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具体内涵则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即实行法治;通过实行法治,实现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个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历史沿革

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强大,依法治国主张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进步观念开始广泛传播。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到形成体系、制度也经过了一个过程。1996年2月8日,在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的总结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同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条基本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9月,“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也标志着依法治国理念已经从宪法的高度得到了确认。

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不断的落实和推进。

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依法治国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性质的要求,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制度创新,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才能实现国家各项民主事业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民主制度的科学化。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具体制度的法制化,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

(二)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化。坚持依法执政,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将坚持依法执政作为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举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政治保证。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体现的是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更是党先进性的体现。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控制着国家政权。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运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证司法公正。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合理化的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依法治国,党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党要长期执政,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创新,体现和代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先进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不断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有过历史性的倒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落实和推进,正是党对民主法制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对执政方式不断探索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是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载体,是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实现和保障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全局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实现依法治理。法律也即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社会

规范。同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整体性。依法治国是一个科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从中央到地方,从法治观念到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实现科学化、程序化。

(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完善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社会基本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有滞后性,社会生活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只有适时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使法律得到遵守,受到信任,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加强法制宣传宣传和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民中树立守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含义就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职权,合理的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接受法律的监督,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

主体工程,依法行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规范、公正执法;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努力建设服务型的法治政府;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趋于健全,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行政权力依法行使,并且依法受到监督,这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总之,依法行政,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障司法公正

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上。扎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与新时期的新情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这要求不断深入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证公正、廉洁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全面依法治国“十个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十个坚持” (一)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四)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五)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六)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

2017年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政策法规》第一单元测试题题库 第一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判断题 1.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重要意义包括:是依法治国总目标对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旅游业法治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识。(√)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者及仲裁员的队伍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就是指赏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依法进行重大决策。(√) 4.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5.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 6.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支持以罚代刑。(×) 7.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包括以下范畴: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加强社会建设领域法制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坚持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这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首要任务。(×) 9.加强对政府外部权力的制约,这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10.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成效的相关性,其中依法治国处于关键的支配性地位。(×)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其力量源泉来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二、单选题 13.根据国家旅游局文件精神,“旅行社经营出国和赴港澳业务审批”应当(A) A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B下放到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

法治政府论文: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法治政府论文: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中文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己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的共识。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并提出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五大基本要求。《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日益深刻,法治政府的目标已经明晰。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有权力必受监督、正当程序等观念深入人心,法治政府的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论文将用哲学与法学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问题。一是简要概述法治政府的一般理论观点,包括法治政府的涵义、要素,以及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等内容;扼要介绍我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具体包括发展历程、现状分析。进一步论述西方法治政府的发展,阐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及法治政府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及影响。二是对法治政府的价值体系进行论述,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阐释;进而提出价值体系的内容,分别提出五个方面的价值体系内容;

再阐述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三是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论方面包括,哲理依据、宪政评价、制度保障;实证方面包括,以人为本与政府责任、政府职能转变、传统政府模式转型三方面关系的论述。四是分析实现以人为本所面临的困境及障碍问题,分别从政府职能、行政执法、行政监督进行论述。并分析现实环境及路径选择,通过软、硬件法律环境分析,再吸取历史经验及教训,得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的结论;最后,分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策,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律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观念、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五方面进行强有力的解释和论证。总之,论文将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有哪些?二是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又是哪一个?三是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实现核心价值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四是需要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五是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英文摘要】Since the founding of for over60years, especially in more than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socialism great practic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Established the law a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e law, build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s a national basic strategy and the whole social consensus. In2004, the state council promulgate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论行政执法与法治政府构建(一)

