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二、慢性肾脏病的饮食注意三、慢性肾脏病的征兆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1、慢性肾脏病的预防

1.1、平衡膳食。大量的动植物性蛋白质,最后的代谢产物尿酸及尿素氮等都需由肾脏负责排除,故暴饮、暴食将增加肾脏负担。通过平衡膳食,减少肾脏负担

1.2、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很可能经由输尿管感染到肾脏,每天充分喝水随时排尿,肾脏不易被感染、不易形成结石。

1.3、有计划坚持每天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戒烟限酒。1.4、避免滥用药物,多种药物、化学毒物均可导致肾脏损害。

1.5、妇女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及肾功能情况,如果有相当程度的肾脏病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要与肾脏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否则盲目怀孕,肾脏病可能很快恶化引起肾功能不齐全。

1.6、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也可同时做肾脏B超检查。了解疾病的家族史,从而对肾脏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2.1、控制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蛋白尿,可以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减缓慢性肾衰竭病变进展。降压药物的选择原则依CKD的分期不同而异,当CCr>30ml/min时,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ARB),必要时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当患者的Ccr降至30ml/min以下时,应用ACEI和ARB可能引起肾小球内低灌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持续<60ml/min·1.73m2 ≥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GFR 30~59ml/min·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GFR 15~29ml/min·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慢性肾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肾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2-03-31T14:11:40.1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8月总第197期供稿作者:许景贤[导读]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可以由各种疾病引起,在我国主要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 许景贤 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赤峰学院门诊部 024000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是指以下两种情况:(1)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可以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简称GFR)下降,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病理检查异常;肾损伤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m2≥3个月,即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可以由各种疾病引起,在我国主要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病也呈上升趋势。这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新流行疾病,其所导致的心血管疾患是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等危的疾病。患了慢性肾脏病,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治疗、没有坚持动态监测和治疗,或者说治疗效果不好,会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出现肾脏功能的下降,肾脏功能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会发展为尿毒症,这个时候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析或换肾,以维持生命,导致医疗耗费较大、生活质量低、生存时间缩短等等。此外,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据统计,有一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功能下降、心律失常、动脉硬化、脑出血等,导致死亡率增加、寿命缩短 正因如此,国际医学界于2006年确立了世界肾脏病日,即每年的3月第2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每年肾脏病日都确立一个主题,旨在宣传肾脏的重要地位和有关防治知识,让世人和医学界对肾脏疾病引起足够重视,达到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因此,积极探讨和研究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除注意平日摄生之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没有肾病的人群(健康人群),要做好预防,具体预防措施有: 1、减少盐的摄入,饮食宜清淡。 2、平衡膳食。人吃下大量的动植物性蛋白质,最后的代谢产物——尿酸及尿素氮等都需由肾脏负担排除,故暴饮、暴食将增加肾脏负担。 3、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很可能经由输尿管感染到肾脏,每天充分喝水随时排尿,肾脏亦不易结石。 4、有计划坚持每天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 5、当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时,需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否则链球菌感染易诱发肾脏疾病。(尤其是小朋友更需要注意) 6、戒烟;饮酒要适量,避免酗酒; 7、避免滥用药物,多种药物、化学毒物均可导致肾脏损害。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剂,不恰当的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长期、过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可缓慢地引起肾功能破坏。 8、妇女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及肾功能情况,如果有相当程度的肾脏病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要与肾脏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否则盲目怀孕,肾脏病可能很快恶化引起肾功能不全。 9、每年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也可同时做肾脏B超检查。了解疾病的家族史。从而对肾脏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二、对高危人群,即患有可能引起肾损害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慢性肾病发生(即一级预防)。除上述措施外,还要注意: 1、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肥胖、高血脂等),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 2、合理饮食,坚持相对应的低盐、低糖、低嘌呤、低脂等饮食; 3、密切观察自身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4、至少每半年一次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以便发现早期肾损害。 三、对已有早期肾病的患者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重在延缓或逆转慢性肾病的进展,以期尽最大可能保护受损肾脏(即二级预防)。除以上所述各项措施外,还要注意: 1、积极治疗原发性肾脏疾病,控制蛋白尿水平:尿蛋白越多,对肾脏的损伤越大。应维持尿蛋白每日排泄少于 0.5g ,或尿蛋白/尿肌酐< 30mg/g?Cr。 2、低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具有保护肾功能,减少蛋白尿等作用。通常每日每公斤体重可摄入0.6-0.8克蛋白质。对肾功能受损严重者,对每日进食蛋白质的限制应更为严格,但同时必须防止营养不良。 3、避免或及时纠正慢性肾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累及肾脏的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复发或加重;体内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脱水、休克等);组织创伤或大出血;严重感染;肾毒性药物或其他理化因素致肾损伤;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或血压急剧波动;泌尿道梗阻;其他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心衰、肝衰竭、肺衰竭);严重营养不良等。 4、积极治疗肾功能损害导致的并发症,如纠正肾性贫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和酸中毒等代谢异常。 5、坚持治疗和随访:一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自身感觉很好,误认为病已“痊愈”,或担心长期服药有副作用,就自行停药,忽视了维持期的治疗随访地重要性。实际上此时病情仍在慢性迁延、缓慢进展。当再次感觉不适去就诊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殊不知,人体感觉的异常往往要比尿液及血液化验指标的变化晚数月至数年。因此,每—位肾病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应定期复查,以防“不测”。长期随访、认真治疗是保证慢性肾病疗效的关键。

