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复习提要

汉语史复习提要

汉语史复习提要
汉语史复习提要

汉语史复习提要

第一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

一、历代学者研究汉语的三个阶段:语义阶段(从汉初到魏晋)、语音阶段(从南北朝到明末)、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到现在)。

二、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三、语音方面的代表作:(一)韵书:陆法言《切韵》、陈彭年等《广韵》、丁度等《集韵》、周德清《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二)韵图:《通志·七音略》、《韵镜》、《切韵指掌图》。

四、全面发展阶段的代表作:(一)字典:《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籑诂》;(二)说文学: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三)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四)章黄学派(章炳麟、黄侃);(五)古音学(陈第、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六)古文字学(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七)语法学:马建忠《马氏文通》。

第二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比较法:早在16世纪,欧洲的传教士、商人、探险者等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W.琼斯博士提出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上述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后来通过比较语法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法是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语言学成爲一门科学,就是从历史比较法开始的。

第三节汉语史的根据

一、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研究上古音,要利用《诗经》、《楚辞》、两周金文和石刻以及其他散文中有韵的部分;研究汉魏语音,要利用汉魏时期的诗歌辞赋;研究唐宋语音,除韵书、韵图外,还要利用唐诗宋词和变文俗曲;研究近代语音,要利用元明戏曲;研究商代语言要利用甲骨卜辞;研究西周语言要利用西周金文;研究春秋战国语言要利用《易》、《书》、《诗》、《礼》、《春秋左传》、《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管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国语》、《战国策》、《楚辞》等;研究秦汉语言要利用《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以及汉乐府等;研究中古、近代汉语要利用《世说新语》、《齐民要术》、唐代变文俗曲、宋人语録、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小说。此外研究汉语史还要注意利用佛、道文献。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一)关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汉《小尔雅》、魏张揖《广雅》、宋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朱谋?《骈雅》、方以智《通雅》)、《方言》类(华学诚《扬雄方言汇校集注》、明李实《蜀语》、清张慎言《蜀

方言》、杭世骏《续方言》、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録》、郝懿行《证俗文》)、《释名》类(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等,古书注疏、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二)关于字形字义研究的,有《说文》、《玉篇》等;(三)关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

三、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汉语中的外语借词和外语中的汉语借词。如汉语里的古奉母,现代日语吴音(根据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区不同,日本汉字的音读分爲吴音[六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汉音[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唐音[宋以后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都读[b],古微母日语吴音都读[m],可以旁证钱大昕“古无轻脣音”的说法。“印度”是唐人译名,唐以前译作“身毒”或“天竺”,“竺”(知母)和“毒”、“度”(定母)音近,可证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四、现代汉语方言:汉语史上有过的很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大都可以得到印证。如现代厦门话“方、飞、夫、分”等字声母念[p],正是上古没有轻脣音的证明;厦门话“知、张、诛、猪”等字声母念[t],正是上古没有舌上音的证明。

第四节汉语史的分期

一、汉语史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一)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1.语音上,没有轻脣音和舌上音;声调分舒(平声、上声)、促(长入、短入)两大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爲主。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

(二)中古期,公元4到12世纪,即六朝唐宋时期:1.语音上,轻脣音和舌上音産生;平、上、去、入四声形成,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爲去声。2.词汇上,复音词大量增加;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由于对外交流和佛教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借词和有关新词。

3.语法上,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産生;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他”産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

(三)近代期,公元13到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元代书面语言里出现了不少蒙语借词;鸦片战争以后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系统进一步完善;结构助词“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四)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

一、汉语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态和句法两个大方面。

二、世界上的语言有三大类型:1.孤立型:汉语、越南语等,其主要特征有两个:

①实词通常不带语法标志,如汉语单词“信”不分单复数,可指一封信或几封信;

②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来表明,如“我写信”不能改爲“我信写”或“信写我”。

2.屈折型: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等,其特征是词形的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3.粘着型:蒙古语、日语、土耳其语等,其特征是一个词根前面,尤其是后面有一串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每个词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词缀同词缀间在语音上界限分明,不融合在一起。

三、汉语的形态变化:1.上古汉语以单音词爲主,其曲折作用发生在声母(叠韵)或韵母(双声)部分。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名词和形容词转化爲动词、动词转化爲名词、内动转化爲外动、一般动词转化爲致动词,转化出来的词读去声。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由于转化后的意义大多变爲去声,所以古人所谓“读破”,也就是大多读爲去声。3.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第六节名词的发展

一、名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

二、词头“阿”最早出现在西汉(可能来自上古的“伊”),大量使用在东汉以后,主要有五种情况:1.置于人名、字或小名、小字前,如阿瞒、阿斗、阿蒙;

2.置于亲属或亲戚名称前,如阿爹、阿爷、阿叔、阿妹;

3.置于一般名词前,如阿郎(男主人)、阿上(僧人敬称)、阿秃(僧人鄙称)、阿媛(美女);

4.置于代词前,如阿谁、阿侬、阿你、阿堵(这个);

5.置于数词前,表排行,如阿六、阿三等。名词词头“阿”在六朝以及唐代应用相当普遍,宋元以后北方话逐渐不用,吴、粤等南方方言一直保存着(如鲁迅小说中的“红眼睛阿义”、“蓝皮阿五”)。

三、词头“老”産生于唐代,是由形容词虚化而来。主要有五种情况:1.置于称谓前,如老兄、老姊、老哥、老弟、老婆(本指年老的妇人,称妻子爲“老婆”是宋以后的事,如宋吴自牧《梦梁録·夜市》:时运来时,买田庄,取老婆)、老公(《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箇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箇小老公);2.置于姓或名前,如老元、老包、老孙、老可、老坡等;3.置于排行前,如老二、老六等;4.置于动物名前,如老鳖、老鸦、老乌、老虎、老鼠;5.置于事物名前,如老拳、老春(酒名)。

四、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爲词尾:1.“儿子”的“子”;2.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3.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虎子、龙子);4.指鸟卵(鸡子、凤子);

5.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6.指圆形的小东西(黑子)。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词尾化的迹象,中古期词尾“子”逐渐普遍应用起来。

五、有三种“儿”字不应该认爲词尾:1.凡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的;2.表示下等人(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偷儿);3.表示鸟兽虫类的初生者。词尾“儿”是从唐代纔开始産生的。

六、词尾“头”汉代已经出现,六朝普遍应用。

七、五四以后新兴的名词词尾有“品”、“性”、“度”等。

第七节量词的发展

一、单位词(量词)有两种:名量词(事物量词)、动量词(行爲量词)。

二、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有三种方法:1.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量词;2.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不用量词;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量词。

三、殷墟卜辞中有度量衡量词,没有天然量词。卜辞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在数词后面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

四、天然单位的量词在先秦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

五、在量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五种情况:1.应用范围扩大:个(个、箇)、只、条、张;2.应用范围缩小:枚;3.应用范围转移:盏;4.新兴:顶、挂;5.消失:株、章。

六、在先秦时代,数量词位置一般在名词后面,它们的关系不够密切;汉代以后,数量词位置一般移到名词前面,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渐渐成爲一种语法范畴。

七、量词作名词词尾(如船只、车辆、官员)起源于宋元时代。

八、动量词産生于汉代,如“遍”(刘向《说苑·敬慎》: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注引鱼豢《魏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合”(《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通”(《说苑·正谏》: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下”(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太傅汝南陈蕃仲举,去光禄勋,还到临颍巨陵亭,从者击亭卒数下)。比较广泛的运用在魏晋以后。

九、动量词发展出来以后,动量词和名量词有一个区别:名量词一般在名词前面,动量词一般在动词后面。

第八节数词的发展

一、上古“两”和“二”没有共同点,“两”最初是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成爲同义词,但“两”和“二”的用途并不完全相等:1.量词前不能用“二”;2.零数和序数不能用“两”。

二、“双”和“两”的分别:1.“两”字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不一定用来表示天然成双的东西;2.“双”不是纯粹数词,而是带形容词性质。

