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光学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光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耳逊用干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发现的康普顿效应,1928年发现的喇曼效应,以及当时已能从实验上获得的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它们都表明光学的发展是与量子物理紧密相关的。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都是在关于光的研究中诞生和发展的。

此后,光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致于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过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并且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产生受激辐射的技术。

爱因斯坦研究辐射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辐射继续去激发其他粒子,造成连锁反应,雪崩似地获得放大效果,最后就可得到单色性极强的辐射,即激光。1960年,梅曼用红宝石制成第一台可见光的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产生了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产生了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发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

光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由成像光学、全息术和光学信息处理组成的。这一分支最早可追溯到1873年阿贝提出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和1906年波特为之完成的实验验证;1935年泽尔尼克提出位相反衬观察法,并依此由蔡司工厂制成相衬显微镜,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8年伽柏提出的现代全息照相术的前身──波阵面再现原理,为此,伽柏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数学、电子技术和通信理论与光学结合起来,给光学引入了频谱、空间滤波、载波、线性变换及相关运算等概念,更新了经典成像光学,形成了所谓“博里叶光学”。再加上由于激光所提供的相干光和由利思及阿帕特内克斯改进了的全息术,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光学

信息处理。光纤通信就是依据这方面理论的重要成就,它为信息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崭新的技术。

在现代光学本身,由强激光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激光光谱学,包括激光喇曼光谱学、高分辨率光谱和皮秒超短脉冲,以及可调谐激光技术的出现,已使传统的光谱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深入研究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及能量转换机制的重要手段。它为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

光学的研究内容

我们通常把光学分成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量子光学。

几何光学是从几个由实验得来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研究光的传播问题的学科。它利用光线的概念、折射、反射定律来描述光在各种媒质中传播的途径,它得出的结果通常总是波动光学在某些条件下的近似或极限。

物理光学是从光的波动性出发来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学科,所以也称为波动光学。它可以比较方便的研究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以及光在各向异性的媒质中传插时所表现出的现象。

波动光学的基础就是经典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波动光学不详论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与物质结构的关系,而侧重于解释光波的表现规律。波动光学可以解释光在散射媒质和各向异性媒质中传播时现象,以及光在媒质界面附近的表现;也能解释色散现象和各种媒质中压力、温度、声场、电场和磁场对光的现象的影响。

量子光学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得到的与实际相符甚好的经验公式,他大胆地提出了与经典概念迥然不同的假设,即“组成黑体的振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一份份的分立值”。

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推广了普朗克的上述量子论,进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认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所谓光子的微粒上。在光电效应中,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电磁理论所预计的那种累积能量的时间,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力即作逸出功,余下的就变成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这种从光子的性质出发,来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即为量子光学。它的基础主要是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

光的这种既表现出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既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无可争辩地证明了:非但光有这种两重性,世界的所有物质,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和原子以及所有的宏观事物,也都有与其本身质量和速度相联系的波动的特性。

应用光学光学是由许多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分支学科组成;由于它有广泛的应用,所以还有一系列应用背景较强的分支学科也属于光学范围。例如,有关电磁辐射的物理量的测量的光度学、辐射度学;以正常平均人眼为接收器,来研究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彩色视觉,及其心理物理量的测量的色度学;以及众多的技术光学:光学系统设计及光学仪器理论,光学制造和光学测试,干涉量度学、薄膜光学、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等;还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分支,如天文光学、海洋光学、遥感光学、大气光学、生理光学及兵器光学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八年级物理全册 9.1 认识浮力练习题 (新版)沪科版

