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_赵曼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_赵曼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_赵曼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_赵曼

浅析医保支付方式之按人头付费

浅析医保支付方式之按人头付费 ——《医疗保险学》期末总结 在经过一个学期系统整体的对医疗保险学的学习后,我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如果把医疗保险这个行业放在中国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就变得更为复杂和精细,受更多因素的影响,融合了更多的概念和法则,我无法就整个医保框架侃侃而谈,就取其中之一浅浅分析吧。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偿付方式)有很多,根据各国情况所实行的制度也各有千秋,其中在中国值得一谈的便是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制这三者。这三种预付方式有个共同点——同属于预付制(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费用控制简单,“看菜下饭”,便于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所以之前在我国医保支付制度中占主流的就是总额预付制。然而在长年实践证明下,总额预付制出现了诸多诟病,已经渐渐与时代发展相不适应,按人头付费的优势慢慢体现出来。 自2009年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后,国务院办公厅每次颁发医改文件时都有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或许是由于我国管办不分和基本医保独家垄断的医保管理体制和机制原因,医

保付费制度改革与创新并未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真正重视,因而广受诟病的总额预付现已遍及全国,而按病种付费倍受冷落,按人头付费更是无人问津,其结果只能是:虽然各级政府的医保投入在逐年增加,可是医疗保障水平并未提高,群众看病负担依然十分沉重。或许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在今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两个城乡公立医院改革文件(即国办发…2015?33号和38号)中,对总额预付只字未提,而继续保留了建立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制度的要求。 ——熊茂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人头付费亟需厘清几个问题》笔者在文章中肯定了按人头付费发展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发展中我们必须明确的几点问题。首先,按人头付费是“定点”人头付费,而不是按“就诊”人头付费。前者是按参保人在医院“定点”的人头数向医院支付医保基金,而后者是按参保人在医院“就诊”的人头数(同一参保人多次就诊只能算一个就诊人头数)向医院支付医保基金,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我有所体会,在我的家乡黄石市阳新县里,城乡居民只需按人头每年交一百二十元,能享受乡县医院卫生院一千多元的报销额度,乡亲们在个人生病时会拿上家属的证件去报销。这就是因为按“就诊”人头付费不能促使医院做好预防工作,以种种借口推诿大费用病人,尤其是推诿复诊病人,并设法吸引更多的首诊病人无病开药和准许复诊病人的“人证不符”行为(即鼓励复诊病人使用未门诊或住院的家人或亲友的证件就诊)。因此,明确定

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调研报告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关于*******三项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地处****县城,始建于****年,****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上收为*****直属企业。现有干部职工**人,下设综合、财务、**、***、***等五个生产、职能科室。 自上收为***直属企业以来,*****先后于20**年和20**年进行了两次三项制度改革。今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干部职工中进行了一次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调研活动,发现我公司的三项制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应加以克服和完善。 一、两次三项制度改革回顾 (一) 第一次三项制度改革 时间和背景:于20**年1月20日开始,至同年6月底结束。第一次三项制度改革是在我公司刚刚上收为直属企业后不久。干部职工都有一种思变的激情,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和憧憬,对三项制度改革有一种期盼,期盼经过三项制度改革改变公司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使自己的收入有所增加。 全公司改革前状况:下设职能科室8个,共有干部职工55人,其中:中层负责人9人;全公司干部职工工资均按照原来地方企业的标准发放。 本次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将科室精简为4个,中层负责人

精简为6人,除3名主要领导外(未参加三项制度改革,由上级任命),还有***人参加正副科长岗位竞聘和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员工工资由原来的地方模式改为央企的工资组成形式,学习其它单位的改革方案,将员工至科长的工资设6个档次,每档设置数量不等的级差。 改革成效:经过五步走的步骤,即:一是宣传发动、二是制定和确定方案、三是方案实施准备、四是岗位竞聘、双向选择、五是完善制度、整改提高,历时**个月,基本完成了既定动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 第二次三项制度改革 时间和背景:于20**年3月10日开始,至20**年7月底结束,历时4个半月。第二次三项制度改革是我公司上收后,经历了第一次三项制度改革,干部职工按部就班的工作,没有了刚刚上收时的狂热,心理上没有了激情,部分中层负责人和员工工作出现了懈怠情绪,少数员工思想上不思进取,人心有点涣散,有必要进行一次人员调整和心理警示。 全公司改革前状况:下设职能科室4个,共有干部职工58人,其中:中层负责人6人;全公司干部职工工资均按照第一次三项制度改革后的模式发放。 本次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为理顺业务关系,加强内部监控,将科室由4个扩充为5个,将业务工作职能从仓储科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业务科;中层负责人从6人增加至9人,除3名主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现况及问题