三、上古的“复”等于现代的“再”,而上古的“再”等于现代的“两次”。在唐代,“再”由“两次”的意义转到“第二次”的意义,于是和“复”的意义接近,但还不像现代汉语的“再”能当“又一次”讲。到了后来,“再”就和“复”混用了。图示如下:

再(两次)上古→再(第二次)唐代→再(又一次)近代

四、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上古汉语里,十是整数,十以下是零数,“十”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要加上介词“有”或“又”。现代的零数是指零位,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是近代纔産生的。

五、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参”)、“十”(“什”)、“百”,有时也说“几分之几”,这是今天分数称谓的来源。“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古代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

六、在上古时期,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序数前不用“第”字。“第”本作“弟”,是“次第”、“次序”(名)和“排位次”(动)的意思。“第”用爲序数的词头始于汉代。

第九节人称代词的发展

一、上古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纯粹指人,双声)

第二人称:汝(女)、尔、若、乃、而、戎(纯粹指人,双声)

第三人称:其、之、厥(兼指事物,叠韵)

二、“予”和“余”只是在写法上有分别,它们自古就是同音词。

三、从殷商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春秋战国以后,“朕”渐用于主格,“乃”(而)仍以用于领格爲常。

四、“吾”和“我”的分别:“吾”用于主格和领格,“我”用于主格和宾格。

五、“汝”和“若”没有什麽分别。“汝”和“尔”也看不出分别。

六、“其”用于领格,“之”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上古有一个“彼”字可用于主格,但“彼”的指示性很重,并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

七、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朕”、“余(予)”、“台”、“卬”只用于单数;“我”、“吾”、“尔”、“汝”(女)、“其”(厥)、“之”兼用于单复数。

八、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有两件重要的事实:1.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其”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2.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势,即“伊”、“渠”、“他”。“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到第五世纪。“渠”字始见于《三国志》,是从“其”字变来的。“伊”、“渠”在六朝、唐代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遂很少见。“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你”是从“尔”来的(尔→尒→伱→你)。

九、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字的産生。形尾“们”的産生大约在十到十一世纪之间。在书面语言上,“们”最初写作“懑”(满),后来写作“瞒”、“门”、“们”。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

十二、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爲“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十、现代汉语受西洋语法影响,人称代词的形态在书面语言里发生两种重大变化:

1.“他”字分化爲“他”、“她”、“它”;

2.“它们”的应用。

十四、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分爲五类:1.自称称名;2.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3.称人以美德,自称以不德;4.以地代人,作爲尊称;5.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

十一、现代北京话里有“您”和“怹”,是另一类型的礼貌式。“您”在宋元史料里并不表示尊称,而是“你们”的合音。“怹”也应该是“他们”的合音。

第十节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发展

指示代词

一、指示代词“之”作定语,是近指,等于现代的“这”。指示代词“其”也作定语,是特指,略等于现代汉语的“那种”、“那个”。

二、指示代词“若”以用于近指爲常,“尔”则以用于远指爲常。“若”、“尔”有共同来源,但语法作用有一点不同:“若”不能用作宾语及谓语,“尔”则可以。

三、上古指示代词“此”、“斯”、“是”都是近指。“此”和“斯”的分别最初可能是由于方言的不同。“是”和“此”、“斯”似无不同。和“此”相对立的是“彼”字,“彼”是远指代词。

四、指示代词“这”産生于唐代,有时写作“者”、“遮”、“只”(《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变文》:金殿乍闻皆失色,只言知了尽悲伤。)、“拓”(《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拓回放,后定还来,小若不诛,大必有患。)。“这”应该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

五、指示代词“那”也産生于唐代,应该是由指示代词“尔”转变而来。

六、在唐宋时代,和现代副词“这麽”、“那麽”用法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箇”、“能如许”、“尔许”、“宁许”、“宁馨”。这些都可能来自“尔”字。“宁馨”可能是“尔”字的方言变形。“宁馨”、“能亨”、“尔许”、“宁许”、“能许”等都是一声之转。

七、唐宋语録中的“恁麽”,就是后世的“那麽”。但在最初的时候,“恁麽”既可以表示“那麽”,也可以表示“这麽”。在宋元词曲里,“恁麽”只写作“恁”(有时作“惹”(高明《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婆婆,我且问你,你挑着惹多些做什麽?)、“偌”)。或在“恁”后加词尾“的”、“地”。

八、“这麽”、“那麽”出现较晚,但至迟清代已经出现。“那麽”是“恁”的分音。疑问代词

九、疑问代词分爲三系:1.指人:谁(畴)、孰;2.指物:何(兼指人、处所)、曷、胡、奚(兼指处所);3.指处所:安、恶(乌)、焉。

十、“谁”与“孰”的区别:1.“谁”一般用于主语和宾语,偶然也用于定语;“孰”主要用于选择,而且不能作宾语;2.“孰”可以指无生之物,“谁”则没有这种功能。

十一、“何”可作宾语、定语和状语,作定语时兼指人和事物。“曷”、“奚”、“胡”的应用范围比“何”窄得多,不能指人,通常只作状语,很少作宾语、定语。十二、先秦时代“安”、“恶(乌)”、“焉”只专指处所。“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焉得”等于“哪里能够”,“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

十三、在先秦时代,疑问代词三系之间的分别是相当清楚的,汉代以后界限逐渐模糊,但“谁”仍指人,“何”仍指物,这个大界限仍是清楚的。

十四、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个与“何”意义相同的“底”。唐顔师古《匡谬正俗》认爲“何等”(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三》:或问温室中树皆何等木,(孔)光默然不应。)省称“等”(三国魏应璩《百一诗》之一: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底”乃是“等”的音变。

十五、“什麽”産生于唐代,又作“是勿”、“甚麽”、“甚末”、“甚”。除“什麽”外还有“遮莫”,又作“者麽”、“者末”、“折莫”等。

十六、现代汉语的“怎麽”,唐代只用“争”(“怎”的前身)表示,到宋代纔用“怎”字,同时産生了“怎生”、“怎麽(怎末)”、“怎的”等。“怎麽”是“怎”的分音,正像“那麽”是“恁”的分音一样。和“争”同时的还有“作麽生”,“怎生”可能来自“作麽生”。

十七、现代汉语“哪”,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和指示代词“那”用同一字形。实际上疑问代词“那”産生于汉代,比指示代词“那”(産生于唐代)要早。疑问代词“那”可能来自于上古疑问代词“安”和“焉”。

“者”、“所”

十八、“者”和“所”上古同属鱼部,都是特殊的指示代词。

“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后面,也可用于时间名词和数词后面。“者”的用法一直保留在文言文里,但后来口语里産生了“的”,“的”和“者”性质不同:“看见的”是“看见的人”的省略,而“见者”并不是“见者人”的省略。“者”有指示性,“的”没有指示性,二者并没有历史的关系。

“所”经常放在及物动词前面,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都变爲定语性质。汉代以后,“所”又在被动句中作动词词头,这种“所”字已丧失指示性。

第十一节动词的发展

一、上古动词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份,即“爰”、“曰”、“言”、“聿(遹)”。也有类似词尾的后加成份,即“思”、“止”。它们在语音上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词尾“得”字産生于唐代,来自动词“得”字,即由“获得”义转化爲“达成”义,由“达成”义更进一步虚化,而成爲动词词尾。

三、现代汉语动词形尾“了”和“着”表示动词的情貌,“了”表示完成貌,“着”表进行貌。

四、和完成貌“了”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内动)、“了结”(外动)的“了”,这种“了”汉代已经出现,唐代以后逐渐虚化,真正的形尾“了”在南唐已经出现(因爲它紧贴动词而且放在宾语前面),宋代渐多,元代以后已不说“做一件事了(这是语气词)”,而说“做了一件事”,从此动词形尾“了”有了固定的位置。

