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学案)

【课前准备】

一、概念解析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两宋时期时间简表

960年,赵匡胤“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960——979年,采用“先易后难”的方针,

宋太祖、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1043年,范仲淹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

1044年,宋夏议和,夏对宋称臣。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称帝,后定都(杭州),史称南宋。

1141年,宋金绍兴议和,南宋向金称臣。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3世纪,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和欧洲。

三、两宋时期地图

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填充时间简表,

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

序。

2、结合地图,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

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如两宋的都城;交子的

发行地,五大名窑;白鹿洞书院,清明上河

图反映的区域等)。

【课中探究】

例题导入:时空观念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近几年的大考中常有考查。

例1:(2016·武汉市九调)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郡县制度逐渐南移

例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例3:(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探究一: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为例

一、经济发展与制度变化

例4:(2015·全国卷Ⅰ)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试题改编:概括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例5:(2016·武汉市九调)

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北宋以后,……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宋代从陕州入仕朝中的司马光提出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应举入朝的欧阳修则倡导凭才取人说。……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

域之争》

二、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化

例6:

设问:概括材料反映的人口变化,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三、小结训练

(一)关于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2、过程:

3、原因:

4、影响:

(二)关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时空观念的考查

(三)巩固训练

例8:(2016·武汉市九调)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探究二:同一主题,不同时空——以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为例

一、两宋时期节假日

例9:据《汉律》载,西汉吏员五日一休沐。东汉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每年冬至、夏至各放假5天,皇上诞辰,3天假;加上丧假和探亲假,一年休假73天。……唐代刘禹锡有诗云:“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据《古今事物考》:唐代每年春节、冬至、清明各放假7天,中秋、夏至、皇帝诞辰等放假3天;元宵、中元、端午、重阳、三伏各放假1天;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的备制寒衣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年有35天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年有15天假。……据《文昌杂录》载:宋代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7日;上元、夏至、中元各3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3日,岁共68日。

设问: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吏节假日的

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所体现的思想和文化,分析影响官吏节假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两宋时期城市生活

例10: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设问:(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生活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三、小结训练

(一)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生活

(二)关于同一主题、不同时空的时空观念的考查

(三)巩固训练

例11:(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课后探究】: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以两宋时期社会观念为例(学生课后自主探

究)

一、高考例题导入

例12:(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空间(东南沿海地区),不同时间(宋代及以后)历史现象的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独有的民间崇拜也逐渐得到政府认可,影响不断扩大。解题时,要突出同一空间这一地域,要体现不同时间这一变化。

二、拓展探究

1、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

例1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两宋时期“三代五口”是标准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同时还有一些人不仅父母在世时不分异,而且父母去世后亲兄弟乃至堂兄弟仍不分异,维系原来的大家庭,这便是所谓“同居共财”大家庭,也称累世同居、义居、同灶。一般家庭的田产只能供养5口人,否则不能履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的家庭职能,国家赋税政策也要求分家析产,但儒家的纲常伦理却又阻止分家析产。

——《宋代家庭研究》设问:概括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民间发展的社会观念

例14:(2012·全国新课标卷Ⅰ)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设问:概括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3、社会观念的演变及特点

例1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扬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扬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设问:据材料,概括敦煌艺术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小结训练

(一)关于两宋时期社会观念

1、既要注意社会观念的发展演变,也要注意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与民间自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性,体会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2、影响社会观念的因素:政府政策与政局、社会经济、主流思想、市民文化、历史传统等。

