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第5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班姓名:组名:编号: NO.18

一、学习目标:

1、黄河的贡献。

2、黄河的忧患、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电子教案

2?3?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源流概况 2?了解黄河曾经的贡献和现存的忧患,理解下游“地上河”成因 3?掌握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2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阅读相关图片,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黄河的“功”与“过”有辩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黄河在下游出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危 害?应当如何治理?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两 岸的居民,为了能够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更 好的可持续发展,大家想一想,要采取什么 办法或措施来进行治理呢? 结合ppt 进行总结。 总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正反两面对黄河的功与过进行了学习,重点针对黄河的“过”给人们带 来的忧患,总结了许多治理措施和方案,下面我们一起通过练习回顾一下。 (结合课堂习题完成回顾)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黄河的忧患能得到根治,我们的母亲河能更加美丽。 因是什么?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结合ppt 引导 1黄河上游分布着大面积草场,曾经水草丰 茂,而今这里有什么变化?观看黄河凌汛景 观图。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什么河段? (上 游、下游)为什么会出现凌汛?(纬度高、 气 温低,结冰期长,解冻迟) 根据图片总结草场退 化的原因(区域胡环境 脆弱、过度放牧、鼠害 严重、草地管理制度不 完善等) 兀善等丿 学生了解什么是凌汛, 能理解它的成因 2黄河中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有什么 样的景观?出现了什么忧患? 学生能根据图片归纳 出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了解成因 学生通过对黄河忧患的探 讨,可以培养他们读图分析 能力,唤起对治理黄河、保 护黄河的责任感。逐步树立 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 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根据图片找出下游“地 上河”成因,掌握相关 治 理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 论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 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 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 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 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但从地图中提取、 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三、设计理念: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 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了解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通过黄河流域水系图的阅读,了解黄河概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以 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和根治方案,提高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 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地上河”所产生问题的原 因。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公开课)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时间:2015年9月24日(星期四) ★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黄河的措施。 ★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课本教学内容《自然灾害》。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法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黄河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我在教材处理时,决定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我打算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黄河源流概况;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情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2.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河的概况 教学难点:为使学生能够分析出黄河自古多忧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说教法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案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

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案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 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 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 教师:填图很认真,也很准确。接下来,全班同学按照方位,分成三组,分别代表黄河的上、中、下游,了解每个河段的特点。每个组要完成2个学习任务,在班上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为每个组分发学习任务。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小组内分成两组,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交流。首先是上游地区的第一组。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玛曲县面临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荒漠化正在加剧。这些问题会导致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加。为改变现状,玛曲县需要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 【设计意图:通过玛曲县的案例,反映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上游湿地、湿地放牧、土地沙化景观图片。不合理的放牧,导致了玛曲县的草场退化,为黄河埋下了隐患。请上游地区的第二组来汇报。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播放视频:凌汛─宁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上游河段有一部分是由低纬向高纬流,在冬末春初、秋末冬初,低纬度已经解冻或未结冰,而高纬度未解冻或已结冰,低纬度河段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高纬度河道水位猛涨,形成凌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疏通河床和爆破冰面。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凌汛常识,了解黄河给上游地区的人们带来的忧患。】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范文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第二长河,被称为母亲河。了解黄河的基础知识,感受黄河的母亲情怀,感同身受的去感知黄河的忧患意思和治理策略。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是初二的地理教材,对学生的情况作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1、知识掌握上,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掌握,而黄河这一特殊的河流有较生疏,因此要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心理上,学生对于地理课有一定的厌倦的心理,不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

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教师在学中应抓住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采取多种直观的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加强双边活动,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黄河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奉献与危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特征等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定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该知识点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该知识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第一方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域、注入海洋、河段划分等。第二方面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让学生知道为黄河沿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还要让学生们学习到,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治理黄河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地形区、各河段的划分界点和黄河的贡献这些黄河的基本概况。 2、能在课本中找到并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在了解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后,提出治理黄河个各河段生态问题的合理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黄河的基本水文情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课本图文资料,归纳出黄河个各河

