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_牛更枫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_牛更枫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_牛更枫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_牛更枫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

Vol.32,No.4,495-502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6.04.14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

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

牛更枫

1,2

孙晓军

1,2

周宗奎

1,2

孔繁昌

1,2

范翠英

1,2

魏华

1,3

(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3.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要:渴求感特别是线索诱发渴求是成瘾行为维持和戒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网

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研究一以25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网络相关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 )的研究发现,只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发网络成瘾者的渴求感。在此基础上,研究二以4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公开演讲范式为压力诱发情境,以网络相关词语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 )的研究发现,在压力条件下,网络相关文字能诱发网络成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本研究深化了对网络成瘾形成维持心理机制的研究,也为网络成瘾的干预矫正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网络成瘾;线索诱发渴求;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压力;线索暴露分类号:B84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40088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

目(2013M53171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CFB534)。

通讯作者:周宗奎,E-

mail :zhouzk@mail.ccnu.edu.cn 1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球网民人数已高达25亿(Spada ,2014),我国网民人数也达6.49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与此同时,网络过度使用的现象也逐渐为研究者关注并将其命名为网

络成瘾(Young ,1996)、网络依赖或病理性网络使用(Davis ,2001;雷雳,杨洋,2007)。虽然存在命名

上的差异,但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以无法克制的过度网络使用为特点,且由于沉迷于网络使用以及使用行为失控而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现象(高文斌,陈祉妍,

2006;Liu ,et al.,2015)。网络成瘾会给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

影响(Aboujaoude ,2010;Young ,1996),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公共健康问题(Kalaitzaki &Birtchnell ,2014;Spada ,2014;Wang et al.,2013)。研究者就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形成维持的心理机制仍不清晰(Weinstein &Lejoyeux ,2010;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魏华,2013)。作为一种单纯的行为成瘾,网络成瘾无任何摄入物质

的影响,其依赖状态的形成更可能是心理机制所导

致的(高文斌,陈祉妍,2006),因此,网络成瘾形成维持的心理机制需要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在成瘾障碍的研究中,渴求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无法克制的想要再度重复成瘾行为的主观欲望或动机状态(Skinner &Aubin ,2010;Tiffany &Wray ,2012;Welberg ,2013)。研究者对物质和非物质成瘾的研究都指出,成瘾相关刺激对渴求感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并

将这种渴求感称之为线索诱发渴求(cue-induced craving )(Ashrafioun&Rosenberg ,2012;Shiffman ,2000;Sinha &Li ,2007);渴求感特别是线索诱发渴求是成瘾行为维持和戒断失败的主要原因(Ashra-fioun &Rosenberg ,2012;Carter &Tiffany ,2001;Sinha &Li ,2007)。渴求感在成瘾行为的形成和维

持中有着重要作用,并能被成瘾相关刺激所诱发,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提出了积极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成瘾相关刺激的积极强化属性导致了渴求感的产生,即成瘾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强化形成维持的过程,成瘾者逐渐建立起成瘾相关刺激和成瘾积极体验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成瘾相关刺激具有了诱发渴

5

94

求感的作用(邓林园,方晓义,吴杨,张耀方,刘一军,2009)。虽然网络成瘾和其它成瘾障碍(物质成瘾如毒品成瘾;非物质成瘾如赌博成瘾)是否存在相似的成瘾机制还存在争议,但它们的确存在相似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渴求感,成瘾行为具有突显性、退瘾性和耐受性等特点(Shaw&Black,2008),在认知决策和生理层面也表现出类似的异常(贺金波,洪伟琦,鲍远纯,雷玉菊,2012;牛更枫等,2013)。但作为成瘾障碍的核心的特征之一,渴求感在网络成瘾领域中得到的关注仍然较少(刘璐等,2013;张锦涛等,2014),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助于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机制,明晰其与其它成瘾障碍的异同,还能为网络成瘾的干预矫正提供指导。

在线索诱发渴求的研究中,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是诱发和评估渴求感的有效范式,被广泛地应用于物质成瘾渴求、赌博成瘾渴求以及食物渴求的研究中(Carter&Tiffany,2001;Kühn &Gallinat,2011)。在该范式中,个体被要求在短暂地接触(暴露于)某一刺激后立刻评定其渴求强度,刺激暴露后的渴求感减去暴露前的渴求感即为该刺激诱发的渴求感(Salgado-García,Cooper,&Taylor,2013)。近年来,也有研究者使用该范式探讨了网络相关图片刺激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及其神经通路(Sun et al.,2012;Ko et al.,2013)。但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相关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刺激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线索诱发渴求以及网络成瘾机制的了解。虽然不同类型的刺激对个体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如文字刺激主要引起联想过程而图片刺激则能同时引起联想和知觉过程,且个体对图片刺激的加工更加迅速(杨炯炯,翁旭初,管林初,匡培梓,2001;李晶,张侃,2007)。但诱因-敏感化模型(Incentive-sensitization model)指出长期的成瘾行为会改变伏隔核(The nucleus accumbens,Nacc)等相关的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使其对成瘾相关刺激非常敏感,进而形成对成瘾行为及其相关线索的病理性特性———神经易感化(Neural sensitization)(Rob-inson&Berridge,1993,2001)。相关研究发现,成瘾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发成瘾者包括渴求感在内的心理行为反应(Field,Munafò,&Franken,2009;Sayette et al.,2000),此外,网络成瘾者也会表现出对成瘾相关文字刺激的注意偏向(Metcalf&Pam-mer,2011)。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拟探讨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并假设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发网瘾者线索诱发的渴求感。

另一方面,在成瘾障碍的形成和维持中,压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Schwabe,Dickinson,&Wolf,2011),在网络成瘾领域,研究者在不同的被试群体中,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均发现压力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Li,Zhang,Li,Zhen,&Wang,2010;Velezmoro,Lacefield,&Roberti,2010)。压力不仅会增加成瘾的风险,还会阻碍成瘾障碍的矫正和恢复(Schwabe,Dickinson,&Wolf,2011),成瘾者的线索诱发渴求也会受到诸如压力等环境情感线索的影响(Shiffman,2000;Sinha,2009),但以往研究对这些因素的关注较少。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成瘾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接触成瘾相关刺激的,特别是网络成瘾者通常也有着更多的压力体验(Akin&Iskender,2011),他们更有可能在压力情境中接触网络相关刺激。压力会激发成瘾相关的动机和奖赏系统,使个体更倾向于采取习惯性的成瘾行为,并对成瘾相关刺激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心理行为反应(Schwabe,Dickinson,&Wolf,2011);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压力情境下成瘾者的渴求感会变得更为凸显(Fox,Bergquist,Hong,&Sinha,2007;Tartter&Ray,2012)。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拟在特定情境中考察网络成瘾者的线索诱发渴求———探讨压力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并假设在压力情境中,网络相关文字会诱发网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采用线索暴露范式在网络成瘾群体中探讨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对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这有助于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机制,明晰其与其它成瘾障碍的异同,并为网络成瘾的干预矫正提供思路。

