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徽学研究?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葛剑雄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信、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或许都起过作用,但对徽商这样一个商业群体来说,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商品和市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即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加以考察,徽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了原籍的局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徽商获得食盐营销的特权,并以此迅速致富。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市场的丧失和商品落后。

关键词:历史地理;徽商;市场;商品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4-0084-03

The thrive and decline of the H uizhou merch ants view ed from historical geography

GE Jian2xiong

(Center for Historical G eographic S 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M ountainous area and the shortage of farmland,plain living standard,honesty and sincerity in business,the in flu2 ence of the C on fucius doctrines perhaps played roles i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Huizhou merchants1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is merchandise group are nothing but market and comm odities1From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 view point,surveying the geo2 graph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the Huizhou merchants fully utilized fav orable geographical situation,g ot rid 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comm odities from their hometowns and finally stabilized its market with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as its main part1The collabora2 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made the Huizhou merchants obtain the privilege for salt sale and become utterly rich rapidly1They declined s oon as their market lost and the comm odities became out of date1

K ey w ords:historical geography;Huizhou merchants;market;comm odity

近年来,徽商的历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有关论著不断问世,对徽商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因循旧说、不求甚解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徽商兴衰的根本原因往往缺乏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就谈不上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徽商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我记得徽州的方志都解释为由于当地山多田少,仅仅靠农业生产养不活当地的人口,更无法致富,所以只能从商,到外地去找出路。这话当然有道理,却不是徽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要说山多田少,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如此。要说人多地少,或者地薄人穷,其他地方也有的是。在本地已经没有足够耕地的情况下,当地居民谋生的手段千差万别,可以迁移他乡,可以终老故里,也可以到外地谋生。就是到外地谋生,也可以有各种手段———徽州人和山西人选择经商,浙江南部一些人选择求学,更多地方的人只能外出打工帮佣,或者沦为奴仆,也有的人啸聚山林,安徽凤阳一带的人往往四出乞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大批飘洋过海,但也有些地方的人宁愿节衣缩食,以至受冻挨饿,只愿终老故里,而不愿外出求生。

对于徽商成功的原因,一些人归结为节俭。不错,徽州商人一般都比较节俭,以至民间流传不少徽商节俭、甚至过于吝啬的故事。但如果稍加考察,事实也并非如此。徽商固然有相当节俭的一面,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并非舍不得花钱,例如现在留下的那些徽商大宅,往往大大超过他们居住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更不用说在扬州等地徽商精心建造的私家园林。大徽商在附庸风雅、结交官府方面更会花钱,谈不上节俭。显然节俭并不是徽商成功的主要

原因。

至于将徽商的成功归功于诚信,那也并非事实。徽商中固然有一些诚信的事例,但诚信并非徽商所特有,为什么其他商人就不能成功呢?徽商以后衰落了,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商人不诚信了吗?徽商的生存环境与其他商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为什么他们能讲诚信,其他商人就不能讲诚信?如果诚信能带来商业的成功,为什么其他商人就不愿意或者不能诚信呢?何况,徽商中固然不乏诚信,不诚信以至完全不讲信用的现象并非没有,不少诚信的例子大同小异,至少是经过加工或夸大的。

还有些人将徽商的长盛不衰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强调徽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属于所谓的“儒商”。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从秦汉以降,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富人,他的政治地位也不会高,除非亦官亦商或者由商入官。而他的社会地位,更远不如儒。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直到今天还没有改变。在徽商兴盛的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相当发达,读书人没有不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更没有人会在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或成为儒家学者后弃儒从商的。即使科场不利,一般也会选择教馆授徒,或“耕读传家”,也不会当商人。现在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儒商”,都是先商后儒,即在商业取得成功后再附庸风雅沾有儒气,或请人代笔刻上一部稿,或将自己的子孙转化为儒生。而且,这类儒商的记载往往是成功徽商的自我标榜,或由他们授意制造出来的神话,而不是历史的实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徽商兴衰的主要原因呢?我认为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比今天要大得多。地理环境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的条件,也包括人文地理方面的条件。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变化比较慢,而人文环境的变化往往相当迅速。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徽商兴衰的地理环境属于历史时期的,是过去的,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地理环境代替,特别是那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人文因素,这正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其实,经商的成功与否固然与商人的能力与素质有关,但市场和商品无疑是更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而这两个因素都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商业集团,无不与成熟而稳定的商品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对徽商来说,最幸运的是,在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市场———长江三角洲。从公元10世纪以降,长江三角洲地区长盛不衰,在明清时期更是稳居全国之首。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通过内河航道,还可连接江苏的苏、松、常、太各府州。另一条路线,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京杭大运河沟通各地。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由于这个市场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在一个文化发达、读书成风的区域,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材加工的砚,都有很大的需要量。茶叶和药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随着本身商业地位的稳定,徽商的经营已不限于经营药材、茶叶、纸墨、竹木等故乡的产品,而是以从事“两头在外”的商业为主,即从外地采购商品,在外地销售。或者完全在外地经营。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当铺一度为徽商所垄断,当铺的主要客户是急需资金周转的商人或衰败中的世家富户,在其他地区包括徽商的故乡徽州在内,是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的。