慢性肾脏病宣传手册.doc

慢性肾脏病宣传手册 慢性肾脏病宣传手册 陈香美 一、您知道肾脏位置、大小和结构吗? 人体有左右两个肾脏,分别位于腰部脊柱的两旁。肾脏的外 形如蚕豆,外缘隆起,内缘中间凹陷。每个肾脏约长9-12 厘米、宽5-6 厘米、厚3-4 厘米、重120-150 克。两个肾脏的形态、大小和重量都大致相似,左肾较右肾略大。 肾脏的主要结构包括:( 1)肾小球:完成肾脏滤过功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2)肾小管:重新吸收肾小球滤出 的有用物质(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局部分泌某些调节因子,排泌某些代谢产物和药物使之清除, 调节机体酸碱和水的平衡;( 3)集合管和肾盂:尿液排出管路,参与机体水平衡调节。 二、人的肾脏有哪些主要功能? 1.生成尿液,维持水的平衡:肾小球就像筛网一样,当血 液流经肾小球时,体积大的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蛋白质等不能通过筛网,故不能从肾小球滤出,仍留在

血管内;而体积小的成分,如水分、钠、氯、尿素、糖等, 能通过筛网,经肾小球滤出,流进肾小管内,这些液体叫作 “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途中,肾小管有重吸收功能,99% 水分被吸收回到体内,营养成分几乎也被全部重新吸收;此 时,只剩下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很少的水分,就形成了尿液(称 为“终尿”。)人体每个肾脏约有130 万个肾小球,每天滤出原 尿 180 升,形成尿液 1.8 升左右。当人体内水分过多或少时, 由肾脏进行对尿量的调节,保持体内水的平衡。 2.排出人体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 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代谢废物,如尿素、 尿酸,肌酐等,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把这些 废物从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急慢性肾 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则会发生代谢废物在体 内蓄积,引起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紊乱。 3.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 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电解质 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4.分泌红细胞生成素( EPO ):促进骨髓造血,生成红细胞; 肾功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就会引起贫血。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正所谓“积湿成热”。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其临床症状复杂,死亡率较高,透析和肾脏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费用昂贵,尚未普及。CRF的非透析疗法为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目前尚缺少积极有效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CRF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是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中医药通过补益脾肾或清利活血排毒等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疗效,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同行的重视,因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2]。近年来临床报道使用中医药治疗CRF较多。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RF的治疗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扶正药物 近年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可加快CRF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脂代谢紊乱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至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3]。通过百令胶囊联合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CRF,结果出现血TC、TG明显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得到纠正,BUN、Scr明显下降,贫血明显改善,同时提高血浆白蛋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的进展[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是常见的炎症标志物,有很多报道显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中有明显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同时也参与DN的病理生理过程[5]。陈劲松等[6]通过对补肾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和TNF一0t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补肾益气汤可以明显减少UAER,同时对于CRP及TNF—a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延缓DN的进展。 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共同构成影响CRF预后的主要因素,并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中均独立和(或)共同发挥作用。营养不良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炎症因素在此起重要作用,既可直接引发蛋白质营养不良,又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营养不良一炎症一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MIAsyndrom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金水宝胶囊能够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相关指标。治疗后治疗组hs—CRP、SGA、和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lb 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s —CRP、SGA、Alb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hs—CRP、Alb、SGA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炎症状态标志物hs—CRP、营养评估指标和肾功能的变化,从而为改善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的治疗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8]。 另有研究显示,益气化湿胶囊可减轻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红细胞脆性,降低骨髓甲状旁腺素含量、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和血清SCr、BUN含量,对肾衰大鼠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表明益气化湿胶囊对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造血功能改变具有调控作用,可改善血虚动物的能量代谢,保护造血细胞,促进EPO的生成,改善造血系统功能[9]。 AQ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它是生物膜水转运的分子基础。维持机体水代谢平衡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研究表明:在肾脏至少存在7种水通道蛋白J,因此研究水通道蛋白在肾脏中表达的变化对于揭示各种疾病导致水代谢平衡紊乱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肾脏中AQP1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的管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防治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及其防治 高血压作为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血压可以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原发病因,也可以是CKD的并发症,贯穿于CKD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它是肾功能受损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CKD 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慢性肾脏病和高血压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高血压的防治已成为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模式中最主要的干预措施之一。