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一、海防的起源

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对海洋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传统上认为中国古代从没有设置或者加强过海防,对中国海防的起源,一直是历史争论的焦点。我国的海防建设有着很长远的历史,因为中国的海防与战争紧密相连。中国最早的海防主要是为了防止海盗的侵扰,万历二十六年,中国海军大败日本名将丰臣秀吉,彻底改变了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沿海防务。中国的海防有很悠久的历史。唐朝在公元7世纪分别在山东的莱州、登州设立东莱守捉、平海军,以防止海外势力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和影响。宋、明等朝的海防均有史料可考。

二、清廷海军建设情况

从史料上看,清朝初期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也在维护国家统一,拓展疆域,阻止侵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起了疆域辽阔,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道光帝在位期间,国家日益衰落,政府腐败,经济衰退。道光也曾经为了挽救清朝威望的局势作出了一定的努力,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道光年间,边海防逐渐废驰。清朝沿海防务的主要力量北洋水师军费匮乏,无带兵之将,无识水务之兵。海防资金难以落实,不思改革,废弛边防,因循守旧。海防要塞年久失修,已经为清后期的沿海防务埋下了隐患[1]。

1.北洋海军在“硬件”建设上的重要成果。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丧权辱国条约的惨痛教训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大力发展海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淘汰旧式装备,大力引进新式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换。两支海军队伍有了一定的规

模,大多采用新式的舰艇。1888年,北洋水师先后购买了镇远、定远、经远、济远等8艘铁甲舰和战斗舰,以及后来的多艘运输舰、训练舰、巡洋舰和炮舰等。此时的北洋水师硬件装备在当时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当时在各个港口防务的火力配置能力最强,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列第八位,远远超过了日本。同时,预警,通讯保证等体系初次应用于沿海防务,可以说,建立了完善的沿海防务体系,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了当时中国海军防务建设的最高水平[2]。

2.北洋海军的“软件”建设成果。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天津海军西医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军事学堂,派遣优秀留学生,培养人才,大胆起用人才,改革军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培养出了邓世昌、严复等一批优秀军事人才,他们的才干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虽然得到了施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但是他们的才干,在北洋水师得以体现。参照英国海军部编的《水师操练》进行单舰训练;参照英国海军的《轮船布阵》、《舰阵图说》进行阵法训

练。聘请了一批洋员对北洋海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严格要求军队,此时,北洋海军已经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达到了鼎盛时期。

3.北洋海军“制度”建设。军队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硬件和软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中国旧兵制适当进行一些变通性改革,1888年颁行了《北洋海军章程》,从制度上对北洋海军的各项事务或者晋升、管理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使军队管理走上制度化的道路。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对军队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但是,却代表了当时军事改革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成果。同时,把战略战术写入规章制度,以制度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指挥的部署只带战争,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要创举。对各级军官的选拔、考核、任用、奖励、服役期限、奖励待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在船制方面,对北洋海军各类战船编制体制作了较明确细致的规定,不仅设立了较明确的等级制度,而且对军官的选拔、晋升、服役年限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从海军学堂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学员,在进行一系列正规的考核后进行任用,达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也对当时军队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好的创举。在

《北洋海军章程》中,对后勤保障系统作出了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从作战物资的准备、运输、征集、使用等各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初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也是中国近代军队后勤保障系统制度化的雏形[3]。

三、晚清海防建设意识的重要转变

军队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后期的国际形势,尤其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不断强大,

促使了晚晴在军队建设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是出现了以变法为主要思想内容核心的军事变革主张,主张从军事上要独立自强,与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

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和军事界认为当时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各国和以美国、英法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和侵略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和军事强国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当时的李鸿章曾经指出,当时的中国海岸线近万余里,各国的商人和传教士通过绵长的海岸线,打着传教和做生意的幌子,聚集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方,怀着侵略和吞并中国的阴谋,煽动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军事摩擦,一旦产生军事摩擦,实际上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通过电报,可以把最近的军事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送到千里之外。当时的国外军事条件已经非常成

熟,拥有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即“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当时国外武器装备的情况,中国的海防设施已经不能够阻挡,战争的激烈程度和面临敌人的强大,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当时清朝政府的政权、领土安全是极大的威胁,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须从应对战法和军事实力上进行改革,以挽救当时清朝日益衰落的局面。对内由于对太平天

国运动的镇压,

只是中国消耗很大,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国内提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战争都是从沿海开始的,甲午海战、片战争,我们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大多数包括

