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随笔:中班的孩子爱告状

教育随笔:中班的孩子爱告状

教育随笔:中班的孩子爱告状
教育随笔:中班的孩子爱告状

幼教课堂设计

教育随笔:中班的孩子爱告状

教师:***

日期:***

XX幼儿园

中班第二学期,我发现班级里孩子告状的现象越来越多了,比如“老师,某某某看书的时候一直在说话”“某某某洗手的时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时候不好好玩”等。那么,告状行为到底是什么呢?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如此,我不经常常思考,为什么到中班了,孩子们变得这么爱告状了?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中班孩子开始爱告状,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感的形成息息相关的。

首先,孩子在中班时期不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了,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其他事物,同期,他们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和能力也都增强了,但处理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又还没有形成。这时当孩子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他们更愿意找老师去解决问题,或者向老师告状。其次,中班孩子的道德感正在逐步形成。孩子进入小班后,开始融入集体生活当中,并逐渐掌握各种行为规范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到中班后,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更强了,道德感也不断得到发展,从“自律”逐渐走向了“他律”,即开始审视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对他人行为方面的一种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

当孩子不断来告状时,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耐心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来告状

时,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明白事情的缘由,而不是敷衍了事。有时候我们特别忙的时候,孩子来告状,往往会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感觉,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如果有时候真的事情很急,我会请孩子们耐心等我一会儿或者另外约定一个时间来和老师说。了解事情缘由后,也会仔细处理,不让孩子们感到失落。

其实,观察、分析孩子告状的缘由,并对症下药。有的孩子来告状,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如我们班的陈梓萌,她就是一个比较爱告状的孩子,而且每次告状的内容都是“某某某不愿意和她交换书本”“某某某就是不把玩具借给她玩”。梓萌是家里的独生女,又是一直交给外婆带大的,外婆对于她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应,以致后来在集体活动当中,梓萌常常会有只要她想要的,大家就必须给她的小公主情结。因此,我就慢慢开导她明白在我们的集体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让着你的,如果别人愿意和你交换,那你应该感谢对方,如果别人不愿意交换,那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对方的错。同时,我逐渐引导梓萌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有礼貌、好听的话去与对方商量,促进她交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她爱告状的行为。与梓萌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来告状,是因为要维护规则,这一类的告状行为也是最多的。对于一些不符合班级规则的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并因此向老师告状,而且他们往往针对的都是极个别比较容易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针对此种状况,我会在了

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作者:郑艳琼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园里, 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 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案例二: 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奶奶见了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 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

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来源:屈老师范文网 《老师,我也要沙包》 晨间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晨间体育活动,可以充分地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其体质。 在幼儿能较平稳、熟练地在宽25—30厘米的平衡木上行走后,今天晨间锻炼我让幼儿头顶沙包在宽30厘米的平衡木上行走。首先我让孩子们头顶沙包自由的行走,然后再在30厘米的平衡木上行走。孩子们很有兴趣的顶着沙包自由地走着,有的边走边小心的张望;有的双手侧平举慢慢的往前走;有的双手放头的边上,生怕沙包掉下来;还有几个孩子很熟练,边走还边聊着天呢。这时,我发现班里年龄最小的小艾因为总是顶不住沙包,所以双手扶着头上的沙包在行走。于是我走过去,对他说:“小艾还小,我们下次再顶沙包,现在去走平衡木好吗?”说完,我顺手把他的沙包拿走去指导其他孩子了。当我在和其他孩子一起高兴的顶着沙包行走时,小艾走到我的面前,小心地说:“老师,我也要沙包。”我不假思索的说:“下次再给你。”“老师,我行的,我要沙包。”这时,我发现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我一下子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该把沙包还给他。于是我点点头,

