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第五章 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第五章 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第五章 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第五章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电子版:盛艳霞OCR,编辑张学文2007.12 -2008.04)

1、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2、马尔科夫链的熵

3、马尔科夫链的信息弥散

4、平稳序列的熵

5、平稳序列的信息弥散

6、预告时效与预告质量的关系问题

7、预告限度问题

原书133-162页132

第五章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我们知道测得的气温数据含有当地当时大气温度状况的信息.那么它是否也含有l公里之外某地的气温信息?是否也含有t小时之后(或之前)的气温的信息?这个信息随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变化的?这就是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问题。

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给了我们一幅动态的图景,它刻划了气象信息的内在结构。是我们寻找预告因子,研究预告限度问题的基本依据。这显然是气象信息分析中的重大课题。这一章中对此作初步分析。

1、气象信息的时空分布

以前我们对气象要素作信息分析时基本上没有涉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所谓某预告因子含有某预告对象的信息时对此二者在时间上和距离上有多大的间隔没有追究。也可以说是比较孤立的研究它们。现在我们要进一步问这个信息随着两者在时间和空间的差落有什么变化,即追究气象信息时空变化的内在结构。以下我们先对部分计算结果作些分析,以后再从理认上作分析。

下面举的全部连续变量的例子中对信息的计算都用了联合概率分布密度为正态分布这个经常用的假设。这样利用(1.19),(1.20)式或附录中的表可以很快从相关系数算出信息来。

原书133-162页133

原书133-162页

134

图5.1 乌鲁木齐个等压面是气温和位势高度信息在时间上

的分布(1月,单位:比特)

图5.1和5.2是地居中纬度地区的乌鲁木齐的七个标 准等压面上的气温和位势高度(距平)的信息在时间上的分布图。这里分析的是1月份和7月份。用了4年的资料共计算了时间间隔从当天到第14天。这个计算与以后的计算一样也都认为它们是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平稳随机过程。在图中我们省略了时间间隔为零的信息值。这主要因为依据第一章介绍,一个变量关于它自己的信息即为其熵值。这个熵已经在第二章中给出约为3-6比特之间。它比起时间间隔为1

天,2天……,14天之后的信息大得太多。为制图之便,故第一个点(零点)全部没有绘进去。图上的信息值的含义就是当日的气温(位势高度)含有多少关于1天,2天,……,14天之后气温(位势高度)的信息。从图上可以看到相隔1天之后,关于自己的信息1已经小于1比特。2天之后仅100毫巴高度的信息达到0.45比特。冬季其他变量含的信息都在0.4比特以下。时间间隔再拉长,都迅速下降而趋于零。

图5.2 乌鲁木齐个等压面是气温和位势高度信息在时间上

的分布(7月,单位:比特)

在冬季各标准等压面位势高度的自含信息分布图上反映出700毫巴以下信息随时间衰减的比较快,而更高的一些

1以后为叙述简明起见我们把一个变量含有的关于自己的信息称为“自含信息”(self-information)

原书133-162页135

原书133-162页 136

层次上信息衰减的要慢一些。而在高层上,寿命长一些的大尺度系统占的成分大一些。这也说明高层系统比低层的要易于预告一些。

在夏季,位势高度的自含信息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冬季情况有较大差别。在对流层中部(700毫巴、500毫巴)于6,11天附近各有一个峰值。后者一直延伸到100毫巴的平流层下部。另外300毫巴以上自含信息随时间衰减的比冬季要快的多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冬夏季对流层中气温自含信息的时间分布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夏季衰减的略快一些。另外夏季850毫巴以下似也有6和12天左右的两个峰值。是否位势高度在700和500毫巴上的两个峰为低层气温的峰值所造成的?从静力学方程看可能如此。

冬季100毫巴气温曲线的另一特点是它似乎随着时间拉长并不趋于零。估计这可能是1月份平流层已处于升温阶段造成的。

图5.3 另外目前月平均气温含有各地气温信息(比特)的地理分布

以上是分析信息在时间上的分布。现在再以地面气温为例,分析一下信息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为此我们利用第二章的表2.10中新疆各站月气温的相关系数依正态假设算得不同测站之间互相含有多少信息。并利用它研究此信息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图5.3就是其中的乌鲁木齐1月平均气温含有各地气温的信息的地理分布。它明显地随着乌鲁木齐相距的距离加大而速迅减少。在原点乌鲁木齐,这一信息即为月气温熵。由于天山山脉对天气系统的阻挡作用,位于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的气温含有天山以南地区的气温信息就很少,一般都在0.5比特之下。所以信息的等值线就呈现为东西长南北短的弥散椭圆形。

如果地表完全均匀,则有可能使信息在任一方向的衰减有相同的特性,此时等值线即为一组同心圆,而呈现出所谓各向同性的特点。

图5.4a 阿勒太7月平均气温含有各地气温信息(比特)的地理分布为表示出不同原点气温信息在地理上的弥散情况,在图5.4中分别绘出7月份北疆北部的阿尔泰、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三个点的月气温在新疆地区的

原书133-162页137

原书133-162页 138

弥散情况。它们也都反映出山脉对信息弥散的阻挡作用。

图5.4b 乌鲁木齐7月平均气温含有各地气温信息(比特)的地理分

图5.4c 和田7月平均气温含有各地气温信息(比特)的地理分布

在前面分析的各要素的信息在时间上的分布都是时间愈近信息愈多,在地理上也是距离愈近信息愈多。但天气图上的实践又使我们知道通常上游地区今天的环流状况对两叁天后的下游地区天气才有影响。这就是说甲地今天的环流状况含有两叁天后乙地的天气信息最丰富。情况是否直的如此?我们以7月份45°N的纬圈上不同经度的500毫巴每日20时的(北京时)位势高度为例,算一下它含有关于乌鲁木齐日平均气温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乌鲁木齐约位于44°N,88°E处)我们以5年的逐日资料算得各相关系数,也

5.5

以正态假设进而求出信息量最后绘成图

图5.5 不同经度上500毫巴高度含有关于乌鲁木齐气温信息的时间

分布(单位:10-2比特)

在图上信息的等值线呈舌状从左下方的乌鲁木齐当日的原点向右上方向倾斜地伸出去。它表明在咸海以西地区的500毫巴高度所含的关于乌鲁木齐日气温的信息以7天以后为最丰富(绝对值是不大,但确实有一个峰值)即咸海以西的高度与7天后乌鲁木齐的气温关系最密切。这个信息最大值随着地理位置的东移而逐步提前,并且绝对值也随之加

原书133-162页139

大。图上的舌轴则表明了信息在时空上弥散最慢的方向。这些结果与天气图上的实践经验是完全吻合的。当我们建立统计预告方程时用到上游地区的资料时到底用多远的地区、多久以前的资料为最好?显然有了这种分析资料后,选在舌轴上的时空关系为最好。

前面研究的是一个预告因子的现状所提供的信息在时空上的分布。但是在单站气象预告中用本站资料作预告时我们不仅考虑今天的气压、气温等等要素的状况,要研究它们一共含有关于明天、后天……的某预告对象多少信息。即全部的气温、气压历史资料共提供多少关于未来的信息。这个信息又是在时空上如何分布的?我们对历史掌握的愈多,是否对未来也了解愈多?这之中定量的信息关系如何?