一、发病特点 互为因果:CKD与高血压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各种原因导致肾单位丧失均可引起持续高血压,其发生主要与容量扩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激活有关。高血压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主要机制为促进肾小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肾脏病饮食调整研究(MDRD)中证实,患者血压越高,其肾功能下降越快。MRFIT试验发现随着患者血压分级递增,肾损伤发生的危险程度也逐步增高。可见,高血压和肾脏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任何一方面控制不好,都会引起恶性循环。 发病率高,知晓率低:CKD患者合并高血压非常普遍,调查显示慢性肾炎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60%~80%,在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中高达90%,而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在95%以上。但医师对这种发病情况缺乏充分认识,2007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对470位美国初级保健医生的调查表明,只有17%的医生早期诊断CKD诊断准确率>90%,对慢性肾脏病3期-4期患者诊断准确率为21%-90%。 达标率低:CKD患者合并高血压多难以控制,降压治疗现状不容乐观。美国第3次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发现,仅27%的CKD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我国肾实质性高血压调查协作组对15个省的调查报告显示,CKD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30/80 mmHg)者仅占11.8%。对我国5个省、自治区7家三甲医院CKD人群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尽管77.1%的CKD患者服用1种以上降压药,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者仅占54.2%。 并发症多:CK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后者为终末期肾脏病死亡的首要病因。Foley等发现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左心室肥厚以及新生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加,提示高血压是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透析病人患临床缺血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部分CKD患者的顽固性高血压可归因于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尤其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其机理在高血压或肾病基础上出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发表时间:2017-08-02T13:29:08.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李翰 [导读] 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成都金沙医院四川成都 610091)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给予其中医药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内服汤药;膳食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43-0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其西医西药及中医药治疗,以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29例对照组及29例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6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6±4.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0.4)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2例。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以膳食干预,为其选择高热量低蛋白类食物,减少豆类及花生等植物蛋白较多的食物摄入,尽量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为防止患者因蛋白摄入限制而发生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以马铃薯等食物进行营养元素补充。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需在其膳食干预的基础上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及叶酸,对于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患者,可为其注射50U/k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808),3次/周,并依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对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并口服补铁药物;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给予其2片大黄苏打片(生产厂家: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0),3次/d;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为其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批号:湖北省益康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0922)口服治疗,25mg/次,2次/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膳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药方组成:大黄15g、丹参15g、黄芪18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党参12g。以400ml水煎熬至200ml汁,早晚分服,连续用药两个月。 1.3 疗效判定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贫血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有所上升,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明显下降,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所改善但幅度不甚明显,即为有效;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未有改变,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未有改变或者升高,即为无效。 (有效+显效)/29×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有研究指出[1],借助于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本次研究特选择我院今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并给予其不同治疗选择,以观察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服中药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补气健脾以固本,脾气健运则湿浊自化;当归养血,川芎、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大黄排毒泻浊[2]。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排毒化浊之功,扶正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3]。现代研究表明[4],通过大黄的泻下的作用,可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清除出去,从而保证患者体内无过多的废物和有毒物质。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与川芎、丹参、赤芍等同用,可改善患者的高黏、高凝状态;大黄中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能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大黄具有保护残存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和微循环,因而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有效性,因此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及防治

