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8
明星村沧海桑田的简介
明星村沧海桑田景区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是西北第一蚕桑大村。
全村现有桑园6000多亩,年养蚕6000余张。
景区依托万亩桑海大地景观资源,现已建成了陕南首个“天空之镜”观景平台、首个“空中漂流”滑道、步步惊心、彩虹滑道、山地摩托车赛道、乡村大舞台、精品民宿、特色餐饮、亲子农场、乡村酒吧、桑海垂钓、民俗文化活动、热气球等一大批集参与性、科普性、游乐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景区于2020年9月开园,2021年9月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实现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年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以上;年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实现当地群众综合收入2000万元。
明星村通过采取“农业+旅游”“旅游+脱贫”融合发展模式,老百姓实现了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农副产品及土特山货就地销售,目前全村从事休闲农业人员有1800 人,景区务工群众200余名,带动发展民宿农家乐等经营主体30 家,农副产品小作坊30 余户、农产品加工销售100 余家,辐射周边1000 多户农户实现增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明星村走出了一条“规划引领、产业支撑、三产融合、助力振兴”的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更多信息可查阅安康市石泉县人民政府官网获取。
致008天地・他山之石7 A S H A N Z H _ S H --江西鹰潭落后村变『明星村』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范家村,只见一排排修葺一新的农家院落干净整齐,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村民都说:“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得感谢江西省纪委监委派驻的扶贫工作队。
”范家村地处信江河畔.十年九涝.全村620户253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2户75人.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设施落后,是省级贫困村。
2015年,自江西省纪委监委派驻扶贫工作队到范家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帮扶干部认真走访调研,多方争取资金,帮助村民寻找致富岀路。
如今,范家村I日貌换新颜,村民走上幸福路,昔日落后村变成“明星村”。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2800余万元,实施“七改三网”,大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
通村公路修宽了.环村公路建起来了.村庄环境提升了;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民喝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2019年,范家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O脱贫除了好政策.还需产业带动。
驻村以来,工作队因地制宜兴办了许多优质产业。
2015年底,建好100亩蔬菜扶贫基地,年产量达100多万斤,产值5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4600元;2018年.建起精品家禽养殖场,每年养殖“飞天凤”10万羽,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成立澳翔光电公司扶贫车间,12名贫困村民成为车间工人;建设田园综合体.带动范家村及周边村庄建设高标准果园1万亩。
2017年,范家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9年,该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80元,村集体收入突破25万元。
“扶贫扶志扶精神,立志立德立根本。
现在村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自身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范家村驻村第一书记方建新说,工作队将继续教育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开展孝老敬亲、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富起来的勇气、志气、豪气。
赖永峰严米金来源:中国经济网76。
老余杭,一路自然风光,一串文化明珠老余杭,一路自然风光,一串文化明珠□张自恒本学期自己因工作调动,重新回到了“阔别”七年的舟枕小学。
那里曾是自己工作了13年的一片土地。
从家到单位,距离不远,两点一线,这一线就是南苕溪。
上班之路缘溪而上,既能够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同时更能够感受到老余杭之老。
真的是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陶醉在浓厚的文化中。
正是这一线,好像是一根金线,穿着老余杭的串串文化珍珠。
有一天缘溪而行,突然想起正是这溪清水,养育了老余杭人,这是老余杭人民的母亲河,这条河就相当于浙江人的钱塘江,见证了余杭辉煌的历史。
老余杭人土话俗称苕溪为“大(度的发音)溪”,如果不是方言,根本不足以感受到老余杭人对于苕溪的深厚感情。
同时也突然感悟到了,自己缘溪而上,好像与陶渊明一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更像是穿越在老余杭历史文化时空中,每行一步,都是璀璨的文化明珠,时刻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愈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老余杭人的骄傲。
老余杭的苕溪称作南苕溪,其实是东苕溪的上游。
东苕溪全长165公里,发源于天目山,注入太湖。
苕溪的“苕”属多年生草本的禾本科芦苇,秋季扬如雪似棉。