中国医疗保险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关心粉东西有很多,医疗保险绝对是重中之重。人们普片认为看不起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冲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从头说起。 我国的医疗保险经历了多次改革,从整体上来讲是逐渐趋向完美,但是总不能满足所有群体,这其中也算是有历史渊源。我们就从以来哦改革制度的开始说起。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由此造成了一家人靠一个人看病的现象,浪费现象日益明显。 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就此告终。到2000年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口5000万。 2002年4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各地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工作进程,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完成今年医疗保险90%以上统筹地区启动,覆盖8000万人的工作目标。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效,到今年6月底,全国349个地级以上统筹地区中,307个已经启动实施,占全国的88%;覆盖人数达到5026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30%. 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难点。承认难是为了慎重、积极地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会非常艰难,不会一步到位,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需要不断提出适应的方案。 以药养医制度是药价虚高的重要根源,同时也贬低了医生的价值,有损医生社会地位的评价。药价高昂,尤其是医院药价比药店高出一大截,迫使众多百姓拿着医生的处方到药店里抓药,这显然对医院收入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对付处方外流,医院不得不想出种种对策。譬如,开完处方后,不立即告诉病人如何服用,而是等其把药买来,再坦诚相告;有的将药品用密码编号,处方上除了病人看不懂的密码,没有一个正式药名,迫使病人只能在本院购药;还有的采用电传处方,即医生通过电脑开方,处方被直接传递至药房,只有病人交钱拿药后才能明白。医院的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的种种不满,强迫病人买药又成了医患关系的新焦点。 过去温情脉脉的医患关系已不复存在,医患冲突不断,医疗官司也层出不穷,老百姓对医生和医院的仇视正持续升温。百草止水细究之下,发现医患冲突的原因有四。一,国家极力削减对医院的投入,迫使医院只能靠病人的钱财来维持运转,这是病人负担愈来愈重的最根本原因。二,医生收受回扣和医院乱收费,致使医疗费用飞涨,令百姓的腰包不胜其荷。三,部分医生的麻痹大意或医术不精,导致了众多的低级医疗事故,让老百姓备受伤害和愤怒。四,医疗资源过于向中心城市集中,使得小城镇尤其是乡村百姓就医艰难。值得注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薪酬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成本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的制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对我国近代薪酬制度的演变历史进行了总结概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薪酬制度工资发展趋势 薪酬制度在我国通常也被称为工资制度,指关于组织定额劳动、标准报酬的制度,是 以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复杂程度、责任及劳动强度等为基准,根据员工实际完成工作的劳动定额、劳动时间和劳动消耗而支付的薪酬。 二、建国前的工资制度 (一)包工工资制 建国前的工资制度,主要有包工工资制和薪金制。包工工资制是大包工头从雇主给付 的包价中提成后给小包工头,小包工头一般每工以双工计价再把剩余部分分给工人。包工工资制是采矿、车站码头搬运和建筑等行业普遍实行的工资制度。解放前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矿务局后期实行包工工资制,它把工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矿方招募的管理的里工,工资由矿方直接支付,另一类是由包工招募和管理的外工,工资由矿方由包价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形式支付给包工,再由包工发给工人。里工多系井上的技术工人,外工则以井下煤工、石工为主,并辅之以杂工。一般说来,里工约占工人总数的 30%左右,其余的是外工。开滦煤矿的里工受资本家剥削,外工则除受资本家剥削外,还受包工的中间剥削,这种剥削具有封建奴役的性质 [1] 。 (二)薪金制 建国前,除车站码头、建筑、矿山采掘等行业实行包工工资制外,其他行业大多 实行薪金制,薪金制的收入由企业确定或者由双方相互协商确定,没有统一的工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工资差别很大。 (三)供给制 在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大部分人员以及企业的部分人员,实行的都是供给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供给制首先产生于红军中,后逐步推广到党政机关和企业 [2]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地理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概述,分析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在近期的改革方向,提出医院针对医保支付方式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绩效考核 引言 在全民医保时代,如何把宝贵的医保基金使用好,优化和改革医保基金支付制度就成了关键所在。近期,国家发改委明确了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提出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的控制作用。其中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作为了促进医药改革、医疗改革的一个有力措施,更加凸现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1.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概述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对象可分为对被保险方的支付和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支付2大类:前者包括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后者包括按项目付费、单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这里探讨的是后者,即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费用支付方式。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有预付制和后付制2大类:预付制包括按人头付费、按病种支付和DRGs-PPS(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制度),后付制包括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付费。此外,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还包括由这些基本方法进行不同组合而衍生出的各种复合法。 2.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在近期的改革方向 2.1后付制转向预付制 预付制通过增加预期性成分,转变对服务供方的激励机制,约束医疗服务供方承担经济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对于控制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是有利的,因而是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近期的改革趋势。 2.2单一支付方式转向混合型支付方式 没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全能或者是完美的,每种结算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适应性和历史阶段性。在适当的时期,对于不同的医疗行为,采用适当的结算方式将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如按项目付费可适用于体检,总额预付制适用于社区卫生和预防保健,DRGs-PPS适用于专科医疗机构对危急重症的治疗。就大多数支付方式而言,某种支付方式的缺点可从其他支付方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经验表明,从混合的支付方式中可以有所收益。