2研究1: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2.1研究方法

2.1.1被试

在某高校选取辅导员和同学认为其上网较多的在校本科生178人,并采用雷雳和杨洋(2007)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和Young(1996)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T)做进一步的筛查。

694

201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APIUS共有38个项目,共六个维度: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和消极后果;量表采用Likert5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成瘾倾向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79 0.90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雷雳和杨洋(2007)根据已有的界定,将项目平均得分大于等于3.15分者界定为网络成瘾者,平均得分小于3分者界定为正常使用者。IAT共有8个项目,采用“是”“否”作答,根据Young(1996)提出的判定标准,在其中至少5个项目上给予肯定答复的个体被判定为网络成瘾者。

在本研究中,网络成瘾者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标准:在APIUS项目上的平均得分在3.15分以上,在IAT的至少5个项目上给予肯定答复,且无身体残疾、既往精神病史和物质成瘾史。根据以上标准,共筛选出25名网络成瘾被试(男生16人),年龄在19 23岁之间(M=19.81?1.27)。被试被要求在参加实验前的两个小时内不使用网络。本研究得到了学校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2.1.2实验材料

通过开放问卷搜集网络相关和中性(网络不相关)的双字词,并从中选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随后请15名大学生(7名网络成瘾者和8名网络正常使用者)在感知网络相关程度和熟悉度上以七点量表的形式对这些词语进行评定,并从中选取与网络相关程度较高的词语(如微信、淘宝、网游,和网络的相关程度在4.38 6.88之间)和中性词语(如毛巾、凳子、纸巾,和网络的相关程度在1.54 4.14之间)各12个,并使其在熟悉程度上保持匹配———t 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类词语在网络相关程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3.37,p<0.001),而在熟悉度上的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0.77,p>0.05)。

2.1.3实验程序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刺激类别(两水平:网络相关词语和中性词语),因变量为线索诱发渴求(后测渴求与前测渴求的差值),采用线索暴露范式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被试评定自己当前的放松程度(1 7级评定),并引导被试做5分钟左右的肌肉放松练习;随后要求被试再次评定当前的放松程度(1 7级评定)和渴求强度(1 7级评定,前测渴求)。

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呈现指导语:“请你仔细阅读下面呈现的词语,并根据词语回忆或想象自己使用这些词语所描述物品的场景”。被试通过按键确认理解指导语后,计算机按预先设置的固定顺序自动连续呈现一组词语(一组6个词语,且为同一类别;每个词语在实验中随机呈现2次)。同时,为了避免潜在的诱发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先呈现中性词语后呈现网络相关词语(Sayette,Griffin,&Sa-yers,2010)。每个词语的呈现时间为3秒,被试在观看词语的同时进行回忆想象。一组词语呈现结束后出现评定界面,要求被试评定自己当前的渴求强度(1-7级评定,后测渴求),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评定结果;评定结束后自动呈现下一组词语。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结束后再次引导被试做5分钟左右的肌肉放松练习以消除实验诱发渴求对个体的影响

图1线索诱发网络成瘾者渴求感的实验流程图

2.2结果与分析

2.2.1肌肉放松练习的有效性

前后测放松程度评分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肌肉放松练习后被试的放松程度有了显著提升(M前测=5.86?0.44,M

后测

=4.13?1.57;t=2.97,p <0.05,d=1.16),这不仅验证了肌肉放松练习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个体在实验前的状态和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2.2网瘾者的线索诱发渴求

此外,网络相关词语诱发的渴求感显著高于中性词语诱发的渴求感(t=-5.52,p<0.001,d= 1.07)(详细结果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文字刺激对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对两类词语的前测渴求和后测渴求进行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中性词语暴露后的渴求感与前测渴求感不存在显著差异(M诱发=0.42?0.55,t=-1.02,p=0.277);而网络相关词语暴露后的渴求感显著高于前测渴求感(M诱发=2.19?1.24,t=-7.67,

794

牛更枫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p <0.001,d =1.88)。即中性词语不能诱发网瘾者的渴求感,只有网络相关词语才能显著诱发网瘾者的渴求感

图2不同文字刺激的线索诱发渴求

研究一的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即网络相关文

字刺激能显著诱发网瘾者线索诱发的渴求感。此外,如前所述,个体往往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成瘾相关刺激,且压力是影响网络成瘾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压力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3

研究2:压力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3.1.1

被试

采用和研究1相同的方法,选取辅导员和同学推荐上网较多的在校本科生348人,并采用雷雳和杨洋(2007)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

表》(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9 0.92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和Young (1996)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做进一步的筛查,选取网络成瘾者40人(男生33人),年龄在19 23岁之间(M =19.64?1.15)。此外,所有被试均无身体残疾、既往精神病史和物质成瘾史,且被要求其在参加实验前的两个小时内不使用网络。本研究得到了学校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3.1.2

实验材料

研究二使用和研究一相同的实验材料—

——网络相关词语(如微信、淘宝、网游)和中性词语(如毛巾、凳子、纸巾)各12个。3.1.3压力的诱发

借鉴Tartterh 和Ray (2012)的研究程序,要求被试在压力情境中完成线索暴露范式,以此来探讨压力对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压力的诱发采用“公

开演讲范式”,该范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压力诱发程序(Denson ,Spanovic ,&Miller ,2009);同时,为了保证压力诱发的有效性,公开演讲的主题应该和被试的生活密切相关,经过前期访谈,将“求职自

我介绍”作为公开演讲的主题———被试被告知他们稍后要面对摄像机进行一个3分钟的求职自我介

绍,这段录像会交给面试人员观看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价,随后带领他们观看录像场地。3分钟准备时间结束后要求被试先参加线索暴露实验(要求被试在自我介绍准备后直接开始实验以保证压力的持续存在,因为一旦完成了该任务,该任务诱发的压力感

也就不存在了)。3.1.4实验程序

采用2?2的混合实验设计,组间变量为压力情境(两水平:压力组和无压力组),组内变量为线索类别(两水平:中性词语和网络相关词语),因变量为线索诱发渴求(后测渴求与前测渴求感的差值)。