沿海港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清廷海军建设晚清海防意识影响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毛智贤

摘要关键词以史为鉴

YISHIWEIJIAN

上海的近现代史

上海的近现代史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

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上海租界的历史至此来开帷幕。 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但虹口、杨浦两区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发展的意义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的发展的意义 近代化运动是不可抗拒的。从英国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已经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当欧美列强提枪携炮呼啸全球之时,近代化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必由之路。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发展机遇、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通往近代化旅途的难与易。一般说来,历史相对短暂,传统积淀相对浅薄,且具有开放传统的海洋岛国,更容易吸纳时代的新风,更便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日本即是此类国家的典型。与此相反,历史悠久、传统积淀丰硕的民族在国家制度转型期,就湿得特别笨拙和迟缓。中国便属于此类。五千年自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赢得了“万邦来朝”,这确实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东来的西洋诸国,面对中国这个发展完备,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帝国,表现得更多的是惊叹与无奈。辉煌的历史与文明,确值得后人骄傲与自豪。然而,过分迷恋往昔而不返,关起门来成一统,长此以往,等待该民族的必然是落伍。发展、演进,由低级到高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 当然,个人禀性的差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近代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曾涌现出一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盗火者”。他们不为传统说教所束缚,只被现实所震惊,勇敢地甩掉“用夏变夷”的破旗,高扬“穷则变,变则通”的发展理性,以其所授职权,将“以夷变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尽管这部分人在近代中国只是凤毛麟角,且饱尝辱骂与孤独之苦,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合乎世界近代演化大潮,代

表了中周社会发展趋势。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为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特殊的国度,决定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发展的艰难。这就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更是在举国上下的叫骂声中开始的。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新的知识、学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在促进社会意识向多元化转变上做了初步尝试。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代表们萌发的国家海防意识对中国海防建设有众多进步意义。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舰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2006-12-29 18:21:01 来源: 新华网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黎云、王经国)29日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说,中国坚持统筹规划、陆海并重、以防为主、防管一体的原则,致力于建设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 白皮书说,近10多年来,国家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2万余公里的边防巡逻路、6000余公里的边境铁丝网和近600套边境监控设施。从2004年起,启动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在沿海地区修建执勤码头、监控站、监控中心和部分辅助设施。 军事专家徐景春认为,近年来我国边海防建设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海防意识加强,加大了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二是加大了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含量;三是积极建立磋商机制,发展与邻国的边海防合作和交往。同时,随着国家统一陆地边境的防卫管理模式,解放军边防部队将在维护边境地区和相关海域的稳定与安宁、促进边疆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徐景春说,白皮书充分体现了边海防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边海防稳定的决心。 点击2008边海防建设“关键词” 2008-01-08 06:20:29 来源:解放军报第11版 新年伊始,本报编辑部连线总部机关的总参边海防业务部门领导,了解到2008年全军边海防工作的部分工作重点和“亮点”。 关键词之一:信息化边海防 2008年,全军将突出加强包括指挥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制度标准以及信息化配套保障的边海防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信息化边海防”。 关键词之二:立体控边 2008年,将进一步推进从平面控边向立体控边的转变,兴建部分直升机起降点,加大空中巡逻力度和密度,联通使用地面监控设施和空中侦察监控设备,初步形成多维管边控边体系。

上海外滩建筑的历史介绍

上海外滩。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建成于1913年。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 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5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 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

上海市近代建筑风格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由于缺乏西方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这种影响又表现出很大的变形。即使是在上海的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也成为西方建筑的变异。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往往把这种变异称之为折衷主义。实质上,这种折衷主义是一种对西方建筑的模仿。同时,由于业主和建筑师的鉴赏力、设计能力、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别,必然会产生这种变异。另一方面,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其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也会出现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出现这种折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又使这种建筑文化融汇成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不仅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有着早在西方文化进入上海以前就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所以,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各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诸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1921-1923,今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大理石大厦(1924,今上海市少年宫)、麦加利银行(1922-1923,今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大楼)、法国体育总会(1924-1926,今花园饭店一部分)等;哥特复兴建筑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893以前);中国古典复兴的代表作如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中国银行大楼(1937)等,以及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商业建

