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2 第四章 第1讲

2015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2 第四章 第1讲

2015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2 第四章 第1讲
2015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2 第四章 第1讲

第1讲 工业的区位选择

微专题一 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工人)等。

2.选址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特别提醒 1.并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都小。大多数工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小,但部分资源密集型工业(如采掘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制糖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2.电子制造工业不同于电子装配工业。

集成电路等电子制造工业,技术要求高,属技术导向型工业;而电子装配等工业,生产耗用劳动量大,技术要求并不高,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3.劳动者的素质不仅仅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

劳动者的素质除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外,还包括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1)评价某工业区位布局是否合理。评价判读某工业区位布局是否合理,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需考虑环境、社会因素等。例如,自来水厂,要求水源清洁,应布局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区,需要高技术人才,应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在某地建厂,总要考虑当地的有利条件,或有丰富的资源,或劳动力廉价,或交通便利,或市场广阔,或科技发达等。当然也有限制性因素,比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在山区交通不便等。 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

如图a 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则其主导因素是技术。图b 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

工资投入,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图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市场,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

①在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②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

在确定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要结合具体工业地区进行分析,如:

①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

②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而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原料导向型。

③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④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属于市场导向型。

考向一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2题。

1.由上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2.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答案 1.C 2.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图,并理解图中承载的信息。第1题,图中显示,该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工资水平升高,剩余劳动力减少。T0时工资水平低,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很低,工业企业主要是初加工类型,类型不多。T1~T2期间工资水平明显升高,说明新产业代替旧产业,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T2后产业升级基本完成,但未显示出衰退迹象。第2题,甲类产业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工资一直较低,说明属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该更早被淘汰;由于甲类产业所能支付的工资较低,应该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相对于甲类产业,乙类产业工资水平高,属于较高层次的产业,其产品附加值较高,进入本区域的时间相对较晚。

(2013·四川文综)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3.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棉花纺织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D.大豆加工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该图为北半球亚热带某地,气候只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据图可知,降水为冬雨型,确定为地中海气候。适合种植葡萄、柑橘、花卉等。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解析(1)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可从交通、原料、市场、资金、能源等方面分析回答,而上述方面在图文材料中都有体现,关键是通过认真分析材料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2)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而甲地位于内陆干旱沙漠区,因而水源缺乏、劳动力不足、工业基础差等成为限制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3)赞同或反对都要言之有理,主要从两地的人口多少、经济活动程度和环境保护措施强弱等方面对比分析。

考向二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2013·北京文综)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下图,回答下题。

5.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D.降低运输成本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饮用瓶装水厂”的工业类型及图中比例尺的使用(确定工厂与市场距离)。饮用瓶装水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不需要高科技人才,故B、C两项错误;根据图例可以看出,它的布局原则是靠近消费地,故A项错误,正确的选项是D。6.(2014·四川文综)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渔产品加工业所属导向型工业的类型,并分析在M海域沿岸国家发展该工业的区位优势。

答案原料导向型。临M海域世界优良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或工资水平低);邻近欧洲,渔业加工产品消费市场广阔;西濒大西洋,海运交通方便。

解析本题以北大西洋(局部)及附近地区图为背景材料,图中M是加那利寒流,N是北大西洋暖流。渔产品加工业的原料易腐烂变质,应该建在原料地。对于加工工业的区位优势可从原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等方面加以说明。

7.(2014·重庆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读图,填出A、B表示的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

答案A:资源;B:知识(技术)。

解析A是在19世纪发现矿产之后发展起来的能源化学工业,因此主导因素是资源;B时期的工业为高科技产业,因此主导因素是知识(技术)。

微专题二工业区位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交通和科技的发展→

2.环境因素

3.其他因素

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

特别提醒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人类文明的体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

(2)不利影响

①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方面会产生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②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

2.典型案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原因

3.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其区位选择亦有所差异。

(3)考虑污染类型

行风向垂直的郊区

已知最小风频的,则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城市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城市河流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钢铁厂、火电厂