实验开始前,引导被试做5分钟左右的肌肉放松练习。然后要求被试评定当前的放松程度(1-7级评定)和渴求强度(1-7级评定;前测渴求)。随后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压力组和无压力组。压力组的被试被告知他们稍后要面对摄像机进行一个3

分钟的求职自我介绍,

3分钟准备时间结束后立即参加线索暴露实验;无压力组的被试则需要等待3

分钟后开始实验。线索暴露实验同样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词语回忆或想象自己使用这些词语所描述物品的场景,每组词语(一组6个词语,且为同一类别;每个词语呈现3秒,在实验中随机呈现2次)呈现结束后出现评定界面,要求被试评定自己当前的渴求强度(1-7级评定,后测渴求),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评定结果;评定结束后自动呈现下一组词语。

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评定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水平(1-7级评定),并要求压力组被试面对摄像机进行3分钟的求职自我介绍。最后,再次引导被试做5分钟左右的肌肉放松练习以消实验诱发渴求对个体的影响。3.2结果与分析3.2.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两组被试在实验前的放松程度和渴求程度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放松程度(t =0.57,p >0.05)和渴求程度(t =0.81,p >0.05)的评分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个体在实验前的状态和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8

94201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3.2.2压力诱发的有效性分析

有压力和无压力两组被试压力评分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压力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压力诱发组被试感受到的压力水平显著高于无压力组(M 压力组=5.13?1.17,M 无压力组=3.94?1.69;t =3.07,p <0.05,d =0.87)。3.2.3

压力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以压力情境和线索类别为自变量,以线索诱发

渴求(后测渴求与前测渴求感的差值)为因变量,采

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压力情境的主效

应显著F (1,38)=7.19,p <0.05,η2

p =0.16;线索

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 (1,

38)=473.34,p <0.001,η2

p =0.93;压力情境和线索类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 (1,38)=4.47,p <0.05,η2

p =0.10(各组实验数据如图3所示)。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发现,

在中性词语条件下,有压力组和无压力组的线索诱

发渴求不存在显著差异(F (1,

38)=13.55,p =0.277),在网络相关词语条件下,

压力组的线索诱发渴求显著高于无压力组(F (1,

74)=0.52,p =0.48)。这进一步表明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

发网瘾个体的渴求感,并且在压力条件下,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诱发网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

图3压力组和无压力组的线索诱发渴求

4讨论

本研究以网络成瘾者为被试,

首先探讨了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对网瘾者渴求感的诱发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压力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

影响。4.1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发网络成瘾者的渴求感。这一结果切合了心理渴求的积极强化理论—

——成瘾者在成瘾相关刺激和成瘾行为带来的积极体验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邓林园等,

2009),成瘾相关刺激会成为凸显性诱因,

并能激活成瘾者的成瘾记忆(如使用体验)等外显思维过程,使其预期到成瘾行为可能带来的积极结果,从而其具有诱发成瘾者强烈渴求感的作用(Ashrafioun&Rosenberg ,2012;Carter &Tiffany ,2001;Kühn &Gallinat ,2011;Sinha &Li ,2007;Sun et al.,2012;Ko et al.,2013)。就网络成瘾而言,作为一种无摄入物质影响的行为成瘾(高文斌,陈祉妍,2006),个体会基于各种需要和动机使用网络并获得满足和快乐的体验;但如果个体过度沉溺于这种体验,对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不加控制则会导致网络成瘾(邓

林园等,2012;Morris &Ogan ,1996),因此,网络成瘾的形成依然是一个强化形成和维持的过程。此

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文字刺激也能诱发网络成瘾者诸如注意偏性等心理行为反应(Field ,Munafò,&Franken ,2009;Sayette et al.,2000),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网络相关文字也可以作为诱发网络成瘾者渴求感的有效刺激,这也在网络成瘾群体中进一步验证了成瘾的“诱因-敏感化模型”(Robinson &Berridge ,1993,2001),即网络成瘾者也会对成瘾相关刺激表现出异常的敏感性。强烈的渴求感是成瘾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成瘾障碍的核心特征(Skinner &Aubin ,2010;Tiffany &Wray ,2012;Welberg ,2013)。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网络成瘾和其它成瘾障碍不仅存在相似的心理和行为特点(Shaw &Black ,2008),还具有相似的成瘾机制。同时,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刺激异常敏感,即便是文字刺激也能显著诱发其渴求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成瘾者渴求感的诱发风险,并会增加网络成瘾干预的

难度。

4.2压力对网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进一步发现,在压力情境中,网络相关文字会诱发网络成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这是因为个体使用网络的动机之一就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网络成瘾者通常也缺乏必要的压力容忍和应对技能,他们往往会通过网络使用来缓解或逃避压力带来的不适(Courtois et al.,2009;Vas &Gombor ,2009;Tartter &Ray ,2012),这也可以看作一种积极强化的过程,长期的网络使用会使压力与网络使用带来的积极体验建立紧密的联系。此外,压力会激发成瘾相关的动机和奖赏系统,使个体更倾向于采取习惯性的成瘾行为,并对成瘾相关刺激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心理行为反应

9

94牛更枫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Schwabe,Dickinson,&Wolf,2011)。McRae-Clark 等(2011)对烟草依赖者的研究表明,烟草依赖者经常用抽烟来缓解压力,并且压力和相关大脑区域的激活和激素分泌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当压力出现时,相关脑区也会出现相应的激活并进一步诱发渴求感。因此,压力会增强成瘾刺激/行为的主观效价,即引起成瘾者在认知上过分夸大或歪曲成瘾相关线索的积极作用,使其相对具有更高的诱因效价,从而使网络成瘾者的线索诱发渴求更加强烈。

本研究结果表明,压力不仅是网络成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Li,Zhang,Li,Zhen,&Wang,2010;Velezmoro,Lacefield,&Roberti,2010),也是网络成瘾得以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不仅证实了网络成瘾和其它成瘾障碍有着相似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还进一步深化了对网络成瘾形成维持的心理机制的认识———网络成瘾的认知一行为模型指出,个体的非适应性认知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压力会增强个体的非适应性认知,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Davis,2001;Mai,Hu,Yan,Zhen,Wang,&Zhang,201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压力条件下,网络相关刺激能诱发网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即成瘾者会赋予成瘾行为和刺激更高的诱因效价,从而增强个体的非适应性认知。因此,本研究结果也是对认知—行为模型的进一步拓展。

