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5

悬疑一:中华文明是来自西方吗?

本报记者金辉

最近,个别学者提出,四川境内的“‘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难道中华文明真的是在数千年前从遥远的西方传过来的吗?

这种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假说并非新鲜物,它只不过是中华文明“西来说”的一个新版本。有学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缺乏有力的考古方面的证据。虽然在我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尚书·虞夏书》中记载了尧、舜、禹相继为帝的情况,但是经后代学者考证,《虞夏书》中尧典、《皋陶谟》和《禹贡》并不是当时人们遗留下来的,而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即使是比较可信的《尚书·盘庚》至少也经过了周人的改动——所以尧、舜、禹及以前的黄帝时代,都只能算是古史传说时代。

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版本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包括中华文明起源于“埃及说”、“巴比伦说”、“印度说”和“中亚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提出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在1923年发表的《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安特生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

安特生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曾经非常流行。但是随着中外考古学家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年代学方面的革命性发现,“仰韶文化西来说”基本被推翻,有关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已经远远比20年代更清楚更进步了。

安特生在1943年出版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一书中,承认晚于仰韶的马厂期的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相近,在河南及甘肃仰韶时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另外的种族参加了陶器的制作,精美的彩陶以及其他陶器说明,在仰韶初期中国人就是陶器的主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中华文明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都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华文明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外来文明也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但是外来文化从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本土特色。随着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自元谋人开始的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也有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

器时代考古发现。各地文化成序列发展,自生因素一目了然,如果再要说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是毫无道理的。

悬疑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的摇篮吗?

本报记者金辉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到的教育。这种说法是不是完整地概括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全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难道真的只有一个?边疆的少数民族也是从黄河流域走出来的吗?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学者们多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描绘为中原“一枝独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等说法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观点是有历史渊源的。司马迁综合春秋、战国诸说,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表述:由于共工、欢兜、二苗、鲸有罪,“于是舜归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二苗于二危,以变西戎:哑鲸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历史观影响甚大。一直到近代仍然还有一些专家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原起源说颇占优势。“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夏商周三朝都是在中原或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果承认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或者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直到商代中华才真正进入文明时代,那么中华文明无疑就是在中原首先发生的。何况夏商周都有一个独立走向文明的历史,那时在别的地方还没有发现任何文明起源的证据。著名华裔学者何炳棣在论述中原地区在中国乃至东亚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时,把中原黄土地带比拟为‘东方(文明)的摇篮’,并把它作为其专著的名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对记者表示。

1979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发表了《碳一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七大区域,实际上提出了

多元起源的问题。l981年,已故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他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即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及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和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对中原中心论提出明确挑战。苏秉琦指出:“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各地考古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

严文明也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在一个狭小的地方,也不是在边远地区,而是首先发生在地理位置适中、环境条件也最优越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各地情况不同,文明化的过程也有所不同。它们相互作用、此消彼长,逐渐从多元走向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多元一统格局,再把周围地区也带动起来。即使由于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内部结构时有变动,甚至出现某些时期的政治分裂局面,但就文化与社会的层面来说,却仍然是多元一体的态势。这一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也是它之所以具有无穷活力和强大凝聚力,以至成为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得到连续发展的伟大文明的重要原因。

悬疑三:王国何时崛起?

本报记者杨阳

何谓国家?邦国和王国是不是一回事?国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最初形态又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了学术界近半个世纪,然而,国家形成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探索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种描述和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回答所有问题并且对所有考古材料作出合理解释。

