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态分析周期肌肉

步态分析周期肌肉

步态分析周期肌肉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林枫制图

peterduuslin@https://www.doczj.com/doc/3a3630977.html,

胫前摆动全有效,小三股四全支撑。股四唯有摆中(期)停,灰色区域起作用。

深层肌肉刺激仪可行性报告

深层肌肉刺激仪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报告 医疗设备名称:深层肌肉刺激仪 申请单位: 负责人: 申报时间: 一、购置仪器设备概况

设备名称中文深层肌肉刺 激仪规格型号ZEPU-K5000 A 英文Deep Muscle Stimulator 国别中国厂家泽普申购数量单价人民币(元) 外币 使用科室负责人操作管理 人员 主要技术指标1.处方可按扳机点、肌肉筋膜和运动系统进行分类选择不同的适用治疗头; 2.采用低压供电方式,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最低频率:20Hz,最高频率:60Hz 5.每分钟最高振动次数:3600次/min 6.独特的外观设计,便于使用过程中的操作; 7.赫兹参数20-60Hz之间可调,10步进可调,更加适用于骨肌疾病的治疗需求; 8.多种治疗头可选,根据临床需求结合部位及强度进行选择; 9.控制器采用线控方式,灵敏易操作,避免长期使用产生故障; 10.治疗时振动连续输出,治疗头可伸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和肌肉紧张; 11.深度可达20-60mm直击病灶; 12.深层肌肉刺激仪手柄大重量有利于固定治疗部位,免使用过程中治疗头漂浮现象; 13.内置超静音马达,免噪音干扰。 主要 1.用于训练后全身肌肉或局部肌肉紧张痉挛的治疗与放松,有效缓解

用途训练后乳酸堆积,预防损伤,提高运动表现。 2.用于扭伤、拉伤等软组织损伤康复。 3.对于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回流具有显著的作用。 4.对于肌肉慢性疼痛都有着极为显著的疗效。 5.通过对肌肉与筋膜产生轻微的牵拉作用,可以有效的保持其弹性。 6.有效治疗长度变短的肌肉,刺激较弱以及萎缩肌肉,有效促进肌肉 力量平衡,恢复正确体姿,帮助实现更大的运动范围。 附件、配套设备及其主要技术指标技术参数: 设备尺寸(长*宽*高)150*50*235mm 材质: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 设备重量:2.5kg 频率:20-60HZ频率可调节 治疗深度:0-60mm 治疗头规格:35mm、25mm、15mm 标准配置: 主机 1台 治疗头 3个 治疗用毛巾 1条 手提包 1个 电源线 1付 调频器 1个 DVD光盘 1个 临床使用指导挂图 1套 操作手册 1套 二、可行性论证项目