(二)关于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时空观念的考查

1、对于不同时间,要体现变化、阶段特征和时代性。

2、对于长时段,要体现趋势、规律,不能

局限于某一段时间。

3、对于同一空间,要体现空间特色,处理局部和整体关系。

(三)巩固训练

例16:(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b15299528.html,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刘静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3期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能否在课堂中有效“落地”事关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宏观认识与微观理解。正如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姚晓岚老师所言,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有益于“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运用时空观念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从而增强历史自觉性”。[1]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培养初中学生的时空观念呢?在教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时,笔者精心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案例。此处,笔者不揣浅陋,与诸位同仁分享自己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精选史料搭平台,厘清先后次序 在备课《古代印度》时,笔者发现本课立足于文明史观,相继介绍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如此内容设置,有助于学生宏观认识古代印度的文明。唯一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清晰的时间线索,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时空观。例如,有关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印度的内容被放置于第一部分,而佛教创立则被置于第三部分。如若不采取相关教学措施,学生依据定势思维,则会颠倒二者的先后次序,误认为佛教创立在孔雀王朝之后。为此,笔者摘取了相关史料,以此来搭建二者间的关联。 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除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印度,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集结(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2] 通过上述材料的呈现,学生最终构建出了以下思维导图:

基于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4-08T11:27:00.02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作者:郭祖慧 [导读] 历史是在空间与时间的不断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它是由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构成的,同时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环境中发生的。所以只有将历史放在时空观念进程的角度下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它们所具有的意义。在义务教育改革推动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新课标要求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掌握时空秩序下的时空概念,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和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将历史事件 郭祖慧重庆市梁平区星桥针中心学校 405200 【摘要】历史是在空间与时间的不断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它是由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构成的,同时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环境中发生的。所以只有将历史放在时空观念进程的角度下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它们所具有的意义。在义务教育改革推动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新课标要求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掌握时空秩序下的时空概念,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和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时空条件下进行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152-02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推行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学除了基本知识和概念的传输之外,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到本学科中所具有的核心素养,从而通过学科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自身的品格和能力。而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的培养正是通过对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整合学习,来培养他们基于时空观念下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获得历史知识,构建出基于自身理解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合理利用历史中的地图信息 历史事件中的地图信息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人员分布、地域差异等信息。它能够对教材所要展现的内容进行更加完善地诠释和说明,从而对历史教材内容起到补充和说明的作用,通过地图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空间认知,进而帮助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探求。 (一)创设活跃气氛 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尤其是世界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所认知的背景差距较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历史课本中所讲述的地名和区域范围,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对地图的学习及了解情绪不高,限制了他们在时空意识方面的学习和培养[1]。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相关历史视频和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图内容。 在川教版初三历史上册课本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的学习中要学习和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相关知识内容。在上述的几个国家中尤其是古巴比伦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中所提到的这些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故事、视频等信息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概念。在教学时带领学生观看一段与金字塔、埃及法老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在结合地图学习古代巴比伦所处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到古巴比伦正是现代伊拉克国家的一带。通过对视频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了解种姓制度等内容[2]。此时教师适当地引入《汉谟拉比法典》在古埃及的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古巴比伦最终的历史走向。 (二)地图对比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对历史事件中所涉及的地图的讲解,让学生们自发的进行观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视角。当然也可以选择历史时期与现代化的对比地图,来给学生们以新的感官冲击,从而带动学生的兴趣积极进行思考,实现教学的目的。 对《汉谟拉比法典》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古巴比伦奴隶制的出现是和它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的。而加入对比鲜明的地图,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学会从空间上去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实质问题,提升他们在学习中的空间意识,提升教学质量。 二、分组合作,激发潜能 新式教学不拘泥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分工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历史学习的任务提升小组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和认知,建立他们的时空观念认知。(一)分组 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不同的个性情况来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后期再依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及意愿进行调整,以确保各组学生学习能力的科学分配[3]。如此分组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对促进学生学习有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中《古代的文学和文字》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发掘和使用范围。了解该时代所出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世界文学名著所处的历史地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学内容进行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黏土泥板和尖头小木棍来进行楔形文字的模仿雕刻。通过活动的方式来感知历史事件时空观念。 (二)学习目标 对学生进行时空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理论,同时还需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制定目标,并将这种目标意识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也能建立起明确的目标意识。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潜能。 比如在学习历史近代史的过程中关于文艺复兴知识的学习。文艺复兴是一个时间延续较长、时间内容信息较多的历史事件。在学习过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在上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时候,范老师曾不止一次向我们强调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时空观念呢?在最近观看了几堂初中课程后,我对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所在的宽城二中向我们开放的是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课程,恰好这三个年级所对应的是中国历史的三个重点分段: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复习)。三位老师都在第一节课便明确的告诉学生们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这里面便是时空观念的体现,“中国”是空间的概念,“古代、近代、现代”则是时间的术语,所以在一开始各位老师都在贯彻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具体教学中,时空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不必过多解释,知道历史这一学科的都知道历史离不开时间,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也是背各种时间甚至是人物的相关时间。当然在历史学科最常用的时间轴便是“时”的体现和实施,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形式。比如在我听得九年级的课程中老师就以时间轴为主进行教学。(见下图)听了这么多节课,不难发现大多数历史教学都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展开,如王朝的建立兴衰、人物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最核心的内容都是时间。这样的教学结果自然是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概念印象比较深,就好像历史学习不好但是他也知道各个王朝的顺