在这些商品中,对徽商这个群体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食盐。食盐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又是一种本薄利厚的特殊商品。正因为如此,历来都由官方控制或直接经营,官府对打击私盐不遗余力。明清的大多数年代实行由官方控制食盐销售许可与配额的制度,盐商获得了配额,就有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徽商依靠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在盐业经销上抢占先机,占有的“窝”(徽州盐商间术语,即经销权与配额)越来越多,在南方几乎占了垄断地位。

这样的地位也离不开便利的地理条件:当时南方主要行销淮盐,产地是今苏北沿海,都离京杭大运河不远。徽商集中的扬州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至今江苏淮阴、淮安一带的王家营、清江浦航运便捷,运输量大,正常情况下畅通无阻,不像运河山东段那样不便,而且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扬州、王家营、清江浦等沿运城镇可以通过发达的内河水运将食盐运往各地。

当然,徽商要取得这样的垄断地位,也需要利用政治权力,不结交官府,不取得政治权力的庇护和合作,仅仅依靠财力,是不可能维持稳定的行销权和充足的配额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商业受政治权力左右的明清时期,商人这种做法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在有关的史料中和民间的传说中都有大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量徽商结交官府的记载和故事,在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期间,徽商为接待投入大量精力,报效了巨额财富,自然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即使在平时,即使是一些中小徽商,也很难完全摆脱政治权力的影响,也都免不了要利用政治权力。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徽商还是一个移民集团,因为实际上,大部分徽商已经脱离了原籍徽州,迁入外地并且定居。长江三角洲是徽商经商获利的主要场所,所谓“无徽不成市”的说法在其他地方或许有所夸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却千真万确,因为没有哪一个市镇中会没有徽商。多数徽商自幼离家,追随在外经商的父兄,或者在同乡、亲友的商店当学徒,成年回家结婚,然后又外出经商,仅年节返乡团聚。越是成功的徽商,越是大而富的徽商,他们的商业活动与故乡的联系越少,所以明清以来不少徽商都已迁离家乡,在经商地定居,只是偶尔回原籍扫墓省亲。年深日久,一些徽商后裔已经融入迁入地,其影响也扩大到商业以外的范围。但他们继续通过公馆、行会、同乡会等途径维持着徽商群体,保持相互间的联系。

应该看到,徽商之所以还保持着与原籍徽州间的联系,主要是宗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在起作用。由于徽商同一宗族成员的大部分还在徽州,祖宗的坟墓也在故乡,客死外地的徽商一般也要归葬原籍,所以即使生在外地,长在外地的徽商也要回乡扫墓、祭祖、修宗庙,续家谱,还有直系亲属留在故乡的徽商更要回乡省亲、团聚。在强烈的宗族观念和荣光耀祖心理的驱动下,徽商还会在原籍修建超过正常需要的豪华住宅,或炫耀性、公益性的建筑。由于在当时的户籍制度下,籍贯不能随便更改,也使得徽商的后裔长期保持原籍不变。另一方面,徽商对本族或原籍的人有最大的信任感,所以一般都从原籍或同族招募学徒、雇员,寻求合伙人。但与此同时,作为在迁入地定居了的移民,他们也在经历一个本地化的过程,特别是在与商业无关的方面以及那些脱离了商业活动的人。

徽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由于大批男性成年人口长期外出,大多基本生活在外地,留在家乡的女性能与丈夫共同生活的天数屈指可数,无法过正常的性生活。更悲惨的是名义上的丈夫一去不复返,妻子只能终身守活寡。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受到巨大的压抑和扭曲,但专制的礼教却必须维持,因此在徽州出现了大量为妇女树的贞节牌坊,甚至还有专门供奉女性祖先的“女祠”。这些绝不是妇女得到尊重或妇女地位高的象征,恰恰相反,是妇女的人性被摧残、人身自由被剥夺的产物。如果要研究这种文化现象,必须深入了解被压在石牌坊底下和湮没在民间的实际状况。

寻找徽商衰落的原因,也可以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也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也集中反映在市场和商品这两个方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徽商因长江三角洲而兴盛,最终也因长江三角洲而衰落。1843年上海开埠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使上海成为新兴的工商业中心和进出口基地,并且辐射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和周围地区。但与此同时,周围的传统工商业城市相形衰落,有的完全退出了地区中心的地位,一落千丈。大批官僚、富商、名流从这些城市和附近乡村迁往上海,带去了大量资金,也带去了市场。还有大批人才和劳动力从这些地区迁往上海,使当地的日常市场进一步萎缩。外贸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内贸相形见绌。上海稳执外贸的牛耳,例如生丝的出口已由江浙一带转移到上海,并且由浙江丝商捷足先登。桐油、猪鬃等长江流域的土产成为大宗出口物资,并以上海为口岸,迟到的徽商又没有分到什么份额。机器生产的或进口的纺织品、日用品、药品取代了手工生产的传统商品,在新的商店、经营方式和商业网络的进逼下,广东商人、江浙商人迅速崛起,徽商节节败退。以迁入上海的移民为例,安徽籍的远低于江浙两省,在租界甚至低于广东籍。而在上海的安徽籍移民中,大多又居住在华界,而不是在更发达、更先进、更有商机的租界。徽商在长江三角洲这个最大的市场中终于失去优势。