所耆老相传云“夹岸多苕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因此得苕溪之名。
古时候苕溪风光就是比较秀美的,元戴表元《苕溪》“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耶。
渔罾挂棕树,酒肪了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还有就是明夏止善的《苕溪晓涨》“杨柳飞花燕子来,河豚初上水如苔”等。
近代,政府在治理苕溪中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造福于两岸的人民。
居住在宝塔前,单单就是宝塔山,也述说着老余杭悠久的历史,见证着老余杭发展的巨大变化。
宝塔山上有安乐塔,有安乐寺,特别是最近几年,经过整修一新的宝塔山,既是老余杭人早晚锻炼的好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外地人到老余杭的一个必来之地。
宝塔山上还有烈士墓,还有国殇公墓,也叫千人坑。
当然也有从长松村竹林中搬迁过来的小白菜的墓碑,墓碑的背后是一段辛酸的往事,让老余杭人愈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国十大名村!1.小岗村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位于凤阳县城东部25千米处,距宁洛高速凤阳出口15千米。
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沈浩精神起源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八位农民创造了“小岗精神”截至当前辖23个村民组,940户、4173人,村域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可耕土地面积1.45万亩。
2014年,小岗村工农业总产值达7.38亿元。
2017年,小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
2.华西村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
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华西村有名的景点有80多处,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3.韩村河村韩村河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791户,2700人,2000亩耕地。
是集浏览、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据1991年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唐开成年间,副将军孙英葬于“韩村”西南3里处的孙家祖坟。
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奋斗,韩村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崛起为华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新星。
韩村河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来,韩村河走出一条“以建筑业为龙头,带动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
4.大寨村中华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
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
2016年12月,大寨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7年12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2019年7月28日,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 S H I D I A N 视点星明村变形1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星明村变成“明星村”,靠的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村庄整治中,始终让群众受益,以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指导群众干。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星明村变成 “明星村”,靠的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推 进村庄整治中,始终让群众受益,以实 际行动做给群众看,指导群众干。
通过 拆“三房”建“三园”,既破解了闲散宅 基浪费的问题,又给群众带来了实实 在在的收入,农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 着的变化中,感受到秀美乡村建设的 好处。
在江西省万年县齐埠乡星明村,扶贫干部通过改路、改水、改厕、亮化 和绿化等村居环境的综合治理,将一 个贫困落后的星明村变身为秀美乡村 的“明星村”。
从 中星明 ,农落有致,果园菜园点缀其间,村外片片 农 整 一。
在 村 ,村的 一 在指的 设。
行 ,大了干。
陈仰权向笔者详细介绍污水管网工程:“每户都有一个分管,接到这个总管上以后,就整个到污水中转站,通过 化,来的 以到。
”星明村有贫困人口 137人,就在两年前,这里的大部分村组还是“脏、乱、差”,很多空心房、危旧房长期闲置,与秀美乡村建设格格不入。
是先发展产业,还是先整治环境?这让初到星明村扶贫的陈仰权头疼不已。
“我们提倡‘一户一宅4,把那些空心房、危房、违章房拆掉,鼓励他们搞菜园、果园、花园。
”陈仰权说,这样一来,村子不但漂亮了,村民还有经济收入。
拆“三房”建“三园”,可从那一*家开始呢?村两委干部想到了五虎咀村小组的党员汪苗秀。
看到村干部描绘的村庄整治新规划,汪苗秀满口答应了。
可拆除空心房要损失十多万元,汪苗秀的儿子一肚子不满意。
提起这件事,汪苗秀现在仍记得当时的感受:“来人拆房时,我们一家心里好难受,好难受啊!我儿子一下子不肯。
然后几个乡镇干部给我做工作,我就跟我儿子说,旧房子拆了算了,反正我们放在这里也是没用的。
”在汪苗秀的示范带领下,五虎咀村小组的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一周之内清了个一干二净,并种上了蔬菜、花卉、马家柚等,形成了“微田园、生态48S H I D I A N 视点■化”的农村新景观。
明星村的传奇与未来税务学院税务11 张莹学号 201131064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一批华西村、南街村、大寨村这样的明星村庄。
