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14 光和颜色(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4、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1、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2、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程资的准备与开发

1、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2、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3、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红、绿——黄色绿蓝——青色红、绿、蓝——白色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

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绿、蓝——红、绿、蓝——

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演示:颜料三原色的混合结果。

四、看不见的光

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

回忆: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小实验:每位学生用自己做的有色眼镜观察放于太阳光下的一张白纸,观察白纸呈什么颜色?

五、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

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

七年级科学

走进科学知识点 1、_______和_______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_______ 能使人们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_______可使自然现象在的条件下再 现。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3、长度的测量工具为_______;决定长度测量准确程度的是。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_______,常用的国际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微米()、纳米()。1m= mm= μm= nm。 4、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①"看"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看清刻度尺的 和。 ② "放" 刻度尺上有_______的一边应_______被测物体,并_______尺的位置。不用磨损的 零刻度线。 ③"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④"记" 测量值是由和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 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值,最末一位是值。 ⑤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平移法测量硬 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园的周长。 5、误差与错误:_______与_______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_______, 减小误差的常见方法是。一般情况下平均值所取位数必须与 相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能够的,所以误差不是错 误。 6、实验报告是实验探究_______和_______的记录。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日 期、、器材与装置、、现象与数据及讨论与结论等。实验报告中的记 录应力求及时、准确和。 7、测量体重的工具是_______,使用前应将指针调至_______处,还要注意它的_______和 _______。 8、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符号为____。科学上1℃的规 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定为0度, _____ _ 定为100度。将 0度至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份就是______。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9、使用温度计的规则: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使用前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 和。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_________要在被测液体中,跟被测物体_________,不能接触 _______ , ③待温度计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相平。俯视读数会使得测量值真实值,仰视读数会使得测量值真实值

七年级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测试题

七年级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测试题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一部分)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 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 能反射呢? 2、如图;AO是,OB是,点 O是,ON是,∠AON 是,∠BON是,∠AON 与∠BON的关系是。 3、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_________, 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________。 4、电视机遥控发出的红外线对着电视机可实行 其各项功能的转换,若将遥控对着你背后的墙,你能将电视机打开或关上吗?______ 5、在灯光下,你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 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束平行光竖直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 则反射角是()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10、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前者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后者不遵循反射定律B.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C.放电影时,屏幕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D.不是平行光射向镜面, 就不遵循反射定律 1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 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 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填“上升”、“下降”或“不变”)12、完成下面的光路图。

13、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画出下图中的平面镜。 14、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要利 用平面镜使太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则 镜面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应等于 。 15、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 这是因为黑板发生 出来的光线比 粉笔字发生 出来的光 作出光源S

科学七年级下册《阳光》知识点总结

8.1一对一科学《阳光》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阳光 一、太阳辐射能 1、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燃烧的气球,它以辐射形式不断地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能 量叫太阳辐射能。 2、阳光给地球带来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 3、地球获得的太阳光辐射可以认为是平行的。 4、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的热辐射是相同的。但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的 本领比白色表面的物体要强。 5、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提供最重要的能源,与地球生物息息相关。 二、阳光的传播 1、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是地球上最强的天然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黑夜里手电筒光、穿过门缝的缕缕阳光、成影和 小孔成像,都说明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 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光在水 3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 4 2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 3 。 4、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物距u) 和所成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v)。当u>v时,像小于物;当u

2019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4.1太阳和月球科学试卷(I)卷

2019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4.1太阳和月球科学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与太阳或月球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的周期为11年 B.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日冕层 C.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耀斑 D.月球跟地球一样具有大气层 2 . 现在发现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 A.太阳B.行星 C.卫星D.彗星 3 . 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这是由于 A.月球的质量小,体积小B.月球上没有大气 C.月球距离太阳近D.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撞击 4 . 下列现象可能是由太阳活动强烈而引起的有() ①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②发生日食现象 ③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④地球的某些地方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5 . 自1969年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以来,人类逐步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假如你是宇航员,在月球上你的真实感受应该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航天飞机的降落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有隔热保温的宇航服,月面昼夜温差大,但不会影响我们的活动 C.穿着笨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我们在月面上举步维艰 D.月面上没有风,空气沙尘含量很少 6 . 太阳风暴指的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的剧烈爆发活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里到外可以将太阳大气层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B.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 C.太阳活动只对地球上的通信有影响 D.太阳活动强时,会导致大面积停电、在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 7 . 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表面活动都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B.太阳黑子是指太阳温度较高的地方,它的多少衡量着太阳活动的强弱 C.剧烈的太阳活动会影响到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D.太阳活动还会诱发地震、火山等发生 8 .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能见到一轮红日,但是它周围的景象应该是()

