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9-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9-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9-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余祖光

余祖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全国教育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规划组成员。曾任北京第一轻工业学校副校长、原国家教委技术教育司中专处副处长、综合处处长、司长助理。著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主编《面向未来的探索》,参与主编有《九十年代改革潮》(职业教育卷),发表论文有《面向 21 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开发的新变革》、《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创业教育》、《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等。

“十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在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对外经济格局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已经和正在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一个涉及全局的问题就是 如何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开拓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

一、增长的职业培训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

1 .社会与市场对职业培训的巨大需求

首先,根据国家劳动预备役制度,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要经过 1 - 3 年的职业培训。由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 10 %左右, 2000 年全国约有 831 万初中毕业生和近 97 万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预计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 2002 - 2006 年,平均每年全国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将达到 1000 万以上。

其次,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变化,在职劳动者的技能更新培训需求迅速增长。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1998 年对全国东、中、西 7 省市、 455 家企业、 3.5 万职工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 1993 - 1998 五年中, 42 %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产品或服务对象变换; 46 %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的

设备变换; 48 %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技术与工艺变换; 47 %的职工经历过一次以上工作岗位变换。

这样大幅度的变换,在我国进入 WTO 之后,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大课题《走向 21 世纪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对 8 个行业职工抽样调查, 60 %的在岗职工迫切希望通过非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为了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在转换中平稳过渡,社会必须提供数量足够大、质量足够高、相关性足够高、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

在近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由于结构性失业和技能淘汰,出现了上千万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如何实现再就业,除了必要的政策措施外,主要取决于其能否获得劳动市场需要的新技能、新知识,关键在于是否能为他们提供高效、优质的职业培训。目前,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培训任务更多将从企业内部转向社会。

再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999 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 6000 万人,“十五”末还要转移 4000 万人。这一转移既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又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城乡差别,进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都还比较低。1996 年劳动部对部分城市企业抽选 2873 名民工进行调查,有29.1 %的民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而参加过培训的,培训期限在 3 个月以上者只有 30.8 %。在被调查的民工中,有 80 %的人表示“希望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不少青年民工已不满足于 80 年代时的挣钱养家, 而是希望通过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为将来回乡创业作准备。新形势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无论采取输出地培训还是输入地培训,其数量都是巨大的。

最后,国际劳务输出需要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是增加国民收入、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菲律宾目前对外

劳务输出至少有 100 万人,埃及劳务输出最高年份达到 400 万人。我国 1999 年对外劳务输出只有 32.63 万,差距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世界劳务市场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按输入国要求进行严格培训,因此,我国相关职业培训发展空间非常可观。

2 .职业学校提供培训的潜在能力

职业学校经过改革发展,特别是重点学校建设,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学校熟悉了市场,贴近了企业,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通过对职前学生的双证书教育,不少学校建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已经开展了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挖掘潜力、拓展办学功能,许多先行的学校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

北京将台路职业高中算了一笔帐,学校教育资源用于职高生的时间,每周 5 天全年 38 周共 190 天,利用率不高。学校自 1997 年以来,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共培训 5156 人,其中 97.8 %的人获得了资格证书。参加培训的人员中,企业在职人员 18.25 %;下岗职工 50.5 %;农村劳动力 8.88 %;外地民工 16.7 %。学校依托多年来在家电维修、汽车修理、计算机和商品营销等专业的先进设备和理论技能较强的师资,较好地完成了各类培训任务。学校的师资设备在晚间和周末得到充分利用,现年培训人数达到 1200 人,已超过全日制在校生,办学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国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浙江、四川、湖南、河南等省的职业学校,在对所输出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地方还开展了对外劳动力输出的培训工作。河南省新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 1996 年县政府组织职业学校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工作,现已成功向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 20 多个国家输出建筑工人、护士、林业工人等 1700 人。这项工作使新县年创汇 1000 多万美元,为全县人均增收近 300 元。

3 .政府的明确政策导向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0 年 7 月,劳动部规定,对限定的技术工种必须经职业资格鉴定合格,企业才能录用。目前已有 90 个 技术工种必须持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进入劳动市场。 1998 年国家开始推行劳动预备役制度,规定对于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必须接受 1 - 3 年的职业预备教育。

教育部一直很重视职业培训工作, 1996 年曾发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认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今后五年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整职业教育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今年 5 月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的职业培训需求,既有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共同性,又具有改革时代的中国所特有的特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所涉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已经超越了教育培训的一般意义。

