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汇总

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汇总

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汇总
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汇总

寿县二中2017 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句式

【考点提示】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在高考中很少直接命题来考查文言句式,但在文言翻译、文言断句中往往涉及,因此在复习时、要抓住每种特殊句式的难点或易混淆点。

【真题回放】

1、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 全国高考浙江卷)此题涉及到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的知识。“人之所有”的后面,省略了“书画” ,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惟恐其不吾予也”的正确语序应为“惟恐其不予吾也” 。全句翻译为: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010 全国高考山东卷)此题涉及到被动句的知识。“常不见听信”中的“见”表被动。全句翻译为:申甫屡次把他的谋略陈述给各位公卿,却常常不被听从信任。

3、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 全国高考江苏卷)此题涉及到省略句、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的知识。正确的语序应为“以(其)嫁时之衣殓,吾贫甚矣可知也” 。全句翻译为:用(她)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放人棺材,我太贫穷,就可以知道了。

【内容详解】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 )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

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讨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以上两句是判断句吗?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

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

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堤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 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 ,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倒装句式

倒装句式也称变式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几种类型。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韩愈《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③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④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

⑤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

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③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

,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④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 (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⑤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⑥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②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③

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5. 相”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她)”。例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解释为 我”。例如:

(《孔雀东南飞》))

(李密《陈情表》)

〖宾语前置小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 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

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

词,也可以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 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 句中必须有 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

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 之”或 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 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 唯”,构成 唯……是……的格式。女口: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

你是问"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 业文面向南坐”。

”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译为

我”、你”或 他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6.见”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①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北)南即“战(于)河(北)南”,应理解为“于河(北)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⑧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⑨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三)定语后置定

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

前,这种语序古今一

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这种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四种句式:⑴、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鸿门宴》)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⑤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⑧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司马迁《苏武传》)

⑵、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⑷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

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刘勰《文心雕龙》)

⑶、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⑷、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徐柯《冯婉贞》)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彭端淑《为学》)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②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五)多重倒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 。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谓语主语

这是一个多重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 )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 )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

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殽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殽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较为固定的语法意义。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整理如下:

1 ?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司马迁《荆轲刺秦王》)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

2 ?“??…,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3 ? “有所”译为“有… …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 .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翻译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宗华 第一课时 一、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 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 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正确翻译的 “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如: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 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 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 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 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 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 ④仰天太息流涕 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 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是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芬兰 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9 / 1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 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文言文翻译教案打印带解析版

2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难点: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情探究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整合,要考虑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综合知识。高考分值一般为10分。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做好文言文翻译是 学会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考纲要求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 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考试题型 主观题。在阅读选择的客观题基础上,从文中选出两句进行翻译,踩点得分。 五、近年高考真题 1.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 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兒常慨然有立功名 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兒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兒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 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 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兒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1)皇上您兴起战事,百姓容易生出叹息怨怒。(如今)皇上车驾外出巡游, 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2)我不能够肃清凶恶、 叛逆之人,以致于让朝廷落到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 【解析】题中,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 版) 课前小读三分钟 (要求全体起立,大声朗读,然后齐读最后两段,老师起头,“担当是如画风景中朝花夕拾的片段”。) (教师总结: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中的一个考点——翻译文中句子,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考试大纲。) 二、研考纲 三、明确目标 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 增强采点得分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五、摸学情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5个句子,并口头翻译一遍,同时注意句子的采分点,每道小题按5分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找学生逐一翻译,逐一点评。第1个句子中“为”“拜”“以”“闻于诸侯”为采分点,一个点1分,大意为1分,其中里面的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第2个句子中“犹”是“尚、还”,“为”是“做”的意思,“已”通“矣”,相当于“了”,另外,“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也”语气助词不翻译,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不用翻译;第3个句子中两个定语后置为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为1分,“一”为“专一”占1分,大意为1分,遇到倒装句式和活用词、通假字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和翻译。第4个句子中“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且”是“将”(年且九十),“为所”表被动,省略了“之”代指项羽,遇到省略成分,注意进行补充。第5个句子,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相邻语句的意思互为补充,前后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时的明月和雄关),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主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设宴),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句子中使用了修辞用典的时候要本着贯通的原则进行原汁原味的翻译。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 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

一)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 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C.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 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常迎(孔奋)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我等)不共报德! C.吏民感(孔奋)义,莫不倍用命焉。 D.冀当退却,而(贼)击之愈厉。 4.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语文教学: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语文教学: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张立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答卷严谨的精神,字斟句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结几次考试中同学们翻译存在的问题: 1.只图大概(不求精确), 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3.原封不动(该译不译), 4.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换、留、删、补、调五个字。 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a.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删:删减。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課型:复习课 教法:练习法、讨论法 重点:文言文实詞意义的推断技巧 难点:技巧在文段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詞意义的推断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掌握“随文取义”、“以文解文”、“以题解题”的方法,克服学习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 3、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的考试多年来都相对稳定,“浅近”仍是一个总体难度标准。2001年的《考试说明》删减了常见文言虚詞的数量,并删除了对文言句式的考查。2000年《考试说明》对语文试卷的内容、题量和得分情况作了明确的说明,其中文言文阅读6题,18分,位置仍在第一卷第二题11—16题。2001年仍保持稳定,考查了文言文6个方面的知识。 从近年考题的文段内容来看,仍以叙述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只是选文的出处已不限正史(前几年选用唐宋史书资料较多),同时也会根据命题的需要而作增补和删节。这表明阅读这些文段无需事先专门了解某些复杂的背景资料,语段本身的叙述情节就能“自圆其说”了。而文段的思想意义又往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如“秉公办事”、

“为民效力”、“情操高洁”、“尊老爱幼”等。写人叙事的完整性和选材表述的思想性仍是今后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基本构架。文段和考题的特点,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方法得当,发现和掌握规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探讨(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集中在一个字,就是“迁”,即知识的迁移。从多年的考题来看,所考知识点均为课文中所学过的。考题是所学知识的运用,是举一反三,体现了“考题在課外,功夫在課内”的出题原则。同学们多读多背典范文言文是取得高分的基础。而在考试中,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技巧仍不失为得高分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探讨考试中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以文解文”,“以题解题”。 (一)、以文解文——随文取义 1、借助整齐的结构推断词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借助被活用的词,先推词性,后推詞义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3、借助对语法功能的分析,先断詞性,后推詞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夜泊瓜洲》)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披坚.执锐.,义(宋义)不如公(《史记·项羽本纪》) 4、借助大语境的前后内容来推断詞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落实高考阅读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课前导学: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引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译文: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解析: (1)注意词类活用“是”,“非”和判断句式。(2)注意介宾结构后置“贤于己者”和虚词“焉”、“而”的用法和意义。 三、课堂学习: (一)综合探究: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精讲点拨:文言语句翻译方法探讨 1、例题: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清史稿·李文耕传》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2、例题: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3、例题: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对于刀刃的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4、例题: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5、例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应该啊,百姓认为我很吝啬。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③牛何之(宾语前置)‘何之”二字,《孟子》两次,‘先生将何之’,‘牛何之’,如此说来,先生也就是牛,牛也就是先生,二而一,一而二,不过如此罢了。 ④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王把他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我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6、例题: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