五、形尾“着”是从“附着”义演变而来的。真正的形尾“着”宋代已经存在,元代得到普遍应用。

六、形尾“了”比“着”的时代要早些,但直到元代,“了”和“着”的分工还是不够明确。到明代以后,二者纔有了明确分工。

七、“过”表示行爲成爲过去,由于它后面还可以加形尾“了”,所以它本身还不能认爲是形尾。这种“过”字在唐代已经有萌芽,宋代渐多。

八、“起来”和“下去”也表情貌。“起来”表开始貌,“下去”表继续貌。“起来”表情貌大概在元代産生。“下去”表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直到清代晚期纔産生。

九、五四运动以后,新兴的动词词尾有“化”字。

第十二节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形容词也像动词一样,有类似词头的附加成份,如“其”、“有”。

二、上古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有“如”、“若”、“然”、“尔”、“而”等。“然”字的寿命最长,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爲副词词尾。“然”在成爲词尾以前,应该是一个实词,它本来是一个指示性的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连词“然而”、“然则”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

三、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的较早形式是“底”字,産生于唐代。“底”是从“之”来的。唐宋时期,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地”和“底”

是同一来源。“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的形容词词尾和定语语尾,“地”用于连绵词和副词词尾。

四、“的”最早见于元代,是由“底”改写而来。五四以后,在书面语言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后者用“地”;甚至把名词定语的语尾和代词词尾也另定爲一类,写作“底”。“底”和“的”的分别,在汉语史料中是找不出根据的。但“的”和“地”的分别,虽然现代和宋代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还是遵守了宋人的分别。

五、否定副词“弗”和“勿”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而“不”和“毋(无)”后面的动词带宾语。“弗”和“勿”、“不”和“毋(无)”都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别。

六、“莫”在上古本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的“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没有什麽”、“什麽也不”等。但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和“勿”、“毋”合流。唐代以后,“莫”在口语里逐渐代替了“勿”和“毋”。

七、在先秦时代,“相”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词,其基本意义是“交互”。但也有特殊情况:1.从词汇意义说,有时候“相”只表示“递相”的意思,并不表示“交互”;有时候“相”只表示单方面的行爲。2.从语法作用说,有时候“相”所修饰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这样“相”也丧失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

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的发展

一、在汉语里,介词和连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专用爲介词的有:于、之、以;专用爲连词的有:则;兼用爲介词和连词的有:而、与。

二、于、于、乎、诸:

“于”的原始意义只限于表示行爲发生的处所和时间以及对人的关系。“于”是“于”的较古形式,“于”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还有新的用法:1.“于”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2.“于”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汉代以后,“于”和“于”的分别逐渐消失。

“乎”和“于”无别。“于”的原始意义可以用“乎”,“于”的新兴意义也可以用“乎”,只有“恶乎”不能换成“恶于”。“诸”是“之于”的合音。

三、介词“之”和代词“之”同出一源。最初的时候,指示代词“之”放在名词后面复指,表示领有。后来,这种代词逐渐虚化变爲介词。

四、“以”字的主要用途是作爲工具语的介词,这种用法从上古一直沿用到现代书面语。上古时期,“所以”并不是连词,而是两个词,它可以表示工具语,也可以表示原因。真正连词“所以”的産生,最可靠的证据是“所以”后面有主语。

五、“而”字的基本职能是联结两种性质或行爲。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联事物,“而”联性质或行爲。“然而”当“但是”讲,也是古代语法的残留。“然”是“如此”,“而”在最初的时候既用于反接,也用于正接,后来前者战胜后者。

六、“则”一律用于正接,它和正接的“而”的分别是:“而”用于简单句,“则”用于紧缩句。“然则”本来也是两个词,是“既然如此,那麽……就”的意思,后来凝固成爲连词,当“那麽”、“由此看来”讲。

七、五四以后,“和”代替了“与”,并且也用来联结行爲或性质。这个“和”

是由动词发展来的,最初是“拌和”的意思,晚唐后发展爲“连带”的意思,最后发展爲连词。现代汉语“和”与“同”的区别在于:前者用作连词,后者用作介词。

第十四节构词法的发展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沿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因素:1.语音的简化;2.外语的吸收。

二、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爲主的,但并非纯粹的单音节语。中古时期,复音词逐渐增加。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词在汉语中占了压倒性优势。

三、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分爲三类:1.连绵字;2.词根加词头词尾;3.仂语(词组)的凝固化。其中仂语凝固化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

第十五节系词的産生及其发展

一、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汉语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

二、上古汉语判断句不用系词,而是在主语后面加“者”(也可以不加),名词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

三、先秦时代“是”、“惟”、“爲”、“非”不是系词。

(一)类似系词而非系词的“是”,有三种情况:1.指示代词,和“此”意义相近;2.形容词,即“是非”的“是”,略等于“对”或“不错”3.复指上文,近似“就是这个”、“就是这样”。

(二)类似系词而非系词的“惟”,是纯粹的虚词,是类似词头的东西,不是系词。

(三)“爲”也不是系词:1.“爲”类似系词,乃是以叙述句代替了判断句;2.“爲”可用于描写句,系词则不可以。

(四)“非”在上古也不是系词,而是否定副词。在上古汉语里,“不”用于否定形容词和动词谓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非”用于否定名词谓语。

四、“是”是由复指代词发展爲系词的。复指代词经常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遂逐渐演变爲系词。汉语真正系词的産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或东汉初。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上古的判断句,是中古时期的事。中古系词句有两大特点:1.摆脱了语气词“也”,“是”成爲必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系词;

2.系词“是”加否定副词“不”,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第十六节词序的发展

一、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在上古汉语里,代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可能在原始汉语里,代词宾语本来就在动词前面,后来这种结构发展爲三种情况:

1.完全抛弃旧形式,仅留下若干残迹:“是以”(“因此”)、“是谓”(“人们/我们把它叫做”)、“自”和“相”放在动词前;

2.完全保存旧形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复指代词(“是”、“之”)及宾语前置(《诗经·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经·邶风·燕燕》: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是之”、“是之谓”;

3.旧结构和新结构同时存在:a.否定词是“莫”、“未”、“毋(无)”等,代词宾语是“吾”、“余”、“汝(女)”、“尔”等,代词宾语一般前置;b.在“不我”、“不己”结构中,代词宾语既可前置,也可后置;c.在“不……之”结构中,代词宾语后置。

二、到汉代,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逐渐后置。南北朝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在口语中完成。

三、处所状语专指介词“于(于)”及其宾语而言。在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不是很固定,可在动词后(如“告于父丁”),也可在动词前(如“于父丁告”),但以在动词后爲常。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后(如“庄子行于山中”)。到了汉代,处所状语又可移到动词前(如“褒于道病死”),从此以后,处所状语又变爲前置后置均可。动词“在”代替介词“于”后,一般处所状语固定在动词前(如“在家吃饭”);但表示施事者或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什麽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仍放在动词后(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四、工具状语专指介词“以”及其宾语。在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后皆可,但表原因的工具状语只能放在动词前(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到了近代汉语,动词“拿”代替介词“以”,“拿”及其宾语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固定在动词前。

五、先秦的“得”表示客观情况允许,放在动词前(如“二者不可得兼”)。汉代以后,“得”可移到动词后(“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使成式[词组的一种结构方式,从形式上看,是外动词带形容词(“修好”、“弄坏”)或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看,是把行爲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词组中表示出来。]普遍应用后,“得”放在动词后(如“打得破”、“煮得烂”)。否定句不是用“不得”来否定,而是插入一个“不”字(如“打不死”、“剪不断”)。

六、五四以后新兴词序:1.条件式和容许式的从属部分可以后置;2.人称代词所代的名词可以后置;3.说话人可放在所说话的中间或之后。

第十七节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

一、“致动(使动)”就意义上说,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据有某一性质、行爲,或成爲另一事物。形容词可以用作致动,如《老子》:“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名词也可用作致动,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内动词也可用作致动,如《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动”就意义上说,是主观上认爲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形容词可用作意动,如《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名词也可用作意动,如《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致动和意动在结构形式上完全没有分别,我们只能凭上下文来断定它们是致动或意动。致动和意动的普遍应用,始于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二、代词可使它前面的词据有一般动词用途;“所”字能使后面的形容词、内动词或名词带有外动词性质;“能”、“可”、“自”、“相”后面的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内动词作外动词用;“不”字后面的名词带有形容词或动词性质。