并且把沙包递给了他。拿到沙包后,他如获至宝几乎是跳着走到了同伴的面前,高兴地说:“看,我也有沙包了!”说着,就把沙包往头上放。他和其他孩子一起顶着沙包小心地走着,又一起顶着沙包走上了平衡木。虽然动作是那么的不熟练,还经常扶着头上的沙包,但他的脸上却是那么的开心,笑的是那么的灿烂。 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幼儿,我们总会降低对他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在平时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有表现的机会,并且一有进步就表扬和鼓励。但是如果让他长期做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事,时间长了,就会有副作用,孩子可能会渐渐地滋生自卑感。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自卑感,怎么能面对将来的社会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呢?因此,不管教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给予孩子的教育都应该是公平的。虽然他们还很小,但是在他们的心中都渴望着平等。 《对“不乖的孩子”多一句表扬》 像往常一样,孩子来园后,我照常让孩子们自选桌面积木,但在准备上课的时候就被总喜欢坐在后排的周xx吸引住了,周xx原先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上课喜欢走来走去,有时候还会跟别的小朋友打闹,因此经常会受到批评,而且老师越是批评,他就越会捣乱,与家长交流时也反映孩子在家很调皮,大人的话也不听,大人打骂也没用,希望老师好好的教育他。 周xx令我非常头疼。于是我和配班老师一起商量,对周xx多次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

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导语: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该怎样处理呢?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应耐心倾听,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家长告状,这可真的让家长有些不知所措。专家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林贤浩: 心理医学博士、心理医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老师,我被他打了。”“妈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还。”让不少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告状,是不是应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看其“告状”的动机。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编号 2013381108 毕业论文 (2017届本科) 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 作者姓名:陈倩倩 指导教师:何国宏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16 日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7年月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 (一)幼儿自身原因 (3)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4)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6) 五、总结与反思 (7) 致谢 (8)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陈倩倩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幼儿园教育随笔中班(精品10篇)

幼儿园教育随笔中班(精品10篇) 来源:屈老师范文网 《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怎么办?》 一天早上,小囡的奶奶把我叫到一边,告诉我这几天多注意一点小囡。因为最近几天接她回家时,她都会满头大汗。留心的家人还发现,只要是在家里没有事情时,她也会把两条腿放在一起用力摩擦,而且一会就浑身出汗。家里人知道这是不良行为,但不知道怎么帮她纠正,请我们帮助她改正这个坏毛病。 我知道,她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偶然碰到了身体的某个部位,喜欢那种特别的感觉,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但也要注意纠正的方法。如果有几天让她没有继续受到这样的刺激,很快就会忘掉的,但如果纠正不当,反而会加深她的印象,促使不良行为养成不良习惯,到那时就不容易再纠正了。 听了我的解释,小囡的奶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告诉小囡的奶奶,应尽量多注意小囡的举动,一经发现,要立即采取做其它动作或活动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尤其是睡觉前等孩子独处的时间里,注意陪伴她,和她说话或讲故事给她听,分散她注意力,使之自然入睡,减少她不自觉行为的机会。平时应坚持多一份关心,多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减少责备、埋怨与压力,更不能呵斥或打骂。

上课的时候,我也密切注意观察小囡的举动,就为了纠正小囡的行为,我和其他老师商量,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多安排小囡做事情,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在挂好挂图转身过来时,发现小囡又有些不自然,我就很自然地说:“小囡,你站起来帮老师看一看,老师有没有把图挂偏,好不好啊?”小囡很高兴地站起来,仔细地看了一阵,才说:“老师,就是上边的一个角折了。”我赶忙说:“小囡观察真仔细,听得也一定认真了!”并把那一个角抻平压实,请小囡再坐下时,她已经忘记了刚才的动作,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上来。 现在,小囡的奶奶喜滋滋地告诉我,小囡接回家时身上不在出汗,在家也比以前好多了,再经过一段时间,小囡就会彻底摆脱了那个不良行为的困扰了。 《我会读毕业诗了》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小朋友叫小雨,他平时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了提高他的注意力,我也收集了很多提高注意力的游戏如:抓手指、堆塑料棍等,效果都不太明显。家长也替他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学习习惯一直是老师与他的爸爸妈妈担心的问题。 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很惊讶。他主动要求妈妈教他读诗歌。当时,妈妈听了可高兴了,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与老师分享,我们也替他高兴。 第二天,小雨和妈妈来到幼儿园,与我们讲述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 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老师,他们把甜 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 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 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 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 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 了点头。 分析策略: 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 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 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 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 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

