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word版本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word版本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word版本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word版本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概述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它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促成对立面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各有其特殊性。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深刻本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强调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一切事物内部对立面的又同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什么是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它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性质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都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转化的趋势。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第二,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内在根据和基础。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对、限制、否定、克服等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第二,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和矛盾斗争形式的差异性

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是泛指一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和趋势,矛盾斗争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斗争形式的差异性是特指矛盾的斗争有各种不同情况,斗争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既不能把斗争性仅仅归结于某种具体斗争形式(“你死我活”,“同等激化”),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差异性理解为“没有斗争”。

第三,矛盾的斗争性的突出特征是不可调和性。有矛盾就有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矛盾的转化,即矛盾的解决。

第四,矛盾的斗争性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矛盾的发展、对立面的展开,斗争性要经历一个由不明显到较明显直至激化的过程。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同一性为斗争提供了力量、场所、地盘、范围;而斗争性是为了打破统一体,促使矛盾转化。

(2)同一性使事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斗争性使事物具有绝对的变动性。

(3)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是分别揭示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的哲学范畴。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独立存在。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又有显著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要注意:这里的无条件性不是说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说它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不断创造事物发展所需的新条件。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推动事物的发展)

(1)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规定了斗争的方向和趋势;第二,同一性规定了斗争的范围和限度;第三,同一性规定了斗争的具体形式;第四,同一性促进、推动事物的发展

A.矛盾双方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对立;B.矛盾一方各个组成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性,可以为另一方所用。

(2)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量变;第二,矛盾的斗争促成事物的质变。

(3)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2、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也称内部矛盾,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或系统内部所包括的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

外因也称外部矛盾,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或系统与其他事物或系统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

(2)为什么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第一,内因是本质,只有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才能区别自身与他物,只有内因才能决定事物的自身存在。

第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才使得事物向前发展。

第三,内因规定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对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来说,外因是不可缺少的。但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的进程,不能单独发挥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外因,对于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各种外因影响事物发展的情况和程度,也取决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情况。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

(4)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实质上是外部矛盾向内部矛盾的一种转化。例如:近代史上中国之所以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而反侵略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内部。

(5)把握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第二,必须防止形而上学割裂内外因的错误

第三,掌握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个原理是我们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刻有矛盾,无论过去、现在还将来,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作为矛盾而存在。

所以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普遍性原理给我们指出了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总方向。无论认识和处理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分析矛盾着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指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矛盾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差别性、相对性。

其次,矛盾特殊性存在的几种主要情形:

A.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B.具体事物的矛盾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的各个层次的矛盾特殊性和各个层次的外部矛盾的特殊性。

C.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各个发展过程、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具有特殊性,各个层次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以及各个层次上外部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性。

D.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在总体上表现为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特殊性,以及各种矛盾在各个方面相互联结的特殊性。

第三,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要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①分析矛盾性质及运动过程的差异性,区分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②分析矛盾及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

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在每一矛盾统一体中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才能解决好主导全局的关键问题,并由此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

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次要方面。这里的“两”不是机械的数字,可以是“两”,也可以是多。

总之,解决问题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局,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以点代面,抓了重点丢了全面;“均衡论”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两种方法都会导致工作的失误。

2、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普遍存在于宇宙世界,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结:一方面,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单独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无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须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中也包含着共性,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3)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1)这一原理,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不断深化的科学思路。

(2)这一原理,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它是“典型实验”、“解剖麻雀”“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

(3)这一原理是帮助我们理解整个矛盾学说乃至辩证法理论的关键环节。

(4)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

总之,这个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把普遍真理(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一)“度”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

所谓“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界限,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度与关节点和临界点有关但不相同。

2、正确认识“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掌握度,才能正确把握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2)在政治实践中,只有把握住度,即掌握住“适度”的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严防“过”与“不及”,才能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3)在建设实践中,要求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观点;也要克服只讲质量而不求数量的片面性。应当坚持质量第一、质中求量、质量统一。

(4)不能把度绝对化。当事物在其质的范围内还有发展余地时,要善于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不要主观任意地去超越它;但当事物发展受到它的质的严重阻碍时,就要敢于冲破旧的度,促进事物的发展。

(5)实质上这是一个“最佳适度”问题。所谓“最佳适度”,就是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最好地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量。

总之,我们应当注意: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不能置之度外。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映、表现了质量互变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和过程。质量互变规律也叫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中有部分质变,量变和部分质变引起根本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相互交替、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表现出质变和量变的转化规律。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或状态,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性的突变,是对原有事物的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对立的。

