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花生教学案例

落花生教学案例

落花生教学案例
落花生教学案例

落花生教学案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落花生》教学案例

一、背景知识

1、《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生活中的启示”为学习主题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二、案例描述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的处理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关键语句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所以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设计了本课的教案,让学生根据教案的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和展示。

《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做人的道理。

教案的设计我抓住了三点要求:一、基础知识。重点是教材中的易读错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三、抓住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道理。

教学方式上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最可贵可贵在哪儿

生:花生的品格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师: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还讲了什么道理

生:还讲了做人的道理

师: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生: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作者是怎样理解做人的道理的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花生那样。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在备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来引导学生对做人道理的进一步理解。】

师:比较下面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第一个句子中有"只",第二个句子中没有"只"。

师:有“只”和没有“只”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一个句子有“只”是说不能只讲体面,而没有一点儿的实际用途。

生:第二个句子没有“只”好像是说,不仅要做对别人有实际帮助的人,而且一点体面也不应该讲。

师:我们应该讲体面吗

生:应该讲,比如:学校要求学生要衣着整洁,讲卫生,不允许化妆、戴首饰,穿奇装异服,不允许上课穿拖鞋。这些都是体面的要求。

师:对呀,如果老师上课不穿的体面些,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做人应该讲体面,讲体面是对他人的尊重。讲体面没有错,但不能只讲体面,而不考虑实际的作用。

【课文中有一句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对立起来,是不是做花生好,做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好呢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做人的道理,在教案中我还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师:同学们想一想做桃子、石榴、苹果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什么

生:既有用,又有好看的外表,当然好。

生:我们都爱美。

师:好看的外表就像人的什么

生:像人们善于表现自己,善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师:那父亲怎么没去赞美桃子、石榴、苹果呢

师:那是因为文中作者仅仅是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从外表方面进行比较,如能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有好看的外表、又有用,当然更好,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内心美,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普通、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对他人有用。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借物喻人的方法,也知道教师具有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品质。

生:我懂得了无论外表美不美,关键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例如清洁工就是这样的人。

生:我知道了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应该默默奉献。例如邮递员他们就是无论刮风下雨,准时把报纸、信送到我们的手中,我很感动。

生:学完《落花生》一课,我想对落花生说虽然你外表不美丽,但你对人类有用,就像默默奉献的医生、解放军战士……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通过这样一遍一遍的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2、以生为本,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

3、抓住重点,感悟情感

本文中作者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的不同,使学生正确、充分、深刻的理解了课文中做人的道理。然后通过讨论、质疑“做桃子、石榴、苹果好不好?”这一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4、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

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邮递员、解放军战士、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落花生》文本解读新视角

从父亲到母亲 ——《落花生》文本解读新视角 方德佺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这都曾出现过,堪称经典文本。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被编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其它三篇课文一起共同承担“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的表达。在同组课文所选取的生活素材中,钓鲈鱼、办时装展和养珍珠鸟与小学生的生活总的说来都有比较隔膜的感觉,而花生作为一种普通的食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都不陌生,对它都有亲密接触的感觉。 课文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思花生等多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议花生。在作为重点写的议“花生的好处”的过程中,父亲是拿桃子、石榴、苹果来与花生进行对比。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结果有人就此提出桃子、石榴、苹果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实用价值,对课文的主题进行质疑。于是就出现了多元解读,有人认为做人不仅可以像花生一样朴实,还可以像苹果一样时尚等等。看上去这是时代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怎样做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观点,但这种解读恰恰与传统解读一脉相承,是仅仅着眼于文字表面的理解造成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父亲的说法“矮矮地长在地上”“要等拔起来才知道”,确定花生的品质,并由此去理解父亲从花生引出议论话题的用意所在,即讲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但父亲在将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与桃子、石榴、苹果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进行对比时,也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对比,并没有往深处说,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不明确,此其一。其二,从花生的好处(花生的品质)到做人的道理之间,好像太直接了,缺少过渡而比较生硬;结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种现象当然也可以对接上另一种做人的道理。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我们太重视父亲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母亲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实课文中种花生、尝花生是略写的内容,但在这些内容中,母亲是绝对的主角。 先从种花生看。“你们那么爱吃花生”,说明过去家里常买花生吃,母亲才得出这样的看法。后园有“半亩空地”之大,从侧面说明这个县令之家虽然说是清贫的,可比普通人家来说还是富足的,毕竟花生是买得起的。但母亲却提出了利用空地来种花生,并领着孩子们干起来,这是说母亲的想法与众不同。课文虽然只有“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8个字,但开垦一块面积达半亩(300多平方米)之大的荒地并最终收获花生,其间是要付出许多劳动和汗水的,这里孩子们仅仅算得上帮手,最辛劳的无疑还是母亲。 再从尝花生看。花生收获了,按说可以煮上一锅让孩子们好好吃上一回解解馋。可母亲不是这样简单地让孩子们尝鲜,而是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并“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由此可见,母亲对于尝花生不只是做了大量的安排,简直就是一次精心的策划了。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议花生。家里其他人的表现都非常积极,每个人都说得有理有据,特别是父亲和“我”的对话,成了文章的主题所在;而母亲只是“也点点头”,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很随意的动作。 我们把这种特定场合下的简单动作,与前面种花生、尝花生中母亲的所作所

