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24、梅兰芳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出示自探提示

(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

(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

(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3)香港沦陷,蓄须拒演;

(4)自伤身体,拒绝演出;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抄写生词。

2、收集有关梅兰芳的图片资料。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3.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读题。正音:奘(zàn)

2、唐玄奘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看过《西游记》后,唐僧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3、现实中的唐玄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唐玄奘资料。

4、我们通过《西游记》和查阅的资料对唐玄奘有了一些了解。

5、出示自探提示

(1)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唐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

(3)唐玄奘取经经过怎样?

(4)唐玄奘取经结果怎样?

二、解疑合探

(一)、学生自学自探提示

(二)、略中求精,感悟“百折不挠”

1、了解“取经原因”。

(1).唐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呢?从中你能看出他具有什么品质?

(2).请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严谨治学)

(三)导读“取经经过”。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让你深刻感受到了唐玄奘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请画出来。

小组交流,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了解西行取经的路线,从而感受唐玄奘西行时间长,路程远。

4.玄奘西行不仅是时间长,路程远呀!而且还遇到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吧!

5.把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再读几遍,说出你的感受。全班交流。

6.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1)“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玄奘的百折不挠的品质。(四)小组合作学习“取经结果”派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小结。

1、轰动长安

2、成果巨大

3、神话流传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读生字

2、学生激情对话

3、课下读西游记,了解相关事情

《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课文重点:4---9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4—6自然段。

读说结合点; 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出示自探提示

(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3)什么是天窗?

二、解疑合探

1、学生自学自探提示

2学生分小组讨论问解决的问题

3、老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限时作业:(限时作业题样)

《天窗》教学反思: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

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27我是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糕、贪”等13个生字,会认“馋、霉”等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年糕、贪馋”等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出示自探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2、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2)引导交流: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部分,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

(教师引导学生从猫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体会。理解:瘆人、难得的机缘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三部分(3-6自然段)

4.学习第四部分

(1)自由读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现画出来。

(2)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深入体会。(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猫艰难的窘境而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

5自由朗读全文,并重点朗读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文章学完之后,你的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猫可笑的形象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泰戈尔散文诗二首》、《狗的友谊》、《母爱》

28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诈、匪、惕、梭”是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作品对英雄杨子荣心理的描写。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孤胆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精彩的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孤胆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课前谈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民英雄为共和国的建立前仆后继,与恶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来到1946年的东北山林中去,感受孤胆英雄杨子荣身处险境与土匪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2.板书课题:杨子荣借题发挥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初步质疑。)

3、出示自探提示

(1)这是怎样的一场战斗?

(2)杨子荣是怎样借题发挥的?他又是怎样的一位英雄呢?

(3)你认为杨子荣是怎样一个战士?试着找出课文中描写杨子荣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二、解疑合探

1、自学自探提示,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拂晓时分杨子荣要入睡时听到了枪声和慌乱的叫喊声。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杨子荣面对这场混乱,沉着思考,判断这是敌人的一个阴谋。

第三部分(7-12自然段)写杨子荣准确判断之后,来了个“借题发挥”。

4、交流汇报,读中感悟。

重点讨论:你认为杨子荣是怎样一个战士?

重点朗读体会下面的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感受杨子荣面对群匪冷静思索,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1)杨子荣一听,刷地全身冷下来,心脏紧张地跳动,内心一阵苦思:“怎么?二零三首长真的这样冒失吗?真的随着匪徒的脚印袭来吗?如果真的这样,

战斗的结果是不堪设想的!我现在怎么办呢?一阵大肚匣子和手榴弹先消灭自己跟前的匪首吗?”

(2)他默默地确信自己的判断:听枪声就不是小分队的战术,小分队对匪徒的袭击向来不喧哗,也绝不会这样远距离射击,这一点我深信战士们的军事素养和白刃拼杀的勇气。二零三首站即便袭来,也绝不会从夹皮沟方向,因为他的虚张声势,就是为了把匪徒的注意力吸引到那里去。

(3)那么这个老匪用的又是什么伎俩呢?是为了提高匪徒们的警惕而作军事演习吗?还是这件事又是这个老匪对我进一步考察呢?为了斗争得胜利,我没有权利来设想前者的可能,而只有后者。现在的问题是我怎样在这个老匪跟前表现表现。

(4)我打死几个匪徒,在座山雕面前显显我的本事,解除这个老匪对我的怀疑。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观察并评价课文的第二副图,朗读《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词。

2.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并跟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词,加深对人物形象和品质的理解。

29武松打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了解同学对水浒传的认识,出示今天学习的课题:武松打虎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本文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文章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4)交流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写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5)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

3、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4)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5)自由读第一部分,体会心理活动描写之妙。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讲述自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给同座听。

2、用自己的话把武松打虎过程讲给父母听。

3、阅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

30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甥、刃、擎、厢、拽。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了解同学对水浒传的认识,出示今天学习的课题: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了几个回合?