它们如此耀眼,以至于观者云集,溢美之词无数;它们又如此独特,与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发展之路迥异。
在举国皆谈“分田到户”的时候,它们却把资源收归集体掌握;在市场化的分配方式成为时代的主流时,它们的分配却带有强烈的供给制和平均主义色彩;在经济建设成为各地的中心时,它们还保留着浓厚的政治氛围;在明晰产权成为经济改革的一个方向的时候,它们还保持着大一统的格局。
问题的复杂在于,在这样的模式下,明星村经济上却创造出了奇迹。
明星村的突出特点就是“集体主义”与“明星掌门人”。
曾经的明星村创造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经济奇迹,它们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但是现今,在全国都倡导市场经济的时候,集体经济究竟还能够走多远;在老一批的明星村领导人卸任以后,在新的领导人带领下的明星村还能否续写辉煌。
这些,都是我们要问的,也是明星村面临的新一轮考验。
明星村的成功首先来源于实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模式下,明星村实现了共同富裕。
虽然像华西村这样的明星村为村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福利,但是个人追求利益的时候势必会对集体的利益造成损害。
但是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对现在明星村所实行的集体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次,明星村的富裕离不开明星掌门人的领导,他们创造了明星村过去的传奇。
他们审时度势,敢为人先,并且坚持走集体主义和共同富裕的道路,让这些村落的经济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随着曾经的领导人已经卸任,现任领导人能否续写辉煌仍有待历史检验。
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像明星村这样的精英治理结构在前期可能会给村庄带来较大利益,虽然现在也实行了新型治理结构,精英被纳入村民自治框架之下,一定程度上受法律、村规民约、村民公众意志的约束,但是随着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这种精英治理难免使村内缺少村民自治的实质,最终损害集体的利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明星村的危机--对向阳花村的调查近年来,向阳花村作为当地著名的明星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观光,然而,这个号称“明星”的村庄正面临着一场危机。
首先,向阳花村的环境问题是其中之一。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大量垃圾开始堆积在村庄的周边地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涌入的数量迅速增加,村庄的垃圾接待量超过了当地的处理能力,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这不仅违背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其次,向阳花村的商业化问题也值得关注。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村庄内出现了大量商业设施,如咖啡馆、纪念品店等。
然而,这些商业设施的兴起并没有顾及村庄原有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一些商家甚至采取了过度开发的方式,使得传统的村庄风貌遭到了破坏,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化带来的噪音和污染问题。
此外,向阳花村的居民也面临一些困境。
由于村庄的商业化,不少居民转行经营旅游相关的业务,但是由于村庄的知名度和游客数量的不稳定,他们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原本安静宜居的村庄变得喧嚣拥挤,居民也常常无法享受到宁静的生活。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垃圾处理的设施和力量,合理规划游客接待数量,避免环境过度承载。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和规范商业化建设,保护村庄的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
同时,应该加强村庄的宣传和知名度提升,吸引更多游客,稳定村庄的旅游收入。
最后,应该关心并照顾好村庄的居民,提供一定的扶持和保护,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在村庄里的宁静生活。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之,明星村向阳花村所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的问题综合导致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居民和游客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规范商业化建设,保护村庄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同时关心和照顾好村庄的居民。
只有这样,才能让向阳花村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游、宜商的明星村庄。
“明星村”发展之路的思索摘要:华西村和南街村同为中国的“明星村”,他们一南一北,如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自从他们成名以来,外界一直关注不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予以考量。