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及防治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330006 涂卫平危志强 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s CKD)已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 染性疾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CKD的患病率约9.4%。目前,慢性肾脏病在我国呈现“三高 一低”的状态,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低知晓率。因此,加速开展对慢性肾脏 病的筛查和防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1.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公布的K/DOQI有关CKD评估、分类和分层的临床实践指南中, 提出了CKD及其分期的概念。 1.1. CKD的定义: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肾脏损害(kidney damage)或肾小球滤过率(GFR) 低于60 ml/min/1.73m2持续至少3个月;肾脏损害是指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损害的实验 室检查指标(如血、尿成分或影像学检查)异常。 1.2. CKD的分期及防治目标(见表1)。 表1. 美国KDOQI专家组对CKD分期方法的建议 分期特征GFR水平防治目标-措施 (ml/min/1.73m2) 1. 肾损害伴GFR正常或升高 90 CKD诊治;缓解症状; 延缓CKD进展 2 肾损害伴GFR轻度降低60-89 评估、延缓CKD进展 降低CVD)患病危险; 3 GFR中度降低30-59 减慢CKD进展; 评估、治疗并发症 4 GFR重度降低15-29 综合治疗;透析前准备 5 ESRD(终末期肾病)<15 如出现尿毒症,需及时替代治疗* *注:透析治疗的相对指征为GFR=8-10 ml/min,绝对指征为GFR < 6 ml/min;但对晚期糖尿病肾病,则透析治疗可适当提前至10-15 ml/min。 CKD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将肾损害及GFR的水平作为CKD诊断、分期的重 要依据,而淡化了基础疾病。CKD定义可以促进CKD的早期发现,并且根据GFR诊断CKD,进行 病情程度分级,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 CKD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所有各种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的统称,它不能代替具 体肾脏疾病的诊断。 2.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2.1.加强卫生宣教,筛查高危人群,重视早期防治 众所周知,CKD发病率高,而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没有症状。因此,加强各层面人群 的卫生宣教和健康筛查对CKD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意义重大,具体措施有:①.对正常人群,

老年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健康

---------------------------------------------------------------最新资料推荐------------------------------------------------------ 老年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健康 老年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健康一、当前我国老年慢性肾脏病的特点当前,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我国老年慢性肾脏病的特点是两高一低,即患病率高。 致残率高,知晓率低。 所以要求老年朋友们要对肾脏病的知识多作些了解,从而能尽量做到对高危人群要早筛查,出现症状时要早诊断,早治疗。 二、肾脏的主要功能用通俗的话讲,肾脏有如一部功能强大的超自动化机器,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净化机功能: 肾脏一天大概要过滤 200 升血液,相当于人体全部血浆的六倍。 2、筛子功能: 把有用的物质留在血液中,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到尿液中。 3、生产工厂功能: 肾脏同时生产了很多跟内分泌,代谢有关的激素,与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骨头代谢都有关系。 人有两个肾脏,但是这两个肾脏只要还剩余 20%的功能,就能够完全满足人体正常需要,但肾脏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器官,一旦受到损伤后,就没有那么强的自-2-我修复能力。 三、慢性肾脏病都有哪些临床症状 1、净化机阀门出故障, 1 / 4

凹性消肿,起床后眼睑消肿。 一旦阀门出现问题,水出不去,体内积水太多的时候,就是会出现水肿。 肾脏引起的水肿是的凹性消肿,用手一按脚踝,就会出现一个坑。 脚踝水肿和早上起床眼睑水肿可能是肾脏疾病的表现。 2、净化机阀门调节不好,肾脏病人夜尿量多。 肾脏病起夜增多和前列腺肥大并不一样,而是尿量增多。 正常人尿量是每天 1000 至 2019 毫升,其中四分之一左右在晚上。 肾脏病人不仅是起夜次数多,而且是晚上尿量甚至比白天还多。 3、净化功能异常,引起食欲不振,皮肤瘙痒,难以入眠。 此因净水异常,体内的垃圾脏东西在血液堆积,毒素对胃肠、皮肤、神经系统等刺激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4、肾脏生产工厂产量不足,出现贫血、抽筋、眼看不清。 肾脏还是一个生产工厂,当产量不正常时: 如红细胞生成不足,会出现贫血;骨代谢异常,晚上抽筋;血压突然升高,眼睛看不清 5、筛子漏了就会溢出血尿、蛋白尿。 肾脏筛-3-子漏了,血液中有用物质就会从血液里进入尿液。 如红细胞漏出就会使尿样变红,蛋白质漏出就会出现蛋白尿,尿里泡沫增多四、判断肾脏健康的标准判断肾脏是否健康,目前