官盐经销制度的废除、交通路线与方式的改变给了徽商致命打击。徽商在盐业的优势顿时土崩瓦解,但长期的单一经营、过分地依靠政治权力,使他们已经丧失了早期徽商的开拓性和适应性,在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海运轮船从西方传入后,运河运输的艰难和弊病相形更加突出,津浦铁路的通车最终导致了运河漕运的废弃。在津浦路沿线迅速繁荣,中小城市拔地而起的同时,盛极一时的沿运城镇临清、王家营、清江浦,以至扬州,顿时一派萧条。聚居在那里的徽商从此一蹶不振,即使有勇气转移到上海等地,留给他们的机会和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了。

当然徽商还有一些自身的弱点,但这在中国的专制时期,任何商业集团都无法避免。如大量的商业资本不是用于继续经商或投资,却被用于炫耀和奢侈性的消费、结交官府、买官捐顶戴、附庸风雅,甚至窖藏地下。由于商人的地位远低于儒生,徽商的后代被鼓励脱离商业。过分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地域观念限制了商业活动的范围和外族外地人才的任用。但相比之下,直接影响市场与商品的地理环境起了更大的、更带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在徽州和安徽不时可以听到“重振徽商雄风”的口号,时过境迁,今古异势,当年的“雄风”(下转第43页)

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决战俘,在当时清方却是普遍认为天经地义。

在与英方交涉台湾释放英俘时,姚莹告知英方官员,台湾两次俘获英人一百八九十名,除病死数十人外,只留下9人,其余皆正法。英人问为何正法,姚莹的回答是:“尔国犯顺,彼此正当交战,焉有不杀之理。因天朝以德怀远,不轻杀戮。自上年八月及本年正月俘获夷人,皆羁留久之。及尔国在浙江、江苏屡次伤我官员,害我百姓,是以大皇帝震怒,台湾军民人人愤恨,五月后方遵旨正法,仍留头目九人,已署格外施恩”。此说似乎言之成理,因而“该夷官语塞,其形益恭”。姚莹在给道光帝奏折中称:“自古驭夷不外恩威信三者。台湾两次擒斩夷众,已足示威;生释夷俘,又已施恩”;此外,释放在台遇险英人以示信①。

道光帝在处理台湾杀俘事件时也辨称:“倘该夷或有间言,惟当谕以前此所获各夷目,彼时未定抚议,是以依法办理,即如两军临阵,互有杀伤,事后复责令偿还,断无是理。”②即杀俘是“合法”的。并明言“各国遭风难夷例得邀恩抚恤,示以柔远之仁。若正当战争之际,突有夷船驶入境内,即使真有遭风情形,安保非用计装捏,伺隙滋扰。台湾两次办理夷俘,均在未经议抚之前,系属正办。”③

但英方显然对虐待和处决俘虏反应强烈。在《噗鼎喳为台湾杀英俘事宜之告示》中宣称在台英俘“均被抢剥衣物,裸体牵拉,解至台湾城内,四散分派监禁,来往稀少,信息不通,凶款恶待,旦夕饿死”。英俘283人“据所述先后惨情,或被台湾凶官枉杀,或因饥饿恶待在彼苦死,种种凶酷实情,未可推驳”。“而本公使因念英国官员每遇擒获兵民,即行宽恩释放,比之此等凶官,土地悬绝,愿众民共知,是以刊刻布示”。虽然不无要挟之意,但观念差异显然可见④。

在交还战俘过程中,还可以看出,双方从猜疑到建立信用,这是战争时期重要的交往形式。在谈判交还定海过程中,伊里布将抓获的俘虏,除病死4人外,其余遵照谕旨概予释放,等英船起锚撤离定海之时,押至船内交接。可见对外夷并无信义可言⑤。道光帝对英俘的释放也颇不放心,指示伊里布等英军交还定海后才可释放⑥。而英方在谈判过程中也要求将英俘先行释放,然后才归还定海,显然对清方也缺乏信任。最终达成人地两交。当然这其中还涉及要按中方认可的规矩办事,即道光帝所说的符合“体统”⑦。

在准备接受定海过程中,清方调集兵力,一方面是形成收复定海假象,以挽回颜面;另一方面也确实做好了作战准备。因为“该夷居心叵测”,此次所称交还定海,似乎也确实准备实施,但“犬羊之性,难以理测”,所以要“兼筹攻剿”,防止中其奸计。于是伊里布拿出1万两银子,叫人秘密前往定海,雇募乡勇,准备火攻器具,在定海县城附近埋伏。并命诸将领到定海后察看情形,如果英人无意交城,立即督率清兵和乡勇尽力攻击。同时将英俘临阵先行正法,以鼓舞士气⑧。大概清朝的君臣都认为自己是讲信用的,而外夷无信用可言。英方也有类似想法。这在两国交往之初是一大障碍。最后,伊里布派总兵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带兵3000,横渡定海,从英军手中接受定海城池,当即释放英俘,次日,英军离开定海南去。至此,中英战俘交涉圆满结束⑨。这次交接的成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起码对伊里布来说是成功的经验,也初步与英军建立了外交上的互信,这是后来伊里布被革职后,英军仍要求伊里布作为和谈对手,以及伊里布复出并主导对英谈判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瑞成(1964— ),男,安徽含山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 瑞