9.1《认识浮力》 一、单选题:(提示:本大题共10小题,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相信你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努力~~加油~~你是最棒的!) 1.如图所示,是游玩海底世界时,小华观察到的鱼吐出气泡上升情景.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A.浮力、压强均变小 B.浮力、压强均变大 C.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D.浮力、压强均不变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海滨游泳的人受到海水对他的浮力 B.在空中漂浮的氢气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C.将一石块扔到水中,在其下沉过程中不受浮力 D.在水中升起的木块受到浮力 3.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下列对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分析不正确的是() A.矿泉水瓶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B.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C.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浸没后,压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4.如下面图1所示,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A通过细线与圆柱形容器底部相连,容器中液面与A上表面齐平.从打开容器底部的抽液机匀速向外排液开始计时,细线中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2所示.木块密度ρ=0.5×103kg/m3,容器的底面积为200cm2,g=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液体的排出,木块受到的浮力不断减小 B.容器中的液体是酒精 C.抽液机每秒钟排出液体的质量是10g

D.第30s时,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是2cm 5.把一个正方体,保持侧面竖直地浸没在液体里的不同深度处,则() A.正方体顶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 B.正方体底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 C.正方体每个侧面所受的压力大小变 D.正方体上、下两面受的压力差不变 6.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A.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7.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施力物体是() A.地球 B.物体本身 C.盛液体的容器 D.液体 8.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A.在水中嬉戏的小鸭 B.在蓝天飞翔的老鹰 C.深海潜游的鲸鱼 D.深入河底的桥墩 9.如图所示,用细绳将一物体系在容器底部,若物体所受浮力为10N,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4N,则物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A.4N B.6N C.14N D.7N 10.有一长方体木块,分别以图甲和乙两种方式漂浮在水面上,若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F乙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二、填空题:(提示:本大题共5小题,要仔细思考,认真填写哦~~)。

八年级物理认识浮力同步练习

10.2认识浮力 一、填空题: 1、铁块的体积是200cm3,全部没入水中时,它排开水的体积是cm3,排开的水重是N,受到的浮力是N,当它一半体积没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是N。 2、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N,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为m3。 3、把质量为250g,体积是300 cm3的金属球放入水中,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 N。 4、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是3:4,密度之比为1:3,若把它们全部浸没在同样的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5、甲、乙两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均匀物体,体积之比为2:3,密度之比是1:4,则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之比是。 6、如图,一块由均匀材料制成的正方体实心物块,边长为a,密度为ρ,用一根细线将物块底面的中心与容器底面中央相连,往容器中注入某种液体,使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已知当物块静止时细线对物块竖直向下拉力的大小为F,求:物块的质量m= 物块受到的浮力F 若剪断细线后,物块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时,其露出液面的体积V=。 7、若在烧杯中放入一个小木块,再装满水,总质量为700g,木块有3/10体积露了水面若在相同的烧杯中放入这个小木块,再装满某种液体,总质量为790g,木块有2/5的体积露出液面,由此可知,烧杯的质量是g。 8、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盆清水便可鉴定一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简单的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铁球的重力G,然后将铁球浸没水中,如果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 了,即可断定铁球是实心的,否则就是空心的。(ρ铁=7.8×103kg/ ) 9、测定人体血液密度的方法是:在几支试管内分别装入密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再向每支试管内分别滴入一滴血液,若血液在某一支试管内悬浮,血液的密度就(选填“大小”“小于”或“等于”)该试管内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10、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ρ A :ρB=1:2,再将A、B 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F A:F B=8:5,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

课题: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1.同学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的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 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 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 (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 (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 (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 (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你知道吗?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尺”,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请你根据这一常识,设计一个方案,估测你的身高约多少。 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等于多少秒? 一天=24×3600 s=86400s 4.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如图。要测出他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秒的摆吗? 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次数越多越精确。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运动的描述》 1.分别以火车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 以火车车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车厢座椅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树木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以房屋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期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B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 理复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新人教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 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 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 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 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 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 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 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9.1认识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 “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 [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 (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 F浮=G-F [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的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总结]: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学生活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刚才乒乓球的两种情况。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八年级物理全册.认识浮力练习题(新版)沪科版