三、汉语里纯粹的副词很少,其他各类词在句中作状语都是临时职务。最常见的是形容词用作副词。名词和动词也可用作副词。名词用作副词可分爲两类:1. 取其形似,等于“像某物似的”;2.表示当作某一身份、某一资格等,等于“当作

某物来(对待)”。

第十八节名词的关系位

一、汉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在句中可居于主位、宾位、领位、关系位。凡名词(或名词词组)直接和动词联系(《庄子·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或者放在句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句末(《庄子·秋水》: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爲所凭借的工具、行爲之所由来等等,这种名词(或名词词组)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在这种位置上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就叫做关系语。

二、关系语可表时间、处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迺病免家居)、范围(《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行爲所凭借的工具(《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价值(《庄子·逍遥游》:请买其方百金)、施事者(《世说新语·言语篇》:祢衡被魏武谪爲鼓吏)等。

三、五四运动以后,关系位大大减少,但仍然存在。

第十九节句子的仂语化

一、句子的仂语化主要有两种结构方式:1.主语和谓语中间插入介词“之”;2.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中插入“所以”。

二、主语和谓语中间插入介词“之”,有三种情况:1.用于时间修饰:《论语·八佾》:“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2.用于帮助和解释的对象:《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3.用于感叹句:《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中古“的(底)”字産生以后,这种结构在口语中消失,因爲“(底)”是词尾,不是介词。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影响,重新采用了这种古老形式,但把“之”换成“的”,去掉“也”字,而且不再用于时间修饰、帮助和解释的对象,只用于主语和宾语。

三、谓语结构插入“所以”:《孟子·滕文公上》:“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句子结构插入“所以”:《庄子·徐无鬼》:“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墨子·所染》:“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四、“所以”可以表示凭借,也可表示原因。表凭借的意义是从“用(拿)”的意义来的,表示原因的意义又是从凭借的意义来的。“所以然”就是“它成爲这样的原因”。到唐代,“所以”变爲连词,其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第二十节使成式的産生及其发展

一、使成式是仂语(词组)的一种结构方式,从形式上看,是外动词带形容词(“修好”、“弄坏”)或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看,是把行爲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词组中表示出来。

二、使成式在上古比较少见,因爲上古致动用法的作用和使成式相似。使成式産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在汉代,外动词带内动词和外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都已经存在。在使成式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中间可插入宾语(如杜甫诗:石角钩衣破),宋代以后,使成式中的动词和补语已经结合得很

密切。在近代汉语里,外动词带内动词的使成式占优势。五四以后,外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大量增加。

第二十一节处置式的産生及其发展

一、处置式就形式而言,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爲,一种处置。

二、处置式有两种:“将”字式和“把”字式。“将”字式是较早的形式。在七世纪以前,汉语里还没有处置式,“将”、“把”本来都是纯粹的动词。唐代的“将”和“把”有“拿”或“持”的意思,介词性的动词“将”和“把”正是从此义逐渐虚化而来。处置式的産生大约在七、八世纪之间,中晚唐以后逐渐普遍。三、唐代的“将”和“把”除了用于处置式,还可用于工具语(韩愈诗: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处置式和工具语的区别是:处置式中的宾语放在动词前,动词后不能再有宾语(至少不能有直接宾语);工具语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到清代,处置式用“把”(或“将”)字,工具语用“拿”字。

四、使成式和处置式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现代汉语里,处置式和使成式通常结合着用(把敌人打死),这种结构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到近代后期,处置式又有新的发展,即动词后面还可以有宾语(把从前的话作个交代,把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

第二十二节被动式的发展

一、真正的被动式先秦比较少见,其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当时的被动式分爲三个类型:“于”字句(《左传·成公二年》:郄克伤于矢)、“爲”字句(《论语·子罕》:不爲酒困)和“见”字句(《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矣)。“爲”字句和“见”字句的不同在于:“爲”字和被动词中间可以插入一个关系位名词(即施事者);“见”字和被动词中间则不能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

二、到汉代,被动式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爲……所”式(《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却,爲楚所挤)和“被”字句(《史记·酷吏列传》:错卒以被戮)。“爲……所”式是从先秦的被动式“爲”字句发展而来。在表被动的情况下,“所”失去代词性,而成爲外动词的词头。“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普遍应用起来,“被”字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三、到中古时期,“被”字句用得更普遍,而且“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爲鼓吏),它在口语里逐渐代替了“爲……所”式。“被”字句带关系语,奠定了现代汉语被动式的基础,因爲现代汉语被动式絶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到唐代,被动式又有新发展,“被”字前面有主语(间接受事者),动词后面仍然有宾语(直接受事者),如丑女缘起变文: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校长抄袭被人抓住了把柄。

四、“被”本是名词,引申爲动词,有“覆盖”义和“蒙受、遭受”义。被动式的“被”字来自“蒙受、遭受”义,所以被动式的基本作用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在现代普通话一般口语里,被动式已不再用“被”字表示,而是用“叫”“让”“给”等字表示,它们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

五、被动式和处置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词后面不带宾语(“侵略军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侵略军打败了”)。带关系语的被动式发展的结果,也和处置式一样,同使成式结合起来(王郎既被唬倒、被王母捉下)。

第二十三节递系式的发展

一、有时一个句子里可以包含两次连系,而第一次连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作第二次连系的主语。这样的句子结构就叫作“递系式”。递系式主要有两类: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

二、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在先秦时代,“使”、“令”、“遣”一类的词往往用于递系式(《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爲费宰)。到汉代,递系式范围扩大(《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爲客卿)。当古人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名词时,由于没有表示兼位的人称代词,故只能用宾语代词“之”来表示(《论语·阳货》: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到中古时期,“之”又让位给“其”(杜甫诗: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絶)。五四以后,递系式范围更加扩大。

三、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递系式“得”字句大约産生于唐代(季布骂阵词文:旂下依依认得真),到宋代更爲普遍(朱子语类:只是见得不完全)。“得”字构成的紧缩句(结果式紧缩)也産生于唐代(八相成道变文: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到宋代更爲普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禁不得这般愁闷,直瘦得肌肤如削)。

第二十四节语气词的发展

一、西周以前,汉语没有语气词。春秋时代以后,语气词逐渐産生和发展。

二、上古汉语用于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是“也”、“矣”二字。其分工是:前者表示一种状况,后者表示一种过程;前者不着眼在时间因素,后者着眼在时间因素。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也”用于判断句,“矣”用于叙述句。中古以后,由于系词“是”普遍使用,“也”字在口语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在近代汉语里,语气词“的”(由语尾“的”变来)逐渐代替了语气词“也”;语气词“了”(由动词词尾“了”变来)逐渐代替了语气词“矣”。

三、上古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四个:“乎”、“哉”、“欤(与)”、“耶(邪)”。1.纯粹传疑:乎(《论语·八佾》:管仲俭乎?)。2.纯粹反诘:哉(《孟子·公孙丑下》:岂予所欲哉?)。3.要求证实:欤(与)、耶(邪)。4.要求选择:乎、欤、耶。

四、“吗”的较古形式是“麽”,“麽”应该是从“无”演变来的。(白居易《问刘十九》:緑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呢”的産生比“麽”晚得多。在“呢”普遍应用以前,近代汉语里有和“呢”大致相当的两个语气词,即“那”和“哩”。“那”一般表疑问,有时也表夸张语气;“哩”一般表夸张,有时也表疑问。吕叔湘认爲“呢”是“哩”的变形。五、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语气词都没有流传下来,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如来自语尾的“的”,来自形尾的“了”,来自否定词的“麽”,来历不明的“呢”。