重要肌肉起止点

重要肌肉起止点 躯干肌: 1.背肌:浅层:斜方肌、背阔肌 深层:竖脊肌 (1)斜方肌:Q:枕外隆突、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 Z:锁骨外侧、肩峰、肩胛冈 动作成份: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 下部肌束:下降肩胛骨 全肌: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2)背阔肌:Q:下6胸椎、全部腰椎的棘突、髂嵴后部 Z:肱骨小结节嵴(肱骨前面) 动作成份:肱骨内收、内旋、后伸 (3)竖脊肌:下起骶骨、髂嵴;上至乳突,纵列于棘突两侧 注意:沿途多个起止点 动作成分:脊柱后伸、仰头 2.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 胸固有肌:肋间外肌(浅层)、肋间内肌(深层):呼吸肌 胸侧壁肌:前锯肌 (1)胸大肌:Q:锁骨内半,胸骨、第1肋~第6肋软骨 Z:肱骨大结节嵴 动作成分:肱骨内收、内旋,前屈 (2)前锯肌:Q:上9肋;Z:肩胛内侧缘及下角 动作成分:拉肩胛骨向前及下角外旋 3.腹肌:前群: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后群:腰大肌、腰方肌 (1)腹直肌:Q:耻骨联合耻骨结节之间 Z:胸骨剑突、(5~7)肋软骨 动作成分:躯干前屈 (2)腰方肌:Q:髂嵴;Z:第12肋 动作成分:脊柱侧屈 (3)腰大肌:Q:第12胸椎+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Z:与髂肌一起,止于股骨小转子 注意:腰大肌与髂肌合称为髂腰肌 动作成分:髂腰肌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肩部肌肉 1.三角肌:Q:锁骨外侧段、肩峰、肩胛冈 Z:肱骨三角肌粗隆 动作成分:前束:前屈 中束:外展 后束:后伸 共同收缩:肩关节外展 2.冈上肌:Q:冈上窝;Z:肱骨大结节上部 动作成分: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Q:冈下窝;Z:肱骨大结节中部 动作成分:肩关节外旋 4.小圆肌:Q:肩胛骨外侧缘后面;Z:肱骨大结节下部 动作成分:肩关节外旋 5. 肩胛下肌:Q:肩胛下窝(肩胛骨前面);Z:肱骨小结节 动作成分:肩关节内收、旋内 注: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共同构成肩袖; 4.大圆肌:Q:肩胛外侧缘和下角;Z:肱骨小结节嵴(肱骨前面) 动作成分:肩关节内收、旋内、后伸 上臂:前群:屈肌(肱二头肌等) 后群:伸肌(肱三头肌等) 1.肱二头肌:Q:长头:盂上结节;短头:喙突 Z:桡骨粗隆 动作成分:长头协助屈肩,屈肘关节、前臂旋后 2.喙肱肌:Q:喙突;Z:肱骨中部内侧 动作成分:屈、内收肩关节 3. 肱肌:Q:肱骨下半前面;Z:尺骨粗隆 动作成分:屈肘关节 4. 肱三头肌:Q:长头——盂下结节 内侧头——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外侧头——桡神经沟外上方骨面 Z:尺骨鹰嘴 动作成分:伸肘关节、助肩关节后伸以及内收(长头) 5.肘肌:Q:肱骨外上髁后面;Z:尺骨鹰嘴 动作成分:伸肘关节 小臂:前群:浅层(6块):桡侧向尺侧依次:肱桡肌、旋前圆肌、桡 侧腕屈肌、掌长肌、指 浅屈肌、尺侧腕屈肌 深层(3块):桡侧:拇长屈肌 尺侧:指深屈肌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观察

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选取体外冲击波联合 深层肌肉按摩器进行治疗,对照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等穴配合推拿手 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 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肩周炎方法简便,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深层肌肉按摩、针刺、推拿、肩周炎 【中图分类号】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121-02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 症[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好发于40岁~50岁的人群,轻度的疼痛,重 度的出现关节粘连,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严重扰乱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疗肩周炎的办法很多,但效果均不是 很好,临床通过使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肩周炎,可极大的改善 肩关节的活动度,且舒适度佳,患者痛苦小,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就本法进行 临床研究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2016年1月-2018年门诊及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共28例平均年龄在45岁~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体外冲击波联 合深层肌肉按摩)14例,男性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4.6岁,其中右肩患 者8例,左肩患者6例;对照组14例(针刺加手法)男性5例,女性9例,平 均年龄53.5岁,其中右肩患者7例,左肩患者7例。入院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具体如下: 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1)选穴:主穴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3]。配穴:①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昆仑;②手阳明经证加合谷、条口;③手少 阳经证加外关、阳陵泉;④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⑤气滞血瘀加内关、合谷; ⑥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2)器械准备,用翔宇牌01M7型深层肌肉按摩 器(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注册证号:豫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60317号(更);设备原产地:韩国制造),选取C型和E型涂药器。(3)治疗: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手持软管,安装E型涂药器,根据患 者的体重调整适当的强度治疗4分钟后换C型涂药器,依次按摩上述穴位,每穴 约1分钟。每三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 体外冲击波治疗:(1)器械准备,用翔宇牌XY-K-MDICAL-300体位冲击波治 疗仪(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标准编号:YZB/豫0151-2010; 产品注册证号:豫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60317号(更))。(2)治疗: 患者取坐位,裸露局部皮肤,将耦合剂均匀涂抹到患处,医生站立于患侧,手持 枪柄,选择肩部4号处方,安装D20mm治疗头,给予20.3bar压强,频率为8Hz,按压肩周疼痛点,选出2处疼痛点,每痛点冲击1000次左右。每三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