序一样。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而与之并列“空”,在历史教学中似乎显得不怎么突出,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罢了,“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地图,相信直到现在大家学完历史都会对“战国七雄”的分布图印象深刻吧,“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就是历史中的空间观念,这就和地理的内容有些重合了,只不过历史学科侧重的是历史上的空间,如近代史上的五口通商的位置等等。在这次的听课中,老师在讲解京杭大运河这一内容时,也在隐隐强调空间的重要,通过地图来呈现大运河的各个段。由此可见,“空”也和“时”有同样的地位,只不过相较于空间,时间更难记忆罢了。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布罗代尔对“历史时间、历史空间”提出了他的看法:“历史时间是具体的、普遍的存在的时间”,“任何社会实在归结为他所占有的时空”,诚然,“时空”是抽象的,但也正是如此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意义,让学生通过教学来了解抽象的时空正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从“三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学科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时空观念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开展和新教材的推行,高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广 泛关注。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属性的最直观地体现,所以高中的 历史教学必须把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 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引言:历史,作为过去事件在现在时间重现的载体,由时间和空间两大基本要素构成。 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素养,这对历史的学习是十 分必要的。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 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工作出发,围绕这一工作可能出现的问 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一、当代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质培养现状及成因 (一)高中生时空观念缺失现状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大部分涉及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的空白,或者是空间上的模糊或者是时间上的错乱。这一问题导致教师对试题和知识点等的讲解 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将中外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古今现代节点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 面对历史试题中的题干与提示不能与相应的历史事件相联系,读不懂题摸不清方向也抓不住 题眼。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严重限制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时空观念缺失的原因 首先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历史庞大的知识体系。从原始社会直至当代社会,世界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衰败又发展的过程,这是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超强的延伸性。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冗杂,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众多的历史事件又有各类细小的知识点,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其次就是历史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中国历史与世 界历史完全分离,将时间与空间绝对割裂,让学生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对历史的印象,阻碍 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提高。第三,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泰态度,缺少对历史复习与巩固。除此之外,学生时空观念的缺失也是由于初中与高中完全不同的考 查方式。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成因,影响和意义等知识单纯的记忆与 背诵,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全面知识体系和解题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这种考查方 式也严重阻碍了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提高。 二、解决策略 (一)建立知识体系网络 要想学生拥有较高的时空观念素养就必须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综合的思路重新认识历史。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其因果和必然性,让历史事件从书本上“活”过来,而不是课本上冗长的白纸黑字。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中主要讲述了政治生活,

2020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心得体会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时空观念的前提下搭建历史知识的空间网络,进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分析、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尚且欠缺,历史知识结构尚未建立,形成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各种途径,巧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地图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是部编教材的一个编写特点。按时序编排,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时空观念。与此同时,部编教材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部编教材中大量的地图,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历代疆域的变化,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时空观。这些地图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地图的讲述和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们在使用这些地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历史地图的名字,然后讲述地图的细节,叙述的历史事实和地图内容要一致。 二、利用好配套的历史地图册 配套的历史地图册都是配合历史教学的,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利用地图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地图的内涵,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历史素养。 三、讲清关于历史时间的名词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先行者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4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五次提到“核心素养”。2015年1月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探讨核心素养问题,并与1月至5月相继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二至五次工作会议。未来可以想见,“核心素养”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国家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 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我认为,时空观念素养是五大核心素养的最前置部分,是涵养其余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素养。若时空观念素养缺失,其余素养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目前,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和普通高中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都很薄弱。 我以为,以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育先行,全面推进五大核心素养养成,既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正是基于此认识,浙江省一部分历史老师已经行动起来了,特别是以浙江省嘉兴市戴加平特级教师领衔下的名师工作室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4月18日,戴加平名师工作室“时空观念”专题研讨开出三个讲座一节课(慈湖中学徐峰之“浅谈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岱山中学五王全代之“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养成”、茅盾中学沈玉林“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元济高级中学田国华之“时空观念涵养方法”)这些已经在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峰老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谈:一对历史时空观的认识。主要阐述部分学科专家的观点。二是历史时空观的培养策略。通过课堂教学片段阐述八点策略。王