二、发展职业培训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1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自 1965 年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委员会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议案后,终身教育经过不断实践,已成为世界性共识,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奋斗目标。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001 年 3 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1999 年第二届世界职教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沿用多年的“职业技术教育( TVE )”改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TVET )”。会议的副标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

——通向未来的桥梁”。培训与教育的并列不能仅仅看作是名词的变换,而是表达了大职业教育的内涵,体现了职业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同等重要,正规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培训同等重要。

然而,实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还是相当艰巨的,除了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外,必须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尤其是量大面广,与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培训。突破职业培训这一瓶颈,也是全面振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最有效措施,可能比无视社会人才结构需求,一味提高学历教育层次更为有效。对教育界而言,要转变囿于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忽视职业培训的观念;要解决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实施上和管理 上的相脱离现状。不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就无法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优化。

2 .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的最主要指标至少要包括:教育普及程度、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高质量。教育的普及在九年以内可以通过单一的学校教育解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一方面靠学校教育,一方面靠职业培训。德国以企业培训为主、职业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保证了 60 %同龄青年在普通高中学校以外实现了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至今仍保留、改进学徒制度,以满足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普及的总体水平。在高中后和高等教育阶段,高普及率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扩大该阶段的各种职业培训实现的。澳大利亚的高中后教育机构 TAEF 学院, 1998 年有 153.5 万在校生,而正规大学在校生只有 67.2 万。在TAFE 学院中获取第 1 - 4 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就占50.7 %,其他非学历证书者 13.3 %,其以职业培训为主的性质十

分明显。美国社区学院中进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证书与职业课程)者,占总学生数的 30 %以上。

世界许多国家之所以能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把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任务结合起来在同一院校内完成。

3 .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效措施

职业培训无论职前还是职后,都以就业和再就业为目标,学习者的目的十分明确,一般要获得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对内容的相关性、有效性要求往往比学历教育更高。面对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培训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培训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更贴近现实。由于培训标准明确,便于质量检验;由于周期短,培训效果可以及时反馈,职业培训可以及时更新内容、方法;职业培训主要在业余时间,使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的使用效益。职前的职业教育受到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和学生就读意愿的影响,很难一直保持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如果把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教育纳入同一学校,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这已被多数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大规模高效益的重点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也走了这样一条相同的道路。

由于许多职业培训是企业委托合同培训,学校可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从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需求信息。也有不少职业培训属于政府购买培训,受劳动部门委托,学校从中获得劳动市场需求信息,以促进职业 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的改革。这种联系,对于克服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企业,脱离生产、服务实际,与劳动市场供需错位的弊端大有益处。在职业培训领域获得的新观念和新的信息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拉近学校校园与工作世界的距离。

三、职业培训是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1 .增加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劳动市场需求变幻莫测,在劳动力流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越发突出。人口出生率的波动,群众对教育选择的变迁等等,无一不对以学历为主、职前为主的职业学校教育形成冲击。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偶然性的,是世界范围普遍、长期存在的。加大职业培训的比例,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

1996 年,上海海运学校办学经费开始由企业供给向学校自负盈亏过渡。同时由于三大海运公司组成了中远集团,运营机制更新,调整船员编制,使相当数量船员滞岸。 1999 年上海海运学校就遇到了来自劳动市场的挑战,国内海运企业减人增效,对应届毕业生需求锐减。与此同时,劳动市场也提供了新机遇,东南亚缺国际海员 20 万;2002 年国际海运公约的实施,原有各类船员证书将全部按新标准要求培训换证,仅上海地区就要培训 1500 人。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地把重点从国内转向国外,从学历教育转向职业培训。几年来,学校开出 20 多个船员培训项目,年培训达 9200 人,是前几年的 10 倍,学校培训创收占到学校事业费的 70 %。这种国际海员标准的职业培训,既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生源缺乏的危机。

四川江柚建材技校多年来与周边企业联系,承担各种岗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目前学校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部分通用职业和建材特有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任务,年创收 100 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北京朝阳区的将台路职业中学, 90 年代中期发现北京初中毕业生 2004 年将出现低谷,从 14 万降到 7 万,将面临生源危机。学校领导未雨绸缪,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由于培训学员大多来自附近社区、企业单位,地方政府对培训工作非常关心支持,也帮助了学校的发展。