(3)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4)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重点交流:

(1)认识的生字:甥、刃、擎、厢、拽。

(2)理解词语:

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赞叹:本课是疑问,感叹。

去来:去的意思。

厮:指服杂役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蔑称。

配合:配:婚配;合:匹配配偶。

擎:举。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课文记叙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的情景。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齐天大圣面对二郎神的挑战,举起金箍棒,劈手相还。

第二部分(3-5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时各自不同的神奇变化。

第三部分(6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打到了花果山,惊慌了四大天王。

4、默读课文,深入学习。

(1)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了几个回合?在文中标出。

(2)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重点交流汇报:

齐天大圣是怎样判断那只鱼鹰是二郎神变的,二郎神又是怎样判断那条鱼时齐天大圣变的?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哪感受到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过程中的神奇?

5、朗读全文,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讲述自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给同座听。

2、用自己的话把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过程讲给父母听。

3、阅读《西游记》中的其它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我会认组词 悄:qiǎo(悄悄、悄然、静悄悄) 累:léi(累赘、硕果累累、果实累累) 袅:niǎo (袅袅、袅娜、袅绕) 嫦:cháng(嫦娥、月里嫦娥、嫦娥奔月) 娥:é(宫娥、嫦娥、嫦娥下凡) 嫉:jí(嫉妒、嫉恨、嫉恶) 妒:dù(嫉妒、妒火、妒恨) 瓷:cí(瓷器、瓷盆、陶瓷) 二、多音字 累:léi (果实累累)lěi (长年累月)lèi (劳累) 屏:bǐng (屏气凝神)píng(屏风) 三、近义词 新鲜一一新奇常常一一经常满足一一知足 踪迹——痕迹款款一一慢慢兴趣——兴致 满盈——充满疑心——怀疑漂亮——美丽 羡慕——艳羡嫉妒——妒忌争执——争吵 面面相觑一一瞠目结舌无边无际一一一一望无际 四、反义词 新鮮一一陈旧疑心一一信任漂亮一一丑陋 争执一一和解粗糙——光滑灿烂——暗淡 清清晰晰一一模模糊糊 五、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七、句子解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4.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5.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24、梅兰芳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出示自探提示 (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 (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4课《古人谈读书》 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24 古人谈读书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兴味:兴趣,趣味。 B.未晓:天还没亮。 C.思量:思考,考虑。 2.“切”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密合,贴近;②紧急;③切实,实在,着实。“读书切戒在慌忙”中的“切”意思是();“切身须要急思量”中的“切”意思是()。 3.我们有时读书不要急躁,而要反复咀嚼、品味,这样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表达这个意思的诗句是:“,。” 4.诗人认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而与自己的内容则一定要细读深思。 5.关于读书,我们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你积累的两句。 【参考答案】 1.B 2. ③① 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4.暂且放过去切身相关 5.示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谈读书(两则) 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 (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2)限制、阻碍。() (3)自求上进。() (4)形容整个儿。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案设计

24*月迹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巧妙地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教学中,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 2.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月光》,教师以歌词引入: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人有方向,迎着月色洒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轻轻地唱——月亮,一个柔美动人的字眼儿。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2.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 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 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归纳总结出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 (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 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相机板书:闷着高兴痒痒的嫉妒大呼小叫 3.三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自主填写学生活动卡并进行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汇报点拨。 ①第2自然段,穿衣镜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从三个“爬”中感受月亮由“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的整个变化的过程,“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②第3自然段,院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玉玉的、银银的”感悟月色美。 ③第21~24自然段,河边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弟弟妹妹寻月的动作和语言,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月亮,体会我们寻月的满足感。 (3)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寻月”带来的欢愉之感。 设计意图:遵循略读课文的特点,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三读”课文,自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少年闰土)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少年闰土)解析 少年闰土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bǐng)钢叉,向一匹猹(chá)”尽力的"刺去。(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闰土勇敢、机敏的性格特征。)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kuà)下逃走了。// 第一部分(1)写“我”记忆中的闰土。 (2)这少年便是闰(rùn)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jì)祀(sì)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写“我”和闰土的关系。) (3)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写“我”对闰土的到来充满了期待。)他是能装弶(jiàng)捉小鸟雀的。(为下文闰土给“我”将乡村趣事做铺垫。)// 第二部分(2、3)写“我”和闰土的关系,以及“我”和他认识的过程。 (4)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zhān)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4课《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教学方法:体验式导学法 4、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5、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谈话导入(5分钟左右) 1、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说说喜欢它的原因。那么,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出示课件一一狐狸的图片,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板书课题)(生齐读) ㈡自我感受,初知课文(7分钟左右)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出示自学提纲: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正太郎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 ④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2、合作自学,质疑问难 (学生结合提示自学,教师巡视,深入到学习小组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必 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或提示。)(适时板书:小狐狸、老狐狸、正太郎)㈢互动交流,感悟真情(15分钟左右) 1、集体讨论交流,深入体会情感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预设:①“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②“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板书:咬木桩、喂奶) ③“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得瘦了。” ④“老狐狸觉察到无论如何也咬不断那铁链,就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 (适时板书:老狐狸一聪明、善良;)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预设:“他费力地睁开眼睛,朦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 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板书:搭救)(3)正太郎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板书:送食、要回,放) 预设:针对正太郎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如下内容: (1)开始,正太郎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金色的脚印句子赏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金色的脚印句子赏析 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 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 “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2、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让我们在初读时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在下文的阅读中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回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3、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 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肯定有千言万语,但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