在用天气图作预告时,我们掌握着几乎各层等压面上的大量资料。这时预告中所研究的问题就不仅是本站的资料可以提供多少信息,而是各层天气图上的资料一共提供了多少关于未来天气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时空分布也就决定了对多么远的距离之外,多么长的时间之后的气象状况可以了解到什么精度。

这类问题的研究已经包括了典型的单站天气预告问题和天气图方法的预告问题了。前者是要回答已知全部历史状况时求将来的信息时空分布;后者是已知全部地理区域的状况求将来的信息时空分布。这比孤立的仅研究一时一地状况提供的信息问题又深入了一大步。下面介绍的随机过程的熵和信息的理论就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工具。

原书133-162页140

原书133-162页 141

2、马尔科夫链的熵

设一马尔科夫链,它可能处的状态有E 1,E 2, …E n 共n 个。从状态E i 经一步转移到状态E j 的条件概率转移阵[p ij ]即为(4.24)式。现分析一下,当已知现在处于E i 状态经一步转

移后结局的不确定性的大小。现以H i (1)表示这个条件熵,

而有

∑=-=n

j ij ij i p p H 1)

1(log (5.1)

现状为E 1,E 2, …,E n 时都可以类似地算得相应的条件

熵。故对i 为不同值时的H i (1)作加权平均即得已知现状时

的一般的条件熵H (1)

∑=-=n

i ij ij i p p p H 1)1(log (5.2)

H (1)就是已知一个序列的现状的条件下经一步转移它的结局的不确定性。这个值常简称为马尔科夫链的熵。

至此我们并没有利用马尔科夫性质,而仅是说这是一个状态为有限个(n 个)的序列而已。有时人们并不问此序列是否有马尔科夫性质,而统称它们为马尔科夫链的熵。 现在研究此马尔科夫链的r +1个截口上取值的复合熵的问题。依(1.39)式r +1个随机变量的复合熵为

)...,,(...),()()()...,,(211213121121r r r X X X X H X X X H X X H X H X X X H ++++++=

由于这个r +1个截口是一个挨着一个取的,对马尔科夫链来说其条件概率应有

原书133-162页 142

???????===++)(),...,,(.........................................)(),,()

(),(121134123423213r r r r x x p x x x x p x x p x x x p p x x p x x x p (4.22)

这就是(4.22)式。有了这些条件概率的关系就使(1.39)式中的条件熵的计算大为简化而成下面的(5.3)式

)(...)()(),...,,(1121121r r r X X H X X H X H X X X H +++++= 而我们在前面求得的)1(H 即为前一个状态已知时下一个变量取值的条件熵。故

...)()(2312)1(===X X H X X H H (5.4) 代入得

)1(1121)(),...,,(rH X H X X X H r +=+ (5.5) 另外当然也可以把),...,,(121+r X X X H 看X 1和),...,,(132+r X X X H 的复合熵,即依(1.33)式有

)(,...,,()(),...,,(1321121+++=r r X H X X H X H X X X H (1.33)将之与(5.5)合并,可得

)1(1132),...,,(rH X X X X H r =+ (5.6) 此式左侧为已知现状X 1时r 个其后X 的复合熵。如把它称为r 个马尔科夫链的熵)(r H ,则有

原书133-162页 143

)1()(rH H r = (5.7)

即已知现状后r 个马尔科夫链的复合熵在数值上与r 个马尔科夫链的熵)1(H 之和是相等的。

在第一章曾求得对于r 个彼此独立的随机变量的复合熵为各变量的熵值之和[即(1.38)式]。现在对于马尔科夫链,可以说得到了形式上相似的公式。只不过前者是无条件熵,而现在为条件熵而已。

(5.7)式大大简化了对具有马尔科夫性质的这种随机过程的熵值的计算。

3、马尔科夫链的信息弥散

由于马尔科夫链的熵)1(H 是已知现状时序列的下一个状态的熵,所以已知现状求其含有下一个状态的信息量I (1)时则依信息定义为

)1()1(H H I -=(5.8)

式中H 为无条件熵,它依各状态E 1,E 2, …,E n 的出现概率从(1.10)式直接求得。

同前面的作法令p ij (k)代表一个马尔科夫链从E i 状态经k 步转移到E i 状态的概率,则已知现状时它提供的关于k 步后的状态的信息I (k )为

∑∑==-=n i n

j ij ij i k p k p p H k I 11)(log )()( (5.9) 而p ij (k )是矩阵[p ij (k )]的元素。对矩阵[p ij (k )]可以依(4.31)式从一阶转移阵自乘k 次而得。所以只要有了一阶转移阵即可求得现状含有多少关于k 步以后的信息。

对于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马尔科夫链来说,当k 趋于无穷时有极限定理,即

原书133-162页 144

j ij k p k p =∞

→)(lim (4.33)

这样在现状已知时它提供的关于未来无穷多步后的I (∞)信息为

log log )

(log lim )(1111=-=-=∞∑∑∑∑====∞→n j j j n j j j n i n

j ij ij i k p p p p k p p p H I (5.10)

这表明马尔科夫链的现状提供的关于它未来状态的信息随着时间步长加大而下降,最后信息衰减为零。这样一个马尔科夫链的信息弥散完全可以从它的一阶转移阵计算出来。

下面就以曾用过的乌鲁木齐4月份逐日降水的有无这个马尔科夫链为例,具体计算一下信息弥散。

首先根据第四章给的有无降水概率p (有)、p (无)分别为0.26和0.74依(1.10)式可以算得降水有无熵H 为

H =-0.26log0.26-0.74log0.74=0.827比特

依转概率的表4.2(一阶的)即可算马尔科夫链的熵)1(H )1(H =-p (有)p (有│有)log p (有│有) -p (有)p (无│有)log p (无│有)-p (无)p (有│无)log p (有│无) -p (无)p (无│无)log p (无│无)

)1(H =-(0.26)(0.41)log(0.41)-(0.26)(0.59)log(0.59)

-(0.74)(0.21)log(0.21)-(0.74)(0.79)log(0.79)

)1(H =0.801比特

这样已知今天的降水有无以后,它提供关于明天的降水状况的信息I (1)为

I (1)=H -)1(H =0.827-0.801=0.026比特

原书133-162页 145

这个信息量不大。如把一阶阵一再自乘,再仿前计算即可求得当日雨晴提供的关于后天,大后天……的雨情信息量I (2),I (3)……。现将前5个I 值列于表5.1中,表中I (0)即已知现状时对现状熵的减少程度,它就是自含信息,故I (0)=H 。从表中看到这个信息随时间衰减是非常快的。

表 5.1 降水有无信息随相隔日数的衰减(单位:比特)

到第二天即从0.827降为0.026,再过一天即减为0.001。第三天以后在现有精度下已经测不到信息。即可以认为I (3)已经衰减为零。它对应于 j ij k p k p =∞