【模块三专题二作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模块三专题二作业】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1.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目标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选择“时空观念”作为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具有独特的价值。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长、空间跨度之大,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未见,同时其对中国社会观念、社会结构的改变也是前所未有。围绕“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目标,整合了其他诸素养:以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分析,通过史料实证观察重要的历史细节,提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解释的水平,进而理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百年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逐步走上了统一、独立和强盛的道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2.立足核心素养提出核心问题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形成的”。“全民族”一词已然包含了空间概念,其中有地理空间,即中国无论南北东西都成为抗战的前线,也包括人的“实践的空间”,即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阶层都成为抗战的力量;“形成”一词则包含了时间概念,对“形成”的追问实际直指历史的时间进程。同时,“全民族抗战形成”的过程复杂,体现为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步,比如齐御外侮与亡国论的喧嚣、卖国贼的出现、底层农民的无奈等现象的同时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不是简单地罗列抗战以来的重大史实,而是探究“全民族抗战”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在动态中形成的。 3.依托核心问题选择重要时空节点 从1931年到1945年画出一条长长的时间轴,如何

突出具体时空下历史现象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一是1936年的西安。以“共产党的牺牲与让步”为主题,分析了日本侵华的特定时空背景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党的奋斗目标进行取舍,将长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与短期目标(赶走日本侵略者)相结合,以西安为中心的国共对峙前沿的空间最终转化为国共合作的空间。 二是1937年的淞沪。以“蒋介石对淞沪会战的反思”为主题,分析了淞沪会战的失败,迫使蒋介石对抗战战略做出反思,由最初的单纯防御、执着一城一地的得失,转为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日本侵略空间的扩大最终带来了国民政府抗战部署空间的大转移。 三是1941年的四川与河北农村。以“农民的选择”为主题,分析了西部广大农村对抗战的贡献。与鸦

