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着眼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基于高程数据、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等,首先分析了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所面

临的自然环境灾害,基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

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 )和历史气象水文数据和航运信息等,以

大风(浪)风险为例,进行了评估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尤其是台湾海峡

和巴士海峡附近的大风(浪)风险较高,而印度洋的风险则普遍在中等以下;夏季,阿拉

伯海大部分海域尤其是索马里东北部海域大风(浪)风险较高,其它海域的风险则多在中

等程度以下。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

略构想。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3个方向的航线:北线途经韩国、日本穿越白令海峡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再到北冰洋;南线经印尼到达澳大利亚;西线从中国沿海

港口向南,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

丁湾等海域。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其中,西线是当前需要重点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方面,西线以东盟及其成员国

为依托,可辐射带动周边及南亚地区,并延伸

至中东、东非、北非和欧洲,涵盖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主

要贸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西线也是我国石油及其他矿

产物资进口的主要通道,承担了我国海上能源进口80%以上的运输量。一旦该通道受阻或

被切断,我国的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威胁到军事活动的开展。因此,下文将主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

然而,在认识到这条航线重大战略意义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海

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热带气旋、强风、大浪、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海峡水道复杂,暗礁、浅滩众多,这些都构成船舶航行的潜在威胁;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人

文政治情况复杂。相关海域争端激烈,域外大国也竞相插手,武装冲突一触即发;海盗活

动日益猖獗,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也不断滋长;沿岸一些国家政治势力复杂,政局和

政策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文重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

1 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概况

1.1 数据与资料

本文中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含陆地高程数据、海洋地形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陆地高程地形采用SRTM30数据,由美国国家图像

和测绘局(NIMA )同美国宇航局(NASA )合作开发,精度为;海洋地形通过提取TerrainBase 数据集的海洋部分而得,该数据集由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和世界固体

地球物理学数据中心共同创建,分辨率为。本文中主要采用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包括ICOADS (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数据、近实时船舶报数据、CMA-ST 热带气旋路径集和

印度气象局新德里风暴中心整编的印度洋热带风暴数据等。

1.2 地理环境特征

将SRTM30和TerrainBase 数据进行重采样、拼接并修订后,集成到地理信息平台上,得到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底图;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航线示意图(图1)。由图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海域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复杂的地形地貌以

及狭窄的海峡水道对航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1)地形地貌复杂

南海海底地势西北高、中部和东南低。从南海周边向中央,依次分布着大陆架、岛架、大陆坡、岛坡以及深海盆地。其中,大陆架、岛架面积为168.8万km 2,占南海总面积的48.14%。大陆架沿大陆边缘和岛弧分别以不同的坡度倾向海盆中。在中央海盆和周围大陆

架之间是陡峭的大陆坡,水深变化非常剧烈。而中央海盆内,尽管大部分地区比较平坦,

但它的地形很复杂,其上矗立着数十座高度超过1 000 m

的海山以及400~1 000 m高的海丘。南海诸岛就是在海盆隆起的台阶上形成的。

印度洋的海底地貌同样错综复杂,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

洋海岭、阿拉伯-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其中,中印度洋海岭向

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印度海岭,并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除大洋中脊外,

东部尚有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东印

度洋海岭将东部海域分割为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其中,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西印度洋海域的海底地貌更为复杂,它被众多的海岭和岛屿分割,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2)海峡水道众多

南海-印度洋海域的海峡水道众多,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节点包括:马

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新加坡海峡、莫桑比克海峡、波斯湾以及亚丁湾等。这些海峡、水道构成联结东亚-中东-

欧洲-非洲的货运通道和能源通道,战略地位尤为重要。然而,这些海峡水道往往狭长拥堵,暗礁浅滩较多,水文情况也较为复杂,给航行安全造

成了一些潜在威胁。例如,马六甲海峡全长达l 080 km ,最窄处只有37 km ,水深

为25~150 m ,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容易发生淤积;水下有浅滩与沙洲,巨轮搁浅事故时有发生;而霍尔木兹海峡作为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和波斯湾

石油通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其最窄处也只有48.3 km ,最浅处水深仅为10.5 m ,并且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据测算,平均每8 min 就有一艘巨型油轮从霍尔木兹海峡通过,并且除穿梭往来的船只外,还有大量的超级油轮停靠在海峡两岸。因此,只要有

一艘油船倾覆于海峡,就可使这条海上运输线停顿一个月以上。

1.3 气候特征

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海域大多都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雨量丰沛,受季风影响

显著。主要表现为气温较高、对流活动较强、热带气旋频繁以及大风大浪较多,对航行安

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1)气温较高

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大多都位于热带,并且由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暖池的存在,

因而总体来说气温较高。其中,南海海域年平均气温

均在25℃以上,南沙群岛附近高达28℃左右。从年温差来看,南海总体上变化不大,仅为2.6℃;南沙群岛附近气温的年变化更加平缓,只有2℃左右。印度洋气温分布随纬

度变化而异,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印度洋北部的夏季气温约为25℃~27℃,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

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

(2)对流活动较强

由于大暖池强大的热容支撑,南海和印度洋区域的对流活动都十分旺盛。其中气候上

著名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主要在西印度洋地区生成、东印度洋区域发展、印尼

区域进一步发展和活跃。而热带辐合带和南海季风槽,则给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提供了充

足的动力、热力条件。强的对流活动往往伴有雷暴和雷雨大风等,对舰船电子设备安全、

电子线路防火以及航行安全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并且局地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 对防

灾减灾造成了很大挑战。

(3)热带气旋频繁

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其中,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域受热带气旋尤

为严重。南海既是热带气旋的发源地,同时还受来自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的热

带气旋的影响,每年受热带气旋

影响的次数达10次以上。其中,大约70%为来自西北太平洋,30%在南海本地生成。

每年的7-10月是南海热带气旋活跃的季节,这个时期生成的热带气旋约占全年的近80%。北印度洋热带气旋主要活跃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其中孟加拉湾又明显比阿拉伯海要多。据统计,北印度洋生成热带气旋年平均达10.3个,占全球总数的10.5%,其中达到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年平均约5.6个。每年的5月、10月和11月是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活跃期,尤以11月份为最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