① ②③④《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6册,第434、473、

646、506—507页。

⑤ ⑥⑦⑧⑨《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3册,第69、118、

151、152、170页。

 

(上接第86页)能否重振,如何重振,都应认真研究。对于商业而言,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得研究市场与商品这两大要素。在目前阶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能产生新“徽商”的话,他们也离不开长江三角洲这个今天的大市场。但如果新徽商真的将市场定位在长江三角洲,在宗族观念与地域观念相当淡薄的今天,他们还能与原籍保持联系吗?浙江不是已经在担心浙商的大量投资于上海会导致浙江的空壳化吗?这种浙商现象,到时会不会也是徽商现象呢?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 ),男,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陈 瑞

?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俘问题?

徽商的勃兴与衰落

徽商的勃兴与衰落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而起源于东晋的徽商在此期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变。明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徽商活跃于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甚至活跃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有着非常雄厚的商业资本。其经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全国商人群体中都是佼佼者。其勃兴、其衰落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明成化、弘治年间,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中国商界。究其勃兴之因,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信、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重要因素,但作为徽商群体来说,显然远不止这些。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占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场。 影响商业繁荣的第一要素是市场。我们来观察一下徽商活动的主要区域,康熙《徽州府志》称:“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归结徽商的活动范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要得益于徽州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通过内河航道,还可连接江苏的苏松、常、太各府州。另一条路线,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京杭大运河沟通各地。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由于这个市场人口

众多, 生活富裕,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在一个文化发达、读书成风区域,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材加工的砚,都有很大的需要量。茶叶和药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 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葛剑雄教授对此也从市场角度指出:“对徽商来说,最幸运的是,在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市场——长江三角洲。” 抓住契机,垄断两淮盐业市场。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为了解决九边后勤补给问题,由山西商人向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官府给予“盐引”(垄断运销盐的凭证)补偿,运多少粮食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商人赚的是差价(输粮换引),这个叫开中制。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开中制实施以来,丰厚的售盐利润,导致各种特权盐引数量惊人,引发了明中叶的“盐壅”现象,即商人手中有盐引却长时间领不到盐,开中制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明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于是弘治五年(1492 年)八月,明政府实行“折色制”来克服财政危机,只需交纳白银即可领盐引,故许多资金雄厚的商人蜂拥而至,尤以徽商为盛。徽商凭借靠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垄断两淮盐业经营,积累了巨额财富。至清乾隆时期,徽商的事业达到极盛,“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钱与权结合,利用政治势力发展商业。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中国商帮期末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徐德云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一、徽商与晋商 1.徽商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2.晋商 晋商,指的就是山西商人,从明朝初发迹至民国初年没落,历经五百年;在没有飞机、电话、计算机网络的年代,晋商的马车与骆驼队伍开辟出中国的盐路、茶路。他们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南起武夷山,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经西伯利亚通往圣彼得堡、欧洲的茶叶商路。这也是继古代丝路没落后,新兴起的另一条国际商路。 二、徽商精神与晋商精神 1.徽商精神 1.1 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1.2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1.3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 1.4 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 徽商的和协精神不仅表现在家族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 1.5 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

徽商的四大精神

【徽商的四大精神】 一、徽骆驼:徽商的吃苦精神 徽商精神精神的形成,与徽州独特的地理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徽州是一个山区,山峦叠嶂,川谷崎岖。多山的地理环境,必然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不便,乃至生存的困难。另外一方面,人口又在不断增加,环境和生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哪里呢?就是走出徽州,去经商。徽州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民谣:“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经商意味着漂泊,或者在山岭间跋涉,或者闷坐舟中。遇到旅店就寄宿,三餐茶饭伴愁眠。更有甚者,是他们在经商途中充满了风险。亏折、赔本,当然是从商难免的“功课”,而身家性命也往往有不测的危险。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明清小说的描写就可以了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写一个徽商来到燕子矶弘济寺,看到寺院楼阁颓坏,愿意出三十两银子为之修缮,岂知寺僧起了坏心,将他杀害,将他携带的500余两银子据为己有。小说当然不是历史,但是,它们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在信息不畅通、行政管理有着大量空白地带的社会,图财害命的案件经常发生,徽商携带金银,难免会招来杀身之祸。 徽商的吃苦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明代婺源李魁,在未发迹之前,因为家计贫寒曾经仰天呼叫:大丈夫难道真的要为有个上千两的钱财而犯难吗?经商是贱行,大丈夫不屑为之,但也不能永远贫贱呀!于是,他和祖母商量,想筹措点经商本钱,却一点都筹措不出来。他想了一想,家里只剩下了卧室一间,就将它出卖给族人,只得到十两银子。他就带着这点银子前往南京营商,一点点地积攒,“不惮烦劳”,终于有了积余,也终于能够买田宅了. 成化年间的歙县人江才也是如此。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家境不好,他跟随着哥哥做点小本生意。他经常感叹:我想耕田,家乡田少,若是碰上灾荒更不可为,务农是不行了。我想经商,家里底子薄,没有资本,经商也不成!他的妻子郑氏从容地劝他:乡人十个有九个都去经商了,你怎么能因为家里底子薄就不去经商呢?于是,她用自己的衣饰资助江才经商。几年后,江才就致富“饶益”。 清代祁门的倪尚荣,七岁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也十分贫寒。稍大一点,他就砍柴以奉养母亲,久之,他慨叹道:终身砍柴怎么能度日呢?正碰上大乱时候,粮食昂贵,不得已,他就去学做船夫。久之,他又慨叹:这哪里能够养家糊口呢!于是以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本钱学经商。他往来于鄱阳湖和祁门之间,不避艰险,终于改变了贫寒的境遇。 的确,从明代中叶开始,徽商的富有已经让人们羡慕不已了。但是,在他们富有身影的后面,却是一路艰辛,满腹凄楚。对于这些,更多的人似乎是看不见的。 二、山外有天:徽商的开拓精神