五年级语文上册15课《落花生》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5课《落花生》教学案例 榆中县白堡学校杨贵奎 一、课文背景知识铺垫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5页15课《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落花生》这篇课文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课程理念中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

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作者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请在以下题目中选取两个进行论述。(每道题50分,600字以内,多选无效) 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到:“求也退,故进制,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 问题:上面的论述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对现在的教学又有哪些启示 2.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李明同学又在东张西望,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我大声喝道:“李明,你在干什么?”他的脸涨红了,随即说:“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讲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3.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教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话语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的成功之处。

《落花生》公开课教案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浅显,但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读熟课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示PPT,出示落花生图,导入,并简介:花生又名“落花生”(板书),因为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学生读题)。 3、引出作者,质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

地山。他的笔名就叫“落华生”,在古文中“华”同“花”。他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笔名呢?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二、检查预习 1.PPT出示生字词语。指两生读词,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第二行“吩咐、尝尝、便宜、石榴”四词中的轻声。再指导学生写易写错的字。 2.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空、种”等多音字。 (2)理解“居然”,并造句。 三、重点感悟 1.抓重点。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寥寥几笔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收。) 下面看看除了这两件事,课文还写了哪几件事儿?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再汇报。(尝花生,板书:尝。)课文中那里是写尝花生的?(课文最后一句话)还写了哪件事?(议花生,板书:议。)种、收、尝都是几句话,而议花生用了10多个自然段,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议花生是课文重点)看来,我们今后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怎么样?(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不是重点的内容写得简略,板书:详写、略写) 2.学重点。 (1)学生默读第3-15自然段,思考: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2)读后质疑。次要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并引导学生提出重点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引导学生靠自己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T友情提示: 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a.围绕问题读第10自然段,把自己的想法简要批注在旁边。 b.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4)反馈学习情况:

小学五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case of "Peanu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

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落花生教学设计参赛获奖作品

《落花生》教学设计 金太阳学校:袁璐璐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方案: 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体味情感,并能在合作与探究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题目】:《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六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难点: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积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朗读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课堂上教师只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结合图片投影、音视频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引导,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教学反思。 本人认为在激发学生思想感情与语文训练的相结合即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把握应该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应加强书面表达训练。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改进措施: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

《落花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落花生教学案例

落花生教学案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落花生》教学案例 一、背景知识 1、《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生活中的启示”为学习主题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二、案例描述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的处理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关键语句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所以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设计了本课的教案,让学生根据教案的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和展示。 《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做人的道理。 教案的设计我抓住了三点要求:一、基础知识。重点是教材中的易读错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三、抓住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道理。 教学方式上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最可贵可贵在哪儿