论行政执法与法治政府构建(一) 内容摘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之一,法治政府的内涵有阳光政府、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等等。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服务质量,以体现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此,需要建立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查处违法行政行为、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还需要在公务员队伍中树立行政服务的理念,以满足严格行政执法。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服务;法治政府前言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目前,行政执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行政管理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实现,或者在行政执法中出现了一些如暴力执法等不文明、不合法的现象,造成了政府信誉的降低。因此,有必要从法学的视角来研究如何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有限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本文从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服务质量出发,对我国行政执法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一些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促进我国行政法治的实现。 一、行政执法概述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行政执法是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运用国家资源管理国家、社会的具体行政行为。它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时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用于个人或组织,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活动。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阶段,这是因为行政执法所执行的正是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也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掌握行政权的有关部门在管理活动中有着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任何权力都有腐败的可能,加上我国行政权一向比较强大,社会对行政权的监督力度有限,因此行政执法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行政执法的特点 行政执法与其他法律手段有一定的区别。本文将行政执法活动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相区别,以此体现行政执法的不同之处。 第一、和立法活动相比较。和立法活动相比较,行政执法活动是对法律的执行,而立法是对社会利益的第一次分配,属于法律创制过程,而不是法律实施过程,两者在法律实施机制中属于不同的地位和阶段。 第二、和司法活动相比较。和司法活动相比较,行政执法活动是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司法过程是为了解决社会纠纷。司法权具有被动性、终极性等特点,而行政执法活动却具有主动性,非终局性的特点。之所以说行政执法的非终局性,是因为行政执法本身也会进入司法审查的视野,如果行政主体违法执法,则会受到司法的审查,会被判决败诉,要求重新作出行政行为或者撤销行政行为。二、行政执法的要求(一)行政执法的重要性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机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行政执法,法律必将无法实现,而成为一纸空文。在现代社会,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各国行政权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扩张,行政权已经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例如,2008年世界各国对经济采取的救市行动就体现了各国行政权对经济的强烈干预。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是实现政府管理社会目的的必要途径,例如,政府通过治安管理方面的行政执法,可以打击一些违法活动,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私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可以保护公民的私权利,维护纳税人应该享有的利益。 当然,行政执法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是因为权力都存在异化的可能,一些权力的行使者可能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越权执法或者不按照法律规定的途径来执法,因此需要法律对于行政执法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防止出现违法行政行为。 (二)严格行政执法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2.1坚持依宪治国

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第1课时坚持依宪治国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崇尚宪法的思想,树立宪法意识,自觉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深刻认识依宪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能力目标】 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宪治国的必要性,掌握宪法知识,运用宪法知识维权,自觉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知识目标】 了解现行宪法的构成,理解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的原因。 【教学难点】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堂猜谜 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 根据以上谜语打一法律名称。 提示:宪法。 教师过渡:宪法的地位很高,通过这个谜语就可以看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坚持依宪治国》。【新课讲授】 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阅读教材P19“探究与分享”,思考: (1)宪法的构成有哪些? 提示: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四十三条。 (2)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提示: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法治政府建设心得体会

法治政府建设心得体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开放30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行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和保障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xx 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xx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充分认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拉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触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

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建立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得到有效执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要求政府规范运作,依法办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再一次证明,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务院依法采取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地震灾害引起的严重危害,及时发布并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依法解决因地震灾害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为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依法行l政、建设法治政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前提。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着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及时转化为国家意志,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保障其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以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并促进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保障并促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7课走依法治国之路教案 鲁教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第17课走依法治国之路教案1 鲁教 版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介绍了依法治国的涵义、要求。然后通过辅文部分介绍了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过程,最后分别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角度角度介绍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 2.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3.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守法观念,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教学重点: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第十七课第一节“走依法治国之路”。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92---P95 思考:什么是依法治国?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1.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涵义是什么? (2)依法治国的领导、主体、客体、依据、目的各是什么? (3)依法治国对国家公职人员和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 2.自主探究一:见课本P93 讨论交流:不依靠法律,全国的打 黑行动能顺利进展下去吗? 3.法治则国兴:

(1)为什么要走依法治国之路?(意义) (2)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何? 4.自主探究二:《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讨论交流: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1)、对于依法治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C、人民都应依法办事 D、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主管理国家的传统特色 2)、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依法治国,因为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B、市场经济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C、国家、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 D、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附:板书 35060 88F4 裴25683 6453 摓34698 878A 螊39078 98A6 颦25599 63FF 揿 32912 8090 肐23004 59DC 姜x29786 745A 瑚31126 7996 禖27831 6CB7 沷37377 9201 鈁0n

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知识竞赛”30题及答案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依法治国有奖知识竞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知识竞赛题(共30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C)。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B)。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以(A)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4.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C)。 A.立案备查制 B.立案审议制 C.立案登记制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A)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确定为