《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学习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学习心得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时空观念的前提下搭建历史知识的空间网络,进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分析、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尚且欠缺,历史知识结构尚未建立,形成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各种途径,巧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是部编教材的一个编写特点。按时序编排,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时空观念。与此同时,部编教材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部编教材中大量的地图,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历代疆域的变化,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时空观。这些地图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可以拉近学生与 ___时空距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地图的讲述和描述,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们在使用这些地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历史地图的名字,然后讲述地图的细节,叙述的历史事实和地图内容要一致。 配套的历史地图册都是配合历史教学的,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利用地图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地图的内涵,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具备学习 ___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历史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的名词,比如世纪、公元前、公元后、前期、中叶、后期、民国纪年等。尤其在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时间分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时序,更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打下基础。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分期、纪年方式、朝代等概念尤为重要,对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时空观念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再现历史时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大国崛起》《国宝档案》《文明之旅》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9-02-28T14:18:36.6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作者:范胜明 [导读]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的效果。因此,面对这一教育需求,教师应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以及整体的时空概念,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的信息,转变为直接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梳理,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高中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形成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高质量的历史课程的开展。 一、对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培养 1.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教师要想建立学生的时序意识,必须建立学生的时间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清晰的时间意识,才能够准确的思考实际的历史问题、了解时间概念,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时序的判断,使事件充分地放置到历史时空中。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和时间知识,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灵活运用历史年表和时间轴,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面对一些学生难以梳理清楚的历史事件时,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标,进行时间的图表或者是事件的梳理,使学生能够去直接观察到历史事件时间的顺序以及因果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时序意识。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应充分的利用时间轴以及时间的图表这一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应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事件时间的梳理的学习中,教师应进行自身的示范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识,培养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培养 1.选取合适的历史的地图。教师在高中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应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使用技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时,应充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标注一些图例、标题、信息表等主要的信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空间观念。 2.充分利用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直接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直观的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开发的通商口岸,对比这些通商口岸开发的影响以及特点,教师直接运用对比法,将历史的地图展示给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空间概念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空间信息,从而进行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处理地理信息时,将图标与文字的信息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对学生开展整体时空了解的教学 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历史的事件构建、塑造历史时空,从而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时空,进行具体的表达,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效果。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很难对某个历史时代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构建历史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历史情境中,对历史事件产生直观的了解与认识,进行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一节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恰当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事件的重建,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放入某一时空当中,充分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使用,将抽象的历史时空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发展以及演变,从而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了解历史时空特点,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预期的学习的效果。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建历史事件的情景,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有利于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以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教师在开展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时空概念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条例清晰的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宪贵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J].青海教育,2001,08-09。 [2]刘翠芬历史整合课堂的“时空转换意识”给学科整合带来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3。 [3]黄牧航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J].历史学习,2007,07-08。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2小题 共48分) 1.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据此可知 ( ) A.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B. 经济文化比他国发达 C.比他国更利于社会变革 D.贵族特权受到限制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下表为统计表,由此可以推论 (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周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延续 B.鲁国具备了统一各国的实力 C.南方国家间交往频度降低 D.中原因战乱丧失中心地位 3.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的一卷文书照片。,十一名叫卜天寿的学生抄写的论语郑氏注的家庭作 业。其后,该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 4.15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 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读上表,表中数据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B. 人口急剧增长对经济现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5. 1861~1911年 1912~1937年 地区 集市总 数 平均每集覆盖面积(km2) 平均每集半径(km ) 集市 总数 平均每集覆盖面积(km2) 平均每集半径(km ) 山东 3139 46.75 3.9 4253 34.50 3.3 河北 1861 75.36 4.9 2652 52.89 4.1 河南 3031 54.48 4.2 4024 41.04 3.6 山西 805 194.31 7.9 808 193.59 7.8 A. 政区面积大小决定集市数量多少 B.民国以来华北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C.山西集市贸易活跃程度远低于他省 D.外部市场对华北集市的冲击较低 6.1557~1640年间澳门与长崎几乎同时由一个偏僻小鱼村一跃而为世界有名的中转港。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这批日本人大批迁居到澳门,以至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导致这一变化的背景,主要是 ( ) A.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日本成为当时中国外贸的主要对象 A.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说明了新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C.体现了科举制对四书五经的考察 D.证实了中原文化在西北地区传播