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逐步探讨找到这些问题的成因、治理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贡献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3、通过了解黄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黄河的基本水文概况 2、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黄河个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问题成因和治理措施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五、教学方法 1、在“学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一、说教材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第二长河,被称为母亲河。了解黄河的基础知识,感受黄河的母亲情怀,感同身受的去感知黄河的忧患意思和治理策略。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初二的地理教材,对学生的情况作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1、知识掌握上,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掌握,而黄河这一特殊的河流有较生疏,因此要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心理上,学生对于地理课有一定的厌倦的心理,不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 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教师在学

中应抓住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采取多种直观的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加强双边活动,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黄河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奉献与危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特征等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 学 设 计 小江初中潘强 2019—04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节教学设计是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按照《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设计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和大致形状; 2、读图说出黄河的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 3、读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干湿区及气候区。 方法与途径: 1、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 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二、教学准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认真熟悉教材和课标,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我打算尽量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黄河,共同探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知黄河一一黄河的概况(课件呈现,学生答,师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黄河概况 一组: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形状、长度及注入的海洋在图上画出。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图上画出,并说出它们位于那个省。 二组: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并在图上写出简称。 三组:找出黄河重要的支流汾河、渭河在图上画出。 找出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形区并在图上画出。 四组:指图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气候区及干湿地区。 给每个小组3-5分钟通过对教材P49-P51页的阅读进行观察讨论,而后进行交流展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该部分内容虽为重点知识但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归纳总结,并由同伴进行补充完善,最后由版图形式展示给大家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在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 【转承】黄河被我们誉为“母亲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踊跃回答:炎黄二帝的生活所在地。非常棒!同学们,之所以黄河能成为我们的“母亲河”是因为它为我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八年级地理上册 2_3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黄河图片,猜河流 教师描述: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条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呈一个巨大的“几”字蜿蜒向东,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观察景观图片,很快就 能知道是黄河。 图片导入,既能让 学生对黄河有一个 感性的认识,又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它又是一条含沙量巨大,让我们忧愁不已的河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 (板书课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明确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讲授新课 (投影)一、黄河的源流概况 1、大诗人李白曾吟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黄河的发源地,“海”指的是黄河注入的海洋,那么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又注入什么海洋? 教师补充:黄河的长度约为5400千米。 2、在图2.41中,找到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桃花峪,并观察它们位于什么省区? 3、小组合作,进一步来了解黄河。 1)流经的省区(P7) 2)流经的地形区(P23)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脉;渤海) 学生读图,明确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相 应的地图来获取答案。 明确:降水较少,蒸发 通过阅读地图获得 新知,培养学生阅 读地图、分析地图、 应用地图的能力。

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 性的开发与整治黄河的措施。 ★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河流的一部分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看,本节自始至终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概况及其在历史上和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的设计思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不仅赞美母亲河黄河,也能正确认识黄河的危害。在正文上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调查黄河,了解黄河。在黄河的基

本概况上,主要采取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地形图, 干湿地区分布图等,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学生登台讲授,展示自 己的风采。活动二:认识黄河,感恩黄河。通过看阅读资料了解黄河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思想感情。活动三:把脉黄河,治理黄河。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等,从反面看到黄河的另一面,在历史上养育了中华儿女,同时也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亟待我们来拯救。这一环节,我设计分组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一问题抛给小组,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相应的拯救企划案。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评判这些企划 的可行性。最后一个环节是完成相关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 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 基 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和大致形状。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黄河景观图”、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屏”。让学生猜测视屏播放的是哪一条河流?然后教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委,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根深叶茂的功与过呢?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并提问:引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什么地方?“海”指的是什么海?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 问题2:从地图上看黄河像什么?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回答:几字形。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教案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考纲展示】 黄河流域的概况;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分析;开发利用及其治理。 【目标要求】 了解黄河流域的概况(能在图中找出干支流的位置,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等);分析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结合气候、地形等分析);知道黄河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治理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一、流域的概况 二、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分析,开发和治理 1、上游 水文特征: (1)、开发重点:

(2)、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 (2)措施: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3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15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结束。 材料二新华网西宁2008年10月9日电“十一五”期间国家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首台机组将于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材料三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3一20 1.在黄河的源头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 A.长时间断流B.草场退化、沙化严重C.众多的湖泊萎缩D.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很多,试分析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对下游的有利影响。

