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改革历史

日本改革历史

日本改革历史
日本改革历史

日本改革历史

[思路分析]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群岛国家。全称日本国。面积37.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4亿。主要为日本人,北海道约有2万阿伊努人。通用日语。神道和佛教较盛行。首都东京。

公元4世纪出现奴隶制大和国,其势力曾达朝鲜半岛南部。645年发生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天皇制国家。12世纪末由武士阶级掌握实权的“幕府”登上历史舞台,日本成为军事封建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英、美、俄等国胁迫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德川幕府,成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1914年8月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与英、美交战。1945 年8月无条件投降,美军进驻日本。战后在占领当局主持下实行一系列改革。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60年代末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解题过程]

大化改新

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 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 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 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天武天皇发展封建集权制,扫除旧势力,严选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长的世袭尊称),固定贵族身分。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氏姓贵族的复辟。

5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唐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明治维新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运动。时值明治天皇(睦仁)在位(1867~1912),故名。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倒幕经过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畯廓(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随后,新政府着手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同年7月25日天皇下诏接受各藩奉还版籍(版指领地,籍即户籍),任命藩主为藩知事,取消藩主、公卿等旧称,统称华族(其他武士则称士族)。1871年8月29日实行废藩置县,解除旧藩主的藩知事职务,建立近代府县体制。于是,封建领主制被废除。1872年9月颁行学制,实行教育改革,兴办近代国民教育。1873年1月发布征兵令,废除武士垄断军籍的旧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把年贡制(由农业生产者按收获量向领主交纳实物或代金)改为地税制,由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按法定地价征收固定货币地税。从此逐步确立起新的土地所有制度(半封建的寄生地主所有制)。1876年 8月颁布《金禄公债发行条例》,取消封建俸禄,由政府一次发给分期偿付的有息公债券,总额1.7亿多日元。经过改革,废除了幕藩体制,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但寄生地主制也有所发展。武士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华族和少数上层士族转化为近代资产阶级、官吏或知识分子;大多数士族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下降,因而导致士族暴乱。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

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

(8)日本的明治维新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文化 周鸿达 经管系·10营销2班·1008010249 一、摘要 每个历史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一些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奥秘,那么日本的弥生时代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时的居民又是从哪里移居到这里的呢?这个时期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文化呢?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而又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却能形成体系。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弥生时期的历史即日本弥生时期是怎样形成的,弥生时代最早的弥生式陶器1884年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所以称作弥生时代。 关键字:弥生时代、吸收文化、水稻农业 二、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 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不论生存的长短,都几乎在世界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贡献大小虽然不同,性质也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它们的贡献是一样的。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而成的。也就是“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立即向四面八方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传播。 弥生时代主要有什么文化?它主要有村落和农业纺织、铁器和石器、铜器、陶器。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与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关,,有人说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因为正值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徐福为了躲避秦王的暴政而编造谎言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而秦始皇一心只为了长生不老相信了它的谎言。所以日本在弥生时期的迅速发展是因为徐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它与以前的绳文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与开放,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与技术。 弥生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向社会阶级过渡的时代。这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农村公社,他是伴随着水稻农业的确立而形成的。水稻农业是集约劳动,水田的开发、栽培和管理,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规模的协同作业。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的狭隘的原始公社不能适应这种型的生产形态,因此超越血缘关系的更大的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 大和时代(250年-710年) 又分为古坟时代(250–538年)(三国魏少帝嘉平二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和飞鸟时代(538–710年)。 日本本土还没形成一个集权式或分权式的政府体系,仍是以部落为中心。 佛教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574年-622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模拟隋朝提出十七条宪法。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唐睿宗景云元年-唐德宗贞元十年) 710年(元明天皇和铜三年):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奈良)。 753年(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鉴真第六次东渡。 794年(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本古代最后一个时代。 1001年至1008年(一条天皇长保三年至一条天皇宽弘五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源氏物语》成书。 1167年:(六条天皇仁安二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平氏全盛期〉。 1180年至1185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至十二年):源平合战,平家灭亡。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元文宗至顺四年) 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政权开始。日本幕府政治制度开始,并绵延700余年。 1203年(南宋宁宗嘉泰三年):源赖家被北条时政所杀。北条时政任执权。 1333年(元文宗至顺四年):足利高氏倒戈,攻下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北条氏〉灭亡。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建武新政(1333–1336年) #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元惠宗至元二年-明神宗万历元年) 又分为两个阶段: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和战国时代(1467–1573年)。 1336年:足利尊氏任征夷大将军,北朝建立。 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南北朝统一〈北朝胜〉。 1467年(明宪宗成化三年):应仁之乱,战国时代开始。 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桶狭间之役〈织田信长讨伐今川义元〉。 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织田信长追击足利义昭,室町幕府灭亡。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 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杀织田信长〉。 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取得统治权。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清同治帝同治六年) 1603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确立〉。 1867年(清同治帝同治六年):大政奉还。幕府时代结束。 #近现代(1868年-现在)(清同治帝同治七年-现在) 1868年至1912年:明治时代。 1868年(清同治帝同治七年):明治维新开始。 1912年至1926年:大正时代。 1926年至1989年:昭和时代。 1989年至今:平成时代

