杂草较多,土壤有机质积累过量,土壤可能出现酸性,无水土流失现象。动物在草地上选择采食,采食时间较短,游走时间较多,荒弃率高,营养与饱满感满足,生长、繁殖正常。

放牧适当:草地表现为健康,草层结构正常,牧草生长均匀,盖度较高,无畜蹄践踏痕迹;土壤有机质含量正常,无明显水土流失现象。动物在草地上均匀采食,采食时间正常,速度适中,营养与饱满感满足,生长、繁殖正常。

放牧过重(草地退化):

1级(轻度退化):草层生物量减少,结构基本正常,牧草生长不太均匀,盖度下降,有畜蹄践踏痕迹;局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趋势,有水土流失现象。动物在草地上均匀采食,放牧时间延长,营养与饱满感满足,生长、繁殖正常。

2级(明显退化):草层的优良牧草减少,植物成分出现变化,畜蹄践踏痕迹明显;土壤有机质普遍减少,水土流失较严重。草地上的优良牧草采食过度,放牧时间延长,游走距离增加,卧息与反刍时间缩短,体重波动约为15%左右,繁殖正常。

3级(严重退化):草层的优良牧草显著减少,植物成分变化明显,有网状

畜蹄践踏痕迹;土壤有机质明显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的常见牧草不足家畜采食,导致扩大采食范围,营养与饱满感难以满足,体重波动在20%左右,繁殖率下降。

4级(极度退化):草层结构根本改变,优良牧草稀见,有毒、有害植物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极度减少,沙化、盐渍化严重,片状剥蚀、沟状侵蚀普遍而严重。动物采食范围扩展很大,奔走一日难得一饱,营养严重不足,体重波动达25~30%,补偿生长也难以恢复到正常体重标准,繁殖生理失常,繁殖率严重下降或失去繁殖能力。

5级(彻底破坏):原来的植物生产系统崩溃,家养和野生动物不能生存,死亡或迁移。

2、草地分级

①可食牧草百分比分级法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是草地经营者从草地生产角度出发,以可食牧草产量来衡量。一般用于在多种经营管理条件下,比较草地所表现的状况,或者在一般路线调查时所采用的简便方法。选用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划分为四级:优良、良好、中等、低劣。

优良: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75~100%;

良好: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50~75;

中等: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25~50%;

低劣: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25%以下。

②土、草、畜综合指标评分分级法根据草地植物、土地、动物所表现的生产、生态和经济价值,采用多指标评分的方法,进行评分,然后根据总分的多少反映草地的最终等级。

植被指标:

1、可食植物的组成(占重量的百分数)

可食植物占80%以上,80~100分;

可食植物占60~80%,60~80分;

可食植物占40~60%,40~60分;

可食植物占20~40%,20~40分;

可食植物占20%以下,0~20分。

2、植被总盖度

总盖度80%以上,80~100分;

总盖度60~80%,60~80分;

总盖度40~60%,40~60分;

总盖度20~40%,20~40分;

总盖度20%以下,0~20分。

3、饲用植物产量(以调查地区的最高产量为100%)

占最高产量的90%以上,80~100分;

占最高产量的80%以上,60~80分;

占最高产量的60%以上,40~60分;

占最高产量的40%以上,20~40分;

占最高产量的40%以下,0~20分。

土地指标:

1、生草土发育状况

草皮完整,富有弹性,有腐殖质层,植物多为根茎-疏丛型,80~100分;

地面有少量裸露,富有弹性,有腐殖质层,60~80分;

草皮不完整,草根絮结,草皮坚韧,40~60分;

土壤大量裸露,有大量沟纹,植物以密丛型为主,20~40分;

土壤完全裸露,无腐殖质积累,全为成土母质覆盖,践踏的沟纹密如蛛网,0~20分。

2、土壤侵蚀情况

无侵蚀,植被郁蔽,80~100分;

轻度侵蚀,仅有片状剥蚀或细沟侵蚀,60~80分;

表土有明显的剥蚀,有冲沟出现,40~60分;

表土被侵蚀,留下较粗的颗粒,开始出现风蚀沟,20~40分;

极严重侵蚀,出现风蚀墩,风蚀槽;水蚀出现巷沟;风沙地区有新月形沙丘、沙垄,0~20分。

3、地面状况

无小丘、鼢鼠堆、灌丛、石块等,80~100分;

小丘(高10~20cm)少量,鼢鼠堆少量(<150个/hm2),有矮灌丛,石块少量,60~80分;

有较大的小丘(高40cm以上),鼢鼠堆较多(150~300个/hm2),有高1m以上的灌丛,盖度在50%以下,石块较多且大,40~60分;