慢性肾脏病患病率

2014年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分析及血液透析市场前景展望【原创】 2014年04月25日 11:2913593人浏览字号:T|T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专家组将慢性肾脏病分为五期。其中晚期肾病)患者需要依靠长期透析治疗以替代正常的肾功能,否则就将在几日之内死亡。 美国对慢性肾病的分类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亚洲是终末期肾病的高发地区,以日本、台湾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终末期肾病的点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由于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和统计不全问题,点患病率显著小于可比国家。 各国ESRD 患病率统计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1999 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进行了第一次的ESRD 登记工作:点患病率是每百万人口33.6;年发病率是每百万人口15.3。但应答率小于50%,报告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比实际要低很多。 2008 年底,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进行的这次登记工作中,点患病率估计可以达到每百万人口79.1,年发病率是每百万人口36.1。由于有 4 个省份没有应答,且实际参加登记的透析单位并不全面,导致我国统计结果显著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的上述三大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发性疾病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肾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慢性肾衰竭原发病占比统计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高发导致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高达1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别于欧美国家,目前肾小球肾炎是引起中国人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但由糖尿病和高血压引起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人数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主流。 中国透析市场理论市场规模巨大

(完整版)慢性肾脏病预防及饮食篇

慢性肾脏病预防篇 淮北人民医院肾内科王苏杭 一.什么是肾脏病 当我们的肾脏出现损伤,无法清除体内的废物及多余水分或受到病菌的侵害,我们的肾脏就病了。许多原因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高血压、肾结石、狼疮性肾炎等都会引起慢性肾脏病。一旦发生后,肾脏功能的损害由轻到重,知道完全衰竭为止,一般是不可恢复的。但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能够阻止慢性肾脏病恶化的进程。 二.平常如何防治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隐形杀手”,如果我们做好早期防治能大幅度降低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 (一)对无肾病的人群预防措施有: 1.减少盐的摄入,饮食清淡,平衡膳食。 2.适当饮水,不憋尿,戒烟,避免酗酒。 3.有计划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 4.咽部,扁桃体发炎时,需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否则链球菌感染宜诱发肾脏疾病。 5.避免滥用药物,多种药物和化学读物均可导致肾损害。 6.妇女怀孕前应检查有无肾脏病及肾功能损害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应与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 7.定期做尿常规检查与肾功能检查。亦可同时做肾脏超声检查。

(二)对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患病人群进行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 脏病的发生。 1.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肥胖和高血脂等。 2.针对相关疾病,合理饮食。 3.严格控制自身血压,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4.至少每半年一次检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以便发现早期肾损害。 (三)对早期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控制蛋白尿水平。 1.积极控制原发性肾脏病,控制蛋白尿水平。 2.低蛋白饮食,同时防止营养不良。 3.避免或及时纠正慢性肾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 4.积极治疗肾功能损害导致的并发症。 5.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6.坚持治疗和随访。 慢性肾脏病饮食篇 一.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饮食的控制计划,是慢性肾脏病的一种基本治疗方式,可以减轻肾脏负荷,减轻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优势病种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910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持续<60m1/min/ m2≥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一177umol/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min),血肌酐达186—442umoi/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i/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1.正虚诸证: ①脾肾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③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中醫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 熊曼琪 1. 中醫如何認識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根據它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本病的記載,散見於「水腫」、「關格」、「癃閉」、「溺毒」、「虛勞」等病証中。 「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急重症;「癃閉」是指小便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溺毒」泛指尿毒素不能從小便排出,因而導致頭痛而暈、視物不清,甚則神昏痙厥、不省人事等;「虛勞」是指因勞致虛,積虛成損的一類病証,表現為虛弱疲乏、動作少力、面白無華、四肢不溫等。以上這些都和慢性腎衰病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症狀相類似。 慢性腎衰的病因,中醫認為一是臟腑虛損,二是外邪侵襲。即由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室不節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身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加之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所致。