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

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 不知道大家平时是否会看日本剧呢?关于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之军师官兵卫 剧情简介 军师官兵卫海报2014年度大河剧描述拥有“与其杀人不如善用之(人は杀すよりも使え)”信念,改变战国乱世的天才;;黑田官兵卫的生涯。黑田在被织田信长、秀吉和德川家康等三代英杰重用的同时,也因其出色的才能被警戒,被秀吉认为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物。电视剧是对黑田官兵卫贯彻自己信仰和信义的一生进行刻画。 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之坂上之云 剧情简介 “坂上之云”描述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以及自幼一起长大的文学家正冈子规的故事,时代背景为明治时期的日本。故事前半是三位主人公的求学过程,对好古的骑兵,真之的海军战术研究,和子规对于日本短诗/现代散文改革运动都有详细的描述。故事后半,特别是在子规逝世后,集中在秋山兄弟关连至深的日俄战争。作者司马辽太郎企图捕捉日俄战争的全貌,并且新一批角色登场,包括儿玉源太郎,东乡平八郎,乃木希典等。

日本历史剧排行榜前十名之笃姬 剧情简介 《笃姬》改编自宫尾登美子的小说《天璋院笃姫》。主人公是江户幕府第十三代德川家定的正室天璋院(笃姫)。天璋院笃姬(宫崎葵饰)出生在权势已被动摇的幕府末期。笃姬是萨摩藩士的女儿,原名敬子,因为从小冰雪聪明,被藩主岛津齐杉赏识,收为养女。并在21岁时成功进入大奥(幕府的后宫),成为第十三代德川家定(界雅人饰) 的夫人。但是上天给了两人仅仅一年多的相处时间。一年后,德川家定在三十五岁时英年早逝,身后没有留下一个孩子。后来德川家茂继承了之位,而笃姬则出家改名为天璋院,仍居大奥之中,协助第十四代德川家茂处理众多事务。在那之后,由于“尊王思想”不断吹起,只得由京都朝廷迎娶拥有皇室血统、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堀北真希饰)。 于是,成为第十四代正夫人的和宫与上一代正夫人的天璋院,在大奥内演出了政治势力的攻防战…… 和宫希望能在幕府中推动“尊王思想”,而天璋院则希望保存德川家的影响力。因此两边互不相让,在德川家茂也因身体虚弱致死后,最后一任德川庆喜(平岳大饰)登位。笃姬在乱世中必须更加竭力以对…… 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亘古不变的做人准则。虽然这做起来很难,但是这是必须遵守的。要是再加上时代动荡,做起来就更难。主人公笃姬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做人原则的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 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 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こふんじだい】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习题精选第一百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明治维新习题精选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总是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下列改造社会习俗,促进日本工业化的是 A、尊王攘夷 B、“黑船事件” C、废藩置县 D、文明开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南强藩成为日本倒幕运动基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幕府统治势力鞭长莫及 D、倒幕派控制了藩政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幕府时代,日本的武士阶层( ) ①大多是职业军人②拥有佩刀的特权③主要从农民中选出④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 A、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B、建立新式军队 C、改进军事装备 D、增强海军实力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追溯历史也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其统治形式几经改变,统治者也不断改变,和邻国中国、朝鲜、以及西方的荷兰、葡萄牙都有常年来往。从当初的弹丸之地发展成如今的世界强国,其历史进程也有可取之处。 一、古代 1.早期文明 绳文时代是迄今为止日本最早存在人类聚落的时代,约为九千年前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那时人们以狩猎为主,武器为弓箭,出现了早期陶器,因为陶器上的纹样以绳纹为主,故称绳文时代。社会形式以小聚落为主,居住方式为竖穴式。 弥生时代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结束于三世纪,已经形成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当时已经产生水稻农业,渔业也获得了初步发展,并且同时传入青铜器和铁器,开始大规模使用金属器具。日本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形成了早期的阶级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人财产。当时掌握权力的为一个聚落的首长,负责利用咒术祈祷丰收等,有神权的特点。 公元1世纪到2世纪左右,已经形成诸多小国,互相争斗。当时北日本存在两个政治中心,九州北部和京畿。2世纪后半期存在一个较为强大的倭国,为邪马台国,为女王卑弥呼以宗教权力统治,从侧面说明当时母系氏族的影响还未被彻底消灭。同时卑弥呼是利用中国