国家是社会复杂化的集中体现。什么是国家?传统的做法是罗列一系列的国家特征,比如社会分层、强制性的设施、文字系统等。如果研究对象具备这些特

征,它就可以被贴上国家的标签。但是,很明显许多这些常用的特征要么似是而非,要么并不具有普遍性。

“我认为最早的国家是邦国,例如龙山时期的陶寺,其政治实体就是邦国。夏之前,邦国林立,但是转变为初始国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说,邦国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王国。一般说来,邦围可以没有王权或仅有萌芽状态的王权,邦国与王国的区别即在于有无主权,或者说王国使邦国中原本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王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王权是邦国中强制性的权力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后,进一步集中的体现。只有王权的出现才使权力系统真正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社会的文明化问题,换个角度也就是国家起源问题,无论是夏还是商,它们的文明都是有史前基础的。如龙山时期就已经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有暴力、有军事,可以看出大范围的文化冲突。再如,当良渚文化发展到最强势的时候,其势力范围已经达到苏北,这很有可能就是有比较大的军事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说:“公元前3500年,以黄河中游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对周围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辐射。我认为,可以把庙底沟的这种辐射看成是早期中国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时期或者是早期中国的雏形。它影响的范围相当大,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东到山东腹地,西到甘青地区,北到内蒙古,南到江汉地区,基本上包括了后来中国的核心地区,文化势力范围甚至超过了二里头文化。”

有专家指出,中原地区之所以最早进入王国形态,其机制主要是由其地理条件决定的。中原为四方会聚之地,也是诸族落邦国冲撞最激烈之地,这一方面使中原地区容易吸收四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因素,对于中原地区经济、技术、文化、宗教的快速成长和提升都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使中原成为战争和冲突最显著的地区,战争使得邦国中处于萌发状态的王权获得了发展,促进了由邦国走向王国的进程,这就是作为第一个王国亦即原生形态的王国诞生时的环境与机制。

早期国家社会一般表现为特有的都市聚落形态,其中城市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认为,如果可以通过聚落的层级来确认国

家存在的话,那么较低的层级在国家社会之前即已存在,而国家与前国家社会的区别应主要在于有无金字塔的塔尖——即城市中心或都市。

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现出来的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的特征,正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而被不断地认识。据专家估计,二里头都邑当时的人口至少在两万人以上。“人口如此高密度集中于中心聚落及近畿地区,在东亚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人口的增长是社会复杂化与国家出现的重要契机,而人口集中的程度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许宏说。

同时,陈星灿认为,应该把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跟重要资源的控制联系起来,通过考察重要资源的分布、流通路线以及与此相关的聚落形态,揭示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描述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理论的交融,抓住早期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去了解中国各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具体和普遍规律,是未来国家起源研究的必由之路。”

悬疑四:良渚:中国的庞贝?

本报记者—杨阳

距今四五干年前后,在今浙江省余杭市良渚一带曾经诞生过一个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其精美绝伦的玉器令人叹为观止。但奇怪的是,良渚文化在历经l000年的高峰之后却突然销声匿迹,最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l936年11月3日,深埋地下几千年的良渚文化才被考古专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掘,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大量乌黑发亮的陶器、丝绸碎片、雕刻精致的玉制礼器、30多万平方米的祭坛等等。而这种大规模的发掘也开了江南考古之先河。

是什么原因导致良渚文化从辉煌突然走向衰落,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认为:“宗教、土木工程和战争的巨大投入,使良渚内耗过大,终于无力支撑而走向衰落。”

首先,宗教消耗惊人。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绝大部分是礼器。工艺精湛,却只能用于宗教仪式。比如,有的玉琮在其四面各雕刻有一个人,长宽分别只有

3厘米,但是冠、眼睛、鼻子、嘴、牙齿、胳膊、手指、指甲、身子和腿等一应俱全,而且身上还刻有花纹,堪称一幅微雕作品。严文明说:“这既是高超的技术,又是高超的艺术,只有高级的技师和艺术师才能做得出这么精美的器物,这时候一定出现了细致的社会分工,否则不会生产出这样高水平的玉器。这些艺术品闪烁着文明的光芒,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宗教法器,不能用于生产,可以说没有实用价值。”

其次,土木工程庞大。如果说这些玉器已经足够令人瞠目结舌的话,那么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就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莫角山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土层厚达l0.2米,可以看见人工建筑的三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从发掘的l400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了大片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基址。