2. 慢性腎衰與中醫腎虛有何關係? 腎是中醫五臟之一,爲“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生髓、通腦、主骨、主水液等功能。所謂“腎虛”就是指腎的上述功能虛弱,臨床表現爲腰脊酸痛、腿酸軟或足跟痛;耳鳴或耳聾;發脫齒搖;尿後有餘瀝或失禁;性功能減退;不孕及不育等症。 中醫腎虛不等於慢性腎衰。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兩者的理論、名詞術語至今尚不能完全相通。慢性腎衰患者可以在某一階段出現中醫所稱的“腎虛”證,但“腎虛”不等同於慢性腎衰。慢性腎衰也並不都適用補腎中藥來治療。 3.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有哪些方法? 慢性腎衰病情較重,表現複雜、變化多端,難以用一張處方、一味藥物、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內服藥物、灌腸療法、浴汗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中藥外敷等。這些療法各有針對性,相互協調,標本兼顧,根據病情需要,聯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治療,往往可達到較好的

2020慢性肾脏病三级预防策略(全文)

2020慢性肾脏病三级预防策略(全文) 2020.3.12是第十五届世界肾脏日,其主题:人人可享、处处可及肾脏健康——实现从预防到诊治平等。关键词为人人、处处、平等、预防。CKD预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将世界肾脏日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核心内容摘译如下(未包括政策建议、多学科、教育等): 目前全世界约8.5亿人存在肾脏病。每10个成年人有1个是慢性肾脏病(CKD),CKD总是不可逆转、多数表现为进展性。CKD的全球负担逐渐加重,预计到2040年,CKD将成为导致全球寿命缩短的第五大最常见原因。如果CKD未得到控制,且幸存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并发症的打击,则CKD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而需要透析治疗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因此,CKD是灾难性卫生支出的主要原因。透析和移植费用占高收入国家年度卫生保健预算2%-3%,而这些人群不到国家总人口0.03%。 然而,通过适当的基础诊断和早期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营养干预),肾脏病可预防、终末期肾脏病进展可延缓。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有效和可持续的健康保健计划,但肾脏保健在世界各地仍然极不平等。与之平行,CKD照护也存在持续的不平等现象(包括卫生保健),特别是世界某些地区的部分土著居民,这可能与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已存在和新出现的健康差距有关。肾脏病在全球健康国际议程中严重缺失。“联

合国非传染性疾病政治宣言”最新版本,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目的3和目标3.4“截至2030年,通过预防和治疗将非传染性疾病(NCD)过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明显缺乏肾脏病的影响指标。CKD 是导致心脏病和心脏死亡以及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高血压、HIV和肝炎等可治疗(或可治愈)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此外,患者参与以及自我管理对改善肾脏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世界肾脏日指导委员会建议预防肾脏病为重点。 CKD预防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包括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专家的定义,“预防”通常指分为以下三种定义活动:(i)一级预防意味着在对健康产生影响前干预,努力在疾病进程开始前预防疾病或伤害发生,(ii)二级预防建议采取预防措施,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防止发生更严重的问题,包括筛查并在最初阶段识别疾病,(iii)三级预防表示在病情确诊后,为控制疾病进展和更严重并发症发生,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如药物治疗、康复以及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这些定义在CKD的预防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识别导致CKD或快速进展至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如Figure 1所示)与CKD的健康政策决策和健康教育有关。 CKD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应关注CKD 2个主要危险因素即糖尿病和高血压。其他CKD危险因素包括多囊肾或其他先天性或获得性肾脏和泌尿道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概况