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适用人群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单位的职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根据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按一定的缴费比例,由单位统一缴纳; 其中单位要承担职工工资总额6%,个人承担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2%。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职工可享受住院费用报销、统筹病种门诊费用报销以及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的个人帐户待遇,其报销比例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高一些。在职职工住院的费用,在扣除范围外费用以后,最低起付线以上至5000元的部分,按75%报销;5000元至10000 元的部分按80%报销;10000元以上的部分按85%报销,退休人员相应提高10%;统筹病种门诊费用报销,在职职工为80%,退休职工为85%。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适用人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主要包括未成年居民,指中小学阶段学生(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学龄前儿童及其他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居民;老年居民,指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以及其他非从业的城镇成年居民。大学生将来也要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个人通过所在居委会或学校(幼儿园)缴费,同时政府在个人和家庭缴费的基础上给予补助。未成年居民、成年居民、老年居民的基金筹集标准每人每年分别为100元、360元、360元,其中个人缴纳分别为40元、280元、150元;政府补助分别为60元、60元、210元。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筹集标准要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低很多,约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人均筹资额的1/5。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可享受住院费用报销和统筹病种门诊费用报销待遇。由于缴费费率较低,因此待遇也相对低一些。参保居民的住院费用报销,在扣除范围外费用以后,最低起付线(同城镇职工医保)以上的部分,按55%报销,每个医疗年度最高可累计报销3万元。统筹病种门诊费用,在起付线(300元)以上的,按50%报销。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12周岁(含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居民因病住院,可直接到市辖五区范围内设有儿科病房的定点医院就医,不受医院级别限制;12周岁以上的居民,首诊需在五区范围内二级以下(含二级)定点医院就医,确因技术水平所限诊治有困难的,可本着逐级转诊的原则,办理市内转诊手续后,再转至高一级别医院进行诊治。