严文明进一步指出:“那些柱子洞是方形的,足有40厘米见方,估计上面一定建有很高等级的建筑。而且前两年在这里还发现了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城。在城的底部铺着一层石头,每一块都有五六十米那么宽,上面筑起黄土城墙,因为旁边都是黑色的淤泥,石头和黄土都只能从后面的山上搬下来,我们可以想见,这将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所以,良渚肯定不是一般的城,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国家的都城。”

同时,战争消耗同样不可小觑。在良渚出土的墓葬中基本上都会有钺,或石钺,或玉钺,说明这里崇尚武力而且战争频仍,几乎是人人皆兵,同时修建这么牢固的城,也是为了用于战事防御。

除了这些解释之外,还有的学者认为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突然衰落的原因之一。据了解,距今4000年前后,全国气候包括长江流域都出现了变干变凉的趋势。由于长江流域的史前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对水的要求非常苛刻,所以这次气候变化有可能使得水稻减产。同时、长江地区洪水灾害频繁,对史前人类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莫多闻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洪水灾害频繁是该地区人类社会难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时期,人口迅速膨胀,因而在平原低地上大规模开垦农田和营建聚落,许多聚落分布到海拔3米以下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海面波动和河湖水系的泥沙淤积都可

能引起水位的逐步抬升。人类对低平地区的开发同河湖水位上升的矛盾,加重了水患的危害,因而也成为引发良渚晚期出现文化衰落的另一原因。”

长期的内耗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终于使得良渚文化迅速衰落,就像曾经繁华富庶的庞贝古城一样,仿佛一夜之间,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只留给我们无限的惆怅。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判断推理题高分答题技巧

判断推理题高分答题技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判断推理题高分答题技巧》的内容,具体内容:公务员考试作为公安院校学生竞争岗位的一个平台,已经引起学生及社会的足够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一,通读教材,夯实基础。判断推理模块... 公务员考试作为公安院校学生竞争岗位的一个平台,已经引起学生及社会的足够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通读教材,夯实基础。判断推理模块,尤其是演绎推理模块,是广大考生比较头疼的部分,坦白的讲,这其中所考察的有些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广大学员在备考的初始阶段首先要通读教材,了解考试的大体内容并掌握一定的做题方法。在基础备考阶段,透彻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题型,对精选习题加以强化练习,巩固复习效果,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第二,认真研究真题,提高做题能力。研究近几年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真题,有利于进一一步把握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的试题特点和规律,抓住考试重点,进行有针对的复习。比如说图形推理除了常规题型的考查,还出现了新题型等。真题是一切趋势变化的源泉,掌握了真题就掌握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脉。 第三,细化模块,专项练习。对判断推理的四大模块进行针对复习,有利于查找自己的弱点,专攻死穴,达到优点更优,漏洞补上,齐头并进。

:重点突破,提升能力 通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大部分考生做题的准确率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模拟成绩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学员对知识点只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一般的掌握,但是针对某些难度较大、或者是没有透彻掌握的知识点依然束手无策。这就要求考生通过专项系列教材和试卷系列当中的全真模拟卷来攻克自己的短板。根据自己基础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缩小复习范围,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对考试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不擅长的知识点的复习上。特别是熟练掌握做题的技巧,在保证做题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答题的速度。 :反复练习,全面提升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是由专项组合的一个整体,在这个阶段,考生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考试,要化零为整。 首先,在这个阶段,考生要全面进入做题能力训练的阶段,要严格按照考试的模式进行反复的训练,知识的掌握是一方面,但做题确实另一方面,能把自己学会的知识通过题目展示出来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考生要反复练习,全面提高做题能力,这是考生不仅做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还可以选择性的接触一些地方省市考试真题,通过真题练习考生可以积累临场经验,感受考试气氛,掌握做题节奏,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在做题的同时要注意梳理知识点。考生要将个人以前做过的题再仔细看一遍,找出错误原因和改进方法,记忆下来,避免以后再犯。另一方面是将之前复习中学习过的知识点、题型、方法技巧等,进行一次集中