论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海防力量

学院:机电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代史纲要》 学生:周凡桂 学号:1211211034 论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 ——海防力量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说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力量和民族凝聚力来决定的。“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铁律。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大那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像坐上了火箭一样,突飞猛进。2011年中国GDP 已经在世界排名第二了。虽不如美国,但也是十分强大的。而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从汶川地震、钓鱼岛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强大! 我国的国防力量,虽然在世界排名不怎么差,但是距那些发达国家甚远啊,尤其是海防力量。所以,本人认为,中国更应该大力发展三军中相对较弱的海军。 海防,可以说是国门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拥有强大的海防力量绝对是国家安全和国家资源的坚硬的保障。海上的霸权常常会给那些握有这种霸权的民族一种自然的骄傲,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够到处凌辱人,他们以为他们的权利就和海洋一样的广大无边①。就比如今天的美国,

美国的海上力量那绝对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正是因为他海上霸权的地位,他才会肆无忌惮的到处挑衅各国、插手各国政务。而我本人认为,中国也在其挑衅、插手之列。这主要还是中国的海上力量的不够强,不能与之抗衡啊!而且,中国的南沙群岛部分岛屿被东南亚的许多小国占领,这也组也体现强大的海防对于一个大国的必要性。 屈辱的历史,更应该被人们铭记和借鉴。 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步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是中国受到入侵的直接原因,便是西洋先进、强大的海上力量。鸦片战争时,“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②这需要海上力量的绝对性压制。“1858年,一支英法舰队出现在天津洋面,北京不加讨论就答应了第三个‘不平等条约’.”③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对西洋的海上力量产生了恐惧。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④足以证明,无海防,不国防;海防强,则国防强! 现在如果发生战争,那绝对就是以海军为主,其他两军为辅的海上较量。因为战争几乎不可能打到本土去。所以,话又说回来了,海防力量绝对是国防强弱的关键。也就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纪录片《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西方身影》,凤凰卫视出品。 ①《停滞的帝国》第一章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②《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第11页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国防征文)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国防征文)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 昆山裕元实验学校六班汪子川 我对军事国防特别关注,大家都知道,黄岩岛是中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 XX年4月10日,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潟湖内正常作业时,被一艘菲律宾军舰干扰,菲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其堵在潟湖内的中国渔民,幸运地是被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所阻止。随后,中国邮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至今。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菲律宾显明是来对我们挑衅,可是中国政府却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世代在自家的岛礁上捕鱼的渔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频遭到菲律宾军方的袭扰。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介绍,1998年1-3月,我国四艘渔船相继在黄岩岛海域被菲海

军拦截,51位渔民被菲拘押近半年;1999年5月,一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遭菲军舰撞沉。XX年-XX年,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海域追赶、抢劫、抓扣等袭扰事件10宗,涉及我渔船32艘,渔民439人,而中国政府却置之不理,导致菲律宾等小国家都敢欺负我这么大的中国。 黄岩岛事件给了我们很大教训,它告诉我们要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只有这样,其它国家才不敢欺负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现在好好学习,为以后能够保护祖国做准备。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 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建成于1913年。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 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

海防建设

小谈我国海防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南海海域内的岛屿有1700多个,从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岛屿都位于一条被称为“九段线”的国界线内。我国处亚洲大陆东隅,邻接太平洋。其东部和东南部被一系列边缘海所环绕。由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相连。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到1991年底,南沙群岛除我军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侵占。而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瑞最大的利益者,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 2011年中越南沙海域争端无疑是今年我国海洋问题的又一突出表现。6月9日上午,中国渔船在南沙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6月13日,越南海军在其中部海岸沿海附近某海域举行实弹演习;14日起,美国联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六个东盟国家,在南海周边的马六甲海峡,西里伯斯海和苏禄海举行持续十天的联合军演。这一系列的行动无不向中国,乃至东亚的国家表明他们想要在南海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相对于越南在我国南沙群岛的动作来说,对我们国家乃至东亚各国都有过严重伤害的日本,其在钓鱼岛问题和冲之鸟礁问题上的态度也很令人寻味。钓鱼岛本来是隶属于台湾岛的一座岛屿,日本多年来对其非法开采不说,竟然还妄图修改其主权所属,更甚至于不许我国渔船接近钓鱼岛,驱逐渔民,乃至发生了去年的钓鱼岛事件。冲之鸟礁问题也一直是日本想要获得更多利益,与我国发生的一个重要争议。我们知道岛和礁在海洋权益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日本一直想要把冲之鸟礁变成冲之鸟岛。2011年5月28日《环球时报》报道,日本综合海洋政策本部27日召开会议,决定在中日两国争议的冲之鸟礁(日称之为冲之鸟岛)西侧建设码头和连接周边的岛路,年内开始施工。这条新闻已经把日本的野心表达的很清楚,它打算把冲之鸟礁变成它的领土,这绝对是不能被我国政府接受的,是不合法的行为,理应受到制止。 不得不说,我国现在所处的海防形势并不乐观。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该做些什么? 一、重视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 必须明确我国的领海和其他管辖海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12海里领海的规定,对近海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区,应行使我国的主权,依据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维护好国家的海洋权益。我国政府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主权,发展经济而提出的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正义主张。 二、保护并适当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基地,涉及国家的渔业和能源利益。我国近海资源丰富,渔业资源、海水养殖产量、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十分丰富,在南海深海盆地及其周围,已发现有含铅、钴、锡、钛、碘和锰的海底多金属结构和结壳。这些富饶的自然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为航空、汽车、造船、兵器、电子和尖端科技等方面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如锰结核是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机械工业所需要的高级钢的原料,钴是制造导弹、火箭的合金钢的重

