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约客·赵师秀》阅读答案

《约客·赵师秀》阅读答案

《约客·赵师秀》阅读答案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写之景(2分)。(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江南梅雨时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夜很深了,四周很寂nbsp; (2)写出寂静,池塘边上长满了青草,蛙声四起。(2分) &诗人久等约客而不至的失落、无奈的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导语: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 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 析。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中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中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 磨穿了盔与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中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中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1/6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 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 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 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 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 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 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长期的基础上 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 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 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 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 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中,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 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
2/6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12-天鹅的故事-课后、课外练习和作文课课练答案

12 天鹅的故事 【原文】 有一年,春天早早儿来到了群山环抱的天鹅湖,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寒潮突然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 一群天鹅落在湖面上,‘克噜——克哩!地啼叫着,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 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冰面。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别的天鹅似乎怔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咯吱——”,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湖面上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终于,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天鹅同时结束了工作。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

——克哩!” 12 天鹅的故事[练习] 一、词语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hán cháo(寒潮)hū xiào(呼啸)tā xiàn(塌陷) téng kōng ér qǐ(腾空而起)jīdòngrénxīn(激动人心) 2.给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画出) 湖畔(bàn pàn)胸脯(púpū)颤动(chàn zhàn)沼泽(zhǎo zǎo)结束(shùsù)号子(hào háo )3、为多音字填上正确读音。 (1)一只老天鹅像石头似(shì)的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别的天鹅似(sī)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 (2)我好(hào)奇地问:“您喜欢打猎?”老人点点头说:“是的,我曾经是一个好(hǎo)猎手呢。” (3)我很兴(xīng)奋地在湖边转悠了半天,却一无所获,觉得十分扫兴(xìng)。 4、换部首组词。 脯(铺)(床铺)吱(枝)(树枝)陷(陷)(陷害)

《从军行》习题

《从军行》习题一、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风吹草低见(jiàn xiàn)牛羊。 君看一叶舟,出没(mòméi)风波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xiá)。 朝(zhāo chá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二、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三、在()内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照香炉生()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3、两个()鹂咏柳,一行()鹭上()天。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5、孤帆远影()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毛浮()水,()掌拨清波。 四、按要求改句子。 1、这是一件漂亮的衣服。 感叹句: 2、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改“被”字句: 3、阳光照得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 改“把”字句: 4、清澈的河里游动着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鱼。 缩句: 5、妈妈在做饭。 扩句: 五、排词成句。 1、色彩增添云雾大山给神秘的 2、旅游胜地的一个充满魅力南沙群岛是

3、飘荡轻轻地云霞天边在灿烂的 4、学校孩子们操场上追逐打闹欢快地 六、课文理解。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2、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3、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理解。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

《世说新语-陈元方年十一时》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doc

《世说新语|陈元方年十一时》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陈元方年十一时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2.“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1分)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14. 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15.回忆你曾经学习过的陈元方,想想在这篇文章中陈元方显示了什么样的特点(2分) 12.③13.用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抚慰贫弱的人) 1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15.陈元方

聪明机智。面对长辈的问话,他镇定自若。对于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返回查字典首页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导语:从军行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 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 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 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 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 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 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 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 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 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的, 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的,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
1/5

[野鸭阅读答案] 野鸭阅读题答案四年级

[野鸭阅读答案] 野鸭阅读题答案四年级 这篇《野鸭》里讲了一只野鸭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一场暴风雪进行了殊死搏斗后死去了的小故事。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野鸭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野鸭阅读材料 (1)一天,我在小山上漫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2)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觉,藏在那儿的,我就用手杖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也不动。 (3)我觉得很奇怪,便俯下身细看。这时我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便把这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盛着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是十三只。 (4)我将她仔细地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了这个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5)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是一种多么深沉,多么感人肺腑的爱啊。 (6)可怕的风雪席卷了这个孤寂而荒凉的小山,凛冽刺骨的寒风令人窒息。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她的敌人挑战,执意保卫着自己的家和孩子,直到精疲力尽,再也无力这样做的时候,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7)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苍茫的暮色渐渐隐没了远处的山峦。我用一张大纸把她们包起来,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坟,将她们母子放进去,用泥土把她们埋起来。我把她们留给大地母亲,便继续向前走我的路了。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 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元方入门不顾()④久而益敬()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 (2)弱者抚之以仁。(2分) 11.从【甲】文元方财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提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②相委而去(丢下,放弃) ③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④久而益敬(更加)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③)(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但是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读者们都会感到困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是怎样的一首诗。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含答案)