每一个孩子的心,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4、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 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 直到今天,不论喂什么,它都不吃。 光秃秃的柞(zuò)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 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háo)叫着。 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 他想,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呀!这天半夜,秋田狗汪汪地叫着,正太郎被惊醒了。 爸爸、妈妈都睡得十分香甜。 正太郎悄悄地爬起来,睁大眼睛看着仓房那边。 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duō)哆嗦(suō)嗦的鸡。 秋田狗猛地扑过去,老狐狸迅速转身逃跑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月迹》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羡暮屏气葡萄清清晰晰 B.窗帘踪迹发稍骨朵儿 C.疑心锨刃粗糙无边无际 D.灿烂磁盆沙滩溜进来 二、读句子,用“√”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面对成绩优异的同学,我们要向人家看齐,而不是盲目嫉.(jì jí)妒.(hù dù)。 2.这些都是妈妈日积月累.(lèi lěi)收集来的书籍,经过一天的整理,它们终于整齐地放在了不同的书架上,可妈妈已经累.(lèi lěi)坏了。 3.夕阳西下,袅.(xiāo niǎo)袅炊烟飘荡在房顶上,晚饭后,我们都央求奶奶讲嫦.(cháng chǎng)娥.(é wó)的故事。 三、用“然”字组词填空。(所填词语不能重复) 我正在外面玩,()下起了小雨,()雨不大,但是我早上洗过的衣服还晾在屋外面,于是我立刻骑车往家赶,中途车子()爆胎了,无奈我只好推着车走,刚走没几步,()碰到了好心人,他开车把我和车一块载着走。可谁知快到家时雨 ()停了,我回到家一看晾衣架上的衣服()没收,还

好只是湿了一点。 四、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1)上面句子最主要的特点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玉玉的”“银银的”表现了月亮的,我还能用类似的词语来表现月亮的这一特点。 2.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 ..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从可以看出来。 (2)用上句中加点的词语,描写一处景物的变化过程。 (3)这里写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帘上、穿衣镜上,文中月亮的足迹还出现在哪里? 五、对登月的向往是古今中国人共同的特点,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测器”登月,中国人探寻月亮的脚步从未停止。阅读下面的材料,月全食时月亮的位置在图中()处。(填序号)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4 梅兰芳|语文S版

《梅兰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指名回答)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曾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角色。他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是一位爱国者,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这样评价他——“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梅兰芳,去领略他令人感动的幕幕往事,细细的体会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请学习小主持登场) 2、学习主持自我介绍。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齐读学习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梅兰芳“婉拒播音”的表现。 (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A、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在读懂的地方做批注。B、先自学再汇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个人汇报,其他同学做补充。 3、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去美化他们的哪些丑恶行径?(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幌子”“丑恶行径”,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4、观看日军侵华视频,感受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播放视频)看了视频你想说什么?(指名回答)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1、出示学习方法及提示:默读3—13自然段,说说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方法提示:A、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在读懂的地方做批注。 B、小组内交流互学,谈感受。C、先自学再汇报。) 2、学生按照方法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怒拒登台”“避港拒演”的表现时,说说从哪些具体的句子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

24*月迹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月迹》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我会认组词 悄:qiǎo(悄悄、悄然、静悄悄) 累:léi(累赘、硕果累累、果实累累) 袅:niǎo (袅袅、袅娜、袅绕) 嫦:cháng(嫦娥、月里嫦娥、嫦娥奔月) 娥:é(宫娥、嫦娥、嫦娥下凡) 嫉:jí(嫉妒、嫉恨、嫉恶) 妒:dù(嫉妒、妒火、妒恨) 瓷:cí(瓷器、瓷盆、陶瓷) 二、多音字 累:léi (果实累累)lěi(积累)lèi (劳累) 屏:bǐng (屏气凝神)píng(屏风) 三、近义词 新鲜——新奇常常——经常 满足——知足踪迹——痕迹 款款——慢慢兴趣——兴致 满盈——充满疑心——怀疑 漂亮——美丽羡慕——艳羡 嫉妒——妒忌争执——争吵 面面相觑——瞠目结舌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四、反义词 新鮮——陈旧疑心——信任漂亮——丑陋争执——和解粗糙——光滑灿烂——暗淡清清晰晰——模模糊糊 五、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七、句子解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六年级语文 上册 第24课