皇帝的权威来维护统治,在早期政权中极为常见。 2.大和时代 公元前3世纪至6世纪,日本进入大和时代,又因以古坟为特征,也称古坟时代。大和朝廷的统一已基本完成,已出现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君主,因为出现了具有巨大坟丘的特定的个人的墓。与中国朝廷的邦交更加频繁,史书上出现了“倭之五王”,主要是他们朝贡以及除绶的记录。儒教、佛教、医术、历法和大陆先进的织造技术、建筑技术都传入日本。公元前5世纪,汉字传入日本,上层贵族以使用汉字为荣。日本最早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开始编纂。 当时的朝廷是以最大的豪族即大王为中心,和大和周围的豪族联合组成。最强的豪族的头领和大王组成权力核心,地方豪族头领也有头衔,受命统治地方。豪族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也拥有一定数量奴隶。 5世纪后半期,各大豪族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加上对朝鲜战争不力,王位继承人一度断绝。天皇为了稳定局面和当时最大的豪族苏我部合作,却也促进了苏我氏的壮大,使天皇的权力遭受威胁。 3.飞鸟文化(538-710) 圣德太子上位,面对当前的局面,他和苏我氏合作,并开始学习中国改革。当时中国正处于隋朝,国力强盛,日本派遣遣隋使学习中国的经济文化。圣德太子进行改革,企图压制豪族的势力,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大一统国家。从这时开始,正式使用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名号。这一时期被称为飞鸟文化,因为当时首都为飞鸟。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伯利克里; (3)性质: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制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 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日本历史年表详细

日本历史年表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57 垂仁天皇 [BC.29-70] 倭奴国王朝贡后汉,光武帝授汉委奴国王印。 107 景行天皇 [71-130] 倭国王升入贡后汉,献奴隶160人。 146 成务天皇 [131-190] 倭国大乱,女王卑弥呼立。 192 仲哀天皇 [192-200] - 239 - 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带方郡。魏明帝赐金印紫绶与亲魏倭王的称号。266 - 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 300 应神天皇 [270-310] 古坟文化。大和朝廷统一大半国土。 [编辑]大和时代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367 仁德天皇 [313-399] 百济朝贡日本。 369 出兵朝鲜南部,前后任那成立。391 破百济、新罗。 404 履中天皇 [400-405] 与高句丽作战于带方。 406 反正天皇 [406-410] - 413 允恭天皇 [412-453] 倭王赞遣使朝贡东晋。 438 倭王珍遣使朝贡东晋,封安东将军。443 倭王济遣使朝贡宋朝。 453 安康天皇 [453-456] - 462 雄略天皇 [456-479] 倭王兴袭爵。 478 倭王武遣使入宋上表,封安东大将军。 480 清宁天皇 [480-484] - 488 仁贤天皇 [488-498] -

498 武烈天皇 [498-506] - 512 继体天皇 [507-531] 大伴金村割任那四县给百济。 522 司马达到日本后,在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佛像。527 筑紫国造磐井叛乱 (磐井之乱)。 531 安闲天皇 [531-535] - 538 宣化天皇 [535-539] 佛教正式传日,百济圣明王献佛像经典。 552 钦明天皇 [539-571] 百济国圣明王遣使,赠日本国释迦牟尼佛金铜像一尊及幡幢和经论。 553 百济贡医易历等博士。562 新罗灭任那日本府。 584 敏达天皇 [572-585] 日本始有出家者。 587 用明天皇 [585-587] 苏我马子杀物部守屋。 592 崇峻天皇 [587-592] 苏我马子杀崇峻天皇。推古天皇即位。 [编辑]飞鸟时代 西元年年号天皇大事记593 - 推古天皇(女) [592-628] 圣德太子摄政。建四天王寺〈难波〉。 594 颁布兴荣三宝之诏。 599 初次派遣使者(遣隋使)到中国留学〈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603 制定官位十二阶。 604 日本开始采用历法。制定《宪法十七条》。 606 规定各寺每年四月八日〈浴佛会〉及七月十五日〈孟兰盂会〉设斋会。 607 派小野妹子入隋朝贡。建法隆寺〈为日本流传下来最早的木造建筑〉。第二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08 隋使斐世清来日,派小野妹子再次入隋,留学生高向玄理等随行。614 第三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22 圣德太子去世。 624 开始设立僧官制度〈分僧正、僧都及法头三等〉。 625 高句丽沙门惠观传入三论宗。 630 - 舒明天皇第一次遣唐使,派犬上御田锹等入唐。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