互联网时代的支付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支付变革 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应运的普及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行业和市场都发生着巨大变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发生在支付领域和支付市场的一系列变革,也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认识这一系列变革,以及发展趋势和由此带来的影响,对未来支付市场发展,对更好地发挥支付服务经济金融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意义。 一、支付的价值将超越支付本身。传统支付的作用,是为了交易双方最终完成交易而进行的付款人对收款人的货币债权转移。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作为支付中介,其目的单一,所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为满足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支付的目的虽然没有实质改变,但支付活动所能够掌握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等各类信息大大增加,使得支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支付本身,支付的基础功能被急剧放大。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够对客户信用、行为、爱好等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从而为其他业务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支撑,为支付服务提供者有针对性地营销客户、维护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等提供有效保障。现在,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筹划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如果银行“触电”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强客户粘性,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或者借此拓展本行的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那么这个电子商务平台最终成功的概率不会太大。能够充分利用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支付服务等各类功能,重视对可以获取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才是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真正价值所在。 二、支付的变革将有助于改善银行服务。从支付角度看,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的诞生和发展,值得银行这一传统支付服务提供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其中有银行未能及时把握市场变化、技术发展等因素,但并不能简单归结为银行在支付领域不作为。比较客观的看法是在支付服务领域,技术进步带来的长尾理论的实践。支付服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类业务的基础。但是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银行不可能顾及其所有客户,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付服务。也正因如此,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进步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去顾及原来难以顾及到的更多客户的支付服务需要。市场细分、客户细分、服务细分变的更有条件。因此,不同规模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定位,提供更加差异化的支付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同时,这种差异化服务的实现,也将有助于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当然,其中关键还在于银行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能不能具备互联网应用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总体上看,在银行支付服务差异化进程中,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还将处于补充地位,二者是竞争与合作关系。未来支付服务市场的主导者还将是银行,因为面对互联网发展,银行也会变,也在变。实际上,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对新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从来都是积极和卓有成效的。 三、无卡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电子支付方式发展,在零售支付领域,支付工具由纸基迅速向卡基转变。但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银行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卡基支付工具正在走向顶峰。尽管新兴的网络支付还难以完全摆脱银行卡独立存在,但其依赖性正随着无卡支付的发展而降低。并且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在不断

医疗保险市场前景分析

医疗保险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一、保险市场概述 近年来保险行业快速发展源自居民财富增长与政策红利,行业发展经历了六年巨变,地貌被“重塑”。2011年-2016年,总资产从5.98万亿元增长到15.12万亿,年均增速为20.37%,2017年Q1达到16.18万亿,同比增速为16.83%,增速下滑近11%;净资产从2011年的5566亿元增加到2016年1.73万亿元,2017Q1达到1.72万亿,同比增速为6.90%,增速下滑近5%。 原保费收入摆脱2011年的负增长泥潭,2016年达到3.09万亿,年均增速为16.64%,2017Q1实现原保费收入1.59万亿,同比增速32.50%,增速下滑近10%;其中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原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2.69%(增速上升近3%)、37.24%(增速下滑近15%)。 我国保险业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保险相比国际平均水平存在翻番空间。2003年我国保费深度为301.19元/人/每年,约合36.39美元,2016年为2258.00元/人/每年,约合339.94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8.75%。但仍低于2015年亚洲及全球均值水平,更低于国际发达地区,如低于北美、西欧、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保险深度方面,2003年为2.84%,2016年为4.16%,年均增速为2.98%,但仍低于2015年全球、亚洲均值水平,与北美、西欧及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差距更大,存在提升空间较大。 2014年5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提出,研究制定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位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 2014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健康商业保险,并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 2014年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发展商业保险,助力医改、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会议确定,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改保险经办服务。 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4)及《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保费密度与深度目标分别为3500元及5%左右。 二、医疗责任险概述 医疗责任保险是指,投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保险期内,因医疗责任发生经济赔偿或法律费用,保险公司将依照事先约定承担赔偿责任。可谓是将医患关系中的突出矛盾统统包揽。 医疗责任保险是职业责任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成为现代医疗保险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险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具开发价值。

课题论文: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及经验总结

73222 保险学论文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及经 验总结 医疗保险机构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以前的先进医院看病,后回单位支取医疗保险费用补偿,改为由医院直接将医疗保险补偿支付给患者,节省了时间和中间环节。运用不同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涉及到医疗保险在其他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反应了不同的医疗保险机构的保障制度,产生不同的医疗保险对社会的影响,得到的最终经济结果也是不同的。要想做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工作,就必须有好的医疗制度机构。 一、我国各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 为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的共同点,使消费者与提供服务一方建立共同博弈的过程,就是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目的。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是一种激励医疗服务体现正常运转的方法,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将传统的医疗保险方式通过改革和创新,发挥其合理性。规范了医疗保险的执行情

况,改掉了传统的、不好的医疗行为,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了医疗机构的自身素质,培养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推行了医疗事业内部的运行体系改革。 二、我国各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与趋势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的时间不是很长,人们对医疗保险的意识并不高,要加强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的建设。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中,不能达到完全的统一发展,尤其表现在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情况。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重要性在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得到了认可,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和研究出符合本地特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并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和完善处理,为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做出了表率。 通过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说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是以提前支付和后期支付相结合的混合型支付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混合型支付方式比传统的支付方式更加的快捷和便利,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多种方式进行配合,优越与传统的方式,应大力的提倡和推广。 三、我国各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经验教训