行测图形形式数字推理知识点储备

行测图形形式数字推理知识点储备 一、考情分析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是在数列形式数字推理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新题型。其变化情况相对有限,难度略低于数列形式数字推理。它主要考查图形中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 二、基本概念 (一)表格形式数字推理 表格形式数字推理的题干是一个表格。表格的显著特点是被分成了几行、几列,其中的数字推理规律也是关于每行或每列几个数字的运算关系或表格中数字表现出的整体规律。 1.行间规律 行间运算规律是指每行两个数字简单运算得到第三个数。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1)每行前两个数运算得到第三个数;(2)每行后两个数运算得到第一个数;(3)每行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运算得到中间数字。 2.列间规律 列间运算规律是指每列两个数字简单运算得到第三个数。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 3.整体规律 整体运算规律是指表格中的数字按某种方式排列可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列。主要有下面四种形式: (二)圆圈形式数字推理 圆圈形式数字推理的题干通常是几个带有数字的圆圈,圆圈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将一个圆圈分成了上、下、左、右4部分,其中的数字推理规律通常是将这4个数字分为两组,然后每组经过一种运算,最后得到相同的

结果。且在题干几个图形中,这种数字的分组和运算方式都是相同的。第二种,将一个圆圈分成5个部分,四周4个数字、中心1个数字,其中的数字推理规律通常是四周4个数字通过某种运算得到中心数字。且在题干几个图形中,这种运算方式是相同的。带中心数字的圆圈中,数字在运算过程中,通常也要进行分组,这是两种圆圈形式数字推理之间的联系。 (三)三角形式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的题干是几个带数字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各有一个数字(后面的叙述中称为顶角数字、左底角数字、右底角数字),此外还有一个中心数字。这和带中心数字的圆圈形式数字推理很类似。其中的数字推理规律是三个角上的数字运算得到中心数字。和带中心数字的圆圈形式数字推理相比,由于少一个数字,变化的方式就少了很多,难度相对较低。 三、例题精讲

幼儿园教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大班优质社会常识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简单说下这两大发明。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发明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121)年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发明地点洛阳)。 二、活字印刷: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宗仁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2018年行测图形推理技巧(最全38技巧)

图形推理解题技巧 一、关于封闭性 有些图形无法从常规来想,比如我们面对阴阳八卦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 要尽可能的从封闭性上来考虑了。 二、关于曲直性 对于曲直性的考察,想法就更加的特殊,没有经过训练的话,很难会往那个方向去想。 做题目的时候,曲直性有这样的一个约定:有曲即为曲,全直才为直 三、关于“有几个组成部分”的题目 有些题目,咋看起来非常的怪异,在辅导的过程中,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 有汉字出现的时候,要么数笔画,要么找相同的部分,但这仅仅适用于全部图片都是汉字的情形。而在汉字与图形混杂的题目中,我们就要考虑有几个组成部分这样的话题了 这是一个隐藏了九宫格的平移图形推理题 图形推理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几乎所有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都要涉及到对图形推理的考查。由于图形推理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文化公平的考试,更多体现的是考查考生的观察、抽象、推理能力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真题,可以发现,图形推理虽然有很大变化,但本质仍然是对图形的数量、位置以及样式的考查。下文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通过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为考生梳理图形推理的解题技巧以及备考策略。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判断推理题中图形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数量类 若一组图形中每幅图的组成较为凌乱,但局部显示有一定的数量变化。对于有这样特点的图形,通常从数量的角度来进行解题。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命题趋势的分析发现,数量类图形推理考查的角度虽然很多,但重点仍然集中在点、线、角、面、素。 (二)位置类 对于位置类图形推理题,一般来说,一组图形中元素个数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局部元素位置有变化,这时从位置的角度

四大发明介绍演讲稿 赞四大发明演讲稿

四大发明介绍演讲稿赞四大发明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四大发明,那四大发明指什么呢?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我就先说说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那我们再来说说造纸术的改进人蔡伦吧!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