在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心得

在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心得 在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心得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对这一素养的考查分为四个水平级别:一是(1)能够辩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2)能够理解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意义;(3)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叙述史事。二是(4)能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6)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龙去脉、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三是(7)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与空间联系;(8)能够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术语概括长时段的史事。四是(9)能够将历史和现实问题置于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10)能够选择恰当的空间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作出合理论述。 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表述和学业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是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包括每一历史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空间是指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涉及历史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二是明确历史教材上时间和空间具体内涵,注重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梳理,及时解决学生在时空概念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 教科书上对于历史时间描述大致分为隐性历史时间和显性历史时间两大类。隐性时间我通常是这样界定的,不能明确释读,需要换算的就是隐性时间。例如鸦片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商鞅、李白、王安石;康熙年间、唐玄宗初期、亚历大二世;明末清初、民国27年;唐初、明中后期;戊戌政变、庚子赔款;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这里面既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帝王年号、朝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等。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时间需要我们推算出。显性时间则是指1840、1949;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0年;19世纪60年代、21世纪等,我们可以直接释读出。 教科书上对于空间的描述分为具体地方和大致范围两类。具体地方是指秦国、唐朝、清朝、德国、美国;东、浙江、四川;开封、西安、北京、华盛顿等我们明确知道的地方。大致范围是指希腊半岛、长江流域、西域、德意志地区;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角贸易;远东、中东、欧洲、美洲;谷、盆地、平原、岛国;多地少、干旱少雨、气候湿润等;等我们大致可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 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 心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的效果。因此,面对这一教育需求,教师应从时间 观念、空间观念以及整体的时空概念,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引导学生 能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的信息,转变为直接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 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梳理,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高中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 科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历史 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形成 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高质量的历史课程的开展。 一、对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培养 1.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教师要想建立学生的时序意识,必须建立学生的时 间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清晰的时间意识,才能够准确的思考实际的历史问题、 了解时间概念,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时序的判断,使事件充分地放置到历史时空中。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和时间知识,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 灵活运用历史年表和时间轴,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面对一些学生难以梳理清楚的历史事件时,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标,进行时 间的图表或者是事件的梳理,使学生能够去直接观察到历史事件时间的顺序以及 因果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时序意识。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时,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念的核心素养,应充分的利用时间轴以及时间的图表这一学习的工具。因此, 教师应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事件时间的梳理的 学习中,教师应进行自身的示范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锻 炼自己的意识,培养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培养 1.选取合适的历史的地图。教师在高中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 学生的时空观念,应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使用技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时,应充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 标注一些图例、标题、信息表等主要的信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 空间观念。 2.充分利用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直接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直观 的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这 一课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开发的通商口岸,对比这些通商口岸 开发的影响以及特点,教师直接运用对比法,将历史的地图展示给学生,可以达 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空间概念的教学时,引导学生 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空间信息,从而进行 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处理地理信息时,将图标与文字的信 息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学 习效果。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1. 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目标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选择“时空观念”作为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具有独特的价值。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长、空间跨度之大,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未见,同时其对中国社会观念、社会结构的改变也是前所未有。围绕“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目标,整合了其他诸素养:以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分析,通过史料实证观察重要的历史细节,提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解释的水平,进而理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百年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逐步走上了统一、独立和强盛的道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2. 立足核心素养提出核心问题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形成的”。“全民族”一词已然包含了空间概念,其中有地理空间,即中国无论南北东西都成为抗战的前线,也包括人的“实践的空间”,即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阶层都成为抗战的力量;“形成”一词则包含了时间概念,对“形成”的追问实际直指历史的时间进程。同时,“全民族抗战形成”的过程复杂,体现为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步,比如齐御外侮与亡国论的喧嚣、卖国贼的出现、底层农民的无奈等现象的同时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不是简单地罗列抗战以来的重大史实,而是探究“全民族抗战”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在动态中形成的。3. 依托核心问题选择重要时空节点 从1931 年到1945 年画出一条长长的时间轴,如何突出具体时空下历史现象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一是1936 年的西安。以“共产党的牺牲与让步”为主题,分析了日本侵华的特定时空背景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党的奋斗目标进行取舍,将长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与短期目标(赶走日本侵略者)相结合,以西安为中心的国共对峙前沿的空间最终转化为国共合作的空间。二是1937 年的淞沪。以“蒋介石对淞沪会战的反思”为主题,分析了淞沪会战的失败,迫使蒋介石对抗战战略做出反思,由最初的单纯防御、执着一城一地的得失,转为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日本侵略空间的扩大最终带来了国民政府抗战部署空间的大转移。三是1941 年的四川与河北农村。以“农民的选择”为主题,分析了西部广大农村对抗战的贡献。与鸦片战争、甲

时空观念

1.(2019·广东中考)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2.(2020·原创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下列能够体现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有( C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文成公主入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19·诸城模拟)1961年董必武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四十年前”的“会上”通过的决议不包括( C ) A.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B.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核心素养题·时空观念)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魏晋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经济高度发展和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5.(2019·北京中考)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A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6.(核心素养题·时空观念)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其中“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形成于( B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7世纪中叶,日本发生了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这场改革是( A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8.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涉及地区广,卷入人口多,斗争时间长。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是( A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第一次亚非会议的召开 C.非洲独立运动高潮 D.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9.(2019·安丘模拟)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