个人收集整理-ZQ 1 / 1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时间 内容 无 见教材 相同 ⑴改革派都在天皇地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进行改革.②改革地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③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 不同 封建制性质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地改革 启示 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盛.只有不断地学习外国地先进技术和富国思想,不断地推行改革,才能使自己地民族和国家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发展地趋势,也是日本民族崛起给我们地启示.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地异同点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不同点 背景 日本幕府统治腐朽;外族入侵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参加者 中下级武士、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 依靠没有实权地皇帝、少数官员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了实权,得到人民拥护,推翻了幕府统治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地皇帝,没有发地人民群众. 结果 成功.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失败.中国仍面临着严重地民族危机 相同点 背景 改革前,两国都处在封建地统治之下,都面临着严重地民族危机 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地资产阶级性质地改革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领导者 日本由中下级武士领导,中国由资产阶级戊戌领导,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 影响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 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地比较 俄国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不同点 原因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封建地幕府统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内容 见教材 见教材 时间 都发生在世纪中期 相同点 原因 资本主义地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地资产阶级性质地改革 影响 改革后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地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地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地道路.

古代日本历史简介(扫盲版)

古代日本历史简介(扫盲版) 原始社会 日本列岛原是亚洲大陆的一个半岛,由于地壳的变动,在距今约1万年前最终与大陆分离,形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大岛和几百个小岛连成的弧状列岛。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已有人类生存。①他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知道用火。距今1万年左右,日本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出土有草绳样花纹的陶器,称绳纹陶器,相应的时代称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人,住在沿海、沿河者以捕捞为生,住在森林和山地者则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但弓矢已广泛使用。在绳纹时代晚期,西日本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生产稻、麦、粟等。绳纹时代的日本社会,大致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3到2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文化时代。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大量出土可能用陶轮制作的高大陶器。由于它首先发现于东京都文京区的弥生町,故称弥生式陶器。弥生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汉代的水稻种植技术和铁制工具经朝鲜半岛或直接东渡传入日本,使农业和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分工,使父权制渐渐取代母权制,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邪马台国 公元前1世纪,日本出现许多小国。《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些小国之间的关系不是和平的,通过兼并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国家。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公元57年(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遣使来汉通好,①光武帝“赐以印绶”。②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在九州北部兴起日本列岛第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政权邪马台,③统治附近20多个小国。邪马台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大人”享有种种特权,“下户”(平民)和奴婢地位低下。女王卑弥呼握有政教大权(“事鬼道,能惑众”),住在卫兵严密把守的宫室里,有成千奴婢侍候,死后修大冢,有百余奴婢殉葬。女王由男弟辅佐治国,下设大倭、大率、大夫等官,分掌贸易、监察和外交事务。可能有大将,统率全国军队。地方按大小和战略地位设置不同的官吏,个别的仍保有“王”的称号。邪马台国的军政开支主要靠下户交纳的贡赋维持。有法律和刑罚,“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 邪马台以农业为主,“种禾稻、苎麻、蚕桑”。手工业中以酿酒、冶炼和纺织比较发达,产品有“细苎、缣、绵”、斑布(杂色麻布)、倭锦、绛青缣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贸易的繁荣:“国内有市,交易有无。”国内还有远距离的贸易,如对马国和一支国皆“南北市籴”。①