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取得历史性成就。 A.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B.市场计划 C.经济政治 6.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 A.还没形成 B.已经基本形成 C.已经形成 7.(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依法治国 8.(A),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A.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B.依法治国 C.尊重宪法权威 9.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C),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A.以仁治国以仁执政 B.以德治国以德执政 C.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0.将每年(A)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 B.三月五日 C.十月二十日 1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凡经(C)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A.上级机关 B.国务院 C.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多项选择题 12.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ABCDE)。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走依法治国之路》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走依法治国之路》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 2、能力目标: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课前延伸】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____。 2、依法治国就是______在___的领导下,依照_____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_____,管理___,管理____,保证______都依法进行。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____,公民要严格_____。 3、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4、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92页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什么是依法治国?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2、阅读肯本第96页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系列行为哪个是属于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2)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依法维护社会秩序? 二、有效训练 1、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是() ①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②推进社会文明的积极措施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xx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事件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藏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依法打击打、砸、抢、烧违法犯罪分子,组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进驻寺庙,抓紧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而较好的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这说明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实施依法治国是其中() ①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②暂时的一种办法③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 全面依法治国, 不仅是‘四个全面’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重要制度的基础和法治保障。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就必然要突破我国当前治国模式下的诸多制度,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制度;其次,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必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作出的必然选择。1954 年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多样化,国家与集体、个人,政府与社会、市场关系的深刻调整,客观上要求执政党坚持依法办事,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善于通过国家机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面依法治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党必须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己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全国上下一体遵循宪法和法律,有利于保证党执政兴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有利于持续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人民群众对保障自身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民主法治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保障。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还是凝聚改革共识、分担改革风险、推动改革深化的最佳途径。从我国历史看,很多重大改革都是从变法开始的。因此,改革越是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让政府和人民共享法治红利,以法治来引领改革方向、推动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

论洛克《政府论》中的“法治政府”思想

论洛克《政府论》中的“法治政府”思想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以洛克的《政府论》中“法治”思想为蓝本,首先从社会契约论引出政府合法存在的基础,进而得到——法治政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接着详细论述了法治政府所包括个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立法权是其核心。最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建立法治政府,提高政府的法治能力,是我们刻不容缓任务。同时,也想以此能对正在艰辛地建立法治社会的当代中国的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 法治政府立法权法治能力建设 【引子】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的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那种自由(当其他任何人的一时高兴可以支配一个人的时候,谁能自由呢?),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这是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哈耶克在其《自由宪章》一书中的“法治的起源”一节中引用了洛克的一段话,并且把这段话作为其法治理论的核心。 【正文】 政府的起源就是契约的结果。没有契约,就没有政府合法存在的基础。正如文中所言,“服从一个国家的法律,在法律下安静地生活和享受权利和保护,并不足以使一个人成为那个社会的成员,这只是对于那些不处在战争状态中的人们,在他们来到属于政府的领土之内,来到其法律效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时,所应该给予的地方保护,以及他们对该政府所应尽的尊礼。……除了通过明文的约定以及正式的承诺和契约,确实地加入一个国家之外,没有别的方式可以使任何人成为那个国家的臣民或成员。”[1] 因而,在作者洛克看来,通过契约订立的政

(完整版)依法治国

八年级下册导学提纲6 编写人:邱老师审核人:贾老师 第11课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D1 走依法治国之路 环节一:旧知自测(迅速复习第10课P37-46,熟练掌握1-9题) 1、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党员应坚持党章中“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这一规定,反对党组织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这表明() A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B党章是党员最高行为准则,党员应遵守党章 C宪法是一切团体组织最高行为准则 D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有条件的 2、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全面推进,有关民生的立法项目44项之多,它们都是依据制定的 这是因为宪法() A包含了其他法律内容 B有最高法律效力和地位 C是其他法律立法基础和依据 D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严格 3、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他们通过把权力交给 4、我国国家机关包括,各自职能? 5、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为何? 6、判断:①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所以党员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②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③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问题,与国民关系不大,我们没必要学习宪法 环节二:新课学习 【任务一:】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自主研读教材P47—4148页的内容,疏理基础知识,用铅笔标记,理解并及时识记→组内交流讨论,互补提高→班内展示) 1、我国的治国方略有 ----- ---- ,基本方略----- 。 2、依法治国含义?你有哪些重要知识点想提醒大家? 3、完成下列内容,幷识记 主体:--------------- 依据:---------,首要依据-----(其他法律制定依据-----) 核心:------------------- 目的:------------------------------ 【任务二:】法治则国兴(自主研读教材49-51,疏理基础知识,用铅笔标记,理解识记→组内交流讨论,互补提高→班内展示) 1、今年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浮出水面:皮革奶、假药、毒猪肉……,这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了什么?为此,国家特意出台一部法律-------- 2、除了这些,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不和谐现象?这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什么? (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谈) 3、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4、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根本方法、最重要可靠保障--------------、

