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当下媒体多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前景的展望 (2)

在当下媒体多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前景的展望 (2)

在当下媒体多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前景的展望序论:当下,我们进入媒体多元化时代,那么,媒体多元化对文学有什么样影响?未来中国文学会发展成什么样?

正文: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教授认为:“文学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嘴巴是媒体,文学的样式就是口耳相传,于是就出现了说书艺人;当有了纸质媒体时,文学作品就可以被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于是就有了文学的经典化;而当广播成为媒体时,广播小说、广播散文也就产生了;当电影电视成了媒体,就有了影视文学。如今,网络成了一个重要的媒体,网络文学无疑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于是,网络,手机,报刊,小说,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百家争鸣,我们进入了媒体多元化时代。”综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一一媒体多元化时代。

媒体多元化对文学的内容、创作、传播、批评等方面有着丰富和积极的影响,必将是中国文学不断蓬勃发展,拥有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作家面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有了体验之后作家才会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本身又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作家经过这个曲折复杂的体验过程,终于写出“文本”了。文本可能只是一个蕴涵感情、意义和诗意的存在。接受的过程也

是曲折复杂的过程。“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中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就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

媒体多元化,是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百花齐放。传统媒体的代表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代表是网络。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当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网络媒体。

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球各地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翩然而至,网络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最初只是在聊天室、BBS站出现一些既幽默又颇富文学情趣的生动文字,随后由于众多文学网站、个人主页、电子文学刊物推波助澜,无数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像滚雪球一样,网络写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忽如一夜春风来,网路上千树万树梨花竞相盛开。

于是有了更多的目光关注网络文学,有了更多的口水浸湿网络文学,我们自然而然开始思索:网络对文学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如何更理性地认识网络和文学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借助网络的春风催开更多的文学奇葩?如何让网络文学更多地舞出人类的灵魂深髓,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而诗意地栖居?……

网络对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扩大了文学反应生活的外延;使文学创作从精英走向民间;使文学从文本形式走向电子化,从经典形式走向快餐化;使文学的传播更快捷;使文学批评大众化;网络为文学转向娱乐推波助澜。我们对待网络文学的正确立场是: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同时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

科学技术,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只有坚守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才能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它对文学内容、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批评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让我们坚守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让网络的文化苑里充满生命的活力。

网络是一条鲜活的信息巨流,它的丰富性、便捷性使世界浓缩成“地球村”,让中国的文学走向国际化,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和想象力成百上千倍地扩大,让我们的触角无限延伸,因此倍受青睐。上网就如同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了。还有人预言说,今后见了人打招呼不是问你吃饭了吗,而是问“你上网了吗?”网络,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源于生活,网络扩大了文学反映的生活内容。如:风靡文坛的长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它就是取材于年轻的网民一段凄美的网恋故事。

由于网络创作写作者身份的隐藏,写作心态的隐晦和随意,写手们放下了包袱,更加大胆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敢于倾吐传统文学中一些很少涉及的内容。如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大胆地描述“同志”情感,“同志”生活。小说还激起了更多人的勇气,写下了自己心底的故事,形成了“同志文学”。走进文学媒体多元化时代,文学更大限度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生活中存在什么,网络中就会毫无顾忌地有什么。

回顾近当代的文学创作者:鲁迅、林语堂、茅盾、巴金、徐志摩、曹禺、郭沫若、钱钟书等等。除这些大师外,还有部分层次不同的作家、文学爱好者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学的门坎太高,发

表太难,挡住了许多文学作品走进我们视线,也打击了许多屡经失败的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文学创作成了一部分人的专利。

再来看看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因为因特网的特殊性,网络文学没有门坎,没有权威、没有编辑,没有人为障碍,只要在电脑上敲击键盘,然后贴到各大BBS、文学论坛,就算发表了。传统文学作者与读者间的一切过程都被省略,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发表作品,你就可以成为“作家”,在网络的世界里,“作家”没有界限……网络写作的这种自由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追随者多,这种追随又往往是率性而快乐的,因此,文学创作从精英的权威中突围而出,真正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大众。这些追随者、喧哗者(我们不妨称之为“网人”、“网上写手”),他们呼吸着互联网文学苑清新自由的空气,成为文学的新生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目前国内的网民百分之八十七以上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也就是说,是广大的文学青年,他们顶着一个个个性化的网名,在网上倾吐着自己或稚嫩或深沉的声音,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不少新鲜的空气。

网络媒体与制作工具相对文字、纸张和笔具,在使用和表达上具有全方位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你可以想象,当你可以用包括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各种方式来表达你的心声,这比起只能用笔在纸上写画,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联想电脑照排系统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咱们可以稍作改动,重新再体会一下--“告别笔与纸,迎来电与光”!当人们真正地利用这样的

媒体与制作工具来表达自己时,真正的“网文”才诞生了。走进文学创作E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在这一点上,它和纯文本有天壤之别,它非常有利于“情境”创设;另外,在网络阅读中可以实现人机、人人平等开放的对话,如BBS留言板、论坛、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这种交互式阅读,极大限度地达成了协商、对话;网络创作还能建立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来组织各种文学作品,信息浩如海洋,这有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传统意义上文学体裁的划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界线将因此而越来越模糊,随笔或者干脆无法确切划分的一些“网络文学”将成为主导。到最后,传统的文学体裁将可能被整合缩略成一种文体,在这一文体的文本中,将会出现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甚至是超级链接这些超文本的符号,带给读者全方位、多维的阅读感受,并可以与作品本身形成互动。

在梦幻的网络世界,网民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新奇乃至愤怒的“网语”。他们将文字、数字、英语、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怪字、别字层出不穷,有的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这种“另类表达”是网虫们的通行语。它大面积地被运用到网络文学作品中,非常有生命力,甚至蔓延到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了。作家陈村则认为,在电脑上,中文表达本身存在缺憾,使用“网语”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有个性。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是“网语”的热心鼓吹者,他认为,“‘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顾晓鸣还说,“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本世纪初因广播电影和近代印刷术等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白话文,是语言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现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白话文又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

传统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借助纸质媒体走近每一位读者,有时也借助广播、电影等媒体。网络文学的传播借助网络媒体,有人也把它称之为第四媒体。这是相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传统媒体而言的。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因特网。不过,因特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因特网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

虽然网络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捷的技术载体。但是,我们从人文的视野中考辨网络和网络文学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人文动机和审美规律,更不能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审美性。正确的立场是:“放弃机械论的二分法,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同时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有科学精神有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只有坚守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才能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总之,媒体多元化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不少新鲜的空气,使得中国文学逐渐趋于大众化;使中国文学更具活力,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未来,中国文学在媒体多元化的影响下必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大众媒介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原载《国际新闻界》.1998年5月刊

(3)方舟子.《网络化的文学》.原载《中国青年报》“数字青年周刊”1999.11.8收入《新语丝文库》

(4)沈晓红.《论网络对中国文学的积极影响》.百度文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