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

9.【加试题】(20xx浙江文综,13,4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本题考查甲骨文及史学研究方法.从题干材料可知,文献材料同样真实可信,A错;某些历史记载也是比较客观的,B错;多项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通过考古也可形成定论,C错;D符合题意.

10.【加试题】(20xx浙江文综,15,4分)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 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佐证历史,但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考证,故D项表述最为科学.李白的诗同样可以用来佐证历史,故认为“其诗不足为信”过于武断,A项表述不尽合理.我们并不能因为历史人物著名与否而认定其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故B项表述不合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中国早已有之,并不是外国学者开创的,故C项中“耳目一新”表述错误.

17.【加试题】(20xx课标Ⅱ,24,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文献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述过于绝对.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C 项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

18.(20xx四川文综,11,4分)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中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题干材料“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与态度,故本题选D.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高考历史新史观试题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解析版)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 (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 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2020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题型2加试第27~30题——高难度选择题学案(考试专用)

题型2 加试第27~30题——高难度选择题 [四年考情统计] 年份27题28题29题30题 2018·4近代报刊舆论宣传 中国近代 电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古希腊遗迹 位置 2017·1 1 阎立本家族 近代传媒 的发展 法国建立欧洲联邦的尝试 古希腊罗马 雕塑 2017·4晚清官员考查欧洲 国际联盟 的作用雅典卫城与古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文化遗 迹时序 2016·1 0 洋务运动 民报与革 命思潮 一战与巴尔干局势 二战与爱因 斯坦 [规律总结] (1)第27、28题命题范围多出自近代社会生活单元;第29、30题多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2)这些题目一般综合性较大、思维强度较高,是选择题中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例1 (2018·4月浙江选考,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颓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答案 A

[抓题眼] “20世纪初叶”“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是关键信息,出自邹容的《革命军》。A项符合。 [找错点] “二次革命”因宋教仁案而起,与题干内容不符。材料与“亚洲觉醒”不相关,也不能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例2 (2018·4月浙江选考,28)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找错点] “西洋影戏”不同于“戏剧电影”。 例3 (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29)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三、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注意史论结合。2 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例7 (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理论指导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 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6 生态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生态史观 【概念内涵】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主要内容】 (1)从纵向看: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从横向看,: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 温室效应、森林资源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与评估:专题六 社会热点热点七 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

热点七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实整理和历史解释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2. (2013·珠海质检)托克维尔在写《旧制度与大革命》时说:“为了帮助理解下文,有必要对法国以外情况作此概述……谁要是只研究和考查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托克维尔强调( ) A. 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B. 注重史实材料的可靠性 C. 法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D. 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3.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4. (2013·四川卷)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 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 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 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5. (2013·高考全国Ⅱ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二、非选择题 6.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 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 【真题回顾】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六热点七 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

热点七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 【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史学研究类试题作为一种新的题目类型,在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广东高考试卷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如2009年“东汉组、宋代组、晚清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2010年“国际邮件资费”题,2011年第16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第38题考查纪传体记载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历史的含义。2012年“商代牛耕”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第39题考查学生从词语和概念的变化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013年第39题考查不同时期人们对洋务运动的描述、看法和评价以及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因此,掌握一定的史学知识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加强对此类试题的针对性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素材1:邹樱:高考历史广东卷能力考查研究 渗透历史学的理念,关注史学方法的能力考查更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能力立意有助于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更能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钟启泉)历史探究就是模仿历史学家的工作技巧认识历史的过程。 素材2:黄牧航:全国各地命题视野下的广东历史高考试题 在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上,广东也是开全国之先河——不单尝试从主观题当中去命题,同时也尝试从选择题当中去命题;不单考查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如阶级分析法),同时也考查现代史学的研究方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学等):不单关注高校层面的史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2009年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进行设问,2011年则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进行设问。 素材3:张俊海:近四年广东高考历史材料题规律研究初探 纵观20102013四年的广东历史高考材料题,可以隐约发现命题有以下思路与规律: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