常用肌肉起止点

常见肌肉起止点 1. 额肌一一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 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一一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一一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一一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 咬肌一一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一一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 斜角肌一一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 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 斜方肌一一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但也是肩部和 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 骨外1/3。 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处的下方。 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 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一、概述 行走就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与肌群得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就是指行走时人体得姿态,就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得外在表现。正常得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得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与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得异常。步态分析就是利用力学得概念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得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 1、描述研究对象得步态模式与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 2、分析出现差异得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得机制; 3、确定改善步态得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得方法、假肢或矫形器得装配、助行器得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 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得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得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得知识技术与昂贵得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 (一)步态周期 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得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得摆动相(迈步相)与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得站立相(支撑相)。摆动相就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得时间,约占步态周期得40%;站立相就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得时间,约占步态周期得60%。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得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得10%。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

深层肌肉

深层肌肉 深层肌肉就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蕴藏在身体内侧骨骼周围的肌肉,比如腰大肌,臀中肌等。深层肌肉的作用是安定骨骼和关节,支撑内脏。深层肌肉是保持和协调我们身体姿势的肌肉,它们给脊柱以支撑和保护。许多病痛,比如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颈部疼痛、肌肉乏力等,都是由于深层肌肉劳损引起。现代健身理念,强调健身由内至外,重视深层肌肉的锻炼。我们的背部肌肉组织由许多肌肉层组成,就像洋葱一样彼此相互重叠。这些从脊椎部位发散出来的肌肉间距很大,跨越了整个背部。正是这些肌肉使人体的平衡、坚固、稳定和直立成为可能。 这些重要的深层肌肉(竖脊肌)如图可划分为:长背肌(至少能够拉伸约7根椎骨)、中长背肌(至少能够拉伸约2~6根椎骨)及短背肌(可拉伸至下一根椎骨)。 最长的肌肉最为接近体表,它们被称为: a)髂肋肌(从髋骨至肋骨) b)最长肌(从棘状突起至脊椎和肋骨的横突) c)棘肌(在棘状突起之间) 功能:使脊椎得到拉伸。 中长肌为: d)半棘肌(可拉伸约4~7根椎骨) e)多裂肌(可拉伸约2~3根椎骨) 能够从一根椎骨拉伸至下一根椎骨的短肌为: f)横突间肌(在横突之间) g)棘间肌(在棘状突起之间) h)回旋肌(在棘状突起和横突之间) 功能:使颈部和腰椎得到拉伸并实现躯干的横向运动。 如果这些细小却起着稳定和支撑作用的肌肉过于柔弱无力的话,人的身体就 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虚脱现象。这就意味着一旦椎间盘的压力增加,就会导致退化性疾病的发生,比如腰椎间盘突出。 横向腹肌在保持身体核心的稳定性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肌肉在躯干做出所有的动作时都会发生弯曲,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躯干的直立、并稳定躯干。它们由肌肉、筋膜和多裂肌连接起来,这就意味着这些肌肉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彼此独立的得到锻炼。当腹部向内收紧时,背部的肌肉也会自动地运作起来。 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横向腹肌也同样和膈肌以及盆底肌相连接。在受到突然的力量时(如跌倒或打击),横向腹肌会在躯干的其它肌肉发生反应前变得紧张起来。 3.有哪些运动可以练习深层肌肉? 普拉提(Pilates) 普拉提训练法是由德国的约瑟夫?普拉提于1926年创立并推广的一种运动健身体系--一种静力性的健身运动。西方人一向注重身体肌肉和生理机能的训练,例如腰、腹、背、胸、臀等部位的训练,而东方人着重呼吸和心灵集中的训练,如瑜珈和太极。普拉提吸取了东西方文

(推荐)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一)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是步态评估的基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最终都必须与临床分析结合。 1、内容 (1)病史回顾包括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在腱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 (3)步态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表7-2)。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4)诊断性治疗诊断性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剂注射)有助于鉴别肢体畸形的原因和指导康复治疗。关节畸形可以分为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肌肉控制失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静态畸形指骨骼畸形以及关节或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无变化。 表7-2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 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踝关节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 足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2、步态障碍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神经肌肉因素和骨关节因素。 (1) 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 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原发性原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例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等。原发因素为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无力或瘫痪;继发因素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骨骼发育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3、临床观察的局限性 (1)时间局限由于步行速度较快,临床肉眼很难同时观察到瞬间变化的情况,例如足在摆动相的旋转,足跟着地时的旋转倾斜、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等。