有大量的小丘,鼢鼠堆极多(300~450个/hm2),灌丛盖度在50%以上,有大量大石块,20~40分;

小丘密布,鼢鼠堆极多(>450个/hm2),灌丛几乎覆盖全部地面,或全为砾石覆盖,生草土面积在10%以下,0~20分。

4、家畜指标

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0.75hm2以下,80~100分;

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0.75~1.25hm2,60~80分;

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1.25~2.0hm2,40~60分;

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2.0~2.75hm2,20~40分;

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2.75hm2,0~20分;

在上述项目评分后,按下列标准评定等级:

级别评语总平均分数

一级优良80~100分

二级良好60~80分

三级中等40~60分

四级不良20~40分

五级低劣0~20分。

③草地经济价值的等级评价法根据牧草种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先将草地饲用植物划分为优、良、中、低、劣。

优等牧草,各种家畜从草群中首选挑食,粗蛋白质含量>10%,粗纤维含量<30%,草质柔软,耐牧性好,冷季保存率高。

良等牧草,各种家畜喜食,但不挑食,粗蛋白质含量8%~10%,粗纤维含量30%~35%,耐牧性好,冷季保存率高。

中等牧草,各种家畜均采食,但采食程度不及优等和良等牧草,青绿期有异味或枯黄后草质迅速变粗硬,家畜不愿采食,粗蛋白质含量<10%,粗纤维含量>30%,耐牧性良好。

低等牧草,大多数家畜不愿采食,仅耐粗饲的骆驼和山羊喜食,或草群中优良牧草已经被采食完后才采食,粗蛋白质含量<8%,粗纤维含量>35%,耐牧性较差,冷季保存率低。

劣等牧草,家畜不愿采食或很少采食,或在饥饿时才采食,或某季节有轻微毒害作用,仅在一定季节少量采食,耐牧性好,营养物质含量与中、低等牧草无明显差异。

然后以草地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型内各类牧草所占重量的比率,划分草地的等级。

全国规定的划分草地等级标准:

一等草地,优等牧草占60%以上;

二等草地,良等牧草占60%以上,优等、中等牧草占40%;

三等草地,中等牧草占60%以上,良等、低等牧草占40%;

四等草地,低等牧草占60%以上,中等、劣等牧草占40%;

五等草地,劣等牧草占60%以上。

以年内草地产量最高月份的测定值代表草地牧草的自然生产力水平,以鲜草产量的多少分级。

一级草地,亩产鲜草800公斤以上;

二级草地,亩产鲜草800~600公斤;

三级草地,亩产鲜草600~400公斤;

四级草地,亩产鲜草400~300公斤;

五级草地,亩产鲜草300~200公斤;

六级草地,亩产鲜草200~100公斤;

七级草地,亩产鲜草100~50公斤;

八级草地,亩产鲜草50公斤以下。

3、草地地面条件的评价

①土壤有机质指标法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土壤对外界条件变化

的反映比植被更具有稳定性,因此,用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多少来判定草地变化,更进一步指明草地基况演变程度,为草地培育和利用提供依据。

第一级:只有青绿植物,土壤表面全无有机质积累;

第二级:有死亡的植物遗体;

第三级:有新鲜的腐殖质层;

第四级:有成熟的腐殖质层。

②地形状况评价法地形对草地牧草资源的利用和培育主要以坡度因素影响较大。坡度越大,放牧家畜行走越困难,家畜对牧草的利用也越难,培育措施也越难以实施。

③地面整洁状况评价法草地的地面整洁状况直接影响牧草生长和草地的培育利用。一般采用以下项目进行评价:小丘,蚁塔,石块,灌丛,林木,树桩,苔藓,动物穴,风蚀程度,水蚀程度。

3监测方法

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建立地面监测站,进行定位监测测定;利用遥感信息资料,进行动态监测。草地监测可以采用打分法的方法进行。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获取地面数据,建立地面监测点,进行定位测定;同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即3S技术,利用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点位尽量同80年代资源调查点位一致,便于进行纵向对比),建立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信息采集、定位、传输、存贮、管理、分析和应用为一体化的运行网络。

4监测所需材料

1、1∶5万地形图。

2、2005~2008年卫星遥感图(ETM,CBERS,MODIS)。

3、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4、全球定位系统(GPS)。

5、计算机。

6、照相机。

5草地生产力监测的内容

(1)选择监测样地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 6 草地生态系统类型 (2) 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3) 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草地各类灾害等级表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8)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4814 草地气象监测评价方法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量的测定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SL 27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 指在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草甸、草原、草丛和稀疏草地。 3.2 草甸meadow 指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3.3 草原prairie