4.3研究启示和不足

以上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可以从心理渴求着手来对网络成瘾进行矫正干预。首先,鉴于网络相关刺激和压力对渴求感的影响,我们要在一个轻松的、与网络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对网络成瘾进行矫正干预。其次,成瘾者的心理渴求还可以通过认知调控策略进行控制,如通过引导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长期负面效应上而降低成瘾个体的渴求感(Kober,Kross,Mischel,Hart,&Ochsner,2010),这些认知调控策略也可以用来调控网络成瘾者在干预矫正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渴求感。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首先,网络成瘾也包含了不同的亚类,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且不同亚类网络成瘾者的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也不相同(Davis,2001;黄峥等,2006;张锋等,2007),但本研究未能明确网络成瘾的不同亚类,也未对网络相关刺激的类型进行区分。其次,研究仅仅探讨了网络相关线索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上网渴求的诱发作用,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诱发作用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另外,本研究被试多为男性,今后的研究应当平衡被试性别,区分不同的成瘾类型和网络相关刺激类型,深入探讨压力对线索诱发渴求影响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并开展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渴求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Aboujaoude,E.(2010).Problematic Internet use:An overview.World Psychiatry,9(2),85-90.

Akin,A.,&Iskender,M.(2011).Internet addiction and 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3(1),138-148.

Ashrafioun,L.,&Rosenberg,H.(2012).Methods of assessing crav-ing to gamble:A narrative review.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6(3),536-549.

Block,J.(2008).Issues for DSM-V:Internet addi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65(3),306-307.

Carter,B.L,&Tiffany,S.T.(2001).The cue-availability paradigm:The effects of cigarette availability on cue reactivity in smokers.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9(2),183-190. Courtois,C.,Mechant,P.,De Marez,L.,&Verleye,G.(2009).Gratifications and seeding behavior of online adolescent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5(1),109-137.

Davis,R.A.(2001).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7(2),187-195. Denson,T.F.,Spanovic,M.,&Miller,N.(2009).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emotions predict cortisol and immune responses:A meta-analysis of acute laboratory social stressors and emotion inductions.Psychological Bulletin,135(6),823-853.

Field,M.,Munafò,M.R.,&Franken,I.H.(2009).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and sub-jective craving in substance abuse.Psychological Bulletin,135(4),589.

Fox,H.C.,Bergquist,K.L.,Hong,K.I.,&Sinha,R.(2007).Stress-Induced and Alcohol Cue-Induced Craving inRecently Absti-nent Alcohol‐Dependent Individuals.Alcoh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Research,31(3),395-403.

Franken,I.H.(2003).Drug craving and addiction: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psycho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27(4),563-579.

Highfield,D.,Clements,A.,Shalev,U.,McDonald,R.,Feather-stone,R.,Stewart,J.,&Shaham,Y.(2000).Involvement of the medial septum in stress‐induced relapse to heroin seeking in rat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12(5),1705-1713. Kalaitzaki,A.E,&Birtchnell,J.(2014).The impact of early paren-ting bonding on young adults’Internet addiction,through the media-tion effects of negative relating to others and sadness.Addictive Behav-iors,39(3),733-736.

Kober,Hedy,Kross,Ethan F,Mischel,Walter,Hart,Carl L,&Ochsner,Kevin N.(2010).Regulation of craving by cognitive strate-

005

201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gies in cigarette smokers.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106(1),52-55.

Ko,C.H.,Liu,G.C.,Hsiao,S.,Yen,J.Y.,Yang,M.J.,Lin,W.C.,et al.(2009).Brain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gaming urge of online gaming addiction.Journal of PsychiatricResearch,43(7),739-747.

Ko,C.H.,Liu,G.C.,Yen,J.Y.,Chen,C.Y.,Yen,C.F.,&Chen,C.S.(2013).Brain correlates of craving for online gaming under cue exposure in subjects with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and in remitted subjects.Addiction Biology,18(3),559-569.

Kühn,S.,&Gallinat,J.(2011).Common biology of craving across legal and illegal drugs-a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of cue-reactivi-ty brain response.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3(7),1318-1326.

Li,D.,Zhang,W.,Li,X.,Zhen,S.,&Wang,Y.(2010).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by adolescent females and males: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6(5),1199-1207.

Liu,Q.X.,Fang,X.Y.,Yan,N.,Zhou,Z.K.,Yuan,X.J.,Lan,J.,&Liu,C.Y.(2015).Multi-family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Ad-dictive Behaviors,42(10),1-8.

Mai,Y.,Hu,J.,Yan,Z.,Zhen,S.,Wang,S.,&Zhang,W.(2012).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ladaptive cognitions in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8(6),2376-2386.

Mason,B.J.,Shaham,Y.,Weiss,F.,&Le,A.(2009).Stress,Alcohol Craving andRelapseRisk:Mechanisms and Viable Treatment Targets.Alcohol(Fayetteville,NY),43(7),541.

McRae-Clark,A.L.,Carter,R.E.,Price,K.L.,Baker,N.L.,Thomas,S.,Saladin,M.E.,et al.(2011).Stress-and cue-elicited craving and reactivity in marijuana-dependent individuals.Psychophar-macology,218(1),49-58.

Metcalf,O.,&Pammer,K.(2011).Attentional bias in excessive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rs using a modified Stroop task.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7(5),1942-1947.

Robinson,T.E.,&Berridge,K.C.(1993).The neural basis of drug craving:An incentive-sensitization theory of addiction.BrainResearch Reviews,18(3),247-291.

Robinson,T.E.,&Berridge,K.C.(2001).Incentive-sensitization and addiction.Addiction,96(1),103-114.

Salgado-García,F.I.,Cooper,T.V.,&Taylor,T.(2013).Craving effect of smoking cues in smoking and antismoking stimuli in light smokers.Addictive Behaviors,38(10),2492-2499.

Sayette,M.A.,Shiffman,S.,Tiffany,S.T.,Niaura,R.S.,Mar-tin,C.S.,&Schadel,W.G.(2000).The measurement of drug craving.Addiction,95(8s2),189-210.

Schwabe,L.,Dickinson,A.,&Wolf,O.T.(2011).Stress,habits,and drug addiction:A psychoneuroendocrinological perspective.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19(1),53-63. Shiffman,S.(2000).Comments on craving.Addiction,95(8s2),171-175.Skinner,M.D,&Aubin,H.J.(2010).Craving’s place in addiction theory:Contributing of the major models.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 Reviews,34(4),606-623.

Shaham,Y.,Funk,D.,Erb,S.,Brown,T.J.,Walker,C.-D.,&Stewart,J.(1997).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but not corticoster-one,is involved in stress-induced relapse to heroin-seeking in rat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17(7),2605-2614.