2、中游 水文特征: (1)、开发重点: (2)、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 (3)、措施: 【合作探究】 读“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黄河流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3分) (2)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4分)

2、下游 水文特征: (3)、开发重点: (2)、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 (4)、措施: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全球所有河流存在的问题在黄河上都能够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以及生态问题均可堪称世界之最。 在199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利津水文站站有22年发生断流共计断流86次1091天。1996~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蚀退68.2平方公里。自1999年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后,尤其是2002年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253平方公里。图6是黄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中所示时间海岸线变化特点。(4分) (2)分析材料中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6分) (3)调水调沙后黄河河口防洪防凌(汛)形势和生态环境有何变化,并简析原因。(12分)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黄河的概况 1.黄河的概况。 知识点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2.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3.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4.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5.黄河的忧患与治理措施。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黄河的概况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分别指的是(B) A.唐古拉山脉和东海 B.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C.喜马拉雅山脉和东海 D.昆仑山脉和渤海 2.黄河源头和入海口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别是(C) A.甘肃省、河南省 B.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 C.青海省、山东省 D.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 知识点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读下图,完成3~4题。 3.黄河各河段“病症”的成因及对症的“药方”组合正确的是(C)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旱—加高、加固堤坝 B.“脚肿”—黄土结构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C.“腹泻”—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4.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A) A.地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5.有关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课后巩固提升 1.滚滚长江、滔滔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长江和黄河相同的地理特征是(C) A.都流经亚热带湿润地区 B.冬季都不结冰 C.都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D.都注入东海 读黄河干流示意图,完成2~4题。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备课时间:2014—10—13 主备人:王洁审核人:吴银霞 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能利用黄河流域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能够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3、能通过读图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位置及分布。 4、了解黄河的奉献 4、能运用黄河忧患图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了解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学习重点: 1、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复习: (一)黄河源流概况: 1、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黄河、长江干流流经的四个地形区。 2、指导学生在行政区域图上识记黄河、长江流经的省区。 3、指导学生根据P50地图识记①黄河的发源地、人海口;②两大支流:渭河、汾河,③上、中游分界点: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④黄河干流流经的主要省区。 4、学生读背后,让同桌两人互相说一遍,加强记忆。提问学生,检查落实。 以上内容先有学生复习,提问时播放幻灯片,通过地图识记,加深学生印象。(二)黄河的奉献:学生自读课本49页,回答下列问题 5、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6、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P50地图上找到黄河上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 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奉献”。 二、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A______ 山,注入B_______海。 2、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⑤_____,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⑥_______。 3、黄河发源于_______高原,依次流经______高原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①_____ 河南的②_______ 。 5、______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_平原。 6、两大水利枢纽⑧__________ ,⑨__________ 。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请学生读图回答黄河相关概况,如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等。第二部分是黄河的贡献,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三部分是黄河的忧患,这部分分别从黄河上、中、下游依次分析,并得出处理措施。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重点在治理。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对于黄河的概况,内容比较多,例如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等,而这些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读图去解决。又考虑到时间和课堂的整体节奏,这次教学没有面面俱到,只是展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从称黄河为“母亲河”入手,引导学生认识黄河的贡献,包括灌溉、发电、旅游、塑造平原等。在塑造平原部分详细介绍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介绍时有因为紧张说错了不少字词,不过没有太大影响,以后上课前一定要反复试讲,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 3、从分析上游的荒漠化到中游含沙量大,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治黄的关键在治沙,再通过一段黄河小浪底梳理枢纽排沙介绍治理措施,最后到凌汛。一环扣一环,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的只是材料,进而去探究如何解决。不过这一段知识点讲解的过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落实,在分析这种综合性思维较强的问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以及提问的提示引导。教师的发问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感悟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备课时除了要研读课标和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过程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不能为了表演形式完美而空洞。 一堂课的诞生,不只是个人力量的产物,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要在听取他人的建议之后,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完善教学思路。同时,要有承受失败的良好心态,在失败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是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包括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对我国所作的贡献以及黄河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本节课既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注入的海洋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掌握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河的奉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五、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由一句“悬河”的视频而引入新课,再通过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了解,并对黄河的历史做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条悬河—黄河 (过渡)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讲授新课: 一:认识黄河的基本概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