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组装基础教案

电子组装基础教案

电子组装基础教案
电子组装基础教案

电子组装基础教案

第一章绪论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

★电子组装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组成

★电子组装技术与传统插装技术的区别、优缺点

★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电子组装技术的工作原理,电子组装技术的工作特性。这两个概念贯穿于电子组装基础课程的全过程,是本课程既重要又最基本的概念。

本章难点:电子组装技术的特点与组成。

知识点:

1.1 电子组装技术及其发展

1、电子组装技术的基本概念

1)传统通孔插装技术-定义、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

2)电子组装技术-定义、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

3)基本概念-SMC/SMD、SMA、混合组装、全表面组装等

2、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发展现状、发展历程与特点、元器件的发展

1.2 电子组装生产系统的组成

1、电子组装技术的基本组成-元器件、电路基板、组装设计、组装工艺等

2、电子组装系统的组成-基本组成、组线方式

1.3 电子组装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第二章电子组装元器件与元器件包装供料方式

学时分配:8学时

教学内容:

★电子组装中的3大基础片式元件

★封装型半导体器件

★芯片组装型器件

★其它新型器件

★电子组装元器件的包装形式与供料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组装元器件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特性以及组装工艺,尤其是新型元器件的结构、特性、用途,元器件的包装形式、应用场合以及选用。

本章难点:元器件、尤其是新型元器件的结构特点、元器件制造工艺流程以及组装工艺选择,元器件的包装形式以及选用。

知识点:

2.1电子组装元件SMC

定义、特点、应用环境、分类

1、电阻器-定义、分类、厚膜与薄膜的区别

1)矩形片式电阻-组成、结构、端头电极形式、制造工艺、电极切割、印刷与干燥烧结、激光调阻、端头电极电镀、特性及分类

2)圆柱形片式电阻-结构、制造工艺流程、被膜碳膜与金属膜、刻槽调阻、色环标记

3)电阻网络、片式微调电位器等

2、电容器-定义、分类

1)瓷介电容器-结构、组成、端头电极结构、制造工艺流程2)钽电解电容-结构、特点与分类、制造工艺

3)铝电解电容器-结构、特点与分类、制造工艺

4)片式薄膜电容器-结构、特点与分类、制造工艺

5)片式云母电容器与片式微调电容器等

3、电感器-应用、分类

4、其他SMC、片式元件总结

2.2电子组装半导体器件SMD

1、封装型半导体器件

塑封器件与陶瓷封装器件的特点、应用场合

1)塑封器件-SOT、SOP、LCC(PLCC、CLCC、MLCC)、QFP、QFN、FBP

2)陶瓷封装器件-LCCC、LDCC

2、芯片组装型器件-FC、TAB、BTAB、MBB、WB、COB

3、新型元器件-MCM(MCM-C、MCM-D、MCM-L)、BGA(PBGA、CBGA、MBGA、TBGA)、CSP、三维立体芯片(3D封装)2.3电子组装元器件的包装形式与供料方式

带式包装、棒式包装、盘式包装、散装

第三章电子组装印制板

学时分配:5学时

教学内容:

★电子组装印制板的概念、功能与发展

★印制板的特点与基板材料

★柔性基板、特种基板等以及基板的发展趋势

★印制板设计中的元器件布局、焊盘通孔设计、布线规则等

★印制板制造工艺

★印制板的电设计与热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电子组装印制板的特点、材料、种类、用途,基板选择方法以及布线布局设计。常用印制板的特性、印制板制造工艺流程和制造方法。

本章难点:电子组装印制板的布线布局设计、制造工艺设计与制板缺陷分析。

知识点:

3.1印制电路板

1、基本概念-印制电路板与基板的定义、区别、SMB、印制板功能与特点

2、基板材料、基板的重要参数Tg与CTE。

3、陶瓷基板-用途、特点

4、环氧玻璃纤维基板-组成、特点、分类

5、组合结构的电路基板-瓷釉覆盖钢基板、金属板支撑薄电路基板、柔性层结构电路基板、约束芯板结构电路基板、分立线结构电路基板

6、其他基板-挠性和刚挠印制板、碳膜印制电路板和银浆贯孔印制板、金属芯印制板、MCM -L基板

3.2印制板设计

1、电路板-电路块划分、尺寸和形状等

2、元器件布局与元器件间距计算

3、焊盘-影响因素、焊盘尺寸计算、焊盘间距设计、吸焊盘、虚设焊盘等

4、通孔-通孔类型、设计原则等

5、布线规则-五级密度布线原则与布线

3.3印制板制造

1、概念-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等

2、印制板制造工艺-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制作,四层板制作实例讲解

3.4 其它(印制板电、热设计)