Shaw,M.,&Black,D.W.(2008).Internet addiction:Definition,assessment,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CNS Drugs,22(5),353-365.

Sinha,R.,&Li,C.R.(2007).Imaging stress-and cue-induced drug and alcohol craving:Association with relaps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Drug and AlcoholReview,26(1),25-31.

Sinha,R.(2009).Modeling stress and drug craving in the laboratory:implications for addiction treatment development.Addiction Biology,14(1),84-98.

Sinha,R.,&Jastreboff,A.M.(2013).Stress as a common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and addiction.Biological psychiatry,73(9),827-835. Spada,M.M.(2014).An overview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Addic-tive behaviors,39(1),3-6.

Sun,Y.,Ying,H.,Seetohul,R.M.,Xuemei,W.,Ya,Z.,Qian,L.,et al.(2012).Brain fMRI study of crave induced by cue pictures in online game addicts(male adolescents).Behavioural BrainRe-search,233(2),563-576.

Tartter,M.A.,&Ray,L.A.(2012).A prospective study of stress and alcohol craving in heavy drinkers.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101(4),625-631.

Tiffany,Stephen T,&Wray,J.M.(2012).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rug craving.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248(1),1-17.

Vas,L.,&Gombor,A.(2009).Exploring Internet motiv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Hungarian and Israeli medical students,living in Hungary.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0(6),685-701. Velezmoro,R.,Lacefield,K.,&Roberti,J.W.(2010).Perceived stress,sensation seeking,and college students’abuse of the Interne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6(6),1526-1530.

Wang,L.,Luo,J.,Bai,Y.,Kong,J.,Luo,J.,Gao,W.,&Sun,X.Y.(2013).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in China:Preva-lence,predictors,and association with well-being.AddictionResearch &Theory,21(1),62-69.

Weinstein,A.,&Lejoyeux,M.(2010).Internet addiction or exces-sive internet us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36(5),277-283.

Welberg,L.(2013).Addiction:Craving:A core issue.NatureReviews Neuroscience,14(5),307-307.

Young,K.S.(1996).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ogy&Behavior,1(3),237-244.

邓林园,方晓义,吴杨,张耀方,刘一军.(2009).视觉线索诱发的香烟渴求感研究.心理科学(4),966-969.

高文斌,陈祉妍.(2006).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4(4),596-603.

贺金波,洪伟琦,鲍远纯,雷玉菊.(2012).网络成瘾者的大脑异

105

牛更枫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于常人吗?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2041.

雷雳,杨洋.(2007).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39(4),688-696.

李晶,张侃.(2007).文字与图片呈现形成想象空间记忆的比较.心理科学,30(2),268-271.

刘璐,方晓义,张锦涛,刘凤娥,陈超,赵会春,申子姣.(2013).大学生网络成瘾:背景性渴求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及态度的交互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9(4),424-433.

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魏华.(2013).网络成瘾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心理学进展,21(6),1104-1111.杨炯炯,翁旭初,管林初,匡培梓.(2001).联想启动与知觉启动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33(2),111-116.

张锋,沈模卫,周艳艳,马定松.(2007).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心理科学,30(6),1299-1304.张锦涛,陈超,王玲娇,刘璐,刘凤娥,赵会春,等.(2014).大学新生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心理学报,46(10),1521-153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The Impact of Internet-related Word Stimulus and Stress

on Internet Addicts’Cue-induced Craving

NIU Gengfeng1,2SUN Xiaojun1,2ZHOU Zongkui1,2KONG Fanchang1,2

FAN Cuiying1,2WEI Hua1,3

(1.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CCNU),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430079;

2.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Craving,especially the cue-induced craving not only maintains and exacerbates the addictive behaviors,but also often leads to relapse.Based on existed researches,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net-re-lated word stimulus and stress on Internet addicts’cue-induced craving through two experiments.In the first exper-iment,25Internet addicts participated in the Cue-reactivity experiment with Internet-related words and neutral wor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only Internet-related words could significantly arouse Internet addicts’cue-induced craving.An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Internet addicts’cue-induced craving among40Internet addicts.Participants’stress was induced by Public speaking paradigm.The results showed that,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ress,Internet-related words could arouse more intense carving for Internet among Internet addicts.This study might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Internet addic-tion.Also,it provides a way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aving.

Key words:internet addicts;cue-induced craving;Internet related words stimulus;stress;cue-reactivity 205

201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汉口学院刘瑜 【摘要】社会的急速发展与变革,带来了诸多新鲜事物,涌现出各种各样高科技工具,互联网就是这些变革中最典型的代表,并迅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隐患如网络成瘾,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主要采取问卷和量表测量,研究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戒除网瘾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综述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通过对网络成瘾概念的阐述,一些实验的简单介绍,并结合网络行为特点,成瘾行为学习机制,来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人格特质社会支持 1网络成瘾概述 1.1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互联网使用中负面影响最严重的,也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欧居湖是这样定义网络成瘾的:“网络成瘾是只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Young(1998)在对DSM一IV上所有的成瘾诊断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赌瘾(pathologieal gambling)的状态最类似网络成瘾,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一控制失控症”(impulse一control disorder)。网络成瘾现象也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eal Internet Use,PIU),最早为“网络成瘾”命名的Goldberg(1996)认为,PIU的症状包括:(l)耐受性:即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2)退瘾症状:当失去网络联系时,会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不断想着网上发生了什么;(3)渴望:渴望更多的上网次数和更长的上网时间;(4)消极生活影响:如失业、财政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 1.2常见的网络成瘾评价标准述评 目前,在中国比较正规的一些刊物研究中用的比较多的、公认比较经典的诊断标准或测验量表是由Young教授和台湾的陈淑惠教授所制定的。 Young总结了对496例过度使用网络者的研究,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是:(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是脾气容易暴躁;(5)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意图的还要长;(6)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我涉入网络的状态;(8)我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试着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台湾学者陈淑惠(1999,2000)认为,网络成瘾量表的概念模式应包括以下症状维度: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tolerance),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必须通过更多的网络内容或更长久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与原来相当程度的满足;第二,强迫性上网症状(compression),有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与冲动;第三,网络退瘾症状(withdrawal),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第四,网络成瘾相关问题,指由于使用网络时间过长,忽略原有家庭与社

试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一)