浅析我国海防建设的重要性

浅析我国海防建设的重要性 程思凡0132592 13注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近乎腾飞的发展。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不断发展,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7年的21766亿美元升至2012年的38668亿美元;从2009年起,我国连续4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科技创新也逐步提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 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对外贸易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可以说海洋掌握了我国经济的命脉。海防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1、保障我国海上贸易安全,维护本国公司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确保我我国领海权利,解决领土争端。3、彰显我国大国形象,确 保我国渔民打捞安全。 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大米20%由东南亚国家进口,玉米50%由美洲进口,木材绝大多数在巴西进口。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料铁矿、钨矿、锌矿、铜矿大部分也由国外进口。在贸易过程中海上运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海防,其重要性不必多说。假使,中国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那么要保证我国如此大的贸易安全从何谈起?一旦战争出现,航道被封锁,国民粮食尚且不够,经济发展又从何谈起!那么我国真正就回到了晚清的那段时光,成为人人觊觎的肥羊。从这点来看海防建设,不可谓不重要,甚至将其提升为基本国策也不为过。海防保经济。 在由近几年我国海域的安全问题来看。 中日钓鱼岛问题 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由此涉及到东海大片海域和大陆架的归属和划分。钓鱼岛及其周围的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它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边缘。其西面是中国大陆架, 东面是冲绳海槽。我国东海大陆架到此为止, 而且其海床上沉积物与我国长江黄河下游沉积物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自然上都与海槽东侧的日本硫球毫无关系。但是日本当局无视历史, 违背《公约》的规定, 一次次挑起事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 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在这一带海域, 中朝、中韩之间的海洋距离均小于400 海里, 因此各方都不能单方依照《公约》划定“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而是

德国克虏伯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

德国克虏伯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 狂妄、保守、自大的大清帝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大门。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突破传统寻求新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军事救国开始走进中国人的心中,谈及晚清的军事救国就不得不提及德国,不得不提及德国的克虏伯军工厂。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入手,进一步论证德国克虏伯对中国海防建设的帮助以及中德军事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标签:德国克虏伯;晚清海防建设;技术交流 一、德国克虏伯引入中国晚清海防建设的原因 (一)中国晚清海防建设的落后,亟须加强中国的海防建设 1841年8月25日,英国侵华总司令璞鼎查率领海军司令巴尔克、陆军司令卧岛谷组成的一支由战舰10艘、轮船4艘、各式运输船22艘、配备大炮366门、陆战队2 519人的舰队由香港启程来势汹汹地扑向厦门。与此同时厦门的海防炮台全部都是前膛装的红夷大炮,这种大炮每小时才能打四发炮弹,而且每打一发其炮管就极其高温发红必须用冷水冷却后才能进一步使用。不仅如此,扼守厦门港咽喉的长列炮台,虽有百门大炮但这些大炮的炮口嵌在了石墙的炮眼里,因此在与敌方作战时只能直轰,不能上下左右移动,极度缺乏战斗的机动灵活性而常常被敌军逼入死角无法有效进行作战。英国海军配备了“阿姆斯特朗”的后膛装开花大炮,而清廷的沿海守军将士们却还使用的是大刀、长弓、弓箭以及盾牌这些冷兵器。面对这些射程远杀伤力极大的西方先进军事装备,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攻开了中国海防的大门,攻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清朝的一批官员产生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按照西方的先进军事标准来改革晚清的军事制度,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建设晚清的海防事业。中西强弱悬殊的武器装备,清朝毫无抵御能力的海防让清廷官员们看到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时德国克虏伯引入晚清海防建设顺应了清朝的需求。 (二)晚清对德国军事自强的推崇,认为德国是军事自强的成功典范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民族完成统一,一跃成了西方主要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在西欧大陆上更是数一数二的,这样突起的德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更是引起了清朝那些试图走军事图强之路的人们的注目。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中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富于尚武、铁血精神的民族,德国崇尚军事、发展军事工业,军事科学技术发达,拥有世界上最精锐的陆军。这一些都是为清朝洋务派所推崇和向往的。1870年,李鸿章读了德国军事专家希里哈的《防海新论》,接触了希里哈全新的海权思想——“海军唯有主动向敌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海上防御线应设在敌国的港口......[1]李鸿章的论述充分表现出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对德国军事自强的推崇,这样的情绪促进了晚清与德国的军事交流。对于德国而