→)(lim 的极限情况。

对于作为连续变量的马尔科夫过程我们没有专门讨论。不过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的分析中已经指出一阶自回归方程模拟的就是马尔科夫过程。而这时它的自相关函数是呈指数衰减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导得一般的马尔科夫过程的信息弥散公式。

设研究的马尔科夫过程在每个截口的取值遵守正态分布,如前述它可以用一阶自回归方程来连系前后关系。马尔科夫过程X (t )的方差Dx 与白噪声的方差Da 的关系遵守(4.73)式,即

p p a x r r r D D ??φ---=...112211 (4.73)

在一阶自回归方程中0...,3211=====p r φφφφ故上述方程简化成

原书133-162页 146

21

11r D D a x -= (5.11) 仿上一章的作法记)1exp(1T

r -=则有 )]2exp(1/[T

D D a x --= (5.12) 由于X 遵守正态分布,所以依(1.20)可以将X 的无条件熵写

)]2exp(1/[log[2log 21T

D e H a --+=π (5.13) 从一阶回归方程知,当前一时刻X 值已知的条件下现时刻X 的条件方差即为D a 。而X 与a 是线性关系。所以a 也是遵守正态分布的。这样X 的条件熵亦应为

a D e t X t X H log 2log )]1()([1+=-π (5.14) 以无条件熵H 减去条件熵即得已知前一时刻X 值时所带来的关于现时X 的信息I (1),即

)]2exp(1log[21)1(T

I ---= (5.15) 如果这里自回归方程不是一个时间步长,而是r 个步长,则将原来)exp(1T r -=的变成)exp()(T r τ

τ-=。即可[见(4.77)]。所以已知现状,它提供的τ时间步长后的信息相应为

)]2exp(1log[21)(T

I ττ---= (5.16) 这就是马尔科夫过程的信息弥散公式。当T 加大时I 将下降。在T 趋于无穷时信息I (t )就趋于零。这与马尔科

夫链的情况是一致的。

当τ→0时I的值趋于无穷大。对此可以理解为t很小很小时我们几乎可以得到全部观测所得的信息。当观测手段非常高明时可以从观测中得一全部观测所得的信息。这当然是理论的结果。实际上,由于观测不可能无限的准确,所以τ→0的信息值I即与观测对象的熵相等。

信息弥散公式(5.16)表明τ加大I迅速减少。我们以I和logτ为坐标绘出了(5.16)式的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到令在τ<T时才能提供较大一些的信息。τ=T时I=0.1比特。

图5.6 马尔科夫过程的信息弥散

对于马尔科夫过程来说,我们不仅看到全部历史知识提供的关于t时刻后的信息与仅仅已知现状时提供的关于t 时刻时后的信息相等,而且看到提供的信息是时间间隔t的下降函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使用弥散一词来描叙之。这等于说我们关于未来的知识只会随时间的拉长而愈加模糊。这与气象上为某些人承认的所谓韵律规律是大不相同的。后者根据现状作不出明天或后天的预告来,但据说竟会对相隔很多天(如半年)之后的天气提供信息。这种奇怪的信息时间分布本身就使我们对其是否真有这种规律存在大为怀疑。

4、平稳序列的熵

原书133-162页147

原书133-162页 148

前面求得r 个马尔科夫链的复合熵为马尔科夫链熵值的r 倍,从而大大简化了复合熵的计算。对于前后联系比马尔科夫链更紧密一些的随机过程是否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我们说对于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平稳序列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现考虑有连贯的n 个点组成的一个平稳序列x t ,x t+1,…x t+n -1。每个x 的取值是彼此有影响的。如以p (x t ,x t +1,…,x t+n -1)代表n 个取值的复合熵概率,依(1.23)式n 个点组成的序列的复合熵H n 应为

∑-++-++-=)...,,(log )...,,(1111n t t t n t t t n x x x p x x x p H (5.17)

如果它是平稳的序列,那么这个序列取某n 个值的概率就与时间无关。即复合熵概率不随时间变化。

现再用p n 代表序列的前n 个值已知时刻序列第n +1个值的条件概率,那么依概率乘法定理有

),...,,(),,...,,(11011-+---+--=x x x p p x x x x p n n n n n (5.18)

对p 0显然应理解为不了解过去状况下的序列取值的概率,即它是无条件概率。为了求已知n 个x 值的条件下,下一个x 的条件熵g n ,依条件熵公式(1.32)应有

n n n n p x x x x p g log ),,...,,(011-+--∑-= (5.19)

显然g 0即为无条件熵。依(1.35)式,无条件熵不小于条件熵,所以我们有

g 0≥g 1

g 1是仅知过去一个值时下一个序列值的条件熵。由于条件熵还具有如下性质(此等式的建立,见[4]中的附录)

)().(Y X H Z Y X H ≤(5.20)

原书133-162页 149

即条件熵H (X |Y )不小于另一个条件——Z 也已知时的条件熵。这样用于我们现今的场合有

g 0≥g 1≥g 2≥…g n

又由于条件熵不小于零[(1.34)式]故有

g 0≥g 1≥g 2≥…g n ≥0 (5.21) 这样当n 加大时g n 愈来愈小,但它又≥0,故必然趋于一个极限H ,即

H g n n =∞

→lim (5.22)

这里H 的含义即为:已知序列的全部过去值时下一个序列值的熵它与马尔科夫链的熵相类似的叫做平稳序列的熵。

这个含义从直观上也容易理解。如考虑今天的气温则有一个无条件熵g 0。但如昨天气温已知时再问今天的气温熵,则有条件熵g 1,它显然不大于g 0。如已知n 天以来的气温再求下一天的气温熵g n 则熵值又要减少一些。比及对全部过去气温都已知时再求下一天的气温熵,则这就是这里的H ——平稳序列的熵了。

利用(1.39)式于现今的场合直接可得

110...-∞+++=n g g g H

以n 除上式,并令∞→n 则等号右侧将趋于H 故有 n n H n

H 1lim ∞→= (5.23)

H n 是n 个序列值的复合熵,H n /n 即为平均每个序列值的熵而 n n H n 1lim ∞

→就是n 充分大时平均每个序列值的熵。所以H 也称为熵率。

原书133-162页 150

H 即是熵率,也是已知全部历史时一个序列值的熵,所以对r 个序列值在已知全部历史值的条件下的复合熵H (r )也有与马尔科夫链类似的等式

H (r )-rH (5.24)

气象上的序列很多,如能处理或平稳序列后,我们再用上式计算序列的熵值。

如果一个平稳随机过程是遵守正态分布的,那么求熵率的问题又可以大为简化。如上一章所述,此时一个随机过程不仅它的自相关函数可以用为数不多的几项指数和的形式表示,即表示成(4.79)式,而且在等间距的各截口上随机过程的值,当用自回归方程联系起来时它的误差项为一遵守正态分布的白噪声。同时自回归方程的阶数与自相关函数的指数项的项数相等。所以一个正态的平稳过程它的过去值已知时,对下一个截口上的序列值的影响完全集中在最近的几个截口上。如自相关函数只有p 项,则只有最近的p 个截口值能提供下一截口值的信息。过早的资料并不提供附加的信息。这样它的熵率本来表示已知全部过去值时下一个截口上序列值的熵,但它显然等价于已知最近的p 个截口上的序列值时下一截口上序列值的条件熵。而在正态分布下这个条件熵又仅与方差有关。这就带来计算上的方便。

