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_苏教版(有答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_苏教版(有答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_苏教版(有答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_苏教版(有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看拼音,写词语。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huíyìjiāng nán rúguǒyīn tiān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hǎo sìc

ānɡbái dītóu jiùsh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 同“现”,呈现。()

(3) 熟悉。()

3.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4.“风景旧曾谙”一句中,“曾”的意思是();“谙”的意思是()。

5.根据诗句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样的美丽风景,我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延伸。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我至少能写出一首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回忆江南如果阴天

好似苍白低头旧书

2.(1)穹庐(2)见(3)谙

3.(1)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虽然这句没有写人,但读者会不由得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他们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4.曾经熟悉

5.(1)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6.略。

小学必背古诗词[首首经典]七言律诗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 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7 古诗词二首忆江南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词。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1、简介江南。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 个字的《忆江南》。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

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白居易 第二板块 读通词句读出词中美景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4、指名读。 5、教师指导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忆景 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男女生合作读。 3、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4、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难怪诗人要由衷的赞叹“江南好” 。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 5、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敕勒歌》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2021年苏教版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1.看拼音,写词语。 huí yì jiāng nán rú guǒ yīn tiān hǎo sìcānɡbái dī tóu jiù sh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同“现”,呈现。( ) (3) 熟悉。( ) 3.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4.“风景旧曾谙”一句中,“曾”的意思是( );“谙”的意思是( )。 5.根据诗句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样的美丽风景,我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延伸。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我至少能写出一首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回忆江南如果阴天 好似苍白低头旧书 2.(1)穹庐 (2)见 (3)谙 3.(1)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虽然这句没有写人,但读者会不由得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 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他们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4.曾经熟悉 5.(1)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6.略。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_苏教版(有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看拼音,写词语。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huíyìjiāng nán rúguǒyīn tiān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hǎo sìc

[忆江南 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 江南的赏析 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所作,为追忆青年时期,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所感受到的江南盛景。三首忆江南,用几十个字将江南美景跃然眼前,令人心驰神往。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原文介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

出于蓝而青于蓝”。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诗人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诗人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诗人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

古诗词二首

12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新版7古诗词二首忆江南敕勒歌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和书写“忆、南、旧、如、阴、似、苍、低”8个生字,会认读绿线内的“胜、勒、庐、笼、茫”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并能根据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素材】 1.唐朝诗人白居易相关资料 2.北朝民歌相关资料 3.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和书写“忆、南、旧、如”4个生字,会读“胜”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1)

1.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指生回答。 2.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江南水乡,见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7课《古诗词二首》中的第一首,领略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江南水乡的美丽。(课件出示2) 3.板书课题,齐读。(板书:忆江南) 4.学习“忆、南”,记忆字形: (1)“艺”换偏旁,就变成了“忆”。“忆”是心里的感觉,所以用“竖心旁”。理解“忆”的意思:(回忆、思念) (2)“南”要注意中间部分不是“羊”。 二、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简介相关知识 (1)简介诗人“白居易”。(课件出示3) 白居易,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江南”(课件出示4):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课件出示5)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水乡──江南。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3.教师范读。(课件出示6) 4.诗词对比,巧识词牌:这首《忆江南》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句子长短不一)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

小学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二首教案

1 古诗词二首 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句意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荫”未,没有。阴,树荫。句意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句意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句意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者绿幽幽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据意识,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消息的东边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顽皮,是爱称。句意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一味的调皮玩耍,趴在小溪岸边剥莲蓬吃。

本文勾画出一幅古时南方农村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建议 一、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三、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古人的哪些生活情景让自己感觉很有趣? 四、朗读、背诵古诗。 五、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它古诗词,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六、学习生字词。尽可能地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记忆。 七、建议本科教学两课时。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窦妪一中小学部任军果 教学内容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古诗忆江南翻译赏析

古诗忆江南翻译赏析 《忆江南》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前言】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

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b/597htm。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古诗词三首《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 这首诗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欢迎来参 考!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 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 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 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 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 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 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 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 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古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忆江南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2、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 4、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