考向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

(2013·浙江文综)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

识,完成1~2题。

1.下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 .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 .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 .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劳动力成本比重较高的工业易出现“用工荒”,判读三角坐标图可知,④工业的劳动力成本最高,出现“用工荒”的可能性最大。第2题,“用工荒”的出现,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失去了廉价劳动力优势,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比重,优先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B 项正确;“用工荒”反映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该阶段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劳动力吸引力较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用工减少,A 项错误;“用工荒”的原因之一是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就业的中西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所以短时间内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数量减少,“用工荒”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C 项后半句错误;“用工

荒”促进东部地区投入更多资金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生产总值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持

续提高,D项错误,B项正确。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下图为“工业区位要素的空间分布图”。据图回答1~2题。

1.布局在①地的工业部门可能是()

A.电子装配厂B.制糖厂

C.炼铝厂D.精密仪表厂

2.某服装集团拟在此投资建厂,最理想的布局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①地的优势区位为技术,适于技术导向型工业部门布局。第2题,服装集团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可充分发挥③地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生产费用最低的方案就是企业生产布局的最优方案。生产费用包括原材料取得费、生产加工费和产品销售费三部分,其中原料取得费和产品销售费受运费影响。下图为“某企业运输费与生产区位的关系图”,图中RM为原料地,T为交通中转地,M为消费市场。读图回答3~4题。

3.仅从运费对生产区位的影响来考虑,该企业应布局在()

A.RM

B.M

C.T

D.RM与M中间任意一处

4.下列工业与上题中企业布局相似的是()

A.鞍山钢铁工业B.“硅谷”电子工业

C.三峡水电站D.镇海石化工业

答案 3.C 4.D

解析第3题,根据成本最低的原则,企业应该布局在总运费最低的地点。第4题,浙江镇

海地处海运与铁路运输的中转地,以海运取得原料,用铁路运送产品,总运费最低,符合上题中企业布局。

假设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1.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每吨煤炭、铁矿石和钢材的运费相同,乙地为钢铁消费市场,下图中数值表示两地距离(单位:千米)。读图,回答5~6题。

5.只考虑运输费用,钢铁厂最适合建在()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6.上题中布局的钢铁厂属于()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D.动力导向型

答案 5.A 6.B

解析第5题,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1.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因此钢铁厂应接近铁矿产地。第6题,该钢铁厂的布局接近原料产地。

下图是“三类工业投入结构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图中乙类工业投入相符的是()

A.内蒙古乳制品业B.北京汽车制造业

C.杭州建毛纺织厂D.长江三角洲建核电站

8.20世纪末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投入结构转变的进程是()

A.甲→乙B.乙→丙

C.甲→丙D.甲→乙→丙

答案7.A8.C

解析第7题,根据工业投入构成判断,甲、乙、丙分别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工业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第8题,20世纪末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向技术导向型工业升级转变。

[能力提升练]

九江石化总厂,是江西省唯一一家集炼油、化肥、化工为一体的大型石化企业,原油主要来自山东胜利油田及海外进口,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柴油主要供应江西省内,厂址选择充分考虑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图是“九江市区位略图”。读图,回答9~10题。

9.根据相关信息判断,九江石化总厂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0.在江西境内建设该炼油厂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B.交通C.技术D.市场

答案9.B10.D

解析第9题,石化厂水污染、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应该布局在河流下游、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乙地符合要求。第10题,江西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是江西建设炼油厂的主导因素。

(2013·海南地理)巴西东南部S州甘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甘蔗主要用来生产燃料乙醇。该州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燃料乙醇厂。随着国内外对燃料乙醇需求的增加,该州和巴西中南部地区更多的土地被开发为甘蔗田。据此完成11~12题。

11.燃料乙醇厂相对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力D.方便产品运输

12.燃料乙醇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巴西()

①碳排放量增加②能源消费结构改变③热带草原面积减少④蔗糖消费量下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11.A12.B