在(4.73)式中联系了随机过程的方差D x 与自回归后剩余方差Da 的关系。利用(1.20)式即变成无条件熵x D e π2log 2与条件熵a D e π2log 2的联系。而依前所述这个条件熵也就是已知全部过去资料时的随机序列的熵率H 。依(4.73)可有

a D e H π2log =

)...1(2log 2211p p x r r r D e H φφφπ---=(5.25)

原书133-162页 151

这里r, φ的含义仍同于原(4.73)式时的含义。这个式子就建立了随机过程的方差D x 以及由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和各截口的间隔大小所决定的各个r ,φ值和熵率的关系。

上一章曾举了500毫巴位势场的相关函数并计算了它的自回归方程。现在我们进一步用它计算一下沿任一方向(我们取自西向东)的位势高度值这一随机过程的熵率。这里也是用了它遵守正态分布的假设。

在第四章第七节中已知φ1,φ2值从(4.81)式知方差为235。(5.25)式中所缺的是r 1和r 2,它们也就是第四章第七节算的两个R 值(235×0.81和235×0.57)再除以235。即为r 1=0.81,r 2=0.57。将以上诸值代入(5.25)式即求得熵率H

)]1(2[log 2211221φφπr r

D e H x --= )33.0)(235(log 66.105.210+=H

20.5≈H 比特 (5.26) 它表示已知西侧各点(每500公里一个点)的500毫巴位势值时下一点的500毫巴位势值,还有多大的不肯定度(即熵)这一计算结果在第二章中曾借用过。

前面求得的平稳序列的熵的概念可以把它再扩展到不同变量序列以及互含信息上去。

设有两个平稳的序列X (t ),Y (t )。依前介绍,不仅可以求得各自的熵率H (X )和H (Y ) ??

???==∞→∞→)(lim )()(lim )(11Y H Y H X H X H n n n n n n (5.27) 同时对于复合序列),(),...,,(),,(111100--n n y x y x y x 也可求

中国气象数据网

中国气象数据网 气温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 气温度,简称气温(英文名称 air temperature )。公众天气 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 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国 采用摄氏度(C )为单位。气温的单位除上面提到的用摄氏 度(C )表示,有的以华氏度(F )表示。摄氏与华氏的换 算关系是: C=5/9 (F-32), F=9/5C+32 (式中 C-摄氏温度)。 气温是用来衡量地球表面大气温度分布状况和变化态势的 重要指标。它根据需要分为定时气温 (基本站每日观测 4 次, 基准站每日观测 24 次),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 1 )定时气温 气象部门每天 02 时、08 时、 14 时、20 时(北京时)每隔 6 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 1.5 米 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C ) 中国气温记 录一般 F-华氏温度,

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 时、05 时、08 时、11 时、14 时、 17 时、20 时、23 时每隔3 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 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2)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段时间内的状况。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分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累年平均气温等。 1)日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 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 时、08 时、 14 时、20 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可以计算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精确到0.1 度。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833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 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 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 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 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 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 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 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

《气象信息及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设计题目地面/探空电码译码系统 学生姓名 学号20121334000 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设计时间16周 二O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课程论文排版规范 xxxx(题目、居中、黑体、三号) (空1行) XXX(作者名宋体、居中、五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南京210044(宋体、居中、小五号) (空1行) 摘要: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仿宋、小五号) 关键词:XX;XX;XX (宋体,小五号) (空1行) 正文,中文一律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小标题应上下空一行),文科类的论文排在正文的中间;理科类的论文顶格排。 (空2行)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居左,空两格放置: [1] 刘广珠.《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24(1):161-164. [2] 郑霖柴宗新郑远昌等.《四川省地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11. [3] 夏敬华.《企业流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https://www.doczj.com/doc/3112780695.html,/docs/bpwebsite.asp.2003年5月20日访问 [4] [美]约瑟.H.多尔著,张林升等译.《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8. 以上注释的具体内容全部采用五号仿宋体 另起1页 英文题目(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放置) 姓名、单位与前面中文相对应(字体用五号Times New Roman)

ABSTRACT(四号加粗居中放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小五号) Key word: XXX; XXX; XXX; XXX (小五号) 说明: 1.若有图表,图表的标题字体为宋体,小五号,居中; 2.A4纸打印,页边距上下设2.5厘米,左右设置为2厘米; 3.若为基金项目资助,在首页脚注中注明; 4.论文及参考文献全部用1.25倍行距,在“格式”选项中的“段落”设置窗口,采用多倍行距,行距设置值为1.25; 5.引用文献中一般都应有外文文献; 6.文中的序号一般按层次采用“一、”“二、”“三、”……和“(一)”“(二)”“(三)”……或“1”“2”“3”……“1.1”、“1.2”……表示,文中的各级序号不得混用,以避免眉目不清、层次难分; 7.中文标点一律采用全角。 内容大概要求: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道路交通气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一、系统功能概述和用途 《道路交通气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是针对交通管理行业部门的应用需求,结合现代尖端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而研制成功的高性能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可自动实时监测大雾、低能见度、路面结冰、路面高温、大风、强降雨、降雪、冰雹等多种异常道路交通状况,可通过多种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及时向指挥中心报警,同时系统还可以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指挥中心,使得交通管理部门可以直观地观察现场实际状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辅助决策依据。 二、技术水平 本系统采用的设备和技术原理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三、产品性能 1、系统组成 本系统由监测系统、处理系统和应用系统三个系统组成。 ①监测系统:由高速公路沿线的各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组成,主要作用是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系统的原始数据; ②处理系统:由数据处理中心和交通气象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中心组成,主要作用是收集处理交通气象监测站的数据,管理各个应用子系统,是系统的处理核心; ③应用系统:由灾害天气应急处理部门、Internet浏览、用户短信、报警、 大屏显示组成,主要作用是提供给各级用户良好接口。

2、交通气象监测站模块组成 中央处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 传感器部分 电源管理模块 数据存储模块 网络通信模块 雷电防护模块 3、交通气象站基本结构 本系统采用美国HAZE系列胶体电池,性能稳定可靠,充放电转换效率高。电池在太阳能方面的应用经常受到不良天气状况的影响,因而系统对电池的充电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此原因,充电电压的设定应该最充分考虑到可利用的充电时间长短等条件,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可能采用大电流充电, 对确保电池充足电是非常有帮助的。充电电流的设置范围变化较大, 可以是从0.01至5 I10, 但是, 充电电压必须严格限制在 2.3-2.4VPC每单格的范围。每天的放电容量在0.2C100以下的, 充电电压的设置为: 2.30-2.35VPC每单格。每天的放电容量在0.2C100以上的, 充电电压的设置为: 2.35-2.40VPC每单格。 (以上是基于环境温度为20oC的条件下的设置, 如果月平均温度在10oC以下, 则充电电压的设置应按温度每降低1oC,电压提高0.03V进行设置)。 12、防雷部分 防雷器件在气象观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设备遭受雷击的情况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并带有自恢复的特性。针对直击雷,一般采用施工安装避雷针的方式对设备进行保护;而感应雷则需要在各个接口进行防雷保护。因此,针对感应雷,设备包含完善的防雷措施,保护设备免受损害。