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1.结合初中数学案例片段分析运用讲授教学基本功的原则。 答:【案例展现】 《同类项》教学片段 师: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 ,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 ,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生 1:为了熊猫的安全。 生 2:为了便于管理员的管理。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物都需要分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分类的例子吗? 生 3: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 生 4:各科的学习材料我都是分类保存的。 …… 师:在生活中大家养成的分类的习惯都是非常棒的!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大屏幕展示, 10a和 20a, 2b2和 6b2, -9xy和 5xy, 5a2b和 -13a2b。)它们两两归为同类,大家思考它们被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所含字母相同,指数相同。 师:很好,但是我们并不把 5a2b和 -13ab2归为一类。你看,它们的字母和指数也都一样。你再观察观察,大屏幕上的分类,到底还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马上补充):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师:非常好!(大屏幕展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师 (略作停顿,请学生默记之后,补充 ):我还要请大家记住,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师:请你利用你的火眼金睛判断(大屏幕展示)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案例评析】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讲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从动物园里动物的分类到学生自己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切入,为讲授同类项的定义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介绍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一直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提问,使讲述与思考融为一体,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注意联系生活,使学生准确地发现同类项的特征。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最后教师明确了同类项的定义,并且补充了所有的常数项也是同类项。教师在这节课上很好地发挥了讲述与讲授基本功,上课没有直接讲述内容,而是精心设计导入,恰当运用自己的语言,使

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篇一: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落花生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落花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三、总结深化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课件的运用,深化了课文情感目标的落实。 篇二:落花生教学设计参赛获奖作品 《落花生》教学设计 金太阳学校:袁璐璐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过程方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品味,在探讨交流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教学案例

2.《落花生》 通过预读课文,课前书面提出问题,教师简单反馈问题。 生大声读资料袋内容。 师:谁来说说,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取这么一个笔名? 生: 因为在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教育他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样把自己最有用的一面展现出来,于是许地山就给自己取名叫落华生。师板书:落华生 师:表扬大家听得很认真,我们今天是个大课堂,你看她的声音很响亮,其他同学也都非常注意倾听。 师:她讲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名字跟父亲略有关,而且这个“华”就同---- 生齐接:花。 师:许地山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叫---- 师板书:落花生 生:《落花生》。齐读课题 师: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课件出示关于许地山的介绍 生自读 师:读一读这个资料袋的内容,自己读。 师:是啊,落华生写了一篇散文叫《落花生》,很多同学提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落花生”? 师:其实“落花生”就是花生,“落花生”就是花生,这个“落”在这里没有特别的含义,落生就是花生(课件出示关于“落花生”的解释)。因花生落花入土,而生落花生,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师:这么质朴深远的一篇散文,大家想不想学? 生:想 师:大家快速地读一读,出声地朗读全文,然后静静地浏览一遍。这么一来就读了两遍:出声读一遍,快速地安静地浏览一遍。想一想这篇文章跟我们以前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一些秘密? 生自读课文 师:来说说你的发现,请你读,响亮。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大部分都采用了语言表达。 师:语言表达?是不是你指的大部分都是用谁跟谁说话的形式?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他用了一个语言表达,其实讲的就是这篇课文以写对话为主。而且写的是一家人的对话。把你的发现写上,继续发现。板书:对话 生:我发现落花生这篇课文写法很巧妙。它先用一件事情拓展到一个美好的情节,再利用父亲的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谁说学生不能当老师,给她掌声。 师:她就是一个小老师。我要考考你,注意倾听她的发言了吗?她说到一个关键性的,是通过----?板书:叙事 生:一件事 师:发现了吗?他不是一篇状物散文,而是一个叙事性作品,了不起的发现。还有吗?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不都是写得很具体的,是有详有略的 师:待会儿(问生名字),我还要请你对这个发现做进一步的补充,因为我发现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还有吗?板书:详略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从对话中体现出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是的 生:我还发现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师:这不是总分,这个王老师要说明。刚刚有个男孩在朗读课文后跟我有一个简短的交流,他告诉我每一段都写得非常的短,用一个词概括,她的语言非常简练。板书:简练师:才初读课文我们就发现了这么多,继续发现。既然说她是一个叙事性作品,整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一部分写得最具体?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抓住课堂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落花生优秀教案.

《落花生》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学生可能会猜测: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 《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 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 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 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 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 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 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 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所以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 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设计这堂课时,把 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 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 全文思想感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 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思考主要是写哪件事? 课文中他们是怎么议论花生的?找出他们对花生的议论,看 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由此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 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这样使得本节课教 学条理清晰,利落,主次分明。 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

我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积极倡导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 这是本人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后, 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分段,这个环 节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后面学生 的阅读时间不够充分。 2、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 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 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 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 而没有实际用处。备课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在教学中 却没有引导好,使得后面问学生喜欢当什么的时候学生都选 择了当花生,虽然后来及时补充了,但终归是一个遗憾。 3、教学中总怕时间不够,所以感觉有些赶,学生没有 充分的阅读时间,没有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