1、高频传输线-定义、高频传输线布线设计

2、热设计(MCM)-热分布、热源、散热设计

第四章焊接技术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内容:

★电子组装中的焊接方法、特点、发展

★波峰焊焊接系统、焊接工艺参数控制与调节、焊接缺陷分析

★再流焊的特点、焊接过程与焊接温度曲线分析、焊接方法分类以及应用

★激光再流焊等新型焊接方法

★无铅再流焊焊接技术与免清洗焊接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波峰焊、再流焊焊接工艺过程及其工艺参数控制、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本章难点:波峰焊和再流焊工艺参数控制、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焊接缺陷分析与改进措施。

知识点:

4.1电子组装焊接方法与特点

概念-软钎焊、焊接方法分类、特点、焊接基本要求。

4.2电子组装焊接技术

1、波峰焊-定义、特点、焊接系统、工艺参数

1)波峰焊焊接工艺过程

2)助焊剂-作用、供给方式(喷流式、喷雾式、发泡式)

3)预热-作用、影响因素、预热方法、典型预热设置

4)焊接焊接温度波峰高度波峰结构注意问题

5)焊接缺陷分析2、再流焊

1)概念-定义、特点、工艺参数

温度曲线-温度对时间变化曲线。各要点温度、升/降温速度、各温度持续时间等。

3)再流焊过程分析-预热、保温、再流、冷却

4)再流焊种类-热风、红外、汽相、激光等以及工艺参数

5)焊接质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常见焊接缺陷分析、改进措施

4.3其他焊接方法

1、无铅再流焊焊接技术

2、免清洗焊接技术

第五章涂敷与贴装技术

学时分配:8学时

教学内容:

★涂敷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丝网印刷与模板印刷、影响印刷质量因素分析

★模板、刮刀以及印刷主要工艺参数

★点胶工艺设备与点胶工艺参数分析

★贴装工艺过程、关键指标、贴装精度与贴装速度分析

★贴片机结构与分类

★涂敷与贴装工艺缺陷与改进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涂敷工艺原理与特点。影响涂敷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工艺参数。贴片工艺过程及其影响贴装精度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涂敷与贴装工艺的关键参数控制、工艺缺陷分析与改进措施。

知识点:

5.1 电子组装中的涂敷技术

焊膏涂敷、贴装胶涂敷

1、焊膏涂敷-涂敷方法、工艺过程、丝网印刷、模板漏印

1)印刷质量影响因素

模板-材料、厚度、开孔尺寸、开孔形状、模板加工方法

3)刮刀-材料、形状、刮刀角度、硬度、速度、压力

4)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贴装胶涂敷-丝印、注射

1)点胶-工艺、注射泵(时压泵、螺旋泵、线性泵、喷射泵)

2)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4)其它注射工艺-柱塞注射、滚压注射工艺等

3、涂敷工艺缺陷分析与改进措施

5.2贴装技术

1、贴装工艺-方法、工艺过程、关键指标

1)贴装精度

2)贴装速度3)贴装适应性

2、贴装设备-功能、分类、主要结构、性能参数、影响因素、高精度视觉贴片机举例

3、贴装工艺缺陷分析与改进措施

第六章电子组装材料

学时分配:5学时

教学内容:

★电子组装材料的作用、分类

★贴装胶的特性与应用

★焊膏的特性与应用

★助焊剂的特性与应用

★清洗剂等组装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组装材料性能对组装质量的影响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贴装胶、焊膏、助焊剂等组装材料的特性、用途、选用原则、使用注意事项。组装材料性能对组装质量的影响分析与改进措施。

本章难点:常用组装材料的特性与选用,组装材料性能对组装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改进措施分析。

知识点:

组装材料的基本概念-定义、分类、作用

6.1粘结剂

1、概念-定义、作用、分类

2、贴装胶-组成、分类、使用要求

6.2焊膏

1、焊料-定义、分类、焊接条件、使用要求

2、焊膏-作用、组成、组成与功能、使用要求

1)合金焊粉-组成、参数(形状、尺寸、含氧量)、常见焊料基本性能、溶蚀现象

2)焊剂-定义、作用、组成、分类、不良影响、成分的影响、使用注意事项、常见焊剂的性能

3)焊膏性能分析-粘附性、抗塌落性、可焊性

4)焊膏使用中常见问题分析

6.3其它

1、清洗剂

2、阻焊剂

3、防氧化剂

4、插件胶

5、组装材料性能对组装质量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电子组装工艺设备与组装质量检测

学时分配:10学时

教学内容:

★电子组装方式及组装工艺分类、特点

★组装工艺缺陷产生原因以及改进措施分析

★组装设备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参数与功能范围

★典型组装设备结构分析

★生产线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

★组件故障来源、检测方法与检测设备

★检测内容与检测指标

★返修工序与返修工具。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组装方式及组装工艺过程,典型组装设备结构与设备选用原则,常见组件故障和产生原因分析,来料检测、组装质量检测、组装工艺过程检测与组件测试的内容与基本方法。返修工艺与返修工具。

本章难点:组装工艺流程与组装工艺设计、常见工艺缺陷分析,设备结构分析与选用,常见组

件故障和产生原因分析,检测内容与检测方法选择。

知识点:

7.1电子组装工艺及设备

1、组装工艺

1)组装工艺定义与内容

2)组装方法及组装工艺分类(三类、六种)

3)常见组装工艺缺陷分析

2、组装设备

1)组装系统基本配置

2)印刷设备-分类、重要功能参数、典型结构分析

3)点胶设备-分类、主要指标、结构分析、典型高速点胶机结构分析

4)焊接设备-

波峰焊炉的结构、传送机构等典型结构分析炉分类、传送系统、传送速度、温区数目、主要参数分析7.2 组装质量检测

1、组件故障-元器件故障、PCB故障、组装工艺故障

2、组装检测

1)检测方式

2)检测范围

3)检测内容方

3、返修

1)基本概念

2)返修工艺

3)返修工具

4)返修温度曲线

第八章电子组装生产系统控制与管理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内容:

★组装生产系统的组成形式与组线原则

★典型组装系统实例讲解

★组装系统基本控制形式

★典型组装系统控制形式实例讲解

★组装产品质量控制基本策略与形式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组装生产系统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组装生产系统的组成与组线原则、典型组装系统,组装系统基本控制形式、典型组装系统控制形式,组装产品质量控制策略、基本控制形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组装生产系统管理体系组成。

本章难点:组装生产系统的组线原则与控制形式的应用,组装产品质量控制策略的应用,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组装生产系统管理体系的配置。

知识点:

8.1电子组装生产系统

1、组装系统组成以及特点

1)基本组成形式、系统组线原则、不同系统组成的区别

2)组装系统组成

3)组装系统实例讲解-SANYO-1000型生产线

2、组装系统其它组成形式

1)双线形式

2)多线形式

3)系统集成与柔性组合

3、组装系统基本控制形式

1)基本控制内容

2)飞利浦生产系统控制形式

3)西门子生产系统控制形式

8.2组装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

1、基本概念-定义、特点、质量控制基本策略、基本形式

2、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基本形式

1)基本形式

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3、组装生产系统的管理体系

1)管理体系基本组成

2)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

电 子 技 术 基 础 教 案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 理解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概念 3. 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难点 1.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PN结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列举法,启发法 教具 二极管,三角尺 小结 半导体中载流子有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在半导体中,如果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将会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多数载流子因浓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是指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处于导通状态,外加反向电压时处于截止状态。 布置作业 1.什么叫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自然界中的物质,按其导电能力可分为三大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半导体的特点: ①热敏性 ②光敏性 ③掺杂性 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原理:了解简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硅和锗是4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有4个价电子。 1.热激发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 每个原子周围有四个相邻的原子,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相邻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室温下,由于热运动少数价电子挣脱共价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在共价键中留下一个空位这个空位称为空穴。失去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就好象空穴带正电荷一样。 在电子技术中,将空穴看成带正电荷的载流子。 2.空穴的运动(与自由电子的运动不同) 有了空穴,邻近共价键中的价电子很容易过来填补这个空穴,这样空穴便转移到邻近共价键中。新的空穴又会被邻近的价电子填补。带负电荷的价电子依次填补空穴的运动,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带正电荷的空穴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3.结论 (1)半导体中存在两种载流子,一种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另一种是带正电的空穴,它们都可以运载电荷形成电流。 (2)本征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相伴产生,数目相同。 (3)一定温度下,本征半导体中电子空穴对的产生与复合相对平衡,电子空穴对的数目相对稳定。 (4)温度升高,激发的电子空穴对数目增加,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增强。 空穴的出现是半导体导电区别导体导电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 完全纯净的、结构完整的半导体材料称为本征半导体。 杂质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微量杂质,可使其导电性能显著改变。根据掺入杂质的性质不同,杂质半导体分为两类:电子型(N型)半导体和空穴型(P型)半导体。 1. N型半导体 在硅(或锗)半导体晶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P)、砷(As)等,则构成N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磷、砷等5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5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存在多余的价电子而产生大量自由电子,这种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称为电子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其中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空穴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设计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 (总学时:30学时) 第1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 教学设想: 1. 学时:2学时 2. 课型:新授课 3. 重点与难点: (1)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2) 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3) 计算机维修的原则。 教学目标: 1. 教学知识点: (1) 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3) 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4) 计算机维修的原则。 2. 能力训练要求: (1)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2) 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3) 掌握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4) 掌握计算机维修的原则。 教学方法: 讲解→课堂练习→答疑→作业 教学过程: 1.引言: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1).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a)中央处理器(CPU)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b)存储器 c)输入设备 d)输出设备 e)总线 f)主板 g)机箱 (2).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 a)系统软件 b)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结构的主要特点: a)计算机由输入,存储,控制,运算和输出五大功能部件组成 b)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 c)将程序(却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集合)存储在计算机内,简称“程序存储”

2. 内容讲解: (1).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电脑使用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系统维护和管理问题,如系统 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病毒防范、系统升级等,如果不能及 时有效地处理好,将会给正常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为此,提供全面的 计算机系统维护服务,使您以较低的成本换来较为稳定的系统性能。一台电脑是由许许多多的零部件组成,只有这些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协调的工作,才能称之为电脑。但其工作原理却没有变,其中包括主板、CPU 、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等等。 (2). 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软件故障: 软件故障是指安装在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或者软件发生错误而引起的故障,主要包括以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图 计算机系统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 主机 外设 中央处理器(CPU) 内存储器 控制器 运算器 RAM ROM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外存储器 存储器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操作系统 语言处理程序 工具软件 应用软件包 面向问题的程序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1、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典型集成运放的特性与参数,掌握基本放大、负反馈放大、集成运放应用等低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 2.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 3.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 4.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

3、使用的教材: 杨栓科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康华光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童诗白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凤言编,《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谢嘉奎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陈大钦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答、例题、试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唐竞新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解题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肖子编,《电子线路辅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谢自美编,《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要求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 §1-1 电子系统与信号0.5 §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0.5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案 第一节计算机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简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授课时间: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种应用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潮流,并给各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在改变着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从来没有一种文化会像计算机文化一样得到如此一致的认同。 所为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是一种自动地、高速地进行数值运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本章介绍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应用以及计算机的组成,并阐述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 新课内容: IBM公司生产的PC机采用了“开放式体系结构”,即主板上大都有6---8个扩展插槽,供PC机外围设备使用,通过更换板卡,对微机的相应子系统进行局部升级,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充性,并且公开了其技术资料,因此其它公司先后为IBM系列PC机推出了不同版