新媒体用户规模与气象信息传播分析.docx

新媒体用户规模与气象信息传播分析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达到7.88亿,占据互联网网民总数的98.3%[1]。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变革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5]。搭上这趟高速列车传播气象服务信息自然也是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选择。至2017年第三季度,天气类App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4.91亿人[6],但用户匹配十分不均匀,“墨迹天气”、“天气通”、“最美天气”等6个天气类App占了整个市场92%的用户数量[7],而且它们的核心信息同质化十分严重。气象微信公众号虽然内容丰富,但关注人数太少。面对这样的情形,从受众规模与气象信息传播方式的关联入手,分析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为改善天气类App及气象微信公众号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定量及个例研究方法,根据实例分析和相关信息,归纳总结,分析问题。天气类App用户规模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及易观等大数据分析商报告。气象微信公众号受众数据来源于全国30个省市气象部门及中国天气 2天气类App用户规模与气象信息

传播现状目前,6个天气类App坐拥了4亿多用户,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它们传播天气核心信息及时、简洁和实用,考虑并把握了移动新媒体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传播特征,以及信息可以经过无穷传播的传播现状[8]。当然,还与天气预报信息是一种简洁实用资讯的根本属性息息相关,只要能满足用户方便快捷实时查询天气的功能,较早入市,就能得到用户的认同,目前大部分天气类App均能满足这样的基本需求。各App核心功能的气象服务信息主要以城市天气实况、2h-7d 气温、降雨等气象要素为主,辅以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密切关联生活的信息。这导致了绝大部分天气类App的80%以上的信息是雷同的,信息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在QuestMobile的统计中,201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289.7min,但天气类App平均单次运行时长仅在2.1-3.5min之间[[9-10]。其根本原因在于只提供气温、降雨、天气现象等最基本的气象信息,几乎没有开发与天气变化相关联的其它拓展性的服务信息。目前用户在一个界面就可以查询到所有需要的信息,根本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浏览,所以留住用户关注度的时间有限。 3气象微信公众号用户规模与气象信息传播现状 3.1气象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及基本情况 调查期间,我国主要的31个气象气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基本涵盖了以

中国气象站点分布信息

表全国基本基准站信息文件 区站号省名台站名纬度(°) 经度(°) 拔海高度(米) 类别50136 黑龙江漠河52、97 122、52 433 基准站50246 黑龙江塔河52、35 124、72 361、9 基本站50349 黑龙江新林51、7 124、33 494、6 基本站50353 黑龙江呼玛51、72 126、65 177、4 基本站50425 内蒙古额尔古纳50、25 120、18 581、4 基本站50434 内蒙古图里河50、48 121、68 732、6 基准站50442 黑龙江加格达奇50、4 124、12 371、7 基本站50468 黑龙江黑河50、25 127、45 166、4 基本站50514 内蒙古满洲里49、57 117、43 661、7 基准站50527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 49、22 119、75 610、2 基本站50548 内蒙古小二沟49、2 123、72 286、1 基本站50557 黑龙江嫩江49、17 125、23 242、2 基本站50564 黑龙江孙吴49、43 127、35 234、5 基准站50603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48、67 116、82 554、2 基本站50618 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48、22 118、27 642 基本站50632 内蒙古博克图48、77 121、92 739、7 基准站50639 内蒙古扎兰屯48 122、73 306、5 基本站50656 黑龙江北安48、28 126、52 269、7 基本站50658 黑龙江克山48、05 125、88 234、6 基本站50727 内蒙古阿尔山47、17 119、93 997、2 基本站50742 黑龙江富裕47、8 124、48 162、7 基准站50745 黑龙江齐齐哈尔47、38 123、92 147、1 基本站50756 黑龙江海伦47、43 126、97 239、2 基准站50758 黑龙江明水47、17 125、9 247、2 基本站50774 黑龙江伊春47、73 128、92 240、9 基本站50775 黑龙江鹤岗47、33 130、27 227、9 基本站50788 黑龙江富锦47、23 131、98 66、4 基本站50834 内蒙古索伦46、6 121、22 499、7 基准站50838 内蒙古乌兰浩特46、08 122、05 274、7 基本站50844 黑龙江泰来46、4 123、42 149、5 基本站50853 黑龙江绥化46、62 126、97 179、6 基本站50854 黑龙江安达46、38 125、32 149、3 基本站50862 黑龙江铁力46、98 128、02 210、5 基本站50873 黑龙江佳木斯46、82 130、28 81、2 基准站50877 黑龙江依兰46、3 129、58 100、1 基本站50888 黑龙江宝清46、32 132、18 83 基本站50915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45、52 116、97 838、9 基本站50936 吉林白城45、63 122、83 155、3 基准站50948 吉林乾安45 124、02 146、3 基本站50949 吉林前郭尔罗斯45、08 124、87 136、2 基本站

气象采集信息系统系综述

关于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文献综述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信息与工程系 07083415 徐桥 摘要: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实时采集的气象资料,对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气象情况作出较为精确的预测和预报,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需求。其结构主要分为气象信息采集,数据接收和数据传输还有数据显示。本文主要针对基本气象信息的采集,分析当代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个前瞻。 关键词:信息采集,无线传送,气象数据分析 1、引言 气象服务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因此充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开展气象情报信息和气象预测信息技术研究,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得意义。文章提出气象信息业的发展现状,当代气象信息业的研究水平,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以及气象信息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多数气象局分为省,市,区气象局和数个气象站,原有的气象信息系统地面网络建设较早,设备性能低,线路传输速率低,延时较大,采集数据比较单一,因此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需求。因此,建设一个更完善,高效的气象采集系统迫在眉睫。而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它使人们对气象信息有了更深更准确的了解,对学习,生产,生活有着莫大的帮助。 2、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1 研究现状与不足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气象信息能力不断增强,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据了解,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已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但相比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我国的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还是显露出很多的滞后,主要在技术和工艺装备、测试仪表、开发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距。 (1)基于CAN总线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计 根据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接口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该观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系统采用主从方式.通过CAN总线将各个观测节点连接起来,并将各个观测节点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上位PC机处理。观测节点采用MSP430单片机为主控制器,控制和处理传感器采集数据.并通过CAN控制器MCP2515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上位机。该系统硬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测试结果能满足实际的测量要求[1]。 (2)基于CDMA 1X网络的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介绍CDMA IX网络在自动气象信息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架构和