第二十五节省略法的演变

一、主语的省略:第三人称代词(“其”、“之”)不能作主语;“则”字后面主语省略。

二、宾语的省略:介词“以”和“爲”后面的宾语常省略。

三、在先秦对话里,“曰”字的主语往往承前而省,有时连“曰”字也省略了。这种省略法后代渐渐罕见。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又“复兴”了。

第二十六节五四以后新兴的句法

一、“无定冠词”:英语的a、an,汉语用“一个”、“一种”之类来对译。在五四以前,“一个”往往重在指出数量;五四以后,“一个”只是指出后面跟着的是名词或名词性仂语。在唐代,“一种”只是“同样”的意思;五四以后,“一种”也只是指出后面跟着的是名词或名词性仂语。“一个”与“一种”的区别是:前者用在具体名词前,后者用在抽象名词前。

二、新兴的联结法:1.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联结在一起时,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爲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中间。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的中间。三个以上的动词、形容词的联结,也用这种办法。2.用“或”字来联结时,汉语的老办法是每一项前都加“或”。五四后依照西洋语法,只在最后两项中间放一个“或”字。

三、新兴的平行式:1.共动:平行的能愿式共带一个动词。2.共宾:现代的共宾结构有一个特点,就是动词之间往往用“和”或“或”等来联结。

四、新兴的插语法:1.附注式的插语;2.用“他想”、“他以爲”、“他晓得”、“某某说”等插入一个句子里,或者插在一个复合句的中间,把分句隔开。

第二十七节句法的严密化

一、所谓严密化,是指句子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甲骨文的句子是非常简单的,金文的句子比较复杂一点。战国以后,汉语句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句法比春秋时代的句法要复杂很多。汉魏散文基本按照战国时代的句子组织来写。到唐代又是汉语句法严密化的一个新阶段,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汉语句法的严密化。从唐代到五四以前,汉语句法的严密性无显著变化。五四以后,汉语句子的严密性又有很大变化,基本要求是主谓分明,脉络清楚,每一个词、每一个仂语、每一个谓语形式、每一个句子形式在句中的职务和作用,都经得起分析。

二、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化,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句子结构的严密化体现在六个方面:

1.定语;

2.行爲名词;

3.范围和程度;

4.时间;

5.条件;

6.特指。

三、今后汉语语法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向:1.在构词法上,今后创造的新词絶大多数将是双音词;2.在句法上,句子结构将更加严密化,逻辑和语法将结合得更紧,使句子经得起分析。

第二十九节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汉语基本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里的一部分和代词、数词、联结词等。名词里的基本词包括:1.自然现象的名称;2.肢体的名称;3.方位和时令的名称;

4.亲属的名称;

5.关于生産的词;

6.关于物质文化的词。

二、自然现象的名称:日—太阳。

肢体的名称:首—头、颈—脖子、脸—面、目—眼、觜(嘴)、齿—牙、脚、肌—肉、皮—肤。

方位和时令:年、岁、秋、春、夏、冬

亲属的名称:父—爸、母—妈、儿、祖、孙、伯、叔、兄—哥、姊—姐。

关于生産的词汇:田、获、获、鱼、禽、兽。

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宫、室、屋、房、楼、冠、巾、帽、绔(袴)、褌、屦、履、屝、屩、鞵(鞋)、韤(袜)、牀、几、案、桌、椅

第三十节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

一、西域借词和译词:1.借词:葡萄、安石榴、苜蓿、师子、筚篥、笳、酥、玻瓈(颇黎)、靉靆。2.译词:胡麻、胡瓜、胡豆、胡桃、胡荽、胡琴、胡椒。二、佛教借词和译词:1.佛教专门用语:禅、偈、般若、菩提、悉檀、闍梨、摩尼、摩诃、优婆塞、优婆夷、刹、伽蓝、蓝若;2.常用佛教用语:佛、塔、僧、尼、和尚、菩萨、罗汉、阎罗、地狱;3.已经变质的佛教用语:世界、现在、因果、结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鬼、念、缘、功德无量、五体投地。

三、西洋借词和译词:鸦片、火轮舟(轮船)、火轮车(火车)、铁辙(铁轨)、轨路(铁路)、公司、银馆(银行)、量天尺(寒暑表)、千里镜(望远镜)、自来火(火柴)、千斤秤(起重机)、冷带(寒带)。

第三十一节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

一、现代汉语新词的産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尽量利用意译,二是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二、尽量利用意译:telephone(电话)、engine(发动机)、tramway(电车)。“摩借”是把外语中的一个词(或一个成语),用同样的构成方式搬到自己的语言里来。如铁路(railway)、机关枪(machinegun)、足球(football)、鸡尾酒(cocktail)。

三、尽量利用日本的译名:由日本传到中国来的意译的译名,大致可以分爲两种情况:1.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而给予新的涵义:革命、教育、文学、文化、文明、经济、封建、机械、机会、唯一、演说、同志、精神、具体、专制、社会、劳动、表象、环境、保险、意味等。2.利用两个汉字构成双音词,这些双音词按照汉语原义是讲得通的:哲学、絶对、改良等。也有一些新概念是由汉人自己创造的名称来表示的,和日本译名不同:总统、电影、肥皂、邮政局、邮票等。

第三十二节同类词和同源词

一、同类词:汉字形声字占絶大多数,形声字的形旁据有表义功能,故可以根据汉字的形旁来探讨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总起来说,同部首的字就语源而论应该是同类字。不同部首,但部首意义相通的,也可以认爲同类字。

二、同源词:声音相近而意义又相似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第三十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微异的情况,最需要注意。如:红、信、幸、祥、臭、饥、涕、文章、风流、恶、完、往、来、去、留、回、购、爱、怜、勤、劝、稍、暂、仅、消息、时候、处分。

第三十四节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

一、词义的引申: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帮助的。如朝(zhāo,早晨)→朝见→朝向。朝见→朝廷→朝代。

二、词义的变迁,有三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江、河、脸、雌、雄、转。词义扩大后又缩小的:细、虫。2.词义的缩小:瓦、谷、生、舅、姑。3.词义的转移:脚、玄、穷、诛、赏。

第三十五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

一、在某词不再表示原来的概念后,势必要用新词来表示这个概念。如:“脚”—“腿”;“行”—“走”;“走”—“跑”(本义是兽的前蹄挖地);“过”—“错”;“畏”“惧”—“怕”;“窃”“盗”—“偷”;“坚”“刚”—“硬”;“食”—“喫”;“饮”—“喝”。

二、概念的一般化:“鸣”“雊”“吠”“唳”“嘶”—“叫”;“髯”“髭”“须”—“胡”。避讳:正月—端月;雉—野鸡;太师—太宰;中书—内史;世—代。避亵:尿—小便、前溲、小遗、旋;大小便—解手;小便—小解。委婉语:老—春秋高、高年、长年、春秋多;病—采薪之忧、不豫;死—不讳、不禄、物故、千秋万岁后、长逝、逝、溘谢、物化、仙游、升天。

第三十六节成语和典故

一、所谓成语,是历史上巩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不是仿古词语,但它们是于古有征的。如:垄断、一视同仁、千篇一律、兼容并包等。

二、典故是把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爲一个句子或词组。

第三十七节汉语对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的影响

一、汉语对日本语的影响:1.至少在三世纪,汉字已传入日本。在日本,汉字的读音有三种:吴音(六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汉音(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唐音(宋以后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2.日本汉字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的分别。音读就是汉字的原音,是古代汉语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依照他们的语音系统来读出的。训读实际上是一种“译读”,也就是把汉字念成日本字。

3.日本在创造自己的方块字的时候,也会依照汉字的造字方法来创造。

4.日本字母也是由汉字省笔而成的。日本字母有所谓片假名和平假名。片假名等于汉字的楷书,是从汉字楷体减省而成;平假名等于汉字的草书,其形体和汉字的草书差不多。

5.汉语借词在日本语里非常发达,甚至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被用爲构成新词的基础。