2015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

2015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 A )有机统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A.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B.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C.依法治党、依法治国、依法治军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提出了( C )法治体系建设目标。 A.三大 B.四大 C.五大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B.法律主要发挥教化作用,道德主要发挥规范作用 C.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 C )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A.立废 B.立改废 C.立改废释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每年( C )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A.七月一日 B.十月一日 C.十二月四日 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 B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A.组织双方协商 B.引入第三方评估 C.组织开展调研 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

对象( B )。 A.由财物变为财产性利益 B.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C.由财产性利益扩大为财物 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综合执法,( A )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A.大幅减少 B.适当减少 C.适当增加 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 C )记录制度。 A.重要环节 B.关键环节 C.全过程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 B )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A.公开没有例外 B.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C.一律网上公开 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 A )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A.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 B.司法人员任免权 C.刑罚执行权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 C )案件。 A.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 B.跨行政区域重大刑事

八年级政治下册 走依法治国之路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做到依法治国。 教学难点:法治则国兴 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语: 法令行则治国,法令弛则国乱。这是被古今中外历史发福证明了的真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法治。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呢? 2、板书课题: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新课导学: 板书标题:(一)走依法治国之路 1、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阅读教材P48页——相关链接 依法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革”的惨痛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此后,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讲述: 此后,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1993年3月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49页) 议一议:什么是依法治国?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其目的在于,依法治国是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情境案例一:(见教材P48—49页) 议一议:不依靠法律,全国的“打黑”行动能顺利进展下去吗?(整顿和规范市

2018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坚持依宪治国》知识学习总结要点考试复习学习要点

2018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复习 (一框)坚持依宪治国 .宪法的构成: 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宪法的重要性: 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3.宪法规定的内容: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4.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的表现: 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②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5、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③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7、.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8、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依宪行政 9、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0、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问题 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活动导入1.教师引导: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谈到经济会更加发达,社会稳定等内容,教师借此引导: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3.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教师要把学生的话题引导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的思路上来。 4.教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1.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又一发展。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聚焦十八届四中全会 一般而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五年内一般举行七次。四中全会惯例以党建为主题,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还记得在过去的几届会议,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发展,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然后在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2002年在十六大会议上,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接下来再2007年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2012年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最后就是在2014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且确立了五个体系,并且明确了五个体系的布局,并行的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这一系列的体系,让依法治国的实施更加的顺利。而且为了能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下大了六项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在这些会议内容提出的同时,这次会议也有了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了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中央全会以法治为题作出重要决定。仅就中央全会主题来讲,可以说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依法治国对于以往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的机制的完善。第一,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学者秦前红:“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三句话在党的历次决议文件中都没有提及过,“很有新意,表述具体,指向清晰”。第二,建立领导干预司法、插手案件记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这一说法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的司法独立进程,是司法独立道路上跨出的一大步。这也将让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第三,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王青斌表示,这部分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行政决策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方面问题。据他所知,此前,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在起草相关法律法规。以前曾有一些较大的行政决策因存在失误或本身错误,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这也就是加强审查机制、公众参与等机制的原因。第四,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第五,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在全会上还有许多亮点,例如,依法治国、公民参与立法途径更多、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领导插手司法要记录、法院检察院可跨行

走依法治国之路学案

第五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里 第十一课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项目走依法治国之路 【温故互查】: 1、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 2、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问导读】 1、阅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目,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47页的漫画,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依法治国是什么?” (2)我是法律小博士:用严谨的语言概括依法治国的含义并加以简单说明。(提示:可从依法治国的地位、主体、依据、内容、目的、要求等角度概括) 2、阅读“法治则国兴”一目,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法治则国兴”。找出问题“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2)阅读感悟: 资料一: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民自治纳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几年来,村民自治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制定有什么现实意义? 资料二:新华网北京2012年3月10日电:1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报告。 高法报告指出:审结生产销售问题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有毒有害食品以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等犯罪案件1.4万件,判处罪犯2万余人。 高检报告指出: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嫌疑人11251人,立案侦查问题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背后涉嫌渎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65人。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让人民深恶痛绝,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犯罪频发。 思考:怎样才能制止制假售假行为的蔓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