级单位关于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 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深化公司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服从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立足于公司的战略发展,以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指导,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与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用工机制,健全密切与绩效挂钩、激励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战略引领、服务大局。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要立足和服务于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战略发展。 2.坚持业绩导向、人岗相适。以奋斗者为本,坚持有为才有位,让绩优者上前、平庸者靠边。 3.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强化收入分配与部门综合业绩、

个人绩效的紧密联动,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4.坚持依法合规、稳妥推进。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取得实效。(三)改革目标. 根据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各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2.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根据集团公司建立的劳动定员标准体系,加强定员管理,健全岗位管理体系,依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关系,建立员工能进能出的长效机制。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创新分配管理制度,加大部门自主分配权,建立与绩效考核刚性联动的工资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基础建设,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健全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完善考核目的明确、核心指标突出、简便管用的绩效考核

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支付服务的分工细化正在改变支付服务市场的传统格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支付方式,也意味着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不同经济体新型支付方式、服务提供者以及与市场安排相关的安全与效率、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等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安全与效率始终都是所有中央银行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鼓励服务提供者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一、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支付通常可以划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而非现金支付还可以分为纸基支付和电子支付。就客户使用的支付服务而言,每类支付也可能涉及多种特定的支付方式和市场安排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纸基支付的电子化处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支付的发展。电子支付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支付。它所涉及的支付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卡基支付、网络支付等。就卡基支付而言,按发行机构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按物理介质划分,可以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等。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关于电子支付的划分还存在交叉。以移动支付为例,它既可以归属到卡基支付也可以归属到网络支付。 在我国电子支付中,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截至2008 年上半年,我国银行卡的发卡数量超过16 亿张,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25.4%,是2006 年同期的1.6 倍。银行卡消费初步实现了从“借记卡消费”向“信用卡消费”的延伸。银行卡消费金额(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3.4%。银行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也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成果显著。截至2008 年上半年,共有17 个省(市、自治区)4.5 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以及 1.5 万个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迅速发展必将推动广大农村地区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近年来,我国网上支付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08 年二季度,网上支付业务超过5.9 亿笔,金额逾75 万亿元,同比增长43.9% 和58%。每笔网上支付的平均金额超过了12.7 万元。与票据相比,网上支付在交易笔数、交易金额两个方面都已明显超越(2008年二季度,票据业务2.1 亿笔,金额60 多万亿元,每笔平均金额近30 万元)。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银行业将传统的现金管理业务通过因特网延伸到了客户的办公室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成果。就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全局来说,我国电子支付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看,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拉动支付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支付服务市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子货币支付服务的挑战 随着对支付清算业务的深入了解与把握,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逐渐尝试直接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情况在多用途储值卡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为了吸引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使用多用途储值卡,这类服务提供者还称其为“电子货币”。某些公司甚至将自产自销的“令牌(Token)”命名为“虚拟货币”,模糊了人们关于货币的认识。 从支付服务看,第三方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无外乎卡基支付服务和网络支付服务。卡基支付服务主要使用卡中的储值来替代传统的纸币和硬币,因而方便了面对面的小额支付。同样地,基于网络或者软件设计的服务产品,最初主要用来方便开放网络中的小额支付。就非现金支付工具来说,非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仍旧居于补充地位。国际社会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非常关注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还多次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活动。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货币政策和铸币税的影响、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 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政府与企业、 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第二阶段是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 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 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 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 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 (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1994 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 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 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 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 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 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 1994 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 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 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 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 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2017-2021年中国医疗保险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7-2021年中国医疗保险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中投顾问对中国医疗保险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医保基金不足,促使商业保险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医保基金与养老保险基金一样,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省份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医保基金的不足会促使政府加大对商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政府为构建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除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等措施外,还会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将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 (二)“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互联网正从销售渠道和医疗服务体系两方面同时影响着今天商业医疗险的发展。2015年互联网的总保费收入达到了2,234亿,从2011年到2015年总保费互联网保险增长超过了69倍。其增速远高于行业的整体水平,互联网保险在保险行业当中的市场占比也逐年攀升,2015年已经高达9.2%,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保险销售渠道正在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中。如果能够做到结合远程医疗服务,创新产品,同时提高理赔服务时效性和便捷性,整合互联网医疗及互联网保险的资源,就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满意度更高的服务,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三)老龄化发展提升了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 我们国家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6.6%,远高于全国18.9%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全国人口两周患病率是18.9%,而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为46.6%,这样直接导致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急剧上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对于医疗消费水平的上升,人们对于医疗保险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了,消费意识也越来越强了。人们对医疗与养老的充分保障有了更多的追求,对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为商业保险参与医疗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不利因素 (一)相关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频频出现,与之相关的带病投保、诱导需求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多数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风险控制这一方面往往将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寿险的从属加以控制,没有结合医疗保险本身的风险特点和控制手段的特殊性来考虑,从而导致医疗保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不容乐观。此外,医疗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监督,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大量关键信息无法实现共用,从而无法对医疗费