最新推荐2017初中 七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1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学问。 2观察与实验 2.1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实验和思考。 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3.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千米=1000米;1米=103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3.2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其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3.3①刻度尺零刻度已磨损的,可设某一完好的刻线为“零”点,读数时要减去“零”点的数字。 ②刻度尺量程小于被测长度时,可将被测长度进行分段测量。 3.4测量长度时:①刻度尺的刻度应平贴着被测物体。②刻度尺不要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一贴二正三垂直) 3.5当刻度尺不能贴近被测物体或不能沿着被测长度时,采用特殊测量方法,如化曲为直、化薄为厚等。 3.6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1米3=1000分米3=1000000厘米3;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 3.6体积的测量: (1)长方体的体积测量工具可用刻度尺(长度法),体积=长×宽×高。 (2)液体的体积测量工具可用量筒(容器法)。 (3)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测量工具可用量筒(排水法) 3.7量筒的使用:测量前,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3.8排水法测小石块体积的步骤:①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V 1 ;②用细线拴住小石块缓 缓加入量筒水中,并完全浸没,测出水面的刻度值(即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2;③V 2 —V 1 即为石块的体积。 4温度的测量 4.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4.2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4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4.5温度计的使用: (1)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5)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6)要等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7)温度计不能用来搅拌。 4.6体温计量程为35—42℃,最小刻度为0.1℃。体温计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 5质量的测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2.5光的反射和折射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2课时)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能正确反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传播情况的是 ( ) A. B. C. D. 2.如图所示,在空气中让一束光斜射向一块平行玻璃砖,则另一侧的出射光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3.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 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关于上述“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④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①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4.手电筒发出的光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中虚线 所示),若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如图中的 ( ) A. B. C. D.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 5.生活处处是科学,下图中与如图所示铅笔在水中弯折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 A.树的倒影 B.彩虹 C.手影 D.小孔成像 6.某校新建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 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 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和S点重合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7.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 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可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示时刻, 司机平视就能看到车速数为“90”等行车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仪表上直接显示出的速度数信息是“06”

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 1、根本区别:有无生命;有生命的是生物,无生命的是非生物. 2、生物的七大特征: 1.能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最基本的特征); 2. 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 3. 具有严整的生物结构(除病毒外由细胞结构); 4.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5.会遗传和变异; 6.能够生长(使生物能长大); 7.可以繁殖后代(使生物不会灭绝) 3、动物与植物: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二、观察蜗牛 1.蜗牛的外形特征 (1)体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它具有保护的作用。 (2)头部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具有触觉的作用。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的功能。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味觉的作用。 (3)腹部是肥大的足,是运动的器官,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在爬行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粘液的作用:可以减小地面摩擦和传递信息 2.蜗牛的生活习性 陆生,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夜间活动,主要食物是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是一种农业害虫,因此农民不太喜欢它。 3.蜗牛的生理特征:具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但没有听觉。 第2节细胞 一、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4)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二、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同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2. 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 构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温度计的原 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正确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 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 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一般为0 ~ 100°C 35 ~ 42°C 结构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 均匀(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鱼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恒定”或“不恒定” ),生殖方式为卵生(填“胎生”或“卵生”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1课时) 班级姓名 [知识准备]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能反射呢 2、如图;AO是,OB是, 点O是,ON是, ∠AON是,∠BON是, ∠AON与∠BON的关系是。 3、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 4.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一叶蔽目B.镜花水月C.立竿见影D.凿壁偷光 5.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7、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与平面镜成60°角,当入射角增大5°,则()A.反射角为65°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10° C.反射角为35°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5° 8、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这是由于光在鲜花表面() A.产生镜面反射B.产生漫反射C.被吸收D.产生色散现象 9、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10、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者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后者不遵循反射定律B.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C.放电影时,屏幕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D.不是平行光射向镜面,就不遵循反射定律 1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 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 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 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 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2、完成下面(a)、(b)的光路图。 图 图(a) 图(b) (第12题图)(第13题图)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科学:1.3《最近的恒星—太阳》教案(2)(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