2 .面向市场创建新的运行机制

面向市场首先要关心教育培训对象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就业创业问题。学校要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间接目标,转化为以为人民群众这一教育 对象提供优质多样教育服务的直接目标上;把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落实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普及率上;落实到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上;体现为学生学习成绩、证书、文凭的获得率上;体现为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创业率、致富率、个人经济回报率和较低的支付成本上。同时要注意培训的相关性,要把最好的培训提供给最需要培训的人,真正激发学生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面向市场就要遵循职业培训的顾客需求导向原则,即根据劳动市场反映的企业、个人需求和由政府提出的社会需求开展培训。发现和满足培训需求,可以从市场对以往的培训效果反馈入手,从培训供给与需求的错位纠偏入手。以接受培训方的意愿为例:美国成人教育调查显示,影响成人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前四位因素,分别是:培训内容的相关性;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地点的远近;培训时间的合适与否。与此相对应,我们现在培训的反映如何呢?根据《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所涉及的准备自费学习的 14 455 名职工的调查,认为入学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开课时间不合适”占 38.6 %;“学校培训地太远”占 22.9 %;“学制不灵活”占 21.5 %。

如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德国瓦楞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提出的如下四项行动宗旨可能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是请进来:请广大企业、个人、其他顾客光临我们的中心,我们提供灵活多样的,短至一天,长达 3 年的培训与教育,并按ISO9000 保证培训质量。

第二是走出去:走访企业和顾客,按企业具体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企业培训项目。

第三是送上门:把先进培训项目与技术送上企业门,开动“媒体

巴士”把先进培训项目与技术送到企业,开展活动培训。

第四是信息传播与咨询服务:中心告诉顾客有什么新的信息,提供人力资源与组织开发的企业培训方面的咨询服务。

面向市场还要开展招生、就业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开展对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咨询指导,组织对学校的招生就业信息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学校成立职业培训部、就业办公室,开展了大量信息服务,不少地方建立了面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河南省开封县还建立了包括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联系落实就业单位、办理当地和外地就业手续的一条龙服务。河南省教育部门最近开通了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人才网,通过网络手段把就业和培训信息沟通起来,把职业教育与国内外劳动市场连 结在一起。

3 .提高质量意识和标准的新途径

职业培训的开展使职业学校的质量意识得到强化,顾客导向的社会化质量控制标准由此逐步引入职业学校。国内许多开展职业培训的学校率先引入了 ISO9000 管理标准和其他质量评估方法。 ISO9000 将培训产品定位于服务,从而确定了学校为培训对象和企业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办学宗旨。同时,根据这一管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拟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措施,使培训质量得到根本保证。这项工作,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这种情况在国外职业培训机构中已较早得到采用。

德国什维林市企业外职业培训中心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他们提出,通过中心的教育培训,要为企业带来收益。中心主任说:如果我们为一家旅店培训了员工,就一定要使他们比隔壁旅店的竞争能力高出一筹,否则企业是不会来的。中心的高质量靠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中心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参照 ISO9000 管理标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管理程序、可操作的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很多指标体现了新的观念和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深入的认识,如:

输入条件中的培训市 场分析、培训对象提升目标的确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措施;过程部分中的目标内容的转化落实、学习结果的过程控制、与顾客的经常联系;输出结果中的参加者满足程度、考核成绩、培训对象提升的结果、成本核算和对培训措施的回顾。

4 .师资能力开发的新课堂

职业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大课堂,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动力源和信息源。通过职业培训,专业教师对劳动市场需求更熟悉,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同时,加强了自身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了起来。新疆农校把科技服务与面向农村的技术培训结合起来, 10 年来,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 300 多期,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已完成 21 项科研项目。该校响应劳动部、农业部号召,首批建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和鉴定站,选送 16 名教师参加“考评 员”培训,在开展中、高级农业技术工人培训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承担职业培训的学校发现,学员常常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与教师切磋,从而促进了教师自身业务学习的提高。本校教师在与作为兼职教师的行业专家的接触中,在成人学员的教学中也找到了教学改革的途径。更可贵的是,教师从学员中得到不少职业岗位技能新要求和劳动市场供求信息,拓宽了学校开办新专业、新培训项目的思路。适应市场新需求的成功培训项目往往成为新专业的“孵化器”,职业培训成了教师联系行业、企业、社会的最快捷的通道,为教师建立了能力开发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走向 21 世纪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报告.研究动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1 ,( 1 ).

[2] 刘建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中国职

业教育与劳动就业.中德职业教育项目研究核心小组. 1999 .