医保支付方式现状与改革因应

医保支付方式现状与改革因应 该文认为,医保支付指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途径和方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既是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医疗行为、就医行为、调节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该文在分析医保支付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支付标准的制定机制、重视对支付方式的激励、精细化管理和加强医保支付方式促进医疗资源配置作用等具体建议。 标签:医保支付方式;现状;问题;建议 医保支付指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途径和方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既是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医疗行为、就医行为、调节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科学的支付制度是牵动医保改革乃至医疗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唯有找准改革的“牛鼻子”,才能真正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通过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能够提高参保人的就医质量,引导患者科学、理性就医,引导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支出和有效使用。 一、医保支付的现状 常用的医保支付主要包括: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人次定额付费、按住院床日付费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等方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按服务项目支付和单病种定额付费两种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在管理和操作上最为简便,但同时也是引发我国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原因。在按服务项目支付的支付方式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但医院往往存在通过“大检查”、“大处方”、延长住院时间等方式谋取更多收入的倾向,导致了过度医疗、医疗资源浪费等问题。单病种定额付费有利于克服医疗服务过度供给,降低医疗材料消耗,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化,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操作繁琐、付费测算难度大,管理成本高,覆盖病种种类有限等不足。而其余各类支付方式也都在患者间公平性、医疗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医疗成本控制等方面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现行医保支付方式的突出问题 新医改以来,各地积极进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然而,在医保支付的管理实践中仍无法避免一些突出问题。 1、支付标准欠合理,对医疗机构的激励不足 从医疗保险支付标准来看,当前我国医疗保险的支付标准制定往往以以往的医疗支付水平作为参照,缺乏标准的动态调节机制而有欠合理。部分医疗服务的价格长期偏低,无法真实反映合理的医疗价格和成本水平,加剧了医疗服务机构的成本压力,压制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不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从长期来

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医疗保险改革是社会保险改革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这是因为,医疗保险不仅涉及到医疗供需双方、医疗保险机构,而且涉及到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所以医疗保险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新医疗制度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1.公费医疗改革。公费医疗改革始于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医疗费用改为以国家财政为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医疗费用。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形式不一,实践表明比较好的做法是,患者负担一定比例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年负担的比例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或者患者本人1个月的工资额,超支部分由单位负担。但是,这种做法一方面没有全面推开,许多地方仍在沿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由于政府拨款不足而使公费医疗出现赤字时,还需自己筹措资金予以弥补,但是这种责任分担是极其有限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政预算拨款是公费医疗唯一的筹资渠道的特征。此外,公费医疗的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公费医疗享受范围、经费开支、机构职责、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公费医疗经费管理改革主要是将原来由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费改为多种管理形式并存,从全国来看,多数选择由医院管理的办法。 2.劳保医疗改革。劳保医疗改革始于1990年11月劳动部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会议。会议确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大病统筹虽然只在企业进行,没有涉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它为我国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积累了经验。 3.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并在九江和镇江进行试点,之后不断扩大试点城市,到1998年已有50多个城市进行了医疗改革试点。在多年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多层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之后,全国范围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新医疗保险制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会带来医疗风险 新制度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所以,享受了几十年免费医疗的老百姓明显地流露出对过去医疗制度的留恋。以个人账户为例。规定要求个人交纳月平均收入的2%,单位总共承担垫,其中的30%以内划入个人账产,也就是总数的1.8%,折算一下是个人月收入的38%以内。北京市员工平均年收入是一万多元。因此中等水平的职工个人账户只有不到300元。这就是他一年的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还好,可是,要是得一场大病个人帐户的资金就很捉襟见肘了。 另外,新制度中没有把小孩包括进去,而以往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孩子的医药费用基本是父母所在单位共同承担的。 新医疗制度对预防问题准备也是不足的。以前的医疗重视预防,单位有定期的体验,有固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案例解析