9.1《认识浮力》 一、单选题:(提示:本大题共10小题,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相信你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努力~~加油~~你是最棒的!) 1.如图所示,是游玩海底世界时,小华观察到的鱼吐出气泡上升情景.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A.浮力、压强均变小 B.浮力、压强均变大 C.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D.浮力、压强均不变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海滨游泳的人受到海水对他的浮力 B.在空中漂浮的氢气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C.将一石块扔到水中,在其下沉过程中不受浮力 D.在水中升起的木块受到浮力 3.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下列对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分析不正确的是() A.矿泉水瓶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B.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C.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浸没后,压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4.如下面图1所示,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A通过细线与圆柱形容器底部相连,容器中液面与A上表面齐平.从打开容器底部的抽液机匀速向外排液开始计时,细线中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2所示.木块密度ρ=0.5×103kg/m3,容器的底面积为200cm2,g=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液体的排出,木块受到的浮力不断减小 B.容器中的液体是酒精 C.抽液机每秒钟排出液体的质量是10g

D.第30s时,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是2cm 5.把一个正方体,保持侧面竖直地浸没在液体里的不同深度处,则() A.正方体顶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 B.正方体底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 C.正方体每个侧面所受的压力大小变 D.正方体上、下两面受的压力差不变 6.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 A.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7.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物体本身 C.盛液体的容器 D.液体 8.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 A.在水中嬉戏的小鸭 B.在蓝天飞翔的老鹰 C.深海潜游的鲸鱼 D.深入河底的桥墩 9.如图所示,用细绳将一物体系在容器底部,若物体所受浮力为10N,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4N,则物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A.4N B.6N C.14N D.7N 10.有一长方体木块,分别以图甲和乙两种方式漂浮在水面上,若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练习(新版)粤教沪版【含答案】

9.1 认识浮力 课前自主预习 1.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做浮力。 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也有关;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则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知识要点基础练 知识点 1 浮力 1.一块橡皮掉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它所受到的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2.下列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C)

A.浮在死海水面上的人 B.在水中上升的乒乓球 C.深入河底的桥墩 D.深海潜游的鲸鱼 知识点 2 浮力产生的原因 3.如图所示,将两端蒙上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的玻璃圆筒浸没在水中,当玻璃圆筒沿水平 方向放置时,水对玻璃圆筒两端的橡皮膜的压力F左和F右的大小关系是F左= F右(选填“>”“=”或“<”);当玻璃圆筒沿竖直方向放置时,水对玻璃圆筒两端的橡皮膜的压力F向上和F向下的大小关系是F向上> F向下(选填“>”“=”或“<”);通过以上探究可知,浮力的产生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 4.一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向下的压力分别为15 N、5 N,则其受到的浮 力的大小为(B) A.5 N B.10 N C.15 N D.20 N 知识点 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某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4 N; (2)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1 N; (3)由C、D 两图可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9.1《认识浮力》教案(1)

9.1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浮力 1、引入: 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 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 2、感受浮力 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 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学生回答。) 3、浮力的方向 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强调:竖直向上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集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____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________。长城长________。 2、长度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___________(注意有没有从0开始、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3)读书时,视线要_____刻度线,读数时读到________的__________(至少读三遍)。 即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除刻度尺外其他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 4、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 5、时间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时间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_____消除,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方法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错误_________消除。 7、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要先删除,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平均值要与题目中所给数据位数一致(四舍五入)。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两种题型: (1)告诉研究物和参照物,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研究物的运动状态。 两者位置发生改变:研究物是运动的 两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研究物是静止的 (2)告诉研究物以及运动状态,根据研究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物是运动的:选和研究物位置发生变化的。 研究物是静止的:选和研究物位置不发生变化的。 2、研究物的选择标准: (1)研究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是研究物本身。即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做参照物。 (2)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般选大地为参照物。 3、相对静止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认识浮力教案