试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一) 近年来,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各高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网络成瘾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高校学子因沉迷网络而轻生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剖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危害及深层原因可为后期研究如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 网络成瘾也即“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Young认为,IAD与沉溺于赌博、酗酒、吸毒等上瘾者无异。它是在完成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网络交际成瘾行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和其他成瘾行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将大量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游戏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过程的满足感。网络交际成瘾行为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QQ中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者是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其他成瘾行为是指不以某种特殊的成瘾类型为主,可能是多种行为的复合。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对上网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人际关系、道德观念、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大多会陷入虚幻的网恋中,人格出现异化,道德感弱化。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会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基本都是由父母垫付,很多家庭是倾全家收入来供其上大学,而具有网瘾的大学生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这无疑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极易诱发犯罪,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直至实施犯罪。甚至是模仿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将网络的虚拟延伸到生活的现实,形成攻击性人格,出现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一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个人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行为所致。少数是因为个性孤僻,交友能力较差或不善于交际,在网上去寻求友谊和结交异性朋友,满足情感的需要。 二是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逐渐清晰的青春发育期,当出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难以一致的矛盾冲突时,往往难以摆脱因失意所带来的惆怅与烦恼,而在网络环境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摆脱掉。 三是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而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 四是他们的猎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中,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上一些暴力、色情及不受制约的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信息的引导与诱惑,大学生大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尚不完整,缺乏自制力,常常很容易陷入而难以自拔。 五是逃避压力、现实解脱及精神归宿感的需求,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致使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考试的重压之下,导致厌学情绪,从而在网络中逃避现实,特别是一些在家中和学校因

最新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 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报告 **(*)班*** 【导语】 1.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 3.调查时间:2017. 4.23—2017. 5.3 4.调查地点:网络平台 5.调查对象:大学本科生(男57人,女55人;其中大一100人,大二11人,大五1人) 6.调查范围:全国共14个城市(包括浙江,北京,江苏,重庆,湖北,上海,四川,辽宁,黑龙江,江西,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以及国外共2个城市(法国,意大利) 7.样本情况:调查数量为112份,实际回收有效的样本为112份,另外5份属无效样本或 废卷 8.调查小组成员名单:****** 【正文】 一、调查结果统计 在107份有效问卷中,无网络成瘾(总分小于40分)的共28人,轻度网络成瘾(40-60分)的共53份,中度网络成瘾(60-79分)的共21人,重度网络成瘾(大于80分)的共3人。 二、分析总结 在综合分析调查样本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基本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际关系;2、学习生活;3、个人性格。 (一)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较少受到网络影响而减少现实交往。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和亲密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而不是上网。同时,大部分人较少在网上结交新朋友,更多的是通过他人介绍,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或兼职实习开始人际交往。但是,也存在过度关注网络交往而渐渐降低社交频率,造成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失调等问题,可能会因此导致幸福感降低以及孤独感、抑郁感的增加。从长远来看,沉迷网络、手机交友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二)学习生活方面 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承认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习和日常生活,无法上网会感到生活空虚无聊,甚至在离开网络之后会想着网上的事。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

论文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350002) 林绚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100875) 阎巩固 摘 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对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探讨。方法:293名福州大学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230名,女生63名,平均年龄20 98岁。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 6%。上网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上网参与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16PF的推理能力(B)、支配性 (E)与非成瘾者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网络心理学 网络成瘾 上网参与程度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Online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Lin Xuanhui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350002 Yan Gonggu Departmen t of Psychology,Pek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on-lin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addic tion disorder(IAD)Method:Two hundred and ninety-three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Internet Usage Inventory,IAD Scale and16PF Results:9 6%subjects can be defined as IAD according to IAD scale On-line ti me and internet involve mentdid not lead to IAD for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factor B and E of16PF be tween IAD and non-IAD group Key Words cyber-psychology internet addiction di sorder internet involvement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由此应运而生。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 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近年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3,14]。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4,9,11]。网络成瘾现象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上网行为特点与网络成瘾。(2)网络成瘾的动力学因素。(3)网络成瘾原因分析。目前网络成瘾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美国,研究方法多以在线调查方式进行。 本研究以福州大学上网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进行调查,试图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成瘾现象及原因进行初步探索。 对象与方法 被试 在上网条件较为便利的福州大学志愿者参加测试。该校为中国教育科研网福建地区主节点,半数以上宿舍具备联网条件。告知被试参加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作为回报免费为被试提供16PF测验结果。共征得被试310名,获有效问卷293份(男生230人,女生63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0 98 2 67)岁。 方法 研究工具为网络成瘾测验 [14]、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10]。 网络成瘾测验译自美彼兹堡大学K S Young编制的临床诊断问卷,该问卷是编者在总结对网络成瘾者的在线调查研究与临床治疗实践基础上,参照DSM-I V中赌博成瘾鉴别标准修订出的I AD临床诊断问卷。在国外新兴的I AD研究中较为常用,但目前尚未有信度、效度指标报告。该问卷原有10个题目,要求以 是 否 作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大等于5的被试诊断为成瘾者。本研究中经题目分析,第3题与第10题与总分成负相关,予以剔除,其余8题信度(a 系数)为0 736,分为二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第5,6,7, 8,9题)内容为网络对个体现实生活的损害,与总分相 The Center For On Line Addicti on(1998) The Internet addicti on tes t http://www netaddicti on com//internet addic tion test htm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1解析

【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成瘾带来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一问题,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想法。希望能够帮助网瘾大学生在网络海洋里“回头是岸”。 【关键词】: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谭毅将,男,毛南族,广西环江人,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06级文六班,广西师范大学预科生 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日常带来了翻天覆的变化。人们利用网络资源来填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足。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享受网络便利资源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网络——,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秩序。大学生网络成瘾就是伴随网络而来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会带来三种后果。从微观方面讲,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前程,以及大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来说,大学生网络成瘾会使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受到阻碍或破坏,影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网瘾问题,我们全社会必须予以关注。 一.网络成瘾的概述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VTION,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目前对网络成瘾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同的学者对其命名也不同。诸如网络狂、上网狂、计算机依赖、因特网成瘾障碍、病态因特网使用、因特网成瘾或因特网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⑴。网络成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ldbery在1994年提出的。当今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内涵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观点:网络成瘾是一种网络技术下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是一种因为习惯而导致的行为成瘾。 二.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有上网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网上收集信息等。由于处理不当,对上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其主要表现为网络聊天与交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等多种形式。据《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人数为8700万,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6.8%,18——24岁的网民占36.8%(这正是大学所处的阶段,大学生中约84%在上网。网络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大学生网络成瘾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一项研究表明,13%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过度有负面影响。 (一.网络聊天成瘾 网络聊天成瘾指的是个体着迷于网络聊天,且为了消除下网后的烦躁不安而不断延长上网时间,由此获得满足感,致使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就业机会受到影响(1。网上聊天交友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聊天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国一些省市对上网大学生目的的调查显示,网络聊天占上网大学生比例的40%以上。一份来自大学生“网民”的调查报告显示,网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时润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在我国5.13亿网民中,大学生网民 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时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的问题。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瘾者的数量已超过30万,其中重度网瘾者数量达4万人之多。大学生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本文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满足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瘾产生的原因,认为大学生网瘾的形成同过度依赖网络来满足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不无关系。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心理疗法以及预防策略,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行为认知理论 前言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存在着极大的危害。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便是其典型的产物。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 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同时,还有在读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现今,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一、网络成瘾的基本内容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简称PIU)。是指因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带来的危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 (二)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Young作为最早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认为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因而他对赌博成瘾的10个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问卷有8道题: (1)专心于网络; (2)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 (3)不断试图减少网络的使用; (4)当减少网络使用时会出现退缩症状; (5)时间管理问题; (6)面临着环境的压力(来自家庭、学校、工作);