3、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防止割裂量变和质量关系的形而上学错误。一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左倾冒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二是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用量变代替质变的“庸俗进化论”、右倾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

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2)质变和量变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的部分质变。其中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4、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这一规律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的方法。质、量、度的哲学范畴转化为方法论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最佳适度分析。

(2)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度的实践意义,掌握最佳适度原则,即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3)理论意义

第一,量变一定要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普遍必然的。因此,应当认识质变的必然性,为质变做好准备,即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在事物质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时,应该当机立断促使其质变。反对右倾保守。

第二,质变依靠量的积累,在质变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使事物发生合乎规律的质变,应创造条件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反对左倾冒进。

(4)质量互变规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把崇高的理想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第二,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那么工作和学习上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三,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应该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总之,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三、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一)辩证的否定观(或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运动总是由肯定因素占主导地位向否定因素占主导地位转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自身的因素而被否定。所以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任何事物产生时,就孕育着否定自身的因素,否定不是外力强加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在一定条件下被否定。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1)否定是事物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因为发展是新陈代谢,是通过否定实现的。所以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质变,使新质取代旧质,事物才能由旧变新,使事物得以继续发展,世界才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是由于对旧事物的否定才成为新事物的。所以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必经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表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既有抛弃又有吸收和发扬的关系。说明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二)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对一切事物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根据客观事物自身的肯定因素或否定因素谁占主导地位,对事物进行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它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对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都应坚持扬弃的原则和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3、防止和反对和批判一切形而上学的错误。一要反对崇洋媚外与闭关自守;二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补充:

1、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又称肯定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和补充,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趋势和完整发展的周期,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复杂过程。

这个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在内容上实现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呈现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经过一次这个过程,事物向更高级的阶段或形态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我完善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出发点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自我运动;是矛盾双方的原始的统一,到矛盾的展开,再到矛盾的解决和实现双方重新统一的过程。从表现形式、形态和发展趋势上看,则是表象为一个近似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曲线运动过程。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体现了事物自身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这是由事物自身否定的性质决定的。事物的每一个周期性的发展,都要经过两次否定。每次否定都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事物经过扬弃,经过吐故纳新,发生质变,新质代替旧质,从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事物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性质,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必然的。

①事物前进、上升运动的趋势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在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发展链条中,每一环节、每一否定,都是一次“扬弃”,舍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和发扬其中积极的成果,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或阶段。

②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发展周期。而事物每一发展周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每一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开端,事物的发展就形成无数开放式的“圆圈”衔接起来的无限的链条,使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③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出现了出发点的复归;仅仅是某些特点的重复,而不是全部的重复,而且是在高级阶段的重复。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复归了原始公有制的某些特征但前者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重复。新的种子重复了原有种子的某些特点,但新的种子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在质量上又有改变。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前进的。

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开始从旧事物内部发展起来的否定方面的力量小,处于劣势,只有经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能促使代表旧事物的肯定方面由大变小进而归于消灭。才能最终战胜肯定方面。因此,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以后,必须经过一定质的巩固和量的积累,才能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飞跃。

③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也会造成它自身发展的顺利和困难,这就增加了事物发展的曲折。

④新事物在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中,也必然遇到旧事物的抑制和反抗,这就更增加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⑤事物发展的过程不是直线,也不是从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同出发点越来越不相干的恶劣的、没有结果的否定,而是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上升的过程。如果把事物发展的肯定阶段比作波峰,把第一次否定的阶段比作波谷,那么否定之否定阶段就是峰值更大的波峰。波峰——波谷——更大的波峰,即表现了事物的发展的总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又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3)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大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把握事物总体趋势和具体道路,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要掌握辩证的否定观,正确对待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

例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等等,都要采取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扬弃。

②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或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必胜的信心,前途是光明的,要勇往直前,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科学地预见可能出现的曲折。作好应付各种事变和长期斗争的准备,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④循环论力图编造人类历史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抹煞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上升性。直线论把社会发展的道路看成是笔直又笔直的,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的盲动主义,从思想方法上看,就是在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犯直线论的错误。直线论和循环论是机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它们无一不被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所推翻。

⑤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是空前伟大的,不可抗拒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会遇到某些挫折和各种困难,会有许多复杂的局面和突发性事件需要我们认真对付。因此我们应当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把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结合起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地推向二十一世纪。

总之,对于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树立信心,因为是光明的;还要不怕困难或失败(挫折),因为道路是曲折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本文对于基础的规律知识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考生准确答题拿分的关键所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连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最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辩证法三大规律教学文案