解析第11题,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原料、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等。利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需要大量的甘蔗。S州甘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燃料乙醇厂集中在S州布局的主导因素是S州的原料丰富。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第12题,根据题意:“该州和巴西中南部地区更多的土地被开发为甘蔗田”,巴西中南部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燃料乙醇的大量使用对甘蔗的需求量增大,导致热带草原的面积减少;大量使用燃料乙醇,使以常规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改变。乙醇燃烧过程中仍释放二氧化碳,但是燃烧效率的差异,将有可能导致碳排放量的减少。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企业总是布局在有利润空间的地方,这一原理通过空间成本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下图示意“某类企业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O代表市中心)。据此回答13~14题。

13.当成本曲线由1变为2后,仍停留在AE区域的企业()

A.因离市场近,开始盈利

B.因政策扶持,开始盈利

C.因地租上涨,出现亏损

D.因交通不便,出现亏损

14.该类企业的最佳区位是()

A.A点B.E点C.D点D.F点

答案13.C14.C

解析第13题,当成本曲线由1变为2后,仍停留在AE区域的企业因为成本高于收入,所以出现亏损,由于距离市中心较近,不可能是交通不便,只能是地租上涨。第14题,该类企业的最佳区位是利润最高的位置,所以是D点。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湖南打造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2)试分析我国某著名汽车企业总部从A城迁至B城的原因。

(3)分析C城的主导工业部门。仅从工业类型看,该地还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什么?

答案(1)有色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邻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2)B城地处长江中游,位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又有京广、汉丹等铁路线通过,具有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同时该地科技力量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协作配套条件好。

(3)水电。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解析第(1)题,联系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可知,湖南省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运、铁路等交通都比较便利;邻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比较广阔。第(2)题,分析B城与A 城相比的区位优势。第(3)题,C城附近水电站规模大,且附近的矿产资源丰富,由此可推测该市的工业部门。

16.下图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分布示意图”,该公司最近从海南石碌购进一批优质铁矿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市没有铁矿,能源也十分匮乏,却在此布局大型钢铁厂,分析其区位优势。

(2)从图中可看出宝山钢铁公司根据产品之间的相关性将各工厂集聚在一起,分析这种工业活动空间集聚的原因。

(3)写出石碌铁矿石畅销的原因。

(4)写出在一般情况下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并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答案(1)市场广阔;海运便利,廉价;科技水平高;水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历史悠久。

(2)共用基础设施,降低能耗和交通费用,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益。

(3)石碌铁矿石品位高,海运便利。

(4)废水、废气和废渣。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

解析第(1)题,从市场、交通、技术、水源和工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通过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加强工业间空间、生产和信息联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3)题,结合石碌铁矿石品质说明。第(4)题,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要结合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并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浅谈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

浅谈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袁冬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复习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维教学,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研究高考题,分析相应的应对策略,要更新复习理念,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益。简单说就是: 依纲务本、全面复习、狠抓基础、培养能力; 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分类推出、抓弱补缺; 启发诱导、精讲多练、知识建构、勤考勤练; 严谨、和谐、规范、高效。 二、时间及内容的安排: 1、按教研室下发的计划为准,结合本校实际,一轮在2月底3月初完成。 2、材料以一本资料为依托,同时编制符合学情的教案。 3、每专题进行一次专题过关测验。 4、每周可以进行一次小考卷训练。 5、内容安排:由于复习时间很紧,因此对复习的三轮策略调整为两轮,其中一轮不变,时间适当顺延,一轮中体现二轮的专题思想,二三轮合并更侧重考前模拟训练,同时复习内容不再以课本单元为序安排,而是在充分分析考纲、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照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学科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复习内容。 三、复习目标 重视基础,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一遍;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知识点。一轮复习保证懂、会、准。 1、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1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2精讲精练,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2、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3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4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3、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 四、具体措施 (一)、落实“六到位” 1、要讲到位,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梳理,形成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专题过后学生头脑中要清晰。要讲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横向推广,纵向延伸。讲出题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 2.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化 工 厂公 路河 流 及 流 向D A B C 居 民 区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原因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石油厂 D.食品厂 8.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9.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10.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11.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 件是 A.科技力量强 B.环境优美 C.军事订货多 D.高速交通方便 12.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港口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口的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13.“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①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②新厂址交通更便捷③“硅谷”的土地被使用殆尽④“硅谷”的劳动力价格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D.非物质联系 15.“第三意大利”分布在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16~17题。 1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若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下图中哪一点最适宜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届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臭氧B.水汽C.氧气D.固体杂质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云层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 3.关于热力环流叙述,错误的是:() A.地区间的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根本原因 B.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成 C.同一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4.关于对流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低纬地区对流层的厚度比高纬度地区的大 B.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的厚度比冬季的大 C.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 D.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是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6℃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层大气有一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一般将2000——3000km的高空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 C.平流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高空飞行D.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大,到30千米以上气温上升缓慢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回答6~7题。 6.从辐射量上看,甲大于乙的原因是( ) A.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B.丁对甲有补充作用 C.甲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乙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7.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8、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 D.②④⑤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自主学习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类型: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1)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环境要素分类、生产类型分类、地理空间分类等。 (2)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供给能力,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3)略。 活动2.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过大,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画图略。 活动3. (1)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 2.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 作用和对地面起 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形式: 、 、 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强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4.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写出上图各环节名称: A ; B ; C D ; E 。其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 是 ,有霜的夜晚D (大、小)。 5.热力环流是由于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他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完成下面热力环流图并标出高低压。 6.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同一水平面上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叫 。其特点是 等压线,从 指向 ①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应于等压线 。 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③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 。 7.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 。 8.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上界地面