本的系统软件和丰富多样的应用软件,以及种类繁多的硬件配套产品。因此当今以IBM PC微型计算机中的主流产品。 一、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进入科学计算的新纪元,进入了信息时代。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47年到1957年,近11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要特点:存储量小,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功耗巨大,运算速度慢。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军事等方面。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58年到1964年,近7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存储器还是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用磁盘。主要特点:存储容量增加,运算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65年到1970年,近6年的时间,用中、小集成电路晶体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这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中的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71年直到现在,其特点为:集成程度更高,计算机更加微型化,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亿次,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向高性能、多样化发展,软盘和硬盘得到推广。 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1.计算机的处理技术不断提高 2.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 3.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 4.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多媒体化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 计算机使用中,人们经常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合适的各计算机配件后,自己动手将各配件组装起来,并开机调试,判断组装是否成功,从而完成计算机硬件硬件的DIY。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计算机硬件组装作为检验对象,学习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识别,通过计算机整体硬件的组装过程实现,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组装,通过自己动手和及分组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技能。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践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板卡的识别技巧;CPU的安装和内部连接线的连接;设计合理的组装流程。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1.能够组装计算机主机; 2.能够连接计算机内部连线; 3、能够连接计算机外设; 4、能够对计算机加电测试。 【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组装的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掌握组装的基本步骤,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3)CPU和散热器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安装CPU及散热风扇;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内;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适用学时:前60(54)学时 编写日期:2006年2月1日

§绪言 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性质 电子技术研究怎样通过各种半导体管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电路将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变换或重新组合,然后应用到各个领域。 电子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说明各种基本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和形式。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 1、半导体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是最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本书重点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以及它们的简单检测方法。 2、放大和振荡电路 放大电路的放大功能是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3、集成运算放大器 4、直流电源 5、晶闸管电路 6、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7、触发器和时序电路 三、课程目的和学习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虽然是专业理论基础,但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学时: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一般概念 2.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与导电特性 3.理解掺杂半导体的产生及导电类型 4.了解PN结的概念 5.理解PN结形成的原理及PN结的单向导电性 教学内容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a )硅和锗原子的简化结构模型 (b)晶体的共价键结构及电子空穴对的产生 图 1.1硅、锗原子结构模型及共价键结构示意图 二、N 型和P 型半导体 1、N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五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2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磷、砷和锑等。 图1.2 N 2、P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三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3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硼、铟等。 图1.3 P 三、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PN 结的形成 所示。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37759

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讲教师肖燕 职称讲师

第1章计算机基础 【教学目标】 1、解计算机发展概况; 2、熟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及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教学重点】 数制及编码 【教学难点】 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工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了解关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会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与设计 1.1 计算机的概述 1.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④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字长 ②运算速度

③主频 ④存储容量 1.1.4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①计算机的类型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类: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分类: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单片机 ②计算机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5 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⑥电子商务 1.2 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1.2.1 进位记数 ①进位记数制 ②进位记数特点: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1.2.2 不同进位记数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整数:除2取余法小数:乘2取整法 ②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725) 10=(1325) 8 =(2D5) 16 ③二进制数、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1011010101.0101) 2=(1325.24) 8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教案

班别:班科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任教师: 第 1 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 80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3、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硬件系统各组件 2.了解硬件系统各组件的用途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思考、记忆;教与学对应的教学法。 课堂练习、作业: 做本章的习题与实践题 课后小结: 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3. 微型计算机的使用常识 教学内容(讲稿) 〖导课〗: 1.提问学生家中有无计算机、计算机的配置如何。 2.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计算机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进入教学课题。 〖新课〗: (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 一、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提问:各不同配置计算机的相同点? 学生思考、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1)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进行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暂存数据、控制和指挥其它部件协调一致的工作。 (2)存储器: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储器采用集成度高、容量大、体积小、功耗低的半导体存储器。内存储器根据信息存取方式不同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 和只读存储器(ROM ) 两类。 (3)I/O (输入/输出)子系统一般包括I/O 接口电路与I/O 设备。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是介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路。 I/O 接口电路基本功能: 对数据的缓存作用,使各种速度的外部设备与计算机速度相适配; 联络线 外部设备 存储器 输入/输出接口 微 处 理 器 CPU 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数据线