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横向-纵向-横向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量体

裁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 (2)要坚持从具体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 (3)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4)要坚持原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5)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发的分析方法。 质变量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多个,根本质一个,非根本质多个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凡质必有物,凡物必有质)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会转化为他物。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第二,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分别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二、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阐述。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亦称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

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唯心主义的方式体统的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矛盾部分的精髓。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得基本范畴 一、原因与结果 1、定义。引起一定现象得现象就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得现象就是结果。 2、特点.因果联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就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辩证关系。原因与结果之间得关系就是即对立又统一得关系。首先,原因与结果就是对立得。在具体得因果联系中,原因就就是原因,结果就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与颠倒。其次,原因与结果又就是统一得。第一,原因与结果就是相互依存得。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得因果联系中,原因与结果得区别就是确定得,但在世界得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中,原因与结果得区别又就是不确定得。第三,原因与结果就是相互作用得。在原因与结果得关系中,不仅原因引起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自己得原因,引起原因得进一步变化,这就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4、承认因果联系得客观普遍性与因果规律(必然性)得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坚持唯物主义决定原则,就是科学地认识世界与有目得地改造世界得前进。 5、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得就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它否认因果联系得客观普遍性与因果规律(必然性).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联系就是人们多次瞧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得心理习惯。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客观世界没有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就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得一种先天知性形式.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则宣称,在自然界中,既无原因,又无结果,因果律得一切形式都就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得。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得还有神学目得论,它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变化得终级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得目得。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神学目得论都就是错误得。 6、因果联系就是普遍得,但具体表现就是复杂多样得。其中几种主要得类型就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7、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得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与规律,提出解决问题得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1、定义 必然性就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一定要发生得、不可避免得趋势。必然性与本质与规律就是同等程序得概念.规律就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得、必然得稳定得联系。偶然性则就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得趋向。偶然得东西可以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 2、辩证关系 首先,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事物发展得两种不同趋向,它们产生得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就是不同得。 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又就是统一得。二者得统一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就是通过大量得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避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得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就是必然性得表现形式与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得纯粹得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辩证得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得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得非决定论两种错误观点. 4、意义 掌握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得方向与前途,我们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概述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它的基本容是:任何事物的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促成对立面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各有其特殊性。 它揭示了事物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变化发展的在动力,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深刻本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强调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部的矛盾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一切事物部对立面的又同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联系的实质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什么是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它指事物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性质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事物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都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转化的趋势。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第二,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在根据和基础。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对、限制、否定、克服等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畴,

4.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ppt

4.2 4.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恩格斯::“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4.2.1 4.2.1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1.矛盾及其特点矛盾及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以及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又被称为“矛盾律”,其核心范畴是“矛盾” ?所谓矛盾所谓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对立统一,,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总是内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总是内在于事物自身的,,或者说或者说,,对立面总是指统一于某一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规定性

?矛盾的内在性意味着两个独立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一定就是矛盾关系 ?马克思马克思::“无产和有产的对立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这就是说这就是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属于一种完全外在的关系的关系,,唯有将私有财产同劳动联系起来考察唯有将私有财产同劳动联系起来考察,,这种外在的对立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内在的矛盾关系?强调矛盾的内在性强调矛盾的内在性,,是为了避免任意捏造矛盾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将任意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称为矛盾矛盾,,从而将矛盾泛化和庸俗化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摘要:唯物辩证,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实践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的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而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即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归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实践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有助于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处理事物时,在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度的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脚踏实地的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当事物质变条件成熟时,把握契机,乘势而为,促成事物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他困难和曲折,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行而上学否定观,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对其理解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对其方法论意义及自己的理解 姓名:梁梦楠专业:城市规划学号:0123425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个人理解:这个我觉得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道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中,寻求两者将的内在关系,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区分,事物和事情的产生伴随着两面性,是非、得失、好坏,有时候这些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个人理解:内外两者协调起来,则顺;矛盾加深,则塞。 3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1 、质量度质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 ┌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比量变质变规律深入一层,相对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的观点:1.联系;2.发展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又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等。 所谓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它的自身内部要素也相互联系。 难理解的是间接联系,由于众多的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常被人们忽视。没有直接联系的就是通过“中介”的间接联系。哲学上讲的“中介”具有沟通性和过渡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通过“中介”而普遍联系在一起的。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Word版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 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 2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3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 1 、质量度 质,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是因为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质;量,是指事物规模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数目多少等等。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使事物保持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2 、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 、辩证的否定观 哲学上有两种对立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主观任意的否定,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2 、否定之否定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既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