最近的恒星-----太阳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要了解以下问题 1、太阳有多大?离地球多远?太阳为什么会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呢? 2、它的表面结构怎样?它的表面如何活动? 3、要是失去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呢? 4、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一、听音乐,欣赏太阳! 二、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是一个燃烧着的庞大球(填“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每秒放出焦耳能量,这种能量叫,但到达地球的只有(填“一小部分”或“大部分”或“一半”),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 2、自编后羿射日的故事。 3、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倍,它的半径将近 Km,体积是地球的倍。 事实上,太阳系99.8%的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 4、日地之间相距约 Km ,算一算太阳光到达地球需秒钟?(光在宇宙中每秒可以

走3×105Km)。若乘坐350 Km/h的宇宙飞船日夜不停的向太阳飞去,至少需年才能到达。 5、想一想:太阳能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太阳活动的方式 1、太阳表面结构从内到外依此为、色球层、日冕层。我们平时看到的就是 ,其温度约为℃。另外两层在日食时可以看到。 2、太阳表面活动方式 (1)日珥:发生在层 (2)太阳黑子:发生在层,黑子的多少,标志太阳活动的强弱 3、听有关太阳黑子的录像,回答下列问题。 (1)用可以清楚的看到太阳黑子。 (2)黑子数出现最多的年份称为黑子(或峰年)。 (3)太阳黑子周期平均为年 四、想一想:太阳在恒星世界里,不论亮度、大小都是那么的普通,但是,由于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因此,对于地球和人类而言,太阳的重要性是其他恒星无法比拟的,想一想,若没有了太阳,地球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七年级科学光的反射及折射、透镜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光 上课日期:2014年11月30日 学员姓名: 王麒麟 授课教师: 冯娟 一、教学目标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特点;光学作图(包括光的反射图,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凸透镜、 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路图) 二、知识要点 (一)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反射作用: 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5、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二)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凹面镜 凸面镜 α α γ γ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docx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1.4光和颜色(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4、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5、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1、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2、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2、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3、课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红、绿——黄色绿蓝——青色红、绿、蓝——白色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 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绿、蓝——红、绿、蓝——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1课时教学设计

1

课题光的反射和折射第2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虚像概念的建立 课程资源 的准备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 观察与阅读: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平面镜,结合阅读课本给出平面镜的定义。 学生:①图1中一台钟在镜子里的时刻是1点25分,那么这台钟的实际时刻是___。 学生实验P70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学生用玻璃板代替镜面,让玻璃与刻度尺垂直,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放在刻度尺上, 一支点燃,移动另一支蜡烛,直到从玻璃前面的各处看来,这支蜡烛也好像点着似 的止。把末点着的蜡烛拿掉,再用光屏接收。实验时,记录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 镜面距离。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概括平面镜成像特点。 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 等;像与物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当人向镜面走近时,则人在镜中的像:①由大变小;②由小变大;③不变。 用蜡烛代替人逐步向镜面移近,观察像的大小,证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 面距离远近无关。 用光路图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边板画边讲解边指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作法:①过发光点S作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SO,则入射角为0度,据光的反射定 律可知反射角为0度。作反射光OS。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教案