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 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 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 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 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在大多 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 的机会。 虽然不替孩子解决问题,但要保持支持及感兴趣的态度,让 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情况。如果他无法前进,请给予指导,不要给予答案。你一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就不能对他 的解决方法过分苛求。他一定会有些不太好的开头或者是处 理某些情况不当,但是如果我们过分责怪他,他就会停止尝试。当孩子开始学习这些技能时,要多注意过程,而不要太 注意结果。如果他处置问题的方向没错,但是事情没有想象 中的成功,要赞赏他所采取的步骤,然后帮他检查出存在的 问题,另外教师也要示范有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温江区鱼凫阳光幼儿园干田甜摘要: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而被家长们娇生惯养的幼儿们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来反对他时会很不高兴,当两个幼儿发生冲突时,势弱的那一个幼儿就要寻求帮助,而被幼儿选为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就是教师。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关键字:幼儿;告状;频繁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我们应该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娇惯他们,使他们不懂的为他人着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告状的高峰期是在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告状行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是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解决。不过在幼儿告状的高峰期四年的时间,他们都是矛盾都会找老师来解决,这要求老师处理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 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 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 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 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基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案例,结合与教师、 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时所采用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的类别界定与量化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别界定 借鉴刘晶波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现场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2〕笔者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和一个中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和 记录,共获得231个幼儿告状行为有效事件,其中大班115个,中班116个。通过编码,初步归纳出5~7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 1.消极评价〔3〕:指幼儿指责同伴的行为,对他们的活动作出 负面评价。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 2.神态示意:指幼儿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方式向教师示意,以达到告状的目的。如长江①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 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指幼儿看到同伴的行为异常或者听到同伴的言语怪异、 夸张,便以嘲弄、取笑等方式向教师告状。如:“哈哈,老师,他说 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 4.撒娇:指幼儿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但只凭自己已 有的条件无法做到,因而借助于语言、动作取悦于教师,以博得教师

2020年中班下学期教育随笔《排队等候》

中班下学期教育随笔《排队等候》 今天小朋友学习“排队等候”这一课,在讲这一节课时,也许大部分老师看到这个课名时,认为就是告诉小朋友要遵循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人多时,要排队等候。但是,老师不但讲了这些,还在最后常人都以为课结束时,又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我们为什么要排队呢?”“因为会出安全事故。”一个小男孩抢答。老师和孩子的一问一答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赵老师不仅让孩子知道人多要排队,还告诉孩子为什么会要排队,只有孩子知道了不排队的危害,孩子才能更自觉的排队,排好队,或者告诉周围的何时需要排队。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注意安全必须从最细小的细节开始。在幼儿园孩子吃饭,上厕所,上下楼梯等都需要排队,为了更安全,幼儿园还要求孩子与孩子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约一米),这更是一个细微之处,为孩子的安全提供了一个更有力地保障。 这些都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孩子们的安全时刻要牢记心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是否安全,每一项活动都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及时想到一些应对措施。“孩子的安全第一,眼睛不要离开孩子!”这句话我再一次有感而想。孩子们在园里的一举一动都隐藏着安全隐患,关键是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如何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她们的教学中,如何给孩子们做的好示范。只有老师把安全的理念根植到她们的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孩子们才能过真正的感受到,

才能真正地也把安全的理念根植到自己的心中。这样,他们才能从小养成注意安全的好习惯。其实,在幼儿园里无论是孩子吃饭,喝水,玩耍,大小便都应该注意从细节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让孩子不仅在幼儿园安全成长,在幼儿园外也能注意自己的安全。例如:孩子吃饭一定要双手端碗,正阳才能保证饭不撒;孩子玩耍不能相互打闹,在玩滑滑梯时不能脸朝下往下滑或者从滑滑梯出口往上跑;孩子睡觉时,不能趴下睡觉,这样容易窒息等等。这些都是一些细小的细节,孩子在园外一样也会遇到,因此,不仅要保证孩子在幼儿园做到这些保证安全,在幼儿园外边也一定要做到这些保证安全。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不但要教给孩子一些注意事项,更要教给孩子不这样做的危害,从心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并且把这种理念根值她们的心中。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孩子,只有把安全理念根植他们心中,他们方能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更好地健康成长每一天。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中班教育随笔_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 中班随笔短篇300