徽商特征分析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其基本特征乃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一、宗族特征明显 徽商活动的宗族特征十分明显,他们利用宗族和乡党势力,扩大资本,垄断市场,立足两淮盐业,实行“月折”制度(就是按月补助财力消乏的盐商及其子孙的制度),建立商业会馆,使这支劲旅活跃商界数百年而不衰。 二、贾而好游 爱读书的徽商,既爱读案头之书,亦爱读案外之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商,雅好旅游,在游历祖国的名胜古迹、秀丽河山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行万里路”如同“读万卷书”的宗旨。如谱中记载绩溪商人章必泰:“性嗜学,喜吟咏,隐于贾,往来吴越间,凡名山胜迹无不游览,兴至辄吟诗以纪其事。”查阅统宗会谱与西关谱有无异同,并录艺文之未备者以归,详见所撰闽游纪事。”身为一代儒商的章必泰,不仅心系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更是追求高尚的精神财富。在游历中撰成《闽游纪事》篇。“寄情于江湖”的必泰把游历中的审美享受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必泰之所以成为“儒商”不仅因为其具备了儒雅的学者风度,更是在游览名山胜迹中通过美的洗礼,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高尚的审美品格,构成了儒商之“儒”的基本要素,也铸成了徽商“贾而好游”的时代特征。 三、遍布全国 徽商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 四、经营品种广泛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徽商除了从事多种商业和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产业。休宁商人朱云沾在福建开采铁矿,歙县商人阮弼在芜湖开设染纸厂,他们边生产边贩卖,合工商于一身。徽商经营多取批发和长途贩运。徽商在经营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场行情,实行灵活经营。有一业为主兼营它业的;有根据不同行情、季节变换经营项目的。 五、资本雄厚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万两。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

浅谈徽商衰落的原因

浅谈徽商衰落的原因 09人文教育练月群 0911306115 摘要: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徽州商人,作为一个商业集团,明清时期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本文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解释徽商的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衰落,历史地理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历史的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 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龙游商等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清道光以降,主宰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徽商衰落,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研。徽商之所以衰落,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徽商主体盐商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战乱又给了徽商沉重的打击,徽商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本被掠夺一空,甚至身家性命也受到伤害,使得徽商的元气大伤。从主观原因来看,徽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方式和经营念落后,没有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实现从封建商人向资本家的嬗变。原因有: 一、徽州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初步兴起,提供了进行商

品生产的可能性,而从事大规模流通交换的预演,也为后来徽商在长江三角洲取得经商的成功了历史条件"徽商的“兴”与“盛”,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历史地理学人地系理论认为, 即便是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呈现的现象会有相同性,也会有差异性"徽商的起源时间,尽管有东晋说!唐宋说!明代中叶说等多家论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研究者都肯定徽州的历史然地理环境为徽州商人从事基于乡土资源的初期商品的加工!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徽州人从商成俗的养成,有赖于自然环境与其自身生存需要的互动"基于这样的因素考虑,当我们看到徽州府志中如明朝嘉靖《徽州府志》“以故中家而下,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及康熙《徽州府志》“天下之民寄命于农, 民寄之商”等反映徽州人忙于从商类历史记载时,有了对一个历史时期地理环与地域人群活动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明清时期徽州府!县方志中关于山地产!交换!徽人从贾比例高的记载。 二, 徽州辖属六县,虽然同属一府,但各县地理特征又有差异。如屯溪山谷盆地与绩溪!祁门即有明显差别。地势地形相异, 出产的产品也各有不同。山壤阻隔形成的小区域特产的差异性,使手工业产品加工的互相补充和产品的交换成必然之势。徽州境内水系发达, 主要的水系新安江及其支流, 与辖属六邑可舟揖相通, 这为徽州本土的手工业品交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仅是徽州本土商品交换交通条件优越,由委水与都阳湖相通, 由秋浦河!青弋江与长江相接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故选D项。 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 ) 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 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 ,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 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 项正确;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符合史实,但不符 合题意,故B项错误;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C项正确。

4.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 ) 《盛世滋生图》局部 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 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5.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 ,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6.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新徽商经营理念