教师备课记录表

小结:板书:光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正在发光;2、光必须是自身发出的。如太阳是光源,而月亮不是光源;台灯只有在打开时才是光源。以上的月亮、宝石、电影屏幕、镜子类似光源却不能称为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是因为它能反射光,反射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并不是他们自身发光。而火柴、电视、火炬、各种霓虹灯,如果没有说明点燃过点亮也不能算作光源。 提问:你可以把它们按一定的共同特征分类吗? 答:光源还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夜光石)和人造光源(如篝火、点燃的蜡烛、照明灯、激光手电筒、手电筒) 【例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C) A.水母 B.萤火虫 C.月亮 D.发光的霓虹灯 练1、下列物体中一定属于光源的是(D) A.电灯 B.蜡烛 C.钻石 D.太阳 【知识点2】: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设问:1、你是怎么区分白天和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怎么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2、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 问:同学们看到过光传播的路径吗?那你能否作出一种假设,假设光在空气中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 (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 提问:光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空气、水、玻璃……所有透明物质) 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演示:激光的图片(用激光手电,将光的红点射在墙上。) 活动:1. 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 2. 将一束激光射到水中,观察激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 3. 将一束激光射到玻璃中,观察激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径。 小结:从这些实验可以得出:板书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提问:①那在不同的物质中呢?(在同一种物质中光线是直的,但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会弯折。)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光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呢?(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8章星空世界2《太阳》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可以描述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并与地球比较,知道日地距离。 2.给一张太阳表面图片,能说出各部分结构(光球、色球、日冕)以及它们的位置和次序。 3.熟悉日珥、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了解太阳黑子周期。 4.能具体说出生活中运用太阳能的例子。 5.简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与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现象,学习理论知识,利用知识解释现象。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因为太阳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关注宇宙并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锻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实例,并利用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太阳的大小、温度、质量及日地距离等,并与地球作比较;太阳能的概念以及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难点:太阳表面结构,光球、色球、日冕,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和次序;熟悉日珥、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以及了解太阳黑子周期。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问:我们知道太阳是恒星,那么恒星有哪些特点呢? 2.学生讨论回答恒星的特点:发光发热,由炽热的气体组成。 3.PPT 展示图片,活泼生动,吸引学生眼球,并将其注意力转入课堂。 二、太阳概述 讲述:刚才我们已经回顾了恒星的特点,据科学研究,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

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普通恒星。 1.日地距离。 讲述:现在我们了解太阳的有关情况(太阳概况):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108千米。 提问:若光的速度为3×108m/s,大家想下我们照射到的太阳光是什么时候的?假设人的步行速度为5km/h,那么他日夜不停地向太阳走去,要多久才能到达太阳呢? 2.太阳的大小、质量和表面温度。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 太阳的质量是1.989×1030千克>,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 三、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 1.过渡:地球表面由大气组成,称为地球大气(以后我们会深入学习),类似的,太阳表面也有大气结构,称为太阳大气。 2.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剖面图?我们来看一下PPT展示。 3.讲述:我们把太阳从中间劈开,侧面看过去。由三个部分构成太阳大气。这三部分从内道外分别为光球、色球、日冕。光球厚度约500千米,黄色,温度为6000摄氏度;色球层的厚度大约2000千米,红色;日冕是太阳大气最外面的一层,从色球层的边缘向外延伸出,最远可以达到4~5个太阳半径。日冕的亮度只有光球的百分之一,平时根本看不见。 四、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展示图片:在太阳大气中还会发生有趣的现象,我们称为太阳活动。大家先看一下这张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 1.太阳黑子 这就是太阳黑子,它发生在光球层,太阳表面的地方温度周围低2000°C左右,从地球上看起来这些地方就比较暗,好像太阳表面上出现了一些小黑点称为太阳黑子。 2.太阳黑子周期 根据长期观察,太阳黑子有时多,有时少。连续两次出现太阳黑子最多的时候为极大值,对应的年份称为峰年,连续两次峰年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1年,我们称之为太阳黑子周期。 3.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地球的地磁场:地球上的指南针失灵;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五节光的 反射和折射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能反射呢?2.在灯光下,你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为什么? 3.各种机动车辆为提醒它后面的尾随的车或行人的注意,车后都装有红色警示灯。自 行车后面也装有尾灯。说是“灯”,其实里面并没有灯泡,白天不起作用,但晚上在公路上行驶时,后面的汽车灯光一照,它就通红透亮,从而引起后面汽车驾驶员的注意,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如图所示的是尾灯的结构:红色且互相垂直的三角形小玻璃片。) 4.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将一根筷子斜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6.空杯底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看不见硬币,保持此位置不变,慢慢向杯中 倒水,随着水的升高,你是否能看见硬币?______ 二、填空题 7.如图;AO是______,OB是_____,点O是_________,ON是_______,∠AON是 _________,∠BON是_______,∠AON与∠BON的关系是________。 8.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_________,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

________。 9.电视机遥控发出的红外线对着电视机可实行其各项功能的转换,若将遥控对着你背后的墙,你能将电视机打开或关上吗?______ 1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要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则镜面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应等于。 12.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出来的光线比粉笔字发生出来的光线。(填“强”或“弱”) 13.晚上,在漆黑的房间里,桌子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的中央放一枚小平面镜(镜面朝上)。当手电筒的光正对平面镜与白纸照射时。从正面看,是平面镜亮,还是白纸亮?_________。从侧面看,是_________亮。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