苏教四下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请把课文补充完整。 2.选文第一自然段从小燕子的、、来写小燕子的外形。 3.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选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花草的繁多和生机勃勃,突出了作者 之情。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本诗的作者是。 2.诗的前两句抓住___ ___、____ __、___ ___、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风等几个江南常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绮丽画面。 3.后两句则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前两句的意思是: (二)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 本诗的作者是。 2.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蓬头:稚子:遥:应: 3.古诗后两句表现出儿童。 A.可爱与机灵 B.不懂礼貌 4. 后两句的意思是: 三、阅读《最佳路径》片段,回答问题。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shǔ shù)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理一下思绪,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儿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hē hè),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辆。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 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 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 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 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 不师周公。”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 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描写。【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4.【甲】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 ”和“ ”;【乙】文中袁公说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一面。 5.【甲】文元方两次称其父的友人“君”,显示了他的;【乙】文中元方回答袁公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 6.【甲】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的性格,【乙】文中的元方则比其4年前更加成熟,表现了他的性格。 1.A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3.对话元方的父亲 4.无信无礼自负 5. 明礼不卑不亢。既既不得罪袁公,照顾了他的体面,又维护了自己 的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6.正直、率真机智应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导语: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 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欢迎 阅读及参考!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 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 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小学语文四下练习与测试答案

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苏教版四下) 1走,我们去植树 【基础练习】 一、沟渠栽树版图乖巧欢声笑语 二、轻快美丽金色参天青翠绿色温暖清新 三、一座绿色工厂快乐的音符清新的空气健康幸福 绿色的希望参天的大树乖乖低头翩翩起舞 【发展练习】 一、1.种树的决心和愉悦的心情。 2.示例:草地上,新的草芽,钻出了泥土,抖了抖泥土,挺了挺身子。蚂蚁也已经开始“翻草越芽”,寻找食物。小河面上的冰已经化了,小鱼儿又重新浮出水面,水中又出现了小蝌蚪的身影。水中渐渐热闹起来了。大树下,开出了几朵不知名的花儿。枝头上,几只鸟儿你叫一声我唱一句,真有点合唱的意思。二、示例: 树木名称:梧桐树 外形特征:花有淡淡芳香,叶子扇形,果实成熟时分裂。 作用: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以食用或榨油。 其他:由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是一种着名的观赏树种。 2第一朵杏花 【基础练习】 一、估计掌精确皱纹推断大概仰望广泛曾经 二、示例:黄燕子绿了小草 三、1.“ ,” 。“ ,。” ,,,“ ” 2.一丝不苟,常年精确观察 3.小男孩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要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我明白竺爷爷是为了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必须精确观察。 【发展练习】 一、示例:竺爷爷俯下身子,奇怪地问小孩仰起头,高兴地说竺爷爷摸摸孩子的头,激动地问小孩歪着头,自豪地说竺爷爷眯着眼睛,半信半疑地问小孩拍拍胸脯,肯定地说 二、因为牛顿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非常勤奋,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我认识到细心观察、专心钻研、勤奋工作、谦虚谨慎是成功者所必需的。 3燕子 【基础练习】 一、翼尖微风稻田音符轻快痕迹掠过烂漫圆晕 二、对首痕片 三、1.一身乌黑光亮一对俊俏轻快剪刀活泼机灵 示例:我喜欢蝌蚪。它长得黑油油的,椭圆形的身子,拖着长而扁的尾巴,在水里游泳时,尾巴左右摆动,敏捷灵活,潇潇洒洒,要抓住它可不容易呢。你

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中语文二模卷及答案

黄浦区2013年九年级学业考试模拟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2分) ㈠默写(18分) 1.水何澹澹,。 (《观沧海》) 2.,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晴》) 3.,带月荷锄归。 (《归田园居》) 4.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 5.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 6.则吾斯役之不幸,。 (《捕蛇者说》) ㈡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7.上曲的作者是元代(人名)。曲中“看沙鸥舞再三”与我们学过的“沙鸥翔集”这一描写异曲同工,“沙鸥翔集”出自课文《》。(2分) 8.下列对于《水仙子?咏江南》一曲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本曲用到了“一”、“两”、“再三”、“十”等词,具体准确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景物的 特点,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画面。 B.本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既有江上雾霭弥漫、烟云缭绕的静态之美,也有沙鸥起舞、 风吹帘动的动态之美。 C.本曲中“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先写远方的画船,再写近处的酒店酒旗,条理清 晰,而且极富层次感。 D.曲中“爱杀江南”句中的“杀”有口语色彩,表示程度之深,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江南真切

的喜爱之情,凸显了主旨。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1. 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 括),后引申出成语。(4分) ㈣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2分) 互不相师 《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③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④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履行:实行,做。②绥:安抚。③恣:任凭。④师:学习,效法。 1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久而益.敬()⑵异.世而出()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歌从军行杨炯赏析阅读答案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4(1)B14.(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答: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 分)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2 分)【作者简介】杨炯:(650

《世说新语》课外文言文小练习(附答案)

《世说新语》课外文言文小练习 姓名: 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 一、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 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 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 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 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 解释画线的词(6分) )值胡贼攻郡( ) 不忍委之( 一郡并获全( ⑴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⑵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 ?“一郡尽空”的意思是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分) 4?你认为荀巨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 2分) 二、纯孝之报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 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 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 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 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 _________ (2)恒装一囊 ________________ (3)战于沪渎 _______________ (4)逃走山泽 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2分) 三、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 ”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 释: ① 阮(ru 岔)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 剡(sh m ):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 何 为:干什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 败义以求生 (? 遂 班军而还( 2?翻译句子 (4分)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