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概况 乔延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 300381 慢性肾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人口朝老龄化社会迈进,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表率逐年升高,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继发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越来越多。而目前尚无办法可以根治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发展至终末期,即尿毒症期,目前治疗只能进行肾脏移植或肾脏替代治疗,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上的病痛的折磨和心理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特别是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减轻了患者病痛,而且大大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现将我国近年来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概况如下: 1中医病名 中医无慢性肾衰竭病名,慢性肾衰竭在中医属“关格”、“癃闭”、“水肿”、“肾劳”、“溺毒”、“腰痛”、“虚劳”等范畴。“关格”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主要指脉象和病理,并非病名。张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认为关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呕吐为的病症,属于危重证候。现在多数医家认为关格是因脾肾衰败、浊毒内蕴,导致呕吐和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与《伤寒论》中“关格”之意相符。“癃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主要指小便闭塞不通之意。 2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多因先天不足、房劳多产、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邪、劳倦内伤、久病体虚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本病的发生。从病机上讲,病机复杂、非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常常多病邪、多脏腑同时致病,且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邪为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肺、脾、肾亏虚为本,痰、湿、浊、瘀等为标,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特别是终末期肾衰(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存在多种营养不良和代紊乱,被称之为蛋白质能量消耗(PEW)[1],多项研究表明PEW影响患者预后,导致住院天数和死亡率增加[2,3]。因此,蛋白质能量消耗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CKD3-5期和维持性透析的ESRD患者,对其蛋白质能量消耗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一、CKD患者PEW的预防 1、CKD患者的膳食摄入量 CKD患者PEW的常见原因是由于厌食导致的蛋白质营养摄入不足,尿毒症毒素、透析过程、炎症状态、代性酸中毒、心血管并发症等均可引起食欲下降[4]。抑郁、社会认同感差也会影响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膳食摄入量的下降。腹膜透析患者早期腹透液灌入产生的饱腹感、腹透液多吸收的糖都会影响患者食欲,除此之外,透析过程中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葡萄糖的丢失会加重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产生[5]。 临床上CKD3-5期病情稳定的未透析患者,指南推荐依据理想体重给予每天0.6-0.8g/kg蛋白质,30-35kcal/kg能量,可加用a酮酸或必须氨基酸等口服营养补充剂,基本能保证蛋白质的储存,在分解代增加时应予以调整[6]。在维持性透析患者,在透析液中丢失额外氨基酸和白蛋白,且透析过程刺激炎症反应,所以推荐腹透和血透患者蛋白摄入为1.2g/kg/day,以上蛋白质至少50%为高效价优质蛋白,在老年人,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推荐30kcal/kg/day更易接受。除此之外,在血液透析中心给高危患者提供高蛋白餐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7]。CKD 患者膳食摄入推荐量见表1. 提高ESRD患者膳食中蛋白量也会增加一些潜在有害物质的摄入,特别是磷[8]。虽然严格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可能会间接导致增加PEW的风险,而不受限制的蛋白摄入会增加磷负荷。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降低血磷和增加蛋白摄入改善预后,反之,低蛋白和低磷临床结局差[9]。所以,膳食推荐增加蛋白摄入时应考虑蛋白来源中磷含量和其他高磷的营养品。加工食品更易高磷高蛋白[10]。一项小型RCT研究表明,蔬菜来源的蛋白质有利于CKD 患者血磷的控制[11]。 表1 CKD 各期患者推荐蛋白质、能量、矿物质摄入量 非透析CKD 血透腹透 蛋白0.6-0.8g/kg/day >1.2g/kg/day >1.2g/kg/day 疾病1.0g/kg 腹膜炎>1.5g/kg 能量30-35kcal/kg/day 30-35 kcal/kg/day 30-35 kcal/kg/day(包括透析液) 钠80-100mmol/day 80-100 mmol/day 80-100 mmol/day 钾<1mmol/kg(如果钾高) <1mmol/kg(如果钾高) 通常不限制 磷800-1000mg和磷结合剂(如果磷高)800-1000mg和磷结合剂 (如果磷高) 800-1000mg和磷结合剂 (如果磷高) 2肾脏替代治疗 充分透析一直被认为是透析患者PEW预防的基础,而增加透析剂量是否能改善营养指标尚有争议。研究表明,在无尿的腹透患者,增加透析剂量促进膳食摄入改善营养状态[12],而在血液透析中,这些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没有得到相关性结论。在HEMO研究中,和常规透析相比,增加患者透析充分性既不能预防也不能逆转营养不良。在腹透患者,ADEMEX研究表明,高肌酐清除率对营养状态的改善不明显[13]。所以综上,指南所推荐的透析剂量可以满足营养状态的维持,无需增加透析剂量。也有研究表明高通量透析提高生存率[14],但血液透析滤过无相关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