认识浮力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师:演示实验 ①将一个皮球从空中自由释放。 ②将一个皮球放在桌面上。 根据我们学过知识,讨论在两次实验中,皮球运动状态为什么不同?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解释现象,组内交流。) 师:(引导猜想)根据这两种现象大家猜想,将皮球按入水中,皮球将会怎样运动?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生(讨论,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种研究问题方法是哪种方法? 生:类比法。 二、进行新课 师:我们把皮球浮在水面这类现象称为浮力现象,大家讨论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现象? 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鸭子在水中游泳,轮船水上航行……

师: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生(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已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浮力有方向吗?方向向哪儿? 2.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受浮力?水中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黑板一侧板书学生提的问题。)刚才这几位同学提得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大家先讨论一下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阐述理由。) 师:(板书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实验探讨。) 师(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 生:(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师:(给学生点评鼓励)(板书一切浸入液体中物体都受浮力)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能否归纳得出测量浮力的方法?将答案写在纸上。 生(思考后,将结论写在纸上。) 师:(投影多名学生写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板书F浮=G-F)这种测浮力方法是采用物理学法中哪一种? 生:等效转换法。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 (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生(积极参与造船,气氛热烈。) 师(巡回指导,找到载货最多的船与载货最少的船。) 生(学生拿着这两只小船在全班展示。) 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大家根据这两只船在水中载货的多少不同,分组讨论交流,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观察两只船的差异,分组讨论,大胆猜想,交流争论。) 师:接下来做第二个实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的过程中,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生(分组做实验,观察、体会、讨论、猜想。)

【校公开课】八年级物理 9.1认识浮力教案

认识浮力(个人教案) 一个很深的杯子,把一个乒乓球放进去,谁有办法不把杯子倒过来, 将乒乓球取出来?(用水,吹出来)想到这么多有用的法子,往瓶里倒水的时候,乒乓球就会浮起来,乒乓球为什么会浮起来? 因为有浮力,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认识浮力,请大家打开课本169页。板书:第一节认识浮力 展示:学习目标(要求我们要懂得什么是浮力,如何测量,产生的原因及应用) 那么要了解什么是浮力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浮力,拿起我们桌面上的瓶子往水中按一下,看一下有什么感觉?感觉到什么?有浮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我们在生活中能常常感觉到浮力,能否举一些例子?(热气球,轮船,纸飘在水面上)这些物体只要浸在液体或都是气体中,这个时候就会受到浮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浮力呢? 板书:什么是浮力? 刚才我们讲到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了浮力,如果是石块,我们一放手它会沉下去,沉在底部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浮力?(有)都说有,但是口说无凭,我们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想一下你怎么通过实验去验证它受到浮力?(学生回答),综合这两位同学的意见。我们可以先在空气中把物体的重力测出来,再把它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着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那么这样就可以测出石块受到的浮力。(那么我们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把物体在空气中测出它的重力,这个时候物体受到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还受到弹

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此时石块静止不动,说明这是一对平衡力,F=G,当我们把它浸入水中,物体又受到重力,拉力,(还受到浮力),有没有受到浮力呢?那么我们在这两次实验中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变化,说明物体没有受到浮力,如果它变小,就证明它浸在水中受到浮力,这就是实验的思路,非常的清楚。 这次的实验是分组实验,这一、二两大组的同学,用的是清水,这三、四两个大组的同学用的是盐水,我们探究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吗?下面我们先来会回忆一下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弹簧测力计测量之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刻度值,还要使拉力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液体、石块做这个实验,请大家在做实验时把你的数据记录下来。(8:28) 学生分组实验:请大家把数据记录学案上(12:16)。有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让大家一起看一看。(学生演示)非常好,这两位同学口齿非常清楚,表达的非常好,但有一个小毛病,拿弹簧测力计的时候没有使拉力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伸长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个数据发现物体浸在水中受到浮力。刚才他们用的是清水,用盐水的两大组的同学告诉我你测得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物体浸在盐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有变化(变小)。说明物体浸在盐水中也受到了浮力,因此说明浸在任何液体中的物体都将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那么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我们能不能证明它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11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