中国气象信息传播历史研究_孙忠

中国气象信息传播历史研究 孙忠 (山东省气象中心 250031) 摘要 气象信息是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但是因为近、现代气象学是从18到19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给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气象信息的历史比较短,而气象信息传播发展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却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少见的。本文从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气象信息的传播入手,分析在不同阶段气象信息传播的手段和特点,以及社会影响等。 关键词:气象信息、传播、媒体 1中国古代气象信息的传播 中国大部地区处于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候资源丰富,为社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旱涝风雹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人对于天气、气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经常会将天气现象和迷信联系起来,认为某种天气现象或许是上天的启示,或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对气象总体的认识是畏惧和无能为力的,对于天气的预测除了农谚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而至于社会性的防灾、减灾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普通老百姓对于各种天气现象或气象灾害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气象信息的种类就只限于对于各种天气现象或者气象灾害的记录和描述了。在天文和气象结合的情况下,中国通常会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天象观测,在史前传说时期,天象机构多有世袭专业人员充任,自周至清代,多设有天象行政机构和业务部门,前者称为局(如台式且)或监(太史监、司天监、钦天监);后者称为台,从周到唐朝称为“灵台”,唐至元代称为“司天台”,明清称观象台,清末到民国称测候所。从周代到清代的观象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气象观测的珍贵文献。 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一样,气象信息的传播在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人们的口头传播,可能在人们周围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冰雹、暴雨等天气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口头的方式把这个消息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开,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基本意义上的自我保护。 随着文字的出现以及书写介质的发展和丰富,人们对于天气、气象信息的记录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因为中国小农经济和教育的限制,这种传播的范围并不可能太大,在封建社会中,帝王集权统治是标志性的社会现象,再加上中国传统统治思想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影响,封建帝王并不会轻易把社会的各种信息让普通民众获知,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气象信息的传播经常是通过各地方官的奏折经由官方的邮路到达朝廷,传播的范围限于朝廷和官府,由朝廷或官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另外,各地的地方志也记录下各地在各个年份主要的气象灾害和重要的天气现象,在各官府的档案存放部门保存,对于公众也是秘而不宣的。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段中,面向公众的气象信息传播从现代的观点看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封建统治阶层才有较为有价值的气象信息传播,但由于通讯手段的落后,气象信息的新闻意义和含量也不足。 但是气象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的历史还是比较长的,古代人们就把天文和气象结合而制定了24节气,对全年的天气气候做出比较准确、实用、完整的阶段划分,至今人们还依据它安排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和元代的王祯所著的《农书》,总结了气候的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作为知识性的气象信息在中国的传播还是比较广泛的。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方案 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

目录 1.1建设背景 (1) 1.2系统概述 (1) 1.3主要功能 (1) 1.3.1通告预警 (2) 1.3.2气象资料收集处理 (2) 1.3.3气象报文 (2) 1.3.4飞行文件 (2) 1.3.5卫星云图 (3) 1.3.6雷达图像 (3) 1.3.7自动观测 (3) 1.3.8传真图 (3) 1.3.9航空预告图管理 (3) 1.3.10台风路径图 (4) 1.3.11系统管理 (4) 1.4系统特点 (4) 1.4.1实用性 (4) 1.4.2提高企业形象 (5) 1.4.3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5)

1.1 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航空事业迅速发展,我国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目标之一是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大大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我公司将建设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气象信息将从单一的业务辅助系统的角色向着面向地区,面向预报过程,面向决策支持的气象数据搜集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建成将大大降低天气对飞行的影响。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行业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平台,该系统对各种气象数据和产品进行了整合并提供有效的分析,同时融合了各种相关的用户业务流程和工作习惯,减少用户操作,避免错忘漏的发生。系统实现气象信息传递、交换、处理的电子化,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人道服务电子化,,节约办公经费、提高办公效率和提升办公质量,为推进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建成后的系统将为各航空公司和其它专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为区域管制中心运行的保障服务,飞行流量管理、航空公司集中运行控制、机场运行管理的服务等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2 系统概述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为航空气象部门、管制部门、航空公司及机场指挥部门等提供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的综合性航空专业气象业务系统。其功能主要包括实现气象中心发布短期天气预警的功能,实现航空报文的检索显示,实现飞行气象文件提取,实现各种气象资料的检索显示,实现预报产品的检索显示,并完成用户的权限控制管理和系统配置参数的管理。 1.3 主要功能

最新中国气象站点分布信息

中国气象站点分布信 息

表全国基本基准站信息文件 区站号省名台站名纬度 (°) 经度 (°) 拔海高度(米) 类别 50136 黑龙江漠河52.97 122.52 433 基准站50246 黑龙江塔河52.35 124.72 361.9 基本站50349 黑龙江新林51.7 124.33 494.6 基本站50353 黑龙江呼玛51.72 126.65 177.4 基本站50425 内蒙古额尔古纳50.25 120.18 581.4 基本站50434 内蒙古图里河50.48 121.68 732.6 基准站50442 黑龙江加格达奇50.4 124.12 371.7 基本站50468 黑龙江黑河50.25 127.45 166.4 基本站50514 内蒙古满洲里49.57 117.43 661.7 基准站50527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 49.22 119.75 610.2 基本站50548 内蒙古小二沟49.2 123.72 286.1 基本站50557 黑龙江嫩江49.17 125.23 242.2 基本站50564 黑龙江孙吴49.43 127.35 234.5 基准站50603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48.67 116.82 554.2 基本站50618 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48.22 118.27 642 基本站50632 内蒙古博克图48.77 121.92 739.7 基准站50639 内蒙古扎兰屯48 122.73 306.5 基本站50656 黑龙江北安48.28 126.52 269.7 基本站50658 黑龙江克山48.05 125.88 234.6 基本站50727 内蒙古阿尔山47.17 119.93 997.2 基本站50742 黑龙江富裕47.8 124.48 162.7 基准站50745 黑龙江齐齐哈尔47.38 123.92 147.1 基本站50756 黑龙江海伦47.43 126.97 239.2 基准站50758 黑龙江明水47.17 125.9 247.2 基本站50774 黑龙江伊春47.73 128.92 240.9 基本站50775 黑龙江鹤岗47.33 130.27 227.9 基本站50788 黑龙江富锦47.23 131.98 66.4 基本站50834 内蒙古索伦46.6 121.22 499.7 基准站50838 内蒙古乌兰浩特46.08 122.05 274.7 基本站50844 黑龙江泰来46.4 123.42 149.5 基本站50853 黑龙江绥化46.62 126.97 179.6 基本站50854 黑龙江安达46.38 125.32 149.3 基本站50862 黑龙江铁力46.98 128.02 210.5 基本站50873 黑龙江佳木斯46.82 130.28 81.2 基准站50877 黑龙江依兰46.3 129.58 100.1 基本站50888 黑龙江宝清46.32 132.18 83 基本站50915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45.52 116.97 838.9 基本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9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二是新媒体下的气象传播研究;三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无疑占据着最广大的受众市场。XX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节目是观众的最爱; XX年,广西开展了气象信息接收情况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1114人中有88%是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的,列各类媒体首位。所以在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对电视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是最多的。这一大类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括性地指出电视媒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做好气象传播。比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魏峰的《电视气象节目的创新》,这篇论文分析并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主要方式,然后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媒体发展的出路之所在,最后对如何创新提出了建议。类似的论文还有辽宁省气象中心李党红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等等。 第二部分是结合具体理论分析当前电视气象传播现状。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立成的《公共气象理念下的气象电视直播》,*主要是运用公共气象理念结合具体的传播形式——电视直播进行了技术性分析,从实践方面提出了电视气象直播的途径,包括演播室直播、现场直播、延伸直播及移动直播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强等的《用新闻观念打造气象节目》。 第三部分是个案分析。比如山西省气象中心范永玲等的《展现气象魅力,炫出广告活力》就是对太原电视台《天气资讯》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先是分析了当前电视气象节目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天气资讯》这一节目的主要特点,以及是如何规避上述缺陷的,最后指出这档节目在受众中间反响强烈,深受受众喜爱。类似的论文还有温州电视台王晓峰的《增强城市广播电视台应对气象灾害的传播能力》、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中心倪景春的《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等。