[3] 新县职业高中.抓就业促发展真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 7 ).

[4] 刘淑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拓展社会化教育职能适应学习化社会.北京中职职业培训现场研讨会. 2001 ,( 6 ).

[5] 新疆农业学校.坚持面向“三农”深化教育改革办出职教特色为新疆经济建设服务.崛起的年代丰硕的成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11 ).

[6] 蒋久熹.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学校新局面 2000 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锦.高等教育出版社.

[7]Where to next? Graduate outcomes from the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 NCVER. p9.

[8]Adult Students Today, CarolB Aslanian, Amercaian.

[9] 余祖光.原东德厂办职业学校在企业转轨时如何生存、发展.职业教育研究动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2001 ,( 13 ).

原载《职教通讯》(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 8 . 4 ~8

选自《职业技术教育》 2001 年第 6 期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3112340228.html,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 一、最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选题参考 1、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奋斗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3、从技能竞赛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4、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讨 5、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7、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8、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9、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10、关于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1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1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 14、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三维互动数字化教学 15、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难点思考 16、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17、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https://www.doczj.com/doc/3112340228.html, 18、《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之一 21世纪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19、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20、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8日)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大全 1、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谈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察德国巴符州职业院校的启示 3、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5、WTO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6、新阶段新起点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 7、新阶段新起点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分界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 8、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10、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 11、积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13、企业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0-07-13T17:04:18.6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3月第3期作者:朱新力 [导读] 本论文分析了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成人中专教师,河南商丘 476005) 中图分类号: 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 03-027-02 摘要: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文分析了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教师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一、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中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只注意“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人或事;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中职学校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对中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中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而言之,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中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一)从深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就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中职教育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个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和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过程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封 闭式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 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提高素质与掌握职业技能并重。 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忽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的指向某个专业所达到的就业要求,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视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写注重文化课知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缺乏应用性

打开我们的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职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校要进行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理论和原理。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知多少。 3.开发空间小 我们课程内容的编制系统而严密,条理而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只能在规范中进行。尤其是专业技术课,更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某一个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比如“某一个导游班的毕业生,带团到某一个旅游圣地,他在向游客介绍时就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不能减少,让游客们感到得是这个导游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设计也缺乏预设的空间,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 4.缺乏灵活多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时期,市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应该不断地变化、调整。比如:西宁市是一个物流城市,在这个大市场中就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释放了多个红利。 置顶宏观政策层面,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优先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并将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的“促进就业”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宏观政策层面。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既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途径,把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既体现了重视职业教育的导向,也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既是民生之本,更是立国之本。