日本历史著名武将石田三成的简介

日本历史著名武将石田三成的简介 石田三成是日本战国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幼名佐吉,初名三也,下面是由提供的日本历史著名武将石田三成的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日本历史著名武将石田三成的简介石田三成是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武将,出生于1560年,1600年在一场战役中被杀害。石田三成生活在江户时期,也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他战死沙场的时候才41岁。下面就来看看石田三成简介。 从石田三成简介可以知道他小时候名字叫做石田佐吉,人们也叫他三也,是当时丰臣家族著名的武将之一。 石田三成还小的时候就跟随在丰臣秀吉的左右,丰臣秀吉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几乎控制了整个日本,相当于中国的皇帝。 石田三成为丰臣秀吉效力,跟着丰臣秀吉一起南征北战,吃了不少苦,也为丰臣家族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劳。 后来,丰臣家族的家主丰臣秀吉死去了,他的儿子才只有八岁,完全不懂军事和政治,没有办法控制丰臣家族的事业。因此,丰臣秀吉的死去给丰臣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丰臣秀吉的家臣们渐渐离散,不再团结,丰臣家族的衰退已经不可挽回了。

其家臣中著名的德川家族实力渐渐膨胀,实力越发雄厚。石田三成作为丰臣家族的重要家臣,他又十分忠诚,也就无法看着德川家族一路膨胀壮大了。 于是,石田三成联合许多丰臣家族的家臣对德川家族发起了进攻,在最后一场关键的战役之中,石田三成被德川家族的人杀害了。 石田三成几乎是丰臣家族最忠心的家臣了,他从一而终,尽管丰臣秀吉已经死去,但是他心中却没有半点反叛之心。 日本历史著名武将石田三成和浅井茶茶石田三成,出生于1560年,于1600年战败被俘而被杀,他生活于日本的战乱纷纷的江户时期,死的时候只有41岁。 他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家丰臣家族的家臣武将,为了丰臣家族的统治南征北战。 茶茶,她是一个日本女人,跟石田三成生活在同一个时期。 她的名字叫做浅井茶茶,她是丰臣秀吉的夫人,为丰臣秀吉生下来唯一的儿子,深得丰臣秀吉的喜爱。那么石田三成和茶茶之间关系是什么呢? 石田三成是丰臣家族中非常重要的家臣,丰臣秀吉死亡之后,他是绝对支持浅井茶茶和丰臣秀赖的。浅井茶茶是丰臣家族的重要人物,因为自从她的丈夫丰臣秀吉死亡之后,丰臣秀赖跟上了他的事业。 虽然继位的丰臣秀赖年纪很小,但浅井茶茶毕竟是其生母,因此地位较高。 石田三成和茶茶的关系常常为后人所猜忌,许多人都说石田三成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ISSN 100020054CN 1122223 N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T singhua U niv (Sci &Tech ),2000年第40卷第S 1期 2000,V o l .40,N o .S 110 26 4448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张 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1999210209 作者简介:张松(19612),男,副教授,博士后 文 摘: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1966年日本制定《古都保存法》来保护古都的历史风土, 1975年修订《文化财保护法》创立“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制度,对一般城镇内的历史街区以及村落聚落景观为代表进行切实保护与利用,与此同时全国综合开发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运动中的公众参与和地方自治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历史环境;保护法律;开发政策;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TU 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54(2000)S 120044205 历史环境保护是产生于20世纪的课题,现已发展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我国的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村落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借鉴1960、1970年代日本在历史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了解其法制建设、开发政策、市民运动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国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 1 历史保护制度的创立 1.1 与历史环境相关的社会状况 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依据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主要包括“史迹”、“传统建造物群”、“埋藏文化财的包围地”等内容,按《关于古都内历史 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以下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指“历史风土地区”。但是,历史环境的保护并不 只局限于这些。历史环境被认为是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可欠缺的内容,也是生活环境创造的基本要素,对社区生活环境的形成极其重要。 1960年代制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全国 综合开发规划”,促进了产业的急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带来了粗放式开发与巨大城市化的浪潮。与此相随的是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公害问题大量产生,同时也出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环境的破坏。但当时谈到的环境问题,似乎还只局限于产业公害。 事态到1970年代就发生了转变,经历了公害、关注生活环境的眼光已经迟钝的人们,重新注意到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历史环境的破坏是现代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人们将产业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称为第一公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称为第二公害;将开发建设对历史环境和乡土文化的破坏称为第三公害。与公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等肉体方面相对,历史环境的破坏会给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严重的创伤。历史环境是地域居民精神纽带的象征,它的毁坏会给居民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历史环境一旦丧失之后,居民的精神上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无法承受这种急剧的变化。各地居民在关注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反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公害”为起点的环境保护运动,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保护,逐步扩大为包含遗迹、历史街区等在内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1.2 历史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公害、自然环境可以看作是横轴上的问题,历史环境则是与时代相关的纵轴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空间轴与时间轴双方,综合考虑生活环境问题。 过去人们只重视能够换算为货币价值的东西。经济高速发展期正是这种价值观通行无阻的时代。这些随经济高速发展矛盾的表面化,低增长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变化。货币价值无法测算的、对居民生活具有根本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题目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3分) (1)权利: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3分);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1分) (2)废除债务奴隶制、建立财产等级制度(2分)。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1分) (3)激发并保障了公民参政积极性;增强公民意识;维护了城邦安全与繁荣。(3分) 材料一: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全权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其中第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级占1.6万人,第一、二级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过1000人而已。 材料二: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请回答: (1)把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的是哪位政治家改革的内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2)伯利克里说的“全体人民掌握权力”,请举例说明(4分) (3)在雅典是否真正做到了权力由全体人民掌握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说你的理由。(2分)