全国气象站点位置

区站号台站名称省份纬度 度分经度 度分 拔海 高度 0.1米 开始年月截止年月缺测情况 50136 漠河黑龙江5258 12231 4330 1957 04 2007 12 195807-08 50246 塔河黑龙江5221 12443 3619 1960 12 2007 12 196111, 196209-197112 50349 新林黑龙江5142 12420 4946 1972 01 2007 12 50353 呼玛黑龙江5143 12639 1774 1954 01 2007 12 50425 额尔古纳右旗内蒙古5015 12011 5814 1957 01 2007 12 50434 图里河内蒙古5029 12141 7326 1957 01 2007 12 50442 大兴安岭黑龙江5024 12407 3717 1966 07 2007 12 50468 黑河黑龙江5015 12727 1664 1959 01 2007 12 50514 满洲里内蒙古4934 11726 6617 1956 12 2007 12 50527 海拉尔内蒙古4913 11945 6102 1951 01 2007 12 50548 小二沟内蒙古4912 12343 2861 1957 01 2007 12 50557 嫩江黑龙江4910 12514 2422 1951 01 2007 12 50564 孙吴黑龙江4926 12721 2345 1954 01 2007 12 50603 新巴尔虎右旗内蒙古4840 11649 5542 1957 10 2007 12 50618 新巴尔虎左旗内蒙古4813 11816 6420 1958 11 2007 12 50632 博克图内蒙古4846 12155 7397 1951 01 2007 12 50639 扎兰屯内蒙古4800 12244 3065 1952 02 2007 12 50656 北安黑龙江4817 12631 2697 1958 09 2007 12 50658 克山黑龙江4803 12553 2346 1951 01 2007 12 50727 阿尔山内蒙古4710 11956 9972 1952 06 2007 12 50742 富裕黑龙江4748 12429 1627 1956 10 2007 12 50745 齐齐哈尔黑龙江4723 12355 1471 1951 01 2007 12 50756 海伦黑龙江4726 12658 2392 1952 07 2007 12 50758 明水黑龙江4710 12554 2472 1953 01 2007 12 50774 伊春黑龙江4744 12855 2409 1955 10 2007 12 50775 鹤岗黑龙江4720 13016 2279 1955 11 2007 12 50788 富锦黑龙江4714 13159 664 1952 08 2007 12 50834 索伦内蒙古4636 12113 4997 1957 12 2007 12 50838 乌兰浩特内蒙古4605 12203 2747 1951 01 2007 12 50844 泰来黑龙江4624 12325 1495 1958 01 2007 12 50853 绥化黑龙江4637 12658 1796 1952 07 2007 12 50854 安达黑龙江4623 12519 1493 1952 07 2007 12 50862 铁力黑龙江4659 12801 2105 1957 12 2007 12 50873 佳木斯黑龙江4649 13017 812 1951 01 2007 12 50877 依兰黑龙江4618 12935 1001 1959 01 2007 12 50888 宝清黑龙江4619 13211 830 1956 11 2007 12 50915 东乌珠穆沁旗内蒙古4531 11658 8389 1955 11 2007 12 50936 白城吉林4538 12250 1553 1951 01 2007 12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 技术方案

1项目概况 随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精细化水平的发展,预报产品不断丰富,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业务系统部署多,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数据到产品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天气业务的需求。气象信息共享门户将在国家气象中心现有业务基础上建立完善业务流转与控制体系,优化中心的预报服务业务流程,提高数据流转和产品利用效率,减少预报服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降低中间环节的复杂度与出错率,增强预报服务协同能力,推进预报和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应用,促进天气监视、预报及决策服务平台专业化发展,为国家气象中心现代天气发展及服务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建立业务系统规范和数据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和服务,对预报员、服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身份、权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对国家气象中心主要预报、服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流转状态等实现实时监视,实现对整个中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衔接与流转控制,实现对预报员身份信息、准入系统信息、业务监控信息、产品流转状态、任务调度等所有实时信息的显示和统计分析,实现预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分发控制,并增强国家气象中心互联网展示气象产品的水平。 2业务需求分析 2.1 业务现状分析 国家气象中心是全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其前身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50多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有了巨大发展。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