网瘾的危害3篇完美版

《网瘾的危害》 总结精选(1): 网瘾的危害有哪些? 互联网是现代礼貌的标志,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逐渐发展壮大的这天,人们无不是这无形网络中的一员。但互联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的青少年置身网络空间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而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监管不足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关键原因。网瘾的危害不仅仅仅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成为家庭教育、社会和谐的巨大障碍。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要深刻认识青少年网瘾的危害,避免自己的孩子误入歧途。 1.网瘾的危害存在于生理方面:有研究证明,有网瘾的青少年由于长时间处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会引起血压升高、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等。同时还会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直观的健康问题。对于正处于身体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会严重影响到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更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以前就有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在网吧里连续通宵十五昼夜,身心完全沉浸在网络游戏之中,一次战斗胜利后由于神经高度兴奋但体力已经不支导致晕倒在网吧,最终抢救无效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2.网瘾的危害存在于心理方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患上网瘾后,难以抑制上网的冲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由于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生活、学习兴趣减少,与现实脱节,性格上变得孤僻、冷漠,缺乏参与意识和时间感。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从而产生自闭倾向。另外,因为沉迷于网络在导致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到右脑发育,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上的暴力互动游戏容易诱发青少年的冲动心理,出现抑郁、焦虑、躁郁等情绪问题。 3.网瘾的危害也存在于社会方面:青少年网络成瘾以后,人格发生明显变化。网络成瘾青少年为了持续上网,往往是不择手段。例如:逃学、辍学、欺骗父母、盗窃、抢劫等等,直接又引发了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网瘾,就如同一种精神毒品,家长们务必深刻认识网瘾的危害,未雨绸缪或亡羊补牢,万万不能让孩子走上不归路。 总结精选(2): 网瘾的危害巨大 日前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带给的权威数据,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期中,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此刻已经高达10%-15%,为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抢劫甚至猝死网吧的事件也经常发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一、调查研究课题及背景: 2005年6月24日《第一观察》节目播出了“网瘾少年”,上网成瘾是目前在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家长的焦虑与不安,同时更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虽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网络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强大,而使网络暗含着很多的隐患。虚拟的网络空间对于判断能力较差且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产生这种负面作用严重危害了正值学生时代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沉迷于网络而放弃学业、离家出走、甚至是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而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而话赶到百里之外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而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大学生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这一件件事例为当前的教育敲响了警钟。网络开启了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窗口,但是网络却也让孩子们迷失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网络,带给大学生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二、调查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希望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明确的分析大学生中有多少人正常使用网络,以及有多少人网络成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引导大学生正常使用网络,或者如何帮助父母和学校共同管理大学生。并且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帮助我们正确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掌握有关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检验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考验我们的毅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调查研究的内容: 主要调查研究大学生初次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及频率,上网目的以及课外活动内容,上网成瘾者的日常学习和他们的性格。以此来分析上网成瘾者的群体特征。 四、调查研究的区域及对象: 选择某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400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共发放400份问卷, 五、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及资料收集、分析: 选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制定问题数量和质量合适的问卷,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完成后,统一由专人检查问卷的有效性,并负责汇总,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有效的结论。 六、调查研究人员的组成及培训: 调查研究人员由事先指定的成员组成。分别为王明、张晓、赵磊、李玟。在调查研究活动开始前,有负责人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知识。 七、调查的时间进度: 第一天:组织参与调查成员进行培训;第二天:设计并打印问卷;第三天:问卷调查;第四条:收集问卷并分析;第五天:结论。 八、调查经费使用情况: 预计打印问卷需五十元,餐饮费需二百元。 九、调查结果; ㈠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男生网络成瘾者比例高于女生,新生网络成瘾者比例低于老生。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触网早,如初中。并且他们上网时间长。网络成瘾者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如游戏、聊天和看电影等,上网目的单一;而非网络成瘾者上网目的更加多元化,下载资料、与熟人沟通联络、看新闻、娱乐等。网络成瘾者课余活动上网比例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而自习、看书和参与其他课余活动明显少于非网络成瘾者, 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内向性性格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十、研究分析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学习成绩明显低于非网络成瘾者。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周围那些试读、留级或被退学处理的“问题生”中,大部分平时沉溺电脑游戏或上网娱乐不能自拔。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络成瘾者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缺乏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弱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迫切地寻求交流的机会,有时缺乏交流沟通能力而在现实的大学生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预防与矫正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预防与矫正对策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提出了学校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与矫正对策。 标签:大学生网络成瘾危害预防与矫正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同任何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一样,互联网在带给人们更多的知识、更新的观念、更广阔的眼界和更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网络成瘾”的危害。特别是作为网络群体主力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更易产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矫正,防止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上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1994年美国心理医生依凡.金伯格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IAD)”的概念。通俗地讲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者过度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关系的不良网络习惯。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废大学生的学业 网络成瘾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网络上,不仅在课余时间沉醉于网络,有的甚至夜不归宿呆在网吧直至凌晨才回寝室,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或直接缺勤,在课堂上睡觉,到晚上再去网吧或者用笔记本电脑通宵上网,不分白天黑夜,无休止上网游戏、聊天等,就这样自暴自弃,最后不能毕业。 2.影响身心健康,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沉迷网络不仅对生理是一种摧残,对心理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严重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思维迟缓等突发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如:烦躁忧郁症、强迫性精神症、精神分裂等。由于沉溺于虚拟游戏、暴力、色情等,难以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错位,带来行动上的失调。这种倾向延续下去,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3.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又不稳定的时期,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系(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班级 0901 学号 12950091428 学生姓名梁沛沛 指导教师胡铭 职称讲师 2012年0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一、大学生上网状况即原因 (4) 1.1大学生上网状况 (4) 1.2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6)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8) 2.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8) 2.1.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 (8) 2.1.2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 (9) 2.2网络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9) 三、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10) 3.1社会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0) 3.2学校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1) 3.3家庭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3) 3.4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成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第二部分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充分肯定网络为大学生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探讨了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部分就如何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 关键词:网络成因;大学生;利弊影响;责任;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学生网名占所有网名的25.1%,是所有职业最大的网民群体。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本研究以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对其成瘾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适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方法、对策,及时干预和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取样对象,其中调查涉及文科、理工、艺术与体育等多个专业,年级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经统计,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369份,有效问卷为1348份。 经统计,调查对象男生582人,女生766人。大一至大四问卷数分别为:364、340、324、320。基本情况调查表如表为:男才性别比例分别为:43.18%,56.82%;大一到大四比例分别为:27%,25.22%,24.04%,23.74%;专业文科、理工、艺术体育比例为16.54%,51.26%,32.02. 2.研究方法 采用一般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对被调查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当场发放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工具为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标准及自编调查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标准由8个项目组成,对其中的5个项目或5个以上做出肯定回答即可视为网络成瘾。 研究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被调查的1348位大学生中有162人对Young的网络成瘾标准做出5个及以上的肯定回答。网络成瘾总体发生率为12.02%。(见表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 (一) 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到真实世界所缺乏的乐趣与新奇,同时也会使之认识虚拟的一面,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理想角色多,现实信任少,以至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而且使少数大学生不再相信现实世界,思想意识自由化,没有确切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也变得功利。 (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异化 日常生活中被束缚、被压抑的人性中的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少约束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宣泄,人们“说谎”和“说真话”都很方便。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情感的沮丧,道德意志的无奈,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消解传统道德的基础,造成责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漠。近年来,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引发的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部分上网成瘾大学生为了网费开销,去偷去抢,走上违法的道路;更有甚者为了要钱玩网络游戏,竟然拿起菜刀、剪子等凶器威胁亲人。 (三)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一些大学生却把时间都浪费在网络里,把前途葬送在电脑中。特别是不少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压力之后突然放松,找不到方向目标,被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诱惑,一门心思扎在里面,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直至旷课逃学,有的甚至辍学。 (四)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网络有一种难以控制的迫切的强烈需要。在这种不合理的需要的驱使下,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被网络占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和从事其他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适当的休闲娱乐缺少参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首先导致社会交际范围缩小,交际能力降低,出现性格孤僻、情绪抑郁、精神焦虑等心理异常,渐渐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麻木冷漠,悲观厌世,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甚者会带来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_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网络 成瘾案例分析 个案分析 基本资料 王某,男,1993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 (一)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局级干部。案主的父母工作较忙,他自幼长期跟姐姐一起玩耍,因此姐姐对他影响比较大。案主姐姐从小比较喜欢上网,每次上网的时候都喜欢带着案主一起去网吧,久而久之案主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并形成了网瘾。 个人情况:案主从小学到高中因为父母在自己身边,因此对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案主的网瘾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后案主进入安徽省一所高等学校就读,从此父母对其管教变得越来越少。由于案主性格比较内向,进入陌生环境后平常与同学交流比较少,因而更加比较喜欢进入网络世界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主要问题 案主进入大学学习后迷上了一款某著名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因此沉迷于网游,经常出入网吧,彻夜不归。由于案主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于案主在大学的生活费并没有做出严格限制,所以案主的上网成本不成问题。案主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欲望基本消失,长