日本改革历史

日本改革历史 [思路分析]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群岛国家。全称日本国。面积37.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4亿。主要为日本人,北海道约有2万阿伊努人。通用日语。神道和佛教较盛行。首都东京。 公元4世纪出现奴隶制大和国,其势力曾达朝鲜半岛南部。645年发生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天皇制国家。12世纪末由武士阶级掌握实权的“幕府”登上历史舞台,日本成为军事封建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英、美、俄等国胁迫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德川幕府,成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1914年8月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与英、美交战。1945 年8月无条件投降,美军进驻日本。战后在占领当局主持下实行一系列改革。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60年代末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解题过程] 大化改新 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 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 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 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天武天皇发展封建集权制,扫除旧势力,严选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长的世袭尊称),固定贵族身分。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氏姓贵族的复辟。 5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唐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明治维新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运动。时值明治天皇(睦仁)在位(1867~1912),故名。

井上清日本历史讲解_井上清日本历史介绍

井上清日本历史讲解_井上清日本历史介 绍 井上清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日本历史学家中对琉球问 题实事求是研究的先驱者。他依据事实、证据、法理,阐明了 琉球本是独立和平的国家,今天本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井上清 日本历史,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井上清 井上清,历史学家,著名钓鱼岛问题专家,日本京都学派著名代表人物,日本明治史权威,1913年5月出生于日 本四国岛的高知县,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国史科。曾是日共党员,1967年因支持文化大革命被日共除名,他曾撰文 揭露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说钓鱼岛在近代以前不属于日本,这在日本都是很大胆的举动,因此,被称为“最勇敢的日本人”。代表作品有《日本军国主义》。 井上清(1913.5—2001 .11 )日本伟大的历史学家。 日本著名近代史和现代史研究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井上清教授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高知县。 1936年毕 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国史科,二战期间,他参与了文部 省的维新史料和帝国学士院的帝室制度史的编纂工作。战后成为由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等组成的历史学研究会的重要领导成员。 1950年,井上清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日本学术会议。1954年就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副教授,部落问题研 究所评议员,支持日本原著民族解放运动,

1961至1977年期间,井上清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教授。 1967年,井上清因发表支持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言论 而被日本共产党除名。后曾任教于大冢有章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学院。 井上清主张“人民的历史学”,反对国家主义史观。退休后,他热衷于推动日中两国的学术交流事业,为加强日中友好和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作出了贡献。 到1985年9月止,井上清教授28次访问中国。井上积极参与市民团体的和平反战运动,痛斥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并且坚决抗议不正视甚至歪曲日本近、现代史与修改历史教科书等行为,被国内外进步舆论誉为日本有良知的历史学家。 井上清是日本京都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从战后开始研究日本历史,是当时讲座派代表性人物之一,京都学派的著名代表人。他以卓越的见识,进行了精心的研究,以他所著《国史批判》、《日本女性史》、《日本政治腐败史》和论文集《天皇制》等贯彻启蒙工作,同时为以明治维新史为中心的日本近代史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根据1951年 在《历史评论》杂志上以远山茂树著的《明治维新》为中心所进行的争论,他阐明了幕府末期在经济及政治上都从属于欧美列强的危机和抵抗这种危机的斗争;发展了战前认为明治维新 结果形成了专制主义的研究成果;认为明治维新的积极意义在 于国家的统一、近代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独立的出发点;并发展 了羽仁五郎的主张的积极的一面,认为明治维新的原动力在于封建剥削和农民追求现代自由的斗争。此外,在关于战前的天皇制的性格问题的争论中,他阐明了天皇制的阶级意义也要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