中国海防现状及海洋和谐发展

我国海防现状及海洋和谐发展 刘培芝靳瑜 【230009 中国.合肥】 摘要:海洋国土因其具有难守易攻的战略性和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而愈来愈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我国海洋邻国众多,海防形势不容乐观。海防的巩固安全对海洋和谐发展及地区和平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海防的安全力度。 关键词:海防现状;现状分析;海洋和谐 一、引言 我国处亚洲大陆东隅,邻接太平洋。其东部和东南部被一系列边缘海所环绕。由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相连。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多达七个。 中国海进出大洋的通道,在黄海和东海主要有:通往日本海的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吐葛喇海峡、冲绳海峡以及冲绳的与那国岛和我国台湾马石鼻之间的广阔水道。在南海,主要有:东北部的巴士海峡河巴林塘海峡,东部的民都洛海峡和巴拉巴吉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南部的卡里马塔海峡和加斯帕海峡沟通爪哇海,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通往印度洋。这些海峡和其地理位置,使得南海具有国际性咽喉要道的战略地位。 二、海洋纷争分析 随着海洋的价值的呈现,使得各国对邻近海洋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归咎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的战略地位 海洋具有难守易攻、运输方便的天然特性,加之海洋之上活动人口稀少,使得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战争时期,海洋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对陆地起很好的防御作用。此外,海上作战,其后勤供应不受第三国制约,不需要向别国借路,不担心路面、铁轨等交通设施被炸;船舶的运输量也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强对海洋的控制权,使得其

战略地位充分的发展出来。历史上我国倍受海洋无防的苦难,从1840年开始,日、英、美、法、德、意、奥等国的军队,从海上入侵我沿海地区竟达470余次之多,从辽东半岛的大孤山到海南岛的三亚港,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港湾、岛屿都遭到了敌人的蹂躏。 2.能源危机及海洋资源 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使得地球陆地资源捉襟见肘,已很难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面临能源危机。以我国为例,预计202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特别是铁、锰、铬、铜、铝等矿产将长期短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能源危机。 海洋面积占全球的71%,其蕴含的资源极其丰富。与陆地相比,海洋具有多维的结构立体性,其上中下三层及海底蕴含的资源是地球陆地无法比拟的。以我国为例,据国家海洋局2010年公布的数字: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多达240亿吨。面对海洋给各国带来的巨大能源诱惑,有那个国家愿意放弃呢? 3.国际海洋法的不健全 国际海洋法是国际法中的一个部门法,是有关海洋区域的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在海洋开发各方面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称。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正式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规定从1994年生效实施。其规定各国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在专属经济区域内,各国可享有资源的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权利。这样,一些国家的领海与另一些国家的专属经济区相交叉,对主权国家的领海造成危害。我国南海深受这种现象的切肤之痛。 三、中国海防概况 我国的海洋特征,也使我国海防形势极其严峻: 1. 来自美国的威胁。与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呈弧形围绕在我国周围,将我国与大洋隔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有海无洋,要想从海洋上获得重大发展,必须搞好睦邻关系;由于人多口杂,众口难