中班教育随笔_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中班随笔短篇300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中班教育随笔_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中班随笔短篇 300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在思考和讨论中寻找答案,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中国文库-教育资源网分享的中班教育随笔_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育随笔_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 子们需要老师公平的对待他们,老师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孩子一旦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公平的种子,他就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公平的对待别人,我们应该把机会给予每一名幼儿,使其能够展示自己的亮点和风采。 乐乐是中班的孩子,她聪明伶俐,活泼大方,小嘴特别甜,胖乎乎的,很可爱。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就连她犯错时我们也舍不得批评她。今天乐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打扫卫生,没扫完就出去滑滑梯了。 家文说:老师,乐乐没扫完就玩去了,我正在拖地,家文的声音又低,我没听到,也没在意。家文撅着小嘴和几个小朋友说开了:老师真偏心,乐乐没扫完的就走了,老师也不说她。这次家文的声音很高,也很生气。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七嘴八舌的说:就是,就是,老师就偏向乐乐。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在各项活动中,我都是给乐乐开绿灯,使乐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骄傲自满,不守纪律的坏毛病。加上我没有及时制止,这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老师偏心,只喜欢乐乐不喜欢自己。我的做法既害了乐乐,也伤了全班孩子。于是,我及时向孩子们道了歉,保证再也不这样了。孩子们点点头。 是的,孩子们需要老师公平的对待他们,老师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孩子一旦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公平的种子,他就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公平的对待别人,我们应该把机会给予每一名幼儿,使其能够展示自己的亮点和风采。这时我们幼儿教师应该牢记的。 中班教育随笔_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 1、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对孩子多一些鼓励 经常听到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问:这天你学什么了?你怎样就学不会呢?你瞧某某某画的多好!你看看你画的那是什么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家长的情绪能够理解,但孩子对这些话,就不容易理解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班上的孩子从不做太苛刻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这天,培养孩子的自信力和健全人格,我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毕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透过横

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

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 实录: 今天上午第二节是美术课,我刚发完水彩笔,宋玫便大声嚷嚷:“汪老师,王志煊把水彩笔打开了。” 王志煊看了看宋玫,又看了看我,急忙关上水彩笔盒。 这节课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玫玫喜欢东张西望,画得比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王志煊早早地涂好了,王志煊上下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宋玫的手臂,玫玫马上质问王志煊:“你为什么撞我?” 王志煊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玫玫不听,噘着嘴告诉我:“汪老师,王志煊推我的手,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的作品的时候了,我给画得快涂得好的小朋友戴上了小红花。“老师,孙非凡还没画好!”玫玫抬起头,弯着小脑袋:“汪老师,王志煊把线条画在外面了。” 事实上,玫玫到现在还没画好,她想拉几个跟她一样不能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做伴。 *分析:

简单的一节15分钟美术课,玫玫为什么这么爱告状呢? 其一:玫玫爱表现自己,希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 其二:玫玫通过打“小报告”,希望别人受到批评,从而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 其三:玫玫心里嫉妒,看到别人戴小红花,自己好想也能得到一朵,可是涂色任务没能好的完成。于是,就产生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 *对策: 对于玫玫这种频繁告状的行为,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当看到玫玫告状有她可取的一面。她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高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孩子常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如王志煊不小心碰到了玫玫的手臂,让玫玫站在王志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逐渐养成宽待别人的良好品质。 第三,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

[小班,幼儿,行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摘要告状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告状的特点和原因有所不同。本文运用事件取样法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总结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告状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告状研究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LI Yu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Sichuan 635000) Abstract Kindergarten complai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of different. In this paper,event sampling method complain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showed small children to "help type" complain main reason to complai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e guidance policy for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complain; research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①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在幼儿园的每个时刻、遍布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幼儿告状的类型繁多、原因多样,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本文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收集到的多例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以期能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轻小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1 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②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