1.2011·合肥模拟某杂志举办“十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的评选活动,意大利以第一名当选.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当选的理由有() ①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其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 ③起源于此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世界 ④古代罗马创造了现代的“西方文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D【解析】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于该地;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古代罗马文化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不能理解为创造现代西方文明. 2.2011·温州五校联考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汇期”.促使这一“文化融汇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2.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西学东渐的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末”的时间、“中西文化融汇期”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种交往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此后的殖民扩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3.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日不落帝国”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在近代最早可以用来形容哪一国家() A.西班牙B.葡萄牙 C.英国D.美国 3.A【解析】15世纪—16世纪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与葡萄牙,早期是西班牙获得殖民霸权,英西战争后,西班牙战败,逐渐退出这一舞台,因此,A项正确. 4.2011·洛阳统考下图的阴影部分反映了17世纪时某国的殖民地分布情况.据此判断该国()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

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训练话题专练1

话题专练1高考命题中的多元史观 一、选择题 1.2013年是十月革命爆发96周年,苏联解体22周年。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 这种观点是()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 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A.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 4.有人在采访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③ 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⑤B.②⑤ C.②③⑤D.②④⑤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

巧用高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最新教育资料

巧用高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历史复习课究竟该怎么教才更有用率?这可以说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常我们的做法就是炒旧饭,也就是把书本的知识点再从头梳理一遍。众所周知,这种复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复习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应该活用高考历年试题,以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我们都知道,高考试题是学科专家、权威教授深思熟虑、精巧构思编制出来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结合高考历史试题来进行复习,但往往是就事论事,因此笔者觉得这方面挖掘得还不够。 具体来说,该怎么巧用高考试题以提高复习的有用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渗透多元史观,拓展主干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用新史学观来解读和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发掘历史问题新的内涵。 如今年25题从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中折射出新史学中社会史观;而40题从贴近现实生活的“红绿灯”入手,考查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变迁带来的影响,体现了新史学中的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41题既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考查了中西文明碰撞冲突,又考查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兼顾考查学生在“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能力,体现研究角度的多元化。 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复习效率,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认识。比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新史观,让学生能够运用新史观初步分析认识教材中严重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这些新史观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用训练,但是要注意避免试题过深、过难。 二、注重基础,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高考试题,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例外。虽然考查的主干知识我们都知道,但要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历史试

高考历史二轮提优 专题六 社会热点七 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导学案

高考历史二轮提优专题六社会热点七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导学 案 【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史学研究类试题作为一种新的题目类型,在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广东高考试卷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如2009年“东汉组、宋代组、晚清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2010年“国际邮件资费”题,2011年第16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第38题考查纪传体记载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历史的含义。2012年“商代牛耕”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第39题考查学生从词语和概念的变化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013年第39题考查不同时期人们对洋务运动的描述、看法和评价以及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因此,掌握一定的史学知识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加强对此类试题的针对性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素材1:邹樱:高考历史广东卷能力考查研究 渗透历史学的理念,关注史学方法的能力考查更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能力立意有助于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更能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钟启泉)历史探究就是模仿历史学家的工作技巧认识历史的过程。 素材2:黄牧航:全国各地命题视野下的广东历史高考试题 在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上,广东也是开全国之先河——不单尝试从主观题当中去命题,同时也尝试从选择题当中去命题;不单考查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如阶级分析法),同时也考查现代史学的研究方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学等):不单关注高校层面的史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2009年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进行设问,2011年则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进行设问。 素材3:张俊海:近四年广东高考历史材料题规律研究初探 纵观20102013四年的广东历史高考材料题,可以隐约发现命题有以下思路与规律: 1. 以社会史观为指导,以社会群体活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来反映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从社会角度以小见大来揭示历史宏大主题。如2010年第38题和2012年第38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宋代市民生活与商业发展、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巨变等内容。引导考生从下而上地思考历史,树立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历史洞察力。 2. 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思路来命制题目,体现整体史观的思维。比如2010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 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 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 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 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 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 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它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5、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