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说完造纸术我们再来说说火药,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接着我们再谈谈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判别方位的简单仪器,又称指北针。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接着再说说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好了,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赞四大发明演讲稿 今天,我来到了厦门科技馆体验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 开始,有一位漂亮的工作人员姐姐给了我一张既奇怪又难看的纸张,她让我先把黑色墨水抹在一个正方形的木板上,她说:"你要反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专家指点图形推理高分技巧

图形推理高分技巧 一、图形推理知识储备 图形推理是推理问题的一种,考查的是考生抽象推理的能力。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由于图形推理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较少受知识和文化的影响,较少运用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是测试应试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需要引入外部不必要的信息,仅仅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推理方法得出结论,所以我们称之为“文化公平”测 验。图形推理与数字推理一样,要求考生从已经给图形数列中,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推导符合规律的图形。从给出的图形中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二、考点分析 图形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在国家历年公务员考试中,考察图形推理能力的具体形式不外乎以下六种:图形类比推理,图形序列推理,图形坐标推理,图形平面组成和图形空间。这里面新增加的是平面图形的空间还原类题型,后来又出现了图形坐标推理和图形重组等两部分新题型,对考生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前应加强练习,掌握其中的规律。11 年这部分内容变化比较大,题量有所减少,图形推理这部分减少了5 道题,全部为图形坐标推理。 三、题型分析 图形推理题中,每道题包含两套图形,这两套图形具有某种相似性,但也存在某种差异。第一套图形包括三个图形,第二套图形包括两个图形和一个问号。在这两套图形之外还有供选择的四个图形。请你认真观察两套图形的相似性,然后从四个备选图形中选出一个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正确答案不仅应使两套图形表现出应有的一致性或最大的相似性,而且应使第二套图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四、解题技巧 通过对图形推理这一部分知识的研究和对历年考试题目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以前4 大解题技巧。

数字推理题型的7种类型28种形式

数字推理题型的7种类型28种形式

数字推理题型的7种类型28种形式 数字推理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一个有某种规律的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使之符合数列的排列规律。其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推理,题目中全部是数字,没有文字可供应试者理解题意,真实地考查了应试者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种情形----等差数列:是指相邻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的一组数。1、等差数列的常规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 d ,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n为自然数)。 [例1]1,3,5,7,9,() A.7 B.8 C.11 D.13 [解析]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排列方式:其特征是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从该题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相邻两个数字的差均为2,所以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1。故选C。 2、二级等差数列。是指等差数列的变式,相邻

两项之差之间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往往构成等差数列. [例2] 2, 5, 10, 17, 26, ( ), 50 A.35 B.33 C.37 D.36 [解析] 相邻两位数之差分别为3, 5, 7, 9, 是一个差值为2的等差数列,所以括号内的数与26的差值应为11,即括号内的数为26+11=37.故选C。 3、分子分母的等差数列。是指一组分数中,分子或分母、分子和分母分别呈现等差数列的规律性。 [例3] 2/3,3/4,4/5,5/6,6/7,()A、8/9 B、9/10 C、9/11 D、7/8 [解析] 数列分母依次为3,4,5,6,7;分子依次为2,3,4,5,6,故括号应为7/8。故选D。 4、混合等差数列。是指一组数中,相邻的奇数项与相邻的偶数项呈现等差数列。 [例4] 1,3,3,5,7,9,13,15,,(),()。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大班优质社会常识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简单说下这两大发明。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发明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121)年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发明地点洛阳)。 二、活字印刷: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宗仁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孩子们对纸张的感兴趣是非比寻常的,可以组织大班的孩子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我知道的纸 活动形式:集中活动 活动准备:蜡光纸、图画纸、宣纸、报纸、面巾纸、毛边纸、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行测图形推理技巧总结