二、汉语对朝鲜语的影响:1.秦汉以后,汉字在朝鲜逐渐通行起来。五世纪以前,

汉语大都只在上层统治集团通行。到七世纪,出现了“吏读”,汉字与朝鲜语开始结合,在民间普遍通行起来。“吏读”是用汉字词按照朝鲜语法规则创造的一种书面语言,后来又发展成三种形式:吏札、乡札和口诀。2.朝鲜语里有大量汉语借词,数量约占整个朝鲜语词汇的60%。

三、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汉语从秦汉时期开始传入越南,叫做古汉越语。隋唐时期,汉语词语大量借入越语,对越语的影响更大,应用更爲广泛,叫汉越语。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汉字在越南长期使用。越南语原来没有文字,汉代汉字传入越南后,被确定爲越南的书面语言形式,历时一千余年。13世纪,越南人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字喃,也还是根据汉字“六书”的原则并用汉字偏旁构成的,所以字喃其实就是越南化了的汉字。2.大量越南语词汇来自汉语。越南语从汉语借去的词,占整个越南语词汇的一半以上。

汉语修辞学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得分:34 1. “刚才仿佛有人探了一下头似的”属于 。 A. 明喻 B. 暗喻 C. 表比较 D. 表不确定 满分:2 分 2. “他的眼光iE 像一把刀,刺得老王缩小了一半。”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夸张 B. 比拟 C. 借代 D. 反语 满分:2 分 3. “姑娘忍不住咬了一下嘴唇,把一个苦笑吞了下去。”使用了拟物手法。 A. 比喻 B. 拟物 C. 夸张 D. 对偶 满分:2 分

4.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什么句式? A. 长句 B. 短句 C. 整句 D. 散句 满分:2 分 5. 我国最早把“修”和“辞”连用(“修辞立其诚”)的著作是。 A. 《论语》 B. 《孟子》 C. 《易经》 D. 《老子》 满分:2 分 6.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是形容词活用,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游目骋怀的气度。( ) A. 形容词活用 B. 动词活用 C. 名词虚指 D. 数词泛用 满分:2 分 7. 属于事务语体的是( ) A. 广告 B. 新闻

C. 论文 D. 诗歌 满分:2 分 8. 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什么句式? A. 顺装句 B. 倒装句 C. 长句 D. 短句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代词的运用,恰当的是( ) A.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B.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C. 弟弟发来短信说:“他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D.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满分:2 分 10. “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 A. 无生命事物拟人化 B. 有生命事物拟人化 C. .把人拟作物 D. 把一物拟作另一物 满分:2 分 11. 《修辞学发凡》一书把修辞格分为____. A. 二十种 B. 三十种

现代汉语试题(一)附答案

现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10分,3、5小题每个空格0.5分,其余每个空格1分) 1.现代汉语里的基本词具有( )三个特点。 2.现代汉语词的结构有( )的趋势。 3.音素分为两类,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通过口腔等部位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 ),气流在口腔等部位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 )。(每个空格0.5分) 4.现代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是( ),这是汉语语素的一个重要特点。 5.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最大的变革有两次:一次是( )的推行,这是汉字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规范化运动;一次是( )的产生,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字形定型化运动,它也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每个空格0.5分) 6.单纯词是( ) 合成词是( ) 7.语言的三要素是( )。 8.要实现现代汉字标准化,就是要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通用汉字的四定,即( )。 9.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 ( )的集中分不开。 得 分 评阅教师

得分 评阅教师 二、判断题:请在正确说法的题号前打“√”(10分,每小题1分) 1.普通话里的单元音韵母有a、o、e、ê、i、u、ü、er。 2.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较大的构字单位,有的可以表示词义的类别,有的则是字的表音成分,偏旁一般就是部首。。 3.“妇”是单音节的、不成词的、不自由语素。 4.从外国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叫外来词。 5. 简化汉字的工作包括简化笔画和精简字数两个方面。 6.一般说来,一个汉字是代表一个单音词或语素的。 7.从普通话的声韵配合关系来看,与韵母相拼的范围最小的声母是f。 8. 言语是每个人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属于个人的,具体的;语言则是音义结合为基础的词和语法规则的总和,它是属于社会的、抽象的。言语是信息,语言是代码。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9.从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来看,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如“然”—“燃”,“莫”—“暮”。 10.现代汉语词汇是由不同来源的各种成分构成的,它包括了基本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专业词、熟语等。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提纲

现代汉语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不光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从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它可分三个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二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事物的类别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靠语言来表明。三是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4.现代汉语有两种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 5.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6.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7.方言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8.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9.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名称 汉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被称为“雅言”,从汉代起称为“通语”,明代改称为“官话”,到了现代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则称为普通话。 10.“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白话文最后在书面上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言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11.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2.汉语方言的差异性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最大,词汇的差异次之,语法的差别最小。 12.七大方言区名称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13.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特点 ①没有复辅音。②元音占优势。③音节整齐简洁。④有声调。 14.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特点 ①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②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③同音语素多。 15.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特点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16. 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有词句意义的声音才是语音。 1.语音三种属性 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语音的高低,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汉语音节里有几种声调、句子有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3-模块一-现代汉语(一)

模块一-现代汉语(一)语文学科知识 考点精讲 二、汉字 1.形近字——以音辨形 适用于一些字形相近但读音不同的形近字。例如: 2.同音字——以义辨形 ①适用于音同音近形异字。 例如:各行其是——各行其事 不计其数——不记其数 ②适用于音同音近形近字。 例如:报仇——抱怨 飞驰——松弛 烦躁——干燥

3.成语——根据结构、来源、含义辨析字形。 对于并列结构或者互文手法的词语,可根据词的结构辨析 字形。 例如:惹是生非——惹事生非 名门望族——名门旺族 真题精讲 【例2018年上-真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以下题目。 读书·实践·收获 ①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重源普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琴的学习。可未尝试多久我便发现,自己所演奏出的不过只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断音,尽管旋律可谓说耳,却始终无法打动人心。 ②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一贝多芬,身患重病却堅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定地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的前行,他坚强地战胜病魔,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經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旋律。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荡,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捶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所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动。不觉间,我早已泪流满面。 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我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得了要使音符充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 ④在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收获。音乐不仅是音律的结合,更包含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每一个演奏者对音乐的看法都不同,奏出的旋律的内涵也不同,是演奏者赋子了旋律第二次新生,让音乐有了灵魂。正因人对旋律的表达与理解产生了共鸣,旋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才能够触动人的内心。这便是书所教给我的道理。 问题: 17.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处病句, 分别改正。(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是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网校答案: 17.错别字:“曲服”改为“屈服”;”振撼"改为“震撼"。 病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 改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想要学会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 【例2018年下-真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以下题目。 阅读,真好 ①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网游,有人喜欢吃吃喝喝。而我喜欢阅读。 ②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坐在书房里静静地看书,看天南海北的故事,和书中人物尽情交流。 ③阅读,它有一种吸引力,让我放松,让我快乐,让我坚强。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 副本 (2)