论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

论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 发表时间:2019-07-17T15:22:27.3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刘军[导读] 摘要:气象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对于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对于个人的生活学习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指导有意义。 枣庄市气象局山东枣庄 277800摘要:气象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对于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对于个人的生活学习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指导有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对气象信息服务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在保证气象服务信息准确性的同时,确保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获取的便捷性。鉴于 此,本文就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进行探究分析,希望对今后的气象服务信息更加便利人们的生活。关键词:气象服务;信息化传播;有效传播能力;具体举措引言 准确高效的气象信息可以为社会生产和工作提供相应的气象指导和信息规划服务,帮助其更好的进行工作准备和生产规划,充分利用和借助气象的优势避免其劣势带来的影响。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工作和生活对于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标准,有赖于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信息软件的应用,气象信息借助于QQ、微信以及新闻等软件及时准确的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和社会生产活动提供了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帮助人们及时的避免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达到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效果。 1.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的必要性气象服务是一项复杂、搞技术含量以及高专业性的信息服务,借助卫星以及各种气象检测设备对于地表的气象变化以及极端天气进行相应的预测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气象变化结论。从而为社会各行业的生产及工作以及个人的交通出行提供相应的气象服务信息,主要包括了气温的变化、风向以及风力、降水量及降水时间、极端天气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信息。由早期的电视新闻气象服务信息到现在的网络气象信息服务,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速度成直线上升,精准度和提前性也有了巨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各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仅仅依靠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对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能力的加强,拓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保证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高效性。笔者从重视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特性以及传播理念两方面进行相关阐述。 1.1重视气象信息的传播特性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媒体。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微信、微博、APP手机媒体、直播等新媒体形态的兴盛,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被迅速分流。电视媒体这种收视率急转直下的状况也使得原本主要依赖电视媒体传播的气象信息备受冷落。因此,相关气象服务单位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地拓宽气象信息服务传播渠道。比如将气象信息服务与多媒体中的相关具体形态相结合,开发气象APP、将气象信息服务植入QQ、微信、微博等,让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气象信息服务,凸显气象信息服务的重要作用。 1.2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理念气象信息传播质量的衡量归根结底是要看受众的接受程度。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关气象信息服务部门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来调整气象信息的传播理念。首先要拓宽气象信息服务对象、其次要个性化地定制信息内容、再次要人性化地完善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信息通俗化、快捷化,并充分与各种大众媒体形式结合,让受众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气象信息服务。 2.保证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有效性的举措 2.1以人为本、打造人性化服务气象信息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气象情况,以合理地规划相应的生产生活。要想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传播能力,相关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就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受众为重心,对气象信息进行合理化加工,使其更具趣味性和通俗性,以方便受众记忆和传播。同时对于各行各业不同的受众需求,量身定制地为其打造满足需求的气象信息服务,让受众可以接收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气象信息服务,从而增强受众对于气象信息服务的良好印象。 2.2立足媒体、做好信息渠道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为基础的微信、微博、QQ等新型新媒体形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欢迎。因此,相关气象信息单位一定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气象信息服务,将原本过度依赖电视媒体来气象信息服务传播的形态进行灵活地调整,一方面要积极提升原本的电视媒体传播中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与新媒体融合,积极引进相关的新媒体技术人才、并加强相关气象信息单位内部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让更多具备新媒体等先进的媒体操作、开发技能的人员为促进气象信息服务与多媒体等先进媒体形态的融合作出贡献,同时气象服务部门要调整创新信息传播思路,制定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制度保障,切实高效地利用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便利的信息推广形式,来传播气象信息服务。 2.3统筹协作、促进气象平台建设统筹协作主要是基于气象信息源服务模式,为了确保气象信息服务的传播能力,让各种气象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的传播,相关气象信息单位一定要继续重视提高开路电视、公共频道的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气象信息单位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顺应电视媒体的发展创新趋势,切实做好与付费电视的数字化建设向对接的气象平台的构建。在充分发挥数字付费、网络频道优势的同时,整合信息源,增强信息传播力度,确保受众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电视媒体频道来接收气象信息服务,为其做好生产和生活规划提供有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越来越重要,然而技术的创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给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来带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一定要积极改革,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借力新媒体等传媒平台,调整、创新气象服务质量,让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工作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必要参考。参考文献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8-12-20T10:59:43.1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唐洪君 [导读] 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100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有越来越多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得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地观测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现有的气象信息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国性;气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深入推进,气象信息系统一方面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结构越来越精细形式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现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大量普及,网络计算能力空前提高。使得建立在气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中的信息活动变得极为频繁和宽泛,机器语言之间、应用模组之间、服务设备之间的快速数据交换成了气象信息系统建设的非常关切的需求。在众多新技术中JSON数据技术提供了便捷数据交互能力。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完全独立于编程语言的文本格式来存储和表示数据。简洁和清晰的层次结构使得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并有效地提升网络传输效率,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明显优点:数据格式比较简单,易于读写,格式都是压缩的,占用带宽小。气象数据有别于其他数据,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实时性强动态多变,具有极强的专业特征。气象信息系统承载各类气象数据传输处理加工等业务功能,在系统建设与运行中各种数据信息关联紧密交流活跃。在气象信息系统建设中各个场合与界面中需要完成各种数据交互工作,JSON提供了极强的技术支撑,应用好JSON技术能为业务带来极大便利。 2气象计量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计量站现有业务、未来扩展业务和管理情况,设计技术路线和软件架构,要求软件系统符合安全可靠性、高集成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接口的通用性。能够实现系统的灵活可配,初步实现质量控制流程,基本完成自动化管理并具备完整的业务流程。同时,系统应满足相应的时间性能要求,软件界面与相关配置应具备易操作性。 2.1检测业务自动化 相比于企业和省级气象计量单位,国家气象计量站计量标准、被检仪器及检测要素多,相同要素仪器种类多的特点,使得检测业务的自动化复杂多变。但实现微型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完成检测业务是存在客观基础的,因为我们具备完善自控通信接口的计量标准及各类用于辅助检测计量的设备。结合国家气象计量站检测要素多的特点,自动化检测系统由气压自动检测系统、温度自动检测系统、湿度自动检测系统、风速风向自动检测系统、雨量自动检测系统、辐射自动检测系统等组成。自动检测系统采用成熟的C/S技术,用户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管理操作,既保证了不同要素检测的相对独立,又实现了强大的数据维护、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功能。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和输出三个部分:(1)输入部分将自动检测系统所有标准设备、被检设备乃至环境监测设备的协议、命令接入控制与处理部分,为了适应相同要素仪器种类繁多的情况,在输入部分需要设置开放通信接口模块,实现管理员对新型设备自动检测的自扩展,大大增加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2)控制与处理部分首先通过串口通信模块导入输入部分的通信协议,然后在检测过程控制模块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规程、规范的要求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所需数据的处理;(3)输出部分包括合格判据模块和报表的打印与导出模块,即自动检测系统遵照规程、规范对被检仪器测试数据进行合格判据,且能实现所有测试数据报表的打印与导出。 2.2业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气象计量站业务的不断扩展,统计繁琐易错、计量检测工作时长量大及管理的滞后已无法满足现代计量器具所需的维修养护和全面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必须实现计量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这也是气象计量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1)被检仪器和检定证书发放的工作实现流程化,平台统一管理被检仪器的送检登记、检定测试状态、领取登记等信息,并自动存取原始检测记录信息、测试报告、检定证书等信息,被检仪器。(2)平台对国家气象计量站的检定设备、辅助设备进行统筹管理,生成便于执行的自动检定计划,具体管理内容包括设备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和状态。平台建立计量相关标准单位、规程、法规的后台增量索引,以供查询使用。平台对计量器具的信息变更进行实时更新,包括该器具使用状态、检定周期、使用部门人员等信息,若有维修或报废的器具,平台跟踪记录,并生成报告提交相关责任人。(3)平台需具备一定物质管理功能:如固定资产管理、检定仪器及辅助设备管理、消耗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平台建立检定仪器设备的完备档案信息,提供时动态的设备数据分析,并可监控和统计各科室的物质消耗情况,在中心相关财会及物质管理的制度规范基础上提交报告。 3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C/S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伴随着网络数据库和桌面图形交互窗口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中的计算机简单的可以认为由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在C/S结构中,装在客户本地计算机上的客户端与装在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服务器的职责在于对用户数据处理。客户端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与用户直接交互,将用户的操作转换成相应的指令而后通过网络向远程的服务器发送用户请求。 3.2系统性能分析 在对现有其他类似系统进行分析后,本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点:跨平台特性:面对目前不同用户使用软件的操作系统不同,硬件条件不同,所以如果对每个系统下都要开发出同一款软件而言,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时效性上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软件的跨平台的运行,使得开发的周期和开发的成本降低,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针对以往气象系统的弊端,本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