本文试图探究他们成名的根源,并对其发展之路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所得结论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华西村和南街村发展之路比较分析Abstract: Huaxi village and Nanjie village are both China’s “star villages”. One is in the south and the other one is in the north, they are like two bright pearl embedded in the land of China. Since they are famous, they have been constantly concerned about by the outside world. Different people consider th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ir fame and do some comparative analysis about their way of development. I hope the conclusion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rural development currentlyKey words: Huaxi village and Nanjie village way of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明星村”初印象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00 多户,3000多口人,1000 亩耕地,总面积1.78 平方公里。
南街村实行了一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村民每人每月只发少量的工资,包括王宏斌最高不超过250 元人民币,称为“发扬二百五精神”,然后定量发给村民吃穿用住几乎所有生活用品,这部分的比例大约与工资是3∶7。
这种供给制始于1986 年。
从1986 年至今,由最初的水电免费发展到面粉、鸡蛋、啤酒、食用油、肉、豆浆、鲜鱼、燃气、子女入托上学、医疗、住房等20 多项共公福利全部免费。
每年对村民这方面的供给开销,大约在2000 多万元,每人年供给品折合金额近7000 元。
从1993 年起,南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的住宅楼,按不同人口分配。
大套三室一厅,92 平方米;小套二室一厅,74 平方米。
村里统一配备了中央空调、彩色电视机和家具;液化气灶、抽油烟机等都是统一配置。
卫生间设施齐全,一天24 小时热水不断。
一套住室耗资近8 万元人民币。
南街村的城市化建设水准已经完全现代化了,街道、建筑等水平大大超过临颍县城,甚至还要超过漯河这些城市。
南街村还有一个很像天安门的建筑,叫做朝阳门,与毛泽东雕像遥遥相对。
像一般城市一样,南街村还有图书馆、敬老院、球场等,甚至还有几个很像模像样的广场和公园,按本村村民的人均面积来算,也远远超过了一般城市的水平。
南街村盖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其中小学和初中是合在一起的。
这3 个学校的建设水准即使放在北京也可以称做是豪华和现代化的。
南街村村民的孩子,上学是免费的。
南街村还办了一个水平较高的戏校,聘请了已故戏曲名家常香玉的大弟子为校长,还有一个较高水平的南街村豫剧团,南街村甚至还赞助了一支足球队,就是河南省女子足球,叫南街村队。
南街村的免费教育还不限于村中,本村村民子女考上大学乃至出洋留学念博士,村中仍然支付学费。
南街村还建有医院,医疗费也是全免的,而且村民如有大病需要到外面就医,费用也是由村里出的,省、市、县三级人民医院都是南街村的定点医院,村民去看病拿着村里的介绍信就行,不用带钱。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最西边。
改革开放30 年,吴仁宝带领的华西村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
2007 年,华西村产值超过450 亿元,老百姓的收入超过了8 万元。
用吴仁宝的话来说,如果单算华西中心村,1500 个村民,吃的、用的,100 年都够了。
华西村不大,原来只有0.96 平方公里,但是这里却有很多全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比如20 世纪90 年代,他们就建了全国最高的金塔,还有比颐和园更长的长廊,全长一万米,可谓世界第一。
此外,还有专门为华西村村民修建的农民公园,在这里你还会经常看到很多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他们到这里不是来看古迹,就是想亲眼看看中国还有这样的农村,这样的农民。
华西村的“富贵”不仅仅限于外观,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华西村村民的身上。
对于初次来到华西村的人来说,很难把这里和村庄这个词联系起来,因为这里根本看不到农田,围绕在村边的是这样一排排的厂房和铁架,这里更看不到低矮的村屋,眼前这些气派的别墅就是这个村庄里普通村民们的家。
此外,华西村也看不到农用马车,轿车是这里极为普通的代步工具,这里的村民户户有轿车,很多村民还开的是“奔驰”。
后来,华西村先后将周边20 个经济薄弱村“并”入华西。
新老华西人共同奋斗,携手走上共同富裕的理想大道。
如今的大华西,由一个中心村发展到13 个村,面积由0.96 平方公里扩大到35 平方公里,人口由1500 人增加到3.5 万人。
全村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五业”并举,“山南钱庄、山北粮仓、中间天堂”的格局羡煞旁人。
华西村总资产将超过160 亿,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
“明星村”成长之路像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改革开放前的南街村实行单一的集体经济制度,其基本社会阶层的主体是农民。
当时的南街村因贫穷落后曾被戏称为“难街村”。
70年代后期,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宏斌的带领下,创造过粮食、烟叶亩产超千斤的记录并因此被树为临颖县的先进典型,但直到70年代末南街村并没有真正摆脱贫穷与落后,温饱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1980年初王宏斌带领大队干部到新乡刘庄向史来贺讨教,探索工业化的路子。
回来后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建砖瓦厂,用“指山卖磨”的招儿即建厂前搞预售来筹集资金,凭着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措施,很快就从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中筹款35万多元,建成了当时全县最大的一座砖瓦厂。
紧接着,通过干群集资的办法于次年建起了一座年产1000吨的面粉厂。
随着两厂的陆续建成投产,当年产值达40万元,实现了南街村历史上工业零的突破。
大队有了钱,开始购置系列农业机械,初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粮食生产不断提高。
1981年在国家农村改革的大环境下,南街村也推行承包制。