201X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7古诗词二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忆江南》教学反思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很想尝尝鲜。拿来《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 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 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瞬间,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 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敕勒歌》: 结课时,看到学生脸上那一缕庄严肃穆的神情,我知道,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三: 首先,这堂课充分考虑了我班学生的学情。课中某些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典

部编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1 竹里馆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____。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并从你积累的诗文中写出一句含有“独”字的句子,并说说它所表现的内涵。 5.谈谈本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6.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 春夜洛城闻笛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_____________。 2.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4.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 效果。 5.“折柳”在诗中指,“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6.有人认为折杨柳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呢? 3 逢入京使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边塞诗人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根据你对《逢入京使》的 理解,你能说说宋之问诗中表达的感情吗?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似乎有矛 盾,说说你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上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7古诗词二首忆江南敕勒歌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3b18606306.html, 7古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和书写“忆、南、旧、如、阴、似、苍、低”8个生字,会认读绿线内的“胜、勒、庐、笼、茫”等 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并能根据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素材】 .唐朝诗人白居易相关资料 2.北朝民歌相关资料 3.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认读和书写“忆、南、旧、如”4个生字,会读“胜”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1) .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指生回答。 2.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江南水乡,见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7课《古诗词二首》中的第一首,领略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江南水乡的美丽。(出示2) 3.板书课题,齐读。(板书:忆江南) 4.学习“忆、南”,记忆字形: (1)“艺”换偏旁,就变成了“忆”。“忆”是心里的感觉,所以用“竖心旁”。理解“忆”的意思:(回忆、思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古诗词三首《忆江南》古诗内容

忆江南古诗内容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 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以下 是小编收集的古诗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定格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双调 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词牌介绍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至宋人多将其叠为双调。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 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李德裕(787—849)为晚唐人,然盛唐玄宗(685—762) 时教坊已有此调名,玄宗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曲名”下录有《望江南》。王国维曾据此 以辩此调不始于李德裕,《乐府杂录》所言不确。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后记》则说明盛唐时已 有《望江南》调作“三、五、七、七、五”者,并举天宝十三载崔怀宝赠薛琼琼一首为例,崔怀 宝《忆江南》词云:“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其平仄、叶韵、句法均与中唐白居易所作的三首《忆江南》词同。明·杨慎《词品》卷一云:“《望江南》,即唐法曲《献仙音》也。但法曲凡三叠,《望江南》止两叠尔。白乐天改法曲为《忆江南》。”陈旸《乐书》云:“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据以上诸说,《望江南》之名始自盛唐开元天宝年间,且既关法曲,又关教坊曲。后白居易依此调作《忆江南》三首,因第一首首句云“江南好”,故又名《江南好》。此外,因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18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18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18古诗两首敕勒歌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国学启蒙教材第7册 16 古诗词选 诗二首6

16诗二首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shuǐ guāng j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水光潋滟晴方好,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山色空濛雨亦奇。 yì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欲把西湖比西子, dàn zhuāng nóng mǒ zǒng xiāng yí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妙。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二)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fènɡ huánɡ tái shànɡ fènɡ huánɡ yóu 凤凰台上凤凰游,fènɡ qù tái kōnɡ jiānɡ zì liú 凤去台空江自流。 wúɡōnɡ huā cǎo mái yōu jìnɡ 吴宫花草埋幽径, jìn dài yī ɡuàn chénɡ ɡǔ qiū 晋代衣冠成古丘。 sān shān bàn luò qīnɡ tiān wài 三山半落青天外, èr shuǐ zhōnɡ fēn bái lù zhōu 二水中分白鹭洲。 zǒnɡ wèi fú yún nénɡ bì rì

总为浮云能蔽日, chánɡ ān bú jiàn shǐ rén chóu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丘,坟墓。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敕勒歌》课堂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 两套)

《敕勒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

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忆江南古诗范文

忆江南古诗范文 前言:《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赏析] 忆江南(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