行测图形推理技巧总结 在行测备考中,应该按照一定的思路来总结概括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晰,杂而不乱。比如图形推理部分的学习,可以将知识构建出一个框架,将所作试题自动归类。每个试题都能囊括到其中一种类型,针对每个类型的试题都能找到对应的答题技巧。若不清楚可以总结,可以询问。 公务员考试资讯中心行测频道将图形推理的四大类试题的技巧就总结如下: 图形推理思路 1. 规律推理类:图形组成元素混乱,数量上变化一幅图给出性质,多幅图给出规律。 主要在:1 数量;2位置、角度;3样式上变化。 数量类型包括:点线角面素 A. 将图形化为数字【点线角面素】,整体不行为位置到局部。 B. 确定数字,进而确定规律:增加、减少、恒定、对称、奇偶、乱序等等。 C. 别忘记一笔画 规律:乱è数è点线角面素 2. 位置规律推理类:各图元素组成基本相同,位置上发生变化。 主要是平移、旋转、翻转。 旋转和翻转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改变时针的方向,做题时用箭头表示方向。

【旋转和翻转,将题目抽象为时针方向】 规律:同è位è平旋翻 3. 样式规律推理类:各图组成元素相似,图形部分元素实质性残缺。 主要分为两类:样式不变的是遍历;样式变化的有求同、求异、相加、相减 A. 先看样式遍历,再看加减同异 B. 相似求同样式 规律:似è样è遍历;加减同异 4. 空间重构类:包括平面组成重构;折叠图形重构。 单面特征:1.数个数;2.有无特殊面、元素是否相同、时针方向先数个数,后数时针。 折叠特征:1.相对面的正视图,有且仅有一个面。 2.相邻面是否有公共面。 3.先数个数,再数时针。 4.利用特殊面的性质确定空间位置。 规律总结: 乱è数è点线角面素 同è位è平旋翻 似è样è遍历;加减同异 è【组成混乱】è【数量变化】è【点线角面素】 è【整体局部思想】

公务员考试十大数字推理规律详解

公务员考试十大数字推理规律详解 (2009-6-11 上午 07:55:46) 备考规律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7,11,15,( ) A 19 B 20 C 22 D 25 【答案】A选项 【广州新东方戴斌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5+4=19,第四项应该是19,即答案为A。 (一)等差数列的变形一: 【例题】7,11,16,22,( ) A.28 B.29 C.32 D.33 【答案】B选项 【广州新东方戴斌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种等差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7,则第五个数为22+7=29。即答案为B选项。 (二)等差数列的变形二: 【例题】7,11,13,14,( ) A.15 B.14.5 C.16 D.17 【答案】B选项 【广州新东方戴斌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等比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2;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1。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 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2,1,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0.5,则第五个数为14+0.5=14.5。即答案为B选项。 (三)等差数列的变形三: 【例题】7,11,6,12,( ) A.5 B.4 C.16 D.15 【答案】A选项 【广州新东方戴斌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 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历史(人教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亚非四大 文明古国的标志。 3、情感目标:认识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 热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名称,从而导出本节课所要讲的专题并板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百度)https://www.doczj.com/doc/3b10542539.html,/it/u=158888954,1446892206&fm=0&gp=0.jpg 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二、知识整合。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读书找答案,完成下列问题: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 (1)造纸术发明前书写材料的演变:商代书写在______和______上,商周时期的金文书写在 ________上,战国时期用毛笔书写在_______ 和_______上。 (2)西汉早期发明的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_______改进造纸术制造了植 物纤维纸,后人叫做“________纸”。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__________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品,唐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___________的发明,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3)北宋时,____________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特点是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 。.________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_____________-年。 3、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完整版)行测图形推理技巧之三大解题方法技巧

行测图形推理技巧之三大解题方法技巧 图形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必考题型,是建立在分析图形构成、合理提取图形中所存储信息的基础上的综合性思维过程。面对形状各异的图形众多考生都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入手,教育专家在此将对图形推理中三大方法技巧——特征分析法、位置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结合真题进行详解,帮助考生摆脱图形推理“瓶颈”。 一、特征分析法 教育专家认为,特征分析法是从题干的典型图形、构成图形的典型元素出发,大致确定图形推理规律存在的范围,再结合其他图形及选项猜证图形推理规律的分析方法。通常分为特征图形分析和特征元素分析。 (一) 特征图形分析法 【例题1】