(1)写出图中数字和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并在相应位置标出风向。(2)其中有利于降水的气压带是和,风带是。 9.由于随季节南北移动,导致了风带和气压带也呈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向移,冬季移;就全球而言,冬季向纬移,夏季向(高或低)纬移。 10.①赤道地区,常年受控制,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南北回归线到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③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控制,,形成气候;④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控制,终年湿润,气温适中,形成气候。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讲课稿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 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 3、环境因素 (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 (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 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 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 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形成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 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 (2)效益 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②形成了跨国企业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 (2)现代化的通信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 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 (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 (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 (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 (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 2、区位条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知识结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气压带和风带气 压 带 风 带 的 分 布 及 移 动 规 律 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及风带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移动规律 北移?夏季 南移?冬季 北半球 北半球气压中心及 季风环流 1月份气压 中心及冬季风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切断了南移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风:亚欧大陆→太平洋和大西洋 7月份气压 中心及夏季风 亚欧大陆:印度低压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切断了北移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欧大陆 季风环流 东亚 冬季风:西北季风 夏季风: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冬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图示 热力环流及 等压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 热力环流及 等温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温大小:) 温压关系 近地面高温→大气上升→ 近地面热低压 对应高空热高压 近地面低温→大气下沉→ 近地面冷高压 对应高空冷低压 风压关系:水平面上风总是:高压?低压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向关系:凸向相反 同一水平面等压面与等温面凸向关系 近地面:凸向相反 高空:凸向相同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 海陆风:夏天(白天)海风,冬天(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郊热力环流 近地面:郊区→城市 高空:城市→郊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二章知识结构 2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思路