一、填空题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制约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 8、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12、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13、比喻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打比方”。 14、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15、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16、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7、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连珠。 1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19、现代汉语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0. 宋代陈骙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 22.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 23.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24.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时代、题旨情景、对象、场合、时间和话语的具体环境。 25. 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26. 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和知识素养。 27.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议对》。 28.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即强调词语的新鲜活泼,这是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29. 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30. 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 31. 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2. 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有:意蕴深厚、文字精炼、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鲜别致、。 33. 对偶从意义看,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34. 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双音节化。 35.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语音段落是“七音节”式。 36. 四句一组的诗,第一句、第四句一韵,第二句、第三句一韵,中间两句被其他两句所环抱,这种押韵方式叫抱韵。 37.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句式。 38. 大体上说来,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39. 韵文中的韵类似音乐中的再现,同一类的乐音在句中重复,可使语流具有一种回环美;平仄安排得当,声调平衡交替,声音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具有抑扬美。 40. 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41. 把物当作人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某种物当作其他物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物。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2.据阻碍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2.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3.后鼻韵母有( 3.iɑ、ie、uɑ、uo、üe。 )。4.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值是( 4.55、35、214、51)5.传统的“六书”是指(5.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6.汉字标准化的四定是指(6. 定量、定形、定音、定序。)。7.合成词是由(7.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的词,包括(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类。8.语义场的类型有(8.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9.成语的特征是(9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10.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10.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词的语义内容和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6分) 1.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 2.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3.音位: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4.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5.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6.歇后语:是由近乎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三、语音题(共20分) 1.写出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每题1分,共5分) 1)m 双唇、浊、鼻音(2)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3)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4)k 舌根(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5)x 舌面(前)、清、擦音 2.比较各组声母、韵母发音上的异同。(每题2分,共10分) (1)1)z — zh 相同点:发音方法相同都是不送气、清、塞擦音。不同点:发音部位不同,z 舌尖前音,zh舌尖后音。 (2)f—h 相同点:发音方法相同都清、擦音。不同点:发音部位不同,f唇齿音,h舌根(舌面后)。 (3)ɑo — iɑ相同点:都是复韵母。不同点:ɑo 前响复韵母,iɑ后响复韵母。 (4)onɡ—ionɡ相同点:都是后鼻韵母。不同点:韵腹不同(onɡ是u,ionɡ是ü)。(5)en — in 相同点:都是前鼻韵母。不同点:韵腹不同en是e,in是i。四、分析题(共20分) 1.分析词的结构类型。(每题1分,共10分) 倾销、利害、房间、老乡、吩咐、年轻、仅仅、皑皑、提高、地震、 倾销(偏正)利害(联合)房间(补充)老乡(附加) 吩咐(联绵)年轻(主谓)仅仅(重叠)皑皑(叠音) 提高(补充)地震(主谓) 2.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共10分) (1)持续——继续(2分)(2)愿望——希望(2分)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所属词性。 (1)教育要面向未来。() (2)这件事教育了我。() (3)话说得很明白。() (4)一席话使她明白了很多道理。() (5)他在教室。() (6)他在教室看书。() (7)他在修自行车。() (8)小李只是哭,问她什么都不说。() (9)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10)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参考答案:(1)名词(2)动词(3)形容词(4)动词 (5)动词(6)介词(7)副词(8)副词(9)介词 (10)连词 2.根据各种短语的结构类型特点,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写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 (1)高喊口号() (2)老师和学生() (3)阳光灿烂() (4)里约奥运会() (5)共同奋斗() (6)伟大而质朴() (7)喜欢清静() (8)学得好() (9)高兴极了() (10)披衣起床() (11)马上回来() (12)今天星期一() [参考答案] 1动宾2并列3主谓4偏正5偏正6并列7动宾8补充9补充10连动11偏正12主谓 3.抽取下列句子的主干。 (1)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系列新机制的保障下,迈上了新台阶。 答: (2)“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老师刘伶俐,患癌症被学校开除,法院判决未履行,几日前去世”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答: (3)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首次组建的男女混编仪仗方队成为参阅部队中的亮点。 答: 参考答案:(1)开放迈台阶 (2)事件引发关注 (3)方队成为亮点 4.运用抽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检查下列句子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的毛病。 (1)湖南省气钨矿的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

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黄伯荣廖序东教材

三、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根据比较,归纳总结出来的,比较的对象有: 历时比较:同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比较 共时比较:同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比较 (一)语音特点 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而英语和古代汉语有) 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4,没有入声(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有,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归并在平、上、去三个声调中,但一些方言中仍保留入声声调) (二)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 (三)语法特点 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 2,复合词为主 3,量词丰富 4,存在兼类词(如动词兼名词等) 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如:水土流失、提高等;该特点对汉语学习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但易出现词和短语划界限不清问题) 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用相同词,语序不同意思不同,如:我要学—要我学;使用介词不同,意思不同,如:我把他打了—我被他打了) (四)语用不同 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求简明、达意,不一定求句子结构完整) 2,依靠语境相处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 (五)修辞特点 1,采用汉字构形特点(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2,音节结构整齐(双声、叠韵、压韵、对偶等修辞格式都具有音节结构整齐的特点) 3,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歇后语、成语等) (六)信息处理特点 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与拼音文字比,字型技术和标准化方面困难) 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 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 4,大陆、台湾的统一和规范(外用借词同源异形,常用词语也有区别) 二语音 一、汉语语音概说 (一)基本概念 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如“老”可以划分出l, a ,o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 2,音节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人的听觉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肌肉都明显的紧张一下,每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也有例外,:“天儿” tianr) 三词汇 一、汉语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用语的总汇。 (二)词汇单位: 1,语素 1.1 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 语素类型: (1)按音节分: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2)按构词能力分: A :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 (特例有:了、吗、吧不能语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B: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与其他语素自由组合,位置不固定如伟大、宏伟 C: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如阿姨、第一、人们、记者 2,词 2.1 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2 语素、字与词的关系: (1)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同时代表一个语素,如山、水 (2)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词,其中的字各代表一个语素,如人民、建设、建设者等 (3)词由2个以上字表示,但各个字没意思,只表示一个音节,各自不代表语素,如:巧克力、玻璃 (4)一个字代表不同词,如:米饭厘米中的米,这样的字代表不同语素。(有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如:重,不同的读法也代表不同语素) (5)不同的字表示同一词,如展转——辗转 3,固定词组 3.1 专名 (1)专门词语,如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关名北京大学 ; (2)术语,如法律术语:地方性法规医学术语:病理切片行业语; (3)行业语,如摄影用语曝光量, 防红眼. 3.2 熟语: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短语或句子结构,但格式和构成成分比较固定,意义往往有整体性,一般也作语言建筑材料使用。 二、汉语词的构造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按音节划分)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一、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用法。如果词语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语言交际。例如某中学的化学试题是要求判断正误:“倍比定律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明的。”命题教师拟定的答案是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不少学生坚持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观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发明”与“发现”不同,因为“发明”是指研究创造出指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发现”则是指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但它本身却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这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可见,词语的选择在语言的使用中非常重要。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重点讲授了“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成语和成语的活用”(第三节三个问题。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提出了四个要求:一、准确朴实;二、简洁有力;三、新鲜活泼;四、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把这四点要求分为两个层级,后两个方面是对词语锤炼的更积极的层级要求。 (一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特点。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其四、突出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词虽无褒贬色彩,但它与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自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同义词语用得好,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砌。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四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即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现代汉语完整版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试题 课程代码:00535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方言中属于非官话区方言的是( ) A.南京话 B.兰州话 C.南昌话 D.昆明话 2.属于舌面音的声母是( ) A.dtnl B.zcs C.bdg D.jqx 3.声韵相同调不同的一组字是( ) A.悔—诲 B.包—褒 C.绩—寂 D.袭—媳 4.下列各项中,“处”都读作“chù”的是( ) A.处分、设身处地 B.处方、泰然处之 C.处所、绝处逢生 D.处理、养尊处优 5.下列汉字中,由四个音素组成的音节是( ) A.端 B.有 C.扬 D.远 6.汉语拼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诗人sīrén私人sìrén B.主力zhǔlì阻力zhǔlì C.商业shāngyè桑叶sāng yè D.女客nǔkè旅客lǚkè 7.从形音义的关系上看,“朝”这个字属于( ) A.一形多音一义 B.一形多音多义 C.多形一音义 D.多形一音多义 8.“姨”字的笔画共有( ) 画画画画 9.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带有定位语素的是( ) A.舌头、对头、想头 B.老鼠、老爷、老家 C.变化、西化、简化 D.健儿、孩子、女儿 10.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与合成词“理事”的结构方式相同的是( ) A.革新、平反、凝目 B.伤心、防范、走路 C.革命、突破、齐心 D.埋头、起草、隔行 11.下列各组中,属于同音词的一组是( ) A.仪表(他的仪表端庄)—仪表(机器的仪表坏了) B.工作(他找到工作了)—工作(他正在工作) C.关节(腕关节)—关节(找人打通关节) D.问题(老师提出问题)—问题(设计遇到了问题) 12.下列各组成语中,加点的词读音相同的是( ) A.秦晋之好、好为人师 B.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C.度德量力、度日如年 D.一知半解、庖丁解牛 13.下列各组动词中,不能带宾语的是( ) A.游行、结婚、示威 B.害怕、明白、喜欢 C.知道、觉得、感到 D.进来、出去、离开 1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副词的是( )