解析:此题答案为C。题干给出的都是一些线条明了的简单图形,观察可知,这组图形的共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都有封闭区域;二是图形都具有对称性。 题干图形的封闭区域数依次为1、2、1、1、2,数量上不具有规律性;再来看图形的对称性,依次为具有水平对称轴、竖直对称轴、水平和竖直对称轴、水平和竖直对称轴、竖直对称轴,可以发现这种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应该选择有水平对称轴的图形,正确答案为C。 (二) 特征元素分析法 【例题2】题干图形重新组合将得到选项中的哪个图形?

解析:此题答案为A。解决片块组合的问题时,经常利用题干中有特征元素的片块图形确定答案。此题中第一个图的左上角与第四个图的右下角就具有明显的特征,对比四个选项,只有A项的图形和这一特征相符合,确定答案为A。 二、位置分析法 【例题1】

解析:此题答案为A。题干图形的构成相同,只是箭头的位置不同,需要对比分析箭头位置变化的规律。从第一个图形开始,短箭头每次逆时针旋转60°,长箭头每次顺时针旋转120°,由此可确定问号处图形箭头的位置,答案为A。 【例题2】 解析:此题答案为C。题干及选项给出的图形组成元素大小形状都相同,只是位置不同,首先锁定移动、旋转和翻转考点。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图形构成元素间的这种转换方式。对于九宫格图形推理,先从每行来找寻规律,看第一行图形发现:第一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且“眼睛”翻转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且“嘴巴”翻转得到第三个图形。验证其他行,发现也符合此

公务员考试之数字推理类(解题规律总结)

公务员考试之数字推理类(解题规律总结) 本文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数量关系测验类 (一)、考点分析 (二)、解题技巧及规律总结 (三)、题型分析 二、数学题快速获得答案方法之-----十字相乘法 一、数量关系测验类 (一)、考点分析 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测验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从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角度来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的双重性质。在速度方面,要求考生反应灵活活,思维敏捷;在难度方面,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或原理都不超过小学与初中水平,甚至多数是小学水平。如果时间充足,获得正确答案是不成问题的。但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要求考生答题既快又准,这样,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可见,该测验难点并不在于数字与计算上,而在于对规律与方法的发现和把握上,它实际测查的是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 1.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4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在解答数字推理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点:一是反应要快;二是掌握恰当的方法和规律。一般而言,先考察前面相邻的两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在关脑中假设出一种符合这个数字关系的规律,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应用到下一个数字与

前一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得到验证,就说明假设的规律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直接推出答案;如果假设被否定,就马上改变思路,提出另一种数量规律的假设。另外,有时从后往前推,或者“中间开花”向两边推也是较为有效的。 两个数列规律有时交替排列在一列数字中,是数字推理测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只有当你把这一列数字判断为单数项与双数项交替排列在一起时,才算找到了正确解答这道题的方向,你的成功就已经是80%了。 由此可见,即使一些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排列数列,只要我们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来说,将相邻的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相乘或相除之后,它们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复合而成的。只要掌握它们的排列规律,善于开动脑筋,就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需要说明一点: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即需综合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规律。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再返回来解答难题。这样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容易题目的得分率,而且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有时一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无法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此时,与其“卡”死在这里,不如抛开这道题先做别的题。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有新的解题思路,从而有助于解答这些少量的难题。 在做这些难题时,有一个基本思路:“尝试错误”。很多数字推理题不太可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答案,而是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找到正确的规律。 2.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题主要考查解决四则运算等基本数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并判断所计算的结果与答案各选项中哪一项相同,则该选项即为正确答案,并在答卷纸上将相应题号下面的选项字母涂黑。 数学运算的试题一般比较简短,其知识内容和原理多限于小学数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尽管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因为测验有时间限制,需要考生算得既快又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