新一轮高三复习已经拉开帷幕,怎样进行复习,如何给高三地理复习进行定位,是摆在所有高三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依据课标,狠抓基础。 新高考的命题依据将不再是现有的教材,是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因此在复习中应首先抓住课标,看课程标准是如何要求的,有哪些基本知识要求、基本能力要求等等,必须将课标的要求耳熟能详并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和知识。 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宇宙观、人口观等),这些基础的复习必须以教材为载体,以现有的教材并结合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为抓手,将课标的要求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把课标要求的各种知识、能力,通过强化教材的复习,使学生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例如:通过对教材中的图表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文字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联系各种社会和自然热点设置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但都必须是教材和课标的基本要求。 以前我就说过,自从恢复地理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开教材的,可以说“知识在教材里,能力在教材里,所有的高考题目都在教材里”,那么现在我要说,以后的高考知识在课标的要求下,能力也在课标的要求下,高考题一定也脱离不开课标的要求。只有依据课标,狠抓教材基础,才能立于高考的不败之地。 我们都知道,在一轮复习中地理基础很重要,主要是抓基础,但是如何抓基础,有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讲基础,基础重要,就讲一边,基础很重要,就再讲一边,总是认为讲的遍数越多,基础抓的就越牢固,其实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殊不知,能力绝对不是讲出来的,知识也绝对不是教师讲会的,你讲的遍数多也只是说明老师掌握的好,也没有转变为学生的东西,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做题时仍然不会。 我去过潍坊的昌乐二中,一位老师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他说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悟出来的。因此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作为老师要尽量少讲,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学生的疑惑点、讲教材中的难点、讲高考中的重点,而这些只有让学生看了、思考了、做了、说了,教师才能知道到底哪里是学生的难点、哪里是学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四章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04.1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 “阿尔及利亚Ghout绿洲农业系统”被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沙丘下的“地下河”和遮荫环境是绿洲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地农民在沙丘中挖出深达10-12米的大坑种植枣椰树,枣椰树可生长至30米高,当地农民在枣椰树下种植果树、蔬菜、药材及矮树和灌木等,逐渐形成了一片多层结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Ghout绿洲农业系统最可能位于阿尔及利亚的 A. 南部 B. 西部 C. 北部 D. 东部 2、当地农民在沙丘中深挖大坑的主要原因是 A. 削减太阳的照射 B. 获得肥沃的土壤 C. 地下水埋藏较深 D. 增强地面辐射 3、当地农民在枣椰树下种植作物的好处是枣椰树下的 A.蒸发小 B. 温差大 C. 温度高 D. 土质好 时装是具有鲜明时尚感的服装,其特点是变化迅速、极富流行性和周期性.洛杉矶时尚街区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专区,街区内集聚了众多的时装企业,集时装设计、销售等于一体.这些时装企业一般不直接加工时装,而是将加工环节转给分包企业,生产灵活、产品款多量少,价格相宜.据此完成下题.

4.时装企业在洛杉矶时尚街区集聚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 B. 原材料 C. 市场 D. 劳动力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5.一般情况下,河流R() A. 只有春汛 B. 只有夏汛 C. 只有秋汛 D. 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6.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 水电站 B. 油田 C. 天然气田 D. 煤矿 7.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人均耕地面积大 C. 交通发达 D. 水热条件好 8.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 消费市场 C. 廉价劳动力 D. 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2小时内可到达京津冀80%的区域,于2017年8月完工。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势将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标杆,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的首选承接地。据此回答下题。 9.与北京相比,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选址河北固安的优势条件是( ) A. 交通通达度高 B. 市场辐射面广 C. 品牌效应强 D. 土地成本低 10.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至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会(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2016--2017学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

2016--2017学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 一、情况分析: 1.教师情况:我校东西校区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的共五位老师,均有带高三的工作经历,责任心强,整体师资力量较强。 2.学生情况:本届东西高三文科有重点班,普通班,学生间成绩差别比较大,低差面较广,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解题能力不够理想。 二、备考依据: 初.高中10本地理教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历年《地理学科考试大纲》参考资料《三维设计》 三、工作目标: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课标.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课标,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课标,把握重点。 3、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4、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都要对近五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做到集体备课常态化,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第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最好能记录下来形成课后随笔。在反思中求进步。 (4)精选、精练、精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

气压带和风带气 压 带 风 带 的 分 布 及 移 动 规 律 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及风带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移动规律 北移?夏季 南移?冬季 北半球 北半球气压中心及 季风环流 1月份气压 中心及冬季风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切断了南移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风:亚欧大陆→太平洋和大西洋 7月份气压 中心及夏季风 亚欧大陆:印度低压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切断了北移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欧大陆 季风环流 东亚 冬季风:西北季风 夏季风: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冬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图示 热力环流及 等压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 热力环流及 等温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温大小:) 温压关系 近地面高温→大气上升→ 近地面热低压 对应高空热高压 近地面低温→大气下沉→ 近地面冷高压 对应高空冷低压 风压关系:水平面上风总是:高压?低压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向关系:凸向相反 同一水平面等压面与等温面凸向关系 近地面:凸向相反 高空:凸向相同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 海陆风:夏天(白天)海风,冬天(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郊热力环流 近地面:郊区→城市 高空:城市→郊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二章知识结构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