幼儿园中班教养笔记大全【五篇】

幼儿园中班教养笔记大全【五篇】 中班教养笔记【一】 今天上午,中班的孩子们实行跳绳比赛。比赛结束时,胜负定出,胜的队欢欣跳跃,输的队神情黯然。输队中,同哲蹲在地上抹起眼泪来。因为已到离园时间,所以我只{是安慰他几句,就忙着迎接家长。 回家的路上,我眼前一直浮现着同哲被奶奶接走时红红的眼睛和郁郁 寡欢的神情。不知怎的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就像压上了一块石头。 “不能让孩子输了就哭!”心底有个声音告诉自己。 下午,我早早来到幼儿园等待同哲的到来,过了好久,才见他耷 拉着头,一语不发地走进幼儿园、走进活动室、走到痤位边坐下来。 我微笑着蹲在他的面前,轻声问:“怎么了?同哲,还在为上午比赛时 输了不高兴吗?咱不过一个男子汉,不能因为这个次输,就哭,输了怕 什么,只要继续努力,输就会变成赢!……” 下午教育活动时,我和孩子们又围绕着“输或赢”这个话题展开 讨论,孩子们畅所欲言、 尽情讲述着自己会如何面对输赢。其间,我也会适时加入一两句 实行引导。逐步地,我发现同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眼睛里重新有 了光彩。“同哲,你来说说吧。~输了不能哭,要坚强、要相信自己,只要再努力、再加加油,我们肯定会赢!”说完,同哲叉作了一个胜利 的手势:“耶!”“哈哈哈……”班里响起了欢乐的笑声,我也开心地 笑了。因为,我相信“输”的阴影已影响不到我的孩子们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 上输时不哭,学会坚强,有愈挫愈勇的劲头…… 中班教养笔记【二】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 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没当过爸爸!”原来是马志宏和 张子旋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子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 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 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妈 妈的欣宜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 马志宏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 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不过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 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 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所以,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 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 中班教养笔记【三】 任奕冰小朋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但是有一个令人头疼的“毛病”:爱插嘴。有时,我刚说个开头,他接过去叽里呱啦说个不休,惹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叫。在课堂上,有时根本不听我的话。 这个天,我刚说:“小朋友喝水。”他便叫:“一组、二组别去。”不过全班小朋友并不听他的,一齐涌到了水杯架跟前。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先让小朋友回座位上去,然后宣布:现在请任奕冰 来当小老师。孩子们见状都觉得好玩,嘻嘻哈哈吵成了一团仁奕冰大 声喊:“一组去喝水。”丝毫没有用处,我趁机会对他说:“你一个 人的声音怎么能比他们那么多人的声音大呢?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老 讲话,别人还听的见吗?”他红着脸摇了摇头。这件事后,他的“毛病”改了很多。 针对各个孩子的特点实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讲课稿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 对策

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导语: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该怎样处理呢?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应耐心倾听,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家长告状,这可真的让家长有些不知所措。专家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 童告状行为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格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这个问题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生活世界。 关键词: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纠正方法 引言 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在学前教育的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性质,意义等反面探讨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处理。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内涵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类

幼儿告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告状行为的使用策略来分,告状行为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请求,撒娇,耐心等待,反复告状,炫耀)。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包括消极评价,嘲笑,诉苦)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解释说理,神态示意,抱怨,提示)。 从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来分,可以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求赏型告状行为(企图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求罚型告状行为(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试探型告状行为(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和陈诉型告状行为(为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 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也特别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一是,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和幼儿的特点找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出不同的处理,这样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析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中,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但同时也极让教师在处理上头疼,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个别教师甚至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到厌烦。而此时, 老师更像一名法官, 对他们进行"案件"处理,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