第24课《金色的脚印》复习检测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不禁(jīn jìn)踱步(duódù) 粗糙(zào cāo)柞树(zuòzhà) 叼着(diāo dāo)嗥叫(háo ɡāo) 冲着(chōnɡchònɡ)不禁(jīn jìn)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舔()徒()朦()延() 添()陡()矇()廷() 四、词语改错。 目不转晴()漫不精心()毛色暗淡()兴高彩烈()金色光茫()迫不急待()五、选择字义(填序号)。 徒劳():①步行②空着③白白的④只,仅仅挺直():①量词②伸直③笔直④支撑⑤非常栽倒():①移植②安上③跌倒④失败①秧苗可怜():①允许②能够③值得④适合⑤大约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2.远距离的翻山渡水。() 3.非常傲慢,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4.不转眼珠的看。() 5.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看盯眺瞪睁瞅瞥望1.我准备和哥哥一起去()电影。 2.射击时,眼睛一定要()着靶心。 3.它圆()着两眼,看得很仔细。 4.登高远(),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5.看书,每隔一段时间两眼要向远处()一会儿。6.他弯着腰,好像朝地上()着什么。

7.他气得把两只眼睛都()圆了。 8.我不经意地朝他那里()了一下。 八、句子工厂。 1.正太郎真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狐狸一直没有忘记救出小狐狸的事。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狐狸这个样子真可怜。(反问句)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课堂实录)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多媒体图片:深蓝的夜空中一轮明月)同学们,请看,深蓝的天,明亮的月,空旷,宁静,在那浓浓的月光下,有多少精彩的童年故事。你们瞧那──这月,圆吗? 生(齐声说):圆 师:美吗? 生:美。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用月圆、月美,却用月── 生:“迹”。(师板书课题:月迹) 师:谁写的? 生:贾平凹(āo) 师(笑答):我们都称他为贾平凹(wā)先生,贾平凹先生为什么写月迹,他是来自童年的回忆。 (播放月夜录像:夜空中一轮明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月下突然传来一个孩子稚嫩的喊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紧接着一群孩子一齐高兴地反复地合着“十五的月亮圆又圆……”,顿时欢笑、嬉闹声不绝于耳。) 师:诶,谁来了? 生:一群的孩子。 师: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月下干什么? 生1:看月亮。 生2:在月下玩耍。 生3:在高喊月亮很圆。 生4:在寻找月亮。 师:他们在赏月、谈月、寻月,课后也有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足迹,先寻到哪儿,再寻到哪儿,又寻到哪儿?(生自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师:读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 生:中堂 生:院子里。

生:院门外。 师:很好,(师板书:中堂院子里院门外)你们读书很认真,预习也很充分。孩子们就是这样寻找月亮的足迹的。 三、儿化训练,品读悟情,朗读指导 板块一: 师:先请大家看看中堂里寻到的月亮。请一位同学把写中堂里寻到的月的这段课文读一遍。 生读(师边听读边板书学生读不好的字词:屏气儿亏了末了) 师:(师指亏了、末了)这两个词,你刚才怎么读的? 生:亏了,没了(le)。 师:大家听见了吗?对吗? 生:应该读末了(liǎo)。 师:很好,这个“了”字是个多音字,在这读“亏了(le)”,在这读“末了(liǎo)”,“末了”就是最后的意思,全班一起读一遍。(生读) 师:“屏气儿”这个词请你再读一遍。(生读) 师:很好,这段课文里像“屏气儿”这样儿化的词语有几个,你们很快地找找。 生1:竹窗帘儿。 生2:悄没声儿。 生3:竹帘格儿。 …… 师:(读中师纠正并指导)你们注意到“儿化”没有(板书:儿化)?“儿化”就是“儿”这个字只读半音,要读得轻点、可爱点,把它的情趣儿读出来,请同学们接着读。(指导后学生的儿化有了明显进步) 师:作者这么一写,让我们这么一读,是那么亲切、可爱。 板块二: 师:现在请你们再读这段课文(课件出示语片),在孩子们眼里,中堂里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呢?把这些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师:找好了吗?谁来说说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 生1: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师:选一个词,月亮是怎么进来的? 生1: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