扩招100万人,赋予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助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丰富高等教育办学的主动诉求,也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最突出的量化指标,就是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并在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补助标准,证书互通衔接、办学体制优化和财政投入方面给予多项政策保障。这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合理合法要求,更是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规模结构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不仅是数量规模的扩大,更是生源对象结构的丰富。在过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以18—22周岁适龄人口为主,即主要是传统生源。但今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应届生源比例将持续提高,因其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盲目乐观于扩招带来的福利而停止优化自身内涵的努力。可以设想,扩招百万背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优化,专业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近年来,无锡市以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 市目标为引领,以增大投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资 源整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积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 扩大,办学体系持续完善,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 城市转型发展的水平全面增强。 一、无锡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职业院校基本情况。当前,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其中省属4所、市属3所、民办3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 业学校20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8所、县区属10所、民办1所),技工院校14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3所、县区属2所、企业办3所、民办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含成人学历教育)达21万人。其中有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 高水平示范性中职校12所,省重点技师学院1所,21个基地入选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 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对职业中学、技工学校、 中专学校以及成人学校的资源实行整合重组,市区公办职业学校由37 所整合为17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真正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招生数达到职业教 育招生总量的95%以上。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无锡职教园。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范围达6 平方公里,已入驻中高职院校8所,师生8万余人,每年为无锡市和 长三角地区培养1万多名毕业生和3万名实习生。同时,建成启用了 功能水平先进的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动中心在实训基地落户。 (三)展开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统筹发展中高等 职业教育。立足于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人才系统培养, 积极参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市教育局组织全市 职业院校研究起草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市政府 同意后报送省教育厅审批。2012年,申报获批“中高职3+2分段培 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13个试点项目,招生计划近1500人;2013年,申报获批“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 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等28个试点项目,招生 计划近两千人。 (四)实施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 水平。自2007年起,全市已连续组织实施了三轮增强职业教育内涵建 设的专项工程。2007—2009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50万元,实施职 业院校课程、专业、师资“三项建设”。2010年—2012年,每年安排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内容摘要]作为职教的老师都知道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和新的要求。然而,怎样对课堂教学改革、度和量又是多少;怎样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影响,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待我们及时加以解决。为此,教师除具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一定的基本素养外,还应该增加自我素质的培养,学生老师关系的再思考以及教学的及时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为人处事、误区、反思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应该说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几乎每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但实施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和这些理念相矛盾实际情况,这时不禁有些茫然;有些困惑;有些误解;是不是还是应该沿用以前的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在积极实践的同时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上的反思,及时小结,及时调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相信终究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院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走出误区,走向成功。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只要有了“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就是改革了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只是作为纯粹的而且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如果在具体操作中不顾教学实际,专为讨论而讨论,并试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形式来渲染“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气氛的话,这就会容易走入误区,歪曲新课程的理念。记得我在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就犯过类似的错误。首先我把一个班级划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回家预习下一次课要上的内容,等上课的时候,我从每个小组中抽一个学生上台说课十分钟,另外小组打分,最后一节课,我对学生刚才说课时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进行讲解。本想这样的话,对于同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学五至六遍。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演讲水平。没想到的是学生在说课的时候,只是照着课本上的黑体字念了一遍。而且还为分数的高低争执。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浅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浅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永久的话题,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真正把这些好的理念、好的方法落到实处,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许多人的努力才行。从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永久的话题,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从教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革。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专家、教授也在不断地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失为好的,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但最终切实实施到课堂中的有多少呢?什么原因使得理论上很好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却难以实施呢? 一、学校教学管理层领导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得不彻底 近几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成就显著,各个学院也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学,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往往是听报告时很激动,听完报告一切照旧,教师原来怎么上课,以后还怎么上课,都认为这些方法好,但谁都不愿去尝试。这时候,来自学校管理层的要求、落实、检查等措施就显得很重要了。实际上,管理层许多领导可能也是怕麻烦,缺少改革的决心。 二、教学计划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 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基本上是成熟的,而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目前基本上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自行安排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教学计划几乎是年年在修订,有些专业变化较少,有些专业变化较大,有些变动是比较成熟的,而有些变动是尝试性的。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是所有教学管理者关心的问题。针对教学模式新的变化,教学计划的修订可能需要一个大的变革。有些学校就学生的实践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由学生最后一学期才下企业实习就业,改为学习期间增加下企业锻炼的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增加了实习时间,自然就会减少在校学习的时间,就存在对有些课程及内容取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另外,就理论教学而言,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也不够灵活,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需要若干节课连续来完成,但课程安排却是一节节间隔分开的;有些课程可能集中一段时间完成效果较好,但我们一般是以学期为阶段划分的;每门课的课时安排多为每周2、4、6、8节,而有些课程可能安排4节有点少,安排6节有点多,造成有些课程课时较紧,有些课程课时较松,如何把握好规范化与灵活性的关系,使教学安排更合理化,需要我们去进行更多的尝试。 三、教材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等,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有一套适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材。而目前,不管是“十一五规划”教材也好,“精品教材”也好,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出学生主动性的一面,仍然延用的是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仍然注重的是教材的完整性、学科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拿着传统性的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XX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XX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XX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材料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多年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全力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坚持以内涵发展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德育管理为先导,以多元经营为战略,以就业导向为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在了全县职业教育的前列。 建校10年来,我校先后向社会培养大批的数控、电工电子、工艺美术、服装设计、计算机技术、等各类技能型(包括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才,为固镇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回顾学校走过的历程,尤其是近几年取得的辉煌成绩,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给我们的发展和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结合职教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治校办学理念 当今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调整、巩固中谋求发展是每一个学校面临的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深化改革,练好“内功”,办出特色,将挑战与冲击转化为动力。 (一)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 创校制胜,理念先行。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办学理

念,克服办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此,学校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提出并更新了各种具有指导性的办学思想。 (二)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校以“重德育、强技能、严管理、包就业”为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按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近年来学校坚持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明确培养初、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发展设置专业。 2、变革传统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变革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教学方法,我校采 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运用“项目式引领”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教学改革实验。根据学生的成绩、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实验。将传统的统一编班改变为分层次编班,推行“精英班、普通班和素质班”的编班模式,做到有的放矢,将被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