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到最后致使村民怨声载道。
经过冷静的思考,以王宏斌为首的领导班子决定重走集体化路子。
从1986年5月至1990年10月,全村村民都先后将所承包的责任田交给村委会集体承包。
重新集体化后,南街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南街村对收回的土地进行了规划,扩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农业又逐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实行规模经营,粮食亩产由原来个人承包低谷时的500斤逐步又上升到千斤以上。
现在南街村农业上只有70多个人,常年负责农业的种、管、收、打工作,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年亩产1500斤左右。
收回集体企业后,南街人靠“玩泥蛋起家”,即利用高岗地“吃土还田”,打坯烧砖卖钱筹资办企业;靠“玩面蛋发家”,即利用本地粮食资源办面粉厂、食品厂、方便面厂、啤酒厂。
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围绕现有企业上配套,发展造纸、制箱、印刷、运输等配套产业,即所谓“两个围绕”。
实行“滚动发展”,向村庄外部延伸,向城市扩张发展,打入国际市场。
最终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了国家大型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
南街村集团重质量,讲信誉,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先后获得“全国百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河南省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
南街村注重品牌建设,“南街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十多年之前,华西村寂寂无名,跟江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河浜纵横,土地高低不平。
不仅粮食生产没有保障,一遇自然灾害不是背井离乡就是家破人亡。
1961 年,经历了饥饿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吴仁宝带领华西的社员们开始改土造田。
这个时候,山西昔阳县的大寨大队横空出世。
陈永贵带领大寨社员们三战狼窝掌,将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海绵田。
发生在太行山脚下的奇迹启发了远在江南的吴仁宝,他结合华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以十五年为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的长远规划。
吴仁宝的“十五规划”重点是兴修灌溉渠道,建设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将全大队分散的十二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
1972 年,提出“十五规划”之后的八年,华西大队的粮食达到亩产2100 斤,终于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吴仁宝和华西大队都成为当时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
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购买机械设备,修建和完善水利、水电设施,这些资金却没有着落。
另一方面,从1961 年到1968 年,全村劳动力增加142 人,而土地仅仅增加了6 亩。
这时候,吴仁宝敏锐地发觉人均土地面积在大幅下降,如果这样下去,华西大队势必成为又一个“高产穷队”。
为了避免华西成为“高产穷队”,吴仁宝准备建一个小五金厂,由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小五金厂的地址选在杂草丛生、树木茂密的水塘边上。
一个地下作坊似的小五金厂就这样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十年的时间里,它实现了近300 万元的产值,利润率高达30%至40%。
小五金厂让吴仁宝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坚定了他“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批人民公社时期遗留下来的“五小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开始迅速扩张。
在江南农村,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已经初具规模。
华西人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连战皆捷。
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铝材厂、汽车修配厂等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终于汇成了华西工业化的洪流,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数十家企业,全村97% 以上的劳动力投入了工业经济。
在副业上, 华西村通过专业承包, 形成了“千头猪”、、的规模。
工业的崛起,为“千头羊”“万头鸡”农业铺平了道路, 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华西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急剧扩大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令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
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甚至贫富差别这些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在这里居然被消弭于无形之中;华西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仅在中国农村来说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即使许多城市也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