新徽商的经营理念探讨(2) 姓名:蒋燕 (班级:07工商管理学号:M10714084) 内容摘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主题是新徽商的经营理念,从新徽商日益兴起和不断发展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创造的商业奇迹,更多的是他们如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即新徽商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对新徽商群体的研究,促进新徽商队伍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徽商;经营;诚信;人才 一、引言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六县经商之人,后泛指安徽商人。他们曾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奇迹。徽商多是小本起家,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这种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一直代代相传。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是一支重要的商帮,它拥有着巨额的商业资本,活动范围广,从业人数多,具有很强的经商能力,在商界可谓是首屈一指。 什么是“徽商精神”呢?“徽骆驼”是胡适先生对徽商品质最形象的概括和赞誉。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骆驼精神”,但徽商精神还不仅仅是“骆驼精神”,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今,一大批“新徽商”迅速崛起,影响日益扩大。新徽商的昌盛,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这让我们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都倍感骄傲!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徽商的经营理念。 二、正文 “开放、创新、合作、诚信”的徽商精神,是新徽商成功的重要支柱。 新徽商有着比古徽商更为开放的意识、更勇敢地创业精神,当然也创造出了比往昔更加辉煌的经济成就。以美菱、荣事达为代表的家电工业, 成为居于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之后, 中国家电业的第四极; 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工业异军突起; 以马钢、铜陵、海罗为代表的优质材料工业领跑同行业; 以两淮煤炭为代表的能源工业方兴未艾; 以丰源、华茂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1]。马钢集团、海螺集团、江淮集团、巨人集团、比亚迪等,无一不是中国的领军企业!何邦喜、王传福、史玉柱、杨续喜等企业家为代表的新徽商正在将“天下徽商”变为“徽商天下”,以传奇的创业色彩,塑造着“新徽商”的新面貌。 新徽商不但带给我们很多的商业奇迹,同时也给了我们丰富的商业思想和经营理念。 徽商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且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商之道。徽商具有一种理性,以诚待人,以信服人;尽可失利,不可失义;注重质量,提

明清徽商与汉口

收稿日期:20050901 作者简介:江 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主要研究方向:南方经济开发。 明清徽商与汉口 江 丽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摘 要: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0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 商到此经商。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徽商;汉口;明清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6)01011204 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0之称的汉口造就了/商贾云集,五方杂居0[1]的天下名镇。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商人,其中徽商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人数之多,经营行业之广,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之大,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吸引徽商来汉的原因、徽商在汉的经营行业以及社会影响三方面,对明清时期汉口的徽商略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一 明清时期,汉口荟萃了全国各地来的商贾,而其中的徽商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口盐商中,徽州人的势力最大。对此,胡适先生曾说/汉口一镇是绩溪胡氏一族开辟,,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0[2]。这是说,汉口市场的繁荣,最先是由绩溪的胡氏所开辟的,徽州各邑的商人是继绩溪胡氏之后才来到汉口经商的。过去的汉口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0 [3] ,就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明清时期吸引徽商在汉经商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因素较多,但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汉口优越的地理条件。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各地的商人。首先归于汉口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汉口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面水临江,兼长江、汉水之利,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此外,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 阳湖水系沿岸城镇的商业都与汉口密切关联,通过这两大水系,汉口又与两广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由于汉水航路畅通,联系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很方便,这些地区的商品也大多通过汉水于汉口集散。其次是汉口四通八达的陆运条件。明清时期汉口通往各地的驿道不断发展。淮南的盐,四川、鄂西北、湘西、黔东的竹木,安徽、江苏、湖北各地区和湖南、江浙的纺织品,汉水流域的棉花,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及鄂南山地的茶叶,湖南、四川、陕西汉中、汉水流域和湖北的粮食,都集聚汉口,通过汉口再转运分销到全国各地。此外,来自各地的桐油、药材、瓷器、果品、木耳、生漆等商品,也在汉口集散。再次,徽州与湖北相邻,距离近,语言容易沟通,也吸引着徽商到此经营。 第二、明清时期/纲盐0政策。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颁布/纲法0,食盐改由商人运销(称为/纲盐0),运销湖广的淮盐也以汉口为转运口岸。作为长江中游淮盐的最大集散地,汉口成了大批盐商、运丁聚居之地。由于两淮盐务主要是由徽商把持,汉口的盐商也大多属于徽商,所以徽商每年要把大批盐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往淮盐行销总岸汉口,然后由此再向各地转运。经过转运,盐价也是层层加码,扶摇直上,吸引了不少坐商行贾聚集汉口。淮盐的大额转运,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人集中、物资集散、贸易频繁,使汉口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新的贸易中心,更是吸引了不少商人。 112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摘要: 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 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 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 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此外,徽人乡土宗族观念较重,不仅要依靠经商投资族人教育,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徽州商人自形成至解体的400余年中,其经营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就其势力的兴衰消长而论,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1573~1620)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它发展的主要表现来究其原因。 (1)表现一:徽人从商风习之盛。这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粮食不足、人民生活困难,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乱、荒灾迭起,无不加深了徽人的灾难,而明中叶以来徽州邻近地区,如苏浙等处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恰恰为徽人开辟了一条经商谋生之路,所以徽人之所以汲汲于求富,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太穷了,他们是借经商以求富。(2)表现二:经营行业多、活动范围广。徽商经营的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如“盐、茶、木、棉、布、丝绸、瓷器等等”,以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货币经营的人也随之增多。在上述行业里面,尤其是盐、典当、茶、木四大行业之盛更是为其他商帮所望尘莫及。同时由于商运路线的增辟和延长,市场网络的进一步,徽商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为了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其“足迹几遍天下”,从侧面反映出徽商兴起的另一个原因——经营内容、方式的灵活性。 (3)表现三:财力雄厚。在商业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商业资本。徽商中出自地主缙绅之门者只是少数人,而出自贫下之家者则占绝大多数,他们虽然资本不少,但却能以小本成家,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发财致富,使得资本越积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4)从这第三点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原因,徽商中大多数人出自寒微,他们之所以发展兴起与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经营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阶段二: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2)明末农民起义军对徽商的打击。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实行的是“平买平卖”,保护商人的政策,但徽商处处与农民军做对的态度,是农民军对徽商仇视,使他们以徽商作为追赃对象。 (3)明清战争的破坏。苏州、湖广遭受战祸最为严重,而这些地点有恰恰是徽商最为集中的地区。所以战争对徽商的破坏可想而知。