(完整word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案.doc

第1、2课时 课题半导体特性、 PN 结、二极管课型 教学了解半导体的特性和PN 结的形成与特性 目的掌握二极管、稳压管的特性 重点PN结的形成与特性 难点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教学过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光敏性、热敏性、可掺杂性 2、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3、 N 型半导体 结构形成方式:掺入五价杂质元素使载流子数目增多,自由电子是多子 4、 P 型半导体 结构形成方式:掺入三价杂质元素使载流子数目增多,空穴是多子 二、 PN结的形成与特性 1、形成过程 2、特性:单向导电性 三、二极管 1、结构、外形、分类: (1)按材料分 : 有硅二极管,锗二极管和砷化镓二极管等。 (2 )按结构分 : 根据 PN结面积大小 , 有点接触型、面接触型二极管。 (3 )按用途分 : 有整流、稳压、开关、发光、光电、变容、阻尼等二极管。 (4 )按封装形式分: 有塑封及金属封等二极管。 (5)按功率分 : 2、主要参数 3、判别办法:用万用表欧姆档判别正、负极及好坏。 4、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5、特殊功能二极管:稳压管、发光二极管 课后小结半导体有自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普通 二极管电路的分析主要采用模型分析法 稳压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结构与普通二极管类似,均由 PN 结构成。但稳压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击穿区

第 3、4 课时 课题半导体三极管课型 教学1、了解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2、掌握三极管的类型和电流放大原理; 目的3、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重点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难点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二、三极管在电路中的联接方式 三、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及原理 三极管实现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是发射结正向偏置, 集电结反向偏置。 1)发射区向基区发射电子的过程 2)电子在基区的扩散和复合过程 I C I B 3)电子被集电区收集的过程 二、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1、输入特性:i B=f(u BE)u CE常数 2、输出特性:i C=f(u CE)i B常数 课后小结了解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掌握三极管的类型和电流放大原理;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其中:电视课(或CAI)10学时,上机实习52学时,定期辅导10学时。 二、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目前由5个知识模块组成,不同地区和不同教学机构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自由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组合。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CAI课件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文字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 录像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 录像教材内容安排

CAI教学光盘: 包括全部7个知识模块(含相应的学习效果测试系统),采用引导和交互方式教授课程内容。 三、教学手段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应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CAI教学光盘及学习效果测试系统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 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 观看录像教材或CAI教学光盘; 3. 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 上机实验; 5. 集中辅导和答疑; 6. 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 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组装的教案

教 案 授教者: 授课课题: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授课学科: 计算机组装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教学指导 计算机使用中,人们经常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合适的各计算机配件后,自己动手将各配件组装起来,并开机调试,判断组装是否成功,从而完成计算机硬件硬件的DIY。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计算机硬件组装作为检验对象,学习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识别,通过计算机整体硬件的组装过程实现,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组装,通过自己动手和及分组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技能。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践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板卡的识别技巧;CPU的安装和内部连接线的连接;设计合理的组装流程。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1.能够组装计算机主机; 2.能够连接计算机内部连线; 3、能够连接计算机外设; 4、能够对计算机加电测试。 【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组装的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掌握组装的基本步骤,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3)CPU和散热器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安装CPU及散热风扇;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内;

初中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时磊忖呎… [教学标题]第三篇文字处理软件WORD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Microsoft Office 2000组件;掌握Word的窗 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 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中表格数 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 [教学重点]掌握Word的窗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 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教学难点]在Word中进行文本编辑操作方法;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Word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 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以及图文混排;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 法 [教学过程] 第七章WORD基本操作 第一节Office 2000组件 一、Microsoft Word2000 字处理软件 1、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本文件,比如书信、备 忘录、商务计划、论文、研究报告等等; 2、文本中插入表格、图片集、图形等等。

时需Sr彳 二、Microsoft Excel2000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制作数字报表,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等工作领域。 三、Microsoft Powerpoi nt2000 幻灯演示软件 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应用于教学、广告宣传等领域。 四、Microsoft Outlook 桌面信息管理系统 收发电子邮件,管理约会、计划、任务等商务信息, 并可通过网络和小组其他人共享信息等 五、Microsoft Accessd2000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输入、组织 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查询、排序、搜索 生成报表 第二节Word窗口 一、窗口组成 二、命令的组成1、工具栏 (1)常用工具(P120) (2)工具栏的消隐和定制操作:视图/工具栏 2、主菜单 主要功能的介绍(P120) 3、快捷菜单操作:右击对象 4、联机帮助三、退出Word

计算机硬件组装教案三篇

计算机硬件组装教案三篇 篇一:计算机组装的教案 授教者: 授课课题: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授课学科:计算机组装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教学指导 计算机使用中,人们经常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合适的各计算机配件后,自己动手将各配件组装起来,并开机调试,判断组装是否成功,从而完成计算机硬件的DIY。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计算机硬件组装作为检验对象,学习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识别,通过计算机整体硬件的组装过程实现,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组装,通过自己动手和及分组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技能。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践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从已