2020年中班下学期教育随笔《老师我也喜欢你》

中班下学期教育随笔《老师我也喜欢你》每天上午组织完集体活动就已将近十点了,老师和孩子都有些疲惫,今天我和往常一样,集体活动后让孩子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我也顺势坐在椅子上和孩子们一起休息,刚坐下来我班平时比较活泼的杨杨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杨老师,我喜欢你”其他的小朋友也不休息了,都随声附和,要是以往我定会一笑了之或者说声谢谢,但今天我很想和孩子们聊聊天,于是我就问:“宝贝们经常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喜欢你,那你们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我?” 欣欣小朋友说:老师喜欢和我讲话,还会帮我穿衣服,给我喝牛奶,就像妈妈一样;他刚说完,鹏鹏就接上说:那天老师亲我了,我也喜欢老师;杨杨大叫着:我来说、我来说、、、我让杨杨先说,她说到:老师每天都对我笑,还教我们唱歌和跳舞;打开话匣子的孩子们像有许多的话要说,只听见有的孩子说:老师会帮我系鞋带,带我们一起玩滑滑梯;有的说:老师会给我们发点心,让我们喝水;有的说:老师还会讲许多好听的故事,画好看的小鸡、小鸭等等,小朋友都在说着自己喜欢老师的原因,锦澄小朋友坐在那里一直不说话,我想她应该不会喜欢我吧,因为孩子在家养的比较娇气,上了快一年的幼儿园了,基本每天早上入园时都要哭上一会,安抚她的情绪成了我们老师一项必修的“功课”,偶尔我也会朝她发一下脾气,所以总感觉孩子和自己有距离感,等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完

了,我带孩子们出去户外活动,一个孩子拉拉我的手,我蹲了下来,锦澄趴在我的耳朵上小声的说:“老师,你每天都会抱我,我也喜欢你。”哦,原来她每天来园都要哭,为了让她不哭或者少哭一会,每次我在接待她入园时都会抱她一会,老师这个带有目的性的动作却被孩子认为是爱的拥抱,羞愧之余我轻轻地抱住了她,对她说:宝贝,老师也爱你;听了我的话她一蹦一跳的玩游戏去了。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时时刻刻地享受着孩子们对我的赞扬,享受着她们带给我的感动,在成人眼中的微不足道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却有很深的涵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在享受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带来温暖快乐。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幼儿园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幼儿园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来源:屈老师范文网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建构游戏时间已过半,XX突然将自己搭好的一座房子推倒,“哈哈,倒了!”然后又迅速的将积木搭回原来的样子,并用手掌一推“哈哈,又倒了”他又笑的呵呵的,旁边的女孩子埋怨他:“啊呀,你走开!你在搞破坏,不要影响我们!”但是,XX仍旧重复着自己的破坏式玩法,推倒,搭建,再推倒重建,每次推倒后便手舞足蹈地大笑…… 对于XX的这种行为,我通常会及时制止并且批评他不够认真,不爱惜玩具,甚至会停止他的游戏,让他反思自己的错误,但《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仔细品味XX推倒之后“笑”和“手舞足蹈”的情绪表现,我发现他在推倒搭建的动作中一次次控制着游戏的节奏与游戏进程,使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认同感,也许是这种美妙的感觉让他觉得非常有趣,也激励着他乐此不疲的重复推倒搭建的动作,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活动可能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这种游戏的方式影响到了其他小朋友,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教育方法解决。 通过仔细“品味”,我认为遇到这类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游戏行为不能影响到别人的活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共同的游戏时学习如何与

同伴友好相处,如何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 《给每个孩子机会》 在班中,总有几个能力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孩子。会听老师的话,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事,老师也总是很放心的把一些小事交给他们去完成。例如:把刚洗好的毛巾挂到毛巾架上,摆放体育用具,整理书包等。有些事甚至已经习惯成自然,每天都是这几个小朋友在做。 又到了午餐时间,为了尽快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以谁乖就请谁当值日生来“诱惑”小朋友,最终如我所愿班上马上变得鸦雀无声了,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当值日生啊?但为了节约时间想尽快完成任务,我习惯性的喊:“兰兰、丫丫、蕊蕊来帮老师当值日生。”话音未落,边上的贝贝轻声的说道:“老师,何盛兰已经当过两次值日生了,我一次也没有当过。”对呀!前几天一位家长也跟我说起过,说他的孩子回家说:“我从来没有做过值日生。”是呀!应该让小朋友们轮流做值日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为班级出一份力。于是,我请贝贝来帮老师当值日生,他很高兴的完成了任务。下午他爸爸来接她的时候,他很高兴的对爸爸说:“今天,老师请我当值日生了。” 通过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只把机会给能力强的孩子呢?而忽视那些能力较弱却有努力进取的孩子呢?小朋友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老师应该把机会给每一个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