明清时期 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 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重农抑?quot;,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当然,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 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徽学研究?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葛剑雄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信、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或许都起过作用,但对徽商这样一个商业群体来说,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商品和市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即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加以考察,徽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了原籍的局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徽商获得食盐营销的特权,并以此迅速致富。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市场的丧失和商品落后。 关键词:历史地理;徽商;市场;商品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4-0084-03 The thrive and decline of the H uizhou merch ants view ed from historical geography GE Jian2xiong (Center for Historical G eographic S 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M ountainous area and the shortage of farmland,plain living standard,honesty and sincerity in business,the in flu2 ence of the C on fucius doctrines perhaps played roles i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Huizhou merchants1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is merchandise group are nothing but market and comm odities1From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 view point,surveying the geo2 graph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the Huizhou merchants fully utilized fav orable geographical situation,g ot rid 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comm odities from their hometowns and finally stabilized its market with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as its main part1The collabora2 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made the Huizhou merchants obtain the privilege for salt sale and become utterly rich rapidly1They declined s oon as their market lost and the comm odities became out of date1 K ey w ords:historical geography;Huizhou merchants;market;comm odity 近年来,徽商的历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有关论著不断问世,对徽商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因循旧说、不求甚解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徽商兴衰的根本原因往往缺乏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就谈不上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徽商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我记得徽州的方志都解释为由于当地山多田少,仅仅靠农业生产养不活当地的人口,更无法致富,所以只能从商,到外地去找出路。这话当然有道理,却不是徽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要说山多田少,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如此。要说人多地少,或者地薄人穷,其他地方也有的是。在本地已经没有足够耕地的情况下,当地居民谋生的手段千差万别,可以迁移他乡,可以终老故里,也可以到外地谋生。就是到外地谋生,也可以有各种手段———徽州人和山西人选择经商,浙江南部一些人选择求学,更多地方的人只能外出打工帮佣,或者沦为奴仆,也有的人啸聚山林,安徽凤阳一带的人往往四出乞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大批飘洋过海,但也有些地方的人宁愿节衣缩食,以至受冻挨饿,只愿终老故里,而不愿外出求生。 对于徽商成功的原因,一些人归结为节俭。不错,徽州商人一般都比较节俭,以至民间流传不少徽商节俭、甚至过于吝啬的故事。但如果稍加考察,事实也并非如此。徽商固然有相当节俭的一面,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并非舍不得花钱,例如现在留下的那些徽商大宅,往往大大超过他们居住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更不用说在扬州等地徽商精心建造的私家园林。大徽商在附庸风雅、结交官府方面更会花钱,谈不上节俭。显然节俭并不是徽商成功的主要