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被问及大学学业完成以后案主有什么规划或者目标时,他却无法给出什么具体答案,表现十分茫然。(四)问题分析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不肯面对现实引起的。首先案主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案主有着卓越的成就,案主从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赞许与认可。其次,案主通过网络游戏得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如友情、成就等),网络对他的回报在他看来是非常大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案主沉溺于网络世界,并与现实世界脱离得越来越远,甚至对大学及其以后的人生连一个简单的规划都没有,这也是案主不肯面对现实的一种表现。 (五)服务模式:交流治疗法 基本步骤: 与案主加强感情联络,巩固朋友关系,引导案主积极融入现实生活,使案主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对案主进行心理干预,使案主明白自身目前的状况,并了解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积极劝导案主主动配合,接受治疗。 案主答应接受治疗以后,对案主进行行为评估,使案主对自己目前的行为有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针对案主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治疗计划,并积极协助案主严格落实计划。 (六)服务计划

网瘾的危害

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1.损伤智力:专家研究表明,网友对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是极不利的。沉迷于网游半年以上,智力会有明显下降;若是沉迷于3年,智力下降10%。 2.损害身体:网隐造成智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 荒废学业: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耽误学习,考试挂红灯、留级或被迫退学。 3.影响品行:网瘾诱发逃学、说谎等不良品性,产生不屑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暴躁、甚至辱骂攻击他人等恶劣行为。 4.扭曲性格:网隐导致青少年情绪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情绪低。 5.危害心里: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迷恋于虚拟世界,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会使其工作、学习时注重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不能面对现实,会产生情绪低落、遇事悲观、态度消极、精神障碍、心理异常等问题和疾病,表现得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引发“信息综合症”等。 6.影响生理: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重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 7.诱发违法犯罪:网瘾者偷钱或盗用别人的账号去上网游戏、聊天,或利用网络搞敲诈、赌博、色情、黑客等活动,最终滑向犯罪深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多数沉迷网络的未成年犯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支付上网的费用,却又无法抵制上网的诱惑,为解决上网费用问题而实施犯罪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潜在威胁。互联网虽然内容丰富却很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长时间脱离现实,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的性心理培养有消极影响。据有关专家调查,在互联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而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色情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会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青少年学生容易成为IAD患者,这是由学校的外部环境和网络使用者的内在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校学生由于学校生活简单,容易将学习和娱乐的重心转移到网络上来。另外青少年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强、理想高远,但心理承受力差,容易有挫折感。当竞争压力过大时,或人际关系不和谐时以及生活不顺利时,学生常常会选择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然而越是沉湎于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就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湎者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加重,最终发展成为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一旦患上网络成瘾,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危害。 1.网络成瘾对学生生理健康产生危害 IAD患者由于上网时间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升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如:分泌减少,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等。这些改变可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