海防意识的萌发

海防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1840-1842)后期,林则徐、魏源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林则徐强调“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集于天津,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自强新政”兴起后,刚刚萌发的近代海防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李鸿章呼吁:“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更上疏清廷,阐明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他说:“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左宗棠认为当西方列强争雄海上、争夺海权之际,中国不能自甘落后、无动于衷,他形象地比喻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他已经认识到建设一支近代海军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无疑是近代中国人逐步树立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虽然左宗棠当时对“海洋之利”的内涵认识还比较肤浅,但应该说已经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 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草拟了一份《海洋水师章程》(直到6年后才经代奏转达朝廷),提出要建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新式海军,“每洋各设大兵轮船六号,根钵轮船(炮艇)十号”,并各设提督统辖,彼此呼应,联成一气。三洋各设三座制造厂,“水师与制造相互表里”。丁日昌的条陈,首次规划了建立中国近代海军海防的方案。 进入19世纪70年代,欧美有关海防建设的理论传入中国。同治十三年(1874),德国人希里哈的《防海新论》(1868年在伦敦出版)由江南制造局译成中文出版。这是一部从军事上总结美国南北战争成败得失的理论著作,该书的主导思想在于必须以积极的海上防御措施取代传统的海防手段。这部书的翻译出版立即在中国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海防建设的主要理论来源。其时,正值日本入侵台湾,一个刚刚起步开始学习西方的东洋岛国也敢打上门来,不能不使清政府极为震悚。总理衙门认为必须积极筹措海防,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应变措施。清廷遂命沿海、沿江督抚、将军筹议,这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在讨论中,有五位督抚大员直接引用了《防海新论》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本来就强调近海防御,因此,对希里哈有关近海重点防御的论述极为欣赏。他在《筹议海防折》中,就吸收了希里哈的不少见解,认为希里哈关于“聚集精锐,以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的论述“极为精切”。李鸿章倡导重点设防的守势战略,就是直接接受《防海新论》的影响。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在第一次“海防议”中,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为清政府所采纳,从而在国防战略上确立了海洋与大陆同等重要的原则,也使海防在国防指导方针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以后,清廷决定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主持北洋与南洋防务,

上海居住建筑传统和特色

上海居住建筑传统和特色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是十分独特的,它在中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史中扮演了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角色,它使得中国近代建筑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上海城市建筑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可以 说是中外文化的融合,这一点在素有“万国 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上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 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 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 谈到上海传统居住建筑,我认为一定有 几个关键词,那就是里弄,里弄建筑,石库 门等等,每一幢独具神韵的老房子都是一道 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里弄是上海城市历史的最佳记忆,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里弄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在它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绝大部分的上海百姓生与斯长于斯,它是上海市民聚居的基本生活单位,是上海人都市生活的独特背景,是上海人心目中极具生命力的“家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上海租界出现了里弄建筑,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升华和变异,但它没有摒弃传统,而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特色,里弄建筑充分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中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性格特征,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 里弄建筑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60年后,太平军 向上海推进,苏南,浙西的难民大批流入租界避难, 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为解 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租界当局动员发展商尽快兴建住 宅,里弄建筑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 资本主义新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在小 块的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 的出租住宅,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变成联立式 住宅。设计师将欧洲的简易联立式住宅和具有中国传 统民居形式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在一条纵轴上 依次展开,前后排排伸展,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 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一般规模不大,在十到二十个单元。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里弄建筑的“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气派的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宅的“门”上大做文章,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既坚固、又显身份,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缀一对铜制门环,以显不可侵犯之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深得上海人青睐,这种里弄建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石库门”了,这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的主要经办人李鸿章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二十年之后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卷土重来,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点火焚烧了圆明园。188 4年,法国远东舰队在侵华战争中肆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马尾全歼了中国的福建水师。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兰色的历史大悲剧,日本海军全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区区岛国将泱泱大清帝国彻底打跨。几年过后,八国联军的舰队又不费吹灰之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中华民族彻底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亦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在此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奋起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历尽劫难,饱尝屈辱。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

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二、中华民族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清政府从全国调兵遣将,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武器装备,但在历时两年的战争和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竟然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没能守住一处重要阵地,最后落得一个割地赔款的战败结局。这一严酷的现实,使朝野上下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动;并迫使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睁开自己的双眼,用客观冷静的目光去仔细审视周围早以变得陌生的外部世界,进而去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林则徐堪称为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出于抗击侵略的需要,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面对强敌自海上入侵的严酷现实,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魏源大胆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近代中国杰出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1)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1) 论文关键词:上海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管理制度 论文摘要: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与管理制度。文章对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对其运作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1994,1999,20XX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 20XX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

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掀起一场上海热一。上海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历史遗产保护工作率先提出保护名单.颁布保护法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