对徽商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徽商成功之道与徽商精神 古老的徽州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里有着一群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商人,他们遍布古老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注重质量抵制伪劣,薄利生财,甘为廉贾。他们一群人有一种称谓,那就是闻名中国的“徽商”。 黄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等等奇异壮阔的美丽风景。在这种地方生活也是一种享受。当然这种风景更会让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因为地处山区,农务业不发达。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开始外出经商,而这些人日后将会被人们记住,他们就是徽商。 徽商是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很快徽商就和晋商、潮商并称为三大商帮。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除晋商和潮商以外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了解了徽商的历史,我觉得徽商之所以会成功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徽商懂得创业。徽商的创业精神表现在拼搏、勤俭、谦让、诚信等几个面。徽州有句广为流传的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许多著名徽商从小就离乡背井,出外学艺,奋力拼搏。他们重勤俭、重自强自立,“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行谦让之德以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是徽商的又一个特点,信奉“世事每逢谦处好,便宜多自吃亏来”,“忍半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徽商的客户关系、同行关系、宾东关系、政商关系特别融洽,为自身发展增强了合力,减弱了阻力。商以诚为本,人无信不立,诚信二字是徽商创基立业的根本,杭州胡雪岩故居第三进中堂挂了一幅竖匾,上书“戒欺”两个大字。 二、徽商知道创新。徽商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等方面。徽州是个山区,但是徽商能够抓住世纪大航海时代提供的机遇,改变以耕读为主的传统道路,做出以发展商业为主、采取非常规地增殖财富的战略抉择。徽商具有高超的经营艺术,主要表现在活多样的资本组合模式、不拘一格的商业运行模式以及高人一筹的商业筹划模式上。同时他们还有完善的经营之道。经过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王廷元 一 芜湖地当大江长河汇流之处①,交通便利,商业素称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芜湖进一步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据县志记载,元朝末年,芜湖曾遭到严重的破坏,这里的居民仅剩八十三家,全县岁纳税粮只有十七石②。但经过短期的休养生息,很快就出现了繁荣景象。明初人黄礼说“芜湖附河距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彩布帛鱼盐褪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③。”万历初,已成为“辏五方而府万货”的都会④。逮至乾嘉之际,繁荣更甚往昔。“四方水陆商贾日经其地,阛阓之内百货杂陈,繁华满目,市声若潮。”“阛阓之盛甲于江左”⑤。每逢端午节,这里的商民龙舟竞渡,热闹的场面吸引着南京游客。时人有诗称其盛况云“华灯照水笙歌沸,不枉人呼小建康。”⑥ 芜湖在商业上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明清两朝在这里设关征税的情况中得到说明。明成化七年,朝廷始在芜湖设置“工关”万历时,又在工关之外另置“户关”,征收过往商船的船税与货税。泰昌、天启间,芜湖户关虽一度被罢停,但到崇祯初年又重新建立,从此遂为定制⑦。康熙年间,芜湖关已成为全国“税额俱多”的常关之一⑧。乾隆时,芜湖户关每岁征银三十一万余两,工关征银七万余两。其税额在全国常关中名列前茅⑨。关税之多固然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但也反映出当时的芜湖确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芜湖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当地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结果,而是借助于客籍商人的力量。明初人黄礼说在芜湖“居厚实,操缓急,以权利成富者,多旁郡县人。土著者仅小小兴贩,无西贾秦翟,北贾燕代之俗”⑩。对于这种情形《芜湖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同光以来,邑人以商致富者颇不乏人,较之旧俗,大有进步。然城镇乡各处,,大率业碧坊者居多,此外各业,仍不若客籍之占优势”11。那么这种客籍商人究竟来自何处呢+据县志所载,清末各地商民在芜湖所建的会馆已有十八处之多。这表明,芜湖确是一个“五方杂处”的都会,客籍商人来自四面八方。然而这些商人中,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对芜湖商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则是徽州商人。明末人汪道昆说“吾乡(指徽州)去芜阴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12。清初人赵吉士也说“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掣其家属而去。13”可见徽商虽然“足迹几半宇内”,但芜湖却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①青弋江古称长河。 ②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九;卷一,姚逢年“芜湖县志序”卷一;梁启让“重修芜湖县志序”卷二一。 ③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九;卷一,姚逢年“芜湖县志序”卷一;梁启让“重修芜湖县志序”卷二一。 ④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⑤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九;卷一,姚逢年“芜湖县志序”卷一;梁启让“重修芜湖县志序”卷二一。 ⑥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⑦《明史》,卷二五四,卷二二四。 ⑧《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六。 ⑨(《清朝通典》,卷八。 ⑩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11民国《芜湖县志》,卷一〇;卷五九,卷八;卷八;卷五八。 12《太函集》,卷一〇。 13康熙《徽州府志》,卷二。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19黑龙江哈尔滨质检)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 A.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答案 D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 的控制。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者”,即手工业者,没 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 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答案 D 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及所学,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 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3.(2018江西南昌三模)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的社会局势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答案 B 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说明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 4.(2018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5.(2018福建三明二模)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答案 D 根据材料“元朝匠户……被长期‘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 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苏杭地区居民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这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

试论徽商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思考_杨秀军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5):114 116 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试论徽商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思考 杨秀军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徽商精神入手,将其丰富的内涵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重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探求,提出就业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徽商精神;大学生;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772(2011)05-0114-03 A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of Huizhou Merchan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YANG Xiu-ju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233100,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quality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pirit of Huizhou Merchants,and then suggests the rich content of the spiri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in which the focus should be the changes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finally,some ideas about the 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he spirit of Huizhou Merchants;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就业矛盾日趋突出,加强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据报道,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比率已达74%以上,而就业率在相对下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高涨,但成功率很低,其主要因素,一是生源大多是独生子和农村的留守儿童。这批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基本是应试教育全程化的结局,社会阅历基本是空白。二是创业教育乏力。许多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但仍然受常规教育形式束缚,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突破,也多为探索阶段,注重的是实践教学中增加部分创业教育内容,在创新素质培养及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业精神培养上关注较少。三是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即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大潮就业,做到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必须具备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就业创业素质。这种精神从何而来?无疑地对大学就业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徽商的发源地,安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当然可以对徽商的创业精神进行充分发掘。本文拟从徽商的创业精神入手,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探析其间的关联所在。徽商精神从本质上而言是每位创业者所必备之素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徽商精神对创业者的启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创业,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找寻创业教育人文性的支撑点。 一、徽商及徽商精神的本质特征 (一)徽商的概念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杨秀军(1953-),男,安徽省肥东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教育和管理及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