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板卡的识别技巧;CPU的安装和内部连接线的连接;设计合理的组装流程。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1.能够组装计算机主机; 2.能够连接计算机内部连线; 3、能够连接计算机外设; 4、能够对计算机加电测试。 【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组装的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掌握组装的基本步骤,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案

第一节计算机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简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授课时间: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种应用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潮流,并给各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在改变着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从来没有一种文化会像计算机文化一样得到如此一致的认同。 所为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是一种自动地、高速地进行数值运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本章介绍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应用以及计算机的组成,并阐述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 新课内容: IBM公司生产的PC机采用了“开放式体系结构”,即主板上大都有6---8个扩展插槽,供PC机外围设备使用,通过更换板卡,对微机的相应子系统进行局部升级,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充性,并且公开了其技术资料,因此其它公司先后为IBM系列PC机推出了不同版本的系统软件和丰富多样的应用软件,以及种类繁多的硬件配套产品。因此当今以IBM PC微型计算机中的主流产品。

一、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进入科学计算的新纪元,进入了信息时代。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47年到1957年,近11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要特点:存储量小,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功耗巨大,运算速度慢。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军事等方面。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58年到1964年,近7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存储器还是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用磁盘。主要特点:存储容量增加,运算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65年到1970年,近6年的时间,用中、小集成电路晶体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这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中的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71年直到现在,其特点为:集成程度更高,计算机更加微型化,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亿次,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向高性能、多样化发展,软盘和硬盘得到推广。 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1.计算机的处理技术不断提高 2.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 3.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 4.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多媒体化 5.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进入“网络化”时代。 三、计算机的应用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案设计学习资料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 教 学 总 结 本节课内容较浅,再加上勤与学生互动,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 课堂练习 4个小组各选1名学生上黑板默画几种常用的标准图形符号。 作 业 1.名词解释(1) (P 36) 2.填空题(1) (P 36) 章 节 第1章 直流电路 1.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 学 时 1学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和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的计算公式。 难点:电流产生的原因、条件。 教 法 类比、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初中对电流是如何定义的? 引 入:在初中我们就知道:大量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就如同水流一般,在大量自由电荷(自由运动的水分子)的两端 加上电压(水压)就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水流)。 新课讲解 一、电流的形成 1、电流:大量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在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 要有自由电荷。 (2) 必须使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位差)。 二、电流 1、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强度简称为电流。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 一、电能 1、设导体两端电压为U,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q,电场力所做 的功为:W = q U 而q = I t,所以 W = U I t 单位:W-焦耳(J);U-伏特(V);I-安培(A);t-秒(s)。 2、电场力所做的功即电路所消耗的电能W = UIt 3、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二、电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某段电路传送或转换的电能。 W P= t 或P= UI 单位:P-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电能的常用单位(kW ? h) 1度 =h k W 1?= 3.6?106J 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定义:电气设备在给定的工作条件下,正常运行时所规定的最大允许值。 2)实际工作时,如果超过电气设备的额定值,会是使用寿命缩短获造成损伤;如果小于电气设备的额定值,电气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3)额定功率—P N 额定电压—U N :。 额定电流—I N 例:有一功率为60 W的电灯,每天使用它照明的时间为4小时,如果平均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每月消耗的电能为多少度?合为多少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计算机基础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期授课计划教师: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这是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以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学习情况,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介绍本门课程的内容及学习安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课程中开始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可简单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 存储能力强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二)计算机的典型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的辅助功能(CAI、CAD、CAM) 5.计算机网络 6.人工智能 四、巩固新课: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系统结构(五大部件) 1.计算器:计算机中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2、控制器: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执行各条指令 3.存储器:用来保存各类程序和数据信息 4.输入设备:用于从外界将数据、命令输入到计算机的内存供计算机处理 5.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信息,转换成处界能够识别和使用的数字、文字等信息。(二)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原理 (三)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计算机运算部件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2.速度 3.存储系统容量 存储容量以字节为单位,1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位组成 位(Bit)字节(Byte)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提问:1MB容量能存储多少汉字? 4.可靠性 5.可维护性 6.性能价格比 (四)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中央处理器(CPU) 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面大部件,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存储器 1)内存储器 RAM:随机存储器 ROM:只计存储器 2)外存储器:磁盘、光盘、磁带等 (3)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等 (4)输出设备 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液晶显示器(LCD) 打印机 (5)总线:指系统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 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