稳定性训练着重练习深层肌肉

稳定性训练着重练习深层肌肉,内容集中在躯干稳定 .这个视频提供了最基础的训练方式,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文字内容详细: 肩稳定训练1--肩带收回: 动作练习目的:保持肩关节稳定,加大肩关节的活动幅度,防止肩部肌腱炎. 动作说明:双手抓栏杆呈仰卧姿势,双臂伸直至肘微曲,肩放松.仅靠后背的力量收回肩胛骨,两侧肩胛骨贴到一起时再放松回到起始位置。 注意:整个过程收腹,挺腰,让身体在整个练习过程中保持一条直线.肩胛骨收回的过程尽量呼气,不要憋气,特别是最后几个会比较累. 这个动作练习20次,做3组,组间休息1-2分钟 肩稳定训练2--肩外旋: 动作练习目的:肩关节稳定.详细说明: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活动幅度大,但是非常浅,不稳定.跑酷训练中一些需要肩部发力做支撑的动作如果出现不恰当用力就可能造成肩关节韧带拉伤甚至脱臼,肩外旋动作针对性练习肩关节稳定,目标肌肉是冈下肌和小圆肌,这部分深层肌肉可以让肱骨头更贴紧关节盂,让肩关节更稳定 动作说明:挺胸收腹朝正前方,肘关节弯曲90度,肩关节用力让大臂贴紧躯干,肘关节末端贴紧肋骨.两个人配合练习,一人站在练习者身后伸出手掌放在肘关节和肋骨之间,另一只手帮助练习者稳定躯干维持起始姿势.练习者整个过程中夹紧辅助者的手做肩外旋的动作,幅度30度即可.重复20次,练习3组.组间休息2分钟. 注意:辅助者可以在对方练习过程中给一个适当的力量把手往外抽(就像我这样),迫使对方肩关节持续正确用力.一旦手可以抽出来,动作失效,重新做. 腹部稳定性训练1--平板支撑: 动作练习目的:整个腹部肌群都是维持躯干稳定的重要部分,躯干稳定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脊椎稳定(对跑酷而言它的重要性我就不说明了).平板支撑着重练习腹部深层肌肉腹横肌,不同于卷腹,仰卧起坐等腹直肌练习动作.希望以后大家在练习腹肌的同时加入腹部稳定性训练. 动作说明:曲肘俯卧支撑,腰腹都收紧,身体始终保持一条直线,维持这个动作至少1分钟,如果臀部不到1分钟就开始晃动说明稳定性弱,跑酷训练时风险自然就高.标准是2分钟,稳定性强的可以达到3分钟. 动作难度加大:如果维持2分钟没有问题,想增加腹横肌力量.把双臂伸直,身体尽量放平贴近地面,我们管这个叫1字撑.再加难度就是保持这个姿势用异侧的手和脚做支撑,另外的一条胳膊和腿尽量打开伸直(这个动作在南京团队训练视频中看到过,是Jin带着练的,但是很多人不能保持稳定,建议先练习平板支撑).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肤的深面,是含脂肪成分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通常所说的筋膜(或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层。深筋膜在四肢最发达,包被在每块肌肉的周围,并深入各群肌肉之间,形成肌间隔,最后连于骨膜上。 筋膜的作用是分隔肌群中的肌肉,使深层肌肉在工作时具有同等的工作条件。在病理情况下,筋膜能够限制炎症的扩散。 2.腱鞘腱鞘是由两层结缔组织构成的长管,套在肌腱上,两层膜之间有滑液,运动时可减少肌腱和骨之间的摩擦。 三、肌肉分类 1.按形状分类以肌肉的外形轮廓可分为长肌、短肌、轮匝肌和阔肌。 2.按肌头数目分类有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等。每个头各有一个起点,由两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为二头肌,其余依此类推。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与弹性肌肉受外力时长度增加,这种特性叫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恢复原来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弹性。

2.黏滞性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摩擦产生阻力,是由于肌肉的黏滞性引起的。气候寒冷时,肌肉的黏滞性增大。所以在各项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小肌肉的黏滞性。 五、使上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 1.斜方肌位于背部和项部的皮下,一侧 呈三角形,两侧相合呈斜方形,肌纤维分上、 中、下三部分。 (1)起点枕外粗隆项韧带,第七颈椎棘 突,全部胸椎棘突。 (2)止点肩胛冈,肩峰,锁骨外1/3处。 (3)机能近固定:上行纤维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横行纤维使肩胛骨后缩;下行纤维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头和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 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呈菱形。 (1)起点下位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 (2)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3)机能近: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缩。远: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椎伸直。 3.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层,细而长。 (1)起点上位四个颈椎横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