乌恰县草地资源动态监测

乌恰县草地资源动态监测 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乌恰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在全县实施禁牧、草畜平衡工作的需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促进草原生态的全面恢复,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参照农业部行业标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1233-2006)、《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NY/T635-2002)等法规、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利用遥感监测结合地面定位监测手段,根据草原生态状况监测与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方法,开展对禁牧区、草原放牧利用区草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全面、准确掌握草原的植被、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时获取草地动态变化信息,准确预测预报县级或乡(村)级,甚至户级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载畜量,提高草畜平衡测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全县9个乡镇全面开展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覆盖全县所有的草地类型和季节放牧场,尽早获取草原植被信息,及时了解草地的动态变化与致成原因,客观评价实施生态奖补机制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自治州、县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核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和

技术支撑。为各级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宏观政策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二、监测任务 根据农业部监理中心要求,结合草原补奖机制,自治州草原总站给乌恰县共设臵19个监测样地。选择19个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类型进行全面监测,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各县(市)任务分解表如下: 三、监测点布设原则和要求 1、监测点布设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即对在草原畜牧业中有重要价值、面积较大、分布广泛、地带性明显、代表性强、生态区域典型的草原类型进行重点监测。 (2)生态敏感性原则:即对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敏感,

草原生态监测点 设计方案

围栏设计方案总造价 10万元 1.试验点外部围栏:100亩的监测场地外围需要安装围栏1100米左右,建设标准按照《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T1237-2006执行。预留大门旁增设立柱便于安放标志牌。 2.内部气象站等观测设施保护围栏:需要建设近50米长高标准围栏。建设标准参考一下内容: 材料:网片采用优质低碳钢丝(3-6mm)焊接而成,立柱采用5㎝左右圆管,材料表面采用PVC浸塑处理或选择静电粉末喷涂、镀锌等方式。 安装方式:网片采用卡接连接方式,附有防雨帽、连接卡、防盗螺栓等。立柱采用混凝土预埋式。 颜色:绿色。 具体规格如围栏平面示意图所示。

围栏平面示意图 三、门 1.监测点大门 监测点大门采用粗框网门形式,宽度为3-4米(双开,单扇宽度1.5-2米),高度与外侧围栏高度一致。 单扇门样式:内网片孔距参照围栏网片,丝径为围栏网片丝径的2倍。门边框为围栏网片边框的2倍。(注意:为安装门锁作好预留件。) 门立柱:高度高出围栏立柱0.3米),焊管直径为围栏立柱2倍。 2.气象观测站围栏小门 气象观测站围栏小门采用与大门相同材质、相同样式的粗框网门,宽度为1.5米,高度与围栏高度一致。

四、标牌,小区分隔及拍摄标志 1.监测点大门标志牌 (1)正面标准样式 (2)标牌材质和字体要求 监测点门牌采用不锈钢材质。底色银色,字体为宋体加粗、字颜色为黑色。 安装方式:标牌固定在大门旁的预留的围栏立柱上,保证标牌坚固,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3)标牌使用规范

2.小区标志牌 (1)标志牌位置 在常规监测区、虫害观测区、改良监测区、科研试验区分别设置小标志牌,位置如监测点平面示意图所示。 (2)正面标准样式(以常规监测区为例) m 65m

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中草原生态气象监测

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草原生态气象监测 随着气候的发展变化,沙尘、险风、暴雨等对农田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对沙尘、险风、暴雨的监测、预警在气象观测活动中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草地资源做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倍受关注,我司秉承保护生态环境的职业素养和高度,把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开发列入重点项目,并投入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力量,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监测指标体系,用来指导实际工作中有关计量和评价方面的数据收集和积累工作。 FAMEMS900系列草原生态监测气象站是方大天云针对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需求设计的一款草原公园、水源地专用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对空气质量、全类型降水、土壤成分、土壤湿度、日照和辐射、氧气含量、负氧离子、二氧化碳浓度等草原生态环境关键指标的长期连续监测,定性定量反应湿地对生态环境改变的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和局部小气候调节作用,为气候生态环境评价及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一、系统内容 FAMEMS900系列草原生态监测气象站是方大天云针对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需求设计的一款草原公园、水源地专用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