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 2016)教学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 2016)》 教学教案 第1章 课时内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授课时间90分钟课时 2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 ?熟悉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 ?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掌握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掌握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1)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及特点,让学生对于计算机有 一个初步的认识;(2)针对计算机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具体讲解;(3)详细介绍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以及不同数制,使学生掌握不同数制之间如何进行转换; (4)最后安排练习、思考与提高。 2、教学手段:(1)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知识开始,针对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大致 介绍;(2)分小点讲解理论知识,具体细化到各指标类别。 3、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学员可以查阅一些课外书籍,对于基础 理论知识加以巩固。 教学内容 讨论问题:1、计算机在生活中带来了哪些作用? 2、八进制、十六进制、二进制三者之间如何进行转换?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PPT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 1.1计算机的发展 1.1.1 早期的计算工具 1.1.2 机械计算机和电机计算机的发展 1.1.3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探索 1.1.4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蓬勃 1.1.5 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 1.2.1 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 1.2.2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分类 1.2.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工作 1.2.4 计算机的结构与原理 // 1.3 科学思维 1.3.1 实证思维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教案)

电子技术实验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电子电路基础实验。通过基础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器件的基本性能、电子电路基本原理及基本的实验方法,从而验证理论,并发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条件,培养学生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的安排上,分成必做和选做题,同时配备了大量的思考题,使学习优秀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本章内容是进行电子技术设计的基础。 3.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数字万用表等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熟悉模拟实验装置的结构。 二、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 三、预习要求 (1)阅读有关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数字万用表部分内容。 (2)了解所用仪器仪表的主要用途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测量交流信号电压时,应当使用万用表的交流档还是使用交流毫伏表?为什么? ②当示波器显示屏上的波形高度超出显示屏时应该调整哪个旋钮? ③如何得到频率f=1KHz,幅值为100mv(有效值)的正弦信号? 回答上述问题并将答案写在实验报告上。 四、实验原理 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电子仪器有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直流稳压电源等,它们和数字万用表一起,可以完成对模拟电子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工作情况的测试。

实验中要对各种电子仪器进行综合使用,可按照信号流向,以连线简捷、调节顺手、观察与读数方便等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各仪器与被测实验装置之间的布局与连接如图3-1所示。接线时应注意,为防止外界干扰,各仪器的公共接地端应连接在一起,称共地。示波器、信号源和交流毫伏表的引线通常用屏蔽线或专用电缆线,直流电源的接线用普通导线, 万用表接线用专用的表笔线。 1、示波器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很广的电子测量仪器,它既能显示电信号的波形,又能对电信号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现着重指出下列几点: (1)寻找扫描光迹。开机预热,然后将示波器“垂直”显示方式置“CH1”或“CH2”,输入耦合方式置“GND”,若在显示屏上不出现光点和扫描线,可按下列操作去找到扫描线。 ①适当调节亮度旋钮(INTEN); ②触发方式开关置“自动AUTO”; ③适当调节垂直、水平“位移”(POSITION)旋钮,使扫描亮线位于屏幕的中央。 (2)双踪示波器一般有四种显示方式,即“CH1”、“CH2”、“DUAL”、“ADD”。 (3)为了显示稳定的被测信号波形,“触发源选择(SOURCE)”开关一般选为“CH1”或“CH2”触发,使扫描触发信号取自示波器内部的被测信号。 (4)触发方式开关(MODE)通常先置于“自动(AUTO)”调出波形后,若被显示的波形不稳定,可置触发方式开关于“常态(NORM)”,通过调节“触发电平”旋钮(LEVEL)找到合适的触发电压,使被测试的波形稳定地显示在示波器屏幕上。 有时,由于选择了较慢的扫描速率,显示屏上将会出现闪烁的光迹,但被测信号的波形不在X轴方向左右移动,这样的现象仍属于稳定显示。 (5)适当调节“扫描时间”开关(TIME/DIV)及“垂直衰减”开关(VOLTS/ DIV),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