自1989年“砸三铁”开始改革至今三项制度改革已历时整整30年,但国企内部仍旧存在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人力资源无法盘活等诸多问题。例如:干部选拔缺乏市场化选聘机制;干部考核难以体现工作及管理能力;不胜任干部没有退出机制;用工管理存在市场化招聘力度不足;人员效能无法有效发挥;缺乏员工流动机制;薪酬水平外部竞争力不足;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不足;薪酬激励模式单一缺乏激励;没有将薪酬与个人考核挂钩等问题。 “双百行动”是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是在以往混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如在同一家企业同步推进职业经理人试点、董事会职权试点等。被纳入名单的企业将明确具体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责任分工等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并履行相应申报、审批程序。 下面我们就以某公司的改革方案为例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借助“双百行动”的助力来实现自身的改革发展的。 一、项目背景 A公司作为一家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承载国家专项任务的科技型央企二级单位,在外部环境严峻,内部人才流失的形势下,人力资源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借“双百行动”改革契机,A公司以三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市场化经营管理和约束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生活力,激活干部员工内在动力,做强做优做大

国有资本,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二、核心需求 A公司作为一家“年轻”却“任重”的国家战略型研发企业,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目前人员规模已达1700余人,逐渐形成一支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勇于攻关、能打硬仗、具有国际视野的核心人才队伍。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A公司也因长周期的研发时间、快速扩张的企业规模和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企业活力下降、员工不满情绪日益增加。此次借“双百行动”改革契机,A公司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打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在企业规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清障疏堵,有效提升了国企发展的活力与效率。 三、实施方法 1、全面诊断、找准症结 想要解决A公司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A公司当前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诊断,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方能对症下药。中智项目组通过资料分析、数据调研、访谈调研及对标研究等全面摸底调研,结合A公司人才画像综合分析发现,A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①国际环境严峻,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世界强国高度垄断、控制封锁核心技术,国内技术空白; ②市场潜力巨大,但上中下游产业不成熟,公司将长期处于研发期,前期成本投入巨大; ③国内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人才培养周期长,国家战略需求紧迫; ④员工整体年轻化,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硕博以上学历比例高达近80%,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征显著; ⑤人才结构呈典型“金字塔”型,初级人才较多,核心骨干不足,高专人才稀缺,人才梯队尚未形成。

浅谈医院支付方式改革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b3372533.html, 浅谈医院支付方式改革与展望 作者:韩桂云 来源:《中国经贸·下半月》2013年第10期 摘要:当今,“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已经从一个医疗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问题转变成整个社会关注的、公众共讨之的社会问题。本文笔者就医院支付方式改革与展望做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支付方式;补偿机制;合理消费 当今,医疗机构承担起本不该承担的主要社会舆论责任,按项目付费的支付制度已经被人们当作医院诱导患者过度消费的“根源”,而这个“根源”的背后推手“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顽疾。它已经从一个医疗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问题转变成整个社会关注的、公众共讨之的社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医改核心问题之一是补偿机制问题。 一、对公立医院的几点认识 公立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医疗服务付费的实质是对医疗服务的补偿;医疗服务补偿>医疗机构资源消耗+发展因素;当年医疗服务收入水平=政府+医保农合+个人对医院的补偿水平。 二、当前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财政对医院补助严重不足;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不合理(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偏低,难以调到合理价格水平;检查和检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疗机构的补偿过多地依靠药品和耗材收入);医院内部激励机制倒置(滥开药品和检查,滥用医疗服务耗材)。 三、支付制度改革的作用 1.支付制度的核心作用就是通过不同支付方式所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激励,改变供方和需方行为。 2.改变供方行为:改变供方运营和管理的模式,确保财务可行性(如成本控制、流程再造);改变资源配置[人员构成、资本配置(院区、科室、设备、床位等)];改变服务能力;提高诊疗能力,改变诊疗方案、治疗模式(如住院和门诊服务之间的转化);改变绩效。 四、简述几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 1.按项目收(付)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