现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现代汉语》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X4’) 1.现代汉语:广义:普通话和方言 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 3.汉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书写符号系统,它记录语言,并依 附于语言而存在,辅助语言进行交际。 4.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5.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6.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汇成分(语素、词和固定短语) 的总汇。 7.义素:是构成义位的最小意义单位,是分解义位得到的比义位低一级的语义单位。 8.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9.语法单位:是构成语法格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10.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二、选择题(20x2’) 义素、主谓句、短语类型、词语类型……如:“干劲足”(主谓短语) 三、简答题(4x7’) 1.简要说明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 (2)按发音方法分: ①阻碍的方式分: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②从声带是否颤动分:清音、浊音 ③从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 2.简要说明韵母的分类。 (1)按结构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按四呼分:开口呼韵母、齐齿呼韵母、合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 (3)按韵尾分:开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音尾韵母 3.简要说明语素和词的关系。 语素和词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区别在于功能上的差异: (1)语素是用于构词的,而词是用于造句的,二者不是同一个层级的关系。语素分成词语素和非词语素。 (2)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构成词的语素。如:单音节语素(草)、多音节语素(咖啡)(3)非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和别的语素结合起来构成词的语素。如:“学习” 中的“习”属于非词语素。 4.简要说明语素的分类。 (1)按语音形式分: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2)按组词能力分,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3)按组合所处的位置,语素可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4)按是否有词汇意义,语素可分为实语素与虚语素 5.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 (1)有相对稳定的表现形式(读音、书写)

现代汉语考试试题

现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上(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2. 据阻碍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 )。 3.后鼻韵母有( )。4.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值是( )5.传统的摿閿是指()。6.汉字标准化的四定是指( )。7.合成词是由()的词,包括()三类。8. 语义场的类型有()。9.成语的特征是()。10.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6分) 1.音素 2.单元音 3.音位 4.词。5.义6.歇后语 三、语音题(共20分) 1.写出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每题1分,共5分) (1)m (2)b (3)ch (4)k (5)x 2.比较各组声母、韵母发音上的异同。(每题2分,共10分) (1) z —— zh (2)f —— h (3)ɑo ——i ɑ(4)on ɡ ——ion ɡ (5)en —— in 3.给下列音节注音,并列表分析音节的结构方式。(共5分) (1)优秀(2)权利(3)威武(4)爱护(5)谚语 四、分析题(共20分) 1.分析词的结构类型。(每题1分,共10分) 倾销、利害、房间、老乡、吩咐、年轻、仅仅、皑皑、提高、地震 2.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共10分) (1)持续——继续(2分)(2)愿望——希望(2分) (3断)果——决断——断武(3分)(4)要求——请求——恳求(3分) 五、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语音的强弱跟说话时用力的大小。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没有关系 2. 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A .物理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理属性 3. 普通话声母中有六个塞音声母,它们是。 A .z 、c 、zh 、ch 、j 、q B.b 、p 、d 、t 、g 、k C .z 、c 、d 、t 、j 、q D.b 、p 、c 、z 、j 、q 4. 普通话中声母。 A .都是清音 B .只有m 、n 、l 、r 是浊音,其他都是清音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 导读:1、古代中国人写诗歌都要求押韵。“韵”包括一个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凡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就是同韵的字。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韵。 2、汉字字音有四声,这四声是:平、上、去、入。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不尽相同。 3、中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尔雅》的字是按意义分类的,全书共十九章。 4、中国按字的形体及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学的主要参考书。后代研究此书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5、《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作者是西汉的杨雄。全书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 6、汉字由繁变简的四个主要途径:“代”、“换”、“省”、“承”。 7、汉语的书面形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得了正式书面语资格。 8、中国的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说,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9、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

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 10、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要素。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最少一个。如zhuāng(庄);ā(阿)。 11、成语是一种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意义具有稳定性, 结构具有凝固性。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如:废寝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补牢、一干二净。 12、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是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如:走后门、天晓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1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构成的,有完整意义和一定语调的句子叫复句,它所包含的单句叫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语序和关联词)来表示的。如: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14、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如: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主要意义所在,偏句 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如:风太大,所以比赛改期了。 15、在联合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四种。如: 阿里汉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很工整。(递进关系) 这是卧

2018年电大汉语修辞学期末考试资料附全部答案

2018年电大汉语修辞学期末考试资料附全部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修辞是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2.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3.成语的修辞作用是意蕴深厚、文字精练、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颖别致。 4.我曾看过一幅对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句使用了引用、对偶和顶真的修辞格。 5.叠用的修辞特点是整齐一致、集中突出和清晰醒目。 1.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陈道望著的《修辞学发凡》。 3.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双声,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叠韵。 4.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 词语的数量多,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5.从内容着眼,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运用了对偶(正对)和比喻辞格。 7.“不占不贪,理得心安”中的“理得心安”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中的易序。 1.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4.“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5.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6.现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四类,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7.“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语音段落是“ 2+2+2+1 ”式。 8.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3. 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4.“推敲”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中。 5.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7.“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这段解说词的押韵方式是排韵。 8.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陈骙著的《文则》。 2.在撰文时对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和生 动形象。 3. 押韵是韵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 征。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辞格。 5.“他写的字看上去龙飞凤舞的”中的 “龙飞凤舞”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 中的易色。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 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 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2.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 则》。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书面语句:指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句子,广泛用于各种语体。 2.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 后一字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 使得音调和谐优美。 3.对偶: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 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 两个句子或词组。 4.回文:回文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 同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 之间的关系。 5.修辞格: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 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 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 化的方法、手段。 1. 修辞: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 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的一种活动。 1.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 效果规律的科学。 2.散句:散句是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 不齐的句子。 3.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就是否定句 中先后运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 定句。 4.夸张:夸张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 夸大或缩小。 5.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 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 递下接。 2.别指: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 体借用来改指某一事物,这种成语活用 的方式叫别指。 3.排比: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 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 以说它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4.交韵:四句一组的诗,第一、第三句 一韵,第二、第四句一韵,这种押韵方 式叫交韵。 5.仿词: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 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这种修 辞方法叫仿词。 1.语境:即语言环境。宏观的语境指特 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微观的语境指语 言本身的具体环境,即说话写文章时特 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以 及一定的题旨。 2.易色: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 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叠用: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 有意识的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 词组。 4.四字格: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 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 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2.整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 整齐的句子。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单句中的某个(些) 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句颠倒 了通常的顺序,这样的句子称作倒装句。 4.双关: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 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 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 的。 5.拈连: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 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 连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 物。 三、判断题(下列各个说法,正确的画 “√”号,错误的画“×”号,每小题1 分,共5分) 1.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出版 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2.“春雪舞津城”中的“舞”用的不好, 应改为“落”。(ⅹ) 3.副词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但表示 情态的副词一般修饰的是单音节动词或 形容词。(ⅹ) 4.“解放军把土匪打得夹着尾巴逃跑 了.”一句使用了比喻辞格。 (ⅹ) 5.“阴谋鬼计”“计日程功”“情不自尽” “坐无虚席”四个成语都有错别字。 (ⅹ) 1.“老气横秋”“老牛破车”“老弱残兵” 都是成 语.(√) 2.“津城如画,游人如潮”是对偶句中 的正 对.(√) 3.“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的春天最美 丽”“让我们拥抱春天吧”这里用的都 是拟人辞格.(ⅹ) 4.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后 一字运用的韵母相同的字,以便使得音 调和谐优美.(ⅹ) 5.“我们写文章切忌不要胡编乱造”,这 句话说的对.(ⅹ)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晋陆机的《文赋》把文章分为( D、 十种)文体。 2.解放后,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专著 是(B、《语法修辞讲话》)。 3.《易?乾卦?文言》中提出了“修辞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