对空气质量、全类型降水、土壤成分、土壤湿度、日照和辐射、氧气含量、负氧离子、二氧化碳浓度等草原生态环境关键指标的长期连续监测,定性定量反应湿地对生态环境改变的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和局部小气候调节作用,为气候生态环境评价及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FAMEMS900系列草原生态监测气象站支持直连RS232/RS485通讯和无线GPRS通讯。数据传输间隔可以在数据中心软件平台设置,最低加密间隔为1分钟。系统电源采用交直流供电方式,根据不同观测要素选配不同功率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铅酸蓄电池。自动气象站在特定地域还可以选配传感器加热设备及备用电源系统。整站机械结构方面主要采用铝合金主材,表面烤漆防腐防锈处理,机箱加防水密封工艺处理,确保了系统在野外长期工作情况下的稳定性能和外观情况,是区别于其他民用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 ~ + 50 ℃、0 ~ 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 >6000 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防雷击、防电磁干扰、防盐雾腐蚀 采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采集器,智能化32位CPU 数据存储:128MB内部存储,约1千万个数据记录。支持扩展USB1.1,USB2.1存储器

昌吉州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昌吉州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面实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促进草原生态的全面恢复,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参照农业部行业标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1233-2006)、《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NY/T635-2002)、《新疆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等技术规程和标准,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利用遥感监测结合地面定位监测手段,根据草原生态状况监测与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方法,开展对禁牧区、草原放牧利用区草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全面、准确掌握草原的植被、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时获取草地动态变化信息,准确预测预报县级或乡(村)级,甚至户级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载畜量,提高草畜平衡测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全州七县市全面开展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覆盖全州所有的草地类型和季节放牧场,尽早获取草原植被信息,及时了解草地的动态变化与致成原因,客观评价实施生态奖补机制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核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各级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宏观政策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二、监测任务 根据自治区草原总站的要求,结合草原补奖机制,在原有85个监测样地的基础上,增加38个监测样地,全州共设臵123个草地资源动态监测样地。按照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点布局原则,在全州11个类、26个亚类、232个组、484个草原型中,选择123个代

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类型进行全面监测。各县市监测任务分解表: 各县市监测样地任务分解表

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及评价研究

摘要:探讨了草原生态安全的内涵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原理,介绍了相关的评价方法。重点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中,讨论了评价标准选取的原则、建立方法以及草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草原生态系统安全的研究丰富了生态安全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安全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草地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综合治理各类退化土地中和山区优化开发综合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在发展国民经济中起特殊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草地“三化”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90﹪可利用天然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每年还在以2万km2的速度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已直接威胁到其所处区域的生态安全,并已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对草地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从而为科学解决草地生态安全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显得日益重要。 1 草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内涵 生态安全是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区域或更大尺度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是自然环境安全、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满足以及社会经济安全和人类持续发展之间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并达到动态平衡与协调的状态。自然环境的安全是整个生态安全的前提,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是根本,实现社会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1]。草地生态系统安全是指草地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健康平衡状态。只有如此,草地生态系统才能拥有稳定、均衡、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或草地生态系统安全概念及科学内涵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解释与定义,但内容大部分是重叠的。就本质而言,可以归纳为3方面:(1)保持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和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结构的稳定与持续性;(2)维持生态系统的信息、能量等生态功能的完整性;(3)生态系统具有对外来压力、干扰或威胁的抵抗性[1-2]。这3方面实际就是生态系

草原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b3704802.html, 草原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作用作者:努尔班·阿依拖拉 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20年第02期 摘要:新时期,草原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与重要作用,但目前草原监测工作存在多种问题,需制定针对性的工作对策,确保草原监测工作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草原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并提出了做好草原监测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草原监测;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2;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2-0039-02 近年来,新疆阿勒泰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要求,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全力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在牧区全面落实了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与基本草牧场划定工作,推行了禁牧与草畜平衡制度。先后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风沙源治理工程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积极开展了饲草料基地建设、围栏封育、草地改良、草原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等工作,推动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草原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有效治理了草原沙化退化。 1; 草原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1.1; 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土壤与水源是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要素,在实际草原监测工作开展中,要重点做好土壤与水源的有效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草原土壤的受侵蚀情况,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具体含量,水源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数量以及该时间段内产生的变化。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掌握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尤其是对草原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进行上述有效监测可以获得所在区域内草原土壤与水源的具体情况,明确土壤与水源能否维持牧草正常生长。因此,做好草原监测工作,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原有的基础功能,保障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1.2; 有利于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 草原监测的主要对象是草场上生长的牧草,在监测过程中应掌握辖区范围内不同牧草当前具体分布情况、生长状况、本身的植物量、生长态势以及该时间段内的变化。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获得牧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相关数据分析牧草生长问题,并构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控制